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58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验交流] 《急诊轶事系列活动》之(六十八)静脉通道建立的最佳时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5-9-17 1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015年8月16日23:27,120急救指挥中心突然下发出车指令,到金雀路与107国道西200米,去接报称“外伤”的患者。
    急救队员驱车赶到呼救现场,看到路边道牙上面,有两人侧卧在人行道上,旁边黑压压的站着10余人。路灯底下,有两名被刀砍伤的伤者躺在血泊里,现场异常血腥,伤者身上多处流血,已然成为“血人”!他们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其中一人已经不会说话,另一人捂着脖子,血液顺着刀口正在流淌……院前急救立即展开:护士立即用9号针头,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液,医生现场给予加压包扎,伤者很快就被急救队员抬上担架、救护车,一路经过的地方,尽皆鲜血流淌,救护车载着这两名失血性休克、全身多处锐器伤的伤者,向着医院疾驰而去!
     在急诊科,前来接应的外科医生、急诊二线医护人员,早已全副武装等候在急诊大厅,开放着生命绿色通道,一场与死神的赛跑旋即拉响!
    急救出车人员与二线医护人员自动分成两个急救小组,各自负责抢救一个伤者,开辟第二路静脉通路,快速补液,应用止血药物、纠正休克,快速分诊分流,分别把这两名生命危在旦夕的伤员转运至外科病区分别进行救治,集结两路外科力量,全力快速进行急危重伤患的救治工作。
    被转往外二科的伤者高xx,男,22岁, 全身多处刀砍伤,大汗淋漓,烦躁不安,典型的失血性休克!急救队员快速转运,一路为伤员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刀伤伤及其上臂的动脉,外科医生剪掉伤者袖筒,聚积在袖管内的血块“哗”地掉落,鲜血四处喷射,流淌,空气中四处弥漫着浓重的血腥气,急救医生只顾救治,躲闪不及,鲜血浸透了脚下的鞋子……伤者霍xx,男,20岁,头部、颈部、面部、胸部、左手、左上肢及右下肢,尽皆血流不止、出血活跃的刀伤!肌肉、肌腱、血管断裂、深达骨膜……等到所有的伤口处理完毕,包扎固定,这个伤员浑身上下被绷带纱布包裹得像个雪白的“木乃伊”。
    急救队员归位后,又忙着把厅内地面、走廊、担架、救护车喷溅上的刺眼血迹,擦拭、清洗、消毒,补充耗材,又马不停蹄地忙到天亮。
失血性休克伤员的院前急救,中心任务是止血包扎、建立静脉通道纠正休克的问题。护士在配合救治的同时,主要的救治措施就是尽快开通液路、补液,保证止血、升压药物的及时应用,以维持循环系统的稳定。
部落里,有网友提问,开通静脉通路,是在现场开通好还是在车上开通好?
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还不是由于院前条件的恶劣?院前急救的各种操作比之院内,有着很大的不同。院内操作,有患者的配合、环境的整洁、设备的齐全,使得静脉输液管道的维护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而院前出于急救条件的限制,颠簸的救护车、来回的转运,极有可能导致护士们辛苦建立的静脉通道在转运中破坏,随时出现“跑水”、“鼓包”,或一下被拽掉!因此,有急救护士基于管道维护、人力紧张、携带急救箱氧气等因素的考虑,出于工作习惯和经验,不喜欢在现场建立通道,而是协同医生把伤者抬到救护车上后,在救护车上再开通液路,也有的护士,会根据伤患的病情,路程较近的,做出初步评估,把伤患转运到急救站后,在急救大厅内建立。
但是,像上述伤者的危急状态,护士若不在现场建立通路纠正休克,很显然就违反了失血性休克抢救的原则和程序。因此,失血性休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度颅脑损伤……等等需要在现场就要立即用药的危急情况,护士就一点不能含糊了,时间就是生命,要毫不犹豫地拿出抢救箱里的大输液、静脉留置针,果断为伤患建上静脉通路,迅速执行抢救口头医嘱,尽心竭力救治伤患,为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总而言之,院前建立静脉通路,不是硬性规定,护士不能死板教条,要审时度势,见机行事,总得原则是,危重患者现场建,较重的车上建,轻者可回站建。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2# 沙发
发表于 2015-9-21 15:35 |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Z版默默无闻的奉献着,持之以恒的精神,指引了我,我会继续努力,摆脱懒惰,多为护理区做贡献

5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zmdzfx+5感谢提供帮助 ,送花香香~~
收到5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26 08:18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