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0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精神病护士长坚守26年:病人应当有尊严的离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4-3-4 22: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护士节前夕,记者走近一位精神病医院护士长——

  她与“特殊休养员”打了26年交道

  董书华每天早上上班车前,总会提醒自己“凡事想开看开,不钻牛角尖”,要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事实上,作为南京青龙山精神病医院三病区的护士长,下一秒患者会不会踢她一脚还是飞来一拳,谁都不知道。

  5月11日,护士节前一天,记者和董书华在病区呆了一上午后出来,炽热的太阳照射在身上,暖风一阵阵吹拂,记者才感受到待在病区的那种紧绷、压抑。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董书华已度过了26年。

  他们被称作“休养员”

  南京市青龙山精神病院是市民政系统专门收治低保、“三无”、优抚和街头流浪精神病人的医院,坐落在离南京市中心一个多小时车程外的江宁淳化,依山而建,乍看如一座孤城。

  “对于800多名休养员而言,这里是家。”在2012年度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6-2008年度南京市劳模董书华看来,“他们只是在自己特殊的世界里休养,需要我们照顾。”

  11日上午9时许,董书华打开厚厚的铁门,记者看到刚从英国飞回来探望方一元(化名)的方母,正喂儿子吃木瓜。快50岁的方一元流着口水,喃喃地说着,“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妈妈盼来了。”“方一元是上世纪80年代的北大高材生,一次工作失误后钻了牛角尖。”身心交瘁的方母3年前把他送来时,方一元患有严重的便秘,小便几乎失禁。董书华和同事给他做针对性的训练,定时唤他大小便,定量喂饭、给水果,帮他擦身、换衣服床单、哄他睡觉。方一元恢复之快,让70多岁的母亲感动。

  苦一些、累一些,董书华觉得都是分内事,但很多时候还得承受飞来拳脚。董书华工作的三病区共有87个病人、14个护士,没有哪个护士没被病人打过。

  “有的被牛奶瓶砸过,有个护士正低头工作,飞来一拳鲜血直流。”曾有一个男护士被一拳打得鼻梁骨折。“我嘛,经常被病人踢。”董书华心平气和,因为“习惯了”。有女护士甚至被病人骚扰,病人男性居多,有的病人盯着护士看,有的动手动脚。“为避免**到他,只能先稳住,请医生协调,告诉他什么是相互尊重。他们一般都很听话的。”

  病人发病原因多种多样,董书华有自己和病人沟通的独特方式。20岁的汪华发育迟滞,在家打母亲,到了这里还喜欢挑逗别人,行为躁狂。刚吃完饭的他,脱了上衣“人来疯”,走在记者前面的董书华佯装生气,一声“穿上”,他乖乖就范。而对于沉默孤僻的病人,她则选择温暖地亲近。曾经有位老年病人,人瘦得只剩皮包骨,因为不会吃带骨的肉、带刺的鱼,董书华每天帮他剔骨头、剔刺,看着他把饭菜一口一口吃完,老人的身体终于渐渐恢复。

  他们同样该有尊严地离世

  方一元有母亲定期探望,很多病人家属则很少来或者根本不来。“不少病人家属藏着掖着,不让别人知道家里有个精神病患者。”副院长明爱英告诉记者,医院收治过一位大学教授,他的妻子再三叮嘱医院,病人给她写的信,要去掉信封上的“精神病”字样,怕别人看到。

  社会上不少人对精神病患者有偏见。董书华老公的同事听说她在精神病院工作,就惊骇万分,“疯子们不吓人吗?”“为什么不换工作?”有些精神病患者的亲人,开始来得很勤,但时间长了,来得频率越来越低。董书华发现,这影响病人的情绪,便偷偷给家属打电话……

  很多病人在医院离世,董书华和同事送上的临终关怀感动了家属。有个街道送来一个休养员,是个五保户,大小便失禁,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董书华帮他擦洗身子,换赶紧的衣服,发病的时候哄着他。他去世前一天,叨咕了一句“想吃烧饼”。第二天,董书华买来烧饼时,老人的床头已经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烧饼,“都是同事们带过来的。”几年之后再回忆这个片段,董书华还是很动情。

  有个患乳腺癌的病人,临终前**四处流脓,护士心疼地替她小心擦拭伤口,擦净身子,“她也应该保留一份尊严。”家属无以言谢,便按南京风俗,把她们当作亲朋,特地送来年糕、寿碗。

  她最爱说“船到桥头自然直”

  50岁的方一元送走妈妈后,拉着董书华重复说一句话:“我给你找家医院整整容吧。”最近一个月,他每天见董书华必说这句话。烦不烦?记者问。“如果有个人天天在你身边念叨同一句话,能不烦吗?”董书华笑着实话实说。

  60岁的赵红军端坐在餐厅一角,用领导的语气命令董书华:“你,过来,我跟你谈谈话。”董书华走过去,他说,“你要关心我的健康饮食问题,去,给我买芝麻糊。”这句话得重复说一个月。”

  一晃26年。“确实很压抑,但习惯了。”董书华越发想让自己每天都快乐起来。“我换种思维方式,比如他们叫我买信纸,我就知道他们想亲人了。他们让我买芝麻糊,这证明他们信赖我……”我们聊天的时候,她经常提及的便是,“凡事看开想开,不钻牛角尖。”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心理脆弱者为数不少,在董书华看来,正常人和精神病人其实只有一步之差,“看不开就钻进去出不来了。”

  这样的生活逻辑,也影响着她教养女儿的方式。她的女儿,恐怕是同学中过得最舒服的学生了——妈妈从来不逼着她考到前几名,从来不为她报这个班那个班,她对女儿唯一的要求便是健康、快乐!有时看到报纸上关于抑郁症患者**的报道,董书华就带回家和女儿一起看,拍拍女儿的肩膀豪气地说:“船到桥头自然直了!”

  和这样的特殊病人零距离接触了26年的董书华,也曾几乎撑不下去,她安慰自己:“等退休了,就解放了。”但没退休的日子里,她还是乐呵呵地给病人剪脚趾甲、刮胡子,耐心地听他们反反复复地说同一句话。需要宣泄咋办?便把坏情绪一股脑地“倒”给老公。“他很理解,任我发脾气,等我冷静下来再安抚我。”董书华笑起来,眼睛弯弯的。

  “船到桥头自然直!”董书华最爱说的这句话,除了说给遭遇各异的休养员听,似乎也在说给那些爱对生活叹气的人们听。 (新华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11 00:00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