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672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麻醉] 【推荐】脊麻与硬膜外麻醉的神经并发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7 12: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麻与硬膜外麻醉的神经并发症是指因这类麻醉后引起脊髓、神经根(前根或后根)或外周神经干的损害以及脑脊液压力变化所产生的感觉与运动功能障碍。

解剖生理与病理基础
  脊髓由中央灰质与周围白质所组成,灰质含有细胞及神经纤维,白质只含有神经纤维,灰质前角含有大的运动神经细胞,它支配躯干、四肢所有的随意肌,后角含有较小的神经细胞,它与感觉及脊髓反射有关,灰质的中央侧角有自主神经功能,在腰部为交感,骶部为副交感。每一脊髓阶段的白质均为灰质分三对柱状物,即前柱、侧柱与后柱,发自大脑及皮质下(纹状体和前缝核)传导运动冲动的纤维进入前柱或侧柱,传导感觉的纤维在下一阶段横越脊髓而进入侧柱或后柱,因此,前柱为运动纤维,后柱为感觉纤维,侧柱则两者兼有。脊髓阶段的损害能产生各种不同的生果,前角受损即产生下运动神经元综合症,其特征为相应肌肉的弛缓性瘫痪,伴有阶段反射消失,瘫痪的肌肉明显萎缩。骶部前角受损则大小便失禁。若损害仅限于前柱白质(局部动脉血栓形成),在血运阻塞平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发生瘫痪,因中枢对脊髓细胞有调节作用,故损害部位以下由于未受损脊髓的释放作用而增强了阶段反射弧的活动,即深腱反射亢进及肌张力增加,造成痉挛性瘫痪,大小便潴留,这些征候形成了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后角与后柱病变,损害相应体区的外周感觉通路,引起感觉迟钝与反射活动减弱,有些本体感觉仍可通过侧柱传导(脊髓空洞症)。侧柱损害罕见,若受损可产生上运动神经元合并感觉缺失的综合症。中央灰质破坏通常与整个脊髓阶段被侵犯有关,可发生于硬膜外血肿、脓肿或肿瘤的压迫。胸段脊髓中央部的广泛损害可导致血管运动功能障碍,出现**性低血压,皮温变化与出汗。脊神经根的损害表现为:前根受损产生下运动神经元综合症,即肌力减弱或丧失,反射消失,肌肉萎缩与松弛。后根受损产生疼痛、感觉迟钝、皮肤麻木或反射性痉挛。另外,脊髓的血液{MOD}特点与硬膜外麻醉的神经并发症也有密切关系。脊髓的血液{MOD}较差,从颅内椎动脉发出的一条前脊髓动脉和两条后脊髓动脉十分细长,这些血管沿脊髓全长走行,随长度增加,血管内压力迅速减低。前脊髓动脉供血于脊髓前2/3区域,后脊髓动脉{MOD}脊髓后1/3区域。前脊髓动脉发生病变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称为前脊髓动脉综合征。单纯损伤后脊髓动脉则表现为感觉障碍,多为感觉分离(后柱破坏平面以下深感觉 失。而痛温觉存在)及整个损害平面麻木,皮肤反射与腱反射消失,称为脊髓后动脉综合征。由于脊髓前、后动脉的血液{MOD}不足,必须依靠根动脉加强,但根动脉细小,多数只{MOD}于神经根,能进入脊髓者只有数条,最粗者为大根动脉,它从胸6~腰3的左侧进入椎间孔者占78%,脊髓血液的25%~50%由该动脉{MOD},在左侧椎旁做广泛剥离术时可能损伤该动脉。

发病原因与表现
  脊麻与硬膜外麻醉的神经并发症发生率很低,但其后果很严重,可造成瘫痪或死亡。Dawkins曾报告,硬膜外麻醉引起暂时性瘫痪0.1%,永久性瘫痪0.02%,Elsen报告瘫痪0.15%,感觉异常0.25%。最近Auroy等(1997)71,053例脊麻与硬膜外麻醉(脊麻40,640例硬膜外麻醉30,413例)的并发症进行了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有29例发生心跳骤停,发生于脊麻26例,发生于硬膜外麻醉3例。发生神经并发症(根性病变、马尾综合症、瘫痪)34例,其发生率为0.047%。Freedman等(1998)对1,863例脊麻的神经并发症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发现麻醉消失后有短期的神经症状,表现为臀部、大腿疼痛、感觉迟钝。利多卡因发生率最高,其次是地卡因,布比卡因,截石位与膝关节弯曲的手术**的发生率比其它**高,认为与腰骶部神经受牵拉有关。

穿刺或导管损伤
  穿刺损伤脊髓极为罕见,若误穿入脊髓可产生剧烈疼痛,偶尔发生意识消失或暂时性动脉血压增高。神经根受**或损伤较为常见,其感觉障碍多于运动障碍。硬膜穿破后脑脊液外漏,颅内压减低,脑血管代偿性扩张,疼痛感受器牵拉,导致前额与枕部疼痛,直立时加重,平卧减轻,孕妇发生率较高,口服或肌注**等综合疗法效果较好。剧烈或长时间头痛可行硬膜外腔自身血液填充(5~10mL)或持续硬膜外腔点滴生理盐水(30mL/h,连续24小时)。

  插入之导管太坚硬可引起神经根损伤,导管过长容易打结,有报道导管留置引起脊髓前动脉综合征,拔出后症状消失。

血肿压迫
  硬膜外腔血肿或脓肿压迫脊髓可引起瘫痪。硬膜外腔血管从丰富,穿刺或放置导管易引起出血,出血发生率约为9.6%~25.9%。血肿压迫造成瘫痪在硬膜外麻醉神经并发症中占第一位。术前接受较长时间抗凝药治疗、凝血功能障碍或血小板减少症、老年人动脉硬化与高血压、多次穿刺不顺利或穿刺时有明显出血等,则容易引起硬膜外腔出血,形成血肿压迫。压迫对脊髓引起的损害与压力大小、压迫速度及受压部位有关。Tarlov曾用一个橡皮球置于未**的硬膜外腔,分别用快速(类似硬膜外血肿)与慢速(类似硬膜外脓肿)产生压迫,在快速压迫实验中,所有的运动及感觉功能均立即丧失。快速压迫维持5分钟以上则功能不可恢复。如果压迫是缓慢地进行则神经功能尚可恢复,压迫造成的瘫痪除直接压迫脊髓外更主要是由于脊髓血管受压闭塞所致。硬膜外血肿造成快速压迫,受压阶段白质与灰质的功能迅速中断,出现急性横断性脊髓综合征,即感觉缺失与上下运动神经元严重功能障碍。值得提出的问题是可形成所谓自发性(特发性)硬膜外血肿,表现为腰背疼痛,随即出现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大小便失禁等。自发性硬膜外出血国内外已报道百余例,大多数在50岁以上,与用力过猛、特殊动作、血管异常及抗凝治疗有明显关系,如果这种自发性出血发生在脊麻或硬膜外麻醉之后,常易误为麻醉所致。CT检查诊断硬膜外血肿最为确切,但应当重视临床诊断,若在局麻药作用消失后,感觉与运动功能未恢复,或恢复后又消失,或伴有大小便失禁与腰背痛表现,应尽早手术探查。

缺血性损害
  脊麻与硬膜外麻醉手术期间发生缺血性脊髓损害,造成感觉与运动功能障碍者时有发生,其原因包括长时间或严重低血压,手术损伤脊髓的{MOD}血管,以及血管病变等,实际上因麻醉低血压造成损害的极为罕见。手术损伤血管有不少报道。广泛游离主动脉后壁或椎旁手术可切断肋间动脉及腰动脉,使大根动脉失去血液来源造成脊髓缺血。据报道广泛的胸腹主动脉瘤切除并发脊髓缺血性瘫痪高达11%,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瘫痪率为5.5%,麻醉医师在术前或术中提醒手术者注意。血管病变引起的脊髓缺血较常见,主动脉狭窄,可使脊髓远端供血不足引起缺血性损害,近端因丰富的侧支循环使椎管内间隙闭塞而压迫脊髓。夹层动脉瘤往往使大根动脉供血障碍使脊髓受损。主动脉血栓形成或粥样硬化可以堵塞肋间动脉和腰动脉的开口处,而引起脊髓缺血性病变,麻醉医师应提高警惕。动物实验证明,硬膜外腔加入肾上腺素能减低狗脊髓血流30%~50%。认为在低血压状态或动脉硬化病人施行硬膜外麻醉时,**中不宜加肾上腺素。

感染与中毒
  麻醉器械消毒不严、无菌操作技术不良、产科镇痛污染、术后镇痛留置导管时间过长、邻近组织感染蔓延、血液或淋巴扩散,均可引起硬膜外腔、蛛网膜下腔及脊髓的感染。感染发生后有一般炎症表现,局部疼痛发热、体温升高、白细胞升高、脑脊液检查有阳性发现,硬膜外脓肿可形成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状,但病程缓慢,应进行广谱抗生素治疗,手术排除脓液。麻醉后蛛网膜炎、脑膜炎及脊髓炎较为罕见,一旦发生后果极为严重,常造成永久性的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神经损害也可因将有害化学物、药物误注入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根据报道有将消毒液、酒精、氯化钾、重金属盐溶液、过量青霉素等误注椎管内造成脊髓与神经根坏死。高浓度的局麻药注入神经组织也可引起损害,产生撕裂样疼痛,据报道在外周神经干注入药物可通过神经周围间隙向心性传播,使脊髓受到损害。

原有疾病的巧合
  某些疾病原已形成了神经功能障碍的基础,但未表现出临床症状与体征,在硬膜外麻醉或镇痛后巧合性出现了神经功能障碍,触发原因是硬膜外腔注药后引起硬膜外腔和蛛网膜下腔压力增高,诱发原有疾病所致的功能障碍,包括椎管内肿瘤或转移性癌、脊柱结核、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血管疾病、脊髓空洞症、艾滋病等。

诊断与治疗原则
诊断

  (1)先确定是否有神经功能障碍:局麻药作用消失后,若下肢感觉运动功能未恢复或恢复后再消失,应高度怀疑有硬膜外血肿,应先告知病房医护人员观察下肢功能恢复情况;

  (2)确定病变部位是在脊髓或外周;根据主诉及仔细的神经功能检查,对运动、感觉、反射作出判断。若难以确诊时,可做CT、MRI、腰穿、脊髓造影、肌电图等检查,肌电图对鉴别髓内病变与神经干损伤有一定价值。

  (3)确定功能性或器质性;长时间的皮肤麻木和肌肉瘫痪,多为器质性病变。感觉异常和括约肌功能障碍有时为功能性改变,治疗一段时间可以恢复;

  (4)若为器质性病变还应确定在髓内或髓外:髓外压迫特征为在受压神经支配区出现疼痛或放射性疼痛,感觉通路受压皮肤过敏或麻木,感觉障碍呈上行性发展,括约肌功能障碍出现较晚,运动通路受压区先有痉挛后出现瘫痪。髓内病变的感觉障碍出现较早。通过脊髓造影、腰穿测压、脊柱X线照片、CT、MRI等可确定诊断。

治疗

  (1)去除病因:硬膜外血肿应尽早手术探查,一般在6小时内清除血肿效果较好,若有感染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若为原发病巧合则应治疗原发病;

  (2)减轻症状:当髓内有水肿或出血体征时,用抗生素与皮质激素治疗,有助于病变局限,并加速渗出液的吸收,单纯由于血管病变引起者,有时用血管扩张药或溶栓药可使症状改善。使用非麻醉性镇痛药对缓解疼痛和肌肉痉挛有效。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对某些病人疗效甚佳。

(3)预防并发症:泌尿系和肺部感染是瘫痪病员死亡的主要原因,褥疮形成增加病员痛苦,要加强护理,经常做被动性锻炼,防止肢体挛缩与畸形。病员要树立康复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
2# 沙发
发表于 2005-10-27 12:28 | 只看该作者
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是国内临床应用较广泛的麻醉方法之一。我院2年来进行了6333例手术,应用硬膜外阻滞麻醉4655例,占同期麻醉总数的73.5%,发生并发症111例,占2.4%。本文将其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措施分析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年龄:最小出生后2天,最大91岁;12岁以下465例,12~60岁3316例,60岁以上874例。男2224例,女2431例。手术部位颈部、胸腹部、四肢及会**等。局麻药:1号合剂(1%利多卡因+0.25%地卡因),1.6%利多卡因合剂,0.25%~0.75%布比卡因。首次量5~20ml不等,注药后再置管,老年、高血压病、危重症患者减量,直入法穿刺为多。高位硬膜外间隙C 6 ~T 6 117例,中位T 6 ~T 12 2221例,低位2067例,骶管阻滞250例,持续硬膜外阻滞为主。麻醉效果:满意4604例,占98.9%,失败51例,占1.1%。麻醉并发症111例,占2.4%,主要有穿破硬膜、导管误入血管、穿破胸膜、导管折断、阻滞范围广泛、全脊麻、神经损伤。
2 分析与处理
2.1 穿破硬脊膜 本组有7例,2例发生全脊麻。1例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直接从穿刺针内注15ml局麻药,置管困难,用力置入,稍有突破感,随即很快出现全脊麻征象,呼吸困难,高平面脊麻,气管插管,全麻下完成手术。另1例甲状腺手术,高位硬膜外阻滞麻醉,穿刺注药后平卧,患者呼吸停止,瞳孔散大,气管插管,对症处理,4h后患者清醒,择期全麻下手术。5例穿破硬脊膜,更换穿刺间隙,重新硬膜外阻滞,小量3~5ml,分次注药完成手术。术毕硬膜外注0.9%NS20~25ml或注射自体血5~10ml,明显减轻术后的低颅压性头病。
2.2 导管误入血管 本组3例,1例从穿刺针注入局麻药,患者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心律增快,血压略升,给予吸氧用镇静抗痉挛药物,症状缓解。2例置管注药,出现上述情况,同上处理,改善,从导管内回吸出血液。
2.3 穿破胸膜 1例,此为胆囊切除术患者,穿刺困难,反复进行,误入胸腔,麻醉无效改全麻,术后发现气胸,做胸腔闭式引流后好转。
2.4 导管折断 3例发生导管折断,1例在术毕时发现,重新打开腰椎手术切口,找出断5cm导管,另1例断管3cm,拔管时发现,未处理,还有1例置管注药后,针内退导管斜面,硬膜外将导管切断7cm,2例观察2年,无异常不适。
2.5 神经损伤 本组5例,穿刺或置管时,患者下肢或一侧肢体触电样感觉,肢体疼痛常规处理,无后遗症,其中1例,一侧肢体酸痛,半年后,症状改善。
2.6 阻滞范围广泛 单次注药后置管,阻滞范围不易控制,影响循环和呼吸。
2.6.1 低血压 低血压是硬膜外阻滞麻醉常见并发症。本组MAP下降30mmHg70例,占1.5%。主要原因有生理因素:妊娠末期、年老体弱、肥胖等生理改变;病理因素:危重症患者、高血压、心肺疾患、休克等病理改变的情况下,局麻药相对或绝对过量,或者从穿刺针内一次足量注药,均会导致阻滞范围广泛,容易产生严重低血压。
2.6.2 呼吸抑制 本组有12例,占0.25%,是硬膜外阻滞的另一严重并发症,一般麻醉平面达T 2 ,局麻药浓度过高,会出现胸闷气短,但SpO 2 尚在正常范围,若呼吸代偿机制不健全,辅助用药不当,会导致呼吸抑制,本组有4例。2例高位硬膜外阻滞用1.6%利多卡因10ml以上,另2例阻滞平向T 3 ,又静注度冷丁25~50mg,氟哌利多1.25~2.5mg,都发生呼吸停止,及时气管插管下手术,缓解了险情。高平面麻醉,膈神经发生阻滞,呼吸抑制随时发生,止痛药、镇静剂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应用不当,可加重呼吸抑制。
2.7 局麻药吸收中毒 在硬膜外间隙的局麻药,作用于神经根,若经血管吸收入血,达到一定浓度,可发生毒性反应,本组有10例,轻者寒颤、麻木,重者可表现心律快、血压高或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对肥胖、妊娠、腹水和腹腔内占位等患者,硬膜外阻滞麻醉用药,要常规减量。
3 讨论
3.1 熟练操作技术 穿破硬脊膜,发生全脊麻,神经损伤增多与穿刺操作有关。熟练各种操作方法,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杜绝“一针到底”是必要的。特殊病例,脊柱病变或畸形,椎间隙异常者勿要硬性反复穿刺,及时更换麻醉方法, 能避免并发症发生。
3.2 重视麻醉管理 穿刺顺利不意味着麻醉成功,并发症也常见于麻醉维持过程。(1)加强观察与监测:EKG、BP、SpO 2 是必需的监测项目,力争每台手术必备,早发现异常及时给予处理;(2)调整机体在最佳状态:并发症的危害程度取决于个体一般状况和抢救是否得当。对危重症者积极准备手术,及时调节生理机能在最佳状态,麻醉手术的风险性将会降低;适时开放静脉,补充液体,吸氧,给小量血管活性药物和强化药是需要的。(3)提倡持续性硬膜外阻滞,避免单次法或一次性注药,能准确调节控制麻醉平面,避免盲目性。(4)合理应用辅助药,阻滞平面超过T 6 ,呼吸、循环会受到一定影响,局麻药浓度最好<1.3%利多卡因,0.15%丁卡因,0.5%布比卡因,本组呼吸抑制多与选用药物浓度不合适有关。(5)正确应用辅助药,硬膜外阻滞是一种不完善的方法,加用辅助药使其完善。但辅助药度冷丁、**等镇痛药均有不同程度呼吸抑制,当硬膜外阻滞造成循环呼吸受到一定影响,再加之应用辅助药不合理或注射过快,均会导致严重后果,本组呼吸停止就是实例,本组后期多用度氟合剂1ml(度冷丁25mg,氟哌利多1.25mg)慢滴,对呼吸影响较轻。(6)完善硬膜外阻滞的进一步措施:胸腔、腹腔的大手术,肺门、肝门、胃肠牵拉反应明显时,加用辅助用药同时,手术医生最好能做内脏神经节周围封闭,对部分病例有效,若患者仍不能配合,可用亚麻醉剂量**0.5~1mg/kg一次,同时复合安定10mg静注。文献论述不能抑制内脏牵拉反应,然而临床应用,有一定治疗意义;目前,临床多见用异丙酚1~2mg/kg持续静滴,辅助硬膜外阻滞,效果明显。(7)对年老体弱,胸腹腔大手术最好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气管内插管浅全麻,最为理想,应用硬膜外阻滞的良好止痛,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再给予浅全麻气管插管,维持和控制通气下辅助各种强化麻醉,极大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减少硬膜外麻醉并发症,同时为胸腹四肢各类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现在该方法已被临床普遍采用。


来 源: 宁夏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宁夏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6月 第4卷 第11期
3# 板凳
发表于 2005-11-3 17:55 | 只看该作者
以上分析不知道对大家有好处,谢谢跟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25 15:11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