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156|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病案讨论] 医案求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20: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佟x x,女,26岁。患大便干结,数日一次,腹不满,牙床肿痛,口腔溃烂,口渴欲饮,小便黄赤。至午后日暮之时则头面烘热而赤,此证每月一发,多在月经来潮之前,病已一年。患者平素形寒肢冷,汗出恶风,且心下痞,月经提前,量少而色黯,伴腹痛。舌质淡嫩有齿痕,苔白润,脉沉。
   

代某,女,40岁。初诊日期:2006年5月25日。身发热、心悸5年余。
       2001年2月宫外孕破裂,行患侧输卵管切除术后逐渐出现身阵阵发热感,自购六味地黄丸等药物服用,无明显效果。发热时轻时重,但均能忍受。1年前发热加重,昼夜不停,久时持续2-3小时,短时10分钟即过。发时自觉头面烘热,身热如烤,频频发作。夜间热起时立即掀被,而热退后即觉身冷难耐。发热病起不久即出现心悸、心慌,其慌每于困倦至极、昏然欲睡时发生。发时胸闷气短,夜间发作时难受至不能睡卧,必起床不断绕室行走方可渐渐平息。曾于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做动态心电图,报告为:心动过缓,心律失常。先后就诊于多家医院,服西药无效,遍服中药知柏地黄丸、左归丸、青蒿鳖甲汤、天王补心丹、大补阴丸、珍珠母丸、清骨散等方。其中知柏地黄丸服用8月余,时有缓解,而复如故。
      刻诊:昼夜阵发发热,无汗、心悸心慌时作,下肢肿胀,头昏倦怠,晨间面浮,大便秘结。面苍黄少华,脉迟细,舌正。

2# 沙发
发表于 2012-12-5 20:43 | 只看该作者

医案求助

都是肝肾精血不足之证,龙雷之火不能下潜,心肾不能相交所致,宜补养肝肾精血,下潜龙雷之火
3# 板凳
发表于 2012-12-5 21:16 | 只看该作者

医案求助

本帖最后由 suannai78 于 2012-12-6 16:54 编辑

差得远了。搜下出结果了。
4
发表于 2012-12-5 23:38 | 只看该作者

医案求助

1.佟x x,女,26岁。

柴胡桂枝汤加肉苁蓉;

2.代某,女,40岁。

当归芍药散和桂枝茯苓丸;

这两个医案,有点难度;
5
发表于 2012-12-6 00:02 | 只看该作者

医案求助

有啥难的。第一个是附子泻心汤。第二个是二仙汤。不过这种考题类的案例讨论意义不大,不少是编造的,无从验证。
6
发表于 2012-12-6 01:34 | 只看该作者

医案求助

不会吧?

真的是这样的么?不太相信;
7
发表于 2012-12-6 14:54 | 只看该作者

医案求助

这个医生观察的很详细,临床上很常见,其实都是一种病,只不过是病程长短不同,前者几付药便能搞定,后者则需调治一月。若想知道用何方调治,只有等到[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解决了全国的乡村医生待遇问题,良方才能现世。楼主见谅。
8
发表于 2012-12-6 15:06 | 只看该作者

医案求助

回复 3# suannai78
谢谢。
9
发表于 2012-12-6 15:09 | 只看该作者

医案求助

谢谢各位了,第二个医案出自刘方柏医案,第一个就不知道了。这是中基老师出的医案叫我们讨论的。是真实病例。
10
发表于 2012-12-6 16:54 | 只看该作者

医案求助

1、    刘渡舟医案:案一:佟x x,女,26岁。患大便干结,数日一次,腹不满,牙床肿痛,口腔溃烂,口渴欲饮,小便黄赤。至午后日暮之时则头面烘热而赤,此证每月一发,多在月经来潮之前,病已一年。始以为胃肠燥热,欲投以调胃承气汤。待视其舌,舌质淡嫩有齿痕,苔白润,脉沉。舌脉与证不合,分明有阳虚之征,于是又仔细询问,方知平素形寒肢冷,汗出恶风,且心下痞,月经提前,量少而色黯,伴腹痛。此属上热下寒证。

    制附子12克(水煎煮)大黄 黄连 黄芩各6克(沸水泡渍)。和汁兑服,三剂。

    服药后牙痛,口渴,汗出,心下痞等证均消,大便转常。按往常月经应提前而至,但此次没有提前。上方加附子为15克,又服三剂后,月经按期而至。

2、甘温真能除大热——发热心悸5年余
诊断现场
代某,女,40岁,初诊日期2006年5月25日,身发热,心悸5年余。
2001年2月宫外孕破裂,行患侧输卵管切除后逐渐出现身阵阵发热感,仅自购六味地黄丸等药物服用,无明显效果。发热时轻时重,但均能忍受。一年前发热加重,昼夜不停,久时持续三两小时不等,短时十余分钟即过。发时自觉头面烘热,身热如烤,频频发作。夜间热起时立即掀被,而热退后即觉身冷难耐。发热病起不久即出现心悸、心慌,其慌每于困倦至极,昏然欲睡时发生。发时胸闷气短,夜间发作时难受至不能睡卧,必起床不断绕室行走方可渐渐平息。
曾于某医科大学附院作动态心电图,报告为:心动过缓,心律不齐。血细胞分析报告:白细胞3.0109/L,血小板68109/L。
先后就诊于多所医院。服西药(药名不详),症状无明显改善,已遍服中药知柏地黄丸、左归丸、青蒿鳖甲汤、天王补心丹、大补阴丸、珍珠母丸、清骨散等方。其中知柏地黄丸遵医嘱作基础用方,购成药整箱长期服用达八个月之久,均时似有缓解,而复如故。至既惧白日发热而心神不宁之煎熬,更恐夜间发热而心慌被迫起床行走之痛苦。
刻诊:昼夜阵发发热,无汗,心悸心慌时作,下肢肿胀,头昏倦怠,晨间面浮,大便秘结。面苍黄少华,脉迟细,舌正。
辨证论治
学生甲:这例病人若单从症状看,完全符合绝经前后诸证之临床表现。而其发病始初,年龄尚未至35岁。《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说明纵然在人均寿命甚短的古代,三十五岁也还只是阳明脉气血开始衰弱,面部逐渐憔悴,头发开始脱落的起点年龄。而当今社会,人均年龄已登耄耋寿域,三十四五正值体魄健壮的年龄阶段,怎么就会有经绝并由之而导致的“诸证”发生呢?此其一。其二,经绝前后诸证的发病原因为肾气渐衰,冲任亏虚,天癸将绝,精血不足,阴阳失衡,本质为肾虚致病。而此病人潮热的同时,伴见的是心悸肢胀,倦怠头昏等心脾见症。
学生乙:不仅如此,从其治疗经历看,也不支持经绝前后诸证。观其历用知柏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煎、天王补心丹等,并无一方见效,也说明对其辨治应作方向上的重新考虑。
老师:本案的大体情况,你们已作了合符临床的分析。现在只缺该怎样重新辨析的环节了。
学生丙:还是请老师讲讲怎样对其辨析吧。
老师:本例病人发热5年余,从病程到症状均表明,其热为内伤发热。线分明的轮廓,即“果为伤寒伤风及寒疫也,则用仲景法;果为温病及瘟疫也,则用河间法;果为气虚也,则用东垣法;果为阴虚也,则用丹溪法。”并强调“如是则庶无差异以害人矣。”那么,本例当属上述所举之哪类呢?其热虽甚,而不贪凉索饮,且有夜间发热时掀被而片刻即冷之表现,热非属实乃属虚热也,倦怠、神疲、心悸,气虚之征也;面浮足胀,脾虚湿停之候也;脉迟细者,阳虚气弱也。显然其病之治,当宗东垣法。东垣认为,这类病人之病机,乃为脾胃虚弱,营气不升,谷气下流,下焦阴火被扰,上乘阳位。并为之创立了一个著名之临床治法——甘温除热法,一个著名方剂——补中益气汤。揆之,本病与其甚为合拍。
诊为发热,心悸。
补中益气汤加味
白参12g  黄芪30g  炒白术12g  当归10g
柴胡10g  升麻10g  炮附片15g  龟板15g
鳖甲15g  桂枝12g  白芍20g    陈皮10g
炙草12g
水煎,日1剂,5剂。
6月1日二诊。药后诸症均大减,夜间安卧,唯便秘,改炒白术为生白术40g,4剂。
6月8日三诊。发热,心悸消失,精神转好,肿胀消失,但双下肢膝以下发冷。
初诊方加鹿茸5g(冲服),3剂。
6月16日,诸症消失,查心电图正常,白细胞升至3.8109/L,血小板升至113109/L,脉缓,舌正。续上方5剂,以巩固疗效。
病名        主症        辨证        治法        选方
发热,心悸        发热无度,心悸头昏
倦怠神疲,面浮足肿        元气内伤
阴火上乘        甘温除热        补中益气汤
思辩解惑
学生甲:对于甘温除热法,过去我也曾使用,但限于单纯脾胃气虚而有某种热象者,不敢贸投于“大热”患者,更没有像这类病涉多经,病情较重,病程甚长患者的使用经验。本例药仅5剂,即见大效,确如李东垣先生出补中益气汤后所发的经验之谈:“如伤之重者,不过二服而愈。”看来对甘温除热还得有一个深入的认识,才能真正进入东垣先生为我们开启的这道临床法门。
老师:荀子谓:“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欲明此道,还得尽悉东垣立论思想和逻辑演论。东垣认为,元气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故脾胃受伤,元气则失于充养,这是诸多疾病发生之根由。举凡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喜怒无度皆会导致脾胃受伤。而其所伤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即饮食过度先伤胃,胃伤及脾;劳倦过度则先伤脾,然后及胃。饮食伤为有余,劳倦伤为不足,不足与有余又可依一定情况而转化。如伤食有余之证,却可导致脾虚而阴火上灼;劳倦伤脾不足之证,却能使胃津不布,谷气下流。而不论哪种情况,东垣认为“内伤脾胃,乃伤其气……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如何补呢?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旨,采用甘温之剂补益胃气,升发脾阳,辅以味甘性寒之药以泻阴火。在这种理论认识的基础上,东垣创制了补中益气汤。该方的深义在于,明确宣称芪参草三味是“除湿热烦热之圣药。”说明热之能除靠此三味。而三味俱为补药,可见,甘温除热的治疗基础在一个“补”字。用平常对于退热有碍的补益药作退热药,这是在特殊病理情况下药物才能发挥的特殊作用,因而,它就成了区别于其他所有退热法的根本所在,故特称之谓“甘温除热”。而方中其他药则意在升举清气,流通气机。与前三药合用则使脾胃之气得以恢复,下陷之清气得以升腾,僭越之阴火降息归位,这样,气机在气之升降中被疏通,邪气在气之升降中被荡除。正复邪却,发热乃至大热焉能不退。
学生乙:刚才三次提到阴火,一为病理上阴火上灼,一为治则上当降息阴火,一为治法上必泻其阴火。看来阴火在东垣脾胃学说中占有重要位置。虽然老师在“半生折磨,竟然被一方解决”篇里已有解说,而我还是不明白阴火真的为火吗?既为火,又为什么要以属性相反的“阴”字加以限制呢?
老师:准确地说,不是限制,而在于与实(阳)火相鉴别。纵观东垣涉及阴火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导致其发生的原因为脾气虚弱,元气不足;其病机为清气下陷,阴火上乘土位;其症状为“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的身热口干等表现;其危害为“火与元气不两立”,火盛则元虚更伤;其治疗:特殊病机,特殊治法,当打破常规脏腑辨证用药,而采用升降浮沉补泻法,具体用甘寒以泻火。可见,阴火乃由脾胃气虚,运化无力,清气下流肝肾,迫使相火离位之故。实质为中寒而表现于外的某种热象。由于其与实火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故以阴火称之以便区别。
学生丙:这样看来,阴火其实指因虚而致的假热现象,本质属真寒假热证。而《伤寒论》之格阳证、戴阳证乃真寒假热之代表证,因而,它们在病理上应该有着相同之处。但这种相同,不仅不能模糊我们的治疗视线,更应该成为在辨识真寒假热证时的注意点,是这样吗?

老师:既同为真寒假热,当然有其相同点。这种相同点有三个方面:一是皆为离位之火;二是皆因脏寒而生;三是皆表现于身体某部分发热。但绝不能因此而将它们视若同一证候。这是因为阴火与格阳戴阳各有其根本不同的发病基础。关于阴火,已如前述,而关于格阳戴阳,《伤寒论》论之甚详,无需再赘。所要注意的是,前者用气药而补气之不足以治,后者用大辛大热之姜附以破阴回阳。这是万万不可混淆的。
学生甲:还有一个问题,本案身发热不久即发现心悸心慌,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发热止息的同时,心悸亦愈,难道二症本为一体。
老师:其热由元气亏虚而起。元气亏虚则不能温养心脉,心脉失养则心悸不安,故发热不久即心悸心慌病起。可见,发热与心悸表现虽异,而其有紧密的内在发病联系,因而具有一体性。《伤寒明理论•悸》篇云:“其气虚者,由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为悸也。”所用补中益气汤直指元气亏虚这一病机,而加桂枝、附片以温通心阳,则为治疗心悸起了必要的辅助作用。可见,甘温除热法非仅能退热,而对同一病机所导致的诸多不同临床见症,均有一併治疗作用。因而,其用之难,并不难在伴见症之差异或复杂,而难在对其易被忽视的病机的应有重视和准确把握。
11
发表于 2012-12-6 18:39 | 只看该作者

医案求助

嗯,学习了;
12
发表于 2012-12-6 19:26 | 只看该作者

医案求助

回复 1# z524909331


    1。脾阳虚,脾气虚,形寒肢冷,舌胖齿印。脾不血,经期提前,不运化,水湿停聚,导致痞满。日久,郁而化热,所以有热像(口渴引饮)
温脾,清热,利湿。干姜,人参,茯苓,白术,黄连,泽泻,车前子,柴胡,白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23 23:41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