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08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资源] 麻疹又出现了,回顾一下麻疹的临床表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10: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麻疹流行病学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咳嗽、流涕,结合膜炎、口腔麻疹粘膜斑及全身斑丘疹。本病过去每2-3年有一次大流行,自1965年普遍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以来,已控制了麻疹流行,但在执行计划免疫较差的农村,仍有局部小流行。麻疹已被国际消灭疾病特种工作组列入全球性可能消灭的8种传染病之一。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传染源,从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日内,眼结膜、鼻、咽、气管的分泌物;尿及血液中(特别是白细胞内)均含有病毒,有传染性。恢复期不携带病毒。
   
    二、传播途径
    麻疹病毒是通过喷嚏、咳嗽、说话时通过唾沫直接传播,间接传播少见。
   
    三、易感分群
    人对麻疹普遍易感,只要是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者,一旦接触麻疹病人后,95%以上会发病。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患麻疹者少见。
   
    四、流行特征
    6个月~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麻疹抗体可由母体传给胎儿,出生后3-4个月婴儿具有被动免疫力,以后抗体逐渐下降,6-8个月后逐渐消失,15个月时完全消失。自麻疹疫苗普遍接种以来,在接种地区发病率比接种前下降95%,周期性流行特征消失。发病年龄向后推移,青少年及成人发病率相对上升,5岁以下学龄前儿童约占48.1%,而20岁以上成人可达22.5%。育龄妇女患麻疹增多,先天性麻疹和新生儿麻疹将可能较以往增多。任何季节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最多。

麻疹临床表现
   
    麻疹潜伏期较规则,约102天,曾接受主动免疫或被动免疫者可延长至21-28天。
   
    一、典型麻疹
    疫苗接种失败和未接种疫苗者几乎全部表现为典型麻疹,继发性免疫失败者中约有1/6左右的人也表现为典型麻疹,病程可分为三期,即前驱期、出疹期和恢复期。
   
    (一)前驱期
    一般为3-4天。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及眼结膜炎症,有发热、咳嗽、喷嚏、流涕、流泪、畏光、眼结膜充血、眼睑浮肿,并有浆液脓性分泌物。于病程2-3日,约有90%的病人在口腔两侧正对第一臼齿的颊粘膜出现麻疹粘膜斑,为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此粘膜斑为0.1-1毫米大小的灰色小点,周围有微血管扩张的红晕,初起时仅数个,很快增多,且融合扩大成片,似鹅口疮,持续2-3日即消失。在牙、口唇、内眦、结膜、鼻粘膜与**也可有同样斑点,但硬软腭上极为少见。偶见颈、胸、腹部出现风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数小时后即消失,称前驱疹。有时在悬雍垂、扁桃体、咽后壁、软腭处见红色斑点,出疹期始消退,称粘膜疹。发热2-4日后,部分患者在皮疹出现前,体温可暂时下降至正常、精神萎靡、食欲减退、腹泻、呕吐等症状,婴幼儿偶有惊厥。
   
    (二)出疹期
    发热3-5日后,当呼吸道症状及体温达高峰时开始出现皮疹,初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躯干及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2-5日达高峰。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4毫米,散在分布。继而增多,呈鲜红色,以后逐渐融合成暗红色,形状不规则或小片状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皮疹为充血性,压之褪色,少数病例皮疹呈出血性。出疹时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高达40摄氏度左右,精神萎靡、咳嗽频繁、声音嘶哑、畏光、结膜红肿、眼睑浮肿。重者可有谵妄、抽搐。全身浅表淋巴结与肝脾可轻度肿大。出疹期为3-5日。此期肺部常有干湿性啰音。X线胸片可见肺纹理增多或弥漫性肺浸润小点,甚至似粟粒性肺结核影。
   
    (三)恢复期
    出疹3-5日达高峰后,体温开始下降,于12-24小时内降至正常,全身情况迅速改善,呼吸道症状减轻,眼结膜炎症迅速消失。皮疹按出疹先后顺序消退,皮疹消退后有糠麸样脱屑及浅褐色的色素沉着,以躯干为多,经1-2周消失。这种色素沉着斑在麻疹后期有诊断价值,无并发症者病程为10-14日。
   
    二、非典型麻疹
    根据麻疹病毒强弱,进入人体数量多少,病人年龄大小、健康状况、营养优劣、免疫力高低等,麻疹的临床发展过程可呈以下非典型表现:
   
    (一)轻型麻疹
    大多因体内有一定量对麻疹病毒具有免疫力的抗体所致,如6个月以下婴儿尚留存来自母体的被动免疫抗体,近期注射过丙种球蛋白,以往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者,或第二次患麻疹者。感染麻疹后临床症状较轻,潜伏期可长至3-4周,前驱期较短,发热及上呼吸道症状较轻,麻疹粘膜斑不典型或不出现,皮疹稀疏,病程短,较少并发症。但病后所获免疫力与典型麻疹相同。
   
    (二)无皮疹型
    在免疫力低下患者,如患白血病、恶性肿瘤、先天性免疫低下者,或应用免疫抑制剂者,患麻疹时可不出现皮疹、麻疹粘膜斑,要依据流行病学及实验室诊断。有人认为成年后某些疾病,如免疫反应疾病、皮脂性皮肤病、骨和软骨变性疾病 及肿瘤等,与童年时无疹性麻疹病毒感染有关。
   
    (三)重型病毒
    大多由于病人体弱、营养差、免疫力低下或继发细菌感染等并发症而使麻疹病情加重,起病急骤,高热40摄氏度以上,严重中毒症状,谵妄或昏迷,反复抽搐,呼吸急促,唇指紫绀,脉搏细速,皮疹密集,呈暗红色且融合成片(中毒性麻疹)。有时皮疹呈出血性,形成紫斑,伴内脏出血(出血性麻疹);有时皮疹呈疱疹样,可融合成大疱(疱疹性麻疹);皮疹少或皮疹突然隐退,遗留少数皮疹呈青紫色,面色苍白或青灰色,大多因心功能不全或循环衰竭引起(休克性麻疹)。此类患者病情危重,病死率高。
   
    (四)非典型麻疹综合征
    急起高热、头痛、肌痛、乏力等,多无麻疹粘膜斑,2-3日后出现皮疹,但从四肢远端开始,渐及躯干与面部,皮疹为多形性,有斑丘疹、疱疹、紫癜或荨麻疹,一般可同时见到2-3种皮疹形态。常并发肺炎,胸腔积液,肺内阴影可持续数月至1-2年。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有些病人有肝脾肿大、肢体麻木、无力和瘫痪。诊断依据为恢复期麻疹抗体上升,血凝抑制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可呈强阳性。本型见于接种麻疹灭活疫苗后4-6年再接种麻疹灭活疫苗;或再接触麻疹病人者,偶见于曾接受麻疹减毒活疫苗者。大多认为这是一种对麻疹病毒的迟发型超敏反应所致的临床表现。
   
    (五)新生儿麻疹
    胎儿出生前几天母亲患麻疹,出生的新生儿可患麻疹,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眼结膜炎及密集的皮疹。
   
    (六)成人麻疹
    全身症状较小儿为重,麻疹粘膜斑往往与皮疹同时出现,或迟于皮疹出现,皮疹多密集,约70-80%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但并发细菌感染者少见。孕妇患麻疹可发生死胎。

麻疹并发症
   
    一、肺炎
    麻疹病毒感染常波及肺部,在患病早期X线检查约一半以上有肺部变化,如肺门淋巴结增大,肺纹理增粗,双肺过度充气,可见小片状浸润,疹退后消失较快,继发细菌或其他病毒感染的肺炎为麻疹是常见的并发症,也是麻疹死亡的主要原因,约占麻疹死亡病例的90%以上。多见于5岁以下的小儿,大多发生在出疹期,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有高热、咳嗽、气急、唇指发绀。肺部啰音增多。X线检查可见大片融合病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尤其易并发肺脓肿、脓胸或脓气胸、心包炎等。若病程迁延不愈,可导致支气管扩张。
   
    二、喉炎
    麻疹病程中的轻度喉炎,为麻疹的自身症状之一,预后良好。继发性喉炎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引起,有声嘶、犬吠样咳嗽、吸气样呼吸困难(可见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内陷)。严重者有面色苍白、紫绀、气促、烦躁,如不及时抢救,可因喉梗阻引起窒息而死亡。
   
    三、心血管功能不全
    多见2岁以下小儿,由于麻疹毒血症,或并发肺炎、高热、缺氧、脱水等常导致心功能不全。临床表现为气急、烦躁、面色苍白、紫绀、四肢厥冷、脉细速、心音低钝,皮疹不能透发或突然隐退,肝脏可急剧肿大,心电图检 查有低电压、T波改变、传导异常等。少数病人有心肌炎或心包炎。
   
    四、脑炎及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麻疹脑炎的发病率为0.01-0.5%,主要为儿童,多见于出疹后2-6日,目前认为麻疹脑炎主要由麻疹病毒直接侵犯脑组织所致,因多次从脑组织或脑脊液中培养出麻疹病毒,但免疫学机理仍不能完全除外。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嗜睡、昏迷、惊厥及强直性瘫痪等。脑膜**征和病理反射征阳性,脑脊液细胞数增加(多为单核细胞),蛋白质增加,糖正常,少数脑脊液亦可正常。病死率约15%,多数经1-5周恢复,部分病人留有智力障碍、瘫痪、癫痫、失明、耳聋后遗症。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很少见,是麻疹的远期并发症,表现为亚急性进行性脑组织退行性病变。脑组织中能分离出麻疹病毒,血清和脑脊液的麻疹抗体持续阳性。可能是在婴幼儿时患麻疹后,麻疹病毒在脑组织中长期隐伏所引起的病变,其潜伏期约2-17年。因接麻疹活疫苗后而发生者则潜伏期较短,平均3.3年。患者逐渐出现智力减退,性格异常,运动不协调,各类癫痫发作,视觉、听觉及语言障碍,最后出现去大脑强直而死亡。
   
    五、肝损害
    多见于成人患者,其发生率为31-86%,重症麻疹患者,肝损害尤甚。肝损害多见于麻疹急性期,即病程的第5-10日,临床表现可有厌食、恶心、腹胀、腹痛、乏力及黄疸等。肝脾肿大,血清酶增高。肝功能大多于2-4周内恢复正常,个别患者可持续半年左右。
   
    六、其他并发症
    营养不良,如维生素A缺乏症可出现角膜软化,导致穿孔、失明;B族维生素缺乏可致口腔炎;结核病复发或扩散引起粟粒性肺结核及结核性脑膜炎等,需加以注意。

麻疹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一)、临床诊断
    典型麻疹依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即可诊断。易感者在2-4周内有麻疹接触史,出现发热、咳嗽、喷嚏、流涕、结合膜充血、流泪等症状,应疑及麻疹,如出现麻疹粘膜斑即可诊断。出疹后根据皮疹特点、出疹顺序及皮疹分布情况也容易作出诊断。疹退后有脱屑和色素沉着在恢复期有诊断意义。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前驱期正常或稍高,出疹期稍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鼻咽部涂片或尿沉渣染色找多核巨细胞,在出疹前后1-2天即可呈阳性,病程第一周阳性率可高达90%左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采用免疫荧光法可查到麻疹抗原,可作为早期诊断的根据。
   
    3、血清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血清中麻疹抗体,在发病后2-3日即可测到,可作为早期特异性诊断方法。血清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检测,恢复期上升4倍以上方有诊断意义,只能作为回顾性诊断。
   
    4、麻疹病毒分离:取早期病人的鼻咽分泌物或血液中的白细胞接种于猴肾、人胚肾或其他敏感细胞,可分离到麻疹病毒,但阳性率减低。
   
    二、鉴别诊断
    (一)、风疹
    皮疹类似麻疹,发热及上呼吸道症状轻,无麻疹粘膜斑。发热1-2日出疹,迅速于全身,1-2日内消退,不脱屑,不留色素沉着。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常肿大。常无并发症,预后良好。
   
    (二)、幼儿急疹
    多见于婴幼儿,1岁以内为主。高热骤起,持续3-5日,无其他明显症状,热退后出现皮疹,呈散在性的玫瑰色斑丘疹,在躯干为多,疹退后不脱屑,无色素沉着。
   
    (三)、猩红热
    前驱期发热、咽痛明显,1-2日全身出现大头针帽大小的红疹,疹间皮肤充血呈一片猩红,压之褪色,疹退可见大片脱皮。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咽拭子培养可检查到A组溶血性链球菌。
   
    (四)、药物疹
    皮疹形态不一,有类似麻疹者。出疹前有磺胺、**类、水杨酸盐或青毒素等药物史。此外可根据皮疹形态、痒感、在摩擦及受压部位皮疹较多的特点,停药后皮疹可逐渐消退,病程中缺乏呼吸道卡他炎症及麻疹粘膜斑等特点进行鉴别。
   
    (五)、肠道感染
    柯萨奇病毒及埃可病毒感染时常伴有皮疹,应根据其临床特点加以鉴别

麻疹治疗和预防  
   
    一、治疗
    麻疹的治疗重点在加强护理、对症处理和防止并发症。
   
    (一)、一般治疗和护理:
    合理护理是促进病情恢复的重要措施,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室温和湿度适宜。注意口、鼻、眼、皮肤的清洁,如结合膜炎可用4%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清洗,再涂红霉素或四环素眼膏,防止继发感染。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及干痂,保持鼻腔通畅。给予足够水分及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切不可忌口。
   
    (二)、对症治疗
    发热39.5-40摄氏度以上者可酌情使用退热剂,剂量宜小,以免骤然退热引起虚脱。烦躁时可适当给鲁米那、非那根、安定等镇静剂。剧咳时可服适量的镇咳剂,并行超声雾化吸入,每日2-4次。有角膜干燥或混浊者肌注维生素A。无并发症者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三)、并发症治疗
    1、肺炎
    治疗同一般肺炎,疑为细菌感染时应选用1-2种抗菌药物,或参考致病菌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有效药物。常见致病菌为肺炎球菌,一般先用青霉素治疗,用量为每日(10-20)万u/kg,静脉或肌肉注射。疗程至体温正常后5天,肺部啰音基本消失后停药。高热中毒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应用强的松每日1mg/kg,或氢化可的松每日5-10mg/kg,2-3日后病情好转即可停药。缺氧者可吸氧,进食少时可静脉补液,总量及钠量不宜过多,速度宜慢,以免增加心脏负担。体弱、病重、迁延不愈者可多次少量输血或血浆,小儿每次10ml/kg。
   
    2、喉炎
    保持安静,烦躁不安时及早用镇静剂,并给雾化吸入(每100ml雾化液中加氢化考的松10mg,**1mg),每1-4小时1次。选用1-2种有效抗生素治疗。重症病人应同时应用大剂量皮质激素,以控制炎症,减轻喉部水肿,如氢化可的松8-10mg/kg由静脉缓慢推入,或用**每次2.5-5mg,24小时内用1-3次。有呼吸困难者可吸氧。有三度喉梗阻者,应立即作气管切开。
   
    3、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时应及时使用快速洋地黄类药物,如毒毛旋花子甙K,每次用7-10ug/kg,以10%葡萄糖液10-20ml稀释后缓慢静注,必要时4-6小时重复一次。或用毛花甙丙30-40ug/kg,首剂用总量的1/3-1/2,用10%葡萄糖10-20ml稀释后缓慢静注,余分1-2次,必要时可间隔4-6小时后注射。周围循环衰竭者按感染性休克治疗。
   
    二、预后
    麻疹的预后与患者的年龄大小、体质强弱及有无其他疾病和并发症有关。其中以年龄因素最为重要,2岁以下小儿易并发肺炎,病死率约为10%左右。死亡病例中婴幼儿占80%,尤其是体弱、营养不良、佝偻病、活动性肺结核及免疫低下者预后更差。重型麻疹或并发肺炎、喉炎、脑炎和心功能不全者预后不佳。
   
    三、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对麻疹患者应做到“三早”,即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并做好疫情报告。确诊者应隔离到出疹后5日,并发肺炎或喉炎应延长到出疹后10日。易感者接触麻疹后应隔离检疫3周,已被动免疫者隔离4周。检疫期每日进行晨间检查,及早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二)、切断传播途径
    流行期间避免带易感者到公共场所或探亲访友。患者住过的房间应开窗通风1小时,病儿衣物用后须曝晒或肥皂水清洗。密切接触病人的家属及医护人员,离开始须在户外停留20分钟,方可接触其他易感者。
   
    (三)、增强人群免疫力
    1、主动免疫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主要措施。目前我国初次免疫对象主要为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剂量为麻疹减毒活疫苗0.2-0.25ml皮下注射。接种后12天左右出现血凝抑制抗体,1个月达高峰,阳性率可达95-98%,2-6月逐渐下降,但仍维持一定低水平,部分儿童于4-6年后消失。一次接种保护率可达90%以上,但数年后也有患麻疹者,因此有人主张在初种4-5年后,或在12月龄特别是6月龄以前接种者可再接种1次。什么时间应该加强免疫,只有通过免疫成功率和人群免疫水平的血清学检测才能决定。我国计划免疫程序规定复种时间为7周岁。
   
    易感者接触麻疹病人后2日内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仍可预防麻疹发病。若在接触2日后接种,则防止发病的可能性极少,但可减轻症状并减少并发症。故在麻疹流行时及时为易感者广泛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可望控制麻疹流行。
   
    疫苗接种后一般反应轻微,少数接种者可于5-14日出现低热(约1-2日即退)。有时伴有短暂稀疏皮疹和全身乏力。
   
    接种禁忌证为孕妇、急性发热病、过敏体质、活动性肺结核、白血病、恶性肿瘤等。注射丙种球蛋白者,需于3个月后才能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
   
    2、被动免疫
    体弱、患病、年幼的易感者接触麻疹后,可采用被动免疫以预防发病。在接触病人后5日内注射足量被动免疫制剂,可有保护作用,接触病人6日后注射,可减轻症状。目前常用人血丙种球蛋白3ml肌注,或胎盘丙种球蛋白3-6ml。免疫有效期3-4周。


   这个帖子有些典型的麻疹图片,希望结合学习一下,共同提高----苏先生
https://bbs.iiyi.com/forum.php?m ... &extra=page%3D1


[ 本帖最后由 苏先生 于 2007-5-2 22:16 编辑 ]

3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3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07-5-2 11:1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提供
这么多年就见了一个麻疹。
3# 板凳
发表于 2007-5-2 20:37 | 只看该作者
这么多年就没见一个麻疹。
4
发表于 2007-5-2 22:09 | 只看该作者
{MOD},由于工作时间短,经验少,没有遇见过麻疹的今天在***上见了几个图片,学习了
5
发表于 2007-5-8 22:59 | 只看该作者
这么多年来,麻疹见过三例,均不是典型的病例,而且科氏斑也见得少,年轻医生容易误诊。
6
发表于 2007-5-9 11:2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复习了,从去年11月到今年4月份,我们这儿出现麻疹,进行紧急麻疹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但是接种后的儿童仍然出麻疹,为什么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15 14:4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