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22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经验] 第二届首都国医名师——名老中医周耀庭经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08: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来自于《周耀庭临床经验集》

温病医案举例

医案1 邪在卫分。

叶天士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吴鞠通曰:“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陈某,男,9岁。患儿因发热半天于02年7月14日来诊。近2~3天以来鼻流清涕,来诊前一天晚间开始发热,体温37.8℃,微恶风寒,轻咳有痰,精神尚佳,平时烦急好哭,大便时干。舌苔白,中等厚腻,脉浮略数。咽红,扁桃体1度肿大。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辨证:素有积滞,外感风热。

治则:散风透邪,清热导滞。

方药:银翘散加减。

处方:

荆芥穗6克 薄荷6克牛蒡子6克 桑叶10克

杏仁6克 黄芩6克板蓝根15克 连翘10克

金银花10克竹叶6克 焦三仙15克羚羊角粉0.6克(冲)

3付

效果:3日后复诊,服药一剂即退热,现轻咳有痰。原方去羚羊角粉,加苏子、葶苈子各6克继服三剂而愈。

解读:外感病初起,先要对温病卫分证与伤寒表证进行鉴别。《温病条辨》在上焦篇第3条(见前)中指出:温病初起,“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吴鞠通首先从两类病的脉象上进行鉴别:太阳伤寒脉浮紧,太阳中风脉浮缓。现脉不缓不紧,从脉象上先排除了伤寒的可能性,突出了温病“动数”脉的特点;再加上“尺肤热,微恶风寒,午后热甚”等温病卫分证的典型表现,温病卫分证的辨证可以确立。邪在卫分,热象不重,伤津不明显,故不口渴或口微渴。但由于温邪自口鼻而入直接犯肺而致肺失清肃,故咳嗽为必有症状。对照此例患儿,具备了邪在卫分的基本症状,系温病初起无疑。因平时有饮食积滞,故见舌苔较厚而腻;心烦起急乃由滞热所致。治疗以辛凉清透为主,消食导滞为辅。方取银翘散加减。方中荆芥穗、薄荷、牛蒡子宣肺透邪,散风解表;桑叶、杏仁宣肺止咳;金银花、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黄芩清泻肺热;焦三仙消食导滞;羚羊角粉散风解热退烧。二诊因热已退,减去羚羊角粉加苏子葶苈以降气化痰而止嗽。

医案2 温毒。

吴鞠通曰:“温毒咽痛喉肿,耳前耳后肿,颊肿,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肿,甚则耳聋,俗名大头温虾蟆温,普济消毒饮去升麻柴胡主之。”

吴某,女,8岁。患儿因高热3天颌肿2天于1995年6月16日来诊。

患儿于3天前起发热,最高体温39.5℃,烦躁口渴,烧后次日咽喉肿痛,颌下腺亦肿,疼痛。舌苔黄,中等厚,舌边尖红,脉浮滑数。咽充血肿大,其上有脓性分泌物,颌下腺肿如核桃大,压痛明显。

西医诊断:化脓性扁桃体炎,合并颌下腺炎。

辨证:外感风温毒邪,壅遏少阳阳明(温毒)。

治疗:散风透邪,解毒泻火,散结消肿。

方药:普济消毒饮白虎汤加减。

处方:

柴胡10克 荆芥穗6克 牛蒡子10克黄芩10克

知母10克 生石膏30克板蓝根30克 草河车15克

土贝母6克 连翘10克 元参15克 天花粉10克

赤芍10克 夏枯草10克酒大黄3克 人工牛黄1克(冲)

7付

效果:再进7付后扁桃体化脓无,发热退。

解读:凡毒热壅盛,头面或咽喉肿痛,多属温毒性质。按吴鞠通所言“咽痛喉肿,或耳前耳后肿”,是温毒的显著特点,并指出治疗以普济消毒饮为主。本例虽非大头瘟、烂喉丹痧、痄腮等公认属于温毒的病症,但毒火盛于上焦,则与温毒无异,故可以按温毒同等对待。方中板蓝根、草河车、黄芩解毒泻火,生石膏与知母清泄阳明之热,柴胡入少阳而引经,配夏枯草清泄少阳;荆芥穗、牛蒡子散风解表;土贝母、连翘、元参赤芍散结消肿;酒大黄泻火于下;人工牛黄加解毒退热。此方源于普济消毒饮实强于普济消毒饮。

医案3 气血两燔,斑疹同见。

叶天士云:“夹斑带疹,皆是邪之不一,各随其部而泄。”余师愚在《疫疹一得》中说:“至论大者为斑,小者为疹,赤者胃热极五死一生,紫者胃烂,九死一生。予断生死,则又不在斑之大小紫黑,总以其形松浮紧束为凭耳。如斑一出,松活浮于皮面,红如朱点纸,黑如墨涂肤,此毒之松活外现也,虽紫黑成片可生;一出虽小如粟,紧束有根,如履透针,如矢贯的,此毒之有根锢结者,纵不紫黑亦死。苟能细心审量,神明于松浮紧束之间,决生死于临证之倾,始信予言之不谬也。”

赵某某,女,2岁半,1977年1月6日初诊。

患儿于20天前曾因长期发烧入院,诊为变应性败血症,用中药治疗退烧,观察6天,体温降至平稳而出院,但出院后第二天,再度发烧,体温在39℃~40℃之间已有10天,精神萎靡,躁扰不宁,口渴喜饮,咳嗽有痰,全身红色皮疹,两手有瘀斑,其色紫暗,口唇焦裂,并不断往外渗血,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大便正常,肝脾肿大,血象白细胞13×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为84%,胸透有片状阴影,心电图示心肌炎改变(T波低平)。西医诊断为肺炎合并中毒性心肌炎,经清营解毒透邪法治疗,发热不退,出血加重,已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未能控制病情,考虑已合并血管内弥漫性凝血(DIC),舌质红,舌边苔黄褐少津,舌中心少苔,脉细滑数。

西医诊断:肺炎合并中毒性心肌炎。

辨证:疫毒入里,气血两燔,热迫血溢,耗伤阴液。

治法:清气凉血,活血化瘀,解毒透疹,滋阴生津。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处方:

青蒿9g 生石膏20g 连翘15g 金银花30g

大青叶15g 赤芍9g 丹皮9g 元参15g

生地黄30g 石斛9g 广角1.5g 桃仁5g

槐花9g 知母9g

7付

效果:服上药3付,发烧渐退,转为低热,口唇渗血和便血已止,皮下未见新的出血点,原有的出血点已逐渐消退,精神好转,渐趋稳定,又经调治,痊愈出院。

解读:患者发热较重,口渴喜饮,躁扰不宁,斑疹同见,为一温病重证病例。症见斑疹,邪必入营血。但具体如何分析,可从上述叶余两家之言中得到启发。叶氏所谓“夹斑带疹,皆是邪之不一”,是指斑疹同时出现,表明邪的浅深不同,即几乎涉及卫气营血各层。但此例从总体来说为气血两燔为主,惟以血分证为突出。余氏之言是说明其据斑疹形态以判断预后的独特心得。一般以红紫黑来判断预后,故常说“赤者热极,黑者胃烂”等。而余氏则以“松浮紧束”来断生死,确有独到之处。但根据临床实际,判断病之吉凶,色泽与形态并重。结合此例皮疹色红,斑虽紫暗,但未至“紧束有根”,虽属重证,然未至死证,只要积极而正确的治疗,多可获救。此患儿除营血证外,还有明显的气分怔,主要根具有二:①对于发斑,古人每与阳明胃相联系,即所谓“斑发阳明,疹出太阴”,班多从阳明陷入血分,多表现为气血同病;疹多从手太阴肺经陷入,多表现为卫营同病。②症状有烦躁口渴喜饮,并有舌苔黄褐等气分证存在。再从舌脉看,阴液耗伤亦重。虽然西医有明确诊断,然中医辨证仍须按临床症状表现辨证为温病气血两燔,热迫血溢,耗伤阴液。此前虽经清营解毒治疗不仅发热不退,且出血加重说明血分证深重,必须结合清气凉血活血论治方能收效。方中青蒿清热透邪,生石膏与知母清气分热毒,金银花与连翘清热解毒凉血,大青叶清热解毒,且善于凉血化斑,赤芍、丹皮、元参、生地黄凉血活血;石斛与生地黄养阴生津,以养肺胃之津液;广角清热凉血解毒;槐花清热凉血以止便血,桃仁活血通便泄热。

医案4 邪入营分,营阴大伤

叶天士曰:“斑出而热不解者,胃津亡也,法当益胃。”“其热传营,舌色必绛,绛,深红色也。”

陈某,男,5岁。患儿因发热6天,门诊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而住院。住院后经胸部X线检查左肺有片状阴影,痰液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诊断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仍高热,体温在39℃上下,轻咳,不喘,住院后继续用抗菌素治疗,仍未能控制病情,高热继续,且全身出现皮疹,有的融合成片。住院期间亦曾用过麻杏石甘加减之类中药,亦未见效。及至住院第9日,病程第15日请中医会诊。中医所见:患儿烦躁,精神萎靡,皮肤干燥,皮疹色深红,唇干裂,啼哭无声且无泪,舌绛无苔,脉细数。

西医诊断: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辨证:热毒炽盛,深入营分,阴液亏竭。

治法:清营解毒,滋阴救液。

处方:

茅芦根各15克金银花15克 连翘10克 赤芍10克

丹皮10克 生地黄10克 大青叶10克 水牛角10克

元参10克 麦冬10克 北沙参10克 西洋参10克

7 付

效果:3日后发热减退,体温下降1℃左右,精神好转,皮疹渐见消退,唇干明显减轻。原方加减继服,1周后退烧,2周后病愈出院。

解读:此例高热半月不退,因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抗菌素高度耐药,病情得不到控制。虽也经应用中药,亦未收效。究其原因,与后者未能严格按照辨证施治原则进行治疗有关。根据叶天士所言“其热传营,舌色必绛”,可见绛舌的出现,是营分证最重要辨证依据之一;加上身上见疹,邪入营分无疑。叶氏另一论述,指出了另一个辨治中重要问题:“斑出而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意思是按一般规律,斑疹是邪气外露之象,斑出发热应渐减。如果发热仍不解,则可能由于阴液消亡,由“水不济火”所致。此例疹出而热不退,亦当参考叶氏此论,并由此推而广之,如果高热病例用一般清热无效时,应考虑到液亏水不济火问题。从此例唇焦裂,啼哭无泪,啼哭无声以及舌中心无苔等情况看,阴液亏损严重,治疗应遵叶氏主张“主以甘寒”;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有高热舌绛,营热亦重。故治疗上在清营解毒同时,强化滋阴救液治法。方中生地黄、赤芍、丹皮、水牛角清营凉血,金银花、大青叶清热解毒,茅芦根清热生津,元参、麦冬、北沙参、西洋参着重甘寒生津救液,从而扭转了病情,并得到治愈。

医案5 热炽营分

《温病条辨》曰:“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

孙某某,男,1岁8个月,1983年会诊病例。患儿为某一院住院病例,是来自郊区的烫伤儿童,烫伤面积达84%,住院后经该院大力抢救,已安全度过休克期,局部渐趋愈合,但发热持续不退,经用红霉素、青霉素与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治疗,均未见效,近一周来体温持续在38℃~40℃之间,而烫伤面无明显感染现象,近四五日咳嗽,胸透两肺纹理增重,散在少许片状阴影,面红,神清,唇红而干,舌绛无苔,脉细数。

西医诊断:烫伤合并间质性肺炎。

辨证:热毒内攻,深入营分,耗伤阴血,阴液大伤。

治法:泻火解毒,清营凉血,滋阴救液。

方剂:清营汤加减。

处方:

青蒿10g 鲜茅根15g 地骨皮9g 金银花30g

连翘15g 紫草9g 鲜芦根15g 川黄连5g

丹皮9g 生地黄黄15g 元参9g 石斛15g

大青叶15g 犀角面1.5g(冲)

安宫牛黄散0.6g(冲)

2付

效果:二日后复诊,体温逐渐下降,平均下降1℃,精神好转,有轻度腹泻,舌绛减。上方元参改为莲子肉9g,去犀角,安宫牛黄散,改用牛黄清热散1.5g,又服两付,体温转为低热,继续调理而安。

解读:本病虽非外感病例,系烫伤病例。按照中医观点,属火毒内攻,耗伤阴液,乃热毒有余,阴液不足,实际上切近温病,故辨证治疗可按温病的辨治原则进行。面赤,舌绛为营分热盛确证,唇红而干,表明营阴被灼,阴液大亏之象,依据温病“在营犹可透热转气”之说,治疗在清营血分热毒养阴生津的同时注意透邪外出,给邪以出路。方中青蒿清营分热而透邪外出,鲜茅根清热凉血利尿引热从小便出,地骨皮清热凉血退虚热,金银花与连翘和紫草清热解毒,亦可透邪外出;鲜芦根清热养阴生津排毒;川黄连清泄心胃火热;丹皮、生地黄、元参清营血分热养阴生津;大青叶清热解毒;犀角面清营凉血解毒。二诊腹泻说明苦寒较重,去寒凉之犀角,元参改为莲子肉取其清心火并健脾止泻。

医案6 痰闭心包

吴鞠通曰:“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

叶天士曰:“……延之数日,或平素心虚有痰,外邪一陷,里络就闭,非菖蒲郁金所能开,须用牛黄丸至宝丹之类以开其闭,恐其昏厥为痉也。”

毕某某,男,7岁,1978年4月18日初诊。

患儿于三周前发热头痛,头痛较重,伴呕吐,嗜睡,大便不畅,入院已两周,发热渐退,仍昏迷,角弓反张,喉中痰鸣,多汗,大便数日不行,舌苔黄厚而腻,舌质略红,脉滑数有力。西医诊断:病毒性脑炎,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情一度好转,4月24日病房医生改用三甲复脉汤治疗,症状又见加重,仍神昏痰鸣,项强,角弓反张,全身起皮疹,低热不退,舌苔白腻,舌质略红,脉弦滑。

西医诊断:病毒性脑炎。

辨证:温热夹湿,痰阻清窍,肝风内动,邪逼营分。

治法:清热化湿,豁痰开窍,清营透疹,平肝熄风。

方剂:菖蒲郁金汤加减。

处方:

菖蒲9g 郁金9g 远志6g 天竺黄6g

胆南星6g 桃仁6g 赤芍9g 二丑5g

大青叶15g丹皮10g 人工牛黄1.5g(冲)

7付

效果:经服上药,病情再度趋于平稳,皮疹消退,并有脱皮,自5月18日已能听懂别人说话,已能进食,停止鼻饲。及至5月22日苔已脱尽,证明邪尽而阴液大伤,遂用二甲复脉汤治疗而愈。

解读:此例发病甚急,表现为头痛呕吐似睡,昏迷,酷似暑温。但时值四月,非暑季,并非暑温发病季节。吴鞠通所说,“长夏受暑,过夏而发,名曰伏暑”,与此例相符,故可认为属于伏暑。经住院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情一度好转,病人由高热转为低热。病房医生考虑病人病情已进入后期,当以肝肾液亏为主。神昏痉厥乃由下焦液亏“水不涵木”之虚风引起。但在应用三甲复脉汤以后,病情反见加重。经分析病因病机,伏暑由长夏感暑,感而后发。暑多夹湿,病邪为温热夹湿,湿邪不解,最易生痰。现虽发热减退,但舌苔仍白厚而腻,喉间痰鸣,脉象弦滑,此神昏痉厥仍属痰闭心包,肝风内动所致,并无下焦液亏征象。在痰热壅盛之时用三甲复脉汤一派滋腻之剂,犯“以阴济阴”之戒,敛邪助湿,故使病情加重。后改用清热化痰之剂治疗,病情随即好转,足见准确辨证、正确治疗的重要性。方中菖蒲与郁金清热化湿解暑,清心开窍升清阳,远志交通心肾开窍;天竺黄与胆南星清化痰热;桃仁与赤芍活血,赤芍与丹皮清泄营分热邪兼活血;二丑通水道利小便而清泄脑部水肿降颅压;大青叶清热解毒,人工牛黄清心肝热毒兼开窍。及至该例后期,腻苔全退,转变为全舌无苔,至此,下焦液亏已完全表现出来,才是复脉类方剂的适应证,故治疗改用二甲复脉汤滋阴生津液而收功。

医案7 暑湿外感

张凤逵在《伤暑全书》中说:“立夏以后,暑热盛行,时人有头疼恶心,身热恶寒,手足厥冷,肢节疼痛,或气高而喘,或气短而促甚者…不知者误认伤寒,用辛热发汗药,或加衣出汗,则元气益虚,终不知悟……治法:五苓散,以利小便,导热下行……重者人参败毒散,桂苓甘露饮,竹叶石膏汤,白虎汤之类。”

齐某某,女,8岁,1078年7月16日初诊,患儿于四天前曾发热一次,体温38.9℃,经服西药,次日退烧,昨日起又发热,体温38.7℃,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困倦乏力,精神软弱,坐立不安,面色黄白,舌边尖红,舌苔淡黄腻,脉滑略数。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辨证:外感暑邪,湿热中阻,升降失司。

治法:清暑利湿,芳香化浊,和胃降逆。

处方:

藿香9g 佩兰9g 黄芩9g 竹叶9g

清半夏15g 野菊花15g 连翘15g 生姜3片

白蒺藜9g 焦三仙18g

7付

效果:7日后复诊,服上药一付,热退诸症均消,再拟上方加减,以资巩固。

按语:时值暑天感邪,暑多夹湿,头晕头痛为湿热阻滞,经脉不通则痛,恶心呕吐为脾胃被湿热阻滞,升降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困倦为湿热困阻清阳,乏力为脾阳受湿邪困阻,不能外达四肢所致。治疗总以清暑化湿,健脾和中为主。方中藿香、佩兰祛暑化湿止呕;黄芩与清半夏清热化湿;竹叶引湿热从小便出;野菊花解表清湿热透邪;连翘清热解毒;生姜和胃止呕;白蒺藜祛风疏肝,焦三仙消食化积。

医案8 湿温,湿阻中焦

吴鞠通曰:“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一加减正气散主之。”

张某某,女,4岁,1987年10月20日会病例。患儿因发热两周而入院。入院后经实验室检查,肥达反应 “O”、“H”滴度均增高,遂诊断为肠伤寒,予以氯霉素治疗,但发热仍持续不退,体温波动在38℃~39℃之间,困倦乏力,胃纳不佳,大便溏薄,日1~2次,腹部反见逐渐胀大,但无腹水征,肝脾轻度舯大。因对氯霉素呈现耐药现象,故请中医会诊。中医所见:面色黄白,表情淡漠,肚腹胀大如鼓,舌苔白腻,舌质淡红,脉细滑略数。

西医诊断:肠伤寒。

辨证:气分湿热,湿重于热,湿热中阻,升降失司。

治法:清化湿热,宣畅气机。

方药:三仁汤与一加减正气散化裁。

处方:

藿香10克 白蔻仁6克杏仁6克 薏苡仁10克

法半夏6克 滑石10克 茯苓10克 黄芩6克

连翘10克 厚朴6克 陈皮10克茵陈10克

槟榔6克

5付

10月24日复诊,药后发热明显减退,已降至37℃上下,腹胀明显减轻,精神好转,舌苔转薄。

处方:

藿香10克 白豆蔻6克 杏仁6克 薏苡仁10克

黄芩6克 连翘10克 滑石10克法半夏6克

茯苓10克 大腹皮6克 生谷麦芽各6克

8付

效果:三日后体温降至正常,原方继服五副,以资巩固。

按语:《温病条辨》中焦篇58条曰:大便不爽,一加减正气主之”本例发热缠绵,为湿热在气的特点。面色黄白,苔白腻为湿重于热,腹胀大如鼓,乃湿热中阻,气机升降失司所致,正如吴鞠通所说:“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治疗以清热化湿热,宣畅气机为主,一加减正气散结合三仁汤治疗而获愈。

解读:中焦湿热壅阻,气机血脉均受阻,故腹部逐渐胀大,侧重从三焦论治湿热,故用三仁汤加减。方中杏仁宣上,白豆蔻畅中焦化湿热健脾,薏苡仁配合淡竹叶渗利下焦湿热引湿热从小便出;藿香解表化湿,滑石清利湿热利尿,黄芩清热利湿,连翘清热散郁结;厚朴与槟榔化湿理气消积除胀。

医案9 暑湿致痿

吴鞠通曰:“风暑寒湿,杂感混淆,气不主宣,咳嗽头胀,不饥舌白,肢体若废,杏仁薏苡汤主之。”

王某某,女,6岁,1976年7月14日入院,患儿于7月7日下午起床,发觉两下肢软弱无力,难以行走,走则倒地,右上肢也感乏力,不能持物,7月9日早晨出现呼吸困难,说话声低,音哑,遂自河北唐县送来北京治疗,入院检查体温正常,双册上下肢完全性麻痹,肌力为0度,无疼痛感。西医诊断:多发性神经根炎。入院后经吸氧,维生素B1、B6、B12等治疗,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肋间肌与膈肌麻痹,遂行气管切开术,并以人工呼吸辅助呼吸。

7月13日又因肺炎肺不张,体温上升至38℃,应用庆大霉素,体温未降,遂请中医会诊,中医所见:患儿完全不能自行呼吸,神志清醒,四肢痿软无力,完全不能活动,喉间痰鸣,痰量多,须时时抽吸,四肢发凉,舌淡红,舌苔白腻满布,中心微黄,脉浮滑略数,重取无力。

西医诊断:多发性神经根炎。

辨证:痿证暑湿壅盛,阻遏经络,湿泛高原,湿邪伤气。

治法:清暑利湿,宣肺化痰,通经活络,佐以益气。

处方:

晚蚕沙9g 丝瓜络9g 桑叶9g 杏仁6g

厚朴6g 菖蒲9g 郁金9g 黄柏9g

牛膝9g 桑白皮9g 苍术9g 生黄芪15g

连翘15g 薏苡仁10g

7付

效果:服上方7付,病情开始好转,下胸部和两手手指出现轻微活动,痰仍多,两下肢发凉如故,苔仍微黄厚腻,以前方加化湿通阳之品:上方去牛膝与连翘,加桂枝与草豆蔻各6g,此后病情继续好转,体温恢复正常,15日停用呼吸机,8月7日停用中药,病愈出院。

解读:时值暑季,突然发生瘫痪,舌苔白厚而腻,此痿证(软瘫)由暑湿所致可知。由于暑湿自口鼻吸受,弥漫气分,湿热困阻脾胃与经络为主。由于湿邪太盛,经络完全闭阻,气血受困不能濡养四肢,导致四肢痿弱不用,正如吴鞠通所说:“风暑寒湿,杂感混淆……肢体若废”。此证肢体痿弱,看似虚证,实则属湿盛实证。治疗不可温补,须通阳化湿通络,吴鞠通提出用“杏仁薏苡汤”治疗。此例选用宣痹汤、杏仁薏苡汤配合三妙散(苍术与黄柏和牛膝)加减。方中晚蚕沙与丝瓜络化湿通经络和胃,桑叶清热消暑透邪,杏仁宣肺止咳,并开肺气而利三焦,厚朴行气化湿消胀,菖蒲与郁金芳香化湿,宣开气机,黄柏、牛膝和苍术清利下焦湿热导湿热下行,桑白皮清泻肺热,生黄芪补益肺脾气虚,因湿盛易伤阳气,故在化湿同时予以益气,连翘清热解毒散郁结,薏苡仁利湿通阳引湿热下行兼健脾和胃。
2# 沙发
发表于 2017-9-24 13:44 | 只看该作者
好的文章,薏苡仁利湿通阳引湿热下行兼健脾和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4 20:3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