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6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业资源] 急诊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之重型颅脑损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22: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一、损伤方式:

  1.直接损伤;2. 间接损伤;

  二、分类:

  1. 闭合性脑损伤;2.  开放性脑损伤(合并颅骨骨折);

  三、分型(GCS计分):

  1.轻型:13-15分;2. 中型:9-12分;3. 重型:3-8分;

  四、分病:

  1.脑挫裂伤;2. 颅内血肿;3. 脑干损伤;

  1、脑挫裂伤

  损伤后患者昏迷,其程度要比脑震荡深些,时间也要长些,但两者并无明显的界线。损伤后患者的主要表现也与脑震荡相似,但脑挫裂患者还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与神经损伤的定位症状等。

  (1)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主要是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也就是有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等方面的变化,当颅内压增高还在代偿期时,病人的意识和瞳孔无多大的改变,只是血压逐渐上升,脉搏减慢,脉缓而无力,呼吸仍可正常。当颅内压继续上升,接近于瘫痪期,伤员意识逐渐昏迷,瞳孔对光反应消失,并开始散大,脉搏渐渐增快,心跳减弱,血压逐步下降,呼吸不规则或出现潮式呼吸(时快时慢、交替出现的呼吸),接着病人自主呼吸停止,称为中枢衰竭危象。

  (2)神经损伤的定位症状:这类症状决定于脑损害的部位,因此比较复杂,但并不是每个伤员都有。临床如出现这类症状,对诊断和判定脑损伤的部位是很有意义的。常见的定位症状有:①单瘫:即一个肢体(上肢或下肢)的瘫痪,往往是对侧大脑半球额叶损害的结果。如果损害靠近矢状窦时,则下肢瘫痪明显;如损伤靠近大脑外侧裂时,则上肢瘫痪比较明显。②偏瘫:一侧的上下肢都瘫痪,有三种情况:一是损害发生在对侧大脑半球的额叶,挫裂伤范围比较广泛。在这种情况下,偏瘫常为不完全的,且不伴有偏盲与偏感觉障碍;二是损害发生在对侧大脑半球的深部内囊时,除了有较完全的偏瘫外,还有与偏瘫同侧的偏盲及偏感觉障碍,称为三偏症;三是损害发生在一侧的中脑的大脑脚处时,除有较完全的对侧偏瘫外,尚有同侧的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外斜,上睑下垂等。因动眼神经的麻痹不在同一侧,因此称为交叉性偏瘫。③抽搐:可发生在一侧肢体或两侧,这是大脑皮层受到**的一种反应,可因凹陷骨片的直接**,或由于硬膜下血肿压迫所致。④感觉障碍:大脑半球顶叶损害时,对侧躯体的深、浅感觉均减退。⑤失语症:伤在大脑半球额下回的后部,常失去讲话能力,为运动性失语;伤在大脑半球颞上回后部及顶叶的缘上回及角回,失去语言理解能力,为感觉性失语。

  (3)脑膜**征: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液混杂在脑脊液内而引起脑膜**征,主要表现为颈项强硬和屈髋屈膝试验阳性。

  (4)脑脊液变化:脑挫裂伤伤员的脑脊液常带血性,它的含血量多少不定,色泽可自微红至完全血性。此外,除蛋白含量可因出血的多少成比例增加外,没有其他变化。在陈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因红细胞都已溶化,红细胞内的血红素都被释出,因此这时的脑脊液呈黄色至棕褐色。

  2、颅内血肿

  (1)意识障碍的特点:再昏迷有三种情况:昏迷逐渐至苏醒或好转,再昏迷;昏迷进行性加重,即开始感觉敏感,而后迟钝并加深;开始时清醒,以后逐渐进入昏迷。

  (2)运动体征的改变:伤后逐渐出现肢体瘫痪,并有进行性加重,如伤后开始一侧肢体正常,逐渐出现不全瘫痪,最后出现偏瘫。同时伴有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说明偏瘫对侧的颅内有血肿。

  (3)瞳孔变化:血肿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若病情发展速度快,另一侧瞳孔亦随之扩大。

  (4)颅内压增高:血肿引起颅内压增高发生早,往往在24小时以内达到高峰,而脑水肿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常在伤后2-3天内达到高峰。

  (5)脑疝常见为颞叶疝,表现为再次昏迷,同侧的瞳孔散大,对侧肢体不全瘫痪,病理反射阳性,若进一步加重可危及生命。

  3、脑干损伤

  脑干损伤是指中脑、脑桥、小脑及延脑等处的损伤,是头部内伤中最为严重的损伤,损伤后症状严重,死亡率高。

  (1)昏迷:时间长,恢复慢,轻者数周,重者数年,甚至终生昏迷。

  (2)去大脑强直:多呈角弓反张状态,即四肢张力增高,过度伸直,颈项后伸。

  (3)锥体束征:由于脑干内的锥体束损伤,可出现肢体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或出现一侧或双侧病理反射。受伤后一切反射消失,肌张力由增高而变为松弛,常为死亡前兆。

  五、治疗

  1、早期的一般治疗

  对较严重的头部内伤,有生命危险的病人,必须及时抢救,必要时及时请脑外科会诊或转科,千万不可延误抢救时机,需严密观察,积极治疗。

  ①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腔内呕吐物、血块,将舌头牵出,并将伤员放置半卧位,以防舌后坠,或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而死亡。如已窒息且无他法解救,可作气管切开术。

  ②制止头部伤口出血,及时处理休克

  ③对呼吸循环不稳定的伤员,切忌远道转送,而应原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转送。

  ④及时观察。入院后24小时内,每15-30分钟测呼吸、脉搏、血压1次,随时检查意识、瞳孔变化,注意有无新症状、新体征出现,并做好术前准备。

  ⑤注意及时纠正水盐代谢,保持电解质的平衡,每日输液量为1500-2000ml(可按病情增减),并予足够的维生素。

  ⑥对疑有颅内血肿者,可行脑血管造影、CT或MRI检查,确诊后尽快手术。对严重对冲性脑挫裂伤,并发颞叶沟回疝不易于颅内血肿鉴别,则应开颅检查,进行脑组织清创,并进行颅内减压术。

  ⑦除外颅内血肿后,应及早进行系统的非手术疗法。因颅内压增高的主要原因除颅内血肿外,还可由脑水肿引起,故抗脑水肿的治疗应尽早开始,可应用脱水药物如高渗葡萄糖、20%甘露醇、25%山梨醇,并合理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头痛严重者,除对症处理外,可行腰椎穿刺,放出部分血性脑脊液,并注入过滤空气5-10ml,有助于减轻头痛和血性脑脊液吸收。

  ⑧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者,可用止血剂,如6—氨基己酸、止血敏、对羧基苄胺等。合并脑脊液漏者,应使用抗生素,预防颅内感染

  ⑨伴高温、肌张力增高或去大脑强直者,应尽早开始冬眠低温治疗。 ⑩如伤员呕吐频繁,或有昏迷者应禁食,待病情好转后再给饮食,一般以高蛋白、高热量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2、颅脑损伤手术指征

  ①开放性颅脑损伤。

  ②闭合性颅脑损伤中有下列情况者:经某些检查明确诊断为颅内血肿者(包括硬脑膜外、硬脑膜下或颅内血肿等);有中间清醒期者;意识障碍逐渐加重者;一侧瞳孔进行性扩大者;凹陷或粉碎骨折引起一定症状者;36小时以后出现去大脑强直者;长期昏迷伴颅内压增高者;脑脊液鼻漏或耳漏经观察1个月而不自愈者。

  六、重型颅脑损伤诊治指南 (美国)

  (一)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复苏过程中处理方案

  1.首要是迅速而充分的生理复苏。无ICP增高、脑疝者,不需要应用控制ICP的特殊治疗。有ICP增高者,迅速进行过度换气、应用甘露醇等治疗。甘露醇应在足量的液体复苏后进行。重视避免低血压、低血氧。

  2.是否应用镇静剂、肌松剂,应根据个体状况而定,肌松剂较长时间应用,有肺炎败血症发病率增高的倾向,不要常规采用。但在无脑疝征象时,镇静剂、肌松剂可用于躁动的病人。

  3.伤后早期低血压、低血氧可增加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死亡率。低血压是以收缩压低于90mmHg为界。低血氧指氧分压低于60mmHg,早期采用升高血压的手段能改善预后。

  4.采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

  5.过度通气  过度通气使脑血管收缩,减少脑血流以降低ICP。

  6.脑外伤病人复苏的基本目标是恢复循环血量、血压、通气和通氧。(二)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压及呼吸复苏

  1.应尽一切可能避免低血压(收缩压<90mmHg),现场发现呼吸暂停、发绀(PaO2<60mmHg),应立即行气管内插管辅助呼吸予以纠正。治疗过程中,平均动脉压保持在90mmHg以上,同时脑灌注压在70mmHg以上。

  2.重型颅脑损伤病例中,低血压与低血氧发生占l/3以上。循环复苏可使血压改善,复苏效果好,提示升血压治疗可改善预后。

  (三)颅内高压治疗阈值

  1.大量研究发现ICP 20mmHg作为ICP增高的界限,是判断颅脑损伤病人预后的理想阈值,也有定为25mmHg者。当ICP高达20—25mmHg ,应予降压处理。

  2.与脑疝形成最相关的因素是ICP的绝对值,但是该值在各个病人及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是不同的。

  (四)、

  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灌注压应维持在70mmHg以上,以70—80mmHg为最理想,有利于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和降低死亡率。

  2.外伤性脑损伤后脑血流量普遍下降,伤区、血肿邻近部位下降更明显。

  3.脑CPP降低者约占病例的40%,可能原因为:①血肿压迫;②昏迷病人脑代谢率降低;③脑血管痉挛。CPP下降使脑功能障碍。

  4.重型颅脑伤病人预后与CPP关联的资料: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死亡率随CPP的下降而增高,CPP下降10 mmHg,死亡率上升20%,当CPP<60mmHg 死亡率升至95%。

  5.可采用扩容和提升血压的方法,维持CPP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灌注压 170mmHg以上。

  (五)过度通气在重型脑外伤早期处理中应用

  1.在重型颅脑损伤最初24小时以及ICP不增高状况下,不采用过度通气疗法。

  2.ICP增高,采用脱水、CSF外引流、应用镇静药、肌松剂等方法无效时,短暂的过度换气可能有益。

  3.长时程过度通气疗法,并不能改善病人预后,还可能增加病人死亡率。

  (六)甘露醇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1.甘露醇对控制ICP增高有效,有效剂量为0.25~1.0g/kg,间断给药,可配合应用速尿。

  2.应补充适量液体,维持正常血容量,留置导尿管。

  3.甘露醇在给药15—30分钟后发生渗透脱水作用,可持续至4小时。大剂量应用切勿使血浆渗透压超过320mOsm/L,若超此限,有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危险。

  4.在改善ICP增高及CPP上,甘露醇优于**。

  (七)**用于控制颅内压增高

  1.**降低ICP,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生存率。作用机制为:①改变血管张力,调节脑血流;②降低代谢率;⑦抑制自由基介导的脂质过氧化作用。用药中要监测血浆中**浓度。

  2.**应用的原则:①其他治疗皆失效;②必须在循环系统稳定时才能应用。

  3.引注Eisenberg临床试验用药方案:开始剂量10mmg/(kg·30min)或5mmg/(kg·h),x 3次,维持剂量lmg/(kg·h)。

  4.**治疗药物血浆浓度为3—4mg/100ml。

  5.并发症最主要是引起低血压。

  (八)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糖皮质激素的作用

  1.大部分现有资料表明糖皮质激素不能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ICP,也不能改善其预后。

  2.建议不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常规应用。

  (九)颅内高压治疗方法的选择

  1.ICP增高早期治疗中一线治疗,可同时使用多种一致性措施,包括控制体温、防止抽搐、抬高头位,避免颅内静脉回流受阻、镇静、维持正常动脉血氧分压(Pa02)、补充血容量维持CPP>70mmHg

  2.ICP监护,并作脑室CSF引流。

  3.应用甘露醇。

  4.排除外伤性颅内占位病变。

  5.二线治疗:如一线治疗不能控制ICP增高,可选二线治疗。**疗法、亚低温疗法、过度通气(PaCO2<30mmHg)、开颅减压性手术和提高血压的疗法。

  (十)脑外伤患者的营养支持

  1.伤后2周以内严重营养不足,使脑外伤患者死亡率增加。

  2.一般于伤后3日给予充足的营养(胃肠外途径),与伤后7日起给予饮食(胃肠道)。

  3.可采用空肠造口的营养补给法。

  4.设计补充热卡,男性2400kcal/24h,女性稍少

  (十一)脑外伤后预防性抗癫痫治疗的作用

  外伤性癫痫(PTS)发作分为早期(伤后7口内)和晚期(7日后)。预防早期PTS可以防止晚期PTS的发展。 对脑外伤后容易发生癫痫的病人,早期可应用预防性抗癫痫药。苯妥英钠和酰胺咪唑有效,但并不能改善病人须后。不主张预防性用抗癫痫药来防止晚期脑外伤后癫痫,不少药物对晚期PTS无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0 03:3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