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67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危重病] 实用急救技术和危重病抢救技术系列一:气管插管技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4-3-1 23: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论基层急诊科医生掌握气管插管技术的重要性

  在急诊科工作,随时会遭遇呼吸微弱、呼吸欲停、呼吸停止、窒息、呼吸衰竭的患者,需要急诊医生在极短时间内紧急建立人工气道如气管插管,方能挽救患者生命。

  紧急气管插管术是抢救该类危重患者最为重要的救生技术,但要求急诊科医生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操作,其前提是急诊科医生必须熟练掌握紧急紧急气管插管技术。如 未能掌握该项技术,紧急情况下就难以操作实施,其结果就是需求助麻醉科医生,而急诊医生只能在最宝贵的几分钟内待援。麻醉科医生在接到求援后赶到急诊科, 快者3分钟,而慢者就会超过5分钟。部分情况下待麻醉医生赶到急诊科时患者可能会失去最佳抢救时机。

  紧急气管插管术是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实用急救技术和危重病抢救技术之一,是急诊医生院前急救、院内抢救最为重要的实用技术。无论是呼吸心搏骤停、呼吸微弱、呼吸停止、呼吸衰竭,或是呼吸道大量分泌物潴留而窒息的患者,现场快速紧急建立人工气道,是抢救成功的最为重要的环节,而气管插管术仍是目前即刻建立通畅呼吸道和有效呼吸最为有效的方法。

  然而,目前基层急诊科医生气管插管现状仍不乐观,大部分急诊科医生未掌握气管插管技术。在遇到需要立即CPR的患者、呼吸微弱、呼吸欲停、呼吸停止的患者 时,大都需要电请麻科医生前来插管。现实的情况是麻科医生接到求援后准备,赶到急诊科,再作插管前准备,其过程不一定会在3~5分钟内完成,甚至需要更长 的时间。更有甚者,夜间均为一个麻科医生殖器班,如若遇到重**醉操作而不能离开始,其结果更为糟糕。

  有鉴于此,对于需要立即进行气管插管的严重呼吸障碍的患者,急诊科医生必须能即刻紧急气管插管。这就要求急诊科医生都能掌握紧急气管插管术,使严重呼吸障碍的患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通过插管建立通畅呼吸道和有效呼吸,从而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

  急诊科医生掌握紧急气管插管术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发此帖的目的就是希望熟练掌握该项技术的急诊和重症战友们积极发言,畅谈你们精湛的插管经验、技巧,以供广大战友们借鉴、交流和学习!
2# 沙发
发表于 2014-3-2 09: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心123


    学习一下气管插管,感谢提供!!!
3# 板凳
发表于 2014-3-4 22:09 | 只看该作者
不是吧?!急诊科医生要出车,在外面遇上心肺复苏都要气管插管啊。咋就不会?
谈谈感受吧:
插管前一定要摆好**,让头能自然后仰,声门暴露就彻底。
必须观察有无喉部及气管入口有无异物,防止顶入气管!有时清除异物后气道就通畅了,免除插管之苦。
颈部僵直的病人可以盲插,助手帮忙轻压喉结,让声门后移,增加插中的机会。
短颌的病人可以让助手拉住舌头,插管尽量贴舌根进入,遇到阻力时稍往食管方向插入。如果是进入气管,可以在外面看到插管顶着喉结移动;如果插入食管,外面看不到喉结移动。最好用手感判断喉结移动与否。
病人烦躁或者咳嗽反射强烈,应大胆使用安定静脉注射,不然插管就非常困难。
楼下补充……
4
发表于 2014-3-5 12:35 | 只看该作者
插多了就熟练了!还是得多练习!
5
发表于 2014-3-11 16: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gm200487 于 2014-3-11 16:06 编辑

回复 3# 金水生


   顶3楼,经验非常有用。补充一点,对于困难插管者,可以试行以环甲膜穿刺置入导丝,把导丝从口腔拉出后沿导丝从口腔插管,这是市人民医院经验,进修时见过一个,我们没有应用过。   另外谈一下感受,我们这边的插管术操作大部分为接诊医生操作。市人民医院的模式我感觉是最好的,就是由急救员操作,其中急救员也是医生,只是兼任,平时所受训练最好,一般在抢救室及出车都有急救员跟车。
6
发表于 2014-3-12 03:2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gm200487


    用什么类型的导丝?深静脉穿刺用的?
7
发表于 2014-3-14 09:52 | 只看该作者
能不能说说口咽通气道的用法,怎么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23 11:1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