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9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经验] 补脾益气法治疗高血压之四:络病、脉病与高血压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16: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中医文献浩如烟海,但也常常对某些词汇定义不甚精确。
有的一词多义,有的多词一义,有的两个词汇相互交叉、互称并用,更有一些词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不同的含义,给后学者带来许多困惑, “经与“脉便是这样的一对词汇。
其衍生的经脉、络脉、经络、血脉、经病、络病、脉病便更是混淆不清。
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抛砖引玉,还请高明指正。

1.
经络与络病:

经络是人体运行经气的通道,可沟通人体上下、表里、内外,联络脏腑、形体、官窍。
《医学入门》说:
“经者,径也;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 。《灵枢.脉度》: “经脉为里,支而横着为络,
《灵枢.经脉》说: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经络包括十二正经(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 八条奇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别络、浮络、孙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灵枢.决气》说: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人有真气、元气、宗气、正气、五脏六腑之气(心气、肝气、脾气、肺气、肾气、胃气…),经络之气、正气、卫气、营气
这些气的运行就是通过人体的经络系统,按照经脉流注的顺序,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周流不息,不断循环,渗透灌注到全身各处。
正如《灵枢.本脏》所说: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可“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故《灵枢.经脉》说: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素问.调经论》) 。外邪便可从皮毛腠理,通过经络,再传脏腑。正如《素问.缪剌论》所说:
“夫邪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 入舍于络脉, 留而不去, 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

《内经》详细论述了十二经病证辩治与奇经八脉病证辩治。如“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咳上气,喘喝,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灵枢.经脉》); “气不足,则息利少气(《素问.调经论》);
“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 (《素问.五脏生成篇》);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素问.厥论》);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素问.诊要经终论》); “手太阴之筋其成息贲者,胁急,吐血(《灵枢.经筋》);
“手太阴之别其病虚则欠呿,小便遗数. (《灵枢.经脉》) …

后世丰富发展了内经的络病学说,分别提出“久病入络 、“久痛入络 、“久瘀入络, 广泛用于指导临床。

笔者认为: 同样也可“寒久入络、“热久入络、“风久入络、“痰久入络,而且“络病还可作为一个基本病理改变,引发新的病变。所以也可有“络病致久病、“络病致久痛、“络病致久瘀、“络病致久寒、“络病致久热、“络病致久风、“络病致久痰

我们早就发现了这种“络病致久病的现象,并将其命名为“伏毒。“伏毒主要潜伏于督脉与任脉,它可引起许多疑难杂症。任总诸阴经,督主诸阳经,任走胸腹,督行背脊,任、督二脉互结为环,周绕人身“伏毒主要潜伏于督脉与任脉,它可引起许多疑难杂症。伏毒潜伏时间可长、可短,有的甚至可在十几年以后才发病。伏毒常与瘀血、痰湿胶结,反复发病,緾绵难解,既可数年发作一次,平时状如常人;也可经常有各种症状出现,且症状时轻时重。伏毒致病病程较长,特别是痰毒胶结患者,常可反复发病,迁延数十年不愈。有的人甚至“终生带毒 “带毒生存
伏毒发病时,既可有风邪致病时的多动、流窜,开泄动摇;火邪的燔灼、炎上,生风动血;寒邪的凝滞、收引,耗伤阳气。也可有湿邪的粘腻、重浊,困阻脏腑;燥邪的伤津、劫液,干燥固涩。且每次发病时,侵袭的脏腑可不尽相同,临床表现(包括病情与严重程度)也可相差很远。(1) (2)

2.血脉与脉病:

《素问.脉要精微论》:
“夫脉者,血之府也 。脉是运行血液的通道,分布周身,无处不到,外行于肌肤皮毛之间,内遍布五脏六腑深处,是一个密布全身上下内外的管道系统。《灵枢.脉度》说: “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营其藏,阳脉营其府,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 。明王纶《明医杂著》曰: “脉者,血之隧道也,血随气行,周流无停 。《灵枢.经脉》: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灵枢.平人绝谷》说:
“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灵枢.本脏》说: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 。“血和则...筋骨劲强,关节清利
。“脉属五体之一,内经将其列为“奇恒之府, 《素问.五脏别论》: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脉的主要功能是将血液运行至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灵枢.营卫生会》:“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 脉还有约束血行的功能, 《灵枢.决气》说: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脉的功能正常时,脉道通行顺畅,也能约束血的流行俱在脉中,故《灵枢.本脏》说:
“血和则经脉流行 。《灵枢.口问》说: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决绝,脉道不通...经脉虚空...乃失其常 。王叔和《脉经》说: “一损损于皮毛,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 。王清任《医林改错》曰: “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瘀, 如“外感内伤则“不能伤脏腑,不能伤筋骨,不能伤皮肉,所伤者无非气血 。“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瘀
《素问.举痛论》认为: “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 。“脉寒则缩绻, 缩绻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
《素问.离合真邪论》:“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
《素问.痹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以夏遇此者为脉痹 。《素问.五藏生成》:“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 。《素问.调经论》: “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 。《灵枢.经脉》: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 脉不通则血不流, 血不流则色不泽,故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
《素问.方盛衰论》: “形气有余,脉气不足,; 脉气有余,形气不足,
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血实宜决之,《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素问.调经论》: “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

对于脉病,各家论述甚少, 笔者认为: “久病也可入脉,
同样“久痛入脉 、“久瘀入脉 、“寒久入脉 、“热久入脉
、“风久入脉 、“痰久入脉 。而且“脉病也可作为一个基本病理改变,引发新的病变。所以“脉病致久病 、“脉病致久痛 、“脉病致久瘀 、“脉病致久寒 、“脉病致久热 、“脉病致久风
、“脉病致久痰

这在高血压的发病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3.络病、脉病与高血压病:

一般认为高血压与肝肾两脏有关。其病机主要是上实下虚,由于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失濡养,而致肝阳上亢,肝火、肝风上扰,引起气血并走于上。治宜滋阴潜阳、泻火解郁、平肝熄风,只有在高血压患者晚期阴损及阳,出现阴阳两虚证候时,才可在滋阴潜阳、平肝熄风的基础上加用补气助阳药。(3)

我们则认为由于脾气受损,加上毒、瘀、痰共同肆疟为害,气机郁滞, 脉管痰结,脉络瘀阻,营气闭塞,血脉壅滞,便逐渐引起了高血压。这个过程往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早期病机比较简单,多为脾气虚;慢慢就引起了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肝火;后期常常本虚标实,下虚上实,表里同病,寒热夹杂,燥实共存,挟痰挟瘀…(4)我们近40年来在临床上大量使用以人参、黄芪为主的补脾益气法治疗高血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没有出现明显的副作用。(5)在这里“脉管痰结,血脉壅滞是极其重要的病机,在遗传性高血压中常常是“起始病因,也就是说有一部分高血压病,先有脉管的病变___“脉病,后才逐渐发展为高血压。由于“气为血帅 “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
经络运行经气, 脉道运行血液。
这种“起始病因应该包括“络病“脉病,这才是遗传性高血压真正的内因。只不过各种原因引起的“脾气虚,在高血压的整个发病过程中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发现有的患者,脉象早已出现虚脉,甚至革脉,但无任何症状,血压也不高,有的只是不稳定性高血压,以后才慢慢发展为I~II级高血压。这说明脉管的变化,可早于内脏的病变;血管的改变也可早于血压的变化。也说明了有的病人(特别是遗传性高血压),可先有络病、脉病,后才有高血压病。笔者大胆预测,高血压的遗传因子,很可能就存在于血管之中。(6)

《难经.二十一难》说:有的人“脉病 “形不病 。《素问.八正神明论》:“观于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 。《灵枢.经脉》: “经脉者常不可见,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 。表明中医早就发现了“脉病。经云:、“中工治已病 “上工治未病。补脾益气法不仅可以治疗高血压,也可以预防高血压。深入研究“络病“脉病补脾益气法防止高血压病,将丰富“治未病的内容,极有可能为防止高血压作出有益的贡献。

我们已将补脾益气药做成软胶囊,用于上述无症状性高血压,轻中度高血压等广大的人群,能较好地预防与治疗高血压,这既体现了简、便、验、廉,也更利于中医药走向世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7 16:36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