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7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资源] 内囊和桥脑预警综合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2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内囊和桥脑预警综合症
内囊预警综合征(CWS是Donnan等首先提出的术语,属于一组特殊类型的TIA(也有称为腔隙性TIA),临床表现为反复出现(至少3次以上)的发作性感觉和/或运动症状(一半累及包括面部,上肢或者下肢中的两个或以上部位),无皮层受累表现,最终影像学的梗死灶一般位于内囊,发病机制目前考虑与原位小的穿支动脉本身病变相关(多为豆纹动脉)。血管病因上除了动脉硬化以外,尚有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导致CWS的报道。
DWI应用于临床以后,对此综合症的认识有所深入,有病例报告CWS的DWI所见,梗死病灶除了内囊外,尚可位于丘脑、苍白球和壳核延伸至放射冠,当然也有报道临床表现典型的CWS最终梗死病灶位于桥脑,后者目前认为属于桥脑预警综合症(Caplan**命名的)。

简而言之,CWS就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而大血管检查多数正常的梗死风险很高的TIA,需要引起临床关注的是这部分患者虽然大血管正常,也可能存在着穿支动脉的低灌注,因此维持血压、扩容以及抗栓治疗对预防梗死的发生很必要,这一点与小动脉玻璃样变导致的腔梗不同。但是最新报道了一例MCA狭窄堵塞豆纹动脉开口导致的CWS,支架治疗后症状缓解,DWI未见梗死灶,Donnan最初报道的50例中也有一例合并同侧MCA狭窄,提示经典的CWS的责任血管也可以是MCA本身,只是可能最直接的原因是堵塞了豆纹动脉从而导致临床症状。

内囊警示综合征(CWS)系Donnan于1987年命名的内囊部位反复缺血所致的临床综合征,实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一个临床亚型。
CWS具有以下特点:
(1)系皮层下内囊部位缺血所致;
(2)不伴有皮层症状如视觉忽略、失语或失用等;
(3)临床特征表现为一侧面部、上肢和(或)下肢,或者上肢和下肢的发作性的麻木、偏瘫等;
(4)临床症状在短期内频繁发生,且在短期内缓解;
(5)反复发作后,多数患者于头CT内囊部位可发现与临床症状相一致的梗塞灶。因内囊部位频繁的缺血发作高度预示内囊中风的可能,因而作者称之“内囊警示综合征”。
CWS具有短时间内频繁发作的特征。
Donnan报道的50例患者中,脑缺血发作持续时间从2分钟至4小时不等,平均约6.1分钟。其中1例患者在3小时内发作5次,1例患者在4天之内发作13次。
CWS临床特征以运动性发作为主,Donnan报道的50例患者中,纯运动性发作22例,纯感觉性发作2例,感觉运动性发作25例,构音障碍为主者1例。42%患者经反复的缺血性发作导致内囊部位梗塞,CT证实存在与临床症状相一致的内囊部位梗塞灶。
CWS短期内频繁发作的机制尚不清楚。有作者报道TIA短时频发与颈内动脉狭窄的程度呈正相关,而狭窄引起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容易引起TIA短时频发。Donnan认为继发于动脉结构性变化如动脉硬化或高血压而引起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可能是CWS最可能机制。尤其大脑中动脉深穿支的动脉硬化或高血压等因素引起的管腔狭窄而继发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可能是本病的发病原因。


目前为止“刻板,频繁,持续时间短”似乎与低灌注无法分开,只是低灌注的范围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8 04:21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