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3285|回复: 5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急救医学] 急诊≠ 门诊 也谈急诊医生思维方法及医患沟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0: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来到爱爱医已经有几年了。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谈点感想,也算是一点小小的总结。我在基层卫生所工作过,做了好几年在门诊发药(过去铁路医院那种挂号就给药的医生)大夫;也在县级医院急诊科倒过班,甚至和患者打过架;在麻醉科工作的那一段时间倒是最为安稳和踏实的,也差一点儿因为**赔钱。总的说来,现在医患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得清,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是对于咱们医生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谁有理,而是自己能不能够从中吸取教训,把危险化解于无形。保证自己安全的同时,也要对病人负责。基于这种考虑,我把自己这些年的经验教训简单写下来,也愿与诸位战友共勉。

急诊工作的方法在咱们这个***里已经有太多的人留言,但是很不幸地,似乎找不到一个能够令所有人都满意的答案。目前国内医疗体制上面的落后情况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在短期内得到很好解决的,看看医改的政策***有多么困难就知道了。先不论是否病人难伺候:本人写这篇文章的意思也不在于多骂几回娘;王八蛋太多了,也不必骂,况且我们又不是泰森,一不顺心,大可以老拳干他娘的,问题是简单粗暴是不是就能解脱咱们的困境?

一句话大概可以用得上:病人能够感觉得到。

如果我们医生都可以用这句话来做事的话,我想真正意义上的**会少很多。这不是唱高调,在这里,咱们也用不着这个。急诊工作永远不同于门诊工作,也许根本就没有太多的时间给你思考,或者找人帮忙;但是原则永远适用:你在为谁工作?你在为谁着想?

百货公司的员工一定不会抱怨星期天上班,这是为什么?因为原本就是这样啊!作为一个服务行业,满足顾客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当然不会管什么时间哪。然而现在,我们的医生在想些什么呢?我手底下有二十几名医护人员,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看至少得有三百天我得听到他们在没完没了地抱怨。不是工资低,待遇差,就是老百姓难伺候;隔三差五还得干上一两架。于是乎痛苦不堪。可是我在上班的时候,却几乎从来没见过哪个病人是有意来找找茬子,消消邪火的。慢慢地,我明白了一点点道理:整个社会的浮躁风气,再加上制度缺陷,很多人都愿意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于社会,归罪于他人,却不明白社会是每一个人的社会,无论怎样,一个人都可以做点什么;尽管可能有无数理由让我们放弃,但是在这个职业里,你做了些什么,可以让自己无悔?

是的,病人可以感觉得到。如果你并没有认真地听取病人的言语,或者根本就没有仔细检查过患者的身体,你又哪里来的发言权对他人的病症指手画脚?如果你是病人,你希望对面的医生仅仅凭着简单的印象就给出诊断、然后开出一大堆花里胡哨的药物吗?当你看到帐单,上面的字母变得吓人,相信你总会有点想法表示一下怀疑吧?这些不信任,看起来很琐碎,可是我们每一天就被这些东西包围,如果不是通过自己来改变行为方式,却想让病人们自行改变看法,有这种可能性吗?

所以,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尊重病人,并且要真心为他们服务。患者可以感觉得到你对他们的关心和体贴:永远要知道,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小心遮掩的动作、一个轻柔的抚摸,代表着医生内心深处的怜悯和慈爱,换句话说,也代表着一个人的道德高度,如此来对待病人,他们会怎样?是痛恨你,还是感激你?

第二条:尊重你自己的专业知识。你是医生,但不是救世主,然而病人更不是专家,需要你的判断来为他们解决痛苦;所以当仁不让者就是你:医生。作为一名急诊医生,这种时候更应该拿出自己的真才实学来。必须有一种气势,让病人家属有真正的安全感和可以依托的信心。如果你犹豫不决,那么对你的怀疑就会有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接下来的问题就会更多。

第三条:不要撒谎。如果弄不清楚,及时找到相关领域的专家来会诊。没有必要把自己弄得像超人一般,无所不能,无所不通;真正的高手永远是谦虚的。当你扯了第一个谎言,就得没完没了地去补充那个谎言的漏洞。呵呵,这可绝对是一个高智商的活儿。

第四条:及时动手,如果当时只有你一个人,一定要做些什么。对于急诊病人来说,病人和家属都等待着医生的行动,就算是无法决定哪一条策略是最正确的,那么就先选取一个相对正确的决定,记住,就算是错误的决定,也比什么也不做要好。因为事情的发展会远远超过你的判断。将来会有时间来修正你的错误。如果什么也不做,单就这一条,就会被口水淹死。

第五条:要镇定。如果慌乱,你的大脑将一片空白,没有任何人可以救你。将看到和得到的资料汇总,迅速得出一个结论是急诊医生必备的素质。这些东西没人会教你,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还是不要当医生了吧。

上面说的只是一些原则,具体运用到临床工作当中,则需要每个人不同的智慧。急诊医生不同于门诊医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不能有门户之见,囿于专业和学识的不同,医生们很容易认为自己所学的东西最为关键、也最为重要;可是在急诊工作当中,根本就没有哪一个科的疾病更为重要这一说。我们常常发现,误诊次数最多的,恰恰也是最常见的那些疾病:诸如阑尾炎、异位妊娠(宫外孕)、心肌梗塞、气胸等等,这里面当然有疾病表现不甚典型、出急诊医生并非专业人士(往往都是其他科室医生代劳),即使是这样,应该说我们在医学院里面对这些疾病的学习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医师资格考试也都是重点,怎么能够说自己不会看?思维的广度决定了急诊医生的水平。

其次,急诊病人的表现往往掺杂了许多人为因素导致的不明显,甚至于主要病症被其他并不重要的表现掩盖掉了,以至于医生盲目地认为一些看起来像是病因的问题被优先处理,而真正重要的却被弃之一旁,等到问题严重时,已经无法收拾。尤其是遇到很多病人同时出现的时候,更不能被忙乱的人群干扰了自己的思维。分清主次、病情轻重、缓急;更要弄清楚自己所在的环境、位置,有无可能解决问题,如果不能,则要及时请求援助。对于一时尚没有明显严重表现的病人,要注意观察,随时询问,这样在第一时间未能诊断明确的病人,有很多会在接下来的时间内表现出变化,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有些时候,病人可能因为其他的疾病来看急诊,但是如果我们发现检查有不妥当之处,即应该顺藤摸瓜,及时检查处理,这样不仅能够赢得病人的信任,也对我们自身提高水平大有裨益。如果听之任之,仅仅认为自己已经解决了病人的问题而不加以追究,那么将来病人他病发作,一来耽误治疗,可能丧失生存机会,二来无法增长临床经验,其三,我们也丧失了赢得病人口碑的机会。

当然,成为一名合格的急诊医师远远不是懂得了几条原则,会看几种常见病就可以完全胜任的。日常标准化训练才是更为重要的。包括心肺复苏、气管插管、人工气道的使用、各种抢救器械的熟练操作,都需要长时间的不断训练才可以达到要求。这些是工作的基础,你的思维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只有为抢救赢得了足够的时间,剩下的那些理论和操作才有意义。所以呢,兜了一圈,又回到原点:什么对病人最有利,我们就要在第一时间做这件事。而且只有这么做,才能从根本上赢得病人的信任。

相信看过了上面这些话,大家已经明白,其实后面已经不用在多说医患沟通的问题了。关键是你做的那些事要让患者感觉得到你在为了他着想,基于这种出发点,病人才不会来找你的麻烦。如果你只是想从病历上面、抢救程序上面堵上漏洞,那么非常不幸,我还没有见到过哪一份病历是完美无缺的;我也没有见过哪一家医院可以做到在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无可挑剔(我指的是在技术上)。相反地,我们可以做到多一点微笑;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爱意(当然不必将病人想成你自己的亲戚,至多把他们看做邻居好了)、及时地认错并不能够削减你的荣誉和尊严;我第一次向病人道歉的时候觉得世界好像要塌下来,但是后来,我发现病人们原来并不像自己想像当中那么无赖。先承认自己的无能,然后尽力而为,大多数人都可以给你机会。相反的路,什么结果大家都可以想见吧。

我不想挨骂,但是写来写去,发现改变自己才是最难的。没法子,医生应该是一个由圣徒来担任的职业,但是现在。。。希望那些在路上的朋友们不要为此而难过,做一名好医生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事。如果不想因此而痛苦,那么还是尽早改行的好,别的行业里面有的是好前程:没必要为此浪费时间。如果还想要继续下去,那么上面的话也许有点用处…*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maliujiang2008 + 1 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2# 沙发
发表于 2010-5-1 12:56 | 只看该作者

急诊≠ 门诊 也谈急诊医生思维方法及医患沟通

不错,总结的很好。
3# 板凳
发表于 2010-5-1 12:57 | 只看该作者

急诊≠ 门诊 也谈急诊医生思维方法及医患沟通

对。看了您的文章,受益很大。老教授跟我们上课都强调这些。
4
发表于 2010-5-1 14:18 | 只看该作者

急诊≠ 门诊 也谈急诊医生思维方法及医患沟通

道理是有的,前两天有个酒鬼闹事…不说了心理烦
5
发表于 2010-5-1 20:09 | 只看该作者

急诊≠ 门诊 也谈急诊医生思维方法及医患沟通

我也想不干了。真的不好干。跟你上边说的一样。
6
发表于 2010-5-1 23:09 | 只看该作者

急诊≠ 门诊 也谈急诊医生思维方法及医患沟通

呵呵,经验之谈哪
7
发表于 2010-5-3 00:11 | 只看该作者

急诊≠ 门诊 也谈急诊医生思维方法及医患沟通

受教了!!!
8
发表于 2010-5-3 08:27 | 只看该作者

急诊≠ 门诊 也谈急诊医生思维方法及医患沟通

 谢谢分享
9
发表于 2010-5-5 14:15 | 只看该作者

急诊≠ 门诊 也谈急诊医生思维方法及医患沟通

受益良多~~
10
发表于 2010-5-5 23:34 | 只看该作者

急诊≠ 门诊 也谈急诊医生思维方法及医患沟通

这个文章看来还是经过自己思考后的心得,很有同感,也很受教益。谢谢!
11
发表于 2010-5-5 23:55 | 只看该作者

急诊≠ 门诊 也谈急诊医生思维方法及医患沟通

呵呵
说是那样说
但工作的时候有很多人为因素和复杂情况
例如有**的
像车祸哪些
处理起来还是要有技巧的
楼主讲的是大道理
相信有责任心的医生都会那样做
但其实很多时候有些事情并不是我们医生能左右的
像医*闹
有些纯粹就是为了钱而闹的
不肯鉴定不肯打官司
我们更需要法律和环境的支持
12
发表于 2010-5-6 12:50 | 只看该作者

急诊≠ 门诊 也谈急诊医生思维方法及医患沟通

说得很好,肺腑之言。
13
发表于 2010-5-6 15:24 | 只看该作者

急诊≠ 门诊 也谈急诊医生思维方法及医患沟通

写的很好,有一些就是我们工作中无形中必须做到的
14
发表于 2010-5-6 15:47 | 只看该作者

急诊≠ 门诊 也谈急诊医生思维方法及医患沟通

如果遇到个别难说的病人,也应该要保护一下自己。
-----------------------
15
发表于 2010-5-7 18:44 | 只看该作者

急诊≠ 门诊 也谈急诊医生思维方法及医患沟通

鼓掌,有想法的朋友。
16
发表于 2010-5-7 20:33 | 只看该作者

急诊≠ 门诊 也谈急诊医生思维方法及医患沟通

不错,治病也治心
17
发表于 2010-5-7 20:52 | 只看该作者

急诊≠ 门诊 也谈急诊医生思维方法及医患沟通

18
发表于 2010-5-11 22:03 | 只看该作者

急诊≠ 门诊 也谈急诊医生思维方法及医患沟通

支持
19
发表于 2010-5-12 15:09 | 只看该作者

急诊≠ 门诊 也谈急诊医生思维方法及医患沟通

同意,人跟人是一样的,要想让别人尊重自己首先的懂得尊重别人
20
发表于 2010-5-16 19:07 | 只看该作者

急诊≠ 门诊 也谈急诊医生思维方法及医患沟通

谢谢分享
21
发表于 2010-5-16 23:51 | 只看该作者

急诊≠ 门诊 也谈急诊医生思维方法及医患沟通

回复 1# blowsun


    学习了,,谢谢分享!
22
发表于 2010-5-17 22:18 | 只看该作者

急诊≠ 门诊 也谈急诊医生思维方法及医患沟通

刚到急诊,心中还是有些慌乱的
听君一席话,受益良多
谢谢!
23
发表于 2010-5-17 22:56 | 只看该作者

急诊≠ 门诊 也谈急诊医生思维方法及医患沟通

说的太切合实际了
不错
24
发表于 2010-5-17 23:37 | 只看该作者

急诊≠ 门诊 也谈急诊医生思维方法及医患沟通

呵呵
说是那样说
但工作的时候有很多人为因素和复杂情况
例如有**的
像车祸哪些
处理起来还是要有技巧的
楼主讲的是大道理
相信有责任心的医生都会那样做
但其实很多时候有些事情并不是我们医生能左右的
像医*闹
有些纯粹就是为了钱而闹的
不肯鉴定不肯打官司
我们更需要法律和环境的支持
整个社会风气不是个人能左右的,道理太大就是狗屁!
25
发表于 2010-5-18 00:27 | 只看该作者

急诊≠ 门诊 也谈急诊医生思维方法及医患沟通

说得好,支持 !
26
发表于 2010-5-18 20:46 | 只看该作者

急诊≠ 门诊 也谈急诊医生思维方法及医患沟通

谢谢 学习了
27
发表于 2010-5-22 13:38 | 只看该作者

急诊≠ 门诊 也谈急诊医生思维方法及医患沟通

"可是我在上班的时候,却几乎从来没见过哪个病人是有意来找找茬子,消消邪火的"
赞同,虽然有极个别不是这样的,但这样的人不完全是针对医生的,他们是针对社会的,在每一个行业都会碰到的。
28
发表于 2010-5-27 23:15 | 只看该作者

急诊≠ 门诊 也谈急诊医生思维方法及医患沟通

henhao
29
发表于 2010-5-28 17:17 | 只看该作者

急诊≠ 门诊 也谈急诊医生思维方法及医患沟通

谢谢 学习了
30
发表于 2010-5-29 11:53 | 只看该作者

急诊≠ 门诊 也谈急诊医生思维方法及医患沟通

参考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2 14:38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