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61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膏药] 浅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分灸等季节养生之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7-6-10 11: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浅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分灸等季节养生之法
(内容摘自相关书籍,非原创)
《黄帝内经》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春夏季节生发蓬勃,其性属阳,秋冬季节平静凝敛,其性属阴。阴阳本是矛盾之统一,四时交替,寒暑往来是阴阳消长的反应,同时也是阴阳互根的体现。张景岳说:“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
而人之体质,禀阴禀阳气血盛衰不同,故医者当善于掌握病人气血阴阳的偏胜偏衰,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之。
如素禀阳虚之体,其病每于春夏稍愈,秋冬则剧,治疗则当于春夏阳盛之时,予以培补,至秋冬则可能减轻症状或减少复发。(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可以夏月三伏天用背俞穴贴敷艾灸疗法,配合内服培补脾肾之剂,就能取得较好疗效,推而广之,则凡慢性阳虚类病患,如能采取此种“冬病夏治”之法,于春夏之际,便给予适当调治保养,往往能够收到很好效果。)但如属阳旺之体,每于春夏阳盛之时,其病更易加重,针对此类病患,就不能再用温热之品以火上加油,则宜相反,用寒凉甘润之品以壮水制火,使其阳平,正所谓“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此亦是“春夏养阳”之一面。
同样,阴虚病患,每于冬去春来,易发头目晕眩之疾(如某些高血压病患),《金匮要略》说:“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对于此类患者,如能于秋冬之际以滋补肝肾之剂调之,则可减轻春夏复发或减轻其症状表现。正所谓“冬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比如冬令进补之膏滋。但如属阳虚之体,秋冬不宜用寒凉滋腻之品以雪上加霜,当宜相反,以温热滋补之品或三九天用背俞穴贴敷艾灸之疗法以益火之源,使其阴平,此亦为“秋冬养阴”原则之一用。(然“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长者少。”虽温亦不可过,不可温散温补过甚。)
秋分灸:《扁鹊心书》说:“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炷,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饥。至今脐下一块,如火之暖。岂不闻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也。。。。。。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
孙思邈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外台秘要方》说“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阳气逐渐衰弱,所以三里下气也。”
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春分秋分,日夜均分”,阴阳消长相应变化。一般秋冬季节常见的各种虚寒病症,自秋分这个节气常常开始多发。在秋分当令之时,因势利导艾灸,可以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力,扶助阳气,治疗各种虚寒病症。这便是历经千年验证并与三伏灸同名的“秋分灸”。(在秋分的当天,以及后15天,必须连续操作,不要有间隔,这样疗效比较好。每次艾灸的时间最好选择睡前施灸。选穴足三里、膻中、大椎、涌泉,每次艾灸时,宜“先胸(阴)后背(阳),先下后上”。最好请专业医生施以艾炷隔姜灸,每次每穴各灸五壮。若在家中自灸时,可选择艾条悬灸法,每次每个穴位至少灸5分钟左右。)
现市面流行的“三伏贴”“三九贴”,多用甘遂,细辛,麻黄,其至斑蝥等辛温发泡之品制成,以求发泡之效果,但易发生医疗**,在当今这个大环境下,实为不妥。我取《金匮要略》中的头风摩散方之意,以生附子,食盐,少许红花为粉作贴,不发泡,同样能收到相应效果,所以不揣浅薄,希同道斧正指教。

2# 沙发
发表于 2017-9-1 23:42 | 只看该作者
你说这个怎么弄啊?附子和盐还有红花有比例吗?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5 14:2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