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0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经验] 怎样应用中草药治疗便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8-2-13 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怎样应用中草药治疗便秘
   便秘是一种很常见的临床症状,便秘是指便次太少,或排便不畅、费力、困难、粪便干结且最少。正常时,每日便次1-2次或2-3日一次,但粪便的量和便次常受食物种类以及环境的影响。许多患者的排便3次/周,严重者长达2-4周才排便1次。有的每日排便可多次,但排便困难,排便时间每次可长达30分钟以上,粪便硬如羊粪,且数量极少。

  对于大便秘结,许多人都认为是小事一桩,无需治疗,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因为便秘常会诱发一些重症、急症,甚至可以使人丧命。比如冠心病患者,如果出现大便秘结,在排便用力时,就会使动脉的血压增高,导致心脏收缩时受到的阻力增大,加重心脏的负荷,结果可导致心绞痛的发作,甚至诱发心肌梗死。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的患者如果发生大便秘结,也可由于其排便时过于用力,而使胸腔、腹腔内的压力增加,导致血液涌向颅腔,使得颅内静脉回流受阻,造成颅内血管压力过高。当颅内血管的压力升高到血管壁不能承受的程度时,就会发生血管破裂,出现脑溢血。患有食道静脉曲张、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或空洞性肺结核病的人,如果发生大便秘结,也可由于同样的原因,而导致其静脉血管破裂,造成大吐血或大咯血。另外,排便困难的人需要长时间下蹲,当他突然起身时,血液会迅速流向下肢,使其脑部出现暂时性缺血,可导致患者眼前发黑、意识模糊而晕倒。有些患者就因摔倒而致伤、致残、甚至致死。由此可见,便秘是人类健康的一大隐患,切不可等闲视之。

   中医常把便秘分为“燥热内结”、“气滞不行”、“血虚肠燥”、“气虚不运”四大类型。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草药治疗便秘常可收到满意的疗效。那么,怎样用中草药治疗这四种类型的便秘呢?

1.治疗燥热内结型便秘

    此种类型的便秘多表现为: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腹部胀痛、口臭、口渴、面赤身热。治疗原则是清热通便。可用“玄参地黄茶”治之:取玄参、生地各15克,生大黄、番泻叶各5克。

   将这些药用沸水冲泡后,代茶频饮,每日1剂。生地、玄参可以滋阴润燥;生大黄和番泻叶有泻积热、润肠燥的功效,所以饮用玄参地黄茶可以治疗热盛内伤、津枯便秘。

2.治疗气滞不行型便秘

    此种类型的便秘多表现为:大便滞涩不畅或大便干结、胸膈满闷、有嗳气、食欲不振、腹部胀痛、腹内似有气走动。治疗原则是顺气行滞。可用“三子导滞茶”治之:取莱菔子15克,苏子10克,牵牛子5克。将此三味药分别炒焦、捣碎后,用沸水冲泡,代茶频饮,每日1剂。本方中的莱菔子可以导滞降气,适用于气滞性脘腹胀满、有嗳气的便秘症;苏子性润,善于滑肠利膈,也适用于治疗气滞性便秘;牵牛子对三焦气滞、湿热壅滞所致的便秘疗效颇佳。

3.治疗血虚肠燥型便秘

     此种类型的便秘多表现为:大便燥结难下、时觉头晕、心悸、面唇色淡。治疗原则是养血润燥。可用“归乌二仁茶”治之:取当归、何首乌各20克,柏子仁(捣碎)、火麻仁(捣碎)各10克,蜂蜜适量。将上述药物用沸水冲泡、代茶频饮,每日1剂。

    当归、何首乌可补血、润燥、通便;柏子仁能养心补心、益脾润肠;**仁富含油脂,最宜用于血虚、津枯、肠燥型便秘;蜂蜜则可滋润肠道,有补养矫味的作用。

4.治疗气虚不运型便秘

   此种类型的便秘患者多表现为:面色苍白、疲乏无力、用力排便时会出现出汗、气短、头晕目眩等症状。治疗原则是益气、补虚、通便。可用“参芪苁蓉茶”治之:取党参、黄芪、肉苁蓉各15克,杏仁(捣碎)、桃仁(捣碎)各10克,蜂蜜适量。将上述药物用沸水冲泡,代茶频饮,每日1剂。

党参、黄芪能够生津、补中益气;肉苁蓉可以补虚、润肠、通腑治便秘;桃仁、杏仁、蜂蜜可润滑肠道。此茶适用于老年人气虚不运及病后、产后体弱导致的便秘。



  以上治疗方案谨供参考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医院   朱乐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9 01:1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