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92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经验] 董廷遥治小儿咳嗽经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5-12 17: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董廷遥
一  外感咳喘辨证
1风寒型:从太阳表实证论治。以麻黄汤为主。见效甚捷,但中病即止。表证不明显用三拗汤。对呛咳连咳,咳剧而喘尤宜。此二方常需加味:咽痒呛嗽,必用百部、桔梗、前胡、牛子等;痰多加法夏、象贝;呕恶加陈皮、生姜;哮喘为主,可用苏陈九宝汤(即麻黄汤加苏、薄、陈、腹、桑皮、乌梅、生姜);若禀素娇弱,常易汗出者,动则外感发热,汗出恶风,咳嗽痰多,迁延难解,脉浮弱,苔薄润,从太阳表虚证辨治,用桂枝汤或加杏、朴,佐入法夏、陈皮、象贝、前胡之类;若苔厚腻,痰粘食少时,去红枣加重厚朴。
2风热型:邪在卫分,用银翘散、桑菊饮之类随症加减,甚者用麻杏石甘汤,亦可五虎汤(前方加细茶)有时以细辛代细茶。加味:清肺黄芩、桑白、连翘;化痰:竹茹、前胡、二陈;止咳:象贝、百部、紫菀、杷叶;哮喘而风寒包火,定喘汤主之,稠痰邪热胶固肺膈者,其功较速。
3燥热咳喘,清燥肺汤。热重加桑白、丹皮;液伤:生地、元参;痰燥加瓜蒌、川贝;热势已退去石膏;阴伤不重减阿胶。后期肺阴不足而余热未清,用桑叶、杷叶、杏仁、石斛、麦冬、竹茹、南参、花粉等收功。若肺阴虚亏,痰燥气郁者,咳嗽不断,咯痰不畅,津少、气哽,舌红少苔,可用补肺阿胶散改汤(阿胶、牛子、蔸玲、杏仁、糯米、炙草)常加沙参、麦冬、石斛或紫菀、冬花、川贝。若面晄形软,脉虚易汗,属肺气亦弱,尚可加太子参、党参、玉屏散等。
二  内伤咳喘与竹沥之用:
以二陈汤或温胆汤为常用,合三子(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其中莱菔子生用有上涌下泄之功,然胸满痰塞,喘急欲绝者须加保赤散(日0。3克,分二次化服)或控涎丹(日0。6--1。2克开水化服)或礞石滚痰丸(日12克包煎)药后吐下痰涎,喘急旋缓。此三药仅可用于体壮实者,一二天内中病即止。
竹沥大寒,滑利去窍,通络逐痰为成人中风中痰要药,小儿天吊惊痫,痰在经络四肢、皮里膜外者服之立效,属火、热、燥者宜之。古人说:“须姜汁鼓动其势方得应手”,寒痰、湿痰及饮食之痰不宜用。寒胃滑肠,有寒湿者勿服,不可常服久服。误投每致呃逆不食,脱泻不止。(每用30克左右姜汁冲)
三  寒饮喘咳
兼风寒束表,可先用小青龙汤,烦烦躁加石膏。表证不明显,唯寒饮上逆,用苓桂术甘汤为主。喘发痰涎壅盛,喉鸣气促,苔厚腻白滑,必加二陈、三子等。如水寒射肺,咳逆难以平卧,舌淡苔白滑湿润,即与干姜、细辛、五味子配合。若痰饮久伏化热,痰粘稠苔黄加黄芩、桑白、白果等。
四  培士生金和木士痰法:星附六君汤
即夏陈六君加胆星、白附子。若脾虚泄多,腹部畏寒,加入干姜、肉果、淮山、扁豆。夹疳积则需专主消疳化积,并针四缝穴,方始有效。忌生冷冰厚味及海产诸物。
2# 沙发
发表于 2007-5-12 17:31 | 只看该作者
一 通窍活血汤(赤芍、川芎各一钱,桃仁、红花、鲜姜片各三钱,红枣去核七个,麝香五厘,黄酒半斤,将前七味煎一盅,将麝香放入酒内,再煎二沸,临卧服。方内黄酒各处分两不同,宁可多二两,不可少,煎至一盅,酒亦无味,虽不能饮者亦可服。方内麝香必取真货。大人一连三晚服三副,隔一日再服三副。七八岁小儿二晚服一副。二三岁小儿三晚服一副,再换新药。)所治之症目:
    通窍活血汤治疗脱发、酒渣鼻、白癜风、妇女干劳等十四种病证,虽然各不相有其共同特点: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方中赤芍、川芎行血活血,桃仁活血通络,姜葱通阳,麝香开窍,黄酒通络,佐以大枣缓和芳香辛窜之性,全方通络开窍,行血活血。
王氏在本节提出了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几方面的辨证特点:
1 病变局部颜色之改变如眼白珠红,渣鼻色红,牙床紫、紫白癜风、青记、紫印等。
2 脱发
3 耳聋
4 出臭气
5功经闭、咳嗽、午后潮热、纳减、身困等虚劳证
6 交节(指变换节气)病发
7 小儿疳证。
王氏这些论点丰富了瘀血内容,为治疗这些病提供了新的途径,很有道理,例如治瘀血性脱发(如神经性脱发等)、某些血液系统病的紫癜。妇女经闭发烧等,用麝香、黄酒疏通经络,用桃红、芎、赤芍等行血活血,使凝阻之瘀血除而新生血生。
应该看到,不能一见脱发、小儿疳就用本方。王氏在“男子痨病”中提出要辨别因病致弱还是因弱致病,要排除外感表证,去掉内伤里证;在“小儿疳证”中提出通血管逐瘀血、消积块的三方轮流服用;在治暴发火眼上使用去瘀止痛,兼以清上通下,降火泻热之加味止痛没药散等,都是以说明王氏治病仍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的。
王氏本节论点在某方面是片面的,甚至不正确,如说脱发尽属血瘀,甚至无病脱发亦是瘀血(无病脱发可理解为暂时查不清原因的脱发),这与临床实际不符,肾虚、血热等都有能引起脱发。用本方活血化瘀治酒渣鼻是一种办法,但宣肺清热等也是重要途径;牙疳急性期局部脓肿或全身感染时用活血化瘀药确实有效可行,但在此基础上用凉药清热解毒不会使血凝而“促其死”也。
本方治“白癜风”、“紫癜风”可能指的是汗斑或色素沉积或血液系统中某些疾患,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但也不排除“白癜风”。活血化瘀,开窍通络是治疗途径之一,至于疗效还有待一步研究。近年不少资料表明,用本方治脑震荡、流脑、乙脑等后遗症以及内分泌功能紊乱、脱发等均取得良好效果。
用白芷代麝香初步者似有一定效果,《江苏中医》曾介绍过这个经验。
二 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四逆散+桔梗、牛七)
此方是王氏诸方应用最广的一个方。用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计有头痛、胸痛、噎膈、不寐、多梦、呃逆、心悸等十九种病,病虽不同,但只要有瘀血证可据,就可用本方。
王氏经验提出血府血瘀证之特点有:
1 疼痛:如无表里证,无气虚、痰饮等症,忽犯忽好,百方不效之头痛;忽然胸痛(可能包括心绞痛)等。
2 胸部之异常感觉。如用归脾安神等方药百治不效之心跳心慌、胸不任物、胸任重物等。
3 情志的改变。如瞀闷、急躁、肝气病等。
4 睡眠的异常。如夜睡多梦、不眠、夜不安等。
5 发热泪盈眶。如身外凉,心理热,晚发一阵热等。
6 其它。如食自胸右下、饮水即呛、干呕、呃逆、天亮出汗等。
结合现代医学,这些病除部分为器质性病外,大部分是神经官能症。如神经衰弱等。
头痛有新久之别,有外感内伤之不同。更有风、寒、湿、热和气虚、血虚、肾虚、痰浊、肝火等不同证型。王氏指出,本方所治必须经过辨证后,去除气虚、痰饮、表症等,又属久病多方治疗不效者,始虑为血瘀。但没有指出其具体特征,如舌苔、脉象和疼痛之性质等。另外王氏提出“一见呃逆,速用此方。无论轻重,一副即效”,这是不全面的。因为呃逆有虚实之不同,尤其是久病虚弱之人,常为病势严重恶化之征兆。此时攻逐非但无益,且会招致不良后果。
本方是王氏发“血府”(膈膜以上)命名之方剂,应用范围较广,后人根据临床经验,提出使用时之加减:
1 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柴胡、青皮;
2 瘀在脘腹,重用桃红,加乳没、乌药、香附;
3 瘀在下肢,重用牛七、加桑寄生。
4 瘀阻肺气上逆者,加参三七、复花。
5 瘀积而肿肝胁痛,加丹参、郁金、庶虫、九香虫。
6 瘀积肝脾肿硬,加三棱、莪术、制大黄或水蛭、虻虫等。
7 瘀在少腹加蒲黄、灵脂、官桂、小茴等。
8 正气不足或阳虚可加参芪、桂、附等。
9 阴虚而血分有热,重用生地、加丹皮、焦枝。
10 治头痛时,若有肝阳上亢,可酌加白芍、菊花、夏枯草等。
11 若瘀血日久,可加全蝎、蜈蚣、细辛等加强通络之力。
近年来,不少资料介绍,用本方治由瘀血引起之头痛、肋间神经痛、胸痹、慢肝、溃疡病、腹痛、流产后腰痛、产后身痛、下肢疼痛、流产后出血、脑震荡后遗症、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肝脾肿大等,取得一定疗效,这是本方之新发展。
三 膈下逐瘀汤
本方主治膈膜以下,上腹部血瘀之积块,以及肾泻,久泻等病。肚腹积块除血管瘀血以外,气滞、痰聚、食积、毒踞、恶血(积存于组织间隙之死血)等,亦可成积块,并非都是“血管凝结”。
王氏本节指出之治疗积块,腹附等,均应辨证用药,不必拘泥,如病人气弱可加人参,有杂证兼以它药;用本方与它方轮流服用等,都是可贵之临床经验。
本方所治腹泻,应有瘀血之表现,如过敏性结肠炎及肠结核等,均应有腹痛拒按,痛处不移之症状,且经屡服健脾和胃理中消食、温肾固涩等到方不效者。丹皮性凉,若非瘀热可易以木香,加强理气止痛。本方加瓜蒌、郁金、桔梗治缩窄性心包炎有一定效果。
以上三方都以桃红、赤芍、川芎活血化瘀为主,但赤芍、川芎在三方中用量不同,通窍活血汤各一钱,血府逐瘀汤川芎钱,赤芍二钱,膈下逐瘀汤各二钱。李时珍认为活血化瘀药“少用则活血,多用则破血。”从三方其它药之主要功能看,通窍活血汤用麝香、黄酒、葱、姜等开窍通络;血府逐瘀汤用柴胡、桔梗、枳壳等到疏肝行气,并适增了养血活血之归、地和活血祛瘀之丹皮;膈下逐瘀汤用灵脂、丹皮、元胡、香附、乌药等行气破瘀。因此,三方虽均活血化瘀,但又各有侧重:通窍活血汤重在通窍活血,血府逐瘀汤重在活血祛瘀,膈下逐瘀汤重在破结。
关于瘀血之特有症状和体征,王氏虽已言及,尚属不易。目前一般多从以下特点来考虑:如肌肤甲错,有丝缕瘢痕,肤色晦滞,唇紫,舌紫暗或紫斑,甲爪枯槁,眼眶暗黑,有时出紫黑有块之血,午后潮热,刺痛固定不移,唇及四肢麻木,结块按之痛而不移或少腹硬拒按,脉沉涩或弦紧等。病史如出血、跌仆损伤、内脏积癥、经闭或经行量少、少腹剧痛。这些症侯往往伴随瘀阻部位之不同而积压有表现。如瘀阻心脏,可有胸闷,心前区绞痛,口唇青紫等;瘀阻少腹可有少腹痛痛或见包块,妇人经闭或经量少,紫黑有块或淋沥不断,舌紫暗脉紧涩,往往持久不愈。总之,症侯繁多,舌脉尤为重要,辨证是关键。
四少腹逐瘀汤(小茴七粒、炒干姜二分、元胡钱、炒没药二钱、川芎、赤芍、灵脂(炒)各二钱、当归、生蒲黄各三钱、官桂钱)
本方是临床常用方,尤其对妇科之多种病如冲任虚寒、瘀血内阻之痛经以及慢性盆腔炎、肿瘤等,均有较好之疗效。
痛经原因甚多,情志、风冷寒凉、饮食劳倦等等。其中以情志郁结、肝血瘀阻或风冷寒邪客于胞络使冲任气血失调,瘀阻胞宫,导致疼痛居多。王氏从《金匮》温经汤合失笑散化裁面而成。
据近年有关报道,有用此方加川楝子、木香、益母草治瘀血痛经,疗效满意;有用此方加丹参、充蔚子、香附等治瘀血瘀阻碍络,影响冲任气血失调之痛经,颇有良效;有用本方加减或合它方治收发附件炎,效果良好;有用此方治崩漏不属血虚者(蒲黄用炭),并介绍广州已故中医罗子颐治少腹剧痛,有长形如秋茄之硬块,断为肿瘤者,用此方后痛止块消失;有用此方治愈输卵管肿瘤者。
本方对寒滞血凝,阻闭胞宫之不孕症,有一定效果。若用于安胎,一般多在习惯性流产之基础上,且孕妇身体壮实,确属血瘀所致,并有瘀症可查者,方可使用。目前我们尚未见到有用本方安胎之资料和报道。
原文有:此方种子如神,每经初见之日服起,一连服五副,不过四月必成胎。必须男女年岁与月合成阳数方生子,如男女二人一单岁、一双岁,必择双月方生子;如二单岁或二双岁,必择单月方生子。择月不可以初一为定准,发交节为定准。要知偶有经过20日结胎者。切记准日期。倘月分不对生女。莫谓余方不验。余用此方,效不可以指屈。
五 补五还阳汤(生黄芪四两、归尾二钱、赤芍、地龙(去土)、川芎、桃红各钱)
“口眼歪斜辨”“辨口角流涎非痰饮”“辨大便干燥非风大”“辨小便频数遗尿不禁”“辨语言蹇涩非痰火”“辨别口噤咬牙”各节。是论述伴随半身不遂出现这些症状原因是气虚。“记未病之前形状,列举34种未得半身不遂前之先兆症状。”“辨小儿半身不遂”“瘫痿论”是分别论述小儿半身临其境不遂和瘫痿之原因。
痿证原因很多,如肺热熏蒸,肺肾亏虚,湿热浸淫等都是,临床常用清热润燥、养肺益胃、滋阴清热、补益肝肾;清热渗透湿等治疗。均获得一定疗效,而王氏只看到气虚一面而否定了清凉之法是片面的。
本方是治疗半身遂和痿症之名方。
近年各地报道用本方治半身遂及面神经麻痹,均获得满意效果。有人认为,一般以原方加蜈蚣、全虫、白附子效较好。若心下痞而气为利者加乌台、青皮;纳少胸闷者中枳壳、陈皮、白芷;心下痞而善太息者加人参;口噤或唇缓、涎出者加钩藤、僵蚕;头眩晕者加菊花;脉虚弦数而心烦失眠者加山枝、炒枣仁;脉弦数而口苦者加黄芩;舌苔黄燥或黄腻、口渴者选加生石膏、滑石;关节疼痛而脉促加乳没;肢体痿软重者加虎骨、熟地、石决明、龙牡等;自汗而气短脉虚缓或先天不足者,倍黄芪或加人参、鹿茸、熟地等;肢体寒冷痛者,可用桂附;肌肉痿缩者,可加鹿胶、阿胶、鱼鳔等。在治小儿麻痹后遗症时,凡阳气不足者,应多服久服;而对实证如肝风内动等,不宜应用。
关于本方药量,有主张黄芪用量应重用在四两或四两以上,其它药物亦应略加;有主张黄芪量太大,应适当减少,而其它药量应适当加重;也有认为黄芪轻用三钱或五钱配合其它补药则有升压作用,若重用黄芪一钱以上,再加石膏、赭石等则能降压。而王氏此方以补气为主,活血化瘀为辅,临床时应依病情与患者体质等情况决定各药之主次和剂量,不必拘泥。
总之,前四方均以逐瘀活血为主,一方用姜葱麝香透窍,二三方大致相同,但二方有柴胡、桔梗走上部,二四方药部分相同,但四方较重于温通而少攻。血府逐瘀可通治一切气滞血瘀证,临床时常去桔梗加青皮、香附等加强行气;膈下逐瘀汤比前方逐瘀力强,止痛作用也较好,但因用药较峻,甘草用量;;较重以缓和之。对脘腹部位有瘀血留结或成块或作痛或作泻,最为适宜,临床应用时,元胡、香附、枳壳等理气药用量还可加重,甘草可适当减轻。失笑散合芎归是少腹逐瘀汤之主要部分,更用元胡活血止痛,桂心、小茴、干姜,温经散瘀,全方特点是:偏温、用下焦肝肾药(小茴、桂心)、止痛作用强,故主要用于逐少腹之瘀血。全方温经止痛有余,攻瘀消块之力不足,如用于消少腹痞块,力量不嫌不足。近人用此方治痛经,在临经时或经前一、二日服用,至经争为止,连服三五次经期,常使多年痛经痊愈。且治不孕,但在应用时须将方中温经止痛药(如小茄、玉桂、炮姜、元胡)用量加重。通窍活血汤确能治脱发和一些头痛病。血府逐瘀汤对伤科跌打伤及胸部疼痛疗效较好,伤及腹部的用膈下逐瘀汤,对腹部瘀热作痛,痛处不移,或有积块者亦甚有效。
3# 板凳
发表于 2013-12-29 22:20 | 只看该作者
选材精当,可惜没有自己的临床体会穿插其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15 21:0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