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42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哺乳期用药注意事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3-23 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一、常见可进入母乳的药物及婴幼儿体内的血药浓度

    母乳是新生儿的理想食物。许多药物能够从母亲的乳汁中排泄,而乳汁中的药物可以间接对婴儿产生危害和影响。一般认为母乳中药物浓度并不高,故大部分不致对新生儿产生不良作用。但是,由于新生儿的肝、肾功能相对不健全,解毒、排毒功能相对较差,尽管母乳中有些药物浓度不高,仍有可能发生蓄积,特别是对于易被胃肠道吸收的药物,即使乳汁中的浓度不高,也可能会使新生儿吸收相当大的剂量,因为一个婴儿每天要吸吮800-1000ml的乳汁,从而对新生儿产生不良反应。

二、哺乳期母亲用药的原则

    给哺乳期母亲(乳母)用药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应注意以下事项。

    (1)对欲用药物是否绝对必须。可用可不用者就不用。必须用者,要谨慎应用,疗程不要过长,剂量不要过大。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不良反应。

    (2)对母亲和哺育婴儿会有哪些危害和影响,要进行利弊权衡。

    (3)选择对母亲和婴儿危害和影响小的药物替代。例如,乳母患泌尿道感染时,不用磺胺类药,而用氨苄西林代替,这样既可有效地治疗乳母泌尿道感染,又可减少对婴儿的危害。

    (4)避免使用长效药物及多种药物联合应用,而尽量选用短效药物,用单剂疗法代替多剂疗法,以减少蓄积的机会。

    (5)避免在血浆药物浓度高峰期间喂养,可采取乳母用药前喂养。

    (6)如果乳母必须使用某种药物进行治疗,会带来危害时,可考虑暂时采用人工喂养。

三、乳母禁用或慎用的药物

    从乳汁中排泄足以影响婴儿,常见需要乳母禁用或慎用的药物如下[后面标有(A)字者为禁用或最好避免应用的药物;标有(B)宇者为慎用药物]。

    红霉素从乳汁中排泄量较大,静脉滴注时乳汁浓度较血清浓度高4-5倍。(A)

    卡那霉素有可能导致婴儿中毒。(A)

    四环素类四环素类乳汁中浓度平均为血清浓度的70%。哺育期应用可致婴儿永久性牙齿变色,因此,哺育期不应使用。(A)

    氯霉素乳汁中浓度接近于血清浓度的50%,乳汁中的浓度不足导致灰婴综合征,但有可能导致骨髓抑制。(A)

    克林霉素(氯林可霉素)哺育期母亲应用克林霉素,其婴儿有血样腹泻,可能与克林霉素引起的结肠炎有关。(B)

    磺胺类药通过乳汁的药量足以使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的婴儿发生溶血性贫血,或由于它可以从血浆蛋白中置换胆红素而致新生儿黄疸。(A)

    异烟肼哺育母亲应用异烟肼,必须经常观察婴儿有无异烟肼副作用。如维生素B6缺乏及肝炎等迹象。(B)

    三环类抗抑郁药如丙咪嗪、地昔帕明(去甲丙咪嗪)等在乳汁中有排泄,但尚未报道对哺育婴儿有什么不良影响。然而,婴儿对三环类抑郁药特别敏感,故哺育期用药应谨慎。(B)

    水合氯醛哺育期应用,可致婴儿嗜睡等不良现象。(B)

    **类如苯**、异**、司可**等排泄于乳汁中,母亲应用催眠量可致婴儿镇静。一般认为**类催眠药从乳汁排泄不高,不会影响吃奶婴儿。亦有报道,患癫痫乳母每日服苯妥英钠和苯**各400mg,婴儿出现高铁血红蛋白症、全身淤斑、嗜睡和虚脱等,故哺乳期妇女应避免长期服用上述药物。(B)

    抗精神病药氯丙嗪、三氟拉嗪、氟**醇等抗精神病药在乳汁中有排泄,但常用量下浓度很低。为慎重起见,接受此类药物期间,最好避免母乳喂养。(B)

    甲丙氨酯(眠尔通)可引起新生儿中毒。(A)

    苯二氮草类婴幼儿对此类药物特别敏感,加之这类药物在婴幼儿、特别是早产儿体内排泄慢,可对哺育婴儿造成严重不良影响。临床上表现为呼吸抑制、体温过低及进食不佳。**、硝西泮及劳拉西泮(氯羟安定)引起者居多,需大剂量应用时应停止母乳喂养。(A)

    细胞抑制剂和免疫抑制剂婴儿必须断奶,因为这些药物会进入乳汁。(A)

    抗凝剂大多数双香豆素类衍生物是禁用的,而肝素则相反,它不进入乳汁,不过如果需要采用抗凝剂以防止血栓形成,也意味着要求断奶。(B)

    金属类砷、锑、溴、汞及锂进入乳汁。(A)

    泻药  蒽类衍生物(番泻叶、美鼠李皮、Dantron)据报道能进入乳汁,引起小儿腹泻,少量蓖麻油进入乳汁。盐类泻剂、酚酞、芦荟、液体石蜡、琼脂在乳汁中的含量少,对婴儿无影响。水果酸可能进入乳汁引起婴儿腹泻。(B)

    西咪替丁(甲氰咪胍)西咪替丁在乳汁中浓缩,可致婴儿胃酸降低,抑制药物代谢,引起中枢兴奋,哺育期禁用。(B)

    甾体激素类、皮质激素类、雌激素类、妊娠激素类、雄激素类虽然皮质激素进入乳汁可引起婴儿黄疸(它们抑制葡萄糖醛基转移酶),但产后可以应用。妊娠激素类及雌激素类治疗剂量的5%在乳汁中出现,此量足够使小儿乳腺胀大。雄性激素类只有很少量(1%)进入乳汁,未见有影响婴儿的报道,雌激素类、妊娠激素类及雄性激素类抑制乳腺的分泌。(B)

    阿司匹林哺育期中等剂量短期应用阿司匹林,可能是安全的,但大剂量应用可对哺育婴儿造成不良影响,如婴儿易擦伤及代谢性酸中毒。(B)

    吲哚美辛哺育期应用吲哚美辛,有引起哺育婴儿惊厥的报道。(A)

    甲氨蝶呤哺育期应用甲氨蝶呤,有可能导致哺育婴儿的免疫机制改变。有关其致癌作用及其对发育的影响还不清楚。(A)

    **母亲低剂量应用,对哺育婴儿可能是安全的。母亲所用量不应超过生理量的2-3倍。(B)

    萘啶酸母亲应用萘啶酸,哺育婴儿有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溶血性贫血和良性颅内高压的报道。口服常用量萘啶酸后,进入乳汁的量是很少的,但婴幼儿对此药排泄缓慢,可致蓄积。(B)

    锂盐哺育期母亲应用锂盐,可导致哺育婴儿锂中毒。表现为肌肉松软、紫绀和心脏杂音。应用锂盐期间,婴儿改由人工喂养。(A)

    溴麦角环肽(溴隐停)溴麦角环肽抑制乳汁分泌,哺育期禁用。必须应用,应停止母乳喂养。(A)

    口服避孕药新生儿的解毒系统不健全,对口服避孕药中的激素较敏感。哺育期间应用口服避孕药后有引起婴儿男子女性型**的报道。如在此期应用激素口服避孕药,首选低剂量孕激素,而不采用含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复方。尽管低剂量孕激素不是最有效的避孕方法,但由于哺育期本身的避孕作用,也可达到满意的避孕效果。另外,低剂量孕激素不抑制乳汁分泌。(B)

    抗组胺药(H1受体阻滞药)婴幼儿对这些药物的中枢作用较为敏感。异丙嗪和苯海拉明的中枢抑制作用最强,吡苄明次之,氯苯那敏最弱。苯茚胺(抗敏胺)有中枢兴奋作用。(B)

    乙醇哺育期间小剂量应用,对婴儿无影响;大剂量应用,可明显影响哺育婴儿。(B)

    氯苯甲噻二嗪在乳汁中有明显排泄,对哺育婴儿有危险。(A)

    环磷酰胺哺育期应用环磷酰胺,可抑制哺育婴儿的免疫系统。有关其致癌作用及其对生长的影响还不清楚。(A)

    金盐哺育期应用金盐,可致哺育婴儿皮疹及肝肾炎症。(A)

    氟烷氟烷易排泄乳汁中。应用此药的母亲,间隔一定时间后再行喂养。(A)

    ***哺育期应用***,可致哺育婴儿呕吐、腹泻和惊厥。(A)

    苯茚二酮哺育期应用苯茚二酮,双香豆素在乳汁中有排泄,可引起婴儿出血。(A)

    硫脲嘧啶服硫脲嘧啶者,其乳汁中药物浓度可为血浓度的3-12倍,有可能引起婴儿甲状腺肿和粒性白细胞减少或缺乏。(A)

    甲巯咪唑(他巴唑)他巴唑易进入乳汁,可抑制哺育婴儿的甲状腺功能。其他硫脲类抗甲状腺药[如甲硫氧嘧啶、丙硫氧嘧啶、卡比马唑(甲亢平)等]也易进入乳汁。(A)

    甲状腺素母亲应用治疗量,对哺育婴儿无不良影响,但需避免大剂量应用。(B)

    造影剂口服胆囊造影剂可排泄于乳汁中,如碘泛酸、碘阿芬酸等。哺育期不应使用。如必须应用,应暂时停止授乳。(A)

    碘及碘化合物碘主动排泄于乳汁中,可致哺育婴儿甲状腺功能低下和甲状腺肿。(A)

    放射活性碘放射活性碘(131I和125I)和碘一样,主要在乳汁中排泄,抑制哺育婴儿甲状腺功能。哺育期禁用。否则,应暂时停止授乳数周到数月。(A)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当乳母患有维生素B1缺乏症时,其乳汁对婴儿有毒,婴儿中毒剧烈程度依吸人奶量多少而定。吃多的婴儿易于急性发作和突然死亡。中毒婴儿呼吸中可带有丙酮酸的**性气味。认为这是由于维生素B1缺乏,导致某种辅酶减少、碳水化合物代射障碍。碳水化合物氧化不全的中间产物,如乳酸、乙酰醋酸、甲基乙二醛、丙酮酸等在组织和体液包括乳汁中大量集聚,婴儿吸人这种乳汁即可发生中毒,在中毒婴儿尿中亦可发现甲基L--醛等有害代谢物。因此,为防止婴儿这种中毒,可给予母体及婴儿维生素B1,以促使这些中间代谢物氧化为无害产物。


转贴请注明出处

[ 本帖最后由 yabin 于 2007-3-23 23:55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yabin +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沙发
发表于 2013-1-7 01:1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学到了许多知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7 18:3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