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519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生儿] 【讨论】请大家探讨婴肝综合症的治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 14: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接触过很多早产儿极低体重儿随着长时间高热卡静脉营养,部分患儿出现婴肝综合症,请大家在如何预防.减少和治疗婴肝综合症方面讨论一下,谈谈大家的经验!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lhx123+1这个题目好!我也发觉了这个问题.但还不是很有经验,愿闻其祥!
收到1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06-11-2 15:49 | 只看该作者
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现在管的这个早产儿没有GPD的增高,肝不大,尚不符合婴肝的诊断,以前就有,一般是停用脂肪乳,和一切对肝有损害的药物,加用促肝细胞生长素,茵栀黄静滴,消炎利胆片,强的松口服.目前还处于摸索之中,期待各位的高见,以及如何预防?,
3# 板凳
发表于 2006-11-3 13:43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目前主要是尽可能比较早的开始口饲,并且尽早减少高热量静脉营养,一般保持在每天120千卡/公斤左右,脂肪乳尽量少用或不用,一般第一周可以允许性低热卡在50--60千卡/公斤左右,随着口饲量的增加,在一周后一般可以达到100千卡/公斤左右,高热量静脉营养液基本可以停用.而若出现的话,我们一般用思美泰静滴,而强的松一般用几天,不敢用太长.用的效果也不是很好.
怎么这个话题大家讨论不热烈??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呵呵120 + 1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4
发表于 2006-11-3 16:55 | 只看该作者
在临床上经常碰见患儿有黄疸.查肝功,胆红素增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正常,谷胺酰转肽酶生高,请问楼主,这样能诊断婴肝吗,否则又如何解释?
5
发表于 2006-11-3 18:13 | 只看该作者
婴肝血清胆红素中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有升高,且多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婴肝中都有ALT增高,临床上有黄疸,肝脾大
6
发表于 2006-11-4 08:15 | 只看该作者
我说的是以间接胆红素为主.且肝脾不大,ALT增高怎么解释?请给予答复.
7
发表于 2006-11-4 17:27 | 只看该作者
婴儿肝炎综合征
(一)定义:婴儿肝炎综合征(Infantile Hepatitis Syndrome, IHS),简称婴肝征,是一组①于婴儿期内起病,②黄疸(肝细胞性)③肝肿大和/或质地异常(病理性肝脏体征)④血清丙氨酸转氨酶(sALT)值增高的肝内病变和临床征侯群。其病因复杂。一旦病因明确,则作相应病因诊断,不再称婴肝征。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感染:
    (1)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CMV)最常见,据报导占婴肝征的40%以上。其它包括:乙肝病毒(HBV)(加强阻断母婴传播HBV后,发病率明显下降)、丙肝病毒(HCV)、风疹病毒(RV)、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HSV)、腺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EB病毒(EBV)、细小病毒B19等。
    (2)细菌感染:金葡菌、大肠杆菌、沙门菌属、李斯特菌、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等。
    (3)其他:原虫(弓形虫)、真菌等。
    细菌感染多发生于败血症或泌尿系感染时,主要尤其毒素等使肝脏受损;弓形虫常诱导炎症反应损伤肝脏和致肝坏死;真菌感染引起肝脏多发小脓肿(毛霉菌)或肉芽肿(念珠菌)等;而病毒感染则多通过直接溶细胞作用或免疫损伤破坏肝细胞。
   2.遗传代谢缺陷
    (1)碳水化合物代谢障碍:半乳糖血症、遗传性果糖不耐症、糖原累积病Ⅳ型等。
    (2)氨基酸代谢障碍:如酪氨酸血症等。
    (3)脂肪酸代谢障碍:如二羧酸尿症等。
    (4)溶酶体累积病(Iysosomal Storage disorders):如尼曼-匹克病(神经鞘磷酯酶缺陷)、高雪氏病(葡萄糖脑苷酯酶缺陷)、粘多糖病等。
    (5)其他代谢障碍:特发性肝血色素沉着病、胆酸代谢异常等。
上述代射缺陷常致毒性中间代谢产物在体内异常增多,累积或损伤肝脏等脏器。
  3.肝内胆管发育障碍:
肝内胆管发育:肝母细胞→胆管样细胞→沿门静脉分支构成管状板(ductal plate),然后通过①增生(形成双层管状板);②驱散(scattering,形成管腔);③非小管的管状板细胞消失(apoptosis?)发育成各级肝内胆管。
如发育障碍,则发生胆管发育不良,肝内胆管缺如(小叶间胆管与门脉数目之比<0.5,正常0.9~1.8),或狭窄;肝内胆管囊形扩张(Carolis病)等。
  4.其他:
    (1)血液病:组织细胞增生症包括:朗罕细胞性、噬血细胞性和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2)中毒:食物如毒蕈中毒;药物如对乙酰胺基酚、扑热息痛中毒;化学物质如***中毒。
    (3)新生儿硬化性胆管炎。
(三)临床表现:
    1.主要表现:
    (1)黄疸:常为婴肝症的首发症状,多于3个月内发生。可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重叠或间隔再现。注意询问黄疸出现时间、演变情况;大小便颜色及动态变化有助于临床分型和鉴别诊断。
    (2)病理性肝脏体征:肝脏增大超过相应各年龄组正常上限和/或质地改变)。
    (3)脾肿大:常见于肝脾同时受累的疾病,如CMV、RV和弓形虫感染;糖原累积病Ⅳ型;溶酶体累积病等,或继发于肝硬化。
    2.一般表现:
    (1)消化道症状:食欲异常(病重时间脑受损可表现为食欲亢进)、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
    (2)营养障碍:体重不增或增重不理想;甚至营养不良(由于吸收不良,肝合成、利用减少,摄入不足或继发感染时消耗增多)。
    (3)脂溶性维生素缺乏(胆汁淤积所致):佝偻病较为常见,还可见Vit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
    (4)贫血(铁缺乏;VitE缺乏和感染因素致免疫性损害导致溶血)
    3.伴同征象——有助于病因诊断
    (1)神经系统损害:如智力低下、肌张力降低、肢体瘫痪、惊厥等。可见于:①先天性CMV、RV感染和先天性弓形虫病;新生儿HSV感染;②代谢障碍性疾病如半乳糖血症,尼曼一匹克病,高雪氏病等。
    (2)先天畸形:见于先天性感染。
    (3)眼部病变:白内障:见于半乳糖血症,先天性风疹。视网膜病:见于先天性CMV、RV感染和弓形虫病。
    (4)生化代谢紊乱:如低血糖、乳酸中毒、高脂血症(糖代谢异常);阴离子间隙增宽+代谢性酸中毒(氨基酸和脂肪酸代谢异常等)。
    4.临床分型:
    (1)肝炎型:似普通黄疸型肝炎,但黄疸前期症状不显。
    (2)淤胆型:皮肤巩膜黄疸较深,尿色深,而大便色浅,或陶土色形成明显反差。常伴脂肪泻、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
    (3)重症型:若出现肝性脑病、出血倾向、腹水鼓肠等严重肝损害表现者称为重症型。
(四)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检查:
    (1)sALT——反应肝细胞受损情况  
    (2)r-GT,5’-NT,ALP,血清胆汁酸——反应淤胆及胆汁返流情况。
    (3)PT——反应凝血因子合成功能
    (4)TB,DB——胆红素代谢
    (5)血总蛋白及蛋白电泳——反应蛋白合成功能
    2.感染性病因检查:
    (1)特异性抗体检测:包括特异性IgM和IgG的抗体检测,前者常为急性感染的标志;后者评价时应注意考虑胎传抗体的存在。
    (2)病原标志检测:如病毒抗原、基因等检测
    (3)培养:细菌或真菌培养、病毒分离
    3.代谢性肝病筛查:
    (1)初筛试验:空腹血糖、血气分析、阴离子间隙测定
    (2)空腹低血糖+代谢性酸中毒者,应考虑糖代谢异常性肝病,可进一步做尿半乳糖测定,果糖耐量试验,胰升血糖素试验,白细胞或组织内相应酶活性测定,肝活检糖原染色等明确缺陷病因。
    (3)代谢性酸中毒+阴离子间隙增宽者,应考虑氨基酸和脂肪酸代谢异常,进一步做血、尿有机酸和氨基酸分析
    4.影像学及特殊检查——有助于诊断肝内胆管发育异常等和鉴别诊断:
    (1)动态十二指肠引流:一旦检出胆汁,即可排除肝外胆道闭锁或肝内胆管完全缺如
    (2)肝胆B超
    (3)腹部CT或MRI
    (4)SPECT
    (5)经胰总管逆行胆道造影(ERCP)
    (6)肝活检组织学检查
    (7)骨穿和淋巴结等组织活检诊断血液病等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
    (1)定性诊断:符合4个必备条件(见定义)
    (2)定型诊断:肝炎型、淤胆型、重症型
    (3)定因诊断:最为重要,与预后和治疗有关。一般而言,病毒性婴肝征如CMV婴肝除先天重症外,病情一般较缓和,而遗传代谢性缺陷性肝病和肝内胆管发育异常患儿病情一般较重,呈进展性。然而,临床病症有时错综复杂,如婴儿期高发病率的CMV婴肝有时可能与遗传代谢性肝病和胆系畸形伴存,故应根据患儿病情特点综合分析病因。
    2.鉴别诊断
主要与肝外胆道闭锁 (Extrahepatic Biliary Atresia, EHBA) 和总胆管囊肿(Choledochal Cyst, CC)鉴别。二者均表现为阻塞性黄疸,在疾病初期尚未累及肝细胞损害时,不具婴肝征的4大要点,容易鉴别。待合并肝细胞受损时,则与婴肝征十分酷似,必须予以及时鉴别(尤其是与淤胆型婴肝征)。鉴别要点有:①病史(IHS生后有一段时间大便色泽正常,而EHBA紧随胎便后大便一直呈灰白、淡黄色);②体征(病程中IHS黄疸会有所波动,而EHBA则日益加深);③肝脏B超(IHS多能检出胆囊;EHBA除下部闭锁外一般查不到胆囊。CC可查到总胆管局部肿大而确诊);④动态十二指肠引流检测胆汁和胆色素(IHS有时可测得,而EHBA始终无);⑤剖腹探查。
(六)治疗
主要有病因治疗、对症处理和营养补充三方面:
    1.病因治疗:比较困难,对病毒感染所致,常缺乏特殊药物。对CMV感染者,可试用更昔洛韦,但要注意其骨髓抑制等毒副作用。代谢障碍引起如半乳糖血症则应停止授予含乳糖饮食;肝内胆管发育异常则去因治疗困难。因此本病主要采取对症处理。
    2.对症处理:
    (1)光照疗法:新生儿***卧于光疗箱中,双眼及睾丸用黑纸遮盖,用单光(20W蓝色荧光灯管8支平列排成弧形,管间距离2.5cm,距患儿35—50cm)或用双光(上下各6支灯管,下方距离患儿25—35cm)照射,持续24—48小时,胆红素下降到120umol/L以下即可停止治疗。
    (2)酶诱导剂:常用苯**(鲁米那)。生后第1周给药,剂量为4—8mg/kg/日,连服4日,3—7日可显效。也可首次给大剂量(8mg/kg/日),然后小剂量维持(4mg/kg/日)。加用**(可拉明)lOOmg/kg/日,以提高疗效         
    (3)中医利胆:①茵栀黄注射液 5~10ml加于50ml~100ml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②生大黄泡水服,0.5g/kg/d。
    (4)降酶:联苯双酯:每次1~2丸,一日2~3次。
    (5)进肝细胞再生:促肝细胞生长素,白蛋白(1g/kg)。
    (6)糖皮质激素,容易引起继发感染等副作用,应慎用。但重症患儿仍不失为胆疸解毒的秣药物。
    3.营养补充:继续母乳喂养,对重症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减量或暂停。应补充脂溶性维生素A、D、E、K,对淤胆型者更有必要。量:Vit A 10万IU im q.2.m;Vit D 30~60万u im q.m  (宜同时补Ca2+);Vit E 10mg/kg, max. 200mg im q 2w;Vit K1 10mg iv q 2 w。
(七)预后:与病因、病情及合并症有关。代谢性肝病及胆流不畅引起者,病因不除,难能好转。

对其中的光疗,我们一般比较保守,因为很多直胆升高,一光青铜症就出现.

[ 本帖最后由 hxqun 于 2006-11-4 17:33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30 10:51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