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楼主: 白发三千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病案讨论] 火神派是中医学界一个时代的错误

  [复制链接]
211
发表于 2017-11-15 13:17 | 只看该作者
温病派治病只敢使用不痛不痒的温和药物,药不好病,吃不死人,

只用轻灵是没有用的,用轻灵当作借口,掩盖疗效,更是让人不齿。
-------------------------------------------------------------------------------------达原饮:槟榔二钱,厚朴、知母、芍药、黄芩各一钱,草果、甘草各五分[1]。

槟榔6克 厚朴3克 草果仁1.5克 知母3克 芍药3克 黄芩3克 甘草1.5克
。。看看你推崇的达原饮是不是用药轻灵?我说过两次,温病只是“治上焦如羽”还有“治中焦如衡,”和“治下焦如权”,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三。还有,温病学家什么时候“用轻灵当作借口,掩盖疗效”了,叶天士一代宗师,后世典范,用药精到,疗效卓著,世代相传,还用掩盖什么吗?温病学的疾病到了“腑实”期,应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增液承气汤,攻毒承气汤比比皆是。温病学是对伤寒学的高度发展。
212
发表于 2017-11-15 13:41 | 只看该作者
桃李成溪 发表于 2017-11-14 22:44
温病派,只知道清热,不懂照顾根本。

鲁迅父亲,就是被2个温病派名医 ,治疗死亡。

中医是气一元论,天和人是一气,人本身是一个整体 ,你整体病,整体出了毛病
---------------------------------------------------------------------------------中医的气一元论就是精气学说。精气学说我国古代朴素的哲学观之一。古代哲学家认为世界的构成,精气学说是一元论,阴阳学说是二元论,五行学说是多元论。”通天下一气尔“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是对精气学说的概括。这种运行在天地之间的气,天之气清轻属阳,故“积阳为天”,地之气重浊属阴,故“积阴为地”,所以精气是阴阳交感所产生,本身含阴含阳。把精气理解成阳气是现代所谓的火神派们又一错误。错误的理论引导了他们错误的临床。
213
发表于 2017-11-15 13:48 | 只看该作者
桃李成溪 发表于 2017-11-14 22:44
温病派,只知道清热,不懂照顾根本。

鲁迅父亲,就是被2个温病派名医 ,治疗死亡。

你看起来,言之凿凿,情绪激昂,一副引领中医前进,愤青的形象,实际上中医基础理论薄弱,发言前后矛盾的,,错误百出。对于初学者,你这种言论既具有煽动性,但是对于资深中医而言,你这种行为只不过是小丑的表演。
214
发表于 2017-11-15 13:55 | 只看该作者
坐看名家辩论,开眼界,长知识。深表感谢

215
发表于 2017-11-20 20:32 | 只看该作者
修源 发表于 2017-11-15 13:55
坐看名家辩论,开眼界,长知识。深表感谢

什么是 元气 ,什么是元阳 ,什么是元阴

元气伴人终生,是一个先天精气维持和后天精气滋养的综合体,藏于身体各处

元气属于先天的部分,生出元阳和元阴,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这就是阳生阴长,阳主阴从

《易经》坎卦是由二阴抱一阳所构成,

说明人这个身体是以阴为物质基础,而一阳的体现就是生命活力的强弱,

“坎中阳来自先天乾元,又称元阳,一点真龙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

真种子也,诸书称为真阳。” 此处真阳即指元阳,乃源自乾元先天。

阳气因为其有卫护机体、温煦体表、润泽机体等作用,在生理状态下是全身动力,

在病理状态下又是抗病能力,故阳气亏损,会导致器官功能衰退,气血运行障碍而造成各种疾病。

不但如此,而且无论外感还是内伤疾病,阳气首先反抗疾病,先动者必先伤,

阴血为反抗之后盾,后起者必后及,所以先伤阳气。也就是说:

阳气在保卫机体维持生命方面起着主导作用然而却更容易受伤,

所以郑氏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在临床处方用药的过程中一定要特别注意保护真阳。

元气是一身之气中属先天禀赋的,不能涵括后天获得的谷气和自然界清气,

元气需要后天食物的滋养,才能维持元气,所以说元气是先天禀赋要维持,脾胃是后天来源要不间断

狭义的元气,指先天肾气,指藏于肾脏命门、由先天父母精气所化的先天本原之气;

广义元气,指先、后天精气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全身综合。

元气分出来元阳和元阴,阳生阴长,所以阳占绝大多数的小孩才会生长发育

阳气的不断减少,阳杀阴藏,人才会不断衰老,最后衰败死亡。

人要是阳气一直占大多数,人就是纯阳子,人就不会衰败,不断更新产阴,就会长生不老。

元气 这个词出自哪里:

元气 最早出自《难经》 ,《难经》概括他有两个特性:

1是一身脏腑经络之根本;2是通过三焦布达于全身

在《难经》提出元气前,中医管元气叫做 元真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张仲景用“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元真”两字首先强调了它的先天属性,“

“五脏元真”不仅仅指藏于肾中的元阴元阳,而是遍布于全身脏腑的物质,这就是元气。

也就是先天之本(肾气),借助后天之本(胃气)滋养两者一块造成的综合体

元气或真气源于先天这一观点是在《黄帝内经》“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发展而来的。

《黄帝内经》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是千古真理

《黄帝内经》的《素问,生气通天论》就是旨在讨论怎样才能保持阳气旺盛,

如果失去正常的生活规律,失去阳气人就会产生疾病,影响寿命,

即“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在地球与太阳的关系中,太阳作用寄附于地球,

在人体与阳气的关系中,阳气作用寄附于人体,

人体活动的方式方法对阳气的盛衰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的运行是为了得到太阳的光明,人体的活动是为了阳气的强盛,

只有这样,阳气才能强大向上,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先天元阳与元阴之间,又存在着阳主阴从的关系,

《周易,彖传》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又:“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乾坤是万物之元始,万物因乾坤的交感运动而生生不息,

但两者之中,乾是“统天”,是主导的;坤是“顺承天”,是被动的。

乾坤的交感运动中,两者并不是对等的,而是存在着阳主阴从的关系。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云:“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可见中医的理论中体现了阳主阴从的思想。

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说:“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

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

故元阴元阳二气在人身虽同步运行,但占主导地位的则是阳气。

郑钦安乃清代名医,火神派之鼻祖,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部著作。

郑钦安以元气立论,以阴阳为纲,对医理进行阐释,开创了一个以扶阳为特点的学派。

他认为元气为人身之本原,人身以先天元气为体,化成后天血肉有形之躯而为用,

五行、三焦、六经等皆属后天,旨在分布探求元气在运动过程中之盛衰。

郑钦安以元气为本,运用先后天的思想,结合**学说,示以后世一套较完整的中医元气观。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主阴从,才是中医的正道。

先天即本质,本质的运动即后天的现象,从现象又可以推断本质的变化。

郑钦安更重视的是先天元气的变化,因先天是生成后天之本原,也是后天之体,

把握了先天,便能把握人身之整体;

如撇开先天元气去谈五脏,只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上打算,则是舍本逐末,而不得见其真机,

中医理论以整体观为主要特点,从整体的角度认识人身的生理与病理的规律,

而郑钦安的元气理论旨在把后天繁杂的现象归为一元气的运动,

正好为中医的整体观提供了具哲学深度的理论基础。

总概括: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主阴从 ,千古不变的真理。



216
发表于 2017-11-20 20:36 | 只看该作者
在中医里,疗效是第一的,尤其对于大的疾病,更需要好的疗效。

鲁迅在《父亲的病》这篇文章里面,对温病派的轻灵描写的最详细。

不仅详细描写了2个温病派名中医故弄玄虚,轻灵治法,

在3年内把他父亲越治越重,最后死亡。

而且对温病派创始人叶天士,也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揭示描写,

轻灵已经成为温病派的借口,用来掩盖自己的无能。

中医如果不能重视根本,贯彻伤寒论,用轻灵来当借口,那是可笑的。

中医要的是疗效,而且是大的疗效,不从根本整体出发,哪来大的疗效。


我们来欣赏一下 鲁迅对浙江温病开创者,叶天士的嘲讽,

他的徒子徒孙,都是相似的轻灵 :


据舆论说,神妙就在这地方。先前有一个病人,百药无效;

待到遇见了什么叶天士先生,

只在旧方上加了一味药引:梧桐叶。

只一服,便霍然而愈了。

“医者,意也。”

其时是秋天,而梧桐先知秋气。其先百药不投,

今以秋气动之,以气感气,所以……。


中医近代越来越衰落,根源在温病派故弄玄虚,疗效差

治病只敢使用不痛不痒的温和药物,

只用轻灵是没有用的,故弄玄虚对中医没有好处的。

217
发表于 2017-11-21 18: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桃李成溪 于 2017-11-21 18:58 编辑

太阳和地球的关系,不是平等的 ,

太阳是统天,是万物的开始 ,地球是顺承天,是接收方。

《周易》有关于乾坤的正统的定义,是中国文化源头,影响万世

元阳是 乾 ,元阴是 坤,存在着阳主阴从的关系,

《周易,彖传》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又:“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乾坤是万物之元始,万物因乾坤(元阳 ,元阴)的交感运动而生生不息,

但两者之中,乾是“统天”,是主导的;坤是“顺承天”,是被动的。

乾坤的交感运动中,两者并不是对等的,而是存在着阳主阴从的关系。


从郑钦安学说论扶阳理论基础


一、阴阳合一观


郑钦安说“人自乾坤立命以来,二气合为一气,充塞周身上下四旁,毫无偏奇。”

(《医法圆通》)宇宙本于先天之元气,元气分为元阳元阴二气,

即为天地乾坤之气,乾坤交媾,化生万物,四时五行皆禀此二气而生。

郑氏认为,元阴元阳又可称为“先天之阴阳”。他认为,

“仲景一生学问,即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元阳上探求盈虚消长……” (《医理真传》)

元阳元阴二气是合而为一元气的,人身立命就是靠赖元阴元阳合一之运动,故他说:

“上中下各有阴阳,十二经各有阴阳,合而观之,一阴一阳而已。更以阴阳凝聚而观之,

一团元气而已。”(《医法圆通》)又说:“呼吸虽判乎阴阳,其实升则

二气同升,降则二气同降,升降循环不已。”元阴元阳二气在人身同步运行,二气的运动

即是一元气在运动。郑钦安的理论是以元气为基础,而落实于元阴元阳之上,

故在《医理真传》中,他以“阳虚”与“阴虚”二门,分别探讨阳虚与阴虚证的辨治要点,

讨论元阳与元阴的盛衰。郑氏强调阴阳合一的思想,

一而二,二而一,元阳元阴合而为元气,元阳元阴的运动即元气的运动。


二、阳主阴从观


在《周易》中,“乾”和“坤”代表着天和地,是万物之元始,

万物因乾坤的交感运动而生生不息。

《周易 彖传》云:“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又云:“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乾元是“统天”的,有主导的意思;坤元是“顺承天”的,处于被动的角色,

故乾坤的交感的运动中,两者并不是对等的,而是存在着“阳主阴从”的关系。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云:“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也说明了阴阳的运动是由阳气主导的。正是由于这种一主一从的关系,

元阴元阳二气才能产生合一而和谐的运动。

在郑钦安的著述中反映了他对此关系有着深刻认识,他在《医理真传》中说:

“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

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

又云:“阴者,水也;阳者,火也。水、火互为其根,合而为一,不可分为二也。

水从火里生来,故日天一生水,阳旺一分,阴即旺一分;阳衰一分,阴即衰一分。”

(《医法圆通》)元阳元阴的合一运动即元气的运动,故元气的运行主要关系于元阳,

可以说,元阳的运行规律即元气的运行规律。

“阳主阴从”的理论乃建基于“气一元论”的基础上,

谙合《周易》与《内经》的重阳思想。

郑钦安把阳主阴从的理论应用在他的医学著述之中,成为其学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后卢铸之等卢氏一脉继承了郑氏的思想,阳主阴从的思想在卢氏医学中得到更大程度的

发挥,成就了扶阳学派的产生。


三、先后天阴阳观


郑氏说:“先天一气,造成五官百骸,后天也,先天一气即寓于中。”(《医法圆通》)

元气为先天之气,人一身的血肉之躯乃由元气所化生,属于后天;先天元气运行于其中,

两者合而不分。又说:

“先后互赖,有分之无可分,合之不胜合者也。”(《医理真传》)

人之所以有生命,乃先后天相结合的结果,两者合而不能分。

一切生命活动乃是基于先天元气的体,而外显于后天血肉之躯的用上,

故郑氏又说:“先天为体,后天为用。先天立命,后天成形。形合乎命,

命合乎形,神宰乎中,性命乃成。合之则生,散之则亡。”

(《医法圆通》)郑氏应用先后天之说,从体用角度诠释先天元气与后天

有形之身的关系,意味着先天与后天为一整体,没有本质上之区别,

只在体与用之不同,在层次上有别而已。郑氏更重视的是先天,

因先天是生成后天之本原,也是后天之体,而治病立法必须从后天阴

阳的现象,推断出先天阴阳的变化;惟有把握先天阴阳,才能把握人身之整体,

故郑氏在《医理真传》中说:“今人专在后天论阴阳生克固是,

而不在先天论阴阳盛衰,是知其末而未知其本也。”

这也谙合了《生气通天论》“生之本,本于阴阳”的经旨。


阴阳合一观、阳主阴从观和先后天阴阳观是郑钦安对阴阳理论重要的认识,

也是扶阳学说的重要基石,郑氏吸收了《周易》与《内经》的重阳思想,

阐明了《伤寒论》的方**,发展出一套以阳气运动为核心的临床辨证用药方法,

既具特色又不离经旨,在推动扶阳学说的发展过程中,

扮演着至关重要的指导角色。



《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为外也”

与阴相比,阳气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主导地位。

郑氏通过对易经、内经的深入研究,对真阴真阳有了更加深刻的阐释,

对人体、疾病的认识和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更为巨大。

郑氏在《医理真传》坎卦解中说:

“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诸书称为真阳”。

针对此真阳的主导作用,他又说“子不知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乎?

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

真阳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地位,是因为其有卫护机体、温煦体表、润泽机体等作用,

在生理状态下是全身动力,在病理状态下又是抗病能力,

故阳气亏损,会导致器官功能衰退,气血运行障碍而造成各种疾病。

不但如此,而且无论外感还是内伤疾病,阳气首先反抗疾病,先动者必先伤,

阴血为反抗之后盾,后起者必后及,所以阳虚者多见。

也就是说,阳气在保卫机体维持生命方面起着主导作用然而却更容易受伤,

所以郑氏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在临床处方用药的过程中一定要特别注意保护真阳。

正是鉴于此,郑氏在临证时,常以姜桂附等温热药扶阳抑阴论治阳虚诸证,效果甚好。

姜桂附在扶阳抑阴的同时,还起到一个引火归元的作用。之所以要引火归元,

是因为郑氏认为真阳宜潜藏。他说真阳本应居于肾中,以安其位,

“须知此际之龙乃初生之龙,不能飞腾而行云步雨,惟潜于渊中,以水为家,以水为性,

遂安其在下之位,而俯首于下也。”

只有真阳沉潜而不上浮,才能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至”的健康状态。

否则,下焦阴寒太盛,真阳过虚,势必阴盛格阳,导致真阳浮越于外而现一派火热之象,

此时若用寒凉之药清之,则势必使病情更加严重。

若用姜桂附扶阳抑阴,则真火自降。

在真阴真阳之中,人更加应该重视真阳,只有真阳潜藏,人命即安和。

218
发表于 2017-11-21 19:17 | 只看该作者
鲁迅父亲周伯宜初期得了肝硬化,伴有牙龈出血,后来开始吐血,

找了浙江绍兴最有名的2名温病派医生,浙江杭州和绍兴那是温病派的大本营,

越治越差,中间没有一点起色。

2名温病派医生(姚芝仙,何廉臣)合起来大概治了3年,几乎每隔几天,就来诊治一次,

疗效一点没有,但是总是一副故弄玄虚的样子,

耗尽了周家的家财,效果没有一点,越来越重,

鲁迅对温病派的故弄玄虚,也越来越看得清,也越来越厌恶,

最后鲁迅父亲死于肝癌水肿,

温病派中医,没有治好鲁迅父亲的病,故弄玄虚,导致鲁迅对中医的极为鄙视不信任。

更对浙江温病派创始人叶天士的轻灵之法,极度不满,在文章里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其中第二名温病医生何廉臣,曾任中国医学会副会长,绍兴医学会会长,

是温病派的带头人物,著有《感症宝筏》《重定广温热论》,《湿温时疫治疗法》

他是只知道清热,故弄玄虚,不识根本或者不愿意顾及根本的庸医,

温病派他的方法用于治表,偶尔有效,一旦长久使用,可以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传统中医“一剂知,两剂已”的神效开始消失了。

只有把经方伤寒论进行进一步贯彻,六经辨证,顾及根本,用正确的剂量,中医才有出路。

才不会成为鲁迅说的温病派中医,成为有意,无意的骗子。

219
发表于 2017-11-22 11:3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11# 桃李成溪


不得不承认你这一段论述,抛弃了“正气就是阳气”“精气就是阳气”“元气就是阳气”的错误论断,总起来说,这一段论述比较中正。“阳杀阴长,阳主阴从”只是说明阴阳的消长和互根关系,需要正确理解。我不知道你多大年龄,我觉得只有超过五十岁的人,经历过七十年代以及以前物资缺乏,科技,经济和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人民的生活状态,才能理解郑钦安和他的理论主张。
220
发表于 2017-11-22 11:4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14# 桃李成溪


一直知道鲁迅攻击中医,却不知道原因,今天才明白,是因为他父亲得了肝硬化,还牙龈出血,按照当时的医疗水平,这样的病能活过三年,应该是了不起的成就。温病家治疗能活三年,如果让现代的所谓火神派治疗,估计能活过三周就不错了。
221
发表于 2017-11-22 11:57 | 只看该作者
补气不补血,气就无所依附。补阳不补阴,养就无所依附。独参汤治疗大失血,只是急救暂时所为。四逆汤治疗寒邪直中也是临时急救而为。所以治疗内伤杂证的肾气丸,右归丸用了大量的补阴药就是为了让阳气有所依附。
222
发表于 2017-11-22 12:01 | 只看该作者
我在《中医专业交流版》有一篇文章《一小时通晓易经,全面颠覆孔子注释》,是我几年前写的,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讨论。
223
发表于 2017-11-22 17:04 | 只看该作者
郑钦安以《周易》、《内经》、《伤寒论》为基础,

在充分继承《伤寒论》之三阴三阳辨证的基础上,

构建出一套寓理、法、方、药为一体的阴阳辨证方法。

其阴阳辨证主要以元气之根本元阴元阳的运动为基点,

详细阐述人身乾坤、坎离立极大旨,

认为先天阴阳(乾坤)才是生命之本,后天坎离为乾坤颠倒之妙用;

先天阴阳寓于后天坎离、气血之中,所以根据先后天理论及体用关系,

可以通过后天气血阴阳的调整,恢复先天阴阳的运动,

达到愈病之目的。


郑钦安的阴阳辨证以先天元气的运动为立足点,

乃真正根于阴阳之根本者。

其辨证通过后天**、脏腑、气血等,把握先天阴阳,

治疗通过调理后天阴阳,以恢复先天阴阳的运动,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

和能动观,能够有效把握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全过程。


对阴阳内涵的深刻理解,是中医辨证的前提。

郑钦安着眼于阴阳之体用关系,以生命根本的元阴元阳为基点,

认为元阴元阳为阴阳之本体,而后天阴阳为元阴元阳之用,

其辨证通过后天阴阳反应先天阴阳(元阴元阳)的状态。

以此提出万病生于一元盈缩的观点,

并根据气之盈缩将疾病分为阴虚、阳虚二途。

其阴阳辨证是透过四诊合参,通过神、脉、舌等繁杂的临床表现,

抓住元阴元阳反应的根本病机,立法处方施药,使阴阳和合,

使一气无太过不及,达到祛病疗疾的目的。

基于元阴元阳的阴阳辨证,能够反应疾病最深、最根本的病机,

可准确而有效指导临床立法用药。

这也正是郑钦安阴阳辨证的特点和优势所在。



224
发表于 2017-11-22 17:05 | 只看该作者
郑钦安按坎中一阳邪正关系只分为两种阳虚(阴证)、阴虚(阳证)。

阴虚火旺或者阴虚阳亢的证型是由于阳气虚损,虚火上炎,群阴蜂起,

相火移位的表现,属阳虚(阴证)。

阴虚(阳证)是指实热证。实热证主要包括郁火(真热假寒)、温病、风热表证。

但如果温病发展过程温热之邪损伤人体正气,也要顾护人体阳气,

其治疗方法尤以祝味菊伤寒五段疗法为代表。

郑钦安治疗初期对于阳虚(阴证),多为阳虚阴邪为患,所以讲究驱邪务净,

疾病治疗初期,一般纯用辛温、采用单刀直入的方法以防恋邪,待阴邪化去,

后期治疗多采用丸散缓图之或者汤剂中按一定比例加入补肾填精、

补气之品以求阴阳平衡、命根永固。

对于实热证则清热、泄实也是对阳气的一种保护,因为实热伤阴,阴竭则阳亦亡。

对于寒热错杂的病症,则采用标本兼治的方法。

郑钦安认为,人之性命在于以火(坎中一阳)立极,

所以疾病的治疗也始终在坎中一阳做文章。

治病层次超出阴阳两纲,达到《内经》所云:“天一生水, 阳生阴长”的境界。



黄元御是以后天脾胃立极,兼重先天肾火。

郑钦安是以先天肾火立极,兼重后天脾胃。

所以他们有时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就是要崇阳。

彭子益本来就是继承了黄元御的理论的,并不是彭子益自己发明的圆运动理论

也就是 伤寒论 + 郑钦安 坎中之阳,元气理论 + 黄元御 圆运动理论,中气理论

是对人生命活动最完美的解释。


黄元御的重阳理论是:

火为阳而阳升于肝脾,脾陷而肝木不生,温气颓败,则阳无生化之源。

脾陷之根,因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水寒。甘草、茯苓,培土而泻湿,

干姜、附子,暖脾而温肾,人参、桂枝,达木而扶阳。

若肝血虚弱,不能生火,则用归、地、首乌,以培阳神之原。

以火清则神发,血者,神魂之母也。

夫纯阳则仙,纯阴则鬼。

阳盛则壮,阴盛则病。

病于阴虚者,千百之一,

病于阳虚者,尽人皆也。

后世医术乖讹,乃开滋阴之门,

率以阳虚之人而投补阴之药,祸流今古,甚可恨也。

225
发表于 2017-11-22 17:06 | 只看该作者
《内经》所谓“阳化气,阴成形”。

人是不可分割的,阴阳合一是人的总体表现,

阳主阴从是其核心的工作机制,这才是最核心的地方。


《内经》 把阳比作天和日,

地球的任何生命,如果其生命实践活动超出天所能承受范围?

必然受到天的惩处,或灭绝或锐减或减寿或其生命实践活动质量降低?

正所谓“顺天者昌 逆天者亡”。

《周易》云:“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周易》认为,阳统天,在万物的生命活动中居主导地位,

而阴顺承阳,反映了阳主阴从。

因为对于天地,对于人是不可分的,阴阳互根只是基础,没有错,

但是阳主阴从为核心工作机制,这也就是最根本的地方。

《内经》所谓“阳化气,阴成形”,是无气的作用,阴难以成形。

“凡阴阳之要, 阳密乃固。 ”

《内经》 中把阳的固密作用放在阴阳关系的首位

《内经》《素问 生气通天论》 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内经》 把阳比作天和日,亦见阳的重要性。

在生理方面,阴阳二者内在工作机制始总是阳主阴从;

在病理方面,是以阳气统摄的阳主阴从关系遭到破坏而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亦不离阳主阴从。

阴阳合一构成一气,一气周流,如和风温煦,天下皆归始春。

此阴阳和气便是太和之气。

由于阳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阴阳又是互根合一的,

所以阳主阴从是阴阳互根的前提,阴阳互根是阳主阴从的基础,是阴阳合一的内在关系。

阴阳合一为生生不息的阳气,因而生命不断变化。

这个变化若消失,生命也就结束,

因此阴阳互根为基础,阳主阴从为核心工作机制。

两者有机统一便是阳气的运动变化,此运动变化生生不息,

如《周易》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阴阳关系中以阴阳互根和阳主阴从为主宰,

阴阳互根是基础,阳主阴从为工作机制,合称阴阳合一,

两者有机统一表现出生生不息的阳气,此阳气是生命之本。

可见,扶阳即是扶助生命的根本,是尊《内经》“治病必求于本”。


226
发表于 2017-11-22 17:07 | 只看该作者
郑钦安尚仲景之法,

乃融会贯通《周易》、《内经》、《伤寒论》等经旨,

洞悉医学至理者,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

三书行世,影响颇广。

《医理真传》是其奠基之作,谨遵仲景立法垂方之苦心,以乾坤坎离大旨立论,

以坎离中立极之元阴元阳为人身性命立极,探求阴阳盈缩、生化至理。

实乃从先天出发,提出六气合为一气之说,一气分而为元阴元阳,

明辨先天阴阳盈缩才是临证要点,并详细阐述如何正确辨识。

《医法圆通》对用药、认证杂乱无章之习痛下针砭,

强调无论外感、内伤皆当遵循医圣仲景之六经法则,探求阴阳盈缩至理,

认证须有阴阳虚实之实据,方药须圆通灵活等等。

《伤寒恒论》乃其晚年作品,结合临床实践,大胆阐发原文精义,而不拘于前人之说


郑钦安对阴虚、阳虚辨证的总体把握。郑钦安认为《伤寒论》中三阴即一阴,

三阳即一阳,三阳不足之证,所现纯是阴色,为其阳不足,而阴有余也;

三阴不足之证,所现全是阳色,为其阴不足,而阳有余也,

此辨认阴虚、阳虚之切法也。此为阴虚、阳虚之常,

现象与本质相统一,临床较易辨别。然经云:“至虚有盛侯,大实有赢状。”

疾病表现纷繁,当症状寒热真假错杂时,郑钦安从反应生命本质规律的

元阴元阳入手,辨识阳虚阴虚,执简驭繁,简洁准确。


227
发表于 2017-11-22 17:08 | 只看该作者
郑钦安的元气理论、先后天理论:

首先,先天元气是后天的生命基础,先天一气,造成五官百骸。

先天就是乾坤,乾坤交媾,化生万物。

先天对后天起主导和先决作用,

“夫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惟赖此先天一点真气耳。真气在一日,

人即活一日,真气立刻亡,人亦立刻亡。”《医法圆通》

如果没有先天就不可能有后天的存在。

其次,后天对先天有反作用。先天的状况通过后天得到反应;

先天又赖于后天的滋养,没有后天,先天无所依存。

先后天是在先天的基础上相互依存,彼此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又反作用于另一方。

先天不足则后天亦不及;后天之用太过,则先天之养亦不够。

我们说疾病的根本在于先天一气的盈缩,如何纠其盈缩,使其平和,必须落到实处,

通过后天反应先天,通过后天作用先天。

所以先后天是体用关系,先天为体,后天为用。

先天阴阳体现于后天,可表现为三阴三阳,

如张仲景的三阴三阳辨证,立足点是在先天一元。

三阴三阳合起来是一阴一阳,

三阳本乾元一气所分,三阴本坤元一气所化,五脏六腑,皆是虚位,

二气流行,方是真机。

先天一气根据不同的运动状态,不同的功能形式,

可表现为后天六经、五行、三焦、气血等不同的形式,

其实质都是反应先天二气的运动状态,根本还是元阴元阳。

止唐先生言:“太极浑然耳,一气变化而有五行,五行消长而生万物。”

又言:“五行者,阴阳之用也。阴静阳动、阳静阴动而五行布焉。

分之各为其气,合之共为其气一,阴阳消长之枢而已。”

后天五行所反应的功能状态,也反映了先天元阴元阳的状态。

五行充塞二气之中,二气即在五行之内。二气盛,则五行之气即盛;

二气衰,则五行之气即衰;二气亡,则五行之气即亡。

所以临床辨证可以根据后天来判断先天元阴元阳的根本情况,

治疗应该通过后天作用于先天,始终保持先天一气的圆通运动。

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于郑钦安阴阳辨证及立法施治的各个方面。


综上所述,对于郑钦安立足元阴元阳,辨证只分阴虚阳虚的理解,

关键在于对先后天阴阳体用关系的明了。

简单概括,先天为体,即元阴元阳,

阴阳在体的状态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元阳在内,

元阴在外。后天为用,是指后天阴阳为元阴元阳体现于外的用,

阴阳在用的状态是: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

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相依相随,合而为一,周流不息。

病理状态下,阴阳失其和,从根本上说就是元阴或元阳不足,

则体现于外之用不足。若元阳不足,体现于外则阳用不足,

就是郑钦安说的气不足便是寒,即阳虚。

若元阴不足,体现于外则阴用不足,就是郑钦安说的气有余便是火,

即阴虚。所以无论阴虚、阳虚,都是通过后天阴阳反应先天元阴元阳的状

态。人身上下四旁全凭元阴、元阳二气充塞,元阴不足,

无论在于何部,元阳之气即旺于何部而成病;

元阳不足,亦无论在于何部,元阴之气即旺于元阳不足之部而成病。

“然二气寓于凡精、凡气之中,凡精气盛,元阴、元阳自盛;

凡精气衰,元阴、元阳自衰。此二气盈虚消息机关,发病主脑。

论二气,论部位,六经自在其中;验外感,察内伤,戕伐之

机关自定。知得此理,仲景之心法可通。”《医理真传》,

此一语便指出仲景先师的心法机关,

亦道出郑钦安的元气理论、先后天理论及临床辨证施治的核心内容。


228
发表于 2017-11-22 17:19 | 只看该作者
活血不补气,气滞血瘀,
补气不活血,血瘀气滞。
即所谓: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229
发表于 2017-11-22 18:19 | 只看该作者
阳为阴之主,阳主阴从,立足源头

郑钦安阴阳辨证,无论在五行、三焦还是六经与历代医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立足点不同,郑钦安认为元气是生命的源头,

元阴元阳的内在运动是生命的本质。

所以他认识生理、病理以及治疗都是站在元阴、元阳的高度,

只在这先天之元阴元阳上探取盛衰,

不专在后天之五行生克上追求。

其要旨皆在于通过后天有形实体及功能反应先天无形之元气,

把握生命之整体,恢复先天之正常运动。方法虽多,临证贵在圆通。

中医不过望、闻、问、切四诊,郑钦安说:“溯治病之要,望色以有

神、无神定气之盛衰,闻声以微厉判气之盈缩,问病以饮热、饮冷知气

之偏盛,切脉以有力、无力知气之虚实。”

临床疾病症状繁杂,究竟何盛何衰,

当根据病情具体分析,灵活掌握辨证方法,正确取舍标本虚实。



阳为阴之主。从先天来说,人身立命,全赖一团元气,

元气即元阴元阳,郑钦安说:“升则二气同升,降则二气同降,升降循环不已”

经云:“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元阴元阳的运动是以元阳为主导的同升同降。所以不论在生理还是病理上,

元阳的主导性不容忽视。

郑钦安说:“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

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

又说:“子不知人身立命者,其惟此真阳乎?阳气无

伤,百病自然不作;阳气若伤,群阴即起。”

从后天来说,阳能生阴、阳能化阴。生命所赖者,饮食呼吸也,

而饮食物的消化吸收,须靠阳气之化。

郑钦安说:“人活一口气,气即阳也,火也。人非此火不生。此火

一存,凡后天一切食物,下喉一刻,立刻锻炼。”

究后天阴虚之源,有阳虚不固,阴液流失者;

有阳虚不化,生成不足者;有阳虚不蒸,充周不足者;

有阳郁化火,局部灼烧者等等,很多与阳气有关,

所以治疗亦须从阳入手。可见无论先后天,都存在阳主阴从,

此所以辨证治疗之重阳也。

230
发表于 2017-11-22 18: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桃李成溪 于 2017-11-22 23:56 编辑

火神学派与温补折中学派区别

郑钦安明言:“仲景一生只在邪正上论偏衰,今人只在一气上论偏衰”。

一语道破仲景与折中学派的区别。

也就是说郑钦安认为的阳虚、阴虚是相对于邪气来说,

所以阳虚总因为阴盛;而阴虚总因为火邪为盛。

并且郑钦安认为阳盛一分则阴盛一分,人体自身的真阴真阳是相等的。

郑钦安以元气论为基础,强调阴阳合一的思想;

在阴阳合一的前提下,又提出阳主阴从的关系。

明代温补学派的张景岳、赵献可等,

他们在阴阳的关系上,只看到阴阳互根的基础,

并没有看到他的工作机制,阳主阴从,

温补派,只能平常滋补用,折中派认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

故在补火的同时滋水;故一派养阴之品中杂一二味补火之品,

而仲景立法之祖于纯阴无阳之证,只用姜附草三味即能起死回生,

并不杂一味养阴之品。

郑钦安强调阳主阴从,重视扶持阳气,所以才不会掣肘,败中,外越等,

正是由于对元气的认识,对阳主阴从思想的重视,

使郑钦安对中医理论产生独特创新而不离经旨的诠释。

火神学派尤重坎中一阳,主张阳主阴从,

治病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

对于阴证初期治疗讲究单刀直入,很少夹杂阴药,

待阴邪化去真阳已复,

郑氏用一剂滋阴药将阳气敛住使阳有所附,阴阳自然互根互用。



郑钦安与张景岳在理论上都重视阳气,郑钦安则专用姜附等纯阳温热之药,

讲究单刀直入,不夹阴药。

在《医法圆通》“阳虚一切病证忌滋阴也”一节中他明确表示:

“凡阳虚之人,多属气衰血盛,无论发何疾病,切不可再滋其阴。

若更滋其阴,则阴愈盛而阳愈消,每每酿出真阳外越之候,不可不知。”

他认为,扶阳专用温热药物乃是仲景所倡:“仲景为立法之祖,于纯阴无阳之证,

只用姜、附、草三味,即能起死回生,并不杂一养阴之品,

未必仲景不知阴中求阳乎?仲景求阳,在人身坎宫中说法;

景岳求阳,在药味养阴里注解。相隔天渊,无人窥破,

蒙蔽百年,不忍坐视,故特申言之”(《医理真传·卷二》)。

“今人亦有知得此方者,信之不真,认之不定,即用四逆汤,

而又加以参、归、熟地,羁绊附子回阳之力,亦不见效。病家等毙,医生朿手,

自以为用药无差,不知用药之未当甚矣”(《医理真传·卷四》)。

他多次批评将阳八味(金匮肾气丸)、大补元煎等视为扶阳必用之方的观奌:

“二方概以熟地为君以补阴,枣皮(山萸肉)以滋阴,丹皮以泻火,用桂、附仅十中二三。

试问:既曰命门无火,理宜专用桂、附以补火,何得用地、枣以滋阴,丹皮以泻火乎?”

(《医理真传·卷二》)。

“方中桂、附二物,力能扶坎中真阳,用此便合圣经,何得又用熟地、枣皮之滋阴,

阴邪既盛,就不该用此。丹皮之泻火,益火而反泻火,实属不通”《医理真传·卷四》

不仅如此,他还认为人参是补阴药而非扶阳之品,“用为补阳回阳,大悖经旨”,

“仲景不用参于回阳,而用参于大热亡阴之症以存阴,如人参白虎汤、小柴胡汤之类也。”

“至于阴盛逼阳于外者,用参实以速其阳亡也”(《医理真传·卷三》)。

应该说郑氏这些观点,确实言之有理,论之有据。

当然,郑氏擅用姜附,并非一概滥用,而是在准确辨证,认定阴证的前提下施之,

“不知予非专用姜、附者也,只因病当服此。……予非爱姜、

附,恶归、地,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耳”(《医法圆通·卷四》)。

“总之用姜附亦必究其虚实,相其阴阳,观其神色,

当凉则凉,当热则热,何拘拘以姜附为咎哉?”(《伤寒恒论·问答》)

由此可以看出,郑钦安立论并不偏颇。

231
发表于 2017-11-22 18:32 | 只看该作者
阴阳互为其根是基础,阳主阴从是他的核心工作机制 ,同时应该注重中土


郑钦安从医理上多次强调:“夫人身所恃以立命者,惟此水火而已,水火

即气血、即阴阳。然阳之根在乎坎,天一生水,一点元阳含于二阴之中

也;阴之根在乎离,一点元阴藏于二阳之内也。水火互为其根,

乾坤颠倒,各有妙用。”

其临床方药亦注重先后天阴阳互根之妙用,

对于元阴虚之证临床多配以甘温之药,如元阴虚不能润肺而致干咳、

周身肤痒一证,方用补血汤合甘草干姜汤,取先后天阴阳互补之意。

再如:黄连阿胶汤治疗元阴不足,少阴火旺逼肺而致咽喉痛、干咳无痰、

五心烦热、渴欲饮冷一症,

方中鸡子黄以补离中之气,阿胶以补坎中之精,坎离得补,阴阳之气自调。

郑钦安注重扶阳亦不忘兼阴,如:附子建中汤,治疗头面畏寒上焦阳虚一症,

方中辛热太过,恐伤阴血,以芍药之苦平,饴糖之甘甜,合之苦甘以化阴。

再如:理中汤加砂仁、半夏、茯苓,治疗中气不足元气散漫而通身面目浮肿一症,

说:“干姜辛热,西砂辛温,半夏、茯苓淡燥,

辛燥太多,恐伤脾中之血,以人参微寒,足以养液,刚柔相济,阴阳庶

几不偏。”

多服辛温之后,郑钦安强调“以阴敛阳”的妙用。服用辛温药物,

人体会出现一些相应的反应:有胸中烦躁者,有口鼻出血者,有满口起

泡者,目赤喉干痛者,有周身发斑痛痒者,有腹痛泄泻者等等,此皆阳

药运行,阴邪化去,从身而出。他说:“总要服至周身、腹中发热难安时,

然后与一剂滋阴,此乃全身阴邪化去,真阳已复,即与以一剂滋阴之品,

以敛其所复之阳,阳得阴敛,而阳有所依,自然互根相济,而体健身轻矣。”


注重中土

在医理上,郑钦安强调中土之重要性,一方面,中土为后天气血生

化之源,先天之所养。“真气虽存,却借后天水谷之精气而立”。

另一方面,中焦又为元气的通道,上下二焦的枢纽。“中阳是先天所赖,中阳

不运,上下即不相交。”所以治疗上亦注重调中土,如:脾胃之阳竭于上

之身热、两唇红肿、渴喜热饮、便溏、脉无力一证,乃中寒阴盛,阳气

不得下降,方用附子理中汤,扶中宫之阳,收纳阳气。中宫得温,道路

畅通,阳回其所。

郑钦安特别强调以土伏火之妙用。如:大病之后,中气不足、元气

散漫之通身面目浮肿一症,一者曰脾土虚不能治水;二者曰脾土太弱,

不能伏火,治均大补其土以伏火。“经云,火无土不潜藏,真知虚肿之秘

诀也。?”土得补,则气潜藏,肿立消。再如:久病之人,无身热、头痛

之症而畏寒者,是元阳衰于内也,治以附子甘草汤。甘草即土也,附子

即火也,此处用甘草有以土伏火之意,火得土之伏藏,乃可长久。回阳

救逆之四逆汤一方,用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甘草二两,方中甘

草用量较大,亦是取其伏火之意。古人云,“热不过附子,甜不过甘草。”

是以药性之至极,补人身立命之至极也。如久病之人,伤及元气,可用

附子甘草汤一方。



232
发表于 2017-11-22 18:34 | 只看该作者
阴阳的三个层面,中医的整体观


郑钦安阴阳辨证基于根本阴阳层面,利于把握根本病机,

指导临床用药,体现了中医整体观。

郑钦安辨证,源于对天地阴阳本质及人体阴阳不同层面的深刻认识。

天垂象,地成形,天地是阴阳之大象,古人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阴阳

作为相对待的属性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阴阳也成为中医的核心,用于

解释人的生理、病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运用阴阳的运动关系进行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然阴阳作为相对属性,存在于诸多事物的诸多性质

之中,无所定指,所以在面对复杂的生命系统时,阴阳是有其层次性的,

阴阳的层次性同时也反映了中医的标本思想。



阴阳的三个层面,而第三个层面才反映了最深病本,

亦是郑钦安之着眼点。

根据阴阳在人体生理、病理的不同反应,以及在中医辨证中的不同应用,

阴阳亦可归为三个层面,从现象到功能到本质依次为:

外在表象之阴阳、内在功能之阴阳、反应生命本质规律之阴阳。


第一层面是表象之阴阳,是指根据阴阳的性质,归属其表面现象。

是可以用肉眼直接观测到的,最浅显、最直观的。

例如中医课本对于阴证和阳证的描述,阴证包括面色唇口青白,声低息短

,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爪甲青紫,舌青滑,脉浮空等;

阳证包括口燥咽干,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苔,

脉细数等描述,其实就是根据阴阳的属性,

简单归属人体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以指导临床辨证。比如现代

临床对疮痈肿痛一证的鉴别,红肿热痛为阳火,漫肿不疼为阴火,

简单归属阴阳属性,即基于对这个层面阴阳的应用。

但是阴阳表现于外的征象可能是真象,也可能是假象,

不一定都是阴阳的本质反应,如对于面赤、身热的辨证,

若仅通过表面现象进行归属,可能会判断为阳证,而疾病本质可能是阴虚,

也可能是阳虚,临证必须仔细辨别,不能妄下断言。

八纲辨证的阴阳二纲也是在这个层面上,所以教材反复强调八纲辨

证必须结合表里、寒热、虚实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抓住疾病本质。

实际上,这就涉及到阴阳的更深一个层面。


第二个层面是反应机体内在功能的阴阳。内在功能也可以说是内在机制,

是指人体阴阳各方面的功能及相互关系,包括阴阳各自所代表的功能,

以及**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课本所说的阴阳之间的关系,

如互根、交感、平衡、制约、转化等等。一般情况下不能够一眼看出,

需要根据阴阳的性质、**之间的内在机制做出判断,可以把握,

可以直接药物调理。通常需要根据外之标象推测内之根本,司外揣内,

正如《灵枢 外揣》篇中所说:“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

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盛则身热,

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阴盛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

临床可以根据身热、身寒等症状推断出阴阳之盛衰。对于一般疾病的诊断辨

别,大多数医家基于这一层面阴阳的应用,辨证注重人体脏腑、阴阳、

表里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咳嗽一证,辨证一般会根据症状判断究竟是

肺、是肝、还是肾的问题?是肺阴虚还是肺阳虚?是火克金还是土不生

金等等。每一脏腑皆有阴阳,阴阳之间又分阴阳,阴阳孰盛孰衰,变化万端。

张景岳认为肾中所藏精气是化生五脏六腑之根本,辨证论治注重

肾阴肾阳的互根互用,也是体现这一层面阴阳的应用。


第三个层面是反应生命本质规律的阴阳,也就是元阴元阳。

本质规律是阴阳运动的自然法则,即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生、长、化、

收、藏之象。在自然界是天地之气循环往复的客观规律,至于人体是源自于

父母的先天元气的运动规律。是无形而不直观、不能直接调理的,但是

可以根据先天元气与后天阴阳的相互影响,施以对策,利用其本身的运

动规律,令其恢复自然。《大学》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任何一件事物,一定要抓住它的本,抓住本,就抓住了

全盘。人的生命本于元阴元阳,元阴元阳的运动影响和决定人体后天阴

阳一切发生、发展、变化。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个“一”指的就是这

个体现本质规律的阴阳,亦是万事万物的本。阴阳千变万化,只要把握

好这个“一”,一切都可迎刃而解。郑钦安认为元气是生命的源头,所以

他认识生理、病理以及治疗都是站在元阴、元阳的高度,“只在这先天之

元阴元阳上探取盛衰,不专在后天之五行生克上追求。”可见郑钦安阴

阳辨证的立足点即在此一层面,从最根本处把握阴阳,临床辨证根据后

天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的情况,判断先天元阴元阳的运动,治疗通过调

治后天以恢复先天,令其条达。

中医以象思维为主要方法,辨证要广泛收集病人临床状况,四诊合参,

整体把握。《伤寒论》第十六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随证治之的前提应该是“知犯何逆”。辨证论治的核心应是察病机,而元

阴元阳恰恰能反应其根本病机。郑钦安阴阳辨证从根本上反映了中医的

整体恒动观。

纵观郑钦安的阴阳辨证,最大的优点就是对整体的把握。整体性是

中医最大的特征,亦是区别于西医的根本点。面对一个事物,西医看到

的是每一个点,其发展目标自然是越来越细化,越来越精确;而中医看

到的是整体,是点与点之间的紧密联系,是面,中医无论如何发展,都

不能离开整体这个前提,否则就失去了最根本的东西,那就不是中医了。

中医的整体性涵盖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两个方面,无论生

理、病理都与这两方面息息相关,故辨证论治应以整体为前提。而人身

阴阳最根本的整体,就是先天元气,元气的运动规律是整体的、自然的,

这种运动是影响和决定后天一切变化的内在因素。郑钦安阴阳辨证的根

本立足点就在元气的整体运动上,是通过后天阴阳运动表现,来把握先

天阴阳的运动状况,继而立法立方施药,通过调整后天阴阳来恢复先天

阴阳运动,即元气流行。而先天整体阴阳的运动规律是源自天地自然的,

所以郑钦安是真正从根本上把握了阴阳的整体。

郑钦安阴阳辨证能够有效把握疾病的动态过程,因为钦安的着眼点

就是元气,而元气的本质属性就是恒动,元气的运动规律决定了后天的

一切,也决定了疾病的动态发展,所以郑钦安的阴阳辨证可以准确地把

握病情,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转归。

233
发表于 2017-11-22 18: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桃李成溪 于 2017-11-22 18:48 编辑

郑钦安继承发展伤寒论


《伤寒论》是医书之祖,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后世各个医

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无一不是源于《伤寒论》。其辨证体系是伤寒学的

核心内容,贯穿整个学术的始末,亦是从古到今历代医家研究的焦点所

在。刘渡舟对其归结说:目前可分为两种,一种主张以六经为辨证纲领,

另一种主张以阴阳为辨证纲领。

郑钦安认为六经之三阴三阳辨证,即阴阳辨证。

“三阴与三阳病形各殊,三阳不足之证,所现纯是阴色,

为其阳不足,而阴有余也;三阴不足之证,所现全是阳色,为其阴不足,

而阳有余也,此辨认阴虚、阳虚之切法也。”

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准确的说是三阴三阳,

并不是单指狭义的六条经脉。

三阴三阳名称的由来源自《内经》,《素问 至真要大论》云:

帝曰,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 ,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

《素问 天元纪大论》又云:“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

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可见,三阴三阳是根据阴阳之气的多少,以及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功能而划分的。

它包含着人体的形气、功能、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三焦六经、气化等等诸多含义。

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盖者广,凡风寒湿热,内伤外感,自表及

里,有寒有热,或虚或实,无乎不包。

姜春华认为:“《伤寒论》统括了《内经》全部的阴阳体系,虽分三阴三阳,

实则一阴一阳为其总纲,伤寒六经,乃赅表里寒热虚实、

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精气、邪正消长等诸方面,

并以阴阳为其辨证基础的新型辨证论治体系。”

这一见解与郑钦安颇为近似。

郑钦安的学术思想与《伤寒论》一脉相承,

其被公认为是杰出的伤寒学家,是伤寒学派南派代表人物。


郑钦安服膺仲景学说,遵循六经法度,与伤寒派有着密切的关联。

分析其学术思想,与伤寒派既有联系,又有不同,既有继承,又有开拓,

富于创造性。郑钦安毕生致力于张仲景之学,对《伤寒论》的研究造诣极深。

郑钦安著书的目的是为了明仲景立法垂方之美,因为他览医书七十

余种,看到的是对仲景医学理论的不明或者继承的不全面。

郑钦安说“千古以来,混淆莫辨,含糊不清,聪明颖悟之人亦仅得其半,而遗其半,

金针虽度,若未度也,故仲景一生心法,知之者寡矣。”痛惜之余,故

说:“余不揣鄙陋,以管窥之见,仅将乾坤化育、人身性命立极,与夫气

机盈缩、内因外因、阳虚阴虚、病情实据、用方用法活泼圆通之妙,详

言数十条,以明仲景立法垂方之苦心。”

郑钦安实际上是将《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全貌明晰化,

并结合临床,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以示后学。


仔细研究钦安三部著作,不难看出郑钦安的整个辨证论治思想实脱

胎于《伤寒论》。郑钦安的整体辨证方法就是“阴阳为纲,判分万病”,

这种辨证方法源于仲景的六经辨证。有人说伤寒论是专为外感病按六经

传变而设的,郑钦安则认为伤寒不独为外感立法,内伤亦可缘此而入,

他说:“学者细读《伤寒》书,明其理而通其变,则得活泼之妙,内外兼

备之道也。”医圣仲景著《伤寒》,通过三阴三阳理论,实际上将辨病、

治病的一切法门告诸天下。“举伤寒,而万病已具,揭六经,明六气,而

一年之节侯已赅。”关键就在于对其六经辨证的圆通理解与运用。

“万病不出六经,不出阴阳,仲景识得六步之精义,移步换形,移步更名,

变化万端,不出范围。”张仲景六经辨证的纲要也是阴阳,三阴三阳合

起来就是一阴一阳,仲景这一生学问,就在这阴阳两字上,不可偏盛,

偏于阳者则阳旺,非辛热所宜;偏于阴者则阴旺,非苦寒所可……学者

苟能从阴阳上探求至理,便可入仲景之门。郑钦安认为仲景的阴阳至理,

是在先天元阴、元阳上,他说:“惟仲景一人明得阴阳这点真机,指

出三阴三阳界限,提纲挈领,开创渡世之法门,为群生司命之主。后代

注家专在病形上论阴阳固是,究未领悟气机,指出所以然之故,以致后

学无从下手。”阴阳真机就在于先天元阴元阳,而仲景设六经的目的是

为了探讨元阴元阳化变之机,三阴三阳只是一个画界,阴阳的真机即气

化,六步的精义也就在于气化,他说“气化二字乃《伤寒》一书之真机?

”“论气机出入一定法则,仲景为最。”可见郑钦安对于仲景六经的

研究基于气化理论,黄世明也同意这种观点,他说郑氏对《伤寒论》

的研究,是从气化方而对六经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六经各有标本中三气,

客邪入于其中, 有从中化为病,有不从中而从标化为病,有本气为病。

并强调了真阳气机在六经中的重要性,标本中气从化立论都离不开此真

阳之气。此处真阳之气应指元气,气化寓六步之意,气化就是元阴元阳的

内在规律性运动变化。仲景之气化法则实源于《内经》,源于天地,

天地乾坤二气合为一气,一气化变,四季分明,万物化生。故他说“仲

景剖析三阴三阳,配六经以明乾坤功用。”三阴三阳实际上就是先天一

气,一气充周则外邪不入,内邪不伤。所以郑钦安认为:“仲景之六经还

是一经,人身之五气还是一气,三焦还是一焦,万病总在阴阳之中;仲

景分配六经,亦不过将一气分布上下左右四旁之意探客邪之伏匿耳。”

郑钦安惟恐后世不明,故此多次强调仲景立法在于先天一元,“仲景一生

学问即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元阳上,探求盈虚消长,揭六经提纲,判阴

阳之界限。三阳本乾元一气所分,三阴本坤元一气所化,五脏六腑皆是

虚位,二气流行方是真机。”

综合以上分析,郑钦安对于仲景设六经辨证的认识,一者是明乾坤之功用;

二者是判阴阳之界限;三者是明真气充周之用;四者是为认邪之法;五者是定祛邪之路。

郑钦安明确提出仲景的六经是先天一气运行的六步,

六经辨证的关键在于明了先天阴阳的气化,把六经辨证的理论明晰化,

并上升到了生命立极的高度,

这不仅是对《伤寒论》的继承,更是在理论上的深刻发展。


234
发表于 2017-11-23 10:4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19# 桃李成溪


你能认识到“郑钦安着眼于阴阳的体用关系,元阴元阳是生命的基点”,这是很大的进步,渐渐接近真实的郑钦安及其主张,使真实的郑钦安和被炒作的郑钦安区别开来。郑钦安的主张尽管有些偏颇,但是复合他所处的时代和地域的,尽管如此,在医学史上也没有提到他。
235
发表于 2017-11-23 11:36 | 只看该作者
率以阳虚之人而投补阴之药,祸流今古,甚可恨也。
236
发表于 2017-11-23 17: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桃李成溪 于 2017-11-23 19:05 编辑

黄元御是以后天脾胃立极,兼重先天肾火。

郑钦安是以先天肾火立极,兼重后天脾胃。

所以他们有时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就是要崇元阳。

彭子益本来就是继承了黄元御的理论的,并不是彭子益自己发明的圆运动理论

也就是 伤寒论 + 郑钦安 坎中之阳,元气理论 + 黄元御 圆运动理论,中气理论

是对人生命活动最完美的解释。


黄元御的重元阳理论是:

火为阳而阳升于肝脾,脾陷而肝木不生,温气颓败,则阳无生化之源。

脾陷之根,因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水寒。甘草、茯苓,培土而泻湿,

干姜、附子,暖脾而温肾,人参、桂枝,达木而扶阳。

若肝血虚弱,不能生火,则用归、地、首乌,以培阳神之原。

以火清则神发,血者,神魂之母也。

夫纯阳则仙,纯阴则鬼。

阳盛则壮,阴盛则病。

病于阴虚者,千百之一,

病于阳虚者,尽人皆也。

后世医术乖讹,乃开滋阴之门,

率以阳虚之人而投补阴之药,祸流今古,甚可恨也。
237
发表于 2017-11-24 11: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31# 桃李成溪


关键是现在有多少是阳虚之人?现代所谓的火神派把阳虚等诊断标准都给弄乱了,不出事故才怪!
238
发表于 2017-11-24 11:4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32# 桃李成溪


黄元御的代表著作《四圣心源》里面,第一个方子是黄芽汤,是调脾胃的,第二个方子是地魄汤,补阴的。第三个方子是天魂汤,才是补阳的。全书的方剂中,用附子肉桂者不足五分之一,所用附子肉桂的用量全部复合现代药典规定的用量,附子用量大多在1---3钱,由此可见,黄元御首先重视调理脾胃,第二重视养阴,第三才是补阳。并且黄元御补阳是缓缓而为,不像现代火神派附子肉桂几十克,几百克的乱来。所以尽管郑钦安也好,还是黄元御也好,尽管他们的论述有所偏颇,也不像现在炒作的一样。要了解真实的郑钦安和黄元御,必需亲自看他们的原著,研究他们的用药。
239
发表于 2017-11-24 12:20 | 只看该作者
不能拿王正龙,倪海厦的死作为火神派是不合中医礼法的证据,李可也很火神,不也没早死吗?
240
发表于 2017-11-24 17: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桃李成溪 于 2017-11-24 19:01 编辑

阴阳的三个层面,而第三个层面才反映了最深病本,

是张仲景的着眼点,亦是郑钦安之着眼点。

根据阴阳在人体生理、病理的不同反应,以及在中医辨证中的不同应用,

阴阳亦可归为三个层面,从现象到功能到本质依次为:

外在表象之阴阳、内在功能之阴阳、反应生命本质规律之阴阳。


第一层面是表象之阴阳,是指根据阴阳的性质,归属其表面现象。

是可以用肉眼直接观测到的,最浅显、最直观的。

例如中医课本对于阴证和阳证的描述,阴证包括面色唇口青白,声低息短

,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爪甲青紫,舌青滑,脉浮空等;

阳证包括口燥咽干,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苔,

脉细数等描述,其实就是根据阴阳的属性,

简单归属人体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以指导临床辨证。比如现代

临床对疮痈肿痛一证的鉴别,红肿热痛为阳火,漫肿不疼为阴火,

简单归属阴阳属性,即基于对这个层面阴阳的应用。

但是阴阳表现于外的征象可能是真象,也可能是假象,

不一定都是阴阳的本质反应,如对于面赤、身热的辨证,

若仅通过表面现象进行归属,可能会判断为阳证,而疾病本质可能是阴虚,

也可能是阳虚,临证必须仔细辨别,不能妄下断言。

八纲辨证的阴阳二纲也是在这个层面上,所以教材反复强调八纲辨

证必须结合表里、寒热、虚实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抓住疾病本质。

实际上,这就涉及到阴阳的更深一个层面。


第二个层面是反应机体内在功能的阴阳。内在功能也可以说是内在机制,

是指人体阴阳各方面的功能及相互关系,包括阴阳各自所代表的功能,

以及**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课本所说的阴阳之间的关系,

如互根、交感、平衡、制约、转化等等。一般情况下不能够一眼看出,

需要根据阴阳的性质、**之间的内在机制做出判断,可以把握,

可以直接药物调理。通常需要根据外之标象推测内之根本,司外揣内,

正如《灵枢 外揣》篇中所说:“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

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盛则身热,

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阴盛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

临床可以根据身热、身寒等症状推断出阴阳之盛衰。对于一般疾病的诊断辨

别,大多数医家基于这一层面阴阳的应用,辨证注重人体脏腑、阴阳、

表里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咳嗽一证,辨证一般会根据症状判断究竟是

肺、是肝、还是肾的问题?是肺阴虚还是肺阳虚?是火克金还是土不生

金等等。每一脏腑皆有阴阳,阴阳之间又分阴阳,阴阳孰盛孰衰,变化万端。

张景岳认为肾中所藏精气是化生五脏六腑之根本,辨证论治注重

肾阴肾阳的互根互用,也是体现这一层面阴阳的应用。


第三个层面是反应生命本质规律的阴阳,也就是元阴元阳。

本质规律是阴阳运动的自然法则,即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生、长、化、

收、藏之象。在自然界是天地之气循环往复的客观规律,至于人体是源自于

父母的先天元气的运动规律。是无形而不直观、不能直接调理的,但是

可以根据先天元气与后天阴阳的相互影响,施以对策,利用其本身的运

动规律,令其恢复自然。《大学》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任何一件事物,一定要抓住它的本,抓住本,就抓住了

全盘。人的生命本于元阴元阳,元阴元阳的运动影响和决定人体后天阴

阳一切发生、发展、变化。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个“一”指的就是这

个体现本质规律的阴阳,亦是万事万物的本。阴阳千变万化,只要把握

好这个“一”,一切都可迎刃而解。郑钦安认为元气是生命的源头,所以

他认识生理、病理以及治疗都是站在元阴、元阳的高度,“只在这先天之

元阴元阳上探取盛衰,不专在后天之五行生克上追求。”可见郑钦安阴

阳辨证的立足点即在此一层面,从最根本处把握阴阳,临床辨证根据后

天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的情况,判断先天元阴元阳的运动,治疗通过调

治后天以恢复先天,令其条达。

中医以象思维为主要方法,辨证要广泛收集病人临床状况,四诊合参,

整体把握。《伤寒论》第十六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随证治之的前提应该是“知犯何逆”。辨证论治的核心应是察病机,而元

阴元阳恰恰能反应其根本病机。郑钦安阴阳辨证从根本上反映了中医的

整体恒动观。

纵观郑钦安的阴阳辨证,最大的优点就是对整体的把握。整体性是

中医最大的特征,亦是区别于西医的根本点。面对一个事物,西医看到

的是每一个点,其发展目标自然是越来越细化,越来越精确;而中医看

到的是整体,是点与点之间的紧密联系,是面,中医无论如何发展,都

不能离开整体这个前提,否则就失去了最根本的东西,那就不是中医了。

中医的整体性涵盖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两个方面,无论生

理、病理都与这两方面息息相关,故辨证论治应以整体为前提。而人身

阴阳最根本的整体,就是先天元气,元气的运动规律是整体的、自然的,

这种运动是影响和决定后天一切变化的内在因素。郑钦安阴阳辨证的根

本立足点就在元气的整体运动上,是通过后天阴阳运动表现,来把握先

天阴阳的运动状况,继而立法立方施药,通过调整后天阴阳来恢复先天

阴阳运动,即元气流行。而先天整体阴阳的运动规律是源自天地自然的,

所以郑钦安是真正从根本上把握了阴阳的整体。

郑钦安阴阳辨证能够有效把握疾病的动态过程,因为钦安的着眼点

就是元气,而元气的本质属性就是恒动,元气的运动规律决定了后天的

一切,也决定了疾病的动态发展,所以郑钦安的阴阳辨证可以准确地把

握病情,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转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8 15:36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