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楼主: 白发三千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病案讨论] 火神派是中医学界一个时代的错误

  [复制链接]
181
发表于 2017-11-10 11:10 | 只看该作者
桃李成溪 发表于 2017-11-8 18:17
张景岳左归丸,左归饮是错误的,

真阴不足是指虚火时炎,这个时候,虚火都是水浅不养龙(阴不抱阳), ...

张景岳左归丸,左归饮是错误的,

真阴不足是指虚火时炎,这个时候,虚火都是水浅不养龙(阴不抱阳),

用大剂量引火汤就可以

如果阴损及阳,就会变成水寒不养龙(阴损及阳)


-------------------------------------------------------------------------------------你这个人是不是变态。千古名方,左归丸左归饮是错误的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这个理论是中医的共识,也是基础理论。到了你这里不管阴虚阳虚都是寒。
另外,你说的那些话,可以看出你根本就没有看过《瘟疫论》。吴又可就是看到不少医生“误以伤寒法治之,未尝见其不殆也。。。。。。。。以急病用缓药,虽不即受其害,然迁延而致死,比比皆是。”     深感  “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书”,以致投剂无效。因此,他对瘟疫“静心穷理”。。在总结前人的有关论述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以及认真探讨,实践后,著成《瘟疫论》,创立“戾气”学说。
《瘟疫论》书中,还就伤寒和温病的病因,侵入途径,证候,传变,治疗进行了比较和区别。。吴又可在温病学上的成就,为后来温病学的发展和系统化奠定了基础。他的“邪伏膜原”和“时疫感久而发”的论点对清代温病学家有很大影响。他对温病内热烦渴者,给服梨汁,藕汁,蔗浆,西瓜等清热止渴措施,后来成为吴鞠通创制雪梨浆方,五饮汁方的范式。

你桃李成溪所攻击的养阴方法就是最早出现在《瘟疫论》中。

我中西医临床将近30年,后十七年中医临床较多,接触的患者有很多是因为服用温阳药造成的坏证。这些患者服用热药后大多口舌生疮,口渴烦热,心慌心悸,饮食不下,大便灼热,小便短赤涩痛,痤疮鲜红加重。患者把这些情况反映给医生就说是排毒反应,要求患者继续服药,几乎所有服药后有反应的患者忍受不了而放弃。这些火神大夫在接诊的时候没有一个恶不是牛逼呼呼的坚持自己的诊断正确,结果是几乎全部患者都有副反应。他们之所以不悔改,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坚信那些副反应是排毒。真是没治了!
182
发表于 2017-11-10 11:41 | 只看该作者
白发三千尺 发表于 2017-11-10 11:10
张景岳左归丸,左归饮是错误的,

真阴不足是指虚火时炎,这个时候,虚火都是水浅不养龙(阴不抱阳) ...

为什么说吴又可,是攻下派

吴又可撰写《瘟疫论》,首创治疫两法——“达原”和“逐邪”。

祛邪清热主用大黄攻下,吴又可用攻下逐邪的关键在于峻猛而尽除。

第一个提出了用大黄泄热,用大黄能防止急性传染病.

他善于攻下,善用大黄攻下,尤其大剂量连续,快速使用大黄攻下,

因为瘟疫急性传染病,高热,不是一般的疾病,不是一般的治病因素,

必须连续,快速攻下泄热,才能扭转高热症状,保住生命。

吴又可的原话是:

“急证急攻”,“因证数攻”,“凡下,不以数计”

对于可下之证应“下之”、“再下之”,直至邪尽。

也就是对于瘟疫高热,必须大剂量使用大黄,再大剂量,直到不热为止。

如果大黄不管用,只有用仲景的承气汤,才能挽救。

吴又可所有技术,脱胎与《伤寒论》,

如果没有伤寒论所倡导的借助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汗,吐,下)把病毒排除,

救治不了温病,尤其是瘟疫。

温病派创始人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温、暑、湿温、燥、疫诸门所有医案,竟无一例用大黄者。

正是因为叶氏治疗温病用药轻淡,即当用大黄等苦寒药时也不用,

被人讥笑为:清淡如儿戏。

温病学连《瘟疫论》都没有学好,

非典来了,还是靠攻下派吴又可《瘟疫论》达原饮+ 辨证施治,才挽救了很多中医病例。

吴又可已经反复强调,
清热是治不好瘟疫的,只有借助人体自身免疫系统 (汗,吐,下)

温病学派只会清热,只能用轻灵来当借口,来掩盖自己的疗效,大的疾病,尤其非典,更没用。



183
发表于 2017-11-10 11:50 | 只看该作者
白发三千尺 发表于 2017-11-10 11:10
张景岳左归丸,左归饮是错误的,

真阴不足是指虚火时炎,这个时候,虚火都是水浅不养龙(阴不抱阳) ...

张介宾观点是 “阳常不足,阴本无余”。

这是对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的批判

张介宾是折中派,背离《内经》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这种折中,有种种弊端,兹腻,败中,掣肘都是常有的情况。

四逆汤还阳,不需要熟地,白术等掣肘

真阴不足,那是因为水浅不养龙,水寒不养龙 ,更是应该用引火汤 + 油桂,引火归元才是正道。

左归,右归都不是正道,偶尔用可以。

时间一长,不是败中气,就是兹腻,掣肘达不到功效。

金匮肾气丸,附子,桂枝用量少,目的是引火归元

仲景就是最早发明引火归元的人 ,是引火治法的发源地

《金匮要略》中治疗消渴的肾气丸,就是代表,引火归元,治疗虚火。

只有当人身的阳气处于茂密的状态下,真火才能潜藏到水中,才能命根永固,健康长寿。

184
发表于 2017-11-10 13:06 | 只看该作者
桃李成溪 发表于 2017-11-10 11:50
张介宾观点是 “阳常不足,阴本无余”。

这是对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的批判

金匮肾气丸,附子,桂枝用量少,目的是引火归元

仲景就是最早发明引火归元的人 ,是引火治法的发源地

《金匮要略》中治疗消渴的肾气丸,就是代表,引火归元,治疗虚火。

--------------------------------------------------------------六味地黄丸是补肾阴的这是共识,金匮肾气丸是六味地黄丸多了少许附子桂枝,就成了补肾阳的方剂。目的不是引火归元,而是阳根于阴,少火生气,所以叫肾气丸。
”夫男子平人,以饮水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这个消渴不同于中上二焦火热,而是肾气不能固摄,所以用肾气丸固摄肾气。所以张仲景把其列为虚劳病。肾气丸所治不是虚火,也不是引火归元。
我让你 看看左归丸,右归丸,左归饮,右归饮的组成方意,是想告诉你,补肾阴的方剂组成全是由补**的药物组成,补肾阳的方剂组成是在大量补**的基础上稍加附子肉桂,肾气丸也是如此。目的是从阴引阳。中医讲阴阳平衡,但是很多人就是不讲平衡。千古名方不是你说错就是错的。如果一定要分清阴和阳到底哪个重要,我觉得从这些方剂可以看看出,还是阴偏重一些。因为《内经》云:阳化气,阴成形。没有阴体,那个阳作用到哪里去。
中医的基础理论很广博,辨证论治体系也很多,劝你多看看各家学说,不要钻进火神的死胡同出不来。
185
发表于 2017-11-10 13:08 | 只看该作者
还是应该按照辩症论治,哪种方法能治得病就用哪一种,单纯评论哪种方法或派别都太过了。
186
发表于 2017-11-10 13:47 | 只看该作者
桃李成溪 发表于 2017-11-10 11:41
为什么说吴又可,是攻下派

吴又可撰写《瘟疫论》,首创治疫两法——“达原”和“逐邪”。

吴又可是脱胎于伤寒,历史上的名医大家都是伤寒高手,所以吴又可不但论伤寒,还论说伤寒和温病的区别。所以你我觉得你没有学习《瘟疫论》原著,只是人云亦云。建议你系统学习原著。看看吴又可是如何养阴的。
叶天士也不是温病派的创始人,你了解的温病学知识太少。对温病的认识,始于《黄帝内经》,《难经》云:伤寒有五,有伤寒,有中风,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中,湿温,热病,温病成为后世温病学说的重要病症。《伤寒论》第六条,张仲景对温病初期的症状做了描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并提出用清热诸方治疗温病。宋元时,温病开始脱离伤寒体系。刘完素明确提出热病初期不可峻用辛温大热,主张用辛凉双解之法,表里双解,养阴退热,并制定双解散。明吴又可著《瘟疫论》,创立“戾气”学说。清叶天士著《温热论》,创卫气营血辩证体系,薛生白著《湿热条辩》专门论述湿热病邪所致的温病。吴鞠通著《温病条辨》,立三焦辩证。王孟英著《温热经纬》。温病辨证论治体系随之完善。你攻击叶天士用药轻灵,却不知身体吴地,民众腠理疏松,本就不耐攻伐。况且他能用轻灵之剂,每天忙于诊务,,治愈疾病,成为一代宗师,难道不值得称赞吗?轻灵之剂并不是你想像的那样不能治病,即便在北方,我所在的天津塘沽,有一位老人姚大夫,善用轻灵之剂,每天早晨六七点中,门诊外面挂号的人群就拍成了长队,日诊六七十人,所用之药皆三五克。愈人无数,名冠一方。所以中医之神奇,你没有经历是无法想象的。
187
发表于 2017-11-10 14:28 | 只看该作者
白发三千尺 发表于 2017-11-10 13:06
金匮肾气丸,附子,桂枝用量少,目的是引火归元

仲景就是最早发明引火归元的人 ,是引火治法的发源地 ...

朱丹溪的“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早已经被证明是错误论调,

对成人乱用滋阴,不顾先天之本(肾气),后天之本(胃气),危害不浅。

六味地黄丸是用于儿科,源头出自宋朝儿科专家钱乙《小儿要证直诀》

成人吃六味地黄丸,太过寒凉,损伤脾胃,越吃越虚

六味地黄丸是滋阴派不分儿童,大人胡乱滋阴的代表,常服损害人体健康

钱乙说“因为小儿纯阳之体,小孩元气旺,正在生长发育 ,阳占大多数,容易勃起不到,

这时候,就需要给他补水,用六味地黄丸 ,他就正常了,小孩勃起不是因为邪淫纵欲造成的。”

年轻人中年人很少有纯阳之体,大多数不节欲消耗肾精,

造成肾水不足,虚火上炎,这叫做水浅不养龙(阴不抱阳),

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都是错误的 ,空伐他的身体,这时候,只有引火,引火归原才是正道

虚火是初期的阳虚 ,应该用《伤寒论》的肾气丸 ,或者引火汤

如果初期阳虚加重,就会变成 水寒不养龙(阴损及阳),可以在引火汤,基础上加上油桂引火归原

一旦龙雷之火回来了,就不需要引火。

虚火只是一般的轻症的阳虚:

阳虚轻证宜用金匮肾气丸引火归元 。比如

1)肾水亏于下造成虚火浮于上(诸如口舌生疮,牙痛齿浮,喉痹喉痛等轻证)

2)虚火引起的消渴,喝多少尿多少,

3)轻微的水气病,因为里边有泽泻等泻水的药在内

如果是阳虚发热,阴盛阳衰,只有大剂温阳散寒才能回阳。宜服四逆辈。

金匮肾气丸,附子,桂枝用量少,目的是引火归元

这是治疗初期阳虚,也就是肾水亏于下造成虚火浮于上

治少阴病,四肢厥逆,腹痛囊缩,爪黑唇青,大汗淋漓,满身全是阴寒

从来不用熟地、枣皮、丹皮、苓、泽之品,

而独重用干姜、附子、甘草三味起死回生,其功迅速。

也就是阴盛阳衰必须用四逆汤才能回阳。

轻证宜用金匮肾气丸引火归元 ,重症必须用四逆汤类。

《伤寒论》之所以可以任何疾病都能治疗,就在于他不偏离人的根本先天肾气,后天胃气,

任何空伐人的根本,损害人的正气的药物,都不能常用,如果常用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只有照顾人的根本,正气,人才会健康。

一部伤寒论,113方,使用桂枝者43方,干姜24方,附子34方,

温通阳气之剂占总方的百分之七十强。

张仲景医圣的着眼点、立足点,全在卫护元阳上下功夫,

扶阳为根本,八法不可废,这就是中医的正道。

急则救标,缓则治本,

好的中医,任何时候,都不会去伤害人的根本,也就是阳,也就是正气。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只有保护正气,维护正气,才是中医的根本出发点。


188
发表于 2017-11-10 14:50 | 只看该作者
白发三千尺 发表于 2017-11-10 13:47
吴又可是脱胎于伤寒,历史上的名医大家都是伤寒高手,所以吴又可不但论伤寒,还论说伤寒和温病的区别。所 ...

温病派颠倒主次,对于大的疾病是危险的

对于大的疾病,医生一定要时刻清醒,不能用温病派的治标清热,只能治本

《伤寒论》对热病不仅用六经来归纳分析证候,辨别其性质与转归,

而且具体提出汗、吐、下排泄毒素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上发展了热病治则。

吴又可所有技术,脱胎于伤寒论,没有脱离治本,所以才有大的疗效。

吴又可已经反复告知:

温病,尤其是瘟疫,清热是治不好的,清热的药不是疫苗,邪在热永远在,

除非有疫苗,否则只能依靠自身的免疫系统(汗,吐,下)来处理,

依靠自身的免疫系统,这就是中医高明的地方。

温病这个词,就是攻下派吴又可发明的 ,吴又可将温、疫并称,

其实温与疫均为外邪侵袭的病变,仅在传染速度、流行范围有所不同而已。

温与疫的治疗方法 ,吴又可已经给出完美解答:不能治标,只能治本,

什么叫治本,就是依靠人自身的免疫系统 (汗,吐,下)把疾病治愈

病哪里来,就把病从哪里排出。

另外吴又可在《瘟疫论》里,已经明确解释瘟疫,只是特殊情况,

因为除了瘟疫,还有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致病必须用伤寒论之法。

温病派从攻下派吴又可《瘟疫论》那里,受了启发,发明了温病学

吴又可的《瘟疫论》,是针对急性高热传染病,也就是非典

正因为温病派,后来发现根本没有办法用 《瘟疫论》里面的

戾气(非典病毒)从口鼻入,引发急性传染,来解释所有问题,

因为忽略了通常的治病因素,包括风,寒,暑,湿,燥,火

所以又开始从 伤寒论的角度,来填补自己

因为伤寒论,已经完全覆盖所有的面,温病派 只能来偏离主题,

颠倒主次,来保护自己。

从 清朝开始,到民国 ,温病派的疗效,一天比一天差,

所以才有了 中医是骗子的论断,

只有恢复正统伤寒论才是中医的正道!

189
发表于 2017-11-10 15:30 | 只看该作者
桃李成溪 发表于 2017-11-10 14:28
朱丹溪的“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早已经被证明是错误论调,

对成人乱用滋阴,不顾先天之本(肾气),后 ...

这是治疗初期阳虚,也就是肾水亏于下造成虚火浮于上
---------------------------------------------------你再好好推敲推敲这句话,到底是阴虚还是阳虚?你这孩子,这么全是这样的理论?你说的多数是阳虚,即便按照你的标准判断,你看看你接诊的患者有多少符合阳虚的标准?有多少是少阴病?“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你看看有多少是脉微细的?

190
发表于 2017-11-10 16:29 | 只看该作者
白发三千尺 发表于 2017-11-10 15:30
这是治疗初期阳虚,也就是肾水亏于下造成虚火浮于上
------------------------------------------------ ...

金匮肾气丸是属于导龙入海之妙法,

金匮肾气丸,用于治疗虚火,有很好疗效,他不是补水,是引火归原

人的相火在命门,因为肾水浅,火无所附,龙雷之火上翻,且火从肾出,为水中之火。

肾水中之火不可以只填水,只能借助桂附与相火同气,引入肾中,

这就是水浅不养龙,只能引火归元治疗。

最初是水浅不养龙(阴不抱阳),加剧就会(阴损及阳)变成水寒不养龙,最后不治疗,就是浮阳外越

金匮肾气丸,主要从三阳经的那个阳的方面来敛,不是大量添水,

阴阳的不平衡,就是由阳虚造成的,如果阳气足,就能控制阴,就会阳生阴长,就不会有龙雷之火上翻,

阳永远是主导,因为阳虚才造成不平衡,只添水是没用的。

所以还是要助阳(引火),你把阳虚扶得差不多了,阳旺了以后,阴阳自然就平衡了 。

这就是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如果你得了初期糖尿病,初期高血压可以用 金匮肾气丸 ,

但是但是对于重病的患者 ,他的元阳,已经亏损,进入残局了

这个时候他面临的阴寒,是层层冰山,不是一般情况,只有大剂量的四逆汤给他们元阳。

《黄帝内经》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是至理名言,只有一个人阳气致密,不外散,这个人才会健康。


六味地黄丸是宋代的儿科医生钱乙从张仲景的金匮肾气丸化裁来的。

现在谁敢把六味地黄丸给小孩吃吗?没有。

六味地黄丸原本就是小孩的药。

为什么小孩吃六味地黄丸呢?小孩有一个特点,小孩特容易勃起,因为他们元气特别足,

小孩勃起才叫真勃起。像大人那种勃起呢,都是淫念造成的勃起。

所以,当小男孩元气真阳太足以后,勃起再也不倒下的情况下,

阳强不倒,六味地黄丸主之。

发明六味地黄丸的钱乙,他的主要观点,就是小孩是纯阳之体

他所有的方剂,都是围绕这个前提。

用给小孩吃的药,让已经不是纯阳的大人吃,而且是常吃,寒凉空伐其身,完全是错误的。

钱乙是中医儿科医生,以小孩儿为纯阳之体,阳多阴少为根本出发点,所以小孩可以称为纯阳子,大人已经不是。

对于大人需要根据伤寒论照顾先天之本(肾气),后天之本(胃气)才是中医正道。



191
发表于 2017-11-10 18:38 | 只看该作者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

正气就是阳气,只有元阳充足,通过元气遍布全身,这个人才不会生病

太阴病的脾阳虚,少阴病的心肾阳虚,是可以演变成厥阴病的寒厥的。

阳虚治疗要尽早,不治疗会是不断加重的,

阳虚只是阳气量的减少,阴阳气不相顺接则是阴阳有离决,人要死亡的趋势。

阳气的虚衰如果不断加重,由虚而脱的时候,就是发展为人要死亡。

至少阴病阶段,一点真阳将亡,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生死关头,阳根将拔,只有破阴回阳,以挽生命。

《伤寒论》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保护人的根本,也就是正气,阳气。

中医讲究治未病,有病要尽快,尽早治疗,

伤寒论之所有疾病都可以治疗,就因为他没有脱离人的根本。


《伤寒论》对热病不仅用六经来归纳分析证候,辨别其性质与转归,

而且具体提出汗、吐、下排泄毒素的方法,

瘟疫论之所以有效,他就是基于伤寒论的基础,而不是不顾根本,颠倒主次。

温病派,就是只知道清热,不顾人的根本,

只会用清瘟败毒散,只会使劲加石膏,加的再多都是白搭。

如果病毒还在膜原,这时候用石膏越多自能伤胃气越大,瘟疫越来越深。

除非有疫苗,否则只能依靠自身的免疫系统(汗,吐,下)来处理,

利用自身的免疫系统(汗,吐,下)这就是中医高明的地方。

治疗温病,就是最厉害的温病(非典),根本不在于用清热

清热是治标,对于一般热病,也可能越治越重,

对于厉害变化极快的传染病,完全是在浪费危机的生命。

温病派的清瘟败毒散,用清热治疗瘟疫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清热的时候+石膏,想退热,而不顾病毒在不在表,更是一个错误的决断

完全是一个错误的方剂,温病派连《瘟疫论》都没有学好,清热是治不好瘟疫

只有利用人的抵抗力(汗,吐,下)把病毒排出去,才是唯一的正路,这就是治本。


192
发表于 2017-11-12 08:59 | 只看该作者
桃李成溪 发表于 2017-11-10 18:38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

正气就是阳气,只有元阳充足,通过元气遍布全身,这个人才 ...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

正气就是阳气,只有元阳充足,通过元气遍布全身,这个人才不会生病

太阴病的脾阳虚,少阴病的心肾阳虚,是可以演变成厥阴病的寒厥的。

----------------------------------------------------------------------你这句话是错误的,正气不只是阳气。正气包含了气血阴阳。气血充足,阴阳调和,人体才能平衡,才能无病。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时下的所谓”火神派“正是错误地把”阳气“混同于”正气“,所以才犯了不加辩证,一味补阳的错误。更加错误地把温阳和补阳混淆。
太阴病是脾阳虚可以,少阴病是单纯的心肾阳虚吗?那么黄连阿胶汤是什么?厥阴病是单纯的寒厥吗?那厥热复胜是怎么回事?
193
发表于 2017-11-12 09: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发三千尺 于 2017-11-12 11:23 编辑
桃李成溪 发表于 2017-11-10 16:29
金匮肾气丸是属于导龙入海之妙法,

金匮肾气丸,用于治疗虚火,有很好疗效,他不是补水,是引火归原

阴阳的不平衡,就是由阳虚造成的,如果阳气足,就能控制阴,就会阳生阴长,就不会有龙雷之火上翻,
----------------------------------------------------------都是哪里来的理论?满篇都是错误。阴阳是互根互用,互相制约,互相转化的。”一阴一阳之谓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到了你这里全成了一边倒。我在这里和你讨论不是为了和你一争高下,是为了告诉你,告诉火神们,你们被**了,基本理论混乱错误。
194
发表于 2017-11-12 11:56 | 只看该作者
桃李成溪 发表于 2017-11-10 18:38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

正气就是阳气,只有元阳充足,通过元气遍布全身,这个人才 ...

瘟疫论之所以有效,他就是基于伤寒论的基础,而不是不顾根本,颠倒主次。

温病派,就是只知道清热,不顾人的根本,

只会用清瘟败毒散,只会使劲加石膏,加的再多都是白搭。

如果病毒还在膜原,这时候用石膏越多自能伤胃气越大,瘟疫越来越深。

------------------------------------------------------------
我给你捋一捋你以往的发言,然后你自己考虑。
。我告诉你看看肾气丸,左归右归的方意。你说肾气丸是治疗轻度阳虚的,左归是错误的。
。你说温病派不敢用石膏,我说清温败毒饮石膏用量的最大到240克,你又说石膏用多少也没用。前后矛盾。
。你说治温病用清法没有用,却推崇白虎汤。难道不知道白虎汤是清热第一方剂?
。你推崇达原饮,难道不知道达原饮第一目的是辟秽祛浊,驱邪出膜原,第二目的便是清热。有黄芩,知母为证。
。你攻击温病派用药轻灵,却不知道达原饮用药也轻灵,达原饮的用量都是几克。而且温病学,既有“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还有“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温病学上治下焦用大黄你不是视而不见,而是根本就不知道,不知道还不学习。

195
发表于 2017-11-12 12:11 | 只看该作者
白发三千尺 发表于 2017-11-12 08:59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

正气就是阳气,只有元阳充足,通过元气遍布全身,这个人 ...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所谓的正气,就是先天之本 ,后天之本合起来的浑元之气,

就是脾气和肾气加起来那个元阳,你把元阳保护好,什么病也没有。

《内经》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那么能不能通过培护正气的方式把邪气(比如肿瘤,癌症)转化?

只要在扶元气、健中气、通阳气的基础上可以做到,这就是培护正气。

临证时还应利用“十八反、十九畏”的相反、相激、相磨、相荡和虫类药入络搜剔的作用。

一句话,就是扶正才能去邪(比如肿瘤,癌症)。


伤寒的过程是始于太阳,终于厥阴。

外感病的发生是从太阳开始,因为太阳主表,外邪不经太阳则无由进入人体。

外感的死亡则在厥阴。厥分阴阳,也就是寒厥,热厥

寒厥,病机是阳气虚衰,阳不固阴,阴液耗散所致,病情相对简单,

用四逆汤类回阳救逆,阳回阴固,则厥可止。

中医辨证是热厥,中医的治疗是“下之”,及时的清下,釜底抽薪,

使深伏的热邪去除,解除阳气的阻隔。

如果热厥,没有治疗,人进入衰竭期,休克难以纠正,这一时期的临床表现为但厥不热,

属于中医的寒厥了。先有热厥的过程,再转变而来的寒厥,

虽然可以按寒厥治疗,用四逆汤之类,但疗效差,

大多是死证。对于热厥变为寒厥的,只有破格救心汤,力量大可以挽救。

如果没有阳气的主导,人只有休克死亡,热厥最终也会变为寒厥,只有阳回才能阴固。


六经证中,

太阴病是脾阳虚弱的阶段,少阴病是心肾虚衰的阶段,厥阴病则是最后的厥证阶段。

从太阴病(中焦虚寒)开始就应该用四逆辈。

《伤寒论》在太阴病(中焦虚寒)用四逆辈,是为了治未病。

初期阳虚只是阳气量的减少 ,如果阳气的虚衰不断加重,

由虚而脱的时候,就是发展为阴阳气不相顺接了,人就要厥了。

太阴病为中焦虚寒,而中焦虚寒稍有不慎,则很容易发展为少阴肾阳虚衰,

肾阳虚衰再进一步,就可能是厥阴的寒厥,

所以,病在太阴(中焦虚寒)就用四逆辈,是治中有防;

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的寒证,本质相同,仅仅是程度的区别,所以治疗原则也是相同的。


中医讲究治未病,一定不能等到正气虚落,阳气衰减再去看病就晚了

正气与邪气是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在多数情况下,邪气之所以侵袭人体而发病,

是因为正气虚弱,抗邪无力,因而,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前提和根据,居于主导地位。

人体脏腑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流畅,卫外固密,外邪难以入侵,内邪难于产生,就不会发生疾病。

故《素问遗篇·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维护正气,也就是维护元阳 ,也就是维护人的根本阳气,

《伤寒论》共397法,高度概括就是两***:保胃气以救肾气,救肾气以保胃气之法,

伤寒论,强调的是保护两本,先天之本,后天之本

《伤寒论》之所以可以任何疾病都能治疗,就是因为他永远不会伤害人的根本,也就是阳气。



196
发表于 2017-11-12 12:13 | 只看该作者
白发三千尺 发表于 2017-11-12 09:15
阴阳的不平衡,就是由阳虚造成的,如果阳气足,就能控制阴,就会阳生阴长,就不会有龙雷之火上翻,
---- ...

《内经》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是对人的本质最高的理解

后面的学派,都是在歪曲《内经》,

滋阴派“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折中派的“阳非有余,阴常不足”,

都是在反复颠倒《内经》,他们是错误的论调,不顾人的根本: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内经》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是中医最根本的指导法则。

只有利用这个法则,才能治本,《伤寒论》之所以任何疾病都可以医治,就在于他不偏离人的根本

阳气足,阳就能控制利用阴,就会阳生阴长,阳有所附,就能安于下,

阴阳就会平衡,这个平衡,是在阳主导控制下的平衡

如果人阳气不足,阳不能控制利用阴,阴就会减少,就是《内经》的阳杀阴藏,

一旦阳杀阴藏,阳气不足阴就会藏,减少,阳无所附,就会龙雷之火往上燔,

对于龙雷之火往上燔,补水是没有用的,只有引火助阳,阳扶的差不多了,自然就会平衡,

又恢复了阳主到下的阴阳平衡。

所有治病,都是要让人自己能够恢复,自己能够产阴,这就是必须有充足的阳气

如果一个生病的人,阳气不足,你给他再多的阴,都没有用,因为没有充足阳气他就不能自已制造生成阴

没有阳气统帅,人就是死阴,只有衰败死亡

三岁内的小孩,为什么叫“纯阳子”,就是他的阳是绝对的,才能长阴

人成年以后,阳气一步一步衰减,阳杀阴藏,阳制造的阴越来越少,所以人才会衰老,死亡

如果人的阳气一直足,就和小孩一样,是纯阳子,人就会长生不老。

对于成年的人,只有维持他的阳气让他不去快速衰减,才是延缓衰老的最好方式。

《内经》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是最朴素的真理,就像人永远离不开太阳,

黑夜也是为了明天的太阳,没有太阳就没有人的生命,就是死阴。

中医是气一元论,人是天地所生,就要受天地的制约,天和人是一气,

天地是大环境,人体是小环境

天地是太阳主导下的万物兴隆,人的身体也是阳气主导下阴阳平衡,这是整体观

没有太阳,万物不生,人没有阳气主导,就只能衰败死亡。

从养生治病来看:阳伤则病,阳衰则危,阳亡则死;

所以救阳,护阳,温阳,养阳,通阳,一刻不可忘。

没有阳气的主导,人就没有生命。

《内经》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是至理名言,

只有一个人阳气致密,都在阳气控制之下不外散,这个人才会健康,阳气永远是占主导的。


197
发表于 2017-11-12 12:48 | 只看该作者
白发三千尺 发表于 2017-11-12 11:56
瘟疫论之所以有效,他就是基于伤寒论的基础,而不是不顾根本,颠倒主次。

温病派,就是只知道清热, ...

吴又可,不会发明清瘟败毒散,也不会在清热的方剂中添加石膏,因为那是本末倒置。

你所说的吴又可发明了清瘟败毒散,打了倡导伤寒论者一耳光,

然后又修改的帖子,不知道打了谁一耳光?

清瘟败毒散,是清朝余霖一个错误的方剂,加的石膏越多,害人越大,

温病派根本不了解吴又可 ,吴又可是治本的大家,不是清热的温病派

对付大的疾病,尤其是瘟疫 ,急性高热,轻灵都是骗人的,会危及人的生命

如果没有吴又可,对于温病,瘟疫其治疗仍应遵循《伤寒论》表里同病时表里先后缓急的原则,

所以治疗非典的时候,朱良春提的建议就是一定要表里双解或者通下泄热 ,

表里双解是《伤寒论》的方法,

通下泄热是吴又可继承《伤寒论》,因为大黄如果不管用,只有 仲景的承气汤可以挽救

吴又可是坚定的伤寒论继承者,他是治本的大家,

清瘟败毒饮是清代余霖综合白虎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三方加减而组方

吴又可已经反复强调了,瘟疫只能治本,不能治标

吴又可具体提及了,黄连解毒汤,黄连泻心汤都不能用,因为这些都不是治本,都不是疫苗

瘟疫病毒只要在,热就不会退,只有利用汗吐下人自身的免疫系统才能把瘟疫病毒排除

温病派只颠倒主次,不顾根本,只有贯彻正统的伤寒论,才是中医正道。


西医有疫苗,有免疫血清,有达菲,

但是我们中医看的更高:

借助人体的自身免疫系统(汗、吐、下)把病毒排除,这是最高明的。

《伤寒论》对热病不仅用六经来归纳分析证候,辨别其性质与转归,

而且具体提出汗、吐、下排泄毒素的方法,

从理论和实践上发展了热病治则。

只有立足伤寒论才有大的疗效。


在瘟疫里已经讲的很清楚,什么时候用石膏,

只有在病毒由膜原将出表的时候,可以用石膏为主的白虎汤

如果病毒还在膜原,这时候用石膏越多自能伤胃气越大,瘟疫越来越深

治疗瘟疫,只能初期用 达原饮,把病毒驱离膜源

如果瘟疫病毒到了表层,用伤寒论白虎汤

如果瘟疫继续发展,到了胃,就必须大黄攻下,再大剂量攻下

如果瘟疫发展到最后,舌苔发黑,只有仲景的承气汤可以挽救。

这就是瘟疫最完美的治疗方案。

吴又可,是经方派的传承者,所以他才会强调,清热败毒是治不好瘟疫的,只会越来越重

只有利用人的防御系统(汗、吐、下),把病毒排出去,人才会康复,

这就是中医最高名的地方,借助人体自身。

从寒疫到瘟疫,所有的治疗技术,都脱胎于伤寒论

伤寒论是无所不包的平台,一定要贯彻正统的伤寒论,中医才能正本清源,大的发展。

对于瘟疫大的疾病,轻灵都是骗人的,只有《伤寒论》(汗、吐、下)才能挽救危亡。


198
发表于 2017-11-12 16:02 | 只看该作者
夫生于火,不闻生于寒,胃寒则肾亦寒,起初则为真寒久之演变为虚寒,此时相火肆履则变为虚热,此时真热假寒虚虚实实,就火则肾亦火救寒则胃亦寒,你们只知其一不明其二。
199
发表于 2017-11-12 16:44 | 只看该作者
白发三千尺 发表于 2017-11-12 11:56
瘟疫论之所以有效,他就是基于伤寒论的基础,而不是不顾根本,颠倒主次。

温病派,就是只知道清热, ...

1

张景岳左归丸,左归饮是错误的,

真阴不足的结果是虚火时炎,这个时候,虚火都是水浅不养龙(阴不抱阳),

用大剂量引火汤就可以

如果阴损及阳,就会变成水寒不养龙(阴损及阳)

以引火汤加油桂,温脏敛阳、引火归原 。

金匮肾气丸,附子,桂枝用量少,目的是引火归元

仲景就是最早发明引火归元的人 ,是引火治法,导龙入海法的发源地

《金匮要略》中治疗消渴的肾气丸,就是代表,引火归元,治疗虚火。

发明六味地黄丸的是宋朝儿科专家钱乙,他的主要观点,就是小孩是纯阳之体,

他所有的方剂,都是围绕这个前提。

用给正在发育,阳占大多数的小孩吃的药,让已经不是纯阳的大人吃,

而且是常吃,寒凉空伐其身,完全是错误的。

对于大人,只有从先天之本(肾气)后天之本(胃气)出发,照顾两本才是正道。

只有当人身的阳气处于茂密的状态下,真火才能潜藏到水中,

才能命根永固,健康长寿。


2.

说的具体一些:

善用仲景方的方是经方家,不能用麻黄、桂枝、附子、石膏、

皂䇲、硝、黄、甘遂、乌头等的,且视之如猛虎的,就是温病派

经方派从来不会乱用石膏 ,而是当用则用

温病派治疗瘟疫,一看热控制不了,大量加石膏,不懂借助人体免疫系统(汗,吐,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瘟败毒散,只会使劲加石膏,加的再多都是白搭。

如果病毒还在膜原,这时候用石膏越多自能伤胃气越大,瘟疫越来越深。

温病派不分病在哪里,使劲清热+石膏害死人。


3.

在瘟疫里已经讲的很清楚,什么时候用石膏,

只有在病毒由膜原将出表的时候,离开膜原往表走,可以用石膏为主的白虎汤

如果病毒还在膜原,这时候用石膏越多自能伤胃气越大,瘟疫越来越深

治疗瘟疫,只能初期用 达原饮,把病毒驱离膜源

如果瘟疫病毒到了表层,用伤寒论白虎汤

如果瘟疫继续发展,到了胃,就必须大黄攻下,再大剂量攻下

如果瘟疫发展到最后,舌苔发黑,只有仲景的承气汤可以挽救。

这就是治疗温病,尤其瘟疫最完美的治疗方案。


4.

吴又可,已经反复强调,瘟疫不能治标,只能治本

也就是必须借助人体免疫系统(汗,吐,下)才能把病毒驱离

中医的清热药,不是疫苗,不是特效药,只有借助人体免疫系统(汗,吐,下)才是根本

吴又可具体提及了,黄连解毒汤,黄连泻心汤都不能用,

因为这些都不是治本,都不是疫苗

瘟疫病毒只要在,热就不会退,只有利用(汗吐下)人自身的免疫系统才能把瘟疫病毒排除

温病派只颠倒主次,不顾根本,只有贯彻正统的伤寒论,才是中医正道。


5.

温病派,医不好病,药不死人,用轻灵来当借口掩盖疗效

叶天士治温病不仅用大黄非常谨慎,就是其他苦寒药,也反复告诫,不可轻投

我们再看他的《临证指南医案》,

温、暑、湿温、燥、疫诸门所有医案,竟无一例用大黄者。

正是因为叶天士治疗温病用药轻淡,

即当用大黄等苦寒药时也不用,

所以遭致中医名家姜春华(1908~1992年)先生尖锐的批评,

他说:“我们看清代许多名医医案,治疗温病(包括湿温)险证百出,

令人惊心动魄,其效果之所以不佳,正是受此老之教,清淡如儿戏。”

鲁迅发现了温病派最大特点,故弄玄虚,

所以在 《父亲的病》名篇里面,

对浙江温病创始人“叶天士”也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揭示描写。

现在的温病派,如果还是和过去一样,

还是只能是鲁迅说的有意,无意的骗子。



200
发表于 2017-11-14 17:10 | 只看该作者
辨证论治吧!
201
发表于 2017-11-14 21:04 | 只看该作者
达原饮的作用是驱离病毒出膜原,这只是很小的一步,

吴又可后面的步骤,才是关键,也就是吴又可反复强调的治本,

也就是借助人体的防御系统(汗,吐,下)才是把病毒排出体外的关键。

没有(汗,吐,下),治不好非典。

达原饮是驱离病毒让他从膜原(半表半里之间),进入表层

非典病毒一旦即将进入表层,对于热症,用《伤寒论》白虎汤,就可以治疗

如果舌苔变黄,加重了,只有大剂量,再大剂量的大黄,可以救治

原话是“下之”、“再下之”,直至邪尽。

如果大黄不管用,只有用仲景的承气汤,才能挽救。

吴又可所有技术,脱胎与《伤寒论》,

如果没有伤寒论所倡导的借助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汗,吐,下)把病毒排除,

救治不了温病,尤其是瘟疫。

温病派,连《瘟疫论》都没有学好,非典来了,还是靠吴又可的达原饮+辨证施治,

借助人体的(汗,吐,下),才治好。

202
发表于 2017-11-14 21:05 | 只看该作者
温病派,不会辩证,对于瘟疫只会添加石膏,你添加再多的石膏,也是错误的

温病派只会清热+石膏,不会辩证,才会治疗瘟疫越治越坏,

什么时候,才能用石膏,吴又可已经明确告知了,

就是 :

“若脉长洪而数,大汗多渴,此邪气适离膜原,欲表未表,此白虎汤证。”

如果瘟疫加重了,怎么办,就是依靠仲景承气汤:

“如舌上纯黄色,兼之里证,为邪已入胃,此又承气汤证也

通舌变黑生刺,鼻如烟煤,此邪毒最重,复瘀到胃,急投大承气汤。”


如何像温病派只会清热+石膏,吴又可已经告知结果,就是瘟疫越来越深,最后无法救治。

原文“误用白虎,既无破结之能,但求清热,是犹扬汤止沸也。

若邪已入胃,非承气不愈,误用白虎,既无逐邪之能,徒以刚悍而伐胃气,

反抑邪毒,致脉不行,因而细小。

又认阳证得阴脉,妄言不治,医见脉微欲绝,

益不敢议下,日惟杂进寒凉,以为稳当,愈投愈危,至死无悔。

此当急投承气缓缓下之,六脉自复。”


对于温病,瘟疫只有欲表未表,这个时候,大渴复大汗,通身发热,宜白虎汤

其他厉害的情况要只有仲景承气汤挽救。

温病派用清热+石膏,就是一个劲的添加,就是吴又可说的,这是扬汤止沸,最害人了

只有病毒在,热永远在,只有釜底抽薪,利用人体的免疫系统(汗吐下)才是治本正道。




203
发表于 2017-11-14 21:14 | 只看该作者
余霖发明清瘟败毒散,是一个清热派,遇见什么情况,就只会清热+石膏,很笨的方法

遇见简单的病毒,还算运气好,遇见传染厉害的瘟疫病毒,没有任何用处,

清热派,只能治疗一个热毒集聚,就好像一些大剂量的抗生素,对简单热病有效,

对非典,厉害的戾气病毒,没有用处,

西医治疗非典,抗生素不但无效,而且病情加重,利巴韦林抗病毒也无用,

西医也只能用大量的激素才能控制

非典是新型病毒,抗生素没用,不对路的清热更没用,只有疫苗,免疫血清对瘟疫有效

吴又可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反复告知:瘟疫只能治本,清热药治标无用,他们不是疫苗,

只要病毒在,热永远在,

只有利用自身的免疫系统(汗,吐,下)把病毒排出,人才会康复。

只有(汗,吐,下)才是最高的根本。

用清热派的方法,治疗瘟疫,会是极为危险的,也是完全错误的。

只有吴又可说的治本法,可以挽救瘟疫,只有利用利用人体的免疫系统(汗吐下)才是治本正道。


清瘟败毒散
如果碰上了一些简单的热毒集聚 ,标证明显,光热不变,

属于热毒集聚,只有这种情况可以清热有效,

实际的原因,还是中药可以杀灭的一些细菌,简单病毒

如果这些细菌,病毒一变异,马上就无用,病情会马上持续入里加重

现在的一般热病,用西医的抗生素,抗病毒 ,用中医的清热,凉血可以应付

如果是遇见厉害的病毒,只有西医的激素,中医的(汗,吐,下)可以救治

所以非典来了,中医依靠吴又可的《瘟疫论》作为最高的指导,

***6出品的《大明劫》,他的导演有一句夸吴又可的话

“吴又可这个人物相当伟大,可以说,他比乔布斯还要强一千倍!”

正因为吴又可看到了瘟疫的本质,只有治本,才能治好,不能治标,所以才有大效

借助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汗,吐,下),是在没有特定疫苗的情况,中医最高明的选择。

伤寒论》对热病不仅用六经来归纳分析证候,辨别其性质与转归,

而且具体提出汗、吐、下排泄毒素的方法,

从理论和实践上发展了热病治则。

只有立足伤寒论才有大的疗效。

学校里培养出的学生,都是学院派,浅薄无知,不识根本,

只有贯彻正统的伤寒论,中医才不会颠倒主次。



204
发表于 2017-11-14 22:33 | 只看该作者
《黄帝内经》是中医之始祖,南怀瑾在太湖大学堂讲授中医典籍《黄帝内经》,

听众如云 ,其中就有朱时清,中科院院士,知名物理学家,跟霍金对话的,

如今来学习中医《内经》思想。可见,《黄帝内经》思想在中医地位之高。

《内经》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是对人的本质最高的理解

后面的学派,都是在歪曲《内经》,

滋阴派“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折中派的“阳非有余,阴常不足”,

都是在反复颠倒《内经》,他们是错误的论调,不顾人的根本: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内经》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是中医最根本的指导法则。

只有利用这个法则,才能治本,《伤寒论》之所以任何疾病都可以医治,就在于他不偏离人的根本

阳气足,阳就能控制利用生成阴,就会阳生阴长,阳有所附,就能安于下,

阴阳就会平衡,这个平衡,是在阳主导控制下的平衡

如果人阳气不足,阳不能控制利用生成阴,阴就会减少,就是《内经》的阳杀阴藏,

一旦阳杀阴藏,阳气不足阴就会藏,减少,阳无所附,就会龙雷之火往上燔,

对于龙雷之火往上燔,补水是没有用的,只有引火助阳,阳扶的差不多了,自然就会平衡,

又恢复了阳主到下的阴阳平衡。

所有治病,都是要让人自己能够恢复,自己能够产阴,这就是必须有充足的阳气

如果一个生病的人,阳气不足,你给他再多的阴,都没有用,因为没有充足阳气他就不能自已制造生成阴

没有阳气统帅,人就是死阴,只有衰败死亡

三岁内的小孩,为什么叫“纯阳子”,就是他的阳是绝对的,才能长阴

人成年以后,阳气一步一步衰减,阳杀阴藏,阳制造的阴越来越少,所以人才会衰老,死亡

如果人的阳气一直足,就和小孩一样,是纯阳子,人就会长生不老。

对于成年的人,只有维持他的阳气让他不去快速衰减,才是延缓衰老的最好方式。

《内经》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是最朴素的真理,就像人永远离不开太阳,

黑夜也是为了明天的太阳,没有太阳就没有人的生命,就是死阴。

中医是气一元论,人是天地所生,就要受天地的制约,天和人是一气,

天地是大环境,人体是小环境

天地是太阳主导下的万物兴隆,人的身体也是阳气主导下阴阳平衡,这是整体观

没有太阳,万物不生,人没有阳气主导,就只能衰败死亡。

从养生治病来看:阳伤则病,阳衰则危,阳亡则死;

所以救阳,护阳,温阳,养阳,通阳,一刻不可忘,这是治本。

没有阳气的主导,人就没有生命。

《内经》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是至理名言,

只有一个人阳气致密,都在阳气控制之下不外散,这个人才会健康,阳气永远是占主导的。

205
发表于 2017-11-14 22:44 | 只看该作者
温病派,只知道清热,不懂照顾根本。

鲁迅父亲,就是被2个温病派名医 ,治疗死亡。

鲁迅说他为什么恨中医,为什么写 父亲的病 这篇文章,

就是因为 中医没有治好他的父亲 ,他耿耿于怀。

鲁迅已经总结,温病派名医(姚芝仙,何廉臣),还有温病派创始人:叶天士,是什么样子

一句话,故弄玄虚 ,

浙江杭州和绍兴那是温病派的大本营,何廉臣,中国医学会副会长,绍兴医学会会长,

是温病派的带头人物,著有《感症宝筏》《重定广温热论》《湿温时疫治疗法》。

要是现在的温病派,还是 不敢正视 伤寒论,不照顾病人的根本,只知道清热,

那就只能还是鲁迅说的有意,无意的骗子。

因为温病派对大的疾病的没有疗效,故弄玄虚,

所以有了鲁迅对中医的千古绝骂,现在还是影响深远 !以后也将继续影响!

“中医不过是有意,无意的骗子”。

中医近代越来越衰落,根源在温病派故弄玄虚,疗效差,

如果不贯彻正统的伤寒论,中医不会有疗效。

温病派治病只敢使用不痛不痒的温和药物,药不好病,吃不死人,

只用轻灵是没有用的,用轻灵当作借口,掩盖疗效,更是让人不齿。

温病派只知道治表,不知道什么是治本,颠倒主次

用它的方法治表,偶尔有效,长久使用,会造成不可以逆转的伤害

中医是气一元论,天和人是一气,人本身是一个整体 ,你整体病,整体出了毛病,

局部才会有表现 ,局部的病是整体失调的一个表现。

只有 先天之本(肾气),后天之本(胃气)充足的人,才会健康。

正因为伤寒论立足人的根本,所以才可以任何疾病都可以治疗。

温病派,就是一些只知道见病治病的例子,根本不值得学习,

只有一个人的元阳充足,通过元气遍布全身,他才不会生病

治疗大的疾病,不立足于病人的长期疗效,长期稳定,只求眼前,有什么用处。

206
发表于 2017-11-15 10:20 | 只看该作者
真阴不足的结果是虚火时炎,这个时候,虚火都是水浅不养龙(阴不抱阳),

用大剂量引火汤就可以
---------------------------------------------------你知道引火汤是什么组成,一看你就没看过,没用过。下面是两个引火汤。
《疡医大全》引火汤:熟地黄三两,巴戟天、天门冬、麦门冬各一两,茯苓五钱,五味子二钱,肉桂1钱。


陈士铎引火汤:熟地3两,巴戟天1两,茯苓5钱,麦冬1两,北五味2钱
李可引火汤同《疡医大全》。
这两个方子的方意是大剂养阴,其中一首稍加肉桂引火归元。所谓的“水浅不养龙”就是阴虚火旺,所以养阴为主。引火汤的方意基础是养阴,你还在这里高喊“阳气”。
207
发表于 2017-11-15 10:31 | 只看该作者
要是现在的温病派,还是 不敢正视 伤寒论,不照顾病人的根本,只知道清热,

那就只能还是鲁迅说的有意,无意的骗子。

因为温病派对大的疾病的没有疗效,故弄玄虚
-------------------------------------------------------------温病是治疗温热病邪的,是治疗温病的。伤寒还是要用伤寒法治疗。各有各的道儿。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有,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辩证,病因辩证,六经辨证,经络辩证,脏腑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辩证等,用错了理论是医生的错,不是理论的错。而现代所谓的“火神派”是理论错了,错在把正气混同阳气,把精气学说,混同阳气学说。
208
发表于 2017-11-15 11:23 | 只看该作者
桃李成溪 发表于 2017-11-10 14:28
朱丹溪的“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早已经被证明是错误论调,

对成人乱用滋阴,不顾先天之本(肾气),后 ...

一部伤寒论,113方,使用桂枝者43方,干姜24方,附子34方,

温通阳气之剂占总方的百分之七十强。

张仲景医圣的着眼点、立足点,全在卫护元阳上下功夫,

------------------------------------------------------------------一部伤寒论,实际是112方,因为禹余粮丸只有方名没有药物组成。使用附子的方剂有干姜附子汤,乌梅丸,甘草附子汤,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芍药甘草附子汤,附子汤,附子泻心汤,茯苓四逆汤,真武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其中四逆汤用12次,四逆汤温阳是真,但是大承气汤用了18次,小承气汤用了7次,调胃承气汤用了8次,大陷胸汤用了5次,白虎汤用了3次,白虎加人参汤用了5次,栀子类方用了12次。再加上竹叶石膏汤,大黄黄连泻心汤,葛根黄芩黄连汤,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等方剂,尤其说《伤寒论》是固护阳气为主,不如说是以泄热保阴为重。一部《伤寒论》就是从寒热阴阳上下功夫。桂枝汤用了29次,桂枝和白芍相配伍,一阴一阳,桂枝甘草辛甘通阳,白芍甘草酸甘化阴,平调营卫阴阳。可以看出《伤寒论》既注重阳,有注重阴。把《伤寒论》歪曲成护阳为主是不懂伤寒论。
209
发表于 2017-11-15 12:43 | 只看该作者
桃李成溪 发表于 2017-11-8 12:57
金匮肾气丸对于初期阳虚是适用的

左归丸,右归丸,左归饮,右归饮,都是错误的,

试想脾阳虚的发热(气虚发热)怎么可以用“清热滋阴”
---------------------------------------------------------------
气虚发热用补中益气汤,甘温除大热,你看见那个温病学家用“滋阴清热”来治疗气虚发热了?你的一些偏见原来不只是学识短浅,还在于“莫须有”的自我编造啊!现代所谓的火神派,只是混乱正气和阳气,不但不懂温病学,连伤寒也理解有偏差。而温病学家是伤寒,温病兼顾,阴阳寒热兼通的高手。
210
发表于 2017-11-15 12:56 | 只看该作者
桃李成溪 发表于 2017-11-14 22:44
温病派,只知道清热,不懂照顾根本。

鲁迅父亲,就是被2个温病派名医 ,治疗死亡。

只有 先天之本(肾气),后天之本(胃气)充足的人,才会健康。

只有一个人的元阳充足,通过元气遍布全身,他才不会生病

-----------------------------------------------------------肾为水火之脏,寄阴寄阳。肾气就是元阴元阳交感,互根互用的结果。元气包括了元阴元阳。把元气理解成阳气是现代火神派的又一理论错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7 22:01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