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828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伤] 跟骨骨折的微创手术治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6-6-8 15: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很多,对于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最常采用的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方式。这种手术采用跟骨外侧延长切口,可以取得良好的骨折复位效果,但术后切口并发症的高发生率一直是困扰手术医师的主要问题。

跟骨骨折的微创手术技术
跟骨骨折的微创手术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变化。1855年出现了使用跟骨牵引的方法,1935年出现了撬拨复位的方法,之后又出现了使用撬拨复位结合空心螺钉固定的方法治疗跟骨骨折。通过闭合撬拨复位可以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但由于使用克氏针或螺钉进行固定,稳定性差,容易出现复位的丢失。
近几年出现了微创复位后结合接骨板进行固定的手术方法,这主要包括跗骨窦切口和后外侧纵切口两种。跗骨窦切口可以直视下对跟骨关节面进行复位,使用经过特殊设计的接骨板对骨折进行固定,适用于Sanders II型和一部分III型的骨折。
后外侧纵切口主要使用牵引撬拨等闭合复位的方法进行复位,接骨板无需特殊设计,经皮置入接骨板和螺钉进行固定,适用于Sanders II型、III型和一部分IV型的骨折。今天我主要介绍后外侧纵切口的手术方法。
手术时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应用下肢气压止血带。首先在跟骨结节处用1枚直径为4.0 mm的斯氏针行跟骨牵引,牵引时助手握住患肢小腿进行对抗,通过牵引恢复跟骨的长度,牵引结束后拔出斯氏针。


在跟骨结节的跟腱附着处的下方,将2枚直径为3.0 mm的克氏针沿跟骨纵轴方向平行置入,克氏针达到跟骨后关节面下方的骨折线,但不超过骨折线。术者一手握住足背将踝关节跖屈,一手握住克氏针持续撬拨跟骨后关节面,助手用两手持续挤压跟骨两侧,通过撬拨和挤压恢复跟骨的Böhler角、Gissane角和跟骨宽度,同时纠正跟骨内翻。

通过C型臂X线机透视观察复位满意,用2枚直径为2.0 mm的克氏针自跟骨结节下方平行置入,克氏针穿过骨折线和跟骨关节面到达距骨以维持复位。

将跟骨多孔异形接骨板放置于跟骨外侧皮肤上(各种接骨板均可使用),通过C型臂X线机透视确定合适的位置,在准备拧入螺钉的钉孔处,用直径为2.0 mm克氏针钻透皮肤到达跟骨,克氏针孔留做定位标记。



沿跟骨结节处的3个定位克氏针孔连线做纵行切口,全层切开皮肤和软组织,直达骨膜,切口长度约3~4 cm,可将接骨板插入。用骨膜剥离子在骨膜上方全层剥离跟骨外侧软组织,同时按压跟骨外侧骨折块,在跟骨和软组织之间形成一条通道,将接骨板沿通道插入,必须确认腓骨肌腱在接骨板的浅层。

用之前定位克氏针孔辅助确定接骨板的位置,通过C型臂X线机透视确认位置准确。跟骨结节处的螺钉可经切口直接拧入,在跟骨前部和后关节面的定位克氏针孔处,用小刀刺破皮肤,将克氏针孔切开为长0.5 cm的小切口,螺钉通过这些小切口拧入。跟骨后关节面下方的螺钉固定至载距突。通过C型臂X线机透视最终确认接骨板和所有螺钉的位置和长度合适。切口用垂直褥式缝合,不放置负压引流,跟骨加压包扎。




跟骨骨折的微创手术要点
1.先行跟骨牵引,恢复跟骨的长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内翻畸形,牵引还能使骨折块之间松动,使撬拨复位更容易。
2.在进行撬拨复位时,踝关节应保持在跖屈位,使跟腱放松以利于复位。
3.撬拨复位的克氏针应恰好达到跟骨后关节面下方的骨折线,但不超过骨折线,否则克氏针将失去撬拨的作用,这个位置应在透视下进行确认。
4.撬拨时应感受克氏针拨动骨折块的活动感,骨块活动说明撬拨有效。撬拨时应注意克氏针外翻用力,帮助纠正内翻畸形。
5.撬拨复位的同时,助手应用两手持续挤压跟骨两侧,恢复跟骨的宽度。复位的效果应在透视下进行确认,侧位观察跟骨Böhler角和Gissane角的恢复情况,轴位观察跟骨宽度和内翻畸形的恢复情况,Broden位观察距下关节面的恢复情况。
6.闭合复位有时无法一次复位满意,需要反复尝试调整,可以调整用于撬拨的克氏针的位置和深度,以取得最佳的复位效果。
7.在进行软组织剥离和置入接骨板时,必须保证腓骨肌腱在接骨板的浅层,腓骨肌腱可在切口内用手指触及,以确定其位置,腓骨肌腱被压在接骨板深方会造成损伤,这是必须避免的。
8.对于接骨板的选择,我们建议选择厚度较薄的接骨板,以减小软组织的张力,在跟骨结节和跟骨前部使用松质骨螺钉,跟骨后关节面下方使用皮质骨螺钉,这样可以自由选择螺钉方向并保证足够的螺钉把持力,跟骨后关节面下方的螺钉应固定至载距突上,使后关节面的固定更加稳定。

跟骨骨折的微创手术效果

伤后CT


术后X-ray


内固定取出后CT



2# 沙发
发表于 2016-6-8 15:26 | 只看该作者
跟骨骨折的微创治疗,跗骨窦切口-中篇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做出一道上品的菜肴也不能仅靠一己之力完成。本期大厨郭琰医师特邀上海六院的薛剑锋医师为本次的小灶掌勺,从“跗骨窦切口”方法入手,与上期内容进行对比讲解。个中精彩,请看下文:
对于移位明显的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可有效的恢复跟骨的高度、长度、宽度,获得后关节面的解剖复位,有利于功能的康复,并且避免后期并发症的发生,仍然是跟骨骨折重要的治疗选择。
传统得外侧“L”形扩大切口的优势在于能完整显露跟骨外侧壁及距下关节面,并能保护腓肠神经,降低腓骨肌腱炎的发病率;但该切口创伤大,术后皮瓣坏死、伤口感染等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高,据文献报道伤口并发症发生率可能高达16%-25%。
另外对于存在外侧软组织损伤及肿胀的患者,需待肿胀消除皮肤出现皱纹征后方可安全的施行手术,一方面延长了治疗周期,并且延期手术亦会增加骨折复位的难度。
跗骨窦切口微创跟骨切复内固定可有效地降低软组织并发症,手术时机不受软组织肿胀的影响,术后患者功能恢复更快,距下关节的功能保留更好,适用于SandersII型及部分简单的SandersIII型骨折,是目前跟骨骨折的治疗热点。但该手术技术对术者有一定的要求,因此需要相应的学习曲线。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术者必须对跟骨骨折的病理解剖具有完整的认识,并且熟练掌握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技巧。

手术入路和相关技巧
▼35岁男性高处坠落伤

1.手术时患者取侧卧位,跗骨窦切口起自外踝尖下方一横指处,沿腓骨肌腱上缘,切口远端指向第4跖骨基,长4-5 cm。

2.逐层分离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切口下缘显露并切开腓骨肌腱鞘,游离腓骨肌腱并向后下方牵开,显露跟腓韧带并于跟骨外侧壁止点处切开即可显露距下关节后关节面和相应骨折线。

3.清除关节内血肿后,显露骨折端,薄型骨膜剥离器沿原始骨折线插入松解解锁嵌压的内侧壁。自跟骨结节外侧横向钻入1枚4.0mm斯氏针,向后下方牵引复位,将跟骨结节骨块复位至内侧的载距突骨折块。纠正内翻畸形,恢复跟骨轴线和长度,分别沿跟骨结节内侧向载距突方向及跟骨结节外侧向跟骨前突方向各置人1枚2.0mm克氏针临时固定。


4.复位后关节面, 1~2枚2.0 mm克氏针临时固定至内侧载距突骨块。若骨折同时累及跟骨前部,可在切口前缘显露并予以复位,再用克氏针临时固定。然后手法挤压复位膨隆跟骨外侧壁,恢复其正常宽度。透视确认复位满意。



5.将跗骨窦内的脂肪垫向上方分离,同时于跟骨前部剥离趾短伸肌,便可显露跟骨前突。透视确认复位后,使用2.7mm T形微型锁定板,根据跟骨外侧的形态进行适当预弯塑形,置于后关节面下方外侧部,“排钉”技术支撑固定后关节面,同时可利用此锁定板将后关节面骨块与跟骨前部骨块桥接固定。沿克氏针方向置入内侧柱螺钉完成固定。

6.内固定置入后跟骨侧轴位透视,有条件者术中3DCT检查关节面复位情况




7.术后留置引流,行加压包扎。使用石膏托或支具固定踝关介于中立位。术后两周拆除缝线后开始踝关节和距下关节活动练习。
8.随访资料
▼术后6周



▼术后18周





技术要点
1.首先须松解嵌插的原始骨折线,辅以跟骨结节牵引恢复跟骨的轴线、长度及宽度。
2.使用克氏针撑开器撑开距下关节有利于后关节面的复位观察。
3.内侧柱螺钉可有效地维持跟骨的轴线,避免内翻畸形。
4.2.7mm接骨板沿后关节面下打入排钉有效地支撑后关节面。
5.和传统手术-样,微创手术的目标是解剖复位后关节面,恢复跟骨的正常轴线、长度高度,消除膨隆的外侧壁,避免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和跟腓撞击症状的出现。

3# 板凳
发表于 2016-6-8 16:34 | 只看该作者
关节镜辅助复位技术已在胫骨平台及踝关节等骨折的治疗中得到应用,随着距下关节镜技术的发展,临床上也已采用关节镜辅助复位微创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其优势在于可在镜下直观评估关节面复位效果。
Rammelt等2010年发表于CORR的论著报告了采用距下关节镜辅助复位经皮螺钉固定治疗Sanders II型骨折,术后平均随访29个月,获随访患者平均AOFAS后足评分92.1分,术后平均 Böhler角为25°,认为在采用关节镜辅助复位经皮螺钉固定技术获得满意关节面复位和稳定固定的同时,还可减少软组织并发症及局部疤痕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
作者于2011年在JTrauma报道采用距下关节镜经皮技术治疗22例SandersII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术后2年随访平均 Böhler角为20.1°±8.2°,VAS评分平均为(1.2±1.5)分,AOFAS后足评分平均为(84.2±13.9)分,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预见关节镜辅助复位技术在今后跟骨关节内骨折微创治疗方面将有很大的优势。



病例一
50岁男性患者,登山时因木桥坏了跌入河流里, Sanders IIA 型骨折手术步骤:

1. **:侧卧位,设备必须按照如图所示放置。

2. 距下关节镜的入路采用外侧及前外侧入路,有时也需要后外侧入路。在跟骨结节打入一根斯氏针以调整足跟的内翻和外翻。

3.图中置入2.7mm关节镜镜头,使用3.5mm刨刀来清除距下关节血肿,解放受嵌压的软骨。骨折线和关节面塌陷都能清楚显示。
4. 术中透视检查,找到关节面塌陷的位置。 放受嵌压的软骨。骨折线和关节面塌陷都能清楚显示。
5. 在该位置作一个小切口,插入骨膜剥离子。 受嵌压的软骨。骨折线和关节面塌陷都能清楚显示。
6. 塌陷的骨块被抬高,可直接通过关节镜下观察关节面是否解剖复位。 关节面塌陷都能清楚显示。

7. 在软骨下水平从外向内对着载距突钻入一枚克氏针。


8. 克氏针可留置至术后6周后取出,也可以用空心螺钉代替。骨折间隙的加压可以通过加压螺钉实现,或者用手指推压外侧骨块。

9. 现在检查后足有无内翻。

10. 然后从跟骨结节向骨折块的软骨下骨打入6或6.5mm的螺钉。这作为一个内部的支撑,可帮助撑起塌陷的骨折块,并维持正常力线。这不是一个加压螺钉,而是一个位置螺钉。
11. 然后从后侧朝跟骰关节打入一枚螺丝,帮助维持跟骨的长度,防止缩短。这也不是一个加压螺钉,而是一个位置螺钉。
12. 术后应用短腿石膏后托临时固定2周,然后去除石膏,进行距下关节主动的内、外翻功能锻炼。术后6-8周内免负重。
13. 术后6个月随访,距下关节活动范围、后足力线及足跟宽度与健侧无明显差异,体现出微创的优势。

病例
25岁,男性,高处坠落伤,跟骨舌型骨折,Sanders IIB 型。
技术要点
1. 适应症:Sander’Ⅱ型或相对简单的Sanders III型跟骨关节内骨折,关节面塌陷不超过10mm。这是因为缺损部分无法植骨,以及任何关节面塌陷超过10mm的跟骨骨折经皮内固定都会导致再次塌陷。
2. 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原则不能改变。原则应该是解剖复位,关节面可直视化,牢固固定,维持跟骨正常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同时恢复Bohler角和Gissane角。
3. 患者**、C臂机和关节镜设备放置的位置较为重要,这样才有足够的操作空间。
4. 因为距下关节往往有很多血肿,距下关节的清理可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5. 术中采用了2.7毫米的关节镜镜头和3.5mm的刨刀。一旦骨折块复位,距下关节的间隙会很小,是不可能插入任何东西的。但是仍然可以使用关节镜通过前外侧入路观察距下关节,因为此时关节镜是在关节“外”的。

5
发表于 2016-6-12 22:19 | 只看该作者
好好学习!但是病例不多啊!
6
发表于 2016-8-10 23:10 | 只看该作者
个人觉得,说的好听是微创,只不过是皮肤切口小了点而已,其实创伤不见得小于弧形切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8 00:3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