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00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研究与训诂]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十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9 15: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简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
(1)、曹颖甫《伤寒金匮发微》:邪薄于外,正气不得外泄,上冲于头,故无论伤寒、中风,皆有头痛一症。两太阳穴,最为空虚,故上冲之气,此最先受。……无如近世庸工,谬以为芍药为酸寒,又不知姜、枣、草为扶脾主药;桂枝、甘草所用不过三五分,生姜不过三片,红枣不过三枚,桂枝汤乃无复愈疾之功,可笑可叹也。
(2)、陈慎吾《伤寒论讲义》:不言脉缓,示人若见此证,虽脉浮而不缓,亦可用桂枝汤主治,迁治法也。夫脉者,别阴阳,定表里,分寒热,识虚实者也。虽脉有变,凭证辨治,虽证有变,随证加减……
(3)、李翰卿《伤寒论讲义集要》:读了此节,我们体会到太阳病只有头痛,没有项强,只有恶风而不恶寒,再加上汗出,发热二证,也是适用桂枝汤的一般证状。也说明项强一证,在本方内不是主证,因为有他也可,无它也可;又说明恶风寒是本方的主证之一。
(4)、倪海厦《人纪》:桂枝汤证就是这四个症状头痛,发热,有汗,恶风,风吹得很难过,为什么?因为病在肌肉上面的时候,肌肉被束缚住了,皮肤表面的能源(固表力)没了,所以吹了风会很难过,风的”性”是”阳”的,阳都是往上走,所以感冒的时候病人会头痛,人正常的阳气一直往上走,如果得了桂枝汤证,肌肉被滤过性病毒束缚住,使正常的体温无法往外散,阳出不去就往上冲,所以会头痛。
发热,是一种本身的抵抗力和滤过性病毒相抗的现象,这四个症状出现肯定是桂枝汤,两个症状出现就可以了,如果临床上听起来是桂枝汤,但里面的病是淋病、梅毒,不一定的,如果症状是这样,桂枝汤下去就好了,只要是症状一样,汤剂都行得通。
(5)、聂氏伤寒学:头痛一症,三阳病皆有。太阳头痛,痛在头后,连及项部,痛而项强;阳明头痛,痛在头前,额部为甚,痛而发胀,甚则如劈;少阳头痛,痛在两侧,额角痛甚,抽掣如刺。
(6)、冉雪峰《冉注伤寒论》:盖此以上各节,是推阐中风证的方面。以下各节,是推阐桂枝汤的方面。……合用桂枝,即为温为暑,而既恶风,又恶寒,温暑未张之焰,且未脱寒水面貌,在这个阶段仍有灵活应用桂枝汤之必要。
(7)、张横柳《伤寒论解读与临床应用》:头痛、发热首先要考虑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可能性(因三阳经的经脉皆上头部及均具发热一症可据)。若前两症再加上恶风,即恶风,发热,头痛三症,凭此三症,可辨太阳病。那么,阳明、少阳病可排除,因为阳明病不恶寒而反恶热(182条:“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少阳病为寒热往来(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恶风发热为太阳热型,且与头痛并见,太阳表证无疑。若前三症再加上“汗出”,即“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四症,凭此四症,太阳中风无疑。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        仲景对桂枝汤的应用范围
1、太阳中风证(原文第1、2、12、13条)。
2、自汗症与时发热汗出症(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3、阳明表证(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4、太阴表证(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5、妊娠恶阻(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方见下利中。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        仲景对桂枝汤的应用规律
1、太阳主表、统营卫和六经皆有营卫:……再者,从六经表证证治来看,皆不离麻桂二方,以调和营卫。如阳明表证,有汗者,桂枝汤主之(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无汗者,麻黄汤主之(235、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太阴表证也是桂枝汤主治(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可据。
2、营卫学说指导六经辨证、把握传变。首先,六经表证皆不离调和营卫法;其次,营卫、津液、气血在生理、病理上均具有同一性。
(1)营卫失调→津液失调
A、表虚有汗:大汗伤营阴,津液,病传阳明——清热益气生津法(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大汗伤卫,伤阳多传少阴病——益气扶阳法(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B、表实无汗:津液内停致脏腑气机失常,出现风寒外束,营阴郁滞,津液内停而水停三焦——解表调营卫,内除三焦水饮(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2)营卫失调→气血失调
A、营血受伤: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营卫不行,血凝不流。(《平脉法》)
B、营卫气血皆虚: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难经》“损其心者,调其营卫”,小建中汤、炙甘草汤皆以桂枝汤为基本方,寓调营卫法于其中。
C、营卫气血阴阳虚衰:“脉微细,但欲寐”,欲寐者,阳气衰,卫虚失其运行。“夫卫气者,昼行于阳,故阳气尽则寐,阴气尽则寤。今但欲寐者,阴邪盛而阳气弱、卫气不能上出于阳故也”(钱璜《伤寒溯源集》)
D、营卫失调瘀血所致: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125、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营之生病也,寒热少气,血上下行”。上行者,鼻衄(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下行者,“蓄血”(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125、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3)、营卫失调→脏腑气机升降失调
A、肺失宣降:鼻鸣(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咳(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脾络不通(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胃热肠寒(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痞证(诸泻心汤证)结胸证(大、小陷胸证及三物白散证)
4)、营卫失调→阴阳气不相顺接
A、阴阳气不相顺接:轻者(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也);重者(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296、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营也”
综观上述“营卫失调”,首先有广义(阴阳)与狭义(卫气不共营气谐故)之分,其次,营卫失调这一病机贯穿于六经病发生、发展、传变、证治、预后之中。
3、调和营卫法指导六经论治
(1)调和营卫,贵在变通为用。桂枝加葛根、厚朴杏子、附、桂汤、芍药、大黄汤,新加汤,桂枝附子汤,炙甘草汤,小建中汤,柴桂汤,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
(2)调和营卫,以解表为先——就表寒证而言。
1)桂芍相配,如桂枝汤。以桂麻发汗,如麻黄汤、大小青龙汤、桂麻各半汤、葛根汤。2)以麻黄开发腠理,如麻杏石甘汤,以麻黄泄营分之热,否则热更甚;此外,麻黄开发腠理,以泄肺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解表发汗则热得越之外,尚有通调水道则利小便,势必不发黄之功。麻附辛汤,麻附甘汤,均以麻黄配温经助阳之品,为表里兼施。3)以桂枝温通卫阳发汗:如五苓散,桂枝加人参汤。
(3)调和营卫,以建中为本:如小建中汤。一是:“荣者,水谷之精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二是建中气,中气立则帕克卫、气血、津液皆和。三是若直接用补气、补血之品则碍胃气运转而中气不立,营卫不生,故有“胃为卫气之本”之说。
(4)营卫、气血、津液、阴阳失调,以建中为本,如第29条(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        古代医家对桂枝汤的应用
《证治准绳》:加川芎防风汤,治发热自汗出而不恶寒的柔痉;加芍药(桂枝、芍药、石膏、黄芪、知母)治寒热大作等阳盛阴虚之疟证;加芍药防风防已汤(桂枝汤加防风防已)治发热脉沉细之太阴腹痛
柯琴:凡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主之。
喻嘉言:《尚论篇•春温论治***》有桂枝加生地法等。
吴塘:温病最忌发汗,然风温、温热、瘟疫、冬温之初期若有恶风寒者,宗解肌之理,导邪外出,使营卫调和,自然得汗而解。
陈亦人:《伤寒论求是•叶天士对《伤寒方》的应用》无论风寒、温热或杂病,凡卫阳受伤,营气虚寒,或在里阴阳不和,在外的营卫失调都本方化裁。
        近代医家对桂枝汤的应用
张锡纯:加味桂枝代粥汤。加黄芪(代粥补益)、防风(代粥发表)、知母(制黄芪之温)治中风有汗。每每加黄芪以补胸中大气,固表抗邪;加薄荷助其汗出;加花粉助芍药以退热。有干呕,加半夏。
        现代医家对桂枝汤的应用
(1)流感:症状:发热恶寒流涕头头痛伴咳嗽纳差舌淡红苔白或黄脉浮数。病机:卫外失固,感受外邪致营卫不和者。加黄芪10克白芥子10克半夏6克。
(2)汗症:治无外感风寒而因卫虚不固、营阴失守之常自汗出或多汗或时发热汗出等症,源于53条、54条。
加桑叶治自法:每夜12时左右,即汗出如洗,枕被尽湿,夜夜如此,病已年余。此外,夜尿时,必觉冷气袭人,皮肤栗起,内则若有热流上冲,旋即头眩欲仆,摇摇不能自持,兼口苦,声嘶,小便短赤,舌淡红,脉细微而数,3剂夜汗顿止,续服5剂,诸症悉除。
加黄芪治自汗或多汗:初服效果不显时,则依“复发其汗”及“先其时发汗则愈”原则,以排除营卫间的障碍,而达到止汗的目的。待营卫调和后,再加黄芪更能实表,防止复发。
加黄芪15克、边条参12克治局限性多汗症: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3)低热:营卫不和型:乍寒乍热或恶风寒、汗出、乏力、脉细小等营卫不和证型,举1例,低热4个月,午后发热(37.4℃~38.1℃),暮夜恶寒,出汗,头昏,乏力,苔薄白,脉细濡。以本方加煅牡蛎,服药20剂。以本方加玉竹、牡蛎,治1例低热(37.4℃~37.9℃)2个月,别无其他不适,舌脉如常,连服6剂,低热即退。认为低热与桂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尤其是与交感神经病理性兴奋有关。
(4)偏瘫:一侧上下肢体自主运动障碍,多伴口眼?斜,多属卫阳失固,营卫俱虚,邪风乘虚而入,经络和脏腑致营卫不和,气血瘀滞。“荣气虚侧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也不用”,以桂枝汤加红花、防风,治疗偏瘫。汗多,营阴伤重者,白芍增至30~40克;瘀血较重者,减白芍加赤芍;汗出肢冷,脉微,阳虚较重者,加附子;气息低微,脉浮虚者,加黄芪;下肢着地酸软无力者,加全蝎。若因肝阳上亢,或五志过极,化火从风,挟痰,挟火上窜巅顶,横窜精髓,堵闭清窍,致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赤气粗,舌红,苔厚,脉弦数则忌用。
(5)糖尿病并发神经痛:本病维生素及消炎镇痛药常不见效,以桂枝汤加白术(桂皮、芍药、生姜、大枣及白术各4份,甘草2份)有效。
(6)多发性动脉炎:加用维生素E,每次20毫克,每日3次,有效。
(7)产后高热:产后气血骤虚,贼风乘风袭入致营卫不和,症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精神不振,乏力少气,胃纳不振,欲吐、舌淡润,苔薄白,脉缓或沉弱等。桂枝汤加当归、防风、羌活,治产后2月,发热伴汗出,身痛乏力,舌淡,脉缓。气血不足,营卫不和。服2剂愈。加红参10克、白薇10克、青蒿6克,治产后及剖腹产后因气虚损所致高热(39.4~40.1℃),头痛、恶寒、汗出、舌淡,苔白,脉浮数等。
(8)宫外孕术后高热:症见:热势鸱张(41℃)伴啬啬恶寒,淅淅恶风,汗出,口不渴,舌红,苔薄,脉浮大无力而数。气血大伤,营卫失调。桂枝汤加红参10克、当归炭10克、荆芥炭5克,2剂而愈。气血不损,营卫不和,因产后或流产或人流手术产后,损伤气血所致,以恶风寒、发热、汗出为特征,均可运用桂枝汤,如见夜间发热、口燥、大便干燥、舌红嫩、无苔,脉细数,为阴虚发热,桂枝汤又当忌用。
(9)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睾丸疼痛可因炎证、非炎症及外伤所致。若属寒凝经脉,营卫不利,以桂枝汤加川楝子、贯众、黄芪。若睾丸痛甚,加橘核、延胡索;睾丸红肿疼痛而热,皮肤紧张光亮,重用贯众,加龙胆草、木通、苍术;外伤引起的或局部有瘀斑或精索静脉曲张,加桃仁红花木香;兼乏力,加党参。如急性睾丸炎,慢性副睾炎,精索静脉曲张,睾丸鞘膜积液
(10)五官科:过敏鼻炎(鼽嚏)多因感受风寒或风热,有虚实之分,虚证因肺虚卫气失调,卫外不足,贼风乘虚而入,桂枝汤加蒿苈子15克、蝉蜕10克(后2味药研末用汤药冲服)。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补气固卫;鼻流稠涕,色黄者,加黄柏、黄芩清热泻火;头痛鼻塞者,加蒿本、川芎、白芷、僵蚕、辛夷花、苍耳子,以祛风、通窍、除湿、止痛;鼻流清水,难以休止者,加五味子、乌梅、诃子,心敛止痛。
(11)寒冷性多形红斑:每以遇冷则发生多形红斑状皮损为特点。寒邪侵袭,营卫不和,血脉阻滞。加当归、川乌、羌活、防风、川芎;或桂枝汤加减(桂枝、白芍、黄芪、当归、附子、丹参、陈皮),优于西药组(赛庚定每日2次,第1次3毫克,第2次睡前服4毫克;地巴唑,10毫克,TID)。
(12)冻疮:加赤芍15克、黄酒50毫升(后入)。每剂煮3次,前2次内服,后1次药液洗患处。5~10剂。寒重局部痛痒者,加麻黄细辛;气虚神疲乏力者,加生黄芪;阳虚畏寒者,加附子、细辛,并加重桂枝用量;局部紫黯者,加丹参、红花。
(13)硬皮病、雷诺病冻疮等属气滞型或寒凝气滞型,桂枝加肉桂汤(桂枝白芍各10克炙草5克生姜3得大枣15枚肉桂5克焗)。寒凝每使气滞,寒凝气滞常伴兼证。伴血虚血瘀型者,配黄芪、当归、桃仁、红花;里寒甚者,配附子;表寒甚者,配麻黄;脾胃气滞者,配木香、枳壳;少腹气滞者,加乌药、小茴香。
        临证桂枝汤的运用思路
(1)立足于“方证辨证”:不必受脏腑、病因、病名等约束,以脉证为主要内容,证候与方药(包括煎服法)之间紧密结合,且多用方名作为证候之名。
(2)把握病机:如桂枝汤的病机可概括为“营卫不和”。
(3)变与辨(疾病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则医者处处都须重新辨证):
桂枝汤→桂枝汤加桂枝二两                             (1)证变药变→辨证论治→伤寒论的精髓之一
↓(桂枝加桂汤)       推理与判断        (2)桂枝汤不但能解表祛风,且能平冲降逆
        辛温解表法→平冲降逆法
        其平冲降逆的理论依据如下:
        原文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原文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4)推本溯源:
        本者——桂枝汤证病机——营卫不和
        源者——营卫正常运行规律——营卫调和
病例:多发性硬化症,其临床表现与体征多种多样,与中医无关资料在此省略。从中医辨证的角度来看,患者早晨不易醒来,头痛;夜间发热,失眠;平素汗出,怕冷,怕风,常常感冒等证,便可辨为卫气运行失常,营卫不和(冯世纶译:桂枝汤对杂病的应用与辨证)
(5)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1)有时证用是方;2)但有一证并是,不必悉具,如“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与今日急性脊髓炎临床表现相似。又如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征等,其中的头痛与颈硬与桂枝加葛根证的“强背强几几”相似。
【按语】叶治范仅凭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结合发热恶寒、流涕等症,辨为桂枝汤证,投以桂枝汤加辛温之品,用于流感95例,平均3.5天内康复。曹颖甫不拘于三伏之天,也不泥于南北之地,以盛暑迫人,进食冷饮,感受风寒,凭恶寒发热,汗出,腹痛下利,脉不沉而浮之特征,辨为表里同病,表证为主的太阴表证,投以桂枝汤。产后、剖腹产、宫外孕等术后高热为妇产科常见病,多属感染性疾病,未以大苦大寒直折其热,以清热解毒控制感染,而从患者的临床表现联系桂枝汤理法,立温补法,予桂枝汤加味,温阳助卫,敛阳和营,同样达到解热、消炎的目的。常言自汗为阳虚,盗汗为阴虚,桂枝汤治顽固性盗汗而愈。不但可治中风之汗出,也治阳虚或气虚之汗证,阴虚者则非所宜。治睾丸痛、变态反应性鼻炎、多发性多动脉炎、冻疮及寒冷型多形性红斑,针对其“寒”与凝之病机,取本方之“温”与“通”之效而愈。
(8)、承淡安《伤寒论科学化新注》:与患者相对,病人每将身上一切病苦,滔滔陈述,甚少将重要纲领提举。如述一感冒病,必曰:一身作痛,夜不安眠,腰杆作胀,口淡无味,不思饮食,头痛脑涨,四肢倦怠……如是不实不尽之报告,而对于头痛抑头晕?痛晕在何部?有无头项强?有无恶心欲呕?恶寒抑或恶风?汗之有无等,反略过不涉。医者若未此等处详问,决不得病之要领。病人主证兼证,主证决然俱备,兼证因人而异。中医医病,即在审证择要。如桂枝汤一证,只要有发热、恶风、汗出、脉浮,即已主证俱备。其他头痛或头晕,身疼或腰胀,项强、恶心、食少、口淡等等之有无,可舍而不论。若粗工仅凭病者言,而不审主证之所在,见病治病,则药味多而力散,疗效不强也。
(9)、王占玺《伤寒论临床研究》:太阳表证,最外者为皮毛,用麻黄汤;依次为肌腠,用桂枝;再次为肌肉,用葛根;肌腠与肌肉之间,则桂枝加葛根汤治。
(10)、李心机《伤寒论通释》:某,男,一岁半。九月初六,寐醒抱出,冒风而惊,发热,自汗,沉迷,角弓反张,手足抽搐,目主上视。指纹赤而浮,唇赤舌淡白,脉浮缓。风寒阻遏太阳气运行之机,营卫未充,脏腑娇嫩,不而风寒,以致急惊风。桂枝尖9克、白芍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小枣7枚。入粳米一小撮同煎,服后温覆,使得微汗。(吴佩衡医案)
(11)、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第C14条的描述和第C13条类似,但绝不是简单的重复(按:也后学之疑问?),而是扩大了桂枝汤的治疗范围。第C13条的桂枝汤证开头说.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治疗的只是太阳中风。这一条是.太阳病.,太阳病就是表病,并没说是中风、伤寒还是其他。因此,凡是太阳病,中风也好,伤寒也好,其他病也好,如果出现了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就可以用桂枝汤主之。这样来看,桂枝汤就不局限于太阳中风一证,它就有广泛的意义了。邪气伤人是很复杂的,随着人体状态的变化,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如果完全用风、寒这两法来衡量表证是不足的,也是不符合客观病理变化的。因此,在中风、伤寒以外另立一条,就是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我们就可以给他用桂枝汤。汗出、恶风是什么?这是主证。桂枝汤的主证已经出现了,无疑就是表虚的营卫不和证,就可以用桂枝汤。
下面我举一个用桂枝汤治疗发热、汗出、恶风的例子。有一次,我看一个老年人,浑身出很严重的荨麻疹,越到夜晚痒得越厉害,睡不好觉。虽然是个小病,上了年纪的人了,也是影响健康的。找过很多大夫,凉血、清热、疏风、解湿毒的方子都服过,白鲜皮、地肤子、苦参、荆芥、防风也都用过,就是不好。我一看,他的脉浮而缓,就问他:.你这个疹子除了浑身痒,还有没有其他的病证啊?.(按:主诉之外尚有何证,后学也在临床尝问,由此,大家也常人也,也非望而知之!)他说:.我怕风,有时候还发热,发热的时候就出汗,出汗的时候就怕风(按:发热汗出恶风之活解!)。.这就和桂枝汤证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的主证吻合了,所以我毅然开了桂枝汤的原方(按:毅然二字,看来决心也不是一下就下!),并嘱咐他吃药以后喝点儿热粥,盖上被子出点儿汗。果然,他吃药以后汗出了,疹子就退了(按:见疹止疹,非中医也!),后来就掉疹子的皮屑,病就好了。从这个病例,我们可以看出抓主证的重要性。柯韵伯很有经验,他说疟疾、下利,只要出现太阳病的发热、汗出、恶风,用桂枝汤效果很好。
(12)胡希恕《伤寒论通俗讲话》:那么这一条有什么意思呢?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这和上头差不多呀!他有用意的(按:刘老也有此说,故英雄所见略同!),这个仲景的书就这样的,他还怕你呀(认为)桂枝汤就是(用于)中风,中风证,离开这个就不能用了。这段不是了,这段他说凡是太阳病,只要是太阳病,属于这一类的病,他要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就用桂枝汤,没问题的,你不必管他中风不中风。这是中医辨证的精神,从这书上也看出来了。所以这个桂枝汤的主要应用呀,就是在表证的时候发热汗出恶风,他一汗出没有不恶风的,所以这个时候用是没有错的。他这段的意思呀就是怕你由于前一条太阳中风,必须是中风才用,但是后世呀,这条还没人注意。就认为桂枝汤是散风邪的,要不是风就不能用,这是错的。
解读   太阳病中风的临床表现是: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这是主症。柯韵伯曰:“此条是桂枝汤本证,辨证为主,合此证便用此汤,不必问其为伤寒、中风、杂病也。”12条所述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都是对恶寒、恶风、发热的形容,鼻鸣干呕、脉浮缓是副症。
桂枝汤的适应症还是有一定的范围的,它不适宜用于急性传染病的前驱期,它也不能代替麻黄汤。桂枝汤的现代临床应用非常广泛,远远超出了外感热病的范围,这是现代中医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也是对现代医学的贡献。由于临床实践的发展,推动了对桂枝汤的现代药理研究,在西医界也有类似的情况,如阿司匹林是解热镇痛药,后来发现有减低血液粘稠度的作用,灭滴灵原来是治疗**滴虫的药物,后来发现对厌氧菌有效,但是用阿司匹林治疗感冒时仍然起解热阵痛作用。
桂枝汤的现代药理研究非常多,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对体温、汗腺分泌、心律、血压、肠道蠕动功能、免疫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双向调节作用的前提是建立在特定的病机基础上,而且与一定的病理状态相联系。双向调节作用的基础是桂枝芍药、桂枝甘草、芍药甘草这些药对的配伍,双向调节作用的实质还待进一步研究;(2)抗炎作用;(3)镇痛、镇静作用;(4)抑菌、抗病毒作用;(5)对呼吸系统具有止咳、怯痰、保护呼吸道黏膜的作用,还有平喘作用;(6)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强血液循环;(7)抗过敏。
桂枝汤服用方法与注意要点,完全符合现代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1)服药后少停片刻,再喝热粥一碗多,帮助出汗。此法非常重要,如果不吃热粥,则效果不好或者无效。徐灵胎说:“桂枝本不能发汗,故须助以热粥。”(2)要盖上被子,而且不要盖得太厚,以免出汗太多,以达到遍身微汗,皮肤湿润为佳。不可出汗太多,如果像大汗淋漓那样,病反而不会好。(3)一剂药分三次服,如果服第一次后,即得微汗而病情解除,,其余的两次药以后再服,不要再接着把药服完。(4)如果服药后没有出汗,病情没有变化,应当按照以前的方法再服。假如还不出汗,少少休息一会,在半天或稍微长一点的时间内把三次药服完。假如病情严重,严密观察一昼夜,只要病情没有变化,服完一剂可以再服至两、三剂。(5)服药期间应禁止食用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现代医学认为,感冒发热时,机体会丢失水和盐,如果发汗太多,会引起水电解质紊乱,《伤寒论》中,对因为误用汗法引起的变证和坏病,作了大量的记述,其中主要的就是水电解质紊乱。(参看浅论水电解质紊乱与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相应证的融合)所以,在服用桂枝汤后,吃一大碗热粥,补充水电解质、营养物质和热量,并且一再强调出微汗,得汗便止,不要大汗流离,都是非常科学的观察和无数成功与失败经验的科学总结。温病学说也一再强调时时保护阴液(防止水电解质紊乱),也是继承了《伤寒论》的学术思想。

2# 沙发
发表于 2016-6-6 22:1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感谢传上来和大家分想。
3# 板凳
发表于 2016-6-28 21:41 | 只看该作者
收藏了,温固而之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15 08:25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