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969|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伤寒论全部药方/合方之方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7-6-19 14: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子) 桂枝汤类(计14方)

(1)001 桂枝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2)045桂枝加桂汤: 桂枝汤五味原量 桂枝二两 (或说应加肉桂)

(3)083桂枝加芍汤 (原名: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汤五味原量 芍药三两

(4)084桂枝加黄汤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加芍药汤六味原量 大黄二两

(5)003桂枝加朴杏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汤五味原量 厚朴三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6)004桂枝加附汤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汤五味原量 附子一枚炮 去皮 破八片

(7)006桂枝去芍汤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8)007桂枝去芍加附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汤四味原量 附子一枚炮 去皮 破八片

(9)044桂枝救逆汤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蜀漆三两洗去腥 牡蛎五两熬 龙骨四两

(10)046桂甘龙牡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龙骨二两 牡蛎二两熬

(11)064桂枝人参汤: 桂枝四两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四两炙 乾姜三两

(12)069桂枝附子汤: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 去皮 破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与(6)方同味异量)

(13)005白术附子汤 (桂枝去桂加白术汤): 白术四两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方名出金匮)

(14)012桂枝去桂加苓术汤 (桂枝去桂君茯苓白术汤): 白术四两 附子三枚炮 去皮 破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15) 桂枝加葛根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项背肌肉强急。

附●桂枝新加汤: 桂枝汤五味原量 芍药加一两 生姜加一两 人参三两

(丑) 麻黄汤类 (计9方)

(15)020麻黄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甘草一两炙

(16)021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石膏如鸡子大 碎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17)022小青龙汤: 麻黄去节 桂枝去皮 芍药 细辛 乾姜 甘草炙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斤洗 (附加减法)

(18)008桂麻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 去皮 芍药 麻黄去节 甘草炙 生姜切各一两 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

(19)009桂二麻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一两十七铢 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杏仁十六枚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 炙 生姜一两六铢切 大枣五枚擘

(20)011桂二越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十八铢 芍药十八铢 甘草十八铢炙 麻黄十八铢 石膏二十四铢 碎 绵裹 生姜一两 大枣四枚擘

(21)085麻黄附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二两去节 附子一枚炮 去皮 破八片 细辛二两

(22)086麻黄附甘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 麻黄二两去节 附子一枚炮 去皮 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23)024麻杏甘石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 碎 绵裹

(寅) 葛根汤类 (计4方)

(24)017葛根汤: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棘十二枚擘

(25)018葛根加夏汤 (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半夏半升洗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26)19葛根芩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 : 葛根半斤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甘草二两炙

(27)002桂枝加葛汤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葛根二两 (从玉函 无麻黄)

(卯) 白虎汤类 (计3方)

(28)071白虎汤: 石膏一斤碎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29)010白虎加参汤 (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汤四味原量 人参三两

(30)112竹叶石膏汤: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甘草一两炙 麦门冬一升去心 半夏半升洗 粳米半升

(辰) 承气汤类 (计9方)

(31)015调胃承气汤: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32)074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

(33)073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34)042桃核承气汤: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四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芒硝二两

(35)047抵当汤: 水蛭熬 虻虫各三十个 去翘足 熬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洗

(36)050大陷胸汤: 大黄六两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

(37)051小陷胸汤: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括楼实大者一枚

(38)057十枣汤: 大枣十枚 芫花 甘遂 大戟各等分

(39)090猪肤汤: 猪肤一斤 (煎服法内有 白蜜一升 **五合

(巳) 栀豉汤类 (计8方)

(40)033栀子豉汤: 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四合绵裹

(41)034栀子甘豉汤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十四个擘 甘草二两炙 香豉四合绵裹

(42)035栀子姜豉汤

(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十四个擘 生姜二两 香豉四合绵裹

(43)036栀子厚朴汤: 栀子十四个擘 厚朴四两炙去皮 枳实四枚水浸

炙令黄

(44)037栀子乾姜汤: 栀子十四个擘 乾姜二两

(45)081栀子蘖皮汤: 栀子十五个擘 黄蘖二两 甘草一两炙

(46)110枳实栀豉汤 (枳实栀子豉汤): 枳实三枚炙 栀子十四个擘 豉一升绵裹 (附加法)

(47)078茵陈蒿汤: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去皮

(午) 柴胡汤类 (计6方)

(48)038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木枣十二枚擘 (附加减法)

(49)040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枳实四枚炙 生姜五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大黄二两 (从玉函金匮 有大黄)

(50)041柴韨加硝汤 (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半夏二十铢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切 大枣四枚擘 芒硝六两

(51)043柴胡加龙牡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四两 黄芩 桂枝去皮 人参 茯苓 龙骨 铅丹各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 洗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 熬

生姜一两半 切 大枣六枚擘

(52)054柴胡桂枝汤: 柴胡四两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 洗 甘草一两炙 桂枝一两半去皮 芍药一两半 生姜一两半切 大枣六枚擘

(53)055柴胡桂乾汤 (柴胡桂枝乾姜汤): 柴胡半斤 黄苓三两 桂枝三两 乾姜二两 栝楼根四两 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炙

[未) 泻心汤类 (计10方)

(54)058二黄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55)059附子泻心汤: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二枚炮 去皮

破 别煎取汁

(56)060生姜泻心汤: 生姜四两切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炙 乾姜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57)061甘草泻心汤: 甘草四两炙 黄连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乾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金匮千金外台俱有: 人参三两)

(58)056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乾姜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59)104乾芩连参汤 (乾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乾姜 黄芩 黄连 人参各三两

(60)066黄芩汤: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61)067黄芩加姜夏汤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汤四味原量 半夏半升 生姜一两半 (生姜量 从玉函   一方三两切

(62)068黄连汤: 黄连三两 甘草三两炙 人参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半夏半斤洗 乾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63)063旋覆代赭汤: 旋覆花三两 代赭石一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 甘草三两炙 生姜五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申) 四逆汤 (计12方)

(64)016四逆汤: 附子一枚生用 去皮 破八片 乾姜一两半 甘草二两炙

(65)106四逆加参汤 (四逆加人参汤): 四逆汤三味原量 人参一两

(66)023乾姜附子汤: 乾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 去皮 破八片

(67)088附子汤: 附子二枚炮 去皮 破八片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人参二两 茯苓三两

(68)097真武汤: 附子一枚炮 去皮 破八片 白术二两 芍药三两 茯苓三两 生姜三两切

(附加减方)

(69)030茯苓四逆汤: 四逆汤三味原量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70)098通脉四逆汤: 乾姜 黄芩 黄连 人参各三两

(71)108通脉四逆加胆汤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通脉四逆汤三味原量 猪胆汁半合

(72)101当归四逆汤: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通草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二十五枚擘 一法十二枚

(73)102当归四逆加姜萸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四逆汤七味原量 生姜半斤切 吴茱萸二升 (清酒六升)

(74)095白通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 破八片 乾姜一两 葱白四茎

(或说应有人尿五合)

(75)096白通加胆汤 (白通加猪胆汁汤): 白通汤三味原量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酉) 甘草汤类 (计13方)

(76)091甘草汤: 甘草二两

(77)092桔梗汤: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78)025桂枝甘草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79)013甘草乾姜汤: 甘草四两炙 乾姜二两

(80)014芍药甘草汤: 芍药 甘草各四两

(81)070甘草附子汤: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 去皮 破 白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82)029芍药甘附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附子一枚炮 去皮 破八片

(83)032茯苓甘草汤: 茯苓二两 甘草二两炙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84)026苓桂甘枣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85)028苓桂术甘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 甘草炙 各二两

(86)027厚朴姜夏甘参汤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半斤炙 去皮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一两

(87)039小建中汤: 胶饴一升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88)072炙甘草汤: 甘草四两炙 阿胶二两 人参二两 生地一斤 麦门冬半升 麻仁半升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大枣三十枚 (清酒七升加水八升煮 阿胶烊入药汁)

附●麦门冬汤: 麦门冬七升 人参二两 半夏一升 甘草二两炙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戌) 丸散方类 (计15方)

(89)107理中丸?汤: 人参 白术 乾姜 甘草炙各三两 (蜜和为丸) (附加减法)

(90)100乌梅丸: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乾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 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蘖六两 (蜜丸)

(91)80麻仁丸: 麻仁二升 大黄一升去皮 枳实半斤炙 芍药半斤 厚朴一尺炙 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 熬 别作脂

(蜜丸)

(92)076蜜煎导: 食蜜七合

(93)077猪胆汁导: 大猪胆一枚泻汁 (法醋少许)

(94)048抵当丸: 水蛭二十个熬 虻虫二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

(95)049大陷胸丸: 大黄半斤 葶苈子半斤熬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芒硝半升 (甘遂末一钱匕 白蜜二合)

(96)031五苓散: 猪苓十八铢去皮 茯苓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97)052 文蛤散: 文蛤五两

(98)053三物小白散: 巴豆一分去皮心 熬黑研如脂 桔梗三分 贝母三分

(白饮 热粥 冷粥)

[99)094半夏散.汤: 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各等分

(100)(01)065瓜蒂散: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

(香豉一合)

(100)(02)111牡蛎泽泻散: 牡蛎熬 泽泻 蜀漆煖水洗去腥 葶苈子熬 商陆根熬 海藻洗去咸 栝楼根各等分

(100)(03)109烧裈散: 妇人中裤近隐处取烧作灰

附●禹馀精粮丸: 方缺  ●土瓜根: 用法缺

(亥)其馀汤类 (计9方)

(100)(04)062赤石脂禹馀粮汤: 赤石脂一斤碎 太乙禹馀粮一斤碎

(100)(05)089桃花汤: 赤石脂一斤 一半全用 一半节末 乾姜一两 粳米一升

(100)(06)075猪苓汤: 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碎 各一两

(100)(07)079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100)(08)082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二两去节 连轺二两 连翘根是 赤小豆一升 生梓白皮一升切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100)(09)087黄连阿胶汤: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两

(100)(10)093苦酒汤: 半夏洗 破如枣核十四枚 鸡子一枚去黄 内上苦酒著鸡子壳中

(100)(11)103麻黄升麻汤: 麻黄二两半 去节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萎蕤十八铢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 绵裹 白术六铢 乾姜六铢

(100)(12)105白头翁汤: 白头翁二两 黄蘖三两 黄连三两 秦皮三两.

=========================================

合方之方法(共通药物以多量者为合方之用量)

所谓合方者,[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二方乃至数方内之共通药物与非共通药物而组成一方之方法也。若共通药物用量有多少者,以多量者为合方之用量。兹将葛根汤与桃核承气汤之合方列后,馀可以此类推。

葛根汤方:葛根8.5克,麻黄、大枣、生姜各6.5克,桂枝、芍药、甘草各4.5克。以上七味。

桃核承气汤:桃仁7克,桂枝、甘草、芒硝各6克,大黄12克。以上五味。

葛根汤桃核承气汤合方

葛根8.5克,桃仁7克,麻黄、大枣、生姜各6.5克,桂枝、甘草、芒硝各6克,芍药4.5克,大黄12克。以上十味。

2# 沙发
发表于 2017-6-29 13:42 | 只看该作者
伤寒论全部药方合方之方法
3# 板凳
发表于 2017-7-11 10:39 | 只看该作者
下载收藏学习,谢谢楼主无私分享
4
发表于 2018-11-14 17:00 | 只看该作者
重要的是计量换算活用
5
发表于 2018-11-15 12:43 | 只看该作者
按照郝万山所讲,汉代一两相当于现在的15.625克,不知道现在的教材和其他书上为什么没有按这个量换算?他们换算的量,根据又是什么?
6
发表于 2018-11-15 17:53 | 只看该作者
弃荒之术 发表于 2018-11-15 12:43
按照郝万山所讲,汉代一两相当于现在的15.625克,不知道现在的教材和其他书上为什么没有按这个量换算?他们 ...

若按一两等于15克左右来换算,那么桂枝汤原方中桂枝和白芍都是45克,显然在当代很少有人会开出这样的剂量,这也不易被患者接受。

以桂枝汤为例,原文中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经方大家刘渡舟教授常用剂量为:桂枝9克,芍药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枚。

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常用剂量为:桂枝9克,芍药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

全国名老中医门纯德常用剂量为:桂枝9克,芍药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

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先生常用剂量为:桂枝15克,芍药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15克,大枣12枚(20克)。

以上四位都是当代有代表性的著名经方家,门诊患者络绎不绝,疗效颇佳,他们都以3克或5克来换算一两。阅读他们的医案可以发现,他们处方所用剂量一般都在3至30克之间,未有超出国家药典剂量的使用。这种常规剂量的使用,被众多医家广泛运用!当然,在常规剂量基础上依据患者的病情轻重、体质情况再作调整,在辨证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可使用大剂量,稳中求快。能在当天解决病痛的,决不拖到次日;可以三剂药痊愈的,就不开七剂药。这样,既可让患者早日痊愈,也可节省医疗资源,也更有利于中医取得患者的信赖和树立良好口碑。
7
发表于 2018-11-18 15:26 | 只看该作者
弃荒之术 发表于 2018-11-15 12:43
按照郝万山所讲,汉代一两相当于现在的15.625克,不知道现在的教材和其他书上为什么没有按这个量换算?他们 ...

还有看几服呢。三两如果是三服的量,一服就是15g.

8
发表于 2018-11-23 08:03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这样的剂量有效那说明手所用药材质量很好,想问下这药在哪里抓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19 21:1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