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3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进展] 重症肌无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4-2-24 20: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是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的慢性疾病,也就是说支配肌肉收缩的神经在多种病因的影响下,不能将“信号”正常传递到肌肉,使肌肉丧失了收缩功能,所以临床上就出现了眼睑下垂、复视、斜视,表情肌和咀嚼肌无力表现为表情淡漠、不能鼓腮吹气等,延髓肌无力则出现语言不利、伸舌不灵、进食困难、饮食呛咳等,本病的病因是全身性的,但影响的肌肉因有所侧重就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
    重症肌无力在各种年龄的临床症状各异:
    (一)暂时性新生儿重症肌无力
    约12%——20%患重症肌无力的母亲所生的新生儿患重症肌无力,通常出生时即有体征,但偶然拖延12——18h,常合并吸吮困难和下咽困难,哭声无务,呼吸困难需用辅助呼吸。眼睑下垂,面肌无务,表情差。母亲的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中是主要的病因。抗体在胎血中不断降解破坏,临床症状也就相应好转,故此型称为暂时性的,其症状多在3周内自然消失,当逐步减少药物用量或停药,未发现复发的危险。对危重的病婴应立即给予治疗,根据病情给口服新斯的明1——5mg,并维持期呼吸功能及营养支持。
    (二)先天性重症肌无力
    此型指正常母亲的新生儿患重症肌无力,家庭中常有重症肌无力病人。42%病例于2岁时,66%于20岁以前发病。病婴中无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其发病机制与遗传有关。突触后膜结构畸形;几乎完全缺乏有功能的接头褶,微小结构减少,终板乙酰胆碱受体不足。此型与暂时性新生儿重症肌无力不同,症状为持续性,无完全缓解。症状多在出生时或其后不久出现,眼外肌受累明显,常可累及面部肌肉而影响摄食。全身肌无力少见。
    (三)家族性婴儿型重症肌无力
    指正常母亲的婴患重症肌无力,家族中有其他重症肌无力病人,如兄弟或姊妹,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出生时有严重的呼吸困难和摄食困难,尤以呼吸暂停的特点而有别于前两型,常因呼吸衰竭致使婴儿死亡。多在2岁内症状发作,有自然缓解倾向,随年龄增长百好转,但也可因感染后再将近引起窒息致死。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有效,故应早期确诊。
    (四)胆碱酯酶缺乏
    此型重症肌无力是由于在终板亚神经结构缺乏乙酰胆碱酯酶所致,发生于儿童累及眼肌和颅神经Ⅸ——Ⅻ支配的肌肉,躯干肌肉也受累,肢体近端较远端重。腾喜龙试验阴性,用抗肿碱酯酶药物或增加乙酰胆碱释放的胍无效,而强的松治疗效果明显。
    (五)青少年肌无力
    全部肌无力病例的4%在10岁前发病,24%病例在20岁前发作,女性占优势(4:1)。此型与婴儿型相反,遗传因素相对小,主要是免疫机制在发病机制中起作用。病程进展慢,有明显起伏。胸腺瘤少见。
    (六)成人肌无力
    成人肌无力病例有胸腺增生,年轻人多见;10%——15%病例有胸腺瘤,老年人常见。男性病人较女性发病快,缓解率低,死亡率高。临床过程有明显的加剧期和缓解期,3/4眼肌受累的病人,在第1——3年内发展成全身型肌无力,咽喉肌受损,最严重时,可有多组肌群受累而出现不对称的症状组合。活下来的大部分病人变为慢性迁延,发作次数减少,症状减轻。
    重症肌无力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1)抗胆碱酯酶类药物:如口服吡啶斯的明,溴化新斯的明。
    (2)极化液加新斯的明0.5-2.0mg,**5-15mg静滴1次/日,10-12次为一疗程。
    (3)免疫抑制剂:根据免疫功能情况分别应用:如①口服强的松。②静滴环磷酰胺。③硫唑嘌呤。
    2.胸腺治疗:可考虑胸腺切除术,或钴60作放射源行胸腺放射治疗。
    3.血液疗法:有条件时可使用血浆替换疗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20 19:48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