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8566|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基础知识] 咳嗽名方(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3-8-17 10: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名方】清肺解毒汤
【组成】羚羊角5克,水牛角60克,白茅根30克,大青叶30克,鱼腥草30克,苦参20克,黄连20克,黄芩20克,栀子15克,生地30克,菊花15克,竹叶15克,杏仁15克,贝母15克,甘草15克。
【功能】清肺泻火、解毒止咳。
【主治】热毒壅肺(肺部急性感染性炎症),症见高热烦躁,咳嗽痰黄,胸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或洪大。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服,小儿量酌减,也可制成肌肉注射液。
【方解】
  本证为热毒薰肺,热伤肺阴,痰热扰心,宜清肺泻火解毒,二角、大青叶、茅根,皆寒凉之品,直折热毒;鱼腥草辛寒入肺加强清肺热而解热毒之功,为治痰热壅肺之要药,苦参、二黄、栀子、生地,苦寒配甘寒以清热生津止渴,竹叶辛淡甘寒清心火,除烦躁,利小便,使热毒从小便而出;菊花配杏仁、贝母止咳祛痰;甘草解毒调药,如此配伍则肺热清、热毒去、咳喘平、诸证愈。
  现代药理:本方羚羊角、水牛角、大青叶、白茅根均有抗菌抗病毒作用,配用二黄、栀子、苦参更加强抗菌抗毒之功,鱼腥草配生地滋阴解毒,扩张毛细血管增加血流量,加速毒素排出,竹叶排出尿中氯化物,菊花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杏仁、川贝、甘草止咳排痰,共奏抗菌消炎、清热解毒之效。
  临床应用:以高热烦躁、咳嗽痰黄、口渴、舌红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X 线检查肺部阴影,纹理增强,听诊有明显肺内湿性啰音,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升高为指征。故本方多用于流感、上感合并肺炎或各种肺部急性化脓性炎症。若口渴肺热过盛者,加生石膏30克,高热痰黄甚者加虎杖30克、南星20克、姜半夏15克。
  按语:本方为尤氏多年治疗肺部感染炎症之效方,鱼腥草配黄连、苦参、大青叶、白茅根,对呼吸道、尿路、肠道多种感染均有良效,尤其对病毒性肺炎、心肌炎更有卓效。疗效观察:治疗麻疹合并肺炎35例,流感合并肺炎23例,矽肺合并感染、先天性肺囊肿合并感染18例,共计76例。一般在服药后1~2天内退热,咳嗽咯痰、肺部罗音明显好转,若服药后3天无效者,改用或加抗菌素治疗,本组除1例合并脓胸而中转手术加抗菌素外,均用本汤治愈。

【名方】清肺理脾镇咳汤
【组成】杏仁12克,茯苓12克,法夏12克,陈皮12克,甘草3克,桔梗9克,前胡12克,苏梗9克,炙杷叶12克。
【功能】清肺理脾、镇咳豁痰。
【主治】风寒侵肺,咳嗽气逆,口干咽痒,咳吐痰涎。
【用法】用水适量煎药,每日1剂,早、中、晚各服1次,空腹服。
【方解】
  本方以杏仁宣肺清天气,法夏燥脾洁地气,茯苓健脾利湿,陈皮理气化痰,甘草、桔梗利咽祛痰,前胡、苏梗疏风降气,枇杷叶清肺和胃,共奏清肺、理脾、镇咳、豁痰之功。张三锡云:“诸病易治,咳嗽难医”。徐大椿著《咳嗽难医论》“诣其研求咳嗽治法,四十余年而后稍能措手”。可见咳嗽之治,实为棘手。不佞治医六十余载,因咳嗽病为四季之常见病,积六十余年之经验,深知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而以治肺治脾为关键。以肺为金主天气,脾为土主地气,如能保持天洁地洁,肺脾二脏气化调和,卫气固密,则脾不生痰,肺不贮痰,外邪难侵,何咳嗽之有?夫治病求本,辨证论治,为中医治咳之特色,咳嗽辨证要点,在于以脾湿、肺燥两端溯其源,六淫七情所伤探其因,人体之阴阳虚实究其本,病之寒热虚实辨其症,循此制方用药,则药随病变,病随药愈,而无一成不变之方可寻。如以一方一法统治咳嗽,不加辨证,必致病随药变,药不对症,遂致迁延时日,历久难愈。
  用药经验:本方探讨了治咳之机理,提供治咳参考,愚者千虑或有一得,非敢言经验也。尤有言者,治咳之要,务须辨证组方,辨证用药,一般套方套药,切忌迷信服用。制方用药***:外感咳嗽药不宜静,静则留邪不解,变生他病。内伤咳嗽药不宜动,动则虚火不宁,燥咳愈甚。外感风寒宜辛甘疏邪,忌寒凉收敛。内伤燥热宜甘寒润肺,忌辛香燥烈。外感久咳则郁热,内伤久咳则火炎,俱宜开郁润燥,凡此均宜详审,不可粗心大意。
【加减】往来寒热去苏梗,加柴胡12克;口苦加黄芩9克;胸闷加枳壳12克;气喘去柴胡加苏梗9克,厚朴12克;痰稠加海蛤粉9克,海浮石9克;久咳加紫菀12克,冬花12克。


【名方】清肺止咳汤
【组成】沙参12克,麦冬12克,杏仁10克,生石膏15克,桔梗10克,桑叶10克,枇杷叶10克,前胡8克,枳壳8克,川贝8克,甘草3克。
【功能】清燥润肺,化痰止咳。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燥咳尤佳)。症见身热头痛,干咳无痰,难咳,气逆而喘,咽干鼻燥,胸闷胁痛,心烦口渴,舌干无苔或苔黄,脉滑数或细数。
【用法】水煎2次,早晚分服,每日1剂,连服10剂为1疗程,直至病愈为止。
【方解】
  本方以治疗温燥伤肺,咳嗽气喘为主。黄氏认为燥咳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可见于感冒后期。症见干咳少痰或无痰,难咳,或痰中滞血,鼻燥咽干口渴等均可应用。燥咳一证,乃燥邪伤肺,肺阴亏虚,失其润降,故干咳少痰;热伤气,燥伤阴,燥热偏胜,则耗气伤阴,故见鼻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黄,脉细数等气阴两伤之证,方用沙参、麦冬、生石膏甘寒生津,清热润肺;桑叶、杷叶清宣肺燥而滋阴,宣中有清,清中有润;杏仁、桔梗、前胡、枳壳降气化痰,用理气药以助气行顺畅,津液就不会凝聚而成痰,并能调理气机,使痰易于排出,则肺气肃降有权;川贝母润肺化痰止咳;甘草益气和中,旺土生金。诸药配伍恰当,收到止咳平喘之效。
【加减】内热盛者加入黄芩10克以清热泻火;久咳者加紫菀、款冬;体质强者生石膏用15克,小儿及胃弱者用8~10克;生石膏能清胃热生津,胃热清则肺热清,但服后觉纳呆腹痛者可去之或改用石斛。

【名方】清宁汤
【组成】麦冬12克,天冬9克,白花百合30克,蜜炙桑皮9克,地骨皮9克,炒薄荷3克,炙百部9克,嫩白前9克,川贝母6克,蜜炙枇杷叶12克(去毛包),云茯苓12克,怀山药9克,生苡仁15克。
【功能】清养肺金,滋润脾土,退虚热,止虚咳,化痰热,驱微邪。
【主治】虚热骨蒸,劳咳久不止,咽喉干燥不润。如阴虚的虚劳、虚热性的支气管炎。
【用法】上药13味,水浸透。水两碗,煎取1碗弱,分两次服,慢咽,勿通口服。若每日水煎不便,可用10倍剂量,煎汁3次,滤去渣滓,旺火浓缩,加白蜜或冰糖500克,缓火收膏。服时勿冲开水,用擦干小汤匙取1匙含入口中,用唾津缓缓含化咽下,每次2、3匙,日2服(便溏者勿用白蜜)。
【方解】
  本方系其十世祖何嗣宗自制方,其师程门雪颇为激赏,曾录入其著作及验方手册中。经本人数十年用于临床,除去原方中人乳、牛乳、桂圆、大枣(紧张药品或配备不便者)等味,稍加增益,取效颇合理想。
  阴虚之虚劳,金不能润,肺失滋养,因燥而咳,其痰必不能爽,痰不爽则粘于肺内,其咳愈甚。肺主皮毛,肺气不能卫外而固密,营卫失其调节之用,每致虚寒虚热,乃至虚汗津津,其阴更虚。今用天冬、麦冬、百合以润燥保肺,肺润则叶不举而有肃降之权,能行治节之令。桑皮、枇杷叶降热泻肺,使虚热不升,肺气能下行为顺。百部辛、甘、微寒;白前辛、甘、微温;枇杷叶苦而性平,这三味药治久咳可以作为要药。生苡仁甘淡利水,清肺化痰,使渍入于肺之痰,能化水以下行(至于苡仁利皮毛之水以渗湿,合防己则功愈显,本方不作此用),与川贝母、蛤壳等协同发挥化痰功用。薄荷取其引经,兼祛微邪。
  久咳损肺,上损最忌波及中焦。如伤及胃阴,舌红燥渴,则易动血损络而致咳血;损及脾气则便溏不食。古人所谓“上损过中则不治”,“子虚及母”,在虚劳久咳是最须预见而慎防的。但是,明人李中梓说:“虚劳之所以难治,如脾喜温燥,清肺则碍脾;肺喜清润,补脾则碍肺。燥热甚而能食不泻者,清肺为主而参以补脾之品(作者按:本方之用白术、山药,即宗此旨);倘虚羸而食少泄多,虽喘嗽不宁,但以补脾为要,清润之品所宜斟酌(作者按:本方所以在清热补肺法中,不用元参、天花粉等苦寒下行之品,即是畏其伤脾之意。但南、北沙参则可参加)。以脾有生肺之能,肺无扶脾之力”。李氏此论,极为中肯,可以称为治疗虚劳咳嗽、虚汗、咳血之南针。
  当然也可能想到虚汗太多时,是否须加黄芪以固表密卫?但也须想到“气有余便是火”,黄芪补气而升阳,升阳则动血,应是忌药,则可用白芍、牡蛎等柔阴敛阴而且止汗之品较为妥当。虚汗多又耗气,是否须加人参?这既犯“气余是火”,又“参者升也”,亦是血症之大忌,所以可用南、北沙参以代之。其脾胃更虚者,可参用资生丸法,加入白扁豆、湘莲肉以扶脾,也是健脾不用桂圆、大枣之甘温,同其顾虑之意。如此,润肺保肺则肺得以“清”,滋脾健脾则脾得以“宁”,故名“清宁汤”。
【加减】咳血者加茅根30克(去心)、生地12克;咯痰不爽者加生蛤壳30克(打碎)、冬瓜子12克;虚汗者加浮小麦12克、麻黄根6克。
禁忌:用药既忌温燥,则病员在生活上,至少于饮食方面须禁酒类及辛辣、海腥、香烟等**品,方收相互配合之效。


【名方】清气解毒汤
【组成】鸭跖草30克,柴胡10克,半枝莲20克,忍冬藤30克,蝉衣10克,板蓝根20克,连翘10克。
【功能】透邪泄热,清气解毒。
【主治】病毒感染高热不退。
【用法】每剂煎2次,每日服3次(即1剂半)。
【方解】
  本方具有清气透邪、泄热解毒的作用。方中鸭跖草、柴胡、蝉衣透邪泄热,达邪外泄;板蓝根、忍冬藤、连翘、半枝莲清热解毒,乃方中之主药。诸药相合清中有透,寒而不滞,虽不以发汗为目的,但服药后每收汗出而解之效。
【病例】
  患者徐某,女,14岁,1990年7月10日初诊。病起2周,发热不退。始伴恶寒、头痛少汗、稍有咳嗽,某医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服西药退热片以及乙酰螺旋霉素。药后全身出汗,热势下降,不久热度又复上升,收住入院。住院后诊断为“病毒感染高热”。经西药治疗10天发热不退,建议中医治疗。应邀前往会诊。诊得高热稽留,上午38.8℃,下午39.8℃,朝轻暮重,有汗不解,微有咳嗽,口渴且苦,苔薄黄而糙,舌红,脉弦滑而数。综观发病过程及病情演变,当属暑热为患。病程虽已两周,但从当前脉证分析,其证仍属邪热留恋气分,治疗仍当以透邪泄热、清气解毒为治。处方用:鸭跖草20克、柴胡10克、忍冬藤20克、蝉衣10克、青蒿珠10克、板蓝根20克、连翘10克、甘草3克、黄芩10克、半枝莲20克,3剂。每剂煎2次,每6小时服1次。服药2次后,热势即开始下降,服完2剂后上午已不发热,下午热度也仅有37.8℃。3剂服完后热势即完全恢复正常。以后即停药观察,体温未再复升而至康复。

【名方】热甚速解饮
【组成】僵蚕5~10克,蝉衣2~4克,片姜黄6~8克,酒军2~10克,栀子5~10克,豆豉5~15克,银花6~18克,荆芥穗3~8克,葱白2~4寸,蜂蜜1~2匙。
【功能】升清降浊、上下分消、透邪清泄、表里双解。
【主治】外感温热、疫疠之邪,邪在卫气,表里三焦大热。其症随温热疫邪不同有异;随感邪部位不同有别;随邪毒偏表偏里,在上在下亦有不同。四时温邪上受,发热而烦,始微恶风寒,或有短暂寒战,随则但热不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扁桃体红肿,甚则化脓,舌质红,苔薄白黄,脉浮数或滑数。瘟疫“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憎寒壮热,一身骨节酸痛,饮水无度者;头痛如破,腰痛如折,满面红肿,目不能开者;谵语狂乱,不省人事,如醉如痴者;咽喉红肿,痰涎壅盛,滴水不能下咽者;血从口鼻出或目出,或牙缝出,毛孔出者;胸膈胀满,心腹痛痛,呕吐少食者……
【用法】前6味以凉水300~600毫升;后3味以凉水50~150毫升各浸泡15~30分钟,先煎6味20分钟,再加入后3味同煎,香气大出,即取服。
【方解】
  创方根据蒲氏治外感热病经验论述:“温病最怕表气郁闭,热不得越;更怕里气郁结,秽浊阻塞;尤怕热闭小肠,小便不通,热遏胸中,以致升降不灵,诸窍闭滞。治法总以透表宣膈,升清降浊,而清小肠,不使邪热内陷,或郁闭为要。”热甚速解饮中,僵蚕祛风解痉,化痰散结,升阳中之清阳,散逆浊结滞之痰,辟一切怫郁之气;蝉衣散风定痉,宣肺透疹,祛风而胜湿,涤热而解毒;片姜黄,行气消散,活血通经,除风热,消肿痛,辟疫;大黄,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化瘀破积,推陈致新而安五脏,有斩关夺门之力,号为将军;栀子,泻火除烦,凉血解毒,清利郁火,利湿除黄,既可清解,复可导致下行利尿;豆豉,主寒热除烦,瘴气恶毒,邪在卫气,与葱白栀子同用,邪入营血,尤可与生地同施,透邪而不伤正气;银花辛凉,荆芥芳香,散热解毒,相须相协。诸药配伍,有上下分消,表里双解之功。
【加减】温邪表闭,无汗或汗出不畅,宜增辛透解表之荆穗、葱豉;温毒入里,烦渴而小便短赤,宜重用银花、栀子;风热郁上,僵蚕、蝉衣为要;秽浊秘于下,姜黄、大黄用之如釜底抽薪,若秽浊秘结较轻,则用酒军,引其上行而解毒,活血消散。


【名方】三补汤
【组成】熟地24克,山药15克,白术15克,天冬15克,半夏9克,紫菀9克,百合12克,龙牡各24克,五味子12克,枣仁15克,莲子肉12克,破故纸12克,白芍15克,沙参15克,枸杞子15克,川贝母6克,云苓12克,冬虫草9克,胡桃肉30克,磁石9克,甘草9克,人参9克(单煎兑入),鹿角胶9克(单煎兑入)。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及肺心病等。
【用法】“三伏”天服用,水煎服,1日1剂,连服15~20剂。
【方解】
  天冬、半夏、紫菀、百合、沙参、冬虫草、川贝母养肺化痰止咳;党参、云苓、白术、山药、砂仁健脾和胃,化饮祛痰;熟地、杞果、故纸、鹿角胶、五味子、胡桃肉、磁石补肾纳气;白芍、龙骨、牡蛎、莲子肉、枣仁、甘草助心阳而敛肝阴,潜纳浮越之气,使纳气归元,而不上浮以定喘也。
  按语:李氏通过临床实践,找出久咳痰喘的发病规律,冬日加重,夏天即轻(但也有夏日加重),认为气温的高低与肺脏生理活动有莫大关系,暑天气温几乎与常人体温相等,而肺在这种无外寒侵袭威胁、气温适宜的情况下,宜休息滋养,根据虚则补其母或母子兼顾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治实必顾虚、治虚必顾实、实喘治肺、虚喘治肾的原则,治标用补气化痰汤,治本用三补汤。补气化痰汤平时可常服或冬春之季服用,夏季发作亦可加减服此方,疗效较佳。三补汤主要用于冬病夏治法,于“三伏”天服用,需长期坚持服药,方能达到止咳化痰平喘根治之目的。


【名方】四子平喘汤
【组成】葶苈子12克,炙苏子9克,莱菔子9克,白芥子2克,苦杏仁9克,浙贝母12克,制半夏9克,陈皮5克,沉香5克(后下),大生地12克,当归5克,紫丹参15克。
【功能】化痰止咳、纳气平喘。
【主治】肾虚失纳、痰饮停肺之咳喘。症见胸膈满闷、咳喘短气、痰多色白、苔白腻、脉沉细滑等。
【用法】文火水煎,日1剂,分2次温服。
【方解】
  本方取《局方》苏子降气汤方义,合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化裁而来。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呼气,肾主纳气。咳喘之因,在肺为实,实则气逆,多因痰浊壅阻;在肾为虚,虚不纳气,多因精气内虚,而致肺肾出纳失常。故咳喘之病主要在肺,又关乎肾,其治不离肺肾。又脾为生痰之源,治痰应不忘理脾。更因津血同源,治疗又当痰瘀同治,临床方能显效。本方以四子为君,苏子降气化痰平喘,白芥子温肺利隔豁痰,莱菔子利气行滞消痰,葶苈子泻肺化痰利水,四者合用共奏化痰之功。沉香、生地为臣,取沉香温肾纳气平喘,生地滋肾培本,且制诸药之燥。佐以杏仁、浙贝化痰止咳,半夏、陈皮燥湿健脾。更用当归,一则《本经》谓治咳逆上气,再则合丹参以增养血活血化瘀作用,共为使药。全方配伍,有行有补,有燥有润,降纳并施,标本兼顾。是一首治疗肺实肾虚咳喘的效方。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症见咳嗽气急、痰多稀白者均可使用。
【加减】畏寒肢冷加肉桂;咳嗽甚者加百部、前胡;咳痰黄稠去沉香、生地,加黄芩、焦山栀;咯痰不畅加竹沥、栝楼皮。


【名方】特效感冒宁
【组成】苏叶10克,薄荷lO克,藿香10克,防风lO克,荆芥10克,双花12克,苍术10克,黄芪10克,甘草3克。
【功能】解邪固表。
【主治】感冒时邪,鼻流清涕,咽痛,咳嗽,或伴见恶心、大便稀,或有发热恶寒,舌苔白薄或微黄腻,脉多浮缓。
【用法】上药为1剂煎2次,第1次用清水约200毫升,浸药半小时,煎100毫升左右,第2次用水约120毫升,煎80毫升左右,去渣,两次药汁混合后,早、午、晚分3次温服。一般3剂即愈。否则可继服3剂。若遇集体感冒者,可按比例同煎,分给每个病人服用即可。小儿用量酌减。
【方解】
  本方是法取九味羌活汤的方义而组成,九味羌活汤是按六经而用药,本方是依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外邪而立方。感冒虽系小病,治不如法,外邪郁而不散,常常反复发作,遗留后患,亦即古称:“伤风不醒便作劳也。”风为外邪之首,故先用防风、荆芥以祛风,再用苏叶以散风寒,薄荷以解风热,苍术、藿香以化湿邪,双花以清暑火,甘草润燥而和诸药,黄芪以固表,使邪去不复发也。按语:本方通过多年临床验证,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率达到90%以上。如去年冬、春两季感冒流行时,患者经服特效感冒宁,一般3剂即愈。有的工厂、学校集体患流感者服用本方,也多显效,继之该方流传到外县,推广运用。
【加减】咽喉痛者,加桔梗10克、僵蚕6克;咳嗽痰多稠者加浙贝10克,清稀者加半夏6克、陈皮9克;头痛者加白芷9克、川芎9克;夏季感冒恶寒无汗加香薷6克;口渴汗出小便短赤者加滑石15克、石膏20克、荷叶10克。

【名方】外感久咳方
【组成】紫菀12克,款冬花 12克,百部10克,白前10克,芒果核30克,黄芩12克,贯众15克,鱼腥草15克。
【功能】润肺止咳,清热燥湿化痰。
【主治】外感肺系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外感咳嗽夜间为甚,痰多色黄,咯之不爽,或痰白而粘,或剧咳少痰,胸翳气急,舌淡红或微红,苔腻黄或白滑,脉滑数或濡数等久咳不愈者。
【用法】每日1剂,水煎热2次,混合取药液400毫升,分2次早晚温服,重者日服3次。儿童用量酌减。
【方解】
  用于治疗久咳(1周以上)肺气失宣,咳嗽难止,以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等所致咳嗽为主的病症。方中紫菀、款冬花、百部、白前均入肺经,药性平和,温而不燥,四药合用,功主润肺降气,化痰止咳,为治咳嗽、痰喘之良药,不论新久、虚实寒热之咳嗽均宜应用,皆可取效。药理研究表明,紫菀、白前祛痰,百部、冬花镇咳,此四味常作药对,用治咳嗽堪称合拍。芒果核为岭南中草药,性平入肺胃肝经,止咳化痰,行气散结,药理研究表明有良好的镇咳祛痰作用。黄芩、贯众、鱼腥草有清热燥湿祛痰之功能,可清宣肺经所蕴之痰热,三药均有较好的抗菌、抗病毒作用。诸药合用,相得益彰,共奏润肺止咳、清热燥湿化痰之功。
  临床应用:临证运用注意加减化裁,兼风热者加桑叶、菊花、银花、连翘;兼风寒表证者去黄芩、贯众,加荆芥、防风、紫苏;暑湿较盛加藿香、佩兰、青蒿;兼燥热者加桑叶、薄荷、北沙参;邪热盛加生石膏、大青叶、蚤休;痰湿盛热象不明显者,去黄芩、贯众,加橘红、法夏、茯苓;痰热盛加浙贝母、海蛤壳、海浮石、栝楼皮;喉痒加薄荷、蝉蜕、僵蚕;咽喉肿痛加岗梅根、山豆根、桔梗;气喘加麻黄、苏子、旋覆花;夹瘀者加桃仁、丹参、红花等;肺胃阴津不足,加北沙参、石斛、麦冬、天花粉。总之,方随症加减,灵活运用,治疗肺气失宣、痰热互结或湿热内蕴所致外感久咳证均效果良好。经临床观察210例外感咳嗽,其中痰热型105例,痰湿型65例,其它证型40例,l~3天治愈137例,7天内总治愈率达92%。


【名方】温凉止嗽饮
【组成】桑叶8克,菊花8克,麻黄5克,杏仁10克,连翘10克,桔梗10克,芦根12克,薄荷4克,甘草4克。
【功能】疏散风热,宣肺止咳,解表散寒。
【主治】伤风感寒,咳嗽气促,头昏头痛,稍恶寒发热,或高热口渴,咽喉痒或痛,鼻塞声重,一身不适,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紧。
【用法】冷水浸泡20分钟后煎,1日1剂。
【方解】
  本方为辛凉辛温合剂,治疗寒温两感疗效颇佳。方中麻黄、杏仁宣肺止咳,解表散寒;桑叶、菊花清疏肺卫风热;连翘、薄荷助以散热解表;桔梗、甘草止咳利气;芦根清肺胃生津止渴。如此凉温合用,故有疏散风热、宣肺止咳、解表散寒之作用。
  笔者认为,感冒之疾,以寒温杂感者多,因人在气交之中,由于气候之突变,机体之难于应变,感邪以后,治疗不当,或素体阴阳之偏盛,或寒郁化热,或将息之不善等错杂因素,其临床症状为咳嗽痰少,胸满气促,汗少,头昏痛,一身不适,咽喉稍痛或痒,畏寒发热,或无寒热,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若不细察,轻视感冒之疾,投以辛凉或投以辛温,均难以奏效,甚则导致迁延不愈,诱发宿疾,变症百出。用本方即桑菊饮合三拗汤意,加强宣肺散寒解表之功,疗效得心应手。温凉并用,既不遏寒邪表散,又不温燥助热,使在表之寒热俱解,诚为温凉解表佳剂,故名为“温凉止嗽饮”。
【加减】咳稠痰加川贝母8克;呕逆加法半夏10克、枇杷叶10克;高热、口渴加石膏20克、知母10克;咽喉肿痛加板蓝根15克、牛蒡子10克;干咳痰少加玉竹15克、麦冬10克。


【名方】武氏功劳汤
【组成】南沙参15克,北沙参15克,功劳叶15克,生玉竹30克,白芨片15克,天门冬10克,麦门冬10克,百部10克。
【功能】养阴清肺,增液生津。
【主治】肺痨病见干咳、口燥咽干、痰中带血、五心灼热、午后潮热、颧红,骨蒸盗汗、虚烦不寐、梦多易醒、头晕目眩、男子梦遗、女子经闭等。脉象多见沉细数或虚数、舌光红无苔或舌尖红、少苔无津。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服2次。禁忌:忌冷饮及辛辣之物并严禁烟酒。
【方解】
  本方根据《温病条辨》中沙参麦冬饮及家藏秘方,结合个人经验组成。方中生玉竹为补虚清热之品,补而不腻,肺燥阴虚之症用之最佳。功劳叶主要功能为退热,是治疗肺痨咳嗽之要药;南沙参止咳作用好;北沙参养阴功效佳;白芨片有补肺止咳止血之功;天冬、麦冬功用相近,同用可加强滋阴止咳之效;百部为治肺病之主药,能清肺中之虚热。本方既有滋阴润肺之功,又有止血止咳之效。
  按语:本方使用多年,治疗肺痨阴虚症,屡治屡效。今之肺结核病与痨瘵病近似,属于中医肺痨病范围,其辨证论治多以“虚劳”求之。余根据多年临床观察,以肺结核病特点、症状、脉象、舌诊等为基础,通过辨证分析将本病分为四型,其中阴虚者居多,本方用于阴虚型肺结核有很好的疗效。
【加减】五心灼热或低热不退者加地骨皮30克、天花粉10克;久咳不止者加五味子10克、制紫菀10克;痰中带血不止者加炒阿胶15克、白茅根30克:盗汗重者加生牡蛎30克、浮小麦30克、生熟地各15克。
【病例】
  杨某某,女,39岁,干部,病历号:19246。1972年5月19日初诊,西医诊断为右上浸润型肺结核进展期。服西药抗痨药治疗后,肝功能不正常,请中医会诊,症见五心灼热、骨蒸、口燥咽干、咳嗽、少量白粘痰、盗汗、纳差、脉细数、舌红苔白,辨证为肺痨阴虚之病。法拟养阴清肺,增液生津。方以武氏功劳汤为基础辨证治疗,2个多月后经X线复查病变吸收,诸症消失,恢复工作后继服武氏健肺丸巩固。

【名方】消痈排痰汤
【组成】芦根20克,生薏米15克,桃仁10克,冬瓜仁15克,苦桔梗6克,生甘草6克,败酱草30克,黄芩6克,鱼腥草30克,栝蒌20克,丹皮10克,炒栀子6克。
【功能】清肺化痰,解毒排脓。
【主治】由热毒蕴结或痰热郁肺引起,咳吐脓痰,或脓血相杂,量多腥臭,或咳吐大量黄痰,包括小儿或成人肺脓肿(溃脓期)、支气管扩张以及急、慢性支气管炎见有多量黄痰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以上药量为学龄儿童用量,成人酌情增加剂量。
【方解】
  本方由千金苇茎汤加味而成。苇茎汤专为肺痈(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肺脓肿)而设,但肺痈热毒壅盛,原苇茎汤嫌其药力单薄,今合《济生方》桔梗汤加减出入,以加强排脓化痰之功,更加入大剂善治内痈的败酱草、鱼腥草以及凉血散瘀的丹皮,于是消痈排脓(痰)之功大增。从方药配伍看,黄芩、败酱草清肺解毒消痈为君,炒栀子、鱼腥草加强君药功能为臣,冬瓜仁、栝蒌清热化痰,芦根、桔梗、生甘草、生薏米清热排脓(痰),桃仁、丹皮凉血破瘀俱为佐,肺位最高,桔梗之性升提,引药上行,故又为使药。
  临床应用:本方立方,以治疗肺痈为主。肺痈一证,系发于肺脏的内痈,多因外感风温邪毒,蕴阻于肺,热壅血瘀,郁结成痈。一般可分初期、成脓期、溃脓期和恢复期。初期发热恶寒、咳嗽胸痛、脉浮,治疗宜清热发散;成脓期壮热烦躁,咳嗽气急,胸满痛,咳吐浊痰,治疗宜清热破瘀消痈;溃脓期则以咳吐大量脓痰为主,身热减退,治疗宜解毒排脓;恢复期脓痰已少,惟见气短神疲,治疗当以扶正解余毒为主。溃脓期在整个病程中持续时间较长,且占有较重要地位,是本方的主要适应证,但几个时期亦并非截然分开,常相互联系,因此本方亦并非局限于溃脓期,经适当加减,亦可用于成脓后期和恢复早期,从另一方面说,应用本方的主要症状是咳吐大量脓痰、黄痰,不必拘泥于是否肺脓肿。因为咳吐脓痰、黄痰亦可见于肺脓肿以外的其他情况,故其适应症范围可以大为扩大。周氏在临床上除用此方治疗肺脓肿以外,也用来治疗支气管扩张症见有多量脓痰者,以及急、慢性支气管炎见有较多黄痰者,同样收到良好效果。
【加减】加减法:如发热较高加柴胡10克,双花15克,生石膏30克;如有咯血加水牛角、生地各15克,三七粉1.5克,花蕊石散0.5克(后二者冲服);如久病体虚加生黄芪20克,当归10克,百合10克。

【名方】泻白化血汤
【组成】桑白皮15~20克,地骨皮10克,侧柏叶10克,紫珠10克,花蕊石15克,三七粉3克(吞服),血余炭10克,甘草5克。
【功能】清肺泻火,止血生新。
【主治】支气管扩张咯血。
【用法】每日1剂,每剂煎两次,分上、下午温服。症状较重者,每日两剂,每6小时1次。
【方解】
  支扩咯血的发病原理为气火逆乱,血不循经,络伤血溢,诚如景岳所云:“血攻之由,惟火与气耳。”任氏根据其发病机理,自拟泻白化血汤进行辨治,收效颇为满意。
  方中桑白皮泻肺中邪气,除痰止嗽;地骨皮清肺中伏火,起凉血之效;侧柏叶、紫珠凉血止血,对呼吸道出血有速效;花蕊石、三七、血余炭止血化瘀又能生新,正如张锡纯谓:“世医多谓三七为强止吐衄之药,不可轻用,非也。盖三七与花蕊石,同为止血之圣药,又同为化血之圣药,且又化瘀血而不伤新血……血余,其化瘀之力不如花蕊石、三七,而补血之功则过之,以其原为人身之血所生,而能自还原化,且煅之为炭,而又有止血之力也”(《医学衷中参西录》);甘草调和诸药,生用并有泻火作用。诚然,泻白化血汤治疗支扩咯血既能清泻肺热,又能止血生新。
【加减】患者如出现风热证,伴有发热、头痛、咽痛,上方去地骨皮,加桑叶、菊花、牛蒡子各10克,以清解表邪。若兼有燥火,症见鼻干、呛咳、舌红少津、脉细数,酌加沙参、麦冬、天花粉各10克,以养阴润肺。若患者痰热较重,症见发热、痰多黄稠,酌加鱼腥草15~30克、炒黄芩10克、大贝母10克,以清化痰热。若木火刑金,症见烦躁易怒、胸胁引痛、脉弦数者,宜清肝泻肺,酌加黛蛤散15~20克(布包入煎)、炒山栀10克。大便秘结者,酌加生大黄5~10克(后下)。
【病例】
  鲍某某,男,58岁,中学教师,1982年3月12日初诊。病人剧烈咳嗽,反复咯血已旬日余,持续血量100毫升。患者于3年前曾类似发作过1次。此次咯血经胸片检查:左肺下叶有环形透明阴影,其内可见大小不等液平面。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6500每立方毫米,嗜中性粒细胞80%,淋巴细胞20%;血沉30毫米/小时。诊断为支扩咯血。曾用5%葡萄糖500毫升加脑垂体后叶素10单位静脉滴注,并口服四环素、安络血2天,仍然咳嗽、咯血,遂请中医诊治。
  诊查所见:患者易于烦躁,胸胁引痛,咳吐黄痰,痰中带血,其色鲜红,大便秘结,面赤唇红,舌红苔黄,脉象弦数,证属肝火犯肺,热伤血络,肺失清润。暂停西药。拟清肝泻肺,佐以祛瘀止血,予泻白化血汤化裁。处方: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炒山栀10克,黛蛤散20克(布包),鱼腥草15克,生大黄10克(后下),花蕊石15克,三七粉3克(吞服),血余炭10克,紫珠10克,3剂。3月15日复诊:咯血减少,咳嗽好转,大便通畅。惟感口干、咽燥,此乃热损肺阴之象。上方去大黄、黛蛤散、炒山栀,加沙参、麦冬、天花粉各10克,3剂。3月18日三诊:咯血停止,咳嗽已除。但患者时有口舌干燥,终以沙参麦冬汤善后。一周后经胸片检查:左下肺纹理稍增多,余无异常发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8000每立方毫米,嗜中性粒细胞70%,淋巴细胞29%,嗜酸性粒细胞1%;血沉8毫米/小时,随访2年,支扩咯血未见复发。
  禁忌:对于本病忌用温燥之品,禁烟酒及辛辣等**品,方可收到速效。

【名方】泻肝清肺汤
【组成】天竹子10克,浙贝母10克,黑山栀6克,黛蛤散15克(包煎),地骨皮10克,炙桑皮10克,炙百部10克,炙兜铃5克,生白芍10克,生甘草3克,鱼腥草30克。
【功能】泻肝降气火,消肺化痰热。
【主治】百日咳痉咳期。
【用法】以水煎成汤液,每日1剂,每剂煎2次,分4次服。
【方解】
  百日咳即中医之顿咳,其痉咳期之咳嗽有特殊性:一旦咳起,则连声不绝,面目涨红,颈脉怒张,弯腰曲背,涕泪俱出,且有鸡鸣吼声,甚则呕吐痰食,始告平息;尤遇情绪激动,更易诱发阵咳。分析病机,为肺蕴痰热,肝火上刑,此乃“木叩金鸣”之象,治当泻肝以降气火,清肺以化痰热。不可用辛温宣剂,倘“宣”则气火越旺,痉咳更甚,火势炎剧则血络受损,易致眼部溢血,口鼻衄血。泻肝清肺汤有泻肝火、清肺热之功。清·严洁《得配本草》云:“山栀、丹皮、白芍、龙胆皆泻肝家之火”。清·黄宫绣《本草求真》云:“青黛大泻肝经实火及散肝经郁火”。张景岳、王圣俞等医家宗亦云:“浙贝母、天竹子既能止咳,有又可清肝火”。故本方以山栀、白芍、黛蛤散、天竹子、浙贝母泻肝降火为主;配地骨皮、炙桑皮、炙兜铃、鱼腥草清肺泄热,炙百部润肺止咳;佐生甘草泻火解毒,缓和诸药苦寒之性。诸药合用,使肝火平、痰热化则肺气清,痉咳自止。
【加减】目红胁痛者,加丹皮10克、龙胆草5克,益增泻肝之力;咽红痰多者,加射干10克、葶苈子10克(包煎)清咽消痰;咳剧呕吐者,加炒竹茹10克、金沸草10克(包煎)降逆和胃;眼白溢血、鼻衄、痰中带血者,加侧柏叶15克、紫珠草15克凉血止血;小溲黄赤者,加泽泻10克引火下行;大便干结者,加全栝楼30克、火麻仁10克润肠通便。

【名方】宣肺清解汤
【组成】炙麻黄2克,杏仁10克,山豆根6克,鱼腥草15克,炙甘草10克,桔梗10克,西青果10克,车前子(布包)10克,杷叶6克。
【功能】宣通肺气,清热解表。
【主治】急慢性喘息性气管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
  本方以治疗内热外寒、咳嗽气喘为主,系翟老多年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临证用药的主要部分。《内经》谓:“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风寒之邪多从口鼻肌表侵入,而与内因结合后是逢发病,诸如素有内热,过于劳累,体力消耗等,均系五淫六气可乘之机,故清解表邪同时必须顾及内因,顾及整体。方中炙麻黄开腠发汗,清除在表之风寒,杏仁有苦泄降气、止咳平喘之功,炙甘草可清热解毒、祛痰止咳,更具缓和麻黄发汗峻烈之性,三药相伍,系古方三拗汤,止咳平喘效佳。桔梗辛散苦泄,功能开宣肺气而利胸膈咽喉,且有较好的祛痰作用,其与甘草同行,为舟楫之剂,鱼腥草是治疗气管炎的常用药物,与山豆根、西青果联合应用,可增强清热消炎解毒作用。咳嗽甚者,用车前子,其经过煎煮,一方面有清热、利水、祛痰、明目之效,另一方面与甘草配合,对呼吸道粘膜有覆盖保护作用。
【加减】内热盛者,加黄芩10克清热泻火,杷叶6克清肺化痰,下气止咳;久咳者加紫菀、款冬;阴虚咳嗽者加贝母、二冬、生地等;过敏加紫草等,均可收到满意效果。

3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3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13-8-17 13:55 | 只看该作者
很详细的汇总,学习查找起来方便,感谢提供。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朵
3# 板凳
发表于 2013-8-17 14:4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的分享,收藏了!!!!!!!!!!
4
发表于 2013-8-17 16:12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楼主的分享!!!!!!!!!!!!!!!!
5
发表于 2013-8-24 14:59 | 只看该作者
看来楼主看了蛮多的医书啊,这么多的同类方子你都能整理出来,厉害。
6
发表于 2014-6-6 10:08 | 只看该作者

很详细的汇总,学习查找起来方便,感谢提供。
7
发表于 2014-6-6 16:23 | 只看该作者
不错的东西,学习了,谢谢分享
8
发表于 2014-6-6 21:58 | 只看该作者
很翔实!谢谢收藏了。
9
发表于 2014-10-10 11:53 | 只看该作者

多谢楼主无私贡献
10
发表于 2015-9-29 10:5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查找起来方便,感谢提供
11
发表于 2016-5-7 15:3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的分享,收藏了!!!!!!!!!!
12
发表于 2016-5-19 19:55 | 只看该作者
这些名方出自何人之手?
13
发表于 2018-12-20 22:31 | 只看该作者
都是**过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4 20:4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