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3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交流] 颅骨血管瘤影像学诊断--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07: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颅骨血管瘤是由新生血管构成的良性病变,多发生脊柱和颅骨,长骨较少见。偶呈多发,或与软组织及内脏的血管瘤同时存在。由于生长缓慢,症状轻微,无恶变,任何年龄都可发生。但以成人为多见。临床症状根据病变的范围差异很大。颅骨血管瘤为一种易出血、掺杂于骨小梁间而不易单独分离的肿瘤。可因出血而产生暗红色、黄色的血液凝块。
镜检分为2种:
①毛细血管瘤,主要成分为内皮细胞构成的极度扩张的毛细血管;
②海绵状血管瘤,主要成分为内皮细胞构成的血窦。
        1.颅骨血管瘤的病理及生物力学改变  肿瘤起源于板障,后向外累及外板并向外膨隆,少数影响内板,个别穿破内板累及硬脑膜,通常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偶有恶性变者。肿瘤常为单发性,少数亦有多发。肿瘤外观呈蓝色圆顶状,切面示由多数骨小梁构成的网状支架,内为紫红色血窦,骨小梁表浅者较粗大,与颅板呈垂直排列,深部者呈蜂窝状排列。
镜检可分为两型:
(1)海绵状血管瘤:较常见,多位于额顶部,骨小梁之间有丰富大小不等血窦,窦壁为内皮细胞覆盖;
(2)毛细血管瘤:罕见,瘤内含有较多的软组织成分,能破坏邻近组织及压迫脑组织。
        2.颅骨血管瘤的临床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年居多,病变生长缓慢,症状较轻,多表现为无痛性肿块,表皮正常,无痛,少数可有疼痛,小者无任何症状,大者头皮下肿块隆起,压痛不著,周围血管可怒张,因肿瘤影响骨膜可有轻微头痛。少数肿瘤突入颅内可引起颅内压增高症状及局限性神经症状。
        3.颅骨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头颅正侧位X线片:为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密度骨质缺损区,边缘光滑可有硬化增生改变,内外板膨胀变薄或缺失,外板明显,有数量不等的钙化样高密度斑片、斑点或骨针,后者多自病化中心向四周放射,排列较规则,如车轮状,外板缺失后,可形成向颅骨外突出的软组织肿块。CT扫描见:病灶密度不均匀,以等密度为主,膨胀性颅骨破坏区边缘锐利,外板大部缺失,内板变薄,中心呈蜂窝状,内有高密度斑点和纤维骨分隔。增强扫描示:病灶内的低密度区和软组织肿块明显强化,并有粗大扭曲的颅内血管进入瘤区。CT与X线比较,CT能观察到瘤内软组织结构,观察骨壁更清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加扫MRI检查,MRI对X线平片或CT难以发现的较小血管瘤和难以鉴别的非典型血管瘤可做出诊断(T1WI呈高信号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
        4.颅骨血管瘤的鉴别诊断  与脑膜瘤鉴别,脑膜瘤引起的骨小梁放射状增粗以外板为主及可见骨质破坏。本病在X线平片上难与成骨肉瘤区别,但肉瘤生长迅速,多伴有局部疼痛,以骨质破坏为主。有部分婴儿及儿童有贫血症,亦可产生板障增宽,外板变薄,骨小梁呈放射状排列及内板正常等与颅骨血管瘤类似改变,但贫血症可伴有全身管状骨骨髓腔膨大,且病灶较小及局限,头皮隆起不著。骨纤维异常增生内部密度高低不均,易于其鉴别。、
        5. 病历摘要
        【例1】患者,男,35岁。因患者外伤后来我院就诊被发现。查体:左额部稍隆起,触之无明确疼痛。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发现。影像学检查:头颅正侧位片,额骨(左侧)圆形或椭圆形骨质缺损区,大小约2.0cm×2.5cm。边缘清晰,可有硬化,病灶内有自中央向周围放射的骨针,排列较规则,如车轮。CT片示病灶密度不均匀,以等密度为主,膨胀性颅骨破坏区边缘锐利,外板大部缺失,内板变薄,内有高密度斑点。手术与病理:在全麻下行颅骨肿瘤切除,术中见肿瘤有完整包膜,剥离摘除一暗红色肿物。病理报告为血管瘤(海绵状)。骨内血管瘤良性者分为海绵状和毛细血管瘤,前者由大的薄壁血管和血窦构成,后者由细小毛细血管构成。海绵状血管瘤常见于颅骨和脊椎,毛细血管瘤多见于其他扁骨及干骺端,颅骨及长骨血管瘤以手术为宜。
        【例2】患者,男,46岁。自诉偶尔头痛,左顶骨压迫感,其他无不适。颅骨X线片示左顶骨前上部可见圆形骨质破坏区,内有骨间隔结构排列呈日光放射状,其周围颅骨有薄层骨硬化增白。诊断为颅骨血管瘤。
        【例3】患者,女性,47岁。主因头顶部肿块两年余渐大***就诊。查体:右顶部见一5.3cm×4.5cm大小肿块,其质较硬,无压痛,局部皮肤无红、肿、热、痛。与皮肤无粘连,皮温不高,肿块无波动及杂音。头颅正侧位X光片示:正位于右顶部见一类圆形透亮区,边界较清晰,其内隐约可见网格状、颗粒状高密度阴影,侧位肿块偏后,临颅骨外板处见呈放射状排列的骨针。头颅CT轴位及失状位平扫示颅骨颅骨呈膨胀性破坏改变,内外板皮质变薄,破坏以外板为显著,放射状骨针显示更清晰。影像诊断为:右顶骨处良性骨肿瘤,考虑为骨血管瘤。后手术病理证实为颅骨海绵状血管瘤。
        6.讨论
        颅骨血管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国内统计约占全部骨肿瘤的1.4%,良性骨肿瘤的2.6%(颅骨血管瘤占全部血管瘤的10%),可发生于颅骨各部位,以额骨最多见。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年居多,病变生长缓慢,症状轻,多表现为无痛性肿块,表皮正常,无痛,少数可有疼痛。颅骨血管瘤多为海绵型,起于板障,为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密度骨质缺损区,边界清晰,内外板膨胀变薄(外板明显)或缺失,见有数量不等的钙化样高密度斑片、斑点或骨针,后者多自病化中心向四周放射,外板缺失后,可形成向颅骨外突出的软组织肿块,边界清;切线位及CT横轴位显示:局部隆突,内有与颅骨垂直之骨针,亦呈放射状,增强扫描示:病灶内的低密度区和软组织肿块明显强化,并有粗大扭曲的颅内血管进入瘤区。MRI对X线平片或CT难以发现的较小血管瘤和难以鉴别的非典型血管瘤可做出诊断(T1WI呈高信号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24 21:4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