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18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刃针的应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3-5-21 12: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lzctnsf 于 2013-7-13 09:55 编辑

刃针治疗颈枕部软组织损害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颈枕部软组织损害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属椎动脉型颈椎病范畴。凡是以颈部软组织损害引发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与体征的病理改变,在刃针疗法中均统以“颈枕部软组织损害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命名。
    在诊断与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实践中,我们体会到,的确存在专家所指出的一系列误区,有必要在传统理念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形成更符合现代的诊疗思路,跳出误区、取得更理想的疗效。强调颈枕部软组织损害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发临床症状和体征,并通过治疗软组织损害取得疗效,是这一诊疗思路的核心理念,也是跳出误区的较好途径,而刃针疗法则是取得理想疗效的主要疗法。
一、 释义:由于颈枕部软组织损害,直接和/或间接压迫椎动脉,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眩晕、头痛等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的一种病理改变。也可以认为是,颈椎间盘退变继发的软组织改变,影响了椎动脉引发症状,属于椎动脉型颈椎病范畴。
主要损害的软组织是:头后大、小直肌,头上、下斜肌,头半棘肌和斜方肌。
主要病理改变是:头后大直肌,头上、下斜肌痉挛,它们组成的枕下三角变小,直接压迫椎动脉;和/或头后小直肌及头半棘肌、斜方肌等枕后肌群痉挛,减小了环枕间隙,间接地压迫了从中通过的椎动脉。枕下三角见下图。      

二、诊断要点:
(一) 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如眩晕、头痛,并可因头、颈部**改变而加重,甚至猝倒等),以及影象学显示颈椎间盘退变及继发改变。
(二) 直接压迫和间接压迫椎动脉的临床表现要点如下:
病理改变是直接压迫的,其压痛和软组织异常改变部位主要集中第一颈椎横突、第二颈椎棘突端部侧面以及下项线外部。主、被动头颈前屈症状加重,抗阻力下主动头后仰,症状加重。
    病理改变是间接压迫的,其压痛和软组织异常改变部位主要在上、下项线之间、肩胛冈上缘外端及胸椎与肩胛骨脊柱缘间。主、被动头颈后仰症状加重。侧位X光片显示,环枕间隙小于6mm。
(三) 排除其它病理改变引起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
三、治疗:
(一) 刃针疗法:
1、 枕下三角直接压迫椎动脉的刃针疗法:
【患姿】俯卧、侧卧或倒骑靠背椅姿。
【定位】1.第一颈椎横突:胸锁乳突肌后缘线与颞骨乳突下一横指水平线交点,深层触到的骨凸。2.第二颈椎棘突:后正中线上,枕骨下方软组织凹陷中,触到的骨凸为第二颈椎棘突端部。3.下项线:下项线上靠颞骨乳突部分。
【层次】1.第一颈椎横突: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头夹肌—头最长肌—骨面。2.第二颈椎棘突: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项韧带—棘突端部。3.下项线:皮肤—皮下组织—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枕骨骨面。
【方向】均指向骨面。
【深度】达骨面后,稍提起1—2mm在附着的肌肉腱膜上操作。
【操作】1.横突、棘突:沿骨凸边缘切割;在骨面上十字切割。2.下项线:纵行切割、横行摆动;横行切割、横行摆动;必要时调转针刃90度纵行切割。(视情选择)
【手法】术后立即手法治疗(顶下颌—头颈前屈—镇定—顿挫)
【注意】1.第一颈椎横突较小,位置较深,周边多有神经、动脉、静脉,操作时应非常细致小心!2.C2棘突端部分叉、又被项韧带覆盖,切勿穿透过于深入,以免发生意外!3.针针可以在骨面上移动操作,也可紧贴骨缘、在不超过5mm深度范围内切割,但绝不可离开骨面、不紧贴骨缘、超过5mm深度范围内操作,以免发生意外!
2. 枕后肌群痉挛间接压迫椎动脉的刃针疗法:
【患姿】1.上、下项线之间:倒骑靠背椅姿。2.肩胛冈上缘外端:坐位,患手自然放腿上。
3.胸椎与肩胛骨脊柱缘间:坐位,患侧手摸对侧肩。
【定位】常规。
【层次】1.上、下项线之间:皮肤—皮下组织—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枕骨骨面。2.肩胛冈上缘外端: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腱膜—肩胛冈背面骨面。3.胸椎与肩胛骨脊柱缘间: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腱膜—竖棘肌—横突棘肌等背深部小肌肉。
【方向】1.上、下项线之间、肩胛冈上缘外端:指向骨面。2.胸椎与肩胛骨脊柱缘间:与局部体表垂直刺入。
【深度】1.上、下项线之间:达骨面后,稍提起1—2mm在附着的肌肉腱膜上操作。2.肩胛冈上缘外端:达背面骨面后,移动至上缘。3.胸椎与肩胛骨脊柱缘间:达竖棘肌层。
【操作】1.上、下项线之间:纵行切割、横行摆动;横行切割、横行摆动;必要时调转针刃90度纵行切割 (视情选择) 。2.肩胛冈上缘外端:沿骨缘切割。3.胸椎与肩胛骨脊柱缘间:纵行切割、纵行摆动、必要时调转针刃90度切割1下。
【手法】1.上、下项线之间:术后立即进行,顶下颌—头颈前屈—镇定—顿挫手法。2.肩胛冈上缘外端、胸椎与肩胛骨脊柱缘间:术后立即进行,不顶下颌—头颈前屈—镇定—顿挫手法。
【注意】1.上、下项线之间:频频讯问患者,如有不允许的感觉,严禁操作!以免损伤神经、血管。2.肩胛冈上缘外端:紧贴骨缘、在不超过5mm深度范围内切割。3.胸椎与肩胛骨脊柱缘间:达肌肉层病灶即可,切勿盲目深入寻找骨面,以免误入肋骨间发生意外! 临床经验丰富者可达胸椎横突或肋骨骨面。
(二) 现代手法治疗:
1. 经穴对症按压:眩晕重—“百会”、“四神聪”、“缺盆”;头痛重—“天柱”、“太阳”、“率谷”、 “翳风”;肌肉僵硬、活动不利—“肩井”、“巨骨”、“天宗”。
2. 按揉:对颈后、枕后软组织的压痛及异常改变处,行分筋、理筋按揉。
(三) **疗法:
1. 按颈椎病类型分型取穴:“四神聪”、 “太阳”、 “印堂”、 “太溪”、 “太冲”。
2. 辨证分型取穴:风邪入侵—“风池”、 “风府”、 “大杼”、 “风门”、 “肩髃”、 “曲池”、 “外关”;寒湿阻络—“商丘”、 “足三里”、 “阳陵泉”;气滞血淤—“肩髃”、 “天宗”、 “三阳络”;肝阳上亢—“太冲”、 “侠溪”、 “百会”、 “印堂”、 “太溪”。
(四) 中药治疗:按眩晕的风阳上扰、痰蒙清窍、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等不同证型辨证施治。
四、讨论:
专家所称的误区,即把传统概念颈椎病的诊断使用得过于松散,以至于几乎不加区别地把眩晕、头痛患者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把颈痛和有上肢症状的患者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其结果是:颈椎病患者的比例激增,而治疗的有效率降低。给患者和医生都造成负担。?
解决问题、走出误区的关键,是要确定导致颈椎病症状的病理改变,并找出能引起这些症状和体征的组织结构,亦即病源推理诊断法。这种诊断法,是通过详细而有意义的病史和体格检查,确定颈部疾患的病源,了解造成症状的机制,并找出能引起这些症状和体征的组织结构,作为下一步进行治疗的前提。其核心内容是:
(一) 颈椎间盘退变本身、颈椎间盘退变的继发改变、以及其它疾患,都可以导致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它们的鉴别,尤其是其它疾患在临床上至关重要。?
(二) 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和继发改变一样,有时会直接导致颈椎病的临床表现,此时影像学显示有颈椎间盘退变表现。有时也会暂无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但影像学同样显示有颈椎间盘退变的表现。有时则因合并诱因出现颈椎病的临床表现,此时除影像学仍显示有颈椎间盘退变表现外,还有诱因所致病理改变(软组织无菌性炎症,椎间关节微小移位,神经水肿或炎症等)的体征。当然,如果治愈了诱因的病理改变,其体征消失,症状(与颈椎病的临床表现相似)也消失,但影像学仍显示有颈椎间盘退变表现。?
(三) 其它疾患,虽然也可以导致出现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但影像学不显示颈椎间盘退变,同时具有该疾患的体征,以此可以与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改变导致出现的颈椎病临床表现鉴别。?
(四) 对颈椎病临床表现的治疗思路是:?
1.退变本身及继发改变直接导致颈椎病临床表现者,以治疗直接原因为主,多采用手术治疗方法。?
2.退变本身及继发改变暂无颈椎病临床表现者,无需治疗。?
3.退变本身及继发改变合并诱因出现颈椎病临床表现者,需进一步鉴别。属软组织和无菌性炎症所致以软组织微创手术治疗为主,属椎间关节微小移位所致以推拿矫正治疗为主,属神经水肿或炎症所致以药物、理疗为主分,分别予以治疗。
4.其它疾患导致颈椎病临床表现者,通过治疗其它疾患的病理改变来消除颈椎病临床表现。
5.在退变本身及继发改变直接导致颈椎病临床表现的患者中,除较少部分是由于不可逆病理改变所致外,较多部分是通过压迫或**有关软组织使之受累而出现症状。当进行治疗减轻或消除了压迫或**,软组织恢复到正常状态时,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减轻或消失。前者多需手术治疗,而后者保守治疗大多有效。?
刃针疗法主要适合于各类因软组织无菌性炎症所致颈椎病的临床表现,通过减压、改善局部微循环障碍、加强局部营养及氧的供给和排泄带走积聚的代谢产物等功效,治疗无菌性炎症,从而消除临床症状。
刃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细化鉴别(定性)、治疗部位(定位)及治疗方法(定法)如下:
1.钩椎关节横向增生:钩椎关节增生使邻近软组织水肿炎症和/或较远软组织劳损。治疗部位多在增生部较远软组织劳损压痛和/或异常改变处。治疗方法的选择,若是邻近软组织水肿炎症,采用药物消炎、脱水;如为较远软组织劳损宜选用刃针疗法和手法治疗。
2. 软组织损害直接压迫椎动脉:表现椎枕肌痉挛使枕下三角变小从而直接压迫椎动脉。治疗的部位选择在第2颈椎棘突侧面、第1颈椎横突和下项线,即“两点一面”。选用刃针疗法和手法治疗(托住下颏,前屈,镇定,顿挫)。
3.软组织损害间接压迫椎动脉:枕后肌群痉挛使环枕间隙变窄从而间接压迫椎动脉。治疗部位多在肩胛冈上缘、肩胛缝和上、下项线之间,即“两线一面”。选用刃针疗法和手法治疗(不托住下颏,前屈,镇定,顿挫)。
4.关节微小移位:脊柱后关节三维立体微小移位,以水平面微小移位为主。治疗部位常为棘突、横突、关节突上损伤变性的软组织以及棘突与横突间损伤变性的软组织。选用刃针疗法、手法按压横突和复位手法矫正微小移位。
5.内源性:内科病合并以上1、2、3、4,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形成脑缺血产生眩晕。治疗部位在内因基础上合并的椎周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处或在内因基础上合并后关微小移位处。治疗方法首先针对内因药物治疗,再针对软组织无菌性炎症选用药物治疗,而对软组织损害、后关节微小移位,行刃针疗法和/或手法矫正。
6.先天性畸形(钩环症等):一般情况下无症状,只有在合并软组织无菌性炎症或关节微小移位,或二者均有时,才有症状。治疗部位在椎枕肌痉挛和/或枕后肌群痉挛处、关节微小移位阶段。诊断合并的损伤后,同前2、3、4法针对性治疗。
2# 沙发
发表于 2013-5-21 12:2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提供刃针治疗颈枕部软组织损害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相关资料!
3# 板凳
发表于 2013-5-21 17:27 | 只看该作者
......刃针治疗颈枕部软组织损害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颈枕部软组织损害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属椎动脉型颈椎病范畴。凡是以颈部软组织损害引发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与体征的病理改变,在刃针疗法中均统以“颈枕部软组织损害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命名。
    在诊断与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实践中,我们体会到,的确存在专家所指出的一系列误区,有必要在传统理念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形成更符合现代的诊疗思路,跳出误区、取得更理想的疗效。强调颈枕部软组织损害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发临床症状和体征,并通过治疗软组织损害取得疗效,是这一诊疗思路的核心理念,也是跳出误区的较好途径,而刃针疗法则是取得理想疗效的主要疗法。........好资料,学习了,辛苦了多谢。
4
发表于 2013-5-21 17:51 | 只看该作者
刃针在熟手操作中改变为针刀操作效果很好,一般情况下,在您文章中所言的症状2次灸可以明显的缓解,颈椎部位血管,神经丰富,临床操作要注意针刀操作安全。文章很好很专业,版主应该给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14 04:1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