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972|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家医案] 名家医案——今日起连载更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2-9-4 13: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名家医案(1)

   经方治肺寒咳喘案


    程某,女,8个月。2012年6月18日初诊。

    主诉:患儿咳嗽咳痰十余日加重三天。予西药消炎药并住院治疗一周无显效。现症咳嗽,喉中痰鸣似吼,时流清涕,大便近日稀软,指纹色紫过气关。西医诊为哮喘性支气管炎。听诊:双肺哮鸣音(+)。

    辨为寒邪犯肺,痰饮阻肺,治宜宣肺散寒,温肺化饮,方以小青龙汤加味治疗。

    处方:麻黄5克,桂枝8克,白芍8克,细辛3克,干姜5克,五味子3克,生石膏15克,法半夏8克,白果6克,炙紫苑8克,炙甘草5克。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4次服。

    二诊:听诊:喉中偶有痰鸣音,余症已释。听诊双肺呼吸音清。予苓干五味姜辛汤五剂善后。后遇其母谓服药后咳止病愈。

    按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其病来去均急速,故当迅速截断病情,恢复常态,是为正治。小青龙汤为《伤寒论》方,治疗太阳伤寒兼水饮停。小儿肺虚脾弱,易受邪生湿而为水饮内蓄。方用小青龙汤散寒温肺化饮,白果、炙紫苑加强化痰止咳之力。因寒邪久郁易生内热,故用生石膏清肺热并发散阴邪,如《用药心法》谓石膏:“胃经大寒药,润肺除热,发散阴邪,缓脾益气。”若病未痊愈,或退后复发者,可予张锡纯从龙汤(生龙骨、生牡蛎、生杭芍、半夏、苏子、牛蒡子)加味以继之。

    二诊:小儿偶咳,为痰饮未尽,阻塞喉间,故以苓干五味姜辛汤健脾温肺化饮以善后。
2# 沙发
发表于 2012-9-4 15:14 | 只看该作者
大哥,很有心得啊
3# 板凳
发表于 2012-9-6 17: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ll_1985 于 2012-9-6 17:19 编辑



名家医案(2)
艾灸升白疗效佳


  在河南省中医院肿瘤病房,很多患者因化疗后引起骨髓抑制,主要表现白细胞数量减少。临床上多表现为神疲乏力,头晕失眠,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等,属中医“虚痨”范畴。肿瘤科使用艾灸疗法,效果显著。

  据肿瘤二区刘培民博士介绍,艾灸,用艾绒或其他药物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烧灼、温熨,借助灸火的热力及药物的作用,通过温通经络、气血、扶正却邪,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常用的有艾箱灸、隔姜灸等,其具有温经散寒、防病保健等作用。《医学入门·针灸》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也就是说无病施灸,可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

  现代研究也证实,艾灸可提高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可促进机体防御抗病能力,对异常亢进的免疫反应有抑制作用,可使贫血患者加速恢复正常,能使白细胞数量增加(呈现良性的双向调节,使其在正常范围),改善胃肠功能,止痛等作用。此外,艾灸对带瘤生存的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抑制瘤体增长,现在一般采用无烟艾条,比传统艾条更卫生。

  化疗期间,配合使用艾灸疗法,可有效缓解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使患者更易耐受化疗带来的各种不良反应,同时还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4
发表于 2012-9-6 17:20 | 只看该作者
   
名家医案(3)
温通法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的疱疹期以湿热毒邪蕴结为主要病机,所以疱疹红肿与疼痛俱作,当湿热毒邪外泄,疱疹干结,红肿已消,而疼痛不止者,其病机转化为“经络瘀滞”致剧痛难愈,难愈之因必与认识病机与治法不当有关。今用病例来说明。

  病案1

  张某,男,77岁,2011年6月4日诊。

  患者2月前右季肋下及前后两侧疼痛,内科不知何病。当起了水泡,皮肤科诊为“带状疱疹”,疼痛仍剧,经输液周余,疱疹已消,痛仍不止,又服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等中西成药治疗,两月不效。

  刻诊:患者述由心口沿右肋至背部皆痛,一会儿刺痛,一会儿灼痛,时有片状交替痛,昼轻夜重。诊见右季肋前后有散在浅褐色斑点,触之疼痛,按之痛减,抚之无热。唇舌紫暗,舌苔白腻厚,脉象弦紧迟,心脏支架已8年。

  证属余邪蕴结,经络淤滞,营卫不畅。治用辛温宣通法,药用:柴胡20克,桂枝20克,赤白芍各20克,生姜30克,威灵仙20克,乳香、没药各6克,细辛5克,全虫粉6克,分冲,5剂水煎服。

  众药几乎皆属辛芳易挥发之品,特嘱患者先把药用凉水浸泡1小时;第一煎煎10分钟,取其气;2煎要30分钟,取其味。两煎合并,再分两次温服。

  6月9日复诊,述服药2剂,灼痛好转;服药5剂,已能安眠。舌苔已退,脉迟,已无弦紧。效不更方,再进5剂。

  6月14日复诊,共服药9剂,疼痛全止,停药,改治旧疾。几天后患者登门道谢。

  按  患者疱疹后,疼痛不止,多方治疗2月不效,说明药证不符,故难取效。笔者以前对此症常用益气扶正,如用参芪术草类合活血化瘀止痛药,如芎归、桃仁、丹参、元胡类药,或清化肝胆湿热、解毒止痛法,效果均不佳。

  因此引起笔者对本病的证候分析、病机探讨、用药法则研究,结论即如上述。笔者体会,活血化瘀方药与温通经络方药,补剂扶正与和剂扶正,效果不同,适应证有异,后者切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病机,效果显著。如桂枝配芍药,宣通营卫,通行气血;柴胡配生姜,通达表里;柴桂相合,宣通内外,运转枢机,行扶正之理。与辛温通痹力强的细辛、威灵仙、全虫合用,温通经络,通阳散结,促营卫之气行,络脉之血通,共奏瘀通正安,故2月痼疾,9天告愈。

  病案2

  吴某,女,51岁,2012年4月20日诊。

  患者于一月前左季肋前后疼痛几天,始起水疱,经皮肤科诊为“带状疱疹”,经输液用克林霉素、阿昔洛韦针、片膏等治疗周余,疱疹干结,仍刺痛、灼痛、串痛,服三七伤药片等药十几天未效。诊见痛处紫褐斑,触之疼痛,抚之无热,四诊未见寒热偏颇之象。因吃药发怵,要求简药治疗。

  拟方:全虫40克,柴胡40克,赤白芍各20克,桂枝35克,威灵仙35克(洗净),细辛25克,共为细面(出渣16克),每次8克,日3次。

  服药2天好转,7天痛止,停药。

  患者病情与病案1相似,但体质较好,病程较短,只用其日用药量的1/7,改汤为散,效果依然显著。

  按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以疼痛为主证,要辨别疼痛的特点和性质,辨出病机才有正确的治疗方法。如刺痛为血瘀;灼痛似乎属热,但触之不热,视之不红,当排除热郁,属过重的瘀滞,这种证候与“痛痹”相似;其窜痛、痒痛和交替痛又与“行痹”相似。笔者认为,疱疹后遗神经痛可归属于中医学的“痛痹行痹合病”,为内发外达的“痹证”。与“风寒湿三气杂合而为痹”的外因之痹证,病机相同,病因有异;其表面触之痛重,按之痛轻,为邪滞在皮表。舌苔白厚腻为湿郁,因火郁易外达,疱疹期以发泄消散;湿郁易留滞,亦为致痛一因。脉象弦紧属“寒”,寒则凝滞,为用温通法的依据。《金匮》有“肋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用温通法与经旨相合。

  带状疱疹,病因是“病毒”,消灭病毒,本应痊愈,但事实并非如此,其遗留神经痛即是例证。反之,单用梅花针加拔罐通泄瘀滞,在疱疹期治疗,不用任何药物,治疗几次,多在旬内治愈,用此法治疗此症从未发现遗留神经痛者,为笔者30年经验。因为带状疱疹首先是患者机体的气血聚集以抗病,所以众多患者疼痛几天始起疱疹。疱疹是本病的外在表现,也是诊断依据。疼痛是邪正交争、经络瘀滞的结果,因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病位在一侧的肌表,气血营卫之气运行阻滞,不通则痛(非不荣则痛)是主要病机,用温经通络法可取良效。
5
发表于 2012-9-10 23:01 | 只看该作者
名家医案(4)
癥瘕腹痛验案


  1983年9月28日诊治一男性,年愈五旬,双手捧腹,屈身曲体,痛苦异常,**不止。据云病已数日,腹痛不能食,时时嗳气欲呕,腹痛时,腹部有一包块突起,如覆碗,痛剧包块增大,嗳气频作,大便三日未行,矢气未转,屡医不验,西医诊之,皆谓曰:“非刀术难愈其疾”。
  患者畏刀术,求吾诊,脉沉紧有力,舌苔白,X线腹平片及血、尿化验均无异常。触其腹,柔而软,脐右侧一包块,大如拳,能活动,质柔软,触之疼痛,嗳气更甚,徐徐揉之,包块缓缓散之,但疼痛仍不减,稍停片刻,包块复起,疼痛如故。属寒、食、气滞、血凝、郁结于下焦,则腑气不通而气逆。遂予大承气汤加味而治之:大黄(后下)30克,厚朴、枳壳、白芍、青皮、藿香各12克,芒硝(外包)12克,冲服。鸡血藤15克,沉香、乳香各10克,丁香、干姜各6克。1剂,三煎三服。
  服后矢气频转,大便四行,初有燥结,次为稀便,腹痛缓解,再以上方去大黄、芒硝再进1剂。服后腹痛、嗳气、欲呕皆止,包块消失。欲进食,再以调理脾胃之法以巩固疗效。诸症皆去,幸免一刀之苦。
  按  此证病在于腑。六腑属阳,以转输为常,反之六腑失去推动转输之职,则阴阳失调,寒、食、气血互为博结,壅塞不通,则肿则疼,嗳气呕逆,则为癥瘕积聚之症。《诸病源候论》曰:“瘕者皆由寒温不调,饮食不化,与脏气相搏结所化生也.......。若病虽有癥结,而可推移者名为瘕者,假也,谓虚假可动也。”此症右下腹有一包块而疼痛,时隐时现,包块推之可移动,徐徐揉之并可消散,实属瘕症无异,其病在腑,治疗非通其腑,行其气则壅结之症难易消除,故急以大承气汤加味以通腑、散结、行气;加青皮、藿香、沉香、丁香、行气降逆,白芍、鸡血藤、玄胡、乳香、活血散瘀止疼,干姜性温守而不走,并能祛寒而反佐,以制大黄苦寒之性。诸药合用,既能疏其气血,调和阴阳,散其癥结,则癥瘕诸症自除。
6
发表于 2012-9-23 12:02 | 只看该作者
名家医案
   大陷胸汤 一验一误


    验 案

    患者,女,35岁,1990年春就诊。素有胃痛病史多年,由于农忙,饮食不调,旧病复发,疼痛难忍,波及整个上腹部,拒按,摇动有振水声,哗哗响,形亏体弱,舌淡苔薄白,脉细。予大陷胸汤:大黄30克,加水600毫升,煎取400毫升,将芒硝20克溶化,入甘遂末4.5克,温服200毫升,大泻数次,病若失,余药未服。5年后随访,胃痛未再发,多年宿疾,一泻尽除。

    讨论  虽有大陷胸汤证为急性腹膜炎的说法,但并不是说大陷胸汤只能用于腹膜炎。曾与一兽医交谈,他说:“牛马多结槽,但分食结、水结,食结又分前结、后结,前结将消导药用大注射器直接注入胃中,后结将胳膊由**伸入肠中去掏”,但对水结未说治法。我心想:前结,保和丸、四磨汤证;后结,大承气汤证;水结轻者,五苓散;重者,大陷胸汤。不料,当初的想法,在这位患者身上得到了验证。

    误 案

    患者,女,30岁。1998年10月11日来诊,满腹痛痛,以脐周为甚,拒按,时有隆起如拳,上下移动,舌质正常,苔白,脉沉紧。曾经他医口服、肌注止痛药,数日不能缓解,延我诊治。辨为大陷胸汤证,方药同上。分2次温服,于1日内服完。次日再诊,不吐不泻,疼痛加剧,建议转诊检查,在县医院住院1周,未能确诊,后腹痛缓解而出院。

    讨论   事后思考,这本是大建中汤证,《金匮要略》曰:“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此患者除无呕吐,乃典型的大建中汤证,以脉紧、拒按误认为是实证,幸而迷途知返,未造成严重后果。可知,临床实际,不似初学八纲辨证时,寒、热、虚、实清晰易辨。唐代孙真人说“医者应胆大心细”,诚经验之谈。        (沙丘沙)

    黄煌按

    入细求实,好案!中医的方证其实是辨病与辨体的结合体。如果仅仅将方证的证作为症状看,方证相应变成对症状用方,那就大错了!有些方证就是一种病,比如大陷胸汤证就是“水结”,有时不管其体质如何,不管其脉舌如何,只要是这个病,这个方证,就可以用大陷胸汤。

    案一虽体弱舌淡,却可用甘遂、大黄、芒硝;而案二舌苔正常,脉象沉紧,却不可用下剂,反而该用大建中汤,就是这个道理。近来,有些网友总认为方证相应层次低,是不讲辨证论治,其实都是没有看出其中的奥秘。
7
发表于 2012-9-23 12:06 | 只看该作者
    名家医案

    小儿脾虚肉食停滞发热案


   
1994年5月5日,一年长者背一八岁瘦弱患儿,来我诊室述说患儿病情,患儿持续发热,体温38℃左右不退,不能进食,食后即吐,已三月余,西药多次诊治无效,曾在地区医院住院治疗十余天,无功而返,今来邀请中医治疗。

    吾问其患儿以前都患过什么病?患儿之父冥想片刻,述曰:“三年前因食肉食类食物而发热,不能进食,食后即吐,与现在病情相同,长期多次服药,不知服何药而愈。近三个月,又吃一次肉包子,两天后,发现患儿疲惫不堪,不欲进食,进食则呕,经检查发烧,立即治疗至今不愈。”

    患儿现精神萎靡不振,形体较瘦弱,触其腹微胀而软,肝脾未触及,胸肺摄片和实验室检验血、尿均无异常,体温38.6℃。舌质淡红,苔薄白微腻,脉沉数无力。

    此乃脾虚不运,肉食停滞,使太阴脾土受伤愈甚,积久成积而化热。给予消积化滞,佐以清热降逆之法,自拟消积化滞退热方。

    处方:焦三楂15克,谷芽6克,鸡内金6克,白术5克,槟榔6克,半夏5克,砂仁3克,藿香6克,柴胡10克,黄芩6克,胡黄连6克,代赭石10克,2剂,水煎服。

    5月8日复诊:上药服两剂后,患儿精神好转,喜玩耍,食欲增加,食后不吐,体温降至37.5℃。药达病所,效不更方,再以上方药继服2剂,症状消失,体温恢复至正常。

    一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体质较一个月之前健壮,体重增加,一切良好。

    按  此患儿发热,非外感发热,因其平素脾胃虚弱,运化不良,复食肉类食物,伤及太阴脾土,气机不宣,使脾胃升降失职,则脾湿不化而发热。治疗以消积化滞和胃之品。焦山楂有消积化瘀之功,鸡内金、槟榔、谷芽有消积醒脾之力,白术、半夏、藿香、砂仁芳香化浊,宣畅气机而降逆,代赭石降逆止呕。李时珍说:“代赭石养血气而除五脏血脉中热。”柴胡升胃阳,恢复升降功能而除热。胡黄连、黄芩厚肠胃,消谷利小肠,导脾胃湿热以下行,故积消,湿化,则热去。
8
发表于 2012-9-24 22:25 | 只看该作者
怎么感觉像是中国中医药报上的
9
发表于 2012-9-25 12:45 | 只看该作者
哈哈,有同感,不过可以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22 06:2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