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733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不明原因发热的鉴别诊断(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1-7-6 06: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热是十分常见的临床症状,在内科和感染科工作中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因发热而就医的患者。其病因众多,涉及临床各科。尽管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已相当先进,但不明原因发热(FUO)的鉴别诊断,乃是临床工作者十分棘手的一大难题。希望大家各自谈谈发热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经验.

发热的诊断步骤
第一步 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
一、病史采集和体检中应把握的原则
1.有的放矢的原则
询问病史和查体时,要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询问某个症状或检查患者身体的某个部位时,我们应该知道:“我希望发现什么?那里可能有什么线索会帮助我明确诊断?”例如有一发热病人,反复出现一过性畏寒、寒战,继之高热。初步印象:菌血症,可能存在局部感染灶。因此在查体时应侧重于发现提示感染灶存在的“定位”体征(如牙龈红肿、溢脓、皮肤疖肿;心脏杂音、肺部呼吸音改变及罗音、腹部压痛等)
2.“重复”原则
当一个病人的诊断长期不能明确时,我们一定要反复询问病史,重复查体,甚至重复做一些重要的化验检查。新的发现往往可以增添以前未曾获得的重要的鉴别诊断资料。这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⑴入院初期的询问病史和检查有时不可避免地会有所遗漏 这可能是两方面因素所造成的,一方面医生可能忘记询问,另一方面病人可能认为某些线索不太重要或已经遗忘,甚至有难言之隐。比如,有些未婚女性可能有意隐瞒性生活史,就可能对阑尾炎与宫外孕的鉴别造成困难。
⑵疾病的发展有其自身的时间规律,有些症状、体征是逐步显现出来的。

二、体格检查的具体步骤

(一)起病姿态
一般感染性疾病起病较急,尤其是细菌、病毒感染(伤寒、结核等除外),而非感染性疾病发病相对较慢。但并不能以发病的急缓作为重要的鉴别诊断依据。例如,在非感染性疾病中,恶组、淋巴瘤、噬血细胞综合征等血液系统疾病,可以表现为急骤起病,且病情凶险。

(二)热 型
许多疾病常具有其特殊的热型
稽留热:常持续在40℃左右,1日温差<1℃。常见于伤寒、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弛张热:亦常为高热,1日温差1~2℃以上。常见于风湿热、败血症、脓毒血症、肝脓肿、严重肺结核等;
间歇热:1日间温差大,波动于正常与高热之间,呈反复发作过程。常见于疟疾、肾盂肾炎、淋巴瘤、布鲁菌病等;
波状热:见于布鲁菌病;
消耗热:热度波动幅度更大,在4~5℃间,自高热降至正常以下。常见于败血症;
马鞍热:见于登革热;
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常见于回归热、何杰金病等;
不规则热:常见于风湿热、感染性心内膜炎、流感、阿米巴肝脓肿、肺结核、恶性肿瘤等。
据统计,热型对疾病诊断虽有一定的帮助,但由于存在个体化差异以及抗菌药物、解热镇痛药物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等原因,大多数病例发热的高低、热型和间歇时间与诊断无关。即以伤寒为例,目前能够见到的所谓“体温阶梯上升、高热稽留、缓慢下降”者已少之又少,多数表现为弛张热或不规则热,尤其是早期应用抗生素者,对热型影像更大。因此,我们应该了解:
①动态观察热型的变化可能对诊断更有帮助。
②体温单和医嘱记录单中往往隐藏着重要的诊断线索
③强调:勿滥用退热药
(三)热度与热程
1. 急性发热:自然热程在2周以内。绝大多数为感染性发热,病毒是主要病原体,非感染者仅占少数。
2. 长期低热(慢性微热):指体温在37.5℃~38.4,持续4周以上者。其常见病因如下:
结核、链球菌感染后状态、慢性尿路感染、慢性病灶性感染(牙
感染性 周脓肿、鼻窦炎、胆道感染、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炎等)、慢
性病毒性肝炎、CMV感染、梅毒等
非感染 甲亢、结缔组织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原因未明的肠炎、
血液病、恶性肿瘤、间脑综合征、原发性选择性IgA缺陷病等
功能性疾病 月经前低热、妊娠期低热、夏季微热、神经功能性微热、感染
后低热等
长期低热者如伴有血沉增快,一般不能用功能性疾病解释,而应考虑结核、肿瘤或结缔组织病等可能。
(四)伴随症状与体征
1.寒 战
以某些细菌感染和疟疾最为常见,是诊断此类疾病最常用的体征之一。在畏寒、寒战期间抽血培养,往往阳性率较高。
结核病、伤寒、立克次体病与病毒感染者罕见有寒战,一般也不见于风湿热。
此外,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寒战应与输液反应相鉴别:后者于输液后不久即开始,输液前无反复发作的病史,其颤抖更剧烈,而无明显的乏力、纳差、萎靡等全身毒血症表现;停止补液并给予糖皮质激素等处理后,10~15分钟内寒战即可终止。

2.面 容
应注意发现一些疾病的特征性面容:如伤寒面容、酒醉貌(肾综合征出血热)、蝶形红斑(系统性红斑狼疮)、口围苍白(猩红热)等。再如,口唇疱疹可见于大叶性肺炎、间日疟、流行性脑膜炎等,而一般不见于小叶性肺炎、干酪性肺炎、恶性疟和结核性脑膜炎,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3.皮 疹
许多能引起发热的疾病都具有其特征性皮疹,如伤寒的玫瑰疹、麻疹的巴氏线、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搔抓状出血点等等,这些常见的较典型皮疹已为大家所熟悉,在此不赘述。而一些少见的或在查体时易遗漏的皮疹如能及时发现,常常对某些疑难病例的诊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某些发热性疾病的特征性皮疹(见附表)

4. 淋巴结
普遍性淋巴结肿大可见于某些全身性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兔热病、弓形虫病、HIV感染,以及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结缔组织病等;而局限性淋巴结肿大常见于局限性感染,也可见于恶性淋巴瘤、恶性肿瘤的转移等。因此,尤其当患者出现局部淋巴结肿大时,应注意检查其引流区附近有无病变。例如:恙虫病就常在焦痂溃疡的引流区出现局部淋巴结肿痛。
肿大的淋巴结有压痛与自发痛者,通常为炎症性(包括无菌性炎症,如出血坏死性淋巴结炎),但恶性淋巴瘤或转移癌增大过快时,也可有自发痛或压痛。
应该注意,较典型的恶性淋巴瘤患者可有全身性淋巴结肿大伴周期性发热,但16%~30%的患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约70%有颈部淋巴结肿大,但少数病人仅有深部淋巴结受累,有些病例肿大的淋巴结甚至可以一过性自行缩小,易误诊。而且,浅表淋巴结肿大的程度与发热的高低不一定呈正比。(如今年初1例,仅颈部有一黄豆大淋巴结,质略硬。活检报告为淋巴瘤)

5. 其他伴随症状和体征
如呼吸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出血症状及黄疸、肝脾肿大等表现对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根据其不同特点,作出相应诊断。对疑诊结缔组织病的发热病人,应特别注意了解其皮肤、关节、肌肉等部位的表现。

什么是发热?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问题。几乎每个人都有过发热的亲身体会。受凉感冒了可以发热,吃了不洁饮食腹泻了也可以有发热,正象俗话所说的:“吃五谷杂粮,谁还没有个头疼脑热的”。这些看起来好像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发热真的那么简单吗?
实际上,发热(尤其是长期不明原因的发热)往往是各科临床医生经常遇到的一个比较棘手的难题。因为导致人体发热的病因太多,也太复杂,其涉及的病种常常不下数十种甚至上百种,对许多病例要在短时间内作出明确诊断并非易事。
“不明原因发热”(英文缩写为FUO)是一个专用诊断名词,此类病人发热时间比较长,病因较隐匿,其具体定义为:持续发热2~3周以上,体温数次超过38.5℃,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常规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引起FUO的病因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是指由各类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等)感染人体所导致的感染,如结核病、肝脓肿、胆囊炎、艾滋病等;非感染性疾病又可分为很多类型,较常见的有:风湿性疾病(如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成人Still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各类恶性肿瘤(如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白血病、肺癌、肾癌等)、药物过敏(药物热)以及其他许多疾病(如增生坏死性淋巴结炎、甲状腺炎、炎症性肠病等)。在所有的病因中,以感染性疾病最常见,可占45%~60%左右,其次为各种风湿性疾病和恶性肿瘤。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病人对药物产生过敏反应所造成的药物热在临床上相当普遍,病人因为发热而就诊,在用药治疗过程中,体温仍持续不退或反而呈升高趋势。根据国内外文献统计,此类病人可以占到所有FUO病人的2%~9%,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面对如此众多、如此复杂的病因,作为一个缺乏医学专业知识的病人可能会觉得很无助、很茫然。连医生尚且觉得“头痛”,我一个病人能做点什么呢?其实,医生在诊断您的疾病的时候,非常需要您的帮助与配合。就此,我想给您提点建议:
第一,不要乱用退热药物,甚至协迫医生给您用退热药 发热只是人体疾病的一个表现,其本身是人体的一种有益的防御性反应,单纯的退热对疾病的治疗不仅无益,甚至反而有害;比如,发热病人的体温变化曲线是医生作鉴别诊断时的一个重要线索,强行退热后可能影响体温曲线反应病情的真实性,从而延误诊断,此外,退热药是临床上引起药物热的一类常见药物,用药不当可能反使病情复杂化,这种情况在临床已屡见不鲜;由此可见,对于长期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人,为图一时之快而强行退热的做法无异于“掩耳盗铃”;
第二,不要滥用抗菌药 病人往往有一种习惯性思维,发热了就想到要“消炎”。其实,诸如头孢菌素、青霉素等药物并非消炎药,而是抗菌药物,他们并非万能,都有自己的适用对象(敏感菌群),例如,无论何种抗菌药对病毒感染都是无效的;滥用抗菌次药不仅无效,而且还可造成人体的菌群紊乱,导致真菌(即霉菌)等继发感染而加重病情,甚至产生药物热;
第三,尽量详细地向医生汇报自己的病史 医生对于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过程就类似于侦探在破案,病史当中的有些诊断线索有时较隐匿,可能被医生或病人所忽视,例如发病前是否去过外地或国外旅游、近期有无手术史、发病前后曾服用过哪些药物、是否有与一些特殊化学物质或毒物接触史等等,这其中就可能隐藏着重要的诊断线索;
第四,疑难病人对自己疾病的诊断过程要有一定的耐心 医生对病情的诊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许多疾病的特征性表现也是在病情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显现出来的,应该给医务人员以获得必要的诊断依据所需的合理时间,配合医生共同战胜疾病。

健康人的正常体温是在19世纪确定的。Carl Reinhoid August Wunderlich对25000人进行了近100万次的腋温测量,平均体温为37.0℃,波动范围是36.2~37.2 ℃。早晨6点最低,下午4~6点最高。
一般认为,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37.6℃,或一日体温变动超过1.2℃即为发热。

发热的机理

现已证实,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的前部和视前区一带存在着密集的温觉感受器和少数冷觉感受器,产热和散热反应均可由**这一部位而引起(下丘脑前部不是散热中枢);而下丘脑后部可能是对神经“情报”加以整合处理的部位(并非产热中枢)。
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产热和散热两个过程,以维持体温的动态平衡。安静时产热的主要场所是骨骼肌和肝脏,在运动或疾病伴有发热时,骨骼肌更是产热的主要场所;人体主要的散热部位是皮肤,约90%的热量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等方式散失。如果这些部位由于各种因素造成功能障碍,即可导致发热。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剧烈运动、惊厥或癫痫持续状态等,可导致产热过多,而广泛的皮肤病变、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可导致散热障碍。除这些情况外,人体的大部分发热均可能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致热原(pyrogene,希腊语pye是“火”的意思)是一类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的总称,微量即可引起发热。外源性致热原(如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致热类固醇(如尿睾酮)、尿酸结晶等)绝大部分不能通过血—脑屏障,主要通过宿主细胞(主要为大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的所谓内源性致热原(如IL-1、IL-6、IFN-α、IFN-β、TNF等)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发热。但也有例外:LPS既可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又能促使宿主细胞合成各种内源性致热原。
由此可见,发热的病因是十分复杂多样的。发热的目的是增加炎性反应、抑制细菌生长、创造一个不利于感染或其他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环境。
发热可作为临床上许多类疾病的共同表现之一,也是感染性疾病诊断中一个常见的难题。

2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2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11-7-16 12:57 | 只看该作者
好贴,顶一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19 22:0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