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9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医学资讯] “未知病毒”笼罩病患者 卫计委启动六省市调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1-3-26 15: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他们,到底得了什么病
  2011年2月23日深夜,北京街头寒风凛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简称“中国CDC”)对面一家小旅馆,身穿无菌服的新快报记者与1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特殊“病人”面谈了三个小时。
  这是一群特殊的“患者”——他们曾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有人甚至在几个月内数十次地检测HIV,所有检测结果都显示是阴性,很多人因此自称“阴性感染者”;继而,他们又怀疑自己感染了一种现代医学目前还无法认知的、有传染性的“未知病毒”,但临床报告却显示他们“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他们……
  他们,曾怀疑自己感染艾滋,多次检测HIV结果却都显示阴性;进而,又认为自己感染了一种“未知病毒”,但临床报告却显示“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因为对疾病的恐惧、对亲朋的愧疚、对未来的绝望,活得痛不欲生。
  尽管在医学界专业层面还未有定论,但本着对公众健康负责的态度,卫计委门对他们反应的情况高度重视。卫计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郝阳3月1日时面见“病友代表”,表示卫计委将从北京、上海、浙江、湖南、江苏五省市开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广东也被纳入调查的考虑范围。广东省、广州市卫计委门证实了这一情况。
  此外,经过中国CDC的多方努力,59名病友的血样也已经运输出境,美方实验室正着手准备开展检测。
  日前,在收到他们的求助后,新快报记者分赴北京、上海等地,遍访国内知名艾滋病防止专家、正进行此项研究的病毒研究所研究员及临床医生。专家们基本排除了艾滋病病毒变异的可能性,但对是否精神因素致病、是否存在未知致病因素尚无定论。
  案例
  母亲输血与碎玻璃
  “林军”坐在离记者不到半米的地方,挽起裤管让记者看他的骨关节。他说:“我以前很胖的,现在腿上几乎看不到肉,关节全都变形了。”
  “林军”是这群“患者”口中的“大哥”,他安慰过很多试图**的“患者”。他认为自己“患病”是从母亲输血开始的。
  2008年,“林军”的母亲突然胃出血,在医院输了3800CC的AB型血和血浆,出院后经常盗汗。“手上长皮疹,经常说手脚麻木,身上疼,关节会发出响声,身体变得消瘦”。当年5月,母亲的手背被碎玻璃划伤,“林军”收拾碎玻璃时不慎伤手沾了母亲的血,14天后出现“下巴淋巴肿大,膝关节酸胀,还能听到‘咔咔’的响声,全身都痛,吃一餐呕吐一餐;随后,左半边脸开始肿大”。
  他说,半年的时间,他的体重由原来的165斤下降到105斤。
  3个月后,他发现同样的症状出现在妻子和孩子身上,都喊腿疼,孩子还经常感冒,皮肤变黑。这让“林军”感到不安,他走遍上海各大医院,均无法确诊。
  此后,“林军”先后做了8次HIV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2009年2月,“林军”开始上网查询,无意中看到一个叫“阴性感染者”的博客,博主描述的症状与他的相符,通过这个博客他找到了“寻找真相群”。进了这个群后,他发现大家说得很恐怖,他有些不相信,还规劝大家“没这么严重”,群友把他“踢”了出去。
  “林军”称,2009年初,他已不能上班了,有一次昏倒在上班路上。后来他发现,“病友”们所说的症状一个个都在他身上应验了。
  ■他们的痛苦
  “肌肉好像慢慢溶解了”
  新快报记者调查了30多例自称感染者的个案,他们中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亲友也感染了与他们类似的病。
  与“林军”所述的血液感染途径有所不同,在这些人中,大部分个案的症状发生在高危性行为之后。这是部分专家认定他们是“恐艾症”的依据之一。
  自称来自广州的“杨×”说,2010年7月9日他在东莞发生了“***”,三天后他出现感冒、厌食症状,几个月后出现关节疼、关节响、掉头发、骨头痛等症状。
  32岁的“千古罪人”自称,他在深圳一家日资企业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与认识近一年的网友发生“***”后,他认为自己“患病”了。现在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痛苦:一处疼痛还没消失,另一处又出现,有淋巴的地方都会疼;两个月里体重降了6公斤,“胳膊、胸部和后背的肌肉好像慢慢溶解了一样”。
  还有被访者称,一起吃饭后,同事也出现相同症状,接触“患者”的泪水、汗液后,也有人“发病”……但记者从多级卫计委门了解到,目前还没有接到有未明原因的疾病暴发的报告。
  自觉染病多年的“林军”则说:“根据病友的经验,这是个慢性病……往往呈现家庭聚集性。不会像流感那样大规模地爆发。”
  ■他们也有梦
  一觉醒来幸福地奔跑
  “湘军”只有27岁,自称是湖南某市某区建设局副局长。他曾连着好几天每天都给新快报记者打3个以上的电话,反反复复说:“救我!我不行了!我躺在床上起不来,浑身都疼。”
  类似“寻找真相群”这样的QQ群目前无法确切统计,据媒体报道超过10个。新快报记者所在的4个群中,每个都有数百人,其中一个“寻找真相的人们”的群组已有6年多网史。“林军”表示,他已搜集160多份“病历”来证实这种疾病的存在。新快报记者在这些QQ群里也搜集了100多份患者自己记录的“病历”。有“病人”认为,大量被感染者症状轻微,误以为是别的疾病而被忽视了。这群“患者”自己总结了共同的症状:舌苔白,长绒毛,有白色念珠菌感染;腹泻,肠鸣;牙龈发炎,口腔溃疡;皮肤压痕明显且不容易消退,皮下出现血点,皮疹,严重者出现紫癜;厌食;盗汗严重;肌肉关节疼,关节响;全身肌肉跳动;胸闷;迅速消瘦。
  但临床医生却认为,这些症状不具有特异性,缺乏一个共性的特点,很多病都有可能产生这些症状。
  很多“患者”都说自己做过这样一个梦,“梦见自己一觉醒来,身上的所有症状都消失了,张大嘴巴呼吸着青草和泥土的味道,幸福地奔跑在郁郁葱葱的树木之间。”
  ■他们的家人
  “他根本没病,能吃能下田”
  在新快报记者面见的10位“患者”中,有九人明确表示自己的亲友有了与之相同的症状。但是,却极少有“患者”家人愿意站出来证明这个情况属实。
  “困惑九年”说,他10岁的儿子、妻子和父母都出现与他类似的状况,但他的妻子却明确表示自己没病,也坚持认为丈夫没病。“困惑九年”自己也坦承:“精神压力越大症状越严重,家人们的症状的确轻一些。”“广东远”认为他的家人多有了喉咙痛、咳嗽、不思饮食、怕冷、头发黄等症状,但是没有一个家人认为自己有病。
  2月22日,“伤心人”在电话中请求新快报记者说服他的妻子,让她相信她也得了一种疾病。但是,他的妻子接过电话后说:“他根本没病,就是精神问题,这么重的经济压力谁不觉得累?一年到头谁能不生病?他就是不肯听大家说,他根本没病,能吃能睡能下田。”
  ■他们的想法
  不认同精神因素致病论
  在“病友”们的积极努力下,中国CDC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从2009年开始关注这些人,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给“患者”们写了5封信。
  在中国CDC的帮助下,2010年1月10日和17日,59名患者在北京地坛医院接受检查。通过排除HIV、梅毒等感染和一些常规性检查后,北京地坛医院出具了临床报告:“多数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少数生化检查异常者,亦与其主诉的临床症状不相符合。从躯体症状和神经症性症状两个角度进行评估,考虑主要为精神因素所致。”
  在给“患者”的第五封信里,曾光这样写道:“我要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无论从流行病学角度、临床角度抑或实验室检测的角度,这次,我们与临床专家的判断是一致的。”即这些人身体上的痛苦,是源于对艾滋病或未知疾病的恐惧感,是一种精神或心理上的疾病。
  这与一些家属所说的“精神敏感”有一定程度上的契合,但却遭到了“患者”们的反对。
  在新快报记者采访的“患者”中,有两名自称医生的人士表示“因接触患者而感染”。
  自称是传染病学方面的专业人员的杨姓“患者”今年54岁。他说:“在去年12月18日接触了几位病人,一星期后发病了。春节我回家两天,15天后发现全家人都有了与我相同的症状,后来发现助手也是。”
  30岁的“重庆小城故事”自称从事心理咨询,他说:“去年5月前,我和很多人一样,认为这些‘病友’都是精神因素导致的。”他称,他在毫无防护的情况下接诊了这样的“病人”,“他们抱着我哭,我就帮他们擦眼泪,我和他们握手,一起就餐……后来我感染了”。
  某研究所研究员莫筱卫也不赞同“精神因素致病论”,她表示,从“患者”提供的旧照片及一些医院出具的检查报告来分析,他们的确出现了一些症状,如严重脱发、淋巴肿大、皮疹等。
  目前,各方所做的推断,除了一份北京地坛医院出具的“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临床检验报告作为依据之外,还没有更强有力的实验室研究成果作为支撑。
  据了解,目前,上海一家病毒研究所相关人员正在做相关研究,而中国CDC的相关人士也于2011年初将一年前采集的59名患者血样,送往美国实验室进行检测,正在等待相关结果。
  2011年2月25日,曾光教授再次面见了6名病友代表,并再三向他们强调,他已向卫计委建议,派专人每家每户去调查,以理清疾病的真相。
  2011年3月1日,卫计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郝阳和中国CDC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尊友等7人面见了12名“病友”代表并告知他们,准备先从北京、上海、浙江、湖南、江苏五个地区开始调查,并考虑将广东也纳入调查范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21 16:50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