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774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经验] 大家谈谈如何治疗肾不纳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0-6-17 16: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证在肾虚证候中,属难治重证。多由禀赋不足,或年老休弱,或哮喘日久以致肾中阳气虚衰,下元不固,气失摄纳而形成。
治疗法则: 补肾纳气。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金匮肾气丸加减:炮附片10克、肉桂末3克(冲服)、山茱萸12克、熟地10克、山药10克、沉香末5克(冲服)、炒白术10克、补骨脂10克。本方适用于喘促而形寒肢冷者。
(2)七味都气丸:熟地黄10克、山茱萸12克、山药10克、茯苓12克、丹皮、泽泻各10克、五味子10克。本方适用于喘促气短不得以接续者。以上方药,水煎煮,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温服,每日1剂。
2.加减变化:若喘促日久,动则尤甚,气不接续,汗出跗肿者,于方(1)中加红参10克(另炖)、蛤蚧粉12克(冲服)。若喘促面红烦躁,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者,于用方(2)中,加西洋参10克(另炖)、麦冬12克,若汗多气逆者,再加龙骨、牡蛎各15克。若喘逆剧甚,张口抬肩,端坐喘促,或痰鸣心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身凉,脉浮大无根或见结代,或模糊不清,宜急用人参、附子煎汤,送服黑锡丹、蛤蚧粉等。
(二)外敷药物
1.三子养亲汤外熨:苏子60克、白芥子30克、莱菔子60克,将3味药炒热后烫背部肺俞穴处。
2.纳气散:破故纸、小茴香各等分,共研为末,用扶阳膏药撤以上药末适量,贴于脐下。
3.消喘膏:白芥子、玄胡各21克、细辛、甘遂各12克,共研细末,分3等分用姜汁调成膏状,摊在6块约1寸的油纸或纱布上。于夏季三伏天贴于肺俞、心俞、膈俞(均为双侧)穴处,用胶布固定,每10天贴1次,每次贴4~6小时,连续3年。
(三)饮食疗法:
(1)虫草鸭:老雄鸭1只(约1500克),冬虫夏革5克、生姜、葱各10克、精盐6克、肉汤1500克,把虫草插入鸭脯,姜葱放入鸭腹,用大碗盛鸭,放入肉汤和盐,大火上笼蒸3小时即成,食鸭饮汤。
(2)山药粥:鲜山药100克、糯米100克、白糖l0克。山药去皮切丁与糯米用小火煮至汤稠,再加白糖,即可食用。
(3)核桃粥:核桃仁50克、粳米100克、生姜10克、精盐3克。将以上四物放入砂锅中,加清水1000毫升,用小火煮至米烂汤稠即可,随意食用。
(4)黑豆酿梨;雪梨2个、黑豆60克、冰糖40克。黑豆清水泡胀晾干,梨去皮,在梨柄处切开,挖去梨核,填入黑豆与冰糖,大火蒸1小时即成,吃梨食豆。以上各方均宜于肺肾虚而久咳喘者。
施治要点:
(一)本证以久病肺虚,反复感邪而进行加重,终而及肾;在病理属性上亦由气虚而发展至阳虚。由于下元不足,气失摄纳而形成是证。因此,在治疗法则上,一方面要温养阳气,尤其是肾阳,次为肺气,用药常为附片、肉桂、人参、黄芪、山药、炙甘草等;另一方面应镇摄潜纳,如八味肾气丸加沉香、黑锡丹之类也。
(二)本证虽为肾虚之候,但在病程中,可产生痰、饮、瘀等病理产物,而形成本虚标实之证,使得病情复杂,治疗颇为棘手。治疗中当根据感邪时偏于邪实,缓解时偏于正虚的不同,有侧重地分别选用扶正与祛邪的不同治法。由于虚实兼夹的相互转化,故临证时,既要掌握其辨证施治的常规,又要根据其错杂表现而灵活变通。
1.**:取穴肺俞、膏盲俞、气油、肾俞、足三里、太渊、太溪等。用补法。
2.艾灸:取穴大椎、风门、肺俞、膻中。用麦粒灸,每穴每次灸3~5壮。
3.水针:取入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以复方当归注射液、胎盘组织浆等穴位注射,每周2~3次,轮流交替注射。夏季缓解期治疗,疗效较好。
2# 沙发
发表于 2010-6-17 16:46 | 只看该作者
以上的方法虽然好,但是太复杂了!大家有什么比较简单点的方法呢?
而且肾不纳气不一定就喘,但阳虚体弱这个倒是多数人都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17 03:1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