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56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级考试] 我整理的中基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21: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中基
.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构成本原是:气
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气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是:精气学说、五行学说、阴阳学说
万物发生和变化的根源是:阴阳的交感
实现阴阳交感的基础是:阴阳的运动
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交感合和
精气的两种存在状态是:凝聚、弥散 。
属中医学一般思维方法的是:比较、演绎、类比
属中医学哲学方法的是:精气学说
五官中的“舌”属火,主要采用的是:演绎(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
患者唇、舌青紫,诊断为血瘀,此采用的是:演绎
患者四肢震颤、抽搐,诊断为风邪为患,此采用的是:类比
中医古代医籍中的“消息法”属于:试探法
诊断性治疗属于:试探法

第一章:绪论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是  《黄帝内经》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一:中医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
二:整体观念的内涵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和自然界相互统一
  有机整体的“中心”:五脏。
  有机整体的“主宰”:心。
《素问•匮真言论》春善病鼻 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三:辨证论治
  1病: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2症: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即症状和体征
  3证:即证候,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本质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
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是:证候
中医防止特点:防重于治
神: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总称。
狭义是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中医精气神学说中“神”的含义是指 : 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中医精气神学说的“精 ” 是指:    肾中所藏之精
精气神学说中特别重视:神的作用
                   第二章:**学说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发生和变化的根由
一:阴阳学说:
1阴阳的概念: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2阴阳属性的征兆:水与火
  阳中之阳:上午,阳中之阴:下午,阴中之阳:后半夜,阴中之阴:前半夜。
  五脏分阴阳:心、肺属阳,肝、脾、肾属阴。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脾为阴中之至阴。
  五味分阴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阴亢着胜之以阳,动极着镇之以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阴则阳病,
2阴阳互根:“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中求阳,阴损及阳,无阴则阳无以化
3阴阳消长: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4阴阳转化:寒极生热,重阴必阳。
  “阴阳离决,精气乃决”是指阴阳互根关系的破坏。
阴阳异常消长主要表现为:阴阳偏胜,阴阳偏衰。
三 :阴阳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确定治则
1阴阳偏胜的治则:损其有余。
阳胜则热(实热):热者寒之。
阴胜则寒(寒实):寒者热之。
2阴阳偏衰的治则:补其不足。
阴虚则热(阳盛):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中求阴(补阴时适当配伍补阳药),
阳虚则寒(阴盛):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中求阳(补阳时适当配伍补阴药),
四:五行学说
      肝归属与木,脾归属与土,主要采用的是取象比类法
(一)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1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木(“母子”关系)
  2五行相克:木→土→水→火→金→木(“克我”者是“所不胜”如:火是金的“所不胜”“我克”者是“所胜”,如火是水的“所胜”。)
  3五行相乘: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木→土→水→火→金→木
4五行相侮:某一行过于强大,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
            木←土←水←火←金←木
相生,相克属于生理现象,乘侮属于不正常相克现象。
“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了五行之间的制化关系。
五行学说认为病情较轻的色脉关系: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同
五行学说认为病情较重的色脉关系: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克
(二)治法
   相生 :1滋水涵木:   相克:1抑木扶土
          2益火补土           2培土治水
3培土生金           3佐金平木
4金水相生           4泻南补北(泻火补水)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行        五脏        六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五声
角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呼
徵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笑
宫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歌
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毛        悲        哭
羽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呻
                                                                                             第三章 藏象
   藏象学说的主要思维方法是:以表知里。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涵义: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脏:      肝,心,脾,肺,肾
腑:      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五脏的生理特点:藏精气,故满而不实。  (精气为满,水谷为实)
   2六腑的生理特点:受盛和传化水谷,故实而不能满
   3 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形态上多属中空,而与腑相似,不与水谷直接接触,而是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有类似于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
   4区分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最主要依据:功能特点的不同。
5五脏阴阳的根本是:肾阴与肾阳。
一五脏
(一)肝的生理功能:(刚脏,将军之官,罢极之本,体阴而用阳)
       1主疏泄:关键是调畅气机,表现为
⑴促进血、津液的运行;
⑵协调脾胃功能;
⑶调畅精神情志;
⑷促进胆汁的生成、排泄;
⑸关系男女生殖功能。
       2主藏血
     肝在志为怒,在体合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泪为肝之液。
(二)心的生理功能:(五脏六腑之大主,君主之官,生之本)
1心主血脉:
2心主神志:
         心主神明的物质基础:血液。
五脏六腑之大主和君主之官的理论基础是:心主神志。
心主血脉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心气充沛。
心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其华在面,汗为心之液。
(三)脾的生理功能:(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生痰、气之源)
       1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
       2主升清
       3主统血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理论依据:运化水谷。
     脾统血的作用机制是: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
     脾在志为思,在体合肌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涎为脾之液。
(四)肺的生理功能:(水之上源,娇脏,清虚之脏,相傅之官,贮痰之器)
1主气,司呼吸: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
2主宣发和肃降
3通调水道
4朝百脉,主治节
     肺在志为忧,在体合皮毛,开窍于鼻,其华在毛,涕为肺之液。
     对肺司呼吸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有:肾的纳气功能,宗气的行呼吸功能
(五)肾的生理功能:(封藏之本,先天之本)
       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2主水
       3主纳气:
肾在志恐,在体合骨,开窍于耳和二阴,其华在发,唾为肾之液。
      发为血之余;齿为骨之余;爪为筋之余。脑为髓海,胃为水谷之海;膻中为气海;冲脉为血海;脉为血府,汗孔为玄府
      七冲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
二六腑
(一)        胆的生理功能(中精之腑,中正之官,中清之腑)
储存和排泄胆汁。胆汁由肝之余气化生。
(二)        胃的生理功能(水谷之海)
1主受纳、腐熟水谷
2主通降,以降为和
(三)        小肠的生理功能(受盛之官,小肠主液)
1主受盛和化物
2泌别清浊
(四)        大肠的生理功能(大肠主津)
主传化糟粕
(五)        膀胱的生理功能(州都之官)
储尿,排尿
(六)        三焦的生理功能(决渎之官,孤腑)
通行元气和运行水液
1上焦如雾
2中焦如沤
3下焦如渎
三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脑:脑为髓海,脑为元神之府。
      2脉:脉为血府。
   与脑的功能活动关系密切的是:      心,肝,肾。
   与气的生成关系密切的是:          肺,脾,肾。
   与女子胞的功能活动关系密切的是:  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与月经来潮关系密切的是:          心,肝,脾。
与血液运行关系密切的是:           心,肝,脾,肺。
与津液代谢关系密切的是:                   肺,脾,肾。

第四章        气血津液
一 气     气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概念: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一)气的生成:由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和自然界的清气三者结合而成。
(二)气的生理功能:
      1推动作用 2温煦作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 5气化作用
(三)气的运动(气机):升、降、出、入四种
(四)气的分类
      1元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⑴生成:根与肾,以先天之精气为基础,赖水谷之气的培养。
⑵分布:根与肾,通过三焦布散全身
⑶功能: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固摄尿液,津液和肺吸入之气。
2宗气:聚于胸中者谓之宗气。与语言,声音,呼吸强弱有关。
⑴生成:由水谷精微和自然界的清气组成。
⑵分布:积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
⑶功能:走息道而司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
      3营气: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之气。又称为营血,营阴
⑴生成:水谷精气中精粹部分所化生。
⑵分布:行于脉中,贯五脏而络六腑,营运周身。
⑶功能:化生血液,营养全身。
      4卫气:行于脉外的具有护卫功能的气。又称为卫阳。
⑴生成:水谷精气中剽疾滑利部分所化生。
⑵分布:行于脉外,与营气相伴而行,环周不休。
⑶功能:温养,调节,防御作用。
卫气又有悍气之称。具有调节汗孔开合作用。

二 血是机体活动的物质基础。
(一)血的生成:营气,津液,精是化生血液的物质基础。其中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物质。
            血液的生成与脾脏关系最密切。
(二)血液的运行:与心,肺,肝,脾有关
                   心主行血,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脾统血。
         与血液运行关系密切的是:心,肝,脾,肺。
  (三)血液的功能:营养,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三 津液
(一)概念: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津:性质清稀,流动性大,主要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等部位,并渗入血脉,起滋润作用。
      液:性质稠厚,流动性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1津液的生成:来源于饮食水谷。
      2津液的输布:脾气散精,肺主行水,肾主水,肝主疏泄,三焦决渎。
      3津液的排泄:汗,尿,粪便。
    与津液代谢关系密切的是:肺,脾,肾。
四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气能生血 2血能化气 3气能行血 4气能摄血 5血能载气
  (二)血与津液的关系
       1津血同源
                 第五章  经络
一 十二经脉   大多循行于分肉之间
  (一)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 脏(胸)——→手
       手三阳经:    手   ——→头
       足三阳经:    头   ——→足
       足三阴经:    足   ——→腹(胸)
   (二)交接规律
        1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2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3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三)分布规律
        1四肢部:
           

前        中        后
阳经(外侧)        阳明        少阳        太阳
阴经(内侧)        太阴        厥阴        少阴
内踝上八寸以下        厥阴        太阴        少阴
       2头面部
          阳明:面部,额部
          少阳:头侧部
          太阳:面颊,头顶和头后部。
       3躯干部
           手三阳经:肩胛部
           手三阴经:腋下走出
           足三阳经:阳明:前(胸腹面)
                     少阳:侧面                    
太阳:后(背面)
        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手太阴肺经-食指端→手阳明大肠经-鼻翼旁→足阳明胃经-足大趾端→足太阴脾经┓—―――――――――――————-心中――――――――――――――――――――↓

手少阴心经-小指端→手太阳小肠经-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足小趾端→足少阴肾经─┓──────——————————胸中———————―――――――――――↓
手厥阴心包经—无名指端→手少阳三焦经—目外眦→足少阳胆经—足大趾→足厥阴肝经┓——————————————————肺中——————————————────↓
  既至目内眦又至目外眦的经脉是:手太阳小肠经
  绕阴器的经脉是:               足厥阴肝经
二奇经八脉
(一)        奇经八脉的生理作用
1进一步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3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腑的关系较为密切。
(二)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和跷脉的基本功能。
     1督脉的基本功能:
      ①调节阳经气血:起于胞中,行于背部正中,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阳经。(阳脉之海)
   ②与脑,髓和肾有密切的联。
    2任脉的基本功能:
①        调节阴经气血:起于胞中,行于腹面正中,与足三阴经及阴维脉交会
能总任一身之阴经。(阴脉之海)
②        任主胞胎
3冲脉的基本功能:
①调节十二经气血:上行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成为气血要冲
(十二经脉之海)
②冲为血海;起于胞中,与妇女的月经有密切关系。
4带脉的基本功能:约束纵行诸经,调节脉气,又司妇女带下。
5阴阳跷脉的基本功能:
 ①调节下肢内外两侧肌力,主下肢活动。
③        司眼睑的开合。
有一源三歧之称的经脉是:督脉,任脉,冲脉。
三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一)十二经别
     1概念: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
     2循行特点:离——从十二经脉的四肢(多在肘、膝以上)别出
入——走入体腔深部
出——再浅出体表上头
合——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的经别分别注入六阳经
     3生理功能:①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
        ②加强了体表和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
        ③加强十二经脉对头面部的联系。
        ④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④        加强足三阴经,足三阳经与心脏的联系。
(二)十五别络
1概念:经脉的分支,由本经别走邻经的联络路线。分布于体表。
2组成:十二正经各一条,任脉、督脉的络脉和脾之大络。
3循行特点:十二正经的别络多从四肢多在肘、膝以下分出
                任脉的别络在腹部
                督脉的别络在背部
                脾之大络在胸胁部
4生理功能:①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表的联系。
            ②渗灌气血以养周身
      ③统率其他络脉,加强人体前后侧面的联系。
(三)        十二经筋
        1概念及循行:是十二经脉连属的筋肉体系
                分布:一般多在浅部,也有进入胸腹腔者,多结聚于关节,骨骼附近
        2生理功能:约束骨骼,司关节的屈伸运动。
         
                         第六章   病因

一.        六淫
(一)        概念:
1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2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二)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外感性  2季节性 3地区性 4相兼性 5转化性
(三)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2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特的。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
3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外感病邪的先导。
(四)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  有寒性凝滞主痛之说
3寒性收引:
(五)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伤津耗气:
3 暑多夹湿:
(六)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脾阳最易被湿困
2湿性重浊
3湿性粘滞:①是症状的粘滞性,②是病程的缠绵难愈。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七)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2燥易伤肺:
(八)        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2火易耗气伤津:
3或易生风动血:
4火易致肿疡:
暑邪,燥邪,火(热)邪共同特点是伤津,最易伤津的是燥邪。

二疠气      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致病性的外邪
(一)        疠气的致病特点:
1发病急骤,病情重。
2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3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二)        疫疠发生与流行因素
1气候反常:
2环境污染与饮食不洁:
3预防隔离工作不好:
4社会因素:
三七情内伤
(一)        七情内伤的概念:
      七情—人的怒、喜、思、悲、恐、忧、惊七种情志变化。
      七情内伤—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超过人体本身的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发生的情志因素,称为七情内伤
(二)        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
       怒—肝、喜—心、思—脾、悲—肺、恐—肾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3加重病情:
      4多发为情志病症:

七情内伤致病多损伤的脏:心、肝、脾
四 饮食所伤
肝—酸(筋 )  心—苦(脉)  脾—甘(肉)  肺—辛(皮)  肾—咸(骨)
       多食酸,则肉诌而唇揭 (木克土)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火克金)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土克水)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金克木)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水克火)
五 劳逸损伤
       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  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  久视伤血
六 痰饮
(一)痰饮的概念: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痰饮”—饮在肠间   “悬饮”—饮在胸胁
“溢饮”—饮在皮肤   “支饮”—饮在胸膈
七 瘀血
  (一)形成:
       1气虚血瘀  2气滞血瘀  3血寒致瘀  4血热成瘀
(二)病症特点:
1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多夜间加重。
2肿块:肿块固定不移。
3出血:血色紫暗或夹有瘀块。
4发绀:面色紫暗,口唇、爪甲青紫。
5舌质紫暗,或舌质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曲张。
6脉多细涩、沉弦或结代。
临床上还常常出现善忘,渴不欲饮,肌肤甲错。

                 第七章  发病

一 邪正与发病
(一)概念:
     1正气:是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复能力,间称为“正”,“正”即是指人体所有生理功能。
     2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
(二)正气与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第八章  病机
一 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决定着:病症的虚实。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⑴实的病机:
①概念:主要是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
②病机特点:邪气盛,正气未衰,邪正斗争剧烈所产生的一系列
           以太过 亢奋、有余、不通为特点的一类病理变化。
③形成原因:常见与外感六淫和疫疠致病的初期,中期或痰、食、
             水、血等滞留体内而引起的病症。
④临床表现:发热、狂躁、声高气粗、疼痛拒按、二变不通,舌
             苔厚腻,脉实有力。              
⑵虚的病机:
①概念:  主要是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
②病机特点:机体精、气、血、津液不足,脏腑,经络功能减弱。
③形成原因:常见于外感病后期,或慢性消耗性疾病。
④临床表现:面色苍白火萎黄,神疲乏力,自汗或五心烦热或畏
             寒肢冷,脉虚无力。
2虚实变化:
⑴虚实错杂:虚中夹实 实中夹虚
⑵虚实转化:由实转虚  因虚致实
⑶虚实真假:大实有羸状(真实假虚),至虚有盛侯(真虚假实)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  2邪盛正衰 3邪去正虚 4正虚邪恋
二  阴阳失调
(一)阴阳偏胜:指阴邪(阳邪)侵犯人体,导致阴盛(阳盛)的“实寒”(“实热”)的病机。  属于“邪气盛则实”
     1阳偏胜:
①        概念: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亢盛,功能亢奋,
           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     
②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衰的实热证。
③        形成原因:感受温热阳邪,五志过极化火,以及气滞,血瘀,食 积
                       等郁而化热。
④        临床表现:发热,面红,目赤,烦渴,小便黄赤,舌红,脉数。
2阴偏胜:
①        概念: 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亢盛,功能障碍
          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②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衰的实寒证。
③        形成原因:感受寒湿阴邪,过食生冷寒凉,寒邪中阻。
④        临床表现:形寒肢冷,腕腹冷痛,泄泻,水肿,痰液清冷,舌淡
             脉迟。
(二)阴阳偏衰:属于精气夺则虚的病机范畴。其病理表现为“阳虚则
                       寒”、“阴虚则热”
                   阴阳偏衰以肾为根本
        1阳偏衰:
①概念:即阳虚,
②病机特点:即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
③形成原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养,或劳倦内伤,或久   
             病损伤阳气。
④临床表现:阳虚病变以心、脾、肾三脏多见,尤其是脾、肾。
              畏寒肢冷,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蜷卧喜暖,神疲,舌淡,脉迟。
     阳虚:  阴中求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阴偏衰:      多见于肝肾阴虚
①概念:即阴虚
②病机特点:即阴不足,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的虚热病症。
③形成原因:素体阴虚,或阳邪伤阴,五志过极化火、久病伤阴。
④临床表现:潮热盗汗,形体消瘦,五心烦热,颧红咽干,舌红 少
              苔,脉细数。  
阴虚:  阳中求阴,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三)阴阳互损                (四)阴阳格拒   
         理论基础:阴阳互根            1阴盛格阳 2阳盛格阴
     1阴损及阳  2阳损及阴
     (五)阴阳亡失
             1亡阴     2亡阳
三  气血失常
   (一)气的失常
      1气虚  2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
       (二)血的失常
           1血虚 2血瘀 3血热
       (三)气血关系失调
            1气滞血瘀  2气不摄血 3气随血脱 4气血两虚 5气虚血瘀
  四  内生“五邪”                                                                  
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的失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
     
(一)风气内动  又称为内风或肝风内动或肝风
              1肝阳化风:阴虚阳亢,阴不制阳,阳亢而化风,形成风气内动。
                         筋惕肉瞤,肢麻震颤,眩晕欲扑,半身不遂,血随   
                         气逆,突然扑到,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2热极生风:邪热炽盛
                         痉厥、鼻翼煽动、角弓反张,并伴有高热、神昏、谵语
              3阴虚风动:阴液大亏,无以濡养筋脉,筋脉失养,则变生内风。
                          手足蠕动,舌光少津。
              4血虚生风: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则虚风内动
                           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
    (二)寒从中生(内寒):与脾、肾阳虚不足有关,以肾阳虚为关键
    (三)湿浊内生
    (四)津伤化燥(内燥):以肺、胃、大肠多见
    (五)火热内生
五 五脏阴阳气血失调
    (一)心的阴阳失调             (二)肺的阴阳气血失调   
     1心阳、心气的失调               1肺气的失调
①        心阳偏盛:即心火旺。多为实火。  ①肺气宣降失常
②        心阳偏衰:即心气虚,心阳虚。    ②肺气的虚损
2心阴、心血的失调:             2肺阴的失调
①        心阴不足:
②        心血不足:
③        心血瘀阻:
(三)        脾的阴阳气血失调              (四)肝的阴阳气血失调
      1脾阳、脾气的失调:              1肝气郁结
①        脾气虚损:                   2肝火上炎
②        脾阳虚衰                     3肝血虚亏
③        水湿中阻:                   4肝阳上亢
      2脾阴的失调:即脾气阴两虚。       5肝风内动
(四)        肾的阴阳气血失调失调
1肾的精气不足
①肾精亏虚:
②肾气不固:
      2肾的阴阳失调:
①        肾阴亏虚:
②        肾阳不足:
         
             第九章  治则
一 正治与反治
(一)正治(逆治):是逆其证侯性质而治的治则
1寒者热之 2热者寒之 3虚则补之 4实则泻之
(二)反治(从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治则
         1热因热用 2寒因寒用 3塞因塞用 4通因通用
      (三)因时治宜  用热远热  用寒远寒
   黑睛→风轮  两眦→血轮  胞睑→肉轮 白睛→气轮 瞳神→水轮
      扶正与祛邪兼用的原则是: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2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2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09-8-8 02:11 |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个!
3# 板凳
发表于 2011-5-2 00:17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12 22:3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