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343|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药经验] “细辛不过钱”值得商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9-3-30 18: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本草堂 于 2013-1-27 16:23 编辑

为探讨细辛用量,有一次竟喝下120克生药药汁,体验服后与饮前无何不适之感,各种检验亦无何变化
细辛是一味好药,味辛香窜,既能外散风寒,又能内化寒饮,开窍止痛,一个最重要的功效就是能入阴搜邪,把风寒、痰饮搜寻分离并透出体外,善治很多怪病奇症。

  但因有“细辛不过钱”这句古训,流传很久,很广,严重影响了细辛功效的正常发挥,致使医生不敢据证大量使用,常因用量不够而使疗效大打折扣。不少中药人员遇到一个细辛过钱的处方,不是拒不调配,就是要医生签字,曰: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
       何出此言呢?《本草纲目》曾引北宋陈承的《本草别说》的记载,细辛用量“若单用药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塞不通者死”(注意,“不过钱”是指细辛单味“药末”,细辛入煎并不拘于此说),自此以来,大多数方药书均不敢逾越雷池一步,后世不少医家也多对此心怀恐惧,不敢重用,现代药典亦规定细辛剂量为1~3克。然而细辛如此小量,对一些病证特别是顽症基本无效,极大制约了细辛的临床应用。

  医圣张仲景善用细辛,《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18个含细辛的处方,细辛用量都比较大,多在2两或3两,如麻黄细辛附子汤中细辛用2两,小青龙汤和当归四逆汤中细辛用3两。以东汉1两合现代的15.625克来测算,细辛的用量就是30~45克,可见,张仲景并未认为细辛过钱有毒。
      神农本草经》是将细辛列为上品的。《本经》一般对常用而相对安全者皆列为上品,谓:“细辛,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当代临床实力派医家李可也是运用细辛的高手,其善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细辛常超量使用,屡起沉疴大症。

  笔者临床体会,细辛一味,按经方用法,应以复方入药,煎汤使用,非常安全,当和干姜为伍时,即使用15克或者再大一些都可以。如用细辛走上焦,可以从少量开始,逐渐加量。如治疗风寒湿痹、顽痰痼疾时,细辛之量须在30克以上,疗效方显。

  当然,《本草纲目》中细辛“若单用药末,不可过一钱”之说也非空穴来风。现代药理实验表明,细辛的有毒成分为挥发油黄樟醚,一般煎煮30分钟后,就挥发得仅有原药材的2%,此浓度已不足以产生毒性。所以,细辛散剂不经煎煮不可多服,但如果入煎剂与其他药配伍煮沸一定时间后,就无毒性了,但要注意药锅不可盖盖子。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使用细辛当以病情定量,定量标准应当师法《伤寒论》、《金匮要略》及《神农本草经》之论。“细辛不过钱”之说仅适用于单味和散剂,而煎剂可据证适当增加用量。现代临床上有大量报道,较大剂量应用细辛,确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 本帖最后由 本草堂 于 2009-3-31 11:28 编辑 ]

2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2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09-3-31 09:11 | 只看该作者
可学习参考,谢谢!
3# 板凳
发表于 2009-3-31 11:02 | 只看该作者
在一些疑难杂症上,一些有毒药物发挥的作用是不能用现代医学的理论来说明的!
4
发表于 2009-4-3 21:41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我们老师也讲过
5
发表于 2009-4-3 23:23 | 只看该作者
确实有这说法,但是我们家老人出一个方剂量用的就大,调理男女,生双胞胎的,女的可调理月经不调,男的可促进生命活力
6
发表于 2009-4-3 23:24 | 只看该作者
确实有这说法,但是我们家老人出一个方剂量用的就大,调理男女,生双胞胎的,女的可调理月经不调,男的可促进生命活力
7
发表于 2009-4-5 22:13 | 只看该作者
细辛不过钱---知识针对于细辛用于散剂.作汤剂无此说法
8
发表于 2013-1-25 19:45 | 只看该作者
怎么不说马兜铃酸?
头像被屏蔽
9
发表于 2013-4-19 20:1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0
发表于 2014-10-18 12:4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谢谢
11
发表于 2014-10-19 19:4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非常好!
12
发表于 2014-10-21 08:2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报道,学习了!
13
发表于 2016-2-24 16:32 | 只看该作者
国人往往只死记结论不看条件!
14
发表于 2016-3-4 22:4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2 09:4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