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38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经验] 对陈潮祖教授经验的一点运用体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7 08: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        膜腠三焦学说及运用四逆散的一些体会
陈老指出膜是联系五脏六腑的筋膜,腠是膜外的疏松结缔组织,即膜外的组织间隙。三焦即是由膜和腠组成的。言三焦膜腠则三焦病理无处不在。陈老还指出三焦根源于肝。现已我临床运用四逆散的体会试以说明对膜腠三焦学说的一些肤浅理解。
案一、一六旬妇女患慢性膀胱炎,在医院用抗炎药如澳广、左氧氟沙星间断治疗数月没有明显效果,故来要求中药治疗。现在的症状是下腹胀,小便有不适感,有尿频、尿急的感觉,尿痛的感觉不明显,有时候尿道有痒感,其他就没有什么症状了,饮食和大便都正常。舌干有裂纹,脉弦大有力。我的处方是 :柴胡10 枳壳10 白芍30 甘草6 猪苓15 阿胶10 滑石30 泽泻12 茯苓12 生地30 桔梗10二剂就有明显的效果,数剂症状消失。继以知柏地黄丸巩固。
案二、一妇,年50左右,大便次数增多已数年,曾用过氟哌酸胶囊,蒙脱石散等西药都没有什么疗效。今借我亲戚到我这里来看病的机会,一起来试试中医的疗效。现在症状是大便次数增多但形质正常。其他和舌脉都没有什么异常。因为是都江堰地震区的灾民,离我这里比较远,所以先给处方两剂。处方为:柴胡10克  枳壳10克  白芍15克 仙鹤草30克 桔梗10克 甘草10克。二诊的时候告诉药已经中病,症状已经减轻很多。嘱以前药继续服用。数剂后已如常人。
以上二个病案都用了四逆散,那是为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看看陈老的一段话,“经隧是由肝主的筋膜构成。如心系的血管,脾胃的肠管,肝系的胆管,肾系的输尿管、输精管、输卵管等皆是。”实际上案一的可以看成是尿管挛急,案二可以看成是肠管挛急。这个经隧挛急是由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所引起的。所以都选用了四逆散。这些也就是膜腠三焦理论在临床具体运用的很小一部分。三案中除案一有明显的传统辨证依据外,案二没有明显的传统辨证依据。今从膜腠三焦理论施治而愈,说明膜腠三焦理论是很符合临床实际的。
2、        真武汤运用的体会
运用真武汤的关键在于辨证准确,真武汤的症候群繁多,如何才能准确的辨证呢?陈老指出舌体淡胖有齿痕是阳虚水湿壅滞之征,也是运用真武汤的指征。陈老还提到舌苔和脉象,就是苔无常色,脉五定体。我在临床也是依照这个方法来运用真武汤的。现举我的两个临床验案于下,以试印证。
案一、我的母亲50岁时,一天早晨起床忽然出现眩晕,呕吐,头不能动,动则眩晕更甚,呕吐不止,血压正常,观其舌淡胖有齿痕,苔水滑,脉细数。辨为阳虚湿滞,上犯清窍。处方为制附子15克(先煎30分钟)生姜15克白芍15克白术20克茯苓30克人参10克桂枝15克泽泻30克猪苓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水煎服,少量频频喂服。由于当时我还在学校学习,不能继续为她服务。但是一剂后她老人家就可以自己起床,并亲自到街上去拿药了,继续服用三剂后,眩晕消失。后我在成都给她买了附子理中丸、十全大补丸、归脾丸间服,坚持数月。至今已有十年以上没有复发。
案二、一6旬妇女患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入某医院,经输液抗感染、穴位封闭止痛治疗一月,疼痛减轻。出院后,让其服用某某进口西药继续治疗,但病人服药后症状没有什么改变。后我在其家做客,邀我试试。现在症状是:右胁隐痛,全身无力,躺在床上不想动,走路翩翩,饮食无味,二便正常,舌淡胖而润,脉弱无力。根据辨证认为是阳虚肝郁、水湿壅滞。处以真武汤合小柴胡汤化裁。药用:制附片15克(先煎30分钟)干姜15克 茯苓15克白芍30克 白术15克 柴胡10 黄芩10克 红参10克 炙甘草10克法夏12克大枣10克。两剂后病人精神增加,可以下床活动,数剂后症状全部消失而愈。至今没有复发。
2# 沙发
发表于 2008-10-27 10:53 | 只看该作者
通过实践证明,陈是对的。
不能光有理论,还有实践。

[ 本帖最后由 jinsir 于 2008-10-27 20:17 编辑 ]
3# 板凳
发表于 2008-10-27 18:40 | 只看该作者
四逆散两案是可以用肝主疏泄来解释的,但这个似与陈的那个三焦膜腠理论关系不大。另外,陈的理论我并不了解,望楼主详解之。
4
发表于 2008-10-27 18:58 | 只看该作者
  陈潮祖(1929),男,四川省宜宾人。因母亲宿疾久困,常延医诊治,长期耳濡目染,渐至心有所感,情有独钟,遂矢志岐黄,以济世活人。18岁时,从同里名师孙芳庭习医,学成,悬壶桑梓,医誉鹊起。1958年入成都中医学院师资班学习,结业后,留校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至今。1979年任讲师,1983年任副教授,1987年晋升教授。曾任方剂教研室主任,成都市政协委员,四川省中医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l99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部选定为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教师。现为方剂学硕士导师。
  临床方面,于杂病诊治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辨证、遣方、用药经验。特重肾命之阳,尤长补火益元。在运用补火益元诸方时,对真武汤的研究尤为深刻,化裁40余种,治病50余症,半数以上是他本人的创造性发挥。他运用本品,常与生姜配伍,欲其温而散者用生姜,欲其温而燥者用干姜。益元特别重视和擅长运用人参。 作为方剂学专家,对方剂学的突出贡献是选收医方,以临床常用,疗效突出,结构独特为原则,无贵无贱,广收博采,纠正了重经方,轻时方,重书刊方,轻民间方的偏见;编撰方书,创以五脏病症为纲类方和从脏腑病机入手研究医方的新体例;辨析方义,注重方剂结构、用法、特殊性的疑点、难点、要点分析,把方理研究推上了由形入神的高度;阐明方用,强调方随法施,法因证立,证系于五脏,把理、法、方、药融为了一体;并集古今灵机巧变之实例,当代科研成果以及临床心得,对众多医方的临床运用,作了切合临床实际的充实发挥,为当代,也为后世筛选保存了一大批宝贵方药遗产。
  学术上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全面继承,大胆创新,且数十年如一日,教学之余,深入临床,临床之余,精研理论,着力笔耕,在各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教学上,始终坚持以论明理,以案实论,力求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做到论实理透。由于内容生动具体,言辞雅畅清新,受到学生好评,誉为“月下清泉,流于石上”。3O余年来,一直主讲方剂学,先后为学科、专科、西学中班、进修班等各类学员讲授方剂学,还培养了学术继承人1名,硕士生2名,在读硕士生1名。合作编著《中医治法与方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中医方剂与治法》(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主编《中医病机治法学》(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等方剂学著作2OO余万言。1988年任西南西北片区教材主编《方剂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其中,《中医治法与方剂》一书,从1972~1984年间,一直作为我校正式教材使用。而《中医病机治法学》一书,则成为其学术代表作。书中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五脏宜通”和“膜腠三焦”等新见解。该书问世后,迅速被日本翻译出版,流传海外。

3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吕鸣+3感谢提供资料。
收到3朵
5
发表于 2008-10-28 19:59 | 只看该作者
可惜知道陈老的“五脏宜通”和“膜腠三焦”的同道太少了,枉费我的心血。如果想知道具体内容请看恩师陈老的《中医治法与方剂》和恩师宋兴教授的《临证解惑》。我才疏学浅不能写就。
6
发表于 2010-7-19 21:15 | 只看该作者
很崇拜陈老的学术见解,敢于创新,并与临床相结合,有理又有临床效果,正统中医的回归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1 13:0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