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735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拿] 肩关节周围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6 23: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属《内经》所论“痹”症中的“骨痹”或“着痹”[1]。自1872年法国的外科医师Duplay首次提出“肩周炎”的临床诊断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借助手术所见、电子或光学以及影像诊断技术的进展,对肩关节的解剖结构、组织病理和生化以及病因学进行了深入研究。狭义的肩关节,仅指肩肱关节,但从活动范围与功能来看,广义的肩关节是由胸锁关节、肩锁关节、喙锁韧带、肩肱关节及肩胛骨与胸廓间结构等五个关节构成的肩关节复合体。其中有的并非具有真正的关节结构,但却具有关节样功能。肩关节周围附着的诸多韧带、肌肉和滑囊等组织,不但是保证肩关节稳定性和运动灵活性的生理基础,使其活动范围最广泛、功能最多并能完成复杂而和谐的肩部运动。而且也是诸多组织容易损害的病理条件。
肩周的肌肉、肌腱、滑囊及关节囊等组织的损伤或无菌性炎症,临床均以肩部疼痛和不同程度的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早期大多以疼痛为主,后期主要以功能活动受限为主。依据致伤病因的不同,临床上将其分为:创伤或外伤性肩周炎和非致伤外力性肩周炎。由于肩周炎的病因不同和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因此其有诸多其它的诊断名称:因肩部疼痛和活动障碍多发于50岁左右,故称之为“五十肩”;有些患者因肩部受凉后发病,因此又有“漏肩风”的别名;在发病初期,肩部疼痛显著和肿胀并有明显的肩部按压痛,因而习惯地称为“肩痹症”;后期则因肩关节明显的活动障碍,而形象地称之为“冻结肩”或“肩凝症”。肩痹症最早见于清•高秉钧著《疡科心得集》:“臂痛之证,或为风寒湿所博,或痰饮流入经隧,阻滞伤筋所致,或因气血凝滞经络不行而作痛”,故称肩痹症。
在肩周炎的临床诊断之中,表达着两种基本概念:其一是狭义的,指肩周的多种组织同时或逐渐发生了多种类型的复合性损害,其临床表现大多为“冻结肩”或“肩凝症”。其二是广义的,指肩部诸多组织中的一种组织被损害后而表现的肩痛和活动障碍,如冈上肌腱炎、肱二头肌腱鞘炎、肩袖撕裂、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或肩峰下滑囊炎等,人们习惯性或简要地称其为肩周炎。鉴于肩周炎不同的致伤病因及其多种的发病机制,肩周炎可分为:劳损性、外伤性或复合性肩周炎。劳损致伤的临床常见组织有:肌腱炎、韧带炎或腱鞘炎等,其诊断和治疗以劳损性肌腱炎为代表。外伤性肩周炎临床常见的类型有:肩部挫伤、喙突炎、肩袖损伤或肌腱断裂等。根据其临床表现的特征可分为:急性期、慢性期或粘连期。而复合性肩周炎,临床可分为三种类型:外伤所致的多种组织损伤;肩部一种组织炎症扩散到多种组织或肩源性与肩外性组织损伤并存,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要注意辨别。
【病因病机】
从肩周炎致伤的病因分析可分为外伤性、劳损性和复合性肩周炎。从发病的病机分析可分为:肩源性和肩外性[2]病因。
一、肩源性病因
1.劳损性:劳损致伤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只有在肩部的组织劳损累积到一定的程度或人体的代偿能力降低时,临床才出现肩周炎的症状,此时,恰巧是人体肌肉组织急骤退化变性的中年期,究竟是因组织的劳损累积到一定程度而发病,还是因肩周组织的退化变性而引发症状,或者是两者兼有之,尚难定论。
2.外伤性:因致伤病因直接作用于肩部而发病,是肩周炎常见的病因之一。外力致伤如碰撞、打击、猛然的过度牵拉或投掷性体育运动等物理性外力,是青壮年肩部致伤而导致肩周炎的常见原因。
3.复合性:而在组织慢性劳损或退化变性的基础上,又因受凉或劳累以及轻微外力等诱因的作用而发病,是中老年人肩周炎的常见病因。
在肩部狭小的范围内,分布着诸多肌腱、韧带和滑囊以及筋膜等紧密相连的组织,其中任何一种组织的损伤或炎症,不但均表现着肩部疼痛和活动障碍,而且一种组织的损伤或炎症很容易波及到其相邻的组织,造成组织损害的范围逐渐扩展,疼痛限制肩部活动又容易造成炎性组织之间的粘连,导致疼痛和运动障碍的逐步加重,此为肩部单一组织损害向多个组织损害演变的“恶性循环”。因此,早期诊断和早期有效的治疗,是预防肩周炎由轻到重的关键环节。
二 肩外性病因:
1.颈源性:颈部组织损害[3],是引起肩部疼痛和活动障碍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神经根型颈椎病或颈椎间盘突出症以及颈椎后小关节病,是比较常见的疾患,由于颈脊神经根的损害,引起肩部的肌肉痉挛、肌张力减低或肌肉萎缩,又导致滑囊炎和肌腱炎等组织的继发性损害,形成了肩外性病因与肩部组织损害的复合性肩周炎。
2.放射性:腕管综合征、网球肘或肱骨内上髁炎,疼痛常放射到肩部,但少有肩关节的运动障碍。
3.牵涉性:胆囊炎,胆石症,心肌梗塞,肺炎,横膈或肺肿瘤等疾患,可出现肩部的牵涉性疼痛,却无肌肉痉挛或活动障碍。
4.其它原因:近年有人认为,肩周炎的发生与自家免疫性疾病有关。此外,有些学者注意到[4],精神因素、体内的感染病灶、内分泌紊乱或糖尿病等疾患,均可诱发肩周炎。
在肩外性的病因中,除了颈源性的病因之外,其它病因引起的肩痛,大多无肩部的压痛和明显的活动障碍。但当肩源性和肩外性的病因相互作用而引起肩周炎时,临床虽然仍以肩痛和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但在症状的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病机,增大了临床定位和定性诊断以及治疗的难度。
【分类】
一、劳损性肩周炎
劳损性肩周炎多见于中老年人,常为肌腱劳损,属于中医的“伤筋”,轻则疼痛,关节不利,经过休息和恰当的治疗,有些可自愈,有些则可渐进性加重,重则可致该腱失用。肌腱的劳损致伤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多见于肩部长期反复以及过度活动的体力劳动者,如投掷运动项目的运动员,汽车或机械修理等需要较长时间及反复将上臂举过头部以及伸臂去分解一个重力的职业工人。肩关节的运动,主要依赖于附着在肩关节复合体周围诸多肌肉的功能状态和相互协调的作用。肌腱在肩部通过肌腱鞘、韧带构成的管腔或骨性的沟槽以及滑囊等“特殊解剖结构”被相互隔开而分别附着在骨骼上。肌腱的劳损性增生肥厚、“特殊解剖结构”因劳损致伤的异常变形、肌腱在骨骼附着部的损害、肌腱邻近组织的损害波及到肌腱以及肌腱与组织间的粘连等异常,均是引起肌腱炎的常见原因和常见的部位。在肌腱劳损或退化变性的基础上,因轻微外力的作用而急性发作,可将他们视为同一疾病的两个阶段,前因后果关系。
劳损致伤与外力致伤的肌腱炎,由于两者的病因不同,其病机也不相同。致伤外力造成的肌腱炎,其组织病理以肌纤维撕裂、局部出血和渗出性炎症、最终以组织的疤痕性修复为结局,其临床表现着组织炎症特有的急性期、慢性期和恢复期的症状与体征。而劳损性肌腱炎的组织病理,则是肌腱在腱鞘或韧带及骨性沟槽内反复摩擦的微型创伤,使肌腱与其周围组织的表面浆膜由充血变性逐渐增生肥厚,在肌腱或腱鞘以及肌腱在骨骼附着部的组织劳损增生肥厚达到一定的累积量时,临床症状才缓慢出现,并逐渐形成不同的临床表现形式。如冈上肌肌腱炎、冈下肌劳损、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等,并分述如下:
1.冈上肌腱炎
冈上肌的主要功能,是与三角肌、前锯肌和斜方肌共同完成肩的外展运动。上肢从躯干旁自然下垂位开始外展时,三角肌实际上并无作用,而冈上肌则处于其最有效的地位:在此位置,它被最大程度地牵拉;因此:在外展开始时,冈上肌是外展的“启动肌”。外展一旦开始,这两股肌肉的作用即产生逆转:冈上肌由于短缩的缘故,其效能进行性地减退;而三角肌则变得更有效且在外展中占主要地位,因此,三角肌是外展时的“引进肌”[5]。外展的范围在0~90°之间时,涉及的肌肉主要为冈上肌和三角肌,这两块肌肉在肩关节平面组成一对对偶力。当肩外展到90°位置时,肩关节由于肱骨大结节碰到关节盂的上缘被“卡住” 而不能继续外展,此为肩外展的第一相。若要继续外展,需要肩胛带的参予才有可能。
肩胛骨在上臂即将外展到90°时,开始“摇荡”,肩胛骨反时针方向的旋转运动,使关节盂窝的面向上,改变了大结节与关节盂上缘之间的卡锁状态。在前锯肌和斜方肌一对对偶力的作用下,胸锁关节和肩锁关节的轴性旋转运动,各提供了30°的活动度,使肩胛骨可旋转60°。由于背阔肌和胸大肌的被牵拉所产生的阻力作用,肩外展受阻,此为肩外展的第二相。外展范围在90~150°。
    上肢要从150°上举到180°,完成肩外展的第三相,必须要有脊柱活动的参与。脊柱在臂外展达150°前开始弯曲,若只是单臂外展,脊椎对侧的肌肉收缩使脊柱侧弯,便能达到单臂上举的目的;若双臂均外展,则通过极度屈曲腰段,才能达到上举的角度。腰过度前凸的动作,则靠脊柱的肌肉来完成。在外展的最终阶段,所有外展的肌肉均在收缩中。
从肩外展的三个时相中可知,冈上肌仅参于肩外展90°以内的运动。冈上肌起始于肩胛骨的冈上凹,在“喙肩弓”下通过,附着在肱骨大结节的近侧。喙肩弓是由肩峰、韧带及喙突一起构成的一个坚硬无伸展性的纤维骨性弓环,连接在冈上凹与三角肌下区,该部位是冈上肌腱劳损常见的部位。喙肩弓环的界限为:后方为肩胛冈及肩峰,前方为喙突,上方为喙突韧带。正常冈上肌腱的厚度约为2~4mm,平均3.2mm。若因肌腱的劳损或炎症使肌腱的体积增大,肌腱不能通过此弓环时,肩便不能外展。假若肿胀的肌腱能强行滑过此环,则外展便可进行,但呈跳跃性,即所谓的“跳跃肩”。
冈上肌还与冈下肌,小圆肌及肩胛下肌共同组成肩袖,冈下肌收缩使肩外旋,肩胛下肌收缩使肩内旋,因此肩袖在肩的外展和上举运动及稳定盂肱关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冈上肌位居肩袖之中央,受力于四方,是力量的交汇点,因此,冈上肌腱是肩袖中退化变性发生最早,劳损几率最多,肌纤维断裂发生率最高的肌腱。另外,冈上肌腱与其上方的肩峰下滑囊和其下方的肩关节囊紧密相连,该肌腱一旦受伤或劳损,炎症很容易波及到肩袖中的其它肌腱或滑囊与关节囊,导致肩关节向其它方向的活动障碍。
2.冈下肌劳损及附着部损害
冈下肌是一个三角形的扁肌,比冈上肌发达,起自冈下窝及冈下筋膜,肌纤维向外逐渐集中,经肩关节的后面,止于肱骨大结节和关节囊。其附着于肩胛冈下窝的大部分骨面,上方界为肩胛冈下缘,外方紧靠小圆肌附着处,下外方界为大圆肌附着处。该肌的解剖特点是起点长,终点短,肌肉与肩胛骨之间虽有疏松结缔组织存在,但无滑液囊结构,肌肉运动易产生较大的摩擦力。特别是肌肉附着的骨面处凸凹不平,又是牵拉应力的集中区,在上臂过久处于前伸位或反复前外旋活动时,冈下肌持续收缩或反复收缩,容易发生肌筋膜的慢性劳损;而当上臂突然过度前外旋时,容易造成肌腱在骨骼附着部损害。
冈下肌和肩胛骨之间分布着丰富的神经末梢和血管,当冈下肌筋膜发生轻度的劳损或肌腱在骨骼附着部的损害时,即可产生较明显的活动性疼痛,人体反应性的保护性调节,减少该肌的运动量,而尤其周围的冈上肌、大或小圆肌替代其部分功能,因而该肌筋膜增生肥厚的程度较轻,其劳损或附着部损害的症状出现后,很快即缓解而隐藏起来,但在劳累或受寒之后症状常常一过性发生,是引发活动性肩痛和活动不利最常见的疾患之一。
3.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
肱二头肌的收缩使肘关节产生屈曲运动,而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的收缩则使肩关节产生前屈运动。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起自盂上结节和盂唇上缘,穿过关节腔进入肱骨结节间沟和同名的肌腱鞘,与短头共止于前臂桡骨的肱二头肌粗隆。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在穿越关节腔,通过关节囊的深面时,肌腱虽在关节腔内但却在滑膜外,与滑膜有三种接触方式:①、长头肌腱被关节滑膜压在关节囊的深面。②、肌腱突入滑膜之中,滑膜形成腱系膜,成为一根在关节囊下悬吊肌腱的带。③、肌腱游离,但完全被滑膜所包埋。一般情况下,这三种位置可由肌腱的起点延伸时相续出现。此种解剖结构,使肌腱的炎症很容易波及到关节囊和滑膜,造成肩关节显著的运动障碍。
肱骨结节间沟和同名的肌腱鞘部位,是劳损致伤最常见的部位。该腱鞘在肱骨结节间沟沿肱二头肌长头腱伸展并止于外科颈平面,造影显示,腱鞘呈韭叶状,末端滴泪状,并与关节囊相通,平均宽度为0.9厘米。日常活动中或职业要求反复的机械性**,均可引起此肌腱鞘的充血、水肿、细胞浸润,甚至纤维化,腱鞘增厚,粘连形成,使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的滑动功能发生障碍,轻者滑动不利,甚者则不能滑动。
通过解剖可知,穿越关节腔的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可因关节囊或滑囊的炎症波及该肌腱而发病。而经过腱鞘部位的长头肌腱,可因长期反复的过度活动,使该肌腱和腱鞘因经常受到机械性**,造成肌腱的表面浆膜与腱鞘的内膜呈现充血渗出并逐渐增生肥厚等病理变化,影响肌腱在腱鞘内的滑动。在肌腱劳损的基础上,又可因轻微的牵拉外力引起症状急性发作。因而对该肌腱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需要格外注意。
4.肩峰下滑囊炎
滑囊又称滑膜囊或滑液囊,为纤维组织囊袋,形扁壁薄,内衬以滑膜或细胞,囊内含有少量粘液以减少相邻组织之间的摩擦。肩关节复合体的周围分布着诸多滑囊,已被正式命名的滑囊有12个,另外还有数个无正式命名的滑囊,多位于肌腱与骨面相接触之处或相互摩擦的组织之间,其生理作用是减少组织间的摩擦和损伤,便于组织间和肩关节的活动。在肩部的诸多滑囊中,肩峰下滑囊炎是临床最常见而又多发的滑囊之一。
肩峰下滑囊,呈长条形,位于肩峰和肱骨大结节的上方及三角肌下的深层,滑囊的顶部,附着在肩峰喙突韧带的下面与三角肌发自肩峰的深面纤维上,其底部,附着在肱骨大结节的上面内外各2厘米处和肩袖上。上肢在躯干旁自然下垂位时,滑囊位于三角肌下的深层,肩关节在外展和内旋位时,此滑囊随肱骨大结节滑入肩峰下方而不能被触及。在儿童时期,两者是分开的,成人时常互相交通可视为一体,因此,肩峰下滑囊又被称为三角肌下滑囊。
肩峰下滑囊和冈上肌与三角肌,共同协调完成肩的外展运动。当肩外展时,肱骨大结节被冈上肌向上并向内拉,三角肌下滑囊的上隐窝被拉至肩锁关节之下,滑囊的深面在其浅面之上滑向内侧,浅面皱起,肱骨头滑入肩峰与三角肌拱顶的深面,使肩关节顺畅完成外展运动。另外,三角肌与冈上肌是一组对偶肌,肩开始外展时,主要由冈上肌的收缩启动肩外展的运动,当肩外展运动的角度达到30°时,随着冈上肌的收缩性短缩,其收缩效能进行性减低,此时,三角肌的收缩则在外展中占主要作用,使肩外展达到90°。
二、外伤性肩关节周围炎
肩部被碰撞、击打或猛然牵拉等明显致伤外力的作用,导致肩部周围软组织以闭合性损伤为特点的无菌性炎症,称为外伤性肩周炎。属中医“伤筋”、“筋痹”等范畴。一般伤后3周以内为急性伤,致伤组织的病理以无菌性炎症的充血渗出为主,超过3周以上时,则为慢性伤,其组织病理以胶原蛋白增殖为主。由于致伤的病因和伤及的组织及其程度的不同,伤后肩部疼痛的状态和活动受限的方向及其程度也表现各异。
外伤性肩周炎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直接外力是青壮年的常见病因,而中老年的外伤性肩周炎,大多是在肌腱或滑膜囊等组织退行性变的基础上,又因轻微外力致伤而发病,其组织伤情的病理,就与青壮年的伤情有了本质上的不同。外力致伤后,轻者仅有皮下筋膜组织的挫伤,较重者可有部分肩袖纤维组织的撕裂伤,严重者可发生纤维组织的完全断裂和撕脱性骨折。依据致伤外力的类型和伤情的程度,临床常见的外伤性肩周炎可分为:肩部挫伤、肩撞击综合征、喙突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断裂、冈上肌腱断裂或肩袖损伤。
1.肩部挫伤
肩部挫伤,也称肩部伤筋。被致伤的组织多为皮下的浅筋膜,造成脉管破裂,血溢脉外并停于皮下,相继出现一系列的经筋功能紊乱的症状。伤后一周左右,随着出血和组织水肿的吸收,肩痛和肩关节的活动性疼痛及活动受限即明显减轻,若症状和体征无减轻,反而逐渐加重,应根据肩关节活动性疼痛和活动受限的方向,查找其原因。
2.肩撞击综合症
该症是因肩峰下肱骨头和喙肩弓间的软组织,由于结构的原因或肩部被碰撞及击打等动力的原因,在肩的上举或外展运动中,发生肩峰下组织的撞击或挤压而产生的疼痛症状,称为肩撞击综合征。1972年被NEERⅡ提出后,才引起同道的重视。
3.外伤性喙突炎
喙突是肩部诸多肌腱和韧带的主要附着点。喙锁韧带、喙肩韧带、喙肱韧带、肱二头肌短头腱、喙肱肌和胸小肌的肌腱等,均附着在喙突。本病好发于青壮年,是青壮年肩痛的常见原因之一。本病常易误诊为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临床应注意鉴别。
4.冈上肌腱断裂
肌腱断裂属中医“筋断筋绝”的范畴。冈上肌腱是组成肩袖的肌腱之一,对肩关节的稳定起主要作用。青壮年人的肌腱断裂,多因暴力致伤,断裂常发生在距离肱骨大结节的1.25cm处,严重者可发生关节囊或肩峰下滑囊的撕裂以及肱骨大结节的撕脱性骨折。中老年人的肌腱断裂,是在肌腱劳损或变性,其柔韧性降低与组织脆弱的基础上,又因肩在外展位遭受外力而发生断裂,多为部分纤维断裂,少有完全断裂。有人曾做过实验证明:正常人冈上肌腱在抵御500KG左右的拉力后,才开始出现断裂现象,说明一般性牵拉力很少发生肌腱断裂,肩处于外展位再遭受暴力的作用,是该肌腱发生断裂的基本条件。另外,肌腱断裂的部位,常发生在距离肱骨大结节1.25cm处,大多为部分肌腱的纤维断裂,而不是完全断裂,这对诊疗有重大意义。
5.肱二头肌腱断裂
肱二头肌腱断裂较少见,短头断裂更罕见。外伤性肌腱断裂,常发生于青壮年,多因肌肉的一次强力又猛烈的收缩而发生。也可在肌腱劳损或退变的基础上,由轻微外力或一次剧烈的肌肉收缩而诱发,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体力劳动者。肌腱断裂多发生在肱骨结节间沟部位,也可发生在肌腹与肌键连接处。
6.肩袖损伤
肩袖是覆盖于肩部之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和小圆肌等肌腱组织的总称,它们都起自肩胛骨,止于肱骨大结节及解剖颈。应该四个肌腱彼此相连形如袖套,故称肩袖。其共同功能是在任何运动或静止状态下保持肱骨头与肩盂稳定,使盂肱关节成为运动的轴心和支点,维持上臂各种姿势并完成各种运动功能。由于冈上肌与三角肌的收缩使肩外展,冈下肌收缩使肩外旋,肩胛下肌收缩使肩内旋,因此又称旋转肩袖。
肩部被碰撞、砸击、投弹或投掷项目的体育运动、跌倒时手外展着地,或手持重物肩关节突然外展上举以及过度牵拉等外力,是肩袖外力致伤的常见原因。外力愈大,肩袖的伤情越严重。轻者仅有肩袖挫伤,较重者造成肩袖不同程度的撕裂伤,严重者伴有肩和肱骨大结节的骨折。肩袖挫伤和肩袖撕裂伤后,其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三、复合性肩关节周围炎
狭义的肩周炎,是指肩周炎后期的“凝结肩”,多因肩部单一组织外伤或劳损的炎症逐渐波及到其相邻的组织,最后演变成肩周组织的粘连性损害,形成诸如粘连性滑囊炎、缩窄性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或肩锁关节炎和肌腱炎的复合性损害等,其临床表现已显著的肩关节活动障碍为主。“凝结肩”形成的过程有三种类型,因致伤外力所致,因劳损所致或因肩源性与肩外性组织损害并存所致。
1、因致伤外力所致
外伤所致的肩周炎任何年龄均可发生,青壮年多有肩部遭受暴力史,而中老年多有突然过度牵拉等外力致伤的病史,伤后肩部疼痛明显,可向颈部、肩胛区或上臂放射,影响休息和睡眠,肩部的任何活动均能使疼痛加重。数天后疼痛可逐渐减轻,而活动范围却逐渐减小。肩关节有多个方向的活动受限,而以肌肉损伤明显的方向活动受限最为显著。
2.因劳损所致
常见中老年人,肩关节重复性劳作而发病,出现肩关节活动不利及劳累性肩痛,常见的发病方式有两种:其一是无明显诱因而缓慢发病,多在晨起后出现肩痛和轻微的活动受限。其二是在劳累、受凉或伸手取物以及拎重物等日常活动的用力后而急性发病,临床表现的演变过程与致伤外力基本相似。
3.因肩源性与肩外性组织损害并存所致
患者有肩关节周围肌肉劳损史,后有暴力牵拉造成肩部和肩外组织损伤,有些则先有肩部或肩外组织的损伤史,然后又出现由肩部组织损伤扩延到肩外或由肩外扩延到肩部的症状演变史,两者的相互作用使症状逐渐加重,常规治疗肩周炎的方法不能减轻临床症状,病程多表现为渐进性加重,是此种肩周炎的常见特征,肩部出现多个方向的活动性疼痛和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
【诊断要点】
1.冈上肌腱炎
⑴ 病史:本病多发于中年以上的体力劳动者或家庭妇女。
⑵ 症状:本病一般起病缓慢,早期症状不明显,以劳累或受寒后或在肩外展动作时,发生肩部外侧局限性疼痛,常有肩关节活动不利感。到中后期,肩前上方的疼痛症状由间歇性逐渐变成持续性,肩外展活动常使疼痛加重,肩关节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
⑶ 体征:肩外展在60~120°之间出现疼痛,超过120°的外展疼痛消失,上肢放下时疼痛又重新出现,此范围的“外展疼痛弧”和肩胛骨冈上窝或肱骨大结节部位的固定及明显的按压痛,是该肌腱劳损的重要体征。有些患者在肩关节连续伸曲运动时,可扪及关节内“砾轧音”。用力按压该肌腱在肩胛骨冈上窝或肱骨大结节的附着部,肩外展的活动性疼痛可不同程度的减轻,有助于诊断。
⑷ 辅助检查:X线片检查,部分病例肱骨大结节部位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MRI检查显示,可见肌腱厚度或轮廓不规则的异常征象。
2.冈下肌劳损及附着部损害
⑴ 病史:长时间伏案工作、需要重复肩外旋运动的职业或不正确投掷保龄球以及打乒乓球等活动,是冈下肌劳损或附着部损害常见的病因。
⑵ 症状:初期仅在肩外展外旋运动时出现疼痛,中后期则出现持续性的肩后侧疼痛,上臂前外旋时疼痛加重。
⑶ 体征:早期,冈下肌的肌张力轻度增高,仅有该肌腹的触压痛或冈下窝的按压痛,按压此两个部位时,肩前外旋的疼痛可减轻或缓解。中后期,冈下肌的肌张力明显减低,该肌与其周围的肌肉以及冈下窝与冈上窝均有触压痛,按压痛这些触压疼痛的部位时,肩前外旋的活动性疼痛不能缓解。而**这些触压疼痛部位后,活动性疼痛可缓解。
⑷ 辅助检查:肩部X线平片检查,多无异常征象。
3.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
病史:本病多发于肩部长期反复以及过度活动的中老年体力劳动者。
症状:初期,肩后旋运动时的疼痛是常见症状,逐步又出现肩前侧的酸胀痛及活动僵滞感,劳累或受凉等诱因常使疼痛加重。到中后期,肩痛由间断性逐渐演变成持续存在,疼痛有时向上臂及前臂放射,夜间易被痛醒,并出现脱衣和系腰带障碍。关节腔内的肌腱发生肌腱炎时,疼痛在肩的深部,早期仅有肩后伸的活动性疼痛,中后期出现多方向的活动性疼痛,虽然活动性疼痛明显,但肩部却寻找不到压痛点。
体征:劳损性肌腱或腱鞘炎,肩后伸并后旋的活动性疼痛,是早期的体征。将上臂置于外旋位,在肱骨结节间沟处,可触及结节间沟的组织趋于紧张并有明显的按压痛,将肌腱向两侧推挤也可出现疼痛,有些可触及增厚的腱鞘,该肌收缩时,在肱骨结节间沟的部位可摸到细微的摩擦感或捻发感,扩胸试验和屈肘抗阻力试验,均为阳性。关节腔内的肌腱炎,初期症状表现重,而体征却不典型,虽有肩外展或后伸及旋后方向的活动受限,但并非其特有的体征,肩痛明显却无压痛部位应考虑该病,用排除诊断方法,可帮助诊断。到中后期,两者均可见肩部肌肉张力减低或肌肉萎缩。
辅助检查:肩部X线平片检查,阴性者较多,但结节间沟切线位摄片,可有结节间沟不平整或骨质增生等异常征象。肩关节的碘水造影,可见该腱鞘不完全闭锁或不全粘连。
4.肩峰下滑囊炎
肩部疼痛和运动受限,是肩峰下滑囊炎的常见症状,疼痛和运动受限的程度与滑囊炎的类型有关。发病后,从肩部剧烈疼痛和活动受限,到疼痛逐渐减轻和活动明显受限以至出现肩胸联动征,其间经过的时间长短不等。
⑴ 炎症初期,肩部疼痛一般较剧烈,可向肩胛区、颈部或前臂等处放射,夜间疼痛比较显著,常因疼痛而难以入睡或睡眠中因痛而醒,口服镇痛剂往往不能缓解疼痛。肩部的任何活动均可使疼痛加重,尤其在肩外展和后旋时痛更甚。因肩关节的任何活动均可使疼痛明显加剧,为减轻疼痛,病人常使患侧肩部处于内收和内旋位。理学检查中,肩部周围的肌张力明显增高并有多处按压痛,喙突下缘的压痛尤其明显,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
⑵ 渗出期,肩部以持续性胀痛为主,疼痛一般位于肩部深处或三角肌下,在上肢外展到三角肌收缩的范围时,疼痛明显加剧并有肩峰下压痛,为该期的体征特点,合并冈上肌腱炎时也可出现外展“中间疼痛弧征”。三角肌触之张力增高,滑囊积液较多时可触到囊性感或波动感,有些可在三角肌的前缘见一鼓出的囊肿,滑囊穿刺,可抽出一定量的滑囊液,依据液体量及性状有助于诊断病变的性质。
⑶ 粘连期,肩部静态性疼痛逐渐减轻,而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却逐渐缩小以至于完全消失。穿衣或梳头以及背手活动较困难。肩外展活动被“耸肩”动作替代,肩外展及外旋时出现三角肌部位的局限性锐痛,肩部压痛较少见,病程较久者,肩外展活动时,可出现肩肱关节和肩胛骨与胸壁结构活动的肩胸联动征,也可有三角肌和肩胛带肌的肌张力减低或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滑囊造影检查,对诊断粘连性滑囊炎和鉴别肩关节僵硬与炎症有帮助。
5.肩部挫伤
⑴ 病史:青壮年有明显的外伤史,而中老年则有轻微的外力作用史。
⑵ 症状:轻度挫伤,伤后肩部症状多不明显,一般在伤后1~2天,才开始出现肩部的活动性疼痛和轻度的活动障碍,肩部可有淤肿或皮下的出血淤斑,也可无淤肿或皮下淤斑,但伤部却有明显的按压痛,大多在伤后5~6天,症状减轻并逐渐痊愈。较重者,伤后即出现肩部上方或外侧方的肿胀性疼痛,皮下常见青紫淤斑,肩周有广泛压痛,关节的活动受限多为暂时性,组织的出血和水肿经过数周消散吸收而逐渐痊愈。
⑶ 体征:早期,伤部的肿胀、皮下淤斑、局部的按压痛和因疼痛限制了肩关节的活动,是其特有的体征。随着疼痛的减轻或缓解,肩关节的活动度随之增大。肩部的肌腱或筋膜容易挫伤,该部位多有固定的压痛点。
⑷ 辅助检查:肩部的 X线平片或MRI扫描,在挫伤早期,可见软组织肿胀影,中后期则多无异常征象。
6.肩撞击综合症
⑴ 病史:该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曾有肩部被碰撞或击打的病史。
⑵ 症状:伤后逐渐出现肩上举运动的疼痛,疼痛的部位多发生在肩峰前1/3的部位及肩锁关节的下面。
⑶ 体征:肩上举活动受限,超过90°以上的肩上举“疼痛弧征”阳性,将患侧肩关节置于外展30~35°和前屈15~20°的位置,叩击尺骨鹰嘴,肩峰下出现疼痛,该“撞击试验”阳性,是诊断本症的重要体征。
⑷ 辅助检查:多无异常征象,少数患者可见肩峰与肱骨头的间距缩小,肩峰过长或过低以及大结节的骨赘形成等异常征象。
7.外伤性喙突炎
⑴ 病史:患者有投掷或突然过度的牵拉肩部史,等物理性外力,是引发于青壮年人喙突炎的常见原因。另外,因肩部组织的退化变性或相邻组织的炎症波及到喙突,是引起中老年人喙突炎的原因之一。
⑵ 症状:伤后的肩部疼痛、喙突部位的局限性压痛、肩被动外旋的活动性疼痛与活动功能受限,而肩上举与外展的活动功能多不受影响,是诊断本病的要点。
⑶ 体征:伤后的急性期,触压喙突局部有肿胀感并有明显压痛,肩关节的外旋活动明显受限并可使疼痛明显加重。在慢性期,喙突局部压痛轻微,而肩关节外旋的活动度却可略微增大。喙突压痛点的局部封闭,若疼痛缓解并且肩被动外旋的活动度有明显增大时,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8.冈上肌腱断裂
⑴ 病史:病前有明显的致伤外力作用史,致伤方式大多是:肩在外展位时的跌扑扭闪或突然过度再外展,造成肌腱断裂。
⑵ 症状:伤后患肩剧痛无力,肩部的任何活动均能使疼痛加剧,急性期过后,疼痛逐渐减轻但患肩外展抬举困难,患者在主动肩外展时,往往先耸肩并旋转肩胛骨,然后再侧弯并扭转身体使上臂外展和上举,这一系列的扭曲和旋转躯体的独特“臂外展韵律紊乱征”[9],是冈上肌断裂的特有体征,可帮助诊断。
⑶ 体征:伤后为减轻疼痛,患肩紧贴躯体,不敢进行肩部活动。急性期过后,肩部不能主动外展但可被动外展,肩峰下肱骨大结节处的明显压痛,外展抗阻力的疼痛征阳性,具有诊断价值的体征是:肩外展启动困难,越主动用力外展,耸肩则越高;无论在亚急性期或慢性期,上臂被动外展的幅度大于主动外展的幅度;在被动外展患侧上臂90°后,患者才能主动外展上臂。
⑷ 辅助检查:肱骨大结节处可有钙化影,造影剂可进入破裂的肩峰下滑囊。MRI扫描:从肌腱的早期变性到肌腱撕裂的中间期,在MRI扫描图像中,T1W1和PD像呈高信号,在T2W1像不呈高信号。
9.肱二头肌腱断裂
⑴ 病史:青壮年人多有明显的外伤史,中老年人则有突然的肩部用力史。
⑵ 症状:明显外伤者,伤后即出现肩部剧痛和肘部的屈曲无力,有些患者伤时可听到组织的撕裂声或感到有撕裂感,继之出现肩部肿胀和肩前侧的皮下瘀斑等症状。因肌腱劳损或退变后发生断裂者,肩部曾有较长时间的轻度疼痛及活动僵滞感,当劳损或变性的组织中,发生部分的或完全的组织纤维断裂后,则逐渐出现患肢肘部的屈曲无力,若因轻微的外力引起急性发病时,肩前内侧部位的疼痛则由轻突然加剧并出现屈肘无力。如果肱二头肌的肌腹与肌腱之间完全断裂或从盂上窝处断裂,临床上可表现为无痛状态。
⑶ 体征:结节间沟部位的明显压痛,抗阻力试验的无力感和试验中的疼痛加重,是常见的体征。肌腱断裂后,屈曲肘关节时,在上臂可见“肿物隆起”,此因部分断裂的肌纤维收缩向远端移位,使肌腱断裂的部位凹陷而肌腹收缩隆起所致。如果是肌腹断裂,则出现两块隆起,断裂的中间出现间隙,重者尤为明显,此为肌腱断裂的特有体征。
⑷ 辅助检查:肩部X线平片检查,初期可见肩周软组织肿胀影。肩关节造影检查,肩关节腔和肩峰下滑囊同时出现造影剂,为冈上肌腱断裂。
10.肩袖损伤
⑴ 病史:病前有明显的致伤外力作用史。
⑵ 症状:伤后疼痛急骤发生,疼痛常在肩内较深的部位,疼痛的性质为抽搐样痛,干扰休息和睡眠。疼痛起始于肩部,随后扩散到后部肩胛区和三角肌以及前臂外侧。肩部的任何活动均能使疼痛明显加剧,在48小时后疼痛达到高峰并保持数天的急性期症状。肩袖挫伤较轻者,急性期后疼痛逐渐消失而痊愈,而肩袖撕裂者,大多转入亚急性期,肩部静止性疼痛的程度逐渐减轻,关节的活动范围略有增大,但见旋转活动性疼痛仍较显著。数周后进入慢性期,肩部疼痛逐渐消失但关节的旋转活动却逐步丧失。
⑶ 体征:伤后的急性期,患侧上肢常表现着紧靠躯体的强迫位,行走中用健手保护患肩以防碰撞,深呼吸或肩部的任何活动均能使疼痛加剧,肱骨大结节的部位触之有肿胀感并有剧烈的压痛,患者因痛而拒绝检查。肩袖挫伤较轻者,数天后疼痛逐渐减轻并消失,肩关节功能恢复。而肩袖撕裂者,伤后数天虽然疼痛有所减轻,但肩关节活动依然明显受限,肱骨大结节部位的局部压痛仍较明显,患肢的外展或前屈及内旋运动仍引发疼痛。当被动抬高患肢后,患者不能控制上肢缓慢下移反而很快落下,该“坠落试验”阳性以及“撞击试验”阳性,均有助于肩袖损伤的诊断。进入慢性期后,肩关节呈现显著的活动障碍,患侧肩周肌肉的肌张力明显减低或有不同程度的肌萎缩。
⑷ 辅助检查:
①肩部X线平片检查:肩袖挫伤的急性期,可见软组肿胀影,而在慢性期时则多无异常征象。但肩袖断裂时,可见肱骨头上移,肩峰下间隙狭窄等异常征象。
②关节造影:若见造影剂出现在肩峰下间隙或三角肌下滑囊内侧,说明肩袖存在破裂,若造影剂进入肩峰下滑囊或三角肌下滑囊,即可证实肩袖的完全性破裂。
③MRI检查:肩袖完全性撕裂在MRI的典型表现为,在T1 W1和PD系列呈局灶性高信号,并通过撕裂肩袖的全程。
④超声波检查:肩袖挫伤的急性期可见肩袖水肿;肩袖断裂时,则显示肩袖缺损或萎缩变薄。
⑤关节镜检查:从后方入路检查,能直接观察肩袖的病理变化和肩袖损伤的部位、范围和程度,根据肩袖损伤的类型,并能采取相应的治疗。
11.复合性肩关节周围炎
一 因致伤外力所致
病史:外伤所致的肩周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均有明确的致伤外力作用史,青壮年多有肩部遭受暴力史,而中老年多有突然过度牵拉等外力致伤的病史,详细地询问致伤外力的作用方式和力矩,对判断组织的伤情和致伤部位很有帮助。
症状:伤后肩部疼痛明显,可向颈部、肩胛区或上臂放射,影响休息和睡眠,肩部的任何活动能使疼痛加重。数天后患肩的疼痛程度逐渐减轻,而活动受限的范围却逐渐减小,一般当侧卧位患肩受压不再疼痛时,表明急性期已经基本过去。
体征:伤后患肩常呈紧贴躯干的强迫外观,时刻用健手保护患肩的警觉状态,肩部的压痛部位广泛并且压痛显著,患者常拒绝检查。伤后数天疼痛逐渐减轻,但肩部的活动性疼痛和肩周多部位的按压痛仍明显,肩关节有多个方向的活动受限,而其中某一方向活动受限最显著,最终发生肩部僵硬、背手或穿衣困难。
辅助检查:肩部的X线平片检查,可鉴别有无骨骼伤。伤后早期,一般可见软组织的肿胀影或肩峰下间隙的增宽等异常征象。造影检查或MRI扫描,可帮助判断致伤组织的种类及其伤情。
二 因劳损所致
病因:发病年龄多见于中老年人,多有肩部重复性劳作的职业和劳累性肩痛及肩关节活动不利的病史。常见的发病方式有两种:其一是无明显诱因而缓慢发病,多在晨起后出现肩痛和轻微的活动受限。其二是在劳累、受凉或伸手取物以及拎重物等日常活动的用力后而急性发病,临床表现的演变过程与致伤外力基本相似。
症状:初期的症状主要是某一方向的活动性肩痛和活动不利,静态时的肩痛,可时有时无,而动态时的肩痛,可时轻时重,劳累或遇寒后症状出现,而休息或遇热后症状消失,明显可见的活动障碍并不多见。初期的症状,可有自愈性或渐进性加重的两种病程形式。加重者的肩痛发生频率和程度逐渐加重,肩关节由活动不利逐渐发展到某一方向活动受限,并且活动受限由单一方向逐步演变成多个方向,活动度也逐渐减小,最后出现肩部僵硬及梳理头发或穿衣困难。
体征:初期肩关节活动受限的体征多不显著,但活动性疼痛的体征却较明显。冈上肌腱劳损时,主要表现着肩外展60~90°范围内的活动性疼痛,并有肱骨大结节或肩胛冈上窝部位的按压痛。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劳损或该肌腱的腱鞘炎时,主要表现着肩后伸和后旋的活动性疼痛,并有肱骨结节间沟的压痛或组织的增厚感。肩袖劳损时,主要表现着肩前屈90°并内旋时的运动性疼痛,并有喙突下缘或肩胛冈下窝部位的按压痛。肩外展140~180°时的疼痛,提示疼痛来自肩锁关节。肩外展30°以内出现疼痛并有明显的活动受限,提示肩峰下滑囊或盂肱关节损害。当肩周某种组织的劳损性增生肥厚累积到严重影响其功能时,或劳损性炎症波及到其相邻的组织时,肩的活动度明显受限,组织劳损的部位按压痛明显并可触及肥厚的组织,到后期出现“凝结肩”。
辅助检查:肩部X线平片,肩关节多无异常征象,有些可见骨质疏松,冈上肌腱钙化或肱骨大结节处有高密度的阴影。
三 因肩源性与肩外性组织损害并存所致
病因:有些患者曾有外力或劳损造成肩部和肩外组织同时致伤的病史,有些则先有肩部或肩外组织的损伤史,然后又出现由肩部组织损伤扩延到肩外或由肩外扩延到肩部的症状演变史,两者的相互作用使症状逐渐加重。
症状:有些患者从肩痛开始逐渐扩散到颈背痛或前臂痛;有些先出现颈背痛,再逐渐扩散到肩痛或前臂痛;有些则由前臂痛逐渐扩散到肩痛或颈背痛,肩部出现多个方向的活动性疼痛和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常规治疗肩周炎的方法不能减轻临床症状,病程多表现为渐进性加重,是此种肩周炎的常见特征。
体征:肩部按压痛的部位由一个部位扩展到多个部位,肩关节活动受限由一个方向增加到多个方向并且活动范围从大逐步减小,肩部的活动性“疼痛弧”,肩外展活动受限或出现“耸肩”以及肩胛带肌或三角肌可见不同程度的萎缩,是肩周炎的重要体征。而颈部或前臂的姿势以及某种活动等其它的诱因,可明显影响肩痛的程度与活动受限的范围,是合并肩外组织损伤的重要体征。
辅助诊断:肩部X线平片,外伤性的初期,可见肩周软组织肿胀影;劳损性的则多无异常征象。中后期有些可见骨质疏松,冈上肌腱钙化或肱骨大结节处有高密度的阴影。造影检查或MRI扫描,可帮助判断致伤组织的种类及其伤情。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治疗】
针对劳损性肌腱炎的病因和病机,其治疗原则是:早期应适量的制动和积极进行肩背肌功能锻炼;中期应积极地消炎镇痛和舒筋活络以及功能锻炼;后期则应准确地分离粘连和强化肩部运动,促使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动静结合:劳损性腱鞘炎或肌腱炎的早期,针对其累积过劳的病因,可利用“小歇”和积极的肩背肌功能锻炼,辅以局部热敷和理疗,促进炎症和增生肥厚组织的消退,以使其尽早自愈。而在腱鞘炎或肌腱炎的急性发作期,肩部的活动往往使疼痛加剧,此期应用三角巾悬吊患臂,制动休息3~5天,急性期过后,应在有效镇痛的条件下,尽早进行适量的肩关节运动,预防组织间的粘连。后期,应在舒筋活络、分离粘连和消炎镇痛的基础上,积极进行肩关节的运动锻炼,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镇痛治疗:劳损性腱鞘炎或肌腱炎的早期,可选用关节镇痛膏、壮骨关节膏或伤湿止痛膏等消炎镇痛类膏药贴敷肩部。也可选用超短波、蜡疗或红外线等理疗肩部。急性发作期疼痛明显者,可口服芬必得,每次300mg,每日2次或扶他林,每次25mg,每日3次。疼痛剧烈或药物镇痛疗效欠佳时,可选取“曲安奈得10毫克或醋酸强的松龙混悬液0.5毫升”与0.5~1%普鲁卡因或2%利多卡因3~5毫升混匀后,行“压痛点[6]或肱骨结节间的腱鞘内”局部注射,局部注射的部位必须准确,并注意严格无菌操作,以免发生感染。
**拔罐:选取肩宗、肩井、肩骨禺、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治疗,进针的气后留针,也可在针柄用艾灸温针治疗,每次20~25分钟,每日1次。拔罐治疗每天1次,每次3~5分钟。**或温灸针柄和拔罐治疗,可驱除恶血或风寒湿邪,有助气血流通,促进伤筋的恢复,适用于肌腱劳损的早期和慢性期
手法治疗:肌腱或腱鞘炎的早期和慢性期,可用手法治疗。而急性炎症期,忌局部直线弹拨、刮筋等手法,因为炎症期的组织脆弱,手法可加重病理改变,促使病情恶化。肌腱部分或完全断裂时,也忌用手法。
①、拔筋法:患者取坐位自然下垂上肢,医者用一手扶患肩,另一手的食、中指卡在三角肌上,自肩峰向下行拨筋手法,重复3-5次。然后使患侧的肘关节屈曲90°,放置在医者的膝部并使肩外展近90°,医者一手的拇指屈曲,放在肱骨结节间沟部位,另一手的掌心压在屈曲的拇指背上,以臂力推动拇指,推刮3-4次,使力劲而柔,力达深部,以起到拔筋效果。拔筋和刮筋手法,有舒筋活络,消炎镇痛的作用。
②、推顺法:用手掌或拇指,从腕部向肩部直推数次至十数次。
③、牵抖法:患者取坐位,医者双手握住患者的双侧手腕,一边用力向下牵引上肢,一边用力均匀颤动患肢3-5次。
分离粘连:肌腱炎或腱鞘炎的后期,组织间的粘连是阻碍肩关节活动的病因,准确地分离组织间的粘连,有利于肩关节的功能锻炼。分离治疗后30分钟,再行肩部的热敷、超短波理疗或中药包的热熨,有助于组织粘连的分离。
1、针拨分离:肌腱或腱鞘与周围组织间、冈下肌与肩胛骨之间的点状粘连或肌腱在附着部的轻度损害,可用**针分离之,用**针分离点状粘连,其治疗中的痛感轻,创伤微小,再损伤的机率低。而组织间的局限性的粘连或附着部的增厚性损害,可用小针刀切拨分离粘连。
2、药物分离:肌腱或腱鞘与周围组织成片状粘连时,可选用“玻璃酸钠[7]”2ml:20mg或“当归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的药物,每次2-4毫升,进行片状粘连局部的注射,每周一次,共2~3次。也可选用“曲安奈得10毫克或醋酸强的松龙混悬液0.5毫升”与0.5~1%的普鲁卡因或2%利多卡因4~6毫升混匀后,行组织粘连部位的注射。
功能锻炼:积极进行肩背部的肌力锻炼和肩关节的功能锻炼,是预防和治疗劳损性肌腱炎或腱鞘炎以及肌腱在附着部损害的重要措施。肌腱劳损或附着部损害与肩背部肌力的减低有内在的关系,肌力锻炼增强肌力,能减轻症状并促使肩关节功能的恢复,也有助于预防组织的再损害。因此功能锻炼适用于肌腱炎或腱鞘炎的各个时期。
①、器械锻炼法:患者正立位,两足分开与肩同宽,患臂在体后,健臂在体前,两手分握滑轮绳索的两端,借助拉绳的一上一下,缓慢交替锻炼30-50次。
②、直棍锻炼法:取一直棍,健侧从肩上,患侧从肩后持棍,在体后如搓澡式上下交替推拉。每天3次,每次30~50次
③、徒手锻炼法:两手相嵌置枕后,两臂交替做收紧与展开的动作,每天3次。每次30-50次。
    手术治疗:对组织间粘连严重妨碍肩关节功能或持续性的疼痛,经过3个月以上的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
4.肩峰下滑囊炎【病因病机】
引起滑囊炎的常见病因可分为:劳损性、外伤性、化学性六淫邪气或筋骨不健以及七情所伤[8]等原因。肩峰下滑囊炎的常见病因可分为:外伤性、原发性或继发性。
1、外伤性滑囊炎:撞击或扭挫以及高尔夫球运动、网球或保龄球活动等猛然牵拉的致伤外力,是造成青壮年人外伤性肩峰下滑囊炎的常见病因,同时多合并肩周的肌腱或韧带等组织的撕裂伤。其临床表现大多经历组织无菌性炎症的急性期和慢性期的病程。
2、原发性滑囊炎:滑囊的劳损或退变以及滑囊邻近组织的炎性反应波及到滑囊而引起的滑囊炎,常发生于中老年人,多合并有肌腱或腱鞘的劳损和退行性变。以滑囊劳损或退变而引发临床症状的滑囊炎比较少见,大多是在滑囊劳损或退化变性的基础上,因轻微外力而发病,或因邻近组织的炎症波及滑囊而发生滑囊炎的症状。因此,有些患者起病即表现着粘连性滑囊炎的症状,有些则经过急性期与慢性期的病程。
继发性滑囊炎:肩部骨折、肿瘤或普外手术以及心脏病等疾患,肩部被较长时间的固定或制动之后,是其常见病因。此类滑囊炎少有急性期的症状,大多直接表现出粘连性滑囊炎的症状。
依据滑囊炎的组织病理和症状表现特征,临床将其分为:急性期与慢性期,慢性期又可分为:滑囊积液型与粘连型,其实质是滑囊炎在不同病理阶段的表现形式。急性期的局部疼痛显著,局部肿胀明显,肿胀的滑囊触之柔软或有波动感,局部触压痛感明显。慢性期的滑囊积液型,疼痛多不明显,活动轻度受限,滑囊积液部位的组织触之韧性增大并有轻微的压痛感;而粘连型则以肩活动明显受限为主要表现,粘连的形成是一种炎症反应的结果,滑囊内极少有滑液,触之局部组织较僵硬。
【治疗】
动静结合:在滑囊炎的初期或渗出期,患肩应以制动为主,在有效镇痛的条件下,尽早进行主动或被动的肩关节运动,是预防急性期后形成慢性滑囊炎或组织间粘连的重要措施之一。而在慢性期或滑囊粘连期,应在舒筋活络、分离粘连和消炎镇痛的基础上,积极进行肩关节的运动锻炼,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镇痛治疗:
1、内服药物:在滑囊炎的初期或渗出期,可口服扶他林,每次25mg、每日3次;芬必得,每次300mg,每日2次。正骨紫金丹,每次1丸,每天2次;三七伤药片,每次3片、每日2-3次;或“桃红四物汤”,每天1剂,分煎2次服用。而慢性恢复期,可服用补筋丸或小活络丹,每次1丸,每天2次;或“加减舒筋汤”煎服。
2、外用药物:可选用消炎镇痛类的“中药薰洗”或膏药局部贴敷,也可选用蜡疗、超短波、红外线等局部理疗,或
3、针灸治疗:采用“耳针”、或**肩部的“阿是”穴和循经选取曲池、手三里及合谷等穴,每日2次,每次20~25分钟。
4、封闭治疗:对炎症初期疼痛剧烈者或口服消炎镇痛类药物疗效欠佳时,可选取“曲安奈得”10~20毫克与0.5~1%普鲁卡因或2%利多卡因3~5毫升混匀后,行“压痛点或滑囊内”局部封闭。准确地封闭治疗可以缓解疼痛。
手法治疗:在滑囊的渗出期,忌用手法治疗。在慢性期或粘连期,通过手法治疗,以达到促进炎症吸收与分解组织粘连的功效。手法治疗中,手法的力度应先轻后重,用轻手法治疗观察患者的反应后,再选用适当的力度进行治疗。手法治疗后,再辅以肩部的热敷或超短波等理疗,可促进炎症的消退和滑囊积液的吸收。
1、点穴解痉:取肩井、天宗、抬肩(肩峰前下1.5寸)、 举臂(抬肩穴下2寸)、曲池或合谷等穴位,用点按手法治疗。
2、舒筋通络:在肩部依次采用搓、滚、揉、按的手法进行治疗,以活血舒筋通络。
3、弹拨定痛:用拨筋和弹筋的手法,拨动患侧肩前筋、外侧筋、腋后或腋下筋及肩胛内上角诸筋,提弹斜方肌或胸大肌,消癖定痛。
4、屈肘旋肩:患者取坐位,术者立其身后,以右侧为例,术者右手的虎口背托于患者的右腕上,屈肘内收并带动患者屈肘,患者肘关节的活动随术者肘关节的屈伸而屈伸,先由胸前内收和逐渐上举,再缓慢外旋、外展和后伸,幅度由小变大,重复数遍。
分离粘连:分离滑囊内和滑囊与其周围组织之间的粘连,是治疗粘连性滑囊炎和促使肩关节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之一,治疗前的准确定位和彻底的分离粘连,是治疗的关键。在囊内注射或小针刀分离术后,应及时进行功能锻炼,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1、药物分离:可选用“当归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或维生素B12”等药物,每次2~4毫升进行滑囊内注射,每周一次。滑囊内注射的部位必须准确,药物的注入量以达到粘连的滑囊隆起为度,并注意严格无菌操作,以免发生感染。
2、针刀分离:对滑囊与其周围组织的粘连,可采用小针刀进行分离。
功能锻炼:肩部的功能锻炼,应在镇痛的基础上,尽早进行,锻炼的动作要准确,逐步增大肩关节的活动范围。
    1、主动耸肩:该锻炼在肩部固定期间即可进行,耸肩动作由小到大,由慢到快。
2、弯腰旋肩:站立位弯腰,两臂自然下垂,先按顺时针方向环转肩部10圈,再按逆时针方向环转肩部10圈,环转的范围从小到大,反复环旋肩部5遍。
3、爬墙展肩:患者面壁并尽量上举患肢,将手掌贴在墙壁上,依靠手指逐步向上移动的拉力,展拉肩关节。
直流电离子导入:对肩部挫伤、肩撞击综合症、喙突炎或肌腱及肩袖损伤者,可选用正骨水或红花油以及中药液等药物,进行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
(1)、治疗前,应先检查铅质的电极板是否平坦无缺裂,注意观察皮肤有无油污及皮肤是否完整,皮肤若有油污,应及时清除赶紧,遇有皮肤破损时,可用绝缘油调敷皮肤破损部位后再治疗。
(2)、根据治疗部位选择相应的电极板和衬垫,衬垫预先加热到适当温度,再将铅质的电极板套在衬垫内,把选用的药液浸在药用纱布上,放在衬垫上作离子导入。
(3)、治疗中患者**要舒适,根据治疗部位将药用纱布和衬垫放于皮肤上,连接输出导线,用夹子固定在铅质的电极板上,并用绷带将垫板固定。
(4)、检查导线的正负极性,电极衬垫的反正面、导线的接头是否均正确无误,并告诉患者在治疗中应有的正常感觉,切勿出现**感。
(5)、打开电源开关,按顺时针方向徐徐转动电位器,一边缓慢增加电流量,一边询问患者的感觉,直至达到需要的电流强度和要求的感觉为止。
(6)、患者在治疗中,感觉电极下有小部位的刺痛或烧灼感时,应将电位器向逆时针方向慢慢调节到零位,关闭电源开关,然后检查原因,作好处理后,再继续治疗。
(7)、治疗完毕后,逆时针方向转动电位器,待毫安表转到零位时,关闭电源。
(8)、治疗后应告知患者,治疗局部可能会有轻微的痒感,可轻柔痒处或用热毛巾湿敷止痒,勿用手抓挠,以免抓破皮肤。



6.肩袖损伤【治疗】
外伤性肩周炎的治疗,应根据肩周组织致伤的类型及其不同的时期,制订治疗方案并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对中青年人的肌腱或肩袖完全断裂者,应及时手术治疗。而进行保守治疗者,无论是肩部组织的扭挫伤或部分撕裂伤,其治疗原则是:急性期正确的治疗方法和有效的镇痛治疗,可减轻炎症的反应程度。急性期过后,患肩避免过早的提举重物和过量的活动以及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可促使致伤组织的修复,并能预防肩关节遗留功能障碍。慢性期的治疗中,准确地分离组织间的粘连和坚持肩关节的功能锻炼,促使肩关节的生理功能尽早恢复。
手术治疗:对肩袖完全断裂、大范围的不全断裂、肩关节极度不稳定的年轻患者,应及时手术治疗。对肌腱部分断裂经固定制动5周左右无效者、长时间持续性的顽固性疼痛、肱二头肌长头腱已在结节间沟内粘连阻碍肌腱滑动,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应选择手术治疗。
1、Mclaughlin修复术:对肩袖完全断裂或大范围的不全断裂者,手术时将肩置于外展位,把肩袖断端缝合在肱骨大结节近侧的皮质骨上,或在肩袖原止点部位的大结节近侧制成骨槽,把肩袖断端埋人并缝合固定于该槽内。
2、移植术:肱二头肌腱完全断裂者,将肌腱断裂的远端与肱骨钻孔缝合,以减少肌腱在结节间沟被挤压的机会。肱二头肌长头腱与腱鞘广泛粘连无法分离时,将长头腱起点切断,移植至短头喙突部位。肌腹与肌腱连接处断裂者,应早期缝合。
3、肩峰成形术:因肩峰下骨赘形成,或由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引起的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则应将肩峰部分切除,做肩峰成形术。因喙肩弓挤压引起长时间持续性的顽固性疼痛者,手术切断喙肱韧带,以利肱骨外旋活动。
4、分解粘连术:在手术直视下分离肌腱或腱鞘与周围组织的粘连。
手术后依据术式,采用长臂石膏托或颈腕吊带,将患肢固定在屈肘90°,患肩置于外旋外展位4~6周。固定期间仅早进行功能锻炼,预防再次粘连。
保守治疗:对肩部挫伤、喙突炎、肌腱或肩袖轻度挫伤者,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此类伤情若治疗得当,多数可自愈,仅有少数患者演变到慢性期。而肩袖部分断裂或陈旧性断裂者,尤其是老年人肩袖断裂但上肢强度的降低不影响其正常生活,虽然肩部外形不美观而不需手术治疗者,也可采用保守治疗。冈上肌
支架固定:外伤后的急性期,因致伤组织的充血水肿和肩部的剧烈疼痛,患肢自然被强迫制动,此期不需要用固定支架固定患肢,急性期过后再依据伤情使用固定支架。对肩部挫伤、喙突炎、肌腱或肩袖轻度挫伤者,不用支架固定,而对肌腱断裂或肩袖撕裂者,应使用外展支架将伤肢固定在上肢前屈约30°,外展约90°的功能位。
局部冷敷:伤后立即用冰水局部冷敷[10],可减少致伤组织的出血和渗出,减轻疼痛。一般局部冷敷5分钟,间歇1分钟,连续冷敷40~50分钟。冷敷后疼痛减轻时,患肩尤其要注意制动休息,避免因活动引起炎性反应的加重和组织撕裂程度的加重。
局部热敷:伤后24小时,可选用热毛巾局部热敷,也可选用骨友灵、跌打万花油等药液涂抹肩部后再热敷,或用“加减舒筋活络汤及复元活血汤”等中药局部熏洗或热敷、每次热敷40~50分钟,每天1~2次,连续3~5天。以活血散淤,舒筋和伤。
动静结合:伤后急性期,因活动能使疼痛加重,故此期以制动为主。致伤数天后,随着组织充血水肿的消退和疼痛的减轻,肩关节的活动范围逐渐增大,此时制动的时间与运动量的强度即发生矛盾,长时间的制动将造成致伤组织之间的粘连,过量的运动又不利于致伤组织的修复,根据伤情制定恰当地固定时间和运动量,就成为影响伤情演变的关键环节。对肩部挫伤、喙突炎、肌腱或肩袖轻度挫伤者,应在有效镇痛的条件下,尽早进行肩部活动,以防组织间的粘连,而对肌腱断裂或肩袖撕裂者,应以制动为主,在持续固定的条件下,应每天定时和定量地进行耸肩、内收肩和扩展肩的活动,活动量以不引起疼痛加重为原则。
内服药物:急性期疼痛明显时,可口服扶他林,每次25mg、每日3次;芬必得,每次300mg,每日2次。正骨紫金丹,每次1丸,每天2次;三七伤药片,每次3片、每日2-3次;或“桃红四物汤”,每天1剂,分煎2次服用,以消炎镇痛。而慢性恢复期,可服用补筋丸或小活络丹,每次1丸,每天2次;或“加减舒筋汤”煎服。
外用药物:伤后24小时以内,可用“艾叶炭、侧柏叶炭和三七粉”各等份,香油调和混匀后涂抹伤部,以减轻局部的出血渗出。致伤24小时后,可选用活血散、万灵筋骨膏或关节止痛膏等舒筋活血类的膏药,贴敷肩部的疼痛部位。
针灸理疗:疼痛剧烈时,可按压“耳穴”镇痛,先用针柄在耳朵上的肩关节部位反复点压,寻找反应区或压痛点及相应的“耳穴”,待耳朵有温热感后,再用中药“王不留行”贴敷在相应的“耳穴”上,定时按揉**,可以缓解肩部疼痛。在肩周炎的不同时期,均可选用针灸、红外线或超声波等理疗仪器进行治疗。针灸治疗一般选取天宗、曲池或肩部周围的压痛点及相关“穴位”,**有针感后,留针20分钟。
局部封闭:局部封闭常选用“曲安奈德10毫克或醋酸强的松龙混悬液0.5毫升”与0.5~1%的普鲁卡因或2%利多卡因4~5毫升,混匀后行局部封闭。局部封闭治疗后,再行肩部热敷或超短波等理疗,有助于药物和炎性反应物的吸收,具有明显的镇痛效果和帮助致伤组织修复的作用。由于“曲安奈德或醋酸强的松龙混悬液”属于激素类药物,使用中应严格掌握其适应症,尤其是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或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使用中更应权衡其利弊。也可选用“当归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等药物,每次2-4毫升,行局部封闭。一般具有以下四种情况时,可选用激素类药物进行局部封闭治疗:
试验诊断:在可疑同一个部位中有两种组织致伤时,用局部封闭治疗其中的一种致伤组织,帮助鉴别致伤组织的部位和类别。
消炎镇痛:伤后疼痛显著,影响工作和休息,口服消炎镇痛类药物仍不能减轻疼痛时,可行致伤组织的局部封闭,一般治疗1次,疼痛减轻或缓解时即停用。
慢性炎症:肩部持续或反复发作的疼痛并有固定的压痛点或压痛区,按压痛点或痛区时能使疼痛发生变化者,可行压痛点或压痛区的局部封闭,每周1次,最多不能超过2次。
分离粘连:肩周组织间有粘连时,可行局部封闭分离组织之间的粘连,每周1次,最多不能超过3次。
手法治疗:伤后的急性期,忌局部直线弹拨、刮筋等手法,因急性期的组织脆弱,手法治疗可能会加重致伤组织的病理改变,促使病情恶化。肌腱完全断裂或肩袖撕裂时,也忌用手法。手法治疗适用于慢性期、肩部固定解除后或手术后的功能恢复期。可选择以下手法,以活血舒筋通络。
1、点穴解痉:取肩井、天宗、抬肩(肩峰前下1.5寸) 、举臂(抬肩穴下2寸)或曲池及合谷等穴位,用点按手法治疗。
2、舒筋通络:在肩部依次采用搓、滚、揉、按的手法进行治疗,以活血舒筋通络。
3、弹拨定痛:用拨筋和弹筋的手法,拨动患侧肩前筋、外侧筋、腋后或腋下筋及肩胛内上角诸筋,提弹斜方肌或胸大肌,消癖定痛。
4、屈肘旋肩:患者取坐位,术者立其身后,以右侧为例,术者右手的虎口背托于患者的右腕上,屈肘内收并带动患者屈肘,患者肘关节的活动随术者肘关节的屈伸而屈伸,先由胸前内收和逐渐上举,再缓慢外旋、外展和后伸,幅度由小变大,重复数遍。
功能锻炼:肩部的功能锻炼,应在镇痛的基础上,尽早进行,锻炼的动作要准确,逐步增大肩关节的活动范围。肩袖部分断裂者,应及早进行功能锻炼,完全断裂者,伤后6周应进行功能锻炼。
    1、主动耸肩:该锻炼在肩部固定期间即可进行,耸肩动作由小到大,由慢到快。
2、弯腰旋肩:站立位弯腰,两臂自然下垂,先按顺时针方向环转肩部10圈,再按逆时针方向环转肩部10圈,环转的范围从小到大,反复环旋肩部5遍。
3、爬墙展肩:患者面壁并尽量上举患肢,将手掌贴在墙壁上,依靠手指逐步向上移动的拉力,展拉肩关节。
复合性肩关节周围炎【治疗】
动静结合:在肩周炎的初期,肩部的活动往往使疼痛加剧,为减轻肩部的活动性疼痛和组织炎性渗出的程度,其治疗原则应以制动休息为主,疼痛剧烈者可用三角巾悬吊患肢,辅以局部热敷和理疗,促进组织炎症的消退。在有效镇痛的条件下,尽早进行肩关节的适量运动,是预防组织间的粘连,恢复肩关节生理功能的重要环节。而在慢性期,应在积极地消炎镇痛和舒筋活络以及分离组织粘连的基础上,强化进行肩关节的运动锻炼,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镇痛治疗:在肩周炎的不同阶段,可选用消炎镇痛或舒筋活络类的膏药局部贴敷,蜡疗或超短波及红外线等局部理疗。也可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疼痛剧烈或药物镇痛疗效欠佳时,可选取“醋酸强的松龙混悬液0.5毫升”或“曲安奈得”10毫克与0.5~1%普鲁卡因或2%利多卡因3~5毫升,混匀后行“压痛点”局部注射。每周一次,共2~3次。疼痛十分剧烈时,也还可以作“肩胛上神经”或“星状神经节”的阻带封闭。局部注射的部位必须准确,并注意严格无菌操作,以免发生感染。
分离粘连:肩周组织之间的点状粘连,可用**针进行针拨分离治疗。对组织之间的粘连并有组织的增生肥厚时,可选择小针刀进行切拨,分离组织间的粘连。而对组织之间的片状粘连,应选用“当归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等药物,每次4~8毫升,进行组织粘连局部的“液压分离”治疗,也可用冷盐水30~40ml行关节囊扩张疗法[11]。在组织粘连的分离治疗后,应及时进行强化性的功能活动,促使肩关节生理功能的恢复。
松解手术:对疼痛已基本缓解,经过保守治疗但肩关节仍挛缩者,可在麻醉下施行手术松解术,在颈丛或臂丛麻醉后,用手法松解,术者紧握肱骨上部,助手以拳顶住肱骨头以预防骨折和脱位,缓慢用力逐渐让患侧肩关节进行内旋、外旋及后外展等方向的活动,使其达到正常的活动范围。手法松解完毕后,应行肩关节腔穿刺,观察关节内是否有剥离创面时的出血,若有出血应抽出关节内积血,一般约5~10毫升,再注入皮质激素或透明质酸酶,以防止组织之间再粘连。也可选用手术,直观下剥离粘连,松解挛缩的关节囊。松解术后3天开始作物理治疗,开始在三角巾悬吊下行钟摆式的摆动运动,然后再按肩关节康复治疗计划逐步增大关节的活动范围及增强肌力的训练,一般在术后三个月内,肩关节活动范围可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对高龄或有重度骨质疏松的患者,手法松解术应列为禁忌。
功能锻炼:急性期或慢性期的功能锻炼,必须在有效镇痛的条件下进行;对组织间轻度或局限性粘连者的功能锻炼,应在分离组织粘连之后再进行;而对重度或大面积的组织粘连以及关节已经挛缩者,要在松解术后进行功能锻炼。不恰当或强行的被动锻炼,有可能造成组织损害的范围扩大或更严重的伤情。自主功能锻炼的常用的方法:先弯腰使垂下的上肢依次做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肩运动;然后的让患侧手指练习爬墙活动;最后是双手相扣置于颈后,双肘用力反复后伸,每人练习2~3次,每次15分钟。
【调摄与护理】
预防措施:预防劳损性肩周炎的基本方法,是增强肩背肌肉的生理功能,尤其是在中老年人肌肉自然退化的阶段,坚持肩背肌肉的功能锻炼,对预防劳损性肩周炎的急性发作,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外伤性肩周炎的预防措施,中老年人应避免碰撞、突然用力板拉物体或过度扩展肩关节等运动,青壮年人在进行吊环或投掷等运动前,应做好热身活动。
有效镇痛:在肩周炎的早期,无论是外伤性或劳损性的肌腱炎、滑囊炎或肩袖损伤,疼痛是影响肩部运动主要因素,有效地镇痛治疗,尽早恢复肩关节的运动,是增大肩部运动范围和预防炎症向周围组织扩散的重要环节。
定量锻炼:预防肩部组织粘连的最好方法,是在肩周炎的早期和中期,每天有规律地进行肩部的适量运动,逐渐增加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尤其是在肩周炎的急性期、肱骨近端骨折或肩关节脱位等疾患的制动固定期,定时和定量的耸肩、展肩或收肩等肩部活动,可减轻肩周组织的粘连。
【病史与理学检查的重要性】
在肩周炎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详细地询问病史和理学检查,是正确诊断肩周炎伤情的重要方法之一。询问病史的第一个重要性,能为分析肩部的疼痛是起源于颈部、肩部、前臂或腕部以及其它的疾患,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如肩部有明确的外伤史,或曾有重复肩部运动的职业史,提示肩部疼痛源自肩部。肩痛的发生或缓解与颈部的转动或屈伸有关时,或患者曾有背部痛或头晕以及手指麻木感的症状,应考虑肩痛是否与颈部疾患有关。握拳或旋转肘关节时发生的肩部疼痛,需要辨别疼痛是否因“网球肘或肱骨外上髁炎”所致。病史的第二个重要性,可帮助判断致伤的部位和伤情的程度,如中老年人缓慢出现肩外展60~90°范围的肩部疼痛,提示劳损性冈上肌腱炎的早期;而肩部被碰撞后出现肩外展60~90°范围的肩部疼痛,则要在肩部挫伤、喙突炎、撞击综合症或肩袖损伤中进行辨别。病史的第三个重要性,可避免无效的重复治疗,如询问患者曾做过但无疗效的治疗方法,应分析其伤情与曾接受治疗方法的机理,避免再重复治疗而无疗效。
在理学检查中,遇有以下三条线索时,应寻早肩外性原因:①、虽有肩痛但理学检查肩部却无客观体征。②、虽有主动的活动性肩痛但被动的活动范围却无异常。③、主诉肩痛的部位如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冈上肌肌腱或锁骨关节等部位,却无按压痛。**和等[12],提出测量“肩肱角”的角度,辨别肩痛的性质,对鉴别颈肩综合症、肩部软组织损伤和肩凝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冈上肌腱的退行性变或撕裂,多发生在肱骨大结节止点近侧1厘米的范围内,有些冈上肌腱的撕裂多见于关节面而非滑囊侧,并且撕裂可早于肩峰下间隙狭窄之前发生。一些学者通过尸检发现,冈上肌腱靠近大结节的附着点处是少血管区,血液{MOD}最差,并且受到应力作用的影响最大,因此,该部位是肌腱退行性变和撕裂的好发部位。但组织学的定量研究显示,冈上肌远端和冈下肌肌腱二者的血液{MOD}没有明显区别,在对有肩撞击损伤症状病人的研究中发现,冈上肌腱在肱骨大结节止点的范围内,确实有丰富的血管。所以,有学者认为,非血管性因素在肌腱退行性变和撕裂中起更大的作用,而年龄被认为是内因性肌腱退行性变的最常见原因。这样使得关于肌腱退行性变的发病机理问题,有了更多的争论。
在肩周炎的后期,肩周多种组织的炎症和组织间的粘连,是影响肩部运动的主要因素。1975年,Neviaser根据向关节囊内可注射多少染料以及被动外展的范围为指征,划分肩周炎的病情程度:患肩外展超过90°和注射量多于10ml,为轻度;外展不能达到90°,关节囊内可注入5~10ml,为中度;穿衣,梳头或将手放入背袋中有困难时,为重度。从上述病情分度中可以看出,在没有分离组织粘连的条件下,主动运动肩关节很困难,强行被动地活动肩关节,有可能造成新的组织损伤。
【辅助检查的临床意义】
肩部常规X线检查包括前,后位和外展位以及肩盂关节与结节间沟的平片。对中老年人应常规拍摄颈部的正、侧位片,必要时拍摄颈部的前屈、后伸或双前斜位片,以帮助鉴别诊断。在任何情况下,即使无异常征象也不能排除病变,而有阳性征象,对解释疼痛的病因和其体征也是不够的,因为有些软组织的病变不能从目前的影像检查中显现。高频超声波是一种无创伤性检查,对于排除肌腱套撕裂特别有帮助。而肩部MRI扫描,对诊断肌腱、韧带、腱鞘或纤维软骨关节疾病以及关节盂的撕裂伤,有一定的帮助。EMG检查,对于区分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的损害,具有较好的价值,临床怀疑肩外性肩周炎,尤其是怀疑颈椎间盘疾病挤压挤神经根引起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时,此项检查是一可靠的工具。
冈上肌腱钙化,是因肩部疼痛和活动障碍的病人在拍摄X线片时,可见肱骨大结节附近,相当于冈上肌腱的部位,有不规则、大小不等的块状钙化征象。因此,将症状归因于冈上肌腱钙化,并指出冈上肌腱钙化是在冈上肌腱退变的基础上,发生钙盐沉着,形成钙化性冈上肌腱炎。而在临床实践中,一些冈上肌腱钙化的肩痛和活动障碍的患者,经过恰当的治疗痊愈后,再摄片对比钙化的征象并无改变,另外,X线检查发现肌腱钙化者,仅有35%有临床症状。提示冈上肌腱的钙化与临床症状之间,可能并无直接的病理关系。
2# 沙发
发表于 2007-12-30 10:51 | 只看该作者
:lol:
3# 板凳
发表于 2007-12-30 14:09 |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下
4
发表于 2012-2-14 08:51 | 只看该作者
讲得很具体,很全面,顶一下
5
发表于 2017-11-21 18:1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的详细分析!????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8 21:4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