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460|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消化] 【讨论】幽门螺杆菌感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12: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的现状和未来
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发现了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Cp,1989年下半年开始国际上已改名为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与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关系以来,迅速引起了世界范围的慢性胃病(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等)生物病原学的研究热潮。我国亦于1985年11月于昆明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消化性疾病学术研究会以后逐步形成了全国范围的研究**。在此期间有一些地区或单位还曾举办过一些Hp的专题学习班。1990年5月20~22日由中华消化杂志编辑部、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广州市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联合组织在珠海召开了全国第一次Hp专题学术讨论会。此后不久,9月13~15日又由北京医科大学等单位在黄山召开了另一次全国Hp专题学术讨论会,在这两次会议上可以说基本上反映了我国在Hp研究上所取得的成绩和达到的水平。因而,现在有必要回顾我们以前的工作,以便确定我们进一步的战略目标。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我们一些看法,以供参考。

  1 病原病理学

  经过国内外大量的从慢性胃病患者胃粘膜表面检出Hp的工作,抗菌药物对慢性胃病的疗效观察及部分志愿者的自身感染实验及动物模型的建立等,Hp作为慢性胃病的一种重要病已经被国内外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人们对Hp的认识,亦从一无所知,进入到掌握了它的基本生物学性状(包括它的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阶段。正由于对它们生物学性状有了比较深入地了解,因此1989年下半年Goodwin提出Cp不同于弯曲菌属的细菌,应另归一新属称Helicobacter,并得到了国际上多数学者的支持,因而得现名Hp。由此对它在胃粘膜标本中的检出已不成为太大的问题,对它在胃粘膜表面所引起的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亦已有所了解。虽然所用的具体方法不同,所得结果还有细微的差异,但这无妨于判定Hp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密切相关的大局。现在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Hp究竟是怎样致病的?为什么它在人胃粘膜上的感染是那么普遍?为什么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几乎只有这一种细菌能实现真正的寄生?为什么各种慢性胃病在适当的抗菌疗法后,会有一个时期的好转,但又很容易复发?Hp的L型菌会不会在这中间起作用?等等。所有这一切问题靠现有的常规研究方法是难以解答的。这就需要我们联合多学科,从分子生物学和微生态学的角度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我们仍需要花大力气来提高分离培养的阳性率,因为分离培养总还是不失为最可靠的方法、最有说服力的方法,许多更深入的研究亦需要以分离培养为基础。目前国内分离培养的阳性检出率普遍还不高,只有50%~70%,或稍高一点,这可能与培养基的成分和分离培养条件有关。当前迫切需要研制出一种特别适用于Hp生长的培养基。关于菌种保存问题,虽然冷冻干燥方法对Hp不太适宜,但深低温(-70°C以下)保存1年以上是没有问题的。这对开展深入一步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条件。除此以外,Hp究竟能产生哪些致病物质?Hp有哪些特异性的抗原?人群中的Hp有没有生物分型?它与各地区的Hp流行规律和致病性有没有关系?Hp的基因图谱如何?特别是Hp的一些有重要的特征的基因片段是怎样的?它的核苷酸序列如何?它是怎样来调控Hp的这些重要特征的?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均将有利于Hp感染的致病机制的研究和诊断、治疗、预防方法上出现突破。在这些方面国外已有一些学者在探索,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国内尚有待开拓。

  2 诊断学

  诊断学是建立在病原病理学的发展基础上,1983年Warren和Marshall用活检标本的印片染色检查和病理切片检查方法,特别是微需氧条件下的分离培养技术发现了Hp以来,世界各地已把这三种方法作为检测胃粘膜表面Hp的常规手段。各种染色方法的选用只是更便于识别而已。1984年Langenberg确认了某些人胃中存在的高强度的尿素酶是由Hp产生的以后引起了一个新的突破,由于Hp的尿素酶的产生强度远高于其他消化道中常见的尿素酶产生菌,再加上Hp往往是感染者空腹胃中的优势菌,因此一种利用检测活检标本中尿素酶以判断有无Hp存在的尿素酶快速诊断试剂盒应运而生。自从国外有了试剂盒{MOD}后,国内各地亦争相而上,这一方法虽然简单方便,但是假若没有严格的制造工艺和使用方法,是很容易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反应的。因为它是靠一种非特异的酶反应来判断Hp的存在与否,再加上它的判断方法靠目测,误差比较大,因此它的实际价值有限。所有上面这些方法的最大缺点,就是要作胃镜取活检标本,不适宜人群Hp感染率的调查,另一方面它亦不易克服Hp感染局灶性分布所造成的偏差。因而,应用免疫学方法来取代是可行的。国外从1985年以后陆陆续续地出现了一些用补体结合、间接血凝、ELISA、免疫印迹等方法来检测血清中各种免疫球蛋白的报道,后来用得较多的还是应用ELISA方法检测抗Hp-IgG,最近一二年国内亦已有一些单位开展了这一方面工作,且已有试剂盒生产{MOD}。测抗Hp-IgG虽然亦能反应一个人是否感染了Hp,但用它来监测药物疗效有困难,因为抗体一旦产生后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不能灵敏对反应患者经治疗后胃中的实际感染状态。为了利用免疫学的特异性诊断功能,国外已建立了一些抗Hp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国内亦有单位建立了一些抗Hp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并已成功地应用于对直接涂片中的Hp作特异性的鉴定,至于它的进一步应用正在深入研究中,由于血清抗体在Hp清除后尚可保持几个月,因此1987年后国外一些学者根据Hp的尿素酶能使胃中尿素分解成CO2和NH3而设计了口服13C和14C标记的尿素,然后测呼气中的13C和14C标记的CO2的一种无创伤性试验。这类试验的优点不仅在于它是无创伤性的,还在于它能反应胃的整体感染状态,可以克服活检标本的局限性。可是这些检测方法需要贵重的质谱仪等仪器设备和费用较贵的试剂,这样也就限制了它的实际使用范围。13C是稳定性同位素,它需要用质谱仪测量技术条件要求较高,而且13C-尿素价格较昻贵。14C是放射性同位素,它的测量技术虽然在一些大医院是办得到的,14C-尿素的价格也比较低一些,但是终究是有放射性的,在实际使用上有一定禁忌。呼气试验类似的原理设计了一种国际上还没有报道过的口服稳定性同位素15N标记的尿素,然后测尿中排出的15NH3来判断胃内Hp感染情况。所有上述的诊断方法,都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或大或小的局限性,因此迄今用于Hp感染的十全十美的诊断方法还没有。相对来讲尿15NH3排出试验有较多的优越性,只是目前广泛使用尚受到条件的限制。

  3治疗学

  自从Hp的发现,慢性胃病的生物学病原受到重视以来,临床上对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方案亦发生了重大的转向,过去常用的H2受体拮抗剂如甲氰咪胍、雷尼替丁以及硫糖铝等,虽然缓解一些症状,但对Hp的转阴无效,治疗复发率高。然后改用某些抗菌药物,例如呋喃唑酮、羟氨苄青霉素以及三钾二枸椽酸时,Hp可有一定程度的转阴,除症状缓解、病理示炎症消退外,溃疡复发率亦明显降低,但是总的看来,治疗慢性胃病,特别是伴Hp感染的慢性胃炎,还没有一种理想的药物。已有药物大都有一定的副作用,而且Hp对它的耐药性趋势亦在增长。

  4 流行病学问题

  从现有的国内外资料来看,Hp在人群中的感染率非常高,发达国家的感染率要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感染率要高得多,有人估计我国人群的感染率可达40%左右。这么高的感染率是怎么来的呢?可是直到现在可以说我们对它的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仍然一无所知,近年来有些国外学者已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索,国内还只有个别人用很不可靠的尿素酶快速诊断试验作一些流行因素的分析,有的正在用血清学方法作一些人群中流行病学的调查,但是这还不能解决Hp感染的传染源与传播途径问题。因为只有解决这一问题以后才能谈得上可以采取什么措施预防Hp感染的流行。从现有的血清学资料,可以肯定Hp感染是属于后天获得性感染,不是天生就有的。因此只要我们掌握了Hp的感染是可以预防的。这样也才能从根本上来减少我国和全世界慢性胃病的发生率,以普遍提高我国和全世界人群的健康水平。解决这一问题用目前的常规方法也是不行的。必须用更加现代化的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单克隆抗体等手段来检测人和其他生物标本以及环境中的Hp,并用动物模型,特别是悉生动物来证明才行。Hp与各种慢性胃病的关系从现有资料来看,Hp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是比较清楚的、明确的,但是与胃癌的发生亦有一定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肯定。当前在传染源与传播方式未弄清以前,按照消化道疾病“病从口入”的规律,注意改善卫生条件仍是十分重要的预防措施。

[ 本帖最后由 别看资料 于 2007-1-23 12:28 编辑 ]
2# 沙发
发表于 2007-1-23 12:27 | 只看该作者
2.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
1982年Warreh和Marshall将胃溃疡患者胃窦部在光镜下见到的细菌的活检标本接种在标准的非选择培养基上,经5d孵育,生长出一种未鉴定的弯曲菌,因为形态似弯曲菌,且与幽门炎症有关称其为幽门弯曲菌,1989年建议将幽门弯曲菌改名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ter pylori, Hp),1990年悉尼举行的第九界世界胃肠病会议确认了这一命名;关于成人Hp研究较多,本人借助成人研究的某些资料,重点就儿童Hp感染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1 Hp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制

  Hp为一种微需氧的螺旋形革兰阴性菌,一端带有数根鞭毛,由于此种特点使Hp易于定居在胃粘膜细胞表面,常聚集在细胞间的交界处,并深入到细胞间隙中。Hp能分泌高活性的尿素酶,将组织内渗出的尿素分解产生氨,中和胃酸,从而形成有利于Hp定居和繁殖的局部微环境。

  Hp如何在强的胃酸环境下生存是致病的前提,Marshall等认为,Hp自身能分泌大量的尿素酶而尿素酶可分解胃液中的尿素而产生大量的氨从而使Hp周围形成“氨云”而起到一的抗酸保护作用。Hp致病机理:①Hp分泌的尿素酶,酯酶,蛋白水解酶和毒素等损伤胃十二指肠粘膜细胞,首先造成炎症,在胃酸,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形成溃疡;②Hp的抗原激发免疫反应,局部的免疫应答可造成免疫性组织损伤;③Hp可阻抑胃酸对胃窦G细胞分泌胃泌素的负反馈作用,造成长期胃泌素增高和壁细胞增生,引起胃泌不经增多;Hp持续存在也是溃疡复发的基本因素。但致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下列两种学说值得进一步研究加以证实:①Marshall提出,Hp—胃炎—溃疡的感染学说:初步感染Hp经过1周左右的潜伏期,约50%的人发生急性胃炎,如机体的免疫力不能清除Hp,则逐渐发展成癌;由于胃粘膜屏障破坏,易于遭受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形成溃疡;②氨素毒性学说:Hp产生的大量尿素酶快速水解尿素生成氨,导致胃粘膜上皮细胞周围环境改变,形成跨膜氨梯度,并使Na -K -ATP酶活性降低,从而阻止H 由粘膜向胃腔内主动转运,促进胃腔H 逆向扩散形成炎症,进而粘膜发生自身消化,易于形成溃疡。

  2 Hp的流行病学

  人群中的Hp感染非常普遍,其发生年龄较早,感染率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并与不同地域的社会经济,卫生状况和教育程度有关,Soollivoh报道:年龄<20月龄的婴儿Hp抗体阳性率为15%,21月龄~39月龄为27%,40月龄~60月龄为46%;并且患慢性腹泻和营养不良的儿童阳性率为53%,明显高于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26%):Berkowie等观察某个弱智学校学员的Hp感染率,结果发现弱智者血清Hp抗体阳性率(60%~80%)明显高于智力正常者(20%)。但有关Hp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尚不明了,Marshall(1988)认为家庭成员是Hp感染的直接来源。但在非人的灵长类猴胃中也分离出形态、DNA组成、超微结构与细胞脂肪酸成分均和Hp相似的弯曲菌,这究竟是自然感染Hp或管理人员的交叉感染尚不能定论。关于饮水作为传染源,因为不同的水源饮用生水的习惯在Hp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并无显著差别。关于传染途径,粪-口途径可能是Hp感染的主要途径,有一定根据。口—口传染途径也有报道;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感染尚无一致性的结论。最近有报告猪和操作生猪肉是感染Hp的危性因素,这似从另一角度去支持粪—口途径传染的可能性。

  3 儿童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诊断

  在成人和儿童CG和PV的胃粘膜中均检出Hp。现有资料表明,成人CG的胃粘膜Hp检出率为80%胃溃疡(GU)为60%~80%,十二指肠溃疡(DU)为80%~100%,儿童感染的情况与成人有相似之处,但还有其本身的特点,Drwmm等对67例儿童因胃肠道症状而作胃镜检查与活检中发现胃粘膜上有Hp移生,其中10例原发性胃窦炎中7例检出Hp,5例DU儿童的Hp均为阳性,49例组织学正常者均未检出。另据Bivbrdge等报道9例GV患儿仅1例检出Hp,可见儿童Hp与GU的关系不如成人显著。临床上值得注意的是,儿童Hp感染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甚至呕血,半数为急性发作,放射学检查多为胃膜皱壁增生;胃镜下以胃窦部微小结节为典型特征。

  常用的Hp检测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有创伤的胃粘膜活检标本切片检查法:①细菌培养;需在微氧环境下,用特殊培养基3d~5d后观察结果较为准确;②组织学染色:以Warthin银染色效果最佳,但较烦琐;③尿素酶测定:采用试验盒,是一种快速、简便、较准确的方法。上述几种方法都必须经胃镜采取粘膜标本,因对小儿进行胃镜检查难度较大,往往不易接受。第二类为非创伤性检查法:①呼吸试验,用13C或14C标记的尿素呼吸试验,前者费用昂贵,后者费用较低,但有放射性,不宜用于儿童,②血清免疫学检测:常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的Hp抗体,敏感性好,特异性强,适用于儿童。

  4 儿童Hp感染的治疗

  目前用于治疗Hp感染的常用药物主要有:庆大霉素、铋剂、呋喃唑酮、羟氨苄青霉素、双氧水等,上述药物单独使用均达不到良好疗效,其根除率在50%以下,二联疗法则在40%~80%,而三联疗法可将根除率提高到90%左右。Oderde等对32例儿童Hp胃炎,每日口服羟氨苄青霉素50mg/kg和他咪唑20mg/kg共6周,于治疗结束后4周检查,结果Hp清除率为94%,Hp胃炎治愈率为84%。认为上述两药合用是儿童Hp胃炎最理想的治疗。还有报道对经雷尼替丁治疗后Hp阳性的小儿PU复发病例,采用上述同疗法,治疗4周~6周疗效也令人满意。目前,临床推荐成人Hp感染根除为三联治疗方案;即De-Nol120mg每天4次,加甲硝唑40mg每日2次,再加四环素500mg,每天4次,或羟氨苄青霉素500mg每天4次,疗程2周。认为铋剂是治疗Hp的核心药物,甲硝唑,四环素(羟氨苄青霉素)是最好配伍:但成人用的铋剂因其毒性而不适于儿童,但也有报道以枸橼酸铋每日7~8mg/kg联合羟氨苄青霉素治疗小儿Hp感染病例,取得较好疗效,无明显毒副作用,测定血清铋未达到毒性水平。另一问题是新发现Hp对甲硝唑有抗药性,很可能导致Hp根除失败。故儿童Hp感染的最佳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从根本上根除Hp,提高疗效。

[ 本帖最后由 别看资料 于 2007-1-23 12:29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zzxin + 1 您的发言非常精彩,请再接再厉!

查看全部评分

3# 板凳
发表于 2007-1-23 12:31 | 只看该作者
3.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特点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最初称为幽门弯曲菌( Campylobacter Pylori,CP),由Warren及Marshall于1983年首先从人体胃窦粘膜活检标本中分离培养成功,并指出该菌可能是慢性胃炎(CG)和消化性溃疡(PU)的病原菌。最近对Hp的研究较多,儿童Hp感染病例中原发性溃疡或胃炎与Hp有密切关系,本文借助成人研究的某些资料,重点就儿童Hp感染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1 Hp的生物学特性与流行病学

  Hp为一种微需氧的螺旋形革兰阴性菌,一端带有数根鞭毛,由于此种特点使Hp易于定居在胃粘膜细胞表面,常聚集在细胞间的交界处,并可深入到细胞间隙中。Hp能分泌高活性的尿素酶,将组织内渗出的尿素分解产生氨,中和胃酸,从而形成有利于Hp定居和繁殖的局部微环境。

  人群中Hp感染非常普遍,其发生年龄较早,感染率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并与不同地域的社会经济、卫生状况和教育程度有关。Sullivan等报道,年龄20个月的儿童Hp抗体阳性率为15%,21~40个月为27%。41~60个月为46%。并且患慢性腹泻和营养不良的儿童阳性率为53%,明显高于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26%)。Berkowicz观察了某个弱智学校学员的Hp感染率,结果发现弱智者血清Hp抗体阳性率(60%~80%)明显高于智力正常者(20%)。但有关Hp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提示,只有人和极少数动物如猴是Hp自然宿主,通过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口—口”或“粪—口”传播的可能性最大。还有学者对Hp的家庭进行了调查研究。Mitchell等对4例Hp阳性胃炎病人的家属包括祖母、父母、兄弟和姐妹共14人进行了血清Hp抗体检测,其中9人(64%)阳性,而年龄匹配的对照者仅13%阳性。Drumm等对有或无Hp感染儿童家庭成员检测血清Hp抗体,发现Hp阳性儿童的父母阳性率为74%,而年龄匹配的Hp阴性儿童的父母仅24%;Hp阳性儿童兄弟姐妹阳性率为82%,而对照者仅为14%。可见Hp感染有家庭聚集现象,通过家庭成员间的密切生活接触而存在“人—人”传播途径。此外,还存在胃镜检查和活检引起的Hp传染的可能性。

  2 Hp的致病作用

  Hp是一有毒性和致病力的病原体,与各种慢性胃病有密切关系。Hp一旦粘附于胃十二指肠粘膜上皮细胞,可产生下列致病作用:①Hp分泌的尿素酶、酯酶、蛋白水解酶和毒素等损伤胃十二指肠粘膜细胞,首先造成炎症,在胃酸、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形成溃疡;②Hp的抗原激发免疫反应,局部的免疫应答可造成免疫性组织损伤;③Hp可阻抑胃酸对胃窦G细胞分泌胃泌素的负反馈作用,造成长期胃泌素增高和壁细胞增生,引起胃泌素增多,Hp持续存在也是溃疡复发的基本因素。但致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下列两种学说值得进一步研究加以证实:①Marshall提出Hp-胃炎-溃疡的感染学说:初次感染Hp,经过1W左右的潜伏期,约50%的人发生急性胃炎,如机体的免疫力不能清除Hp,则逐渐发展成CG,由于胃粘膜屏障破坏,易于遭受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形成溃疡;②Hazell提出氨毒性学说:Hp产生大量尿素酶,快速水解尿素生成氨,导致胃粘膜上皮细胞周围环境改变,形成跨膜氨梯度,并使Na -K -ATP酶活性降低,从而阻止H 由粘膜向胃腔内主动转运,促进胃腔H 逆向扩散,形成炎症,进而粘膜发生自身消化,易于形成溃疡。

  3 儿童Hp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诊断

  在成人和儿童CG和PU的胃窦粘膜中均检测出Hp。现有资料表明,成人CG的胃粘膜Hp检出率为80%,胃溃疡(GU)为60%~80%,十二指肠溃疡(DU)为80%~100%。儿童Hp感染的情况与成人有相似之处,但仍有其本身特点。 Drumm等对67例儿童因胃肠道症状而作胃镜检查与活检中发现胃粘膜上有Hp移生,其中10例原发性胃窦炎中7例检出Hp,5例DU儿童Hp均为阳性;49例组织学正常者均未检出。另据Kibridge等报道9例GU患儿仅1例检出Hp,可见儿童Hp与GU的关系,不如成人显著。临床上,值得注意的是,儿童Hp感染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甚至呕血,半数为急性发作;放射学检查多为胃粘膜皱壁增生;胃镜下以胃窦部微小结节为典型特征。

  常见的Hp检测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有创伤的胃粘膜活检标本切片检查法:①细菌培养:需在微氧环境下,用特殊培养基,3d~5d后观察,结果较为准确;②组织学染色:以Warthin-Starry银染色效果最佳,但较烦琐;③尿素酶测定:采用试剂盒,是一种快速、简便,较准确的方法。上述几种方法都必须经胃镜采取粘膜标本,因对小儿进行胃镜检查难度较大,往往不易接受。第二类为非创伤性检查法:①呼吸试验:用13C或14C标记的尿素呼吸试验,前者费用昂贵,后者费用较低,但有放射性,不宜用于儿童;②血清免疫学检测:常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的Hp抗体,敏感性好,特异性强,适用于儿童。

  4 儿童Hp感染的治疗

  治疗成人Hp感染的经验表明,根据Hp治疗后胃炎缓解,溃疡愈合且复发率低。所谓Hp的根除是指药物停用后至少4W无Hp。然而达到根除Hp这一目的颇为棘手。一些药物在体外对Hp有杀菌作用,但在体内却不满意。经过长期临床观察,目前疗效肯定的药物有三钾二枸橼酸铋(De-Nol)、甲硝唑、他咪唑(tinidazole)、匹氨苄青霉素(pivampicillin)、羟氨苄青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呋喃唑酮等。上述药物单独作用均达不到良好疗效,其根除率在50%以下,二联疗法则在40%~80%。而三联疗法可将根除率提高到90%左右。Oderda等对32例儿童Hp胃炎,每日口服羟氨苄青霉素50mg.kg-1d-1和他咪唑20mg. kg-1d-1共6周,于治疗结束后4W检查,结果Hp清除率为94%,Hp胃炎治愈率为84%。认为上述两药合用是儿童Hp胃炎最理想的治疗。还报道对经雷尼替丁治疗后Hp阳性的小儿PU复发病例,采用上述同一部法,治疗4周~6周,疗效亦令人满意。目前临床推荐成人Hp感染的根除为三联治疗方案,即:三钾二枸橼酸铋130mg,每日4次;加甲硝唑400mg,每日2次;再加四环素500mg,每日4次(或羟氨苄青霉素500mg,每日4次),疗程2周,并认为铋剂是治疗Hp核心药物,与甲硝唑、四环素(或羟氨苄青霉素)是最好的配伍。但也有报道以次枸橼酸铋每日7~8mg·kg-1d-1联合羟氨苄青霉素治疗小儿Hp感染病例,取得较好疗效,无明显毒副作用,测定血清铋未达到毒性水平。另一问题是新近发现Hp对甲硝唑有抗药性,很可能导致Hp根除失败。故儿童Hp感染的最佳治疗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以从根本上根除Hp,提高疗效。
4
发表于 2007-1-23 12:32 | 只看该作者
4.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幽门螺杆菌与儿童胃十二指肠疾病
近几年,有关幽门螺杆菌与儿童消化道疾病的研究论文日渐增多,发现了不少有别于成人的临床特点,涉及微生物、流行病、儿科临床、检验、免疫、药理等诸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不但可以指导儿童患者的诊疗,也有助于提示Hp在成人体内的作用规律,现做一简要介绍。

  1 儿童Hp感染的流行病学

  各年龄段儿童都可以发生Hp感染,较大样本的调查证实,儿童Hp感染与年龄呈正相关,儿童Hp感染率与年年呈正相关;而且,不同地区、不同人种儿童的Hp感染率也不尽相同。总的发病趋势是:在经济发达国家的白人儿童中感染率低,初始感染的年龄较大;而发展中国家的儿童Hp感染率高,初始感染的年龄较小。法国10岁以下儿童的感染率为3.5%,而阿尔及利亚为45%,象牙海岸为55%。

  我国儿童的Hp感染率也较高,胃癌高发区的儿童感染率更高,且寝感染年龄提前。笔者对陕北某县(胃癌标化死亡率54/10万一小学228名6岁-12岁健康学生进行了胃镜检查并同时活检夹取胃粘膜进行尿素酶试验,结果为111例(48.7%)呈阳性,其分布为:6岁7例(29.2%),7岁14例(43.8%),8岁14例(58.3%),9岁15例(60.0%),10岁75例(57.7%),11岁18例(42.9%),12岁28例(50.9%)。而该县成人感染率为65.2%。我国广东某县胃癌病死率仅为5/10万,对一小学181例7岁~12岁的儿童胃镜活检调查结果表明:尿素酶试验阳性者7岁~8岁25.6%,9岁~10岁34.2%,11岁~12岁37.5%。各年龄段均明显低于胃癌高发区。此外,儿童Hp感染也有家庭聚集现象。据Drumm等报道,感染了Hp的同胞兄妹80%以上有Hp感染的血清学证据,而年龄配对的对照组仅13%有Hp感染。父母感染了Hp的儿童比双亲未感染Hp的儿童检出率高。1986年Langenberg等证实夫妇间存在相同的Hp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片断。Hp感染的聚集现象也见于低能儿童的学校中。这些证据似乎表明,Hp感染与遗传易感性无关。除极少数灵长灵动物,在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哺乳动物体内和大自然中,尚未发现Hp的存在。有较多的证据提示,Hp主要以“人—人”途径传播。Hopkins等经多因素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在智利生食受Hp感染水浇灌的蔬菜可能是Hp传播的重要途径。内镜检查引起的交叉感染近年来也受到重视,一份对281例胃镜受检者的回顾报告称,估计1.1%的受检者有因内镜检查而感染Hp的可能性。有学者通过体内和体外试验证明,十二指肠液对Hp有强大的杀菌作用,使Hp难以在粪便中存活,从而提出,“人—人”传播主要通过“口—口”途径,而非“粪—口”途径。

  2 Hp感染与儿童胃炎

  系统的病因学研究已经证明,Hp与慢性胃炎的发病有明确的因果关系。经组织学证实儿童慢性胃炎病例中。Hp检出率阳性率在60%以上,而组织学检查未见异常者,继发性胃炎(药物性、胆汁反流性、嗜酸细胞性胃炎)、胃克隆氏病患儿未能检出Hp。若清除Hp感染,则儿童的慢性胃炎症状可获明显减轻。

  Drumm前瞻观察了10例儿童Hp相关性胃炎,认为Hp主要侵犯患儿的胃窦部,内镜下见胃窦粘膜充血、水肿、糜烂以及胃窦部结节样改变。显微镜下可见粘膜固有层(少数为粘膜全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粘膜中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粘膜中的淋巴滤泡形成处,和胃镜下所见的小结节状改变有良好的相关性,被认为是小儿Hp感染的组织学特征。而成人Hp相关性胃炎中,极少见到粘膜小结节状改变和淋巴滤泡增生组织像。但在全部Hp感染的儿童中,均见到程度不同的慢性胃炎表现,其中77.8%为活动性,其中个别儿童已出现胃粘膜萎缩性表现,年龄最小者仅9岁。

  3 Hp感染与儿童消化性溃疡

  儿童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不甚明了,发病率明显低于成人。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遗传等因素。Hp的致病性确认以后,学者们认识到,和成人一样,Hp同样是儿童溃疡病的促发因素和复发因素。一项对13例患儿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前瞻性研究显示,在球溃疡发作前,所有患儿均有Hp相关性胃炎病史,而胃粘膜无感染的儿童十二指肠球溃疡极为少见。

  在十二指肠球溃疡患儿的球部胃上皮化生灶可检出Hp,若将Hp清除则溃疡不易复发。推测球部粘膜上的胃上皮化生灶为Hp感染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引致粘膜炎和粘膜破溃。有研究表明,儿童球溃疡的发病与成人相似,可能与高胃酸和高胃蛋白酶水平有关。实验室发现,儿童Hp相关胃炎与血清胃泌素及胃蛋白酶原Ⅰ及胃泌素水平下降。因此,Hp在消化性溃疡发病中,除可有直接作用外,还可能与“胃泌素—胃酸—胃蛋白酶原”分泌过多有关。

  4 儿童Hp感染的诊断

  一般认为,反复发作的上腹痛痛不适是儿童Hp感染的主要症状,且经治疗清除Hp后大多数患儿症状消失;但当73%的患儿Hp相关胃炎复发时,仅13%的患儿出现症状。这说明,感染了Hp的患儿在临床上常无症状,治疗的安慰剂效应起了作用。因此,儿童Hp感染的诊断,似比成人更需要依赖实验室检查。胃粘膜活检组织细菌培养是验证其它Hp诊断性检测的金标准,但因患儿难于接受内镜活检,且费时多,耗资大,不适宜临床应用。组织切片革兰染色、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改良姬姆萨染色均可部分地满足诊断需要,但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逊于银染色法。而银染法繁琐、费时,不能常规使用。活检标本的快速尿素酶试验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最为便捷的成人Hp感染的诊断手段,但在儿童的敏感性低于成人,可能与活检组织内细菌数量较少有关。

  尿素呼吸试验属非侵入性检查,13C尿素呼吸试验无放射性,结果准确,是诊断小儿Hp感染和鉴定治疗效果的良好方法。其缺点是费用大,难以广泛应用。以14C代替13C标记尿素可以大大降低费用,但因14C有放射性,应用于儿童尚有顾虑。在儿童用ELISA法检测血清HpIgG抗体,其特异性达99%,敏感性达96%,适于在儿童推广。值得注意的是,用ELISA法检测儿童Hp感染时,必须使儿童血清标准化,即以OD值超过正常儿童2个标准差为Hp感染的阳性标准,不宜使用成人血清标准对儿童检测结果进行评价。因为成人血清内抗体水平较高,很多Hp感染患儿有可能被漏诊。这一方法的局限是,不能确定现症感染,用于观察药物疗效时也不如其它方法反应及时。另外,小儿血清中HpIGA和HpIGM抗体含量较成人低,用于诊断小儿Hp感染敏感性差。

  5 儿童Hp感染的治疗

  目前,尚未找到可用于根除Hp感染的特异性药物。现阶段,主要采用2~3种药物联合治疗。儿童Hp感染的菌株一般耐药性低,治疗效果优于成人,常采用二联法,以避免增加药物反应的机会。铋剂常被用作控制Hp感染的核心药物,在多种治疗方案中,均有铋剂参加。一般认为,常规剂量的铋剂对儿童是安全的,医师们推荐最好选用次枸椽酸铋,因每服30mg次水杨酸铋剂相当于服了263mg的水杨酸,可对10岁以下儿童造成严重不良反应。个别超量服用者,还有可能造成肾功损害。

  在1994年召开的第10届世界肠病学术大会和第7届欧洲胃十二指肠疾病与幽门螺杆菌大会上,对Hp的治疗推荐了两个基本治疗方案:

  ①以铋剂为基础的治疗:胶体次枸橼酸铋(**) 四环素 甲硝唑。连续服用10~14d,痊愈率可达80%~90%。如用于儿童,四环素应换用阿莫西林较为适宜。

  ②以奥美拉唑为基础的治疗:奥美拉唑 阿莫西林;阿奥美拉唑 阿莫西林 甲硝唑;奥美拉唑 阿莫西林 克立雷素。

  以2周为一疗程,副作用少,尤适于胃酸分泌旺盛有溃疡病的患者。上述治疗方案如何应用于儿童,疗效如何,均有待于继续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儿童Hp感染在治疗后的复发率可能高于成人。有人对清除Hp感染的患儿随访18个月,发现Hp感染的累积复发率达26%。这可能因Hp为“人—人”传播,小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健全,可从家庭或其它**处受到再感染。因此,在对小儿治疗的同时,也应治疗与之密切接触的成人。

  鉴于Hp感染是胃癌的始发因素已得到公认,人们推测:自儿童期即控制Hp的感染,不仅可预防止疗良性上消化道疾病,也有望降低胃癌的发生率。这正是我们应当重视儿童Hp感染诊疗研究的深远意义所在。
5
发表于 2007-1-23 12:34 | 只看该作者
5.儿童反复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幽门螺杆菌(Hp)为含有大量尿素酶,生长繁殖在胃粘液上胃粘膜之间,革兰染色阴性的弯曲状或螺旋状细菌。研究证明,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对成年人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研究较多,而儿童关于Hp童感染的相关性报道尚少,本文收集89例反复腹痛,临床疑似上消化道疾病患儿进行胃镜检查及用血清学(ELISA)法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法诊断Hp感染的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9例,男49例,女40例;年龄6~9岁8例,~12岁33例,~15岁48例;病后数日~半月25例,~1年35例;~2年22例,~4年7例;腹痛89例,其中中上腹痛80例,脐周痛6例,无固定痛3例;食欲不振56例,嗳气12例,返酸14例,呕吐7例,呕血及便血各2例,贫血5例。89例患儿经胃镜检查发现胃炎改变55例,胃溃疡5例,十二指肠溃疡15例,十二指肠炎6例,胃粘膜脱垂合并胃窦炎6例,食管裂孔疝合并胃炎2例。受检查者全部用ELISA法检测血清HpIgG(药盒来自珠海**丽珠试剂厂,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作生产),结果见表1。

表1 上消化道疾病HpIgG阳性率

诊断 n 阳性n 阳性率(%)
单纯性胃炎 55 36 66
十二指肠溃疡 15 13 87
胃溃疡 5 3 60
十二指肠炎 6 4 66
胃粘膜脱垂症 6 5 83
食管裂孔疝 2 2 100

  其中28例HpIgG阳性者用PCR法检测胃液Hp(药盒来自中亚生物制品研究所),结果27例阳性,9例HpIgG阴性患儿同时用PCR法检测胃液Hp,结果均为阴性。

  2 讨论

  自从Warren和Marshall于1983年首先从胃炎患者中分离出Hp以来,现已肯定它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发病的关系。Hp感染广泛存在于世界,Hp的传播方式为粪—口或口—口传播,儿童感染Hp的临床表现已腹痛或/和脐周痛及呕吐为常见,小婴儿表现慢性腹泻和消化不良。常规Hp感染要经胃镜获得胃粘膜标本,在儿童中难以接受,由于Hp可**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IgG,Loffeld等认为,用血清学检查可以替代内窥镜诊断Hp感染。我们对89例反复腹痛临床疑似上消化道疾病的患儿进行了血清学Hp抗体测定,其中63例阳性,占69%,同时以28例HpIgG阳性的病人,抽取胃液(2ml)进行PCR检查,其中27例阳性,9例HpIgG阴性的病人其HpPCR均为阴性。说明PCR法是一种具有高度敏感性而又准确的方法,其优点在于避免了内窥镜检查,通过抽取胃液即可得到标本。我们所用PCR法与国外报道相似,国外报道原发胃炎患儿的Hp检出率高达60%~80%,本组单纯性胃炎的Hp检出率为66%(36/55)与国外报道相一致,十二指肠溃疡Hp的检出率分别为60%(36/55)及66%(4/6)胃粘膜脱垂症5例HpIgG阳性占83%(5/6)食管裂孔疝HpIgG检出率为100%(2/2)。由于胃粘膜脱垂与食管裂孔疝在儿童中比较少见,病程迁延,胃粘膜受损,胃小膜屏障被破坏,易受Hp侵袭及定居,故儿童胃粘膜脱垂症及食道裂孔疝常易合并胃炎及Hp感染,亦应受到重视。

  应用血清学Hp学感染无创伤,简单易行,尤其适用于儿童。此方法不受近期是否用过抗生素的影响,可以重复检测进行动态观察。而胃液PCR检测Hp感染更为直接。因此,提出用抽取胃液做PCR可用于诊断Hp感染。近年的研究提示,Hp感染还与小儿慢性腹泻,营养不良有关。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Hp感染与小儿消化道常见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
6
发表于 2007-1-23 12:36 | 只看该作者
6.816例小儿胃炎临床分析
小儿胃炎并不少见,因对其认识不足常误认为其它疾病。现将经胃镜诊断胃炎的816例的临床特点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男450例,女366例。年龄:3个月~3岁15例,4岁~7岁297例,8岁~10岁295例,11岁~14岁209例。病后日数:1天~半月84例,16天~3月164例,3月以上~6月129例,6月以上~1年189例,1年以上~2年112例,2年以上138例。腹痛676例,其中上腹痛325例,脐周痛201例,无固定痛150例。压痛部位:上腹371例,脐周188例,无压痛238例,左上下腹或右上腹压痛19例。食欲不振281例,嗳气174例,反酸11例,呕吐125例,呕血及便血各32例,贫血50例,便秘或消化不良63例。

  取胃窦粘膜行光镜病理检查72例,其中67例固有层内淋巴细胞浸润并有浆细胞,腺体排列不整4例,腺体增生和减少各1例,固有层水肿6例,血管扩张充血6例,另5例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多核粒细胞浸润。透射电镜检查23例,改变为壁细胞少,主细胞相对发达,未见潘氏细胞,腺管上皮细胞走行不规则,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个别细胞异形性较高、核畸形、分化较低。微需氧培养Hp52例。阳性率61.54%(32/52),另外活检粘膜1min尿素酶试验快速检测幽门螺杆菌(Hp)阳性率80.77%(42/52)。其中3例父母患胃病同时测Hp抗体阳性。

  本组小儿胃炎型:浅表性胃炎657例,症状胃炎16例、糜烂性胃炎8例,出血性胃炎5例,胃窦炎31例、胆汁返流胃炎91例,药物性胃炎8例。合并十二指肠球炎184例,合并胃粘膜脱垂239例,十二指肠球溃疡10例,并食道炎4例。

  2 讨论

  小儿胃炎症状表现多样。乳幼儿食欲不振伴呕吐占46.6%(7/15),突然消化道出血占2.7%(4/15),无规律腹痛占26.7%(4/15)。幼儿期以后共801例,其中以腹痛就诊最多占83.9%(672/801),以消化道出血起病16例占2.0%(16/801)。小儿胃炎腹部常缺乏局部压痛,本组无压痛占29.2%(238/816)。合并胃粘膜脱垂时左侧卧位能使腹痛减轻或缓解。既往小儿胃炎误诊较多,本组病例被误诊为肠蛔虫症、肠痉挛者594例占72.8%,还有不少病人误诊为腹型癫痫、低锌血症、周期性呕吐等。为及时确诊对长期食欲不振、呕吐或消化道出血或反复腹痛特别与进食有关的疼痛,呕吐后能使腹痛减轻或夜间痛均应进行胃镜检查。

  目前小儿胃炎的诊断多依据胃镜检查,对30例患儿同时做了钡透,假阴性占46.7%(14/30),临床症状明显而胃镜下未见异常时,应进一步结合组织学检查作出明确诊断。小儿胃炎病因认为与Hp感染有关,本组活检粘膜1min尿素酶快速Hp速阳性率80.77%,测3例有胃病的双亲血Hp抗体阳性,据报道可能存在家庭内感染。药物影响因素:有7例服解热药后20h至3d发生呕血,1例服强的松3年后呕血。解热药损害胃粘膜屏障。长期用激素降低胃粘膜分泌量和改变粘液的生化成分,使胃液易被胃蛋白酶很快消化降解。胃壁粘液层脱落,破坏了粘液屏障功能。返流入胃的胆汁对粘膜表面的粘液有清除作用。药物和胆汁影响的结果,导致H 逆扩散增加,使粘膜糜烂、溃疡、出血。另外进食不规律、不合理喂养对小儿胃病的形成也起重要作用。

张惠 闻德亮 孙梅王晓茵 刘勇 陈佩林

吕庆杰 汪秀实 高俊峰刘冬娟 徐延平

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第二电镜室(沈阳110003)

[ 本帖最后由 别看资料 于 2007-1-23 12:40 编辑 ]
7
发表于 2007-1-23 12:39 | 只看该作者
7.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幽门螺杆菌(Hp)与儿童胃肠病密切相关。目前用于检测Hp感染的常规方法有细菌培养、活检粘膜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尿素酶分解试验、病理组织切片等各种方法。这些检查均较繁琐、费时,需作胃镜检查和采取粘膜组织,儿童不易接受。14C尿素呼吸试验较简单,但有放射性,对儿童不利。本文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儿童Hp感染,效果较好。

  1 对象和方法

  胃肠病患儿72例,年龄4岁~13岁。男48例,女24例。其中反复上腹痛或脐周痛1个月以上者36例;厌食并消化不良者12例;慢性腹泻并营养不良者24例。全部病例均排除了结核病、肝炎、肠道寄生虫病及腹型癫痫。对照组为正常龄儿童60名,其中男39名,女21名。所有被查均采外周静脉血1ml~2ml,分离出血清,贮存于-20℃冰箱待测Hp抗体。用Hp抗原包被40孔聚苯乙烯反应板,操作方法为常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被检血清稀释为1:200,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的羊抗人IgG,底物为邻苯二胺,用硫酸终止反应,在490nm处读取光密度值(OD)。每个待检血清均做复孔,每块板均设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结果用被检血清OD值(P)与阴性对照OD值(N)之比值来表示,P/N≥2为阳性,<2为阴性。

  2 结果

  72例慢性胃肠病患儿血清Hp抗体IgG,54例为阳性,18例阴性,阴性率75%,60名同龄正常儿童,18名为阳性,42名阴性,阳性率30%。经统计学X2检验,P<0.01,两组间有显著性意义。

  3 计论

  常规诊断Hp感染要经胃镜获取胃粘膜标本,在儿童中难以接受。由于Hp可**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IgG,Loffeld等认为,用血清学检查可以替代内窥镜诊断Hp感染。潘志君等报道,在成人中用ELISA法检测与组织培养、涂片检测Hp感染的结果比较,以后者为标准,ELISA法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0%。我们对72例反复腹痛、厌食、慢性腹泻的患儿进行血清学Hp抗体IgG测定,其中54例阳性(75%)。这说明在儿童慢性胃肠病中,Hp感染是重要原因。在60名同龄令正常儿童中,有18名Hp抗体IgG阳性(30%)。无消化道症状,可能他们曾有过Hp感染,但机体已清除Hp。而抗体仍存在,因为有相当数量的正常人能自动清除Hp的感染。

  应用血清学诊断Hp感染,无创伤,简单易行,尤其适用于儿童和Hp感染的普查。此方法不受近期是否用过抗生素的影响,可以重复检测,进行动态观察,评价疗效。如Hp感染已被清除,血清Hp抗体滴度逐渐下降,最后消失。

胡伯渊 余文鑫 郝理华

江苏省南京市儿童医院(南京 210008)

[ 本帖最后由 别看资料 于 2007-1-23 12:42 编辑 ]
8
发表于 2007-1-23 12:42 | 只看该作者
8.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关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治疗的研究还存在某些问题,还需更深入地进行探讨。

  1 Hp的根除标准问题

  目前存在着Hp清除(clearance)和Hp根除(eradication)两个概念,前者系指治疗结束时复查Hp阴性,后者是指停止治疗1个月这后复查Hp阴性。清除只是Hp暂时的抑制,停药之后Hp感染很快复发;而根除是指85%以病人1a之内不复发,起到了治疗的作用 。目前国际会议建议将根除改称为治愈,作为评价Hp感染治疗效果的指标。

  关于Hp感染的诊断方法很多,传统的所谓“金标准”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Warthin-Starry银染以及细菌培养,这些方法的共同缺点是达不到足够的敏感性,以确定Hp是否被真正根除。我们曾对17例经不同方案治疗后用常规方法(即金标准)检查而认为Hp被根除的病人,采用聚合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CR)检查,发现4例Hp阳性,所以我们以往对一些用常规方法未能检出而实际上还存在Hp的病人则误认为Hp被根除而放弃治疗,这是我们治疗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判断Hp是否根除的标准不同,乃是导致各家研究结果差异很大的可能原因之一。

  2 胃内Hp对抗菌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

  抗菌药物的体外抑菌浓度一体内抗菌活性并不完全一致。关于抗菌药物在胃内酸性环境中否能保持其稳定的抗菌活性将直接影响到Hp感染治疗的效果。研究发现,青霉素、阿莫西林、环丙沙星的抗菌活性在酸性环境下降低10倍,头孢氨苄降低16倍、红霉素降低100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抗生素在体外敏感而在体内疗效欠佳甚至无效。甲硝唑及胶体铋剂不受胃内pH影响。胃内pH对抗菌药物的影响是抗Hp感染失改的另一重要原因,所以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在酸性环境下容易失去抗菌活性的药物。

  3 抗菌药物的耐药问题

  Hp对抗微生物的耐性也是导致Hp感染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约有15%~50%的Hp菌株对硝基咪唑类原发耐药。Goodwin等报道用他咪唑和西唑替丁治疗后Hp耐药菌株从17%增到70%,研究结果表明,获得性的耐药比原发性耐药更多见。Bell等报道一组用胶体铋剂十四环素+甲硝唑治疗的病人,发现对甲硝唑敏感的菌株其根除率为90.5%,而对甲硝唑耐药的菌株,其根除率为31.6%,所以建议治疗前常规作Hp对甲硝唑的药物敏感试验,耐药者改用其它方案。硝基咪唑类与胶体铋剂合用或者采用胶体铋剂+阿莫西林+甲硝唑三联疗法不仅可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而且还可以提***p的根除率。关于喹诺酮类药物,有两组治疗失败的报道,MIC从治疗前的0.25mg/L~1mg/L增加到治疗后的16mg/L~32mg/L,增加了16~64倍。该药与硝基咪唑类药物不同,一种喹诺酮类药物与另一种抗生素合并不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因此有人认为喹诺酮类药物不适于Hp的治疗。

  4 关于Hp治疗方案的选择

  一个理想的治疗方案,应包括:①Hp根除率≥90%;②短疗程;③副作用小;④病人依从性好;⑤治疗简单;⑥效果持续,不易复发。由于单药或两种抗菌药合有效果均不佳,目前常用三联疗法,即胶体铋剂(**)+甲硝唑+阿莫西林,其根除率为85%-95%,疗效虽然满意,但存在许多问题:①副作用较多,发生率在30%以上;②病人依从性差;③Hp对甲硝唑易产生耐药,所以不是最理想的治疗方案。

  所谓“新二联”,系指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或克立霉素),现已证明奥美拉唑在体外有抗菌活性,其作用机制未明,可能与其降低胃内酸度,提高胃内pH而增加抗生素的抗菌活性有关。二者合用不仅提***p根除率(可达85%~90%),而且使症状迅速缓解,溃疡迅速愈合,副反应小,病人依从性好。所以目前认为“新二联”对Hp相关性溃疡病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案。

  5 影响治疗效蛤的其它因素

  还有些困素也影响抗Hp感染的治疗效果:如服药时间、服药次数以及药物剂型则与药物与细菌接触的时间有关。增加服药次数,空腹时给药以及混悬制剂均可增加或延长药物与细菌接触的时间。胶体铋悬液比片剂效果好,庆大霉素制成漂浮片之后或以延长在胃内停留时间而增加疗效。最近研究发现,Hp可定植于牙垢,故在抗Hp治疗之后,Hp可再定植于胃粘膜而导致治疗失败,所以抗Hp治疗还包括清除牙垢中的Hp。

  6 关于药物副作用问题

  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应用抗生素,一般消化道反应较为常见,在应用抗生素不当时可引起菌群失调,霉菌感染,甚至发生肝肾功能异常改变。所以在抗Hp感染治疗中,应尽量防止或减少毒副反应的发生。

[ 本帖最后由 别看资料 于 2007-1-23 12:43 编辑 ]
9
发表于 2007-1-24 13:28 | 只看该作者
{MOD},辛苦了
10
发表于 2007-10-11 14:23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了,谢谢共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28 03:0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