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80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冠心病] 【分享】低分子量肝素在急性冠脉综合症中的应用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9 13: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近30年来,尽管与心脏病相关的病死率已有下降,但急性冠脉综合症(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仍在持续上升。早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和冠脉内支架术的普遍开展以及潜在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都要求对ACS及PCI前后针对凝血酶的形成和血小板的激活采取安全有效的处理。
一 ACS的抗栓治疗基础
  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使其内容物暴露于血流,随之血小板发生粘附、聚集、释放,同时激活内源性凝血级联反应,引起纤维蛋白沉积,最终导致血栓形成,这是ACS的根本病理生理改变[1]。凝血酶(因子Ⅱa)有广泛的促凝血和促血栓作用,它还是激活血小板的最强力**因子之一;在病变血管内膜表面,凝血酶促进内皮素Ⅰ的释放;更重要的是,凝血酶可加强多种促增殖因子的作用,是血管损伤后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关键中介因子[2]。抑制凝血酶形成可预防血栓形成。阿司匹林和普通肝素(UFH)是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标准抗栓抗凝治疗[3],但UFH有诸多不足,为此需要寻找更安全有效的抗栓抗血小板联合治疗策略。近年来,开发了低分子量肝素(LMWH),临床试验证明对ACS疗效等同甚或优于UFH,有望替代UFH。
二 肝素的药理学
  UFH是一种硫酸多聚糖,是由不同链长的葡聚糖和硫酸残基构成的异质混合物,分子量5,000-30,000道尔顿[4]。其抗凝作用由赖于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的特异性五糖序列的存在。与AT-Ⅲ结合后使后者构型发生变化,增强抑制因子Ⅱa和因子Ⅹa的能力。超过18糖链长的肝素分子(分子量大于6,000)能同时结合凝血酶,形成三重复合物,有效抑制因子Ⅱa的活性。
  LMWH是猪肝素的化学裂解产物,分子量4,000-6,000道尔顿,分子链长度小于18糖,但保持了关键的5糖序列,保证了因子Ⅹa-ATⅢ-肝素复合物的形成。总的来看,LMWH对因子Ⅹa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对Ⅱa的抑制作用。UFH的抗Xa/Ⅱa比值为1:1,而LMWH为4.1:1到2.1:1。因子Ⅹa是影响凝血酶生成的重要酶促反应步骤,抑制少量的因子Ⅹa可以抑制大量的Ⅱa生成,因此在此环节抑制活动的加强是预防血栓形成的更有效途径。此外,LMWH血浆清除半衰期长,大部分LMWH可每12小时一次给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LMWH来源相同,但因对抗凝血因子的活性不同,不能互换(表1)。
三 LMWH的优点
  皮下注射LMWH后,生物利用度高达90%(UFH为40%),这与其血浆蛋白(包括血小板4因子、纤维联结蛋白、玻璃联结蛋白及vW因子)亲和力弱有关[6]。LMWH与这些蛋白结合能竞争性抑制与AT-Ⅲ的结合,同时会促进血小板聚集,削弱其抗凝作用。LMWH由肾脏清除,清除率不依赖所给剂量。LMWH产生的抗凝作用预测性好,因此不需要严密监测aPTT和反复剂量调整,可方便地皮下注射给药,门诊病人更方便。
  UFH有潜在的严重并发症,如大出血、血小板减少、中止治疗后反跳性高凝状态[7]。在ACS使用LMWH的临床试验,这些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超过UFH,有些研究无不良事件。
四 LMWH治疗ACS的临床试验
  几项研究支持当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时,LMWH治疗ACS是安全有效的(表2)。
  RRISC研究(Fragmin During Instability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FRISC)是证明法安明(dalteparin)比安慰剂优越的第一个临床试验[8]。所用剂量是120IU/kg,使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塞的6天死亡和再梗塞风险减少63%;治疗组对血运重建和静脉肝素需求明显减少。该研究的结论是ACS的急性期应该使用法安明+阿司匹林治疗,以减少心脏事件风险;继续低剂量法安明(7500IU/日)40天,在非吸烟和高危人群的获益仍持续存在。鉴于ACS后凝血活动增强可能增加冠脉事件,确定合理的抗栓治疗剂量和疗程是非常重要的。FRISC提供的证据表明连续治疗对选择病人可能有益,但需要进一步评价LMWH的剂量以及与其它药物的联合。
  FRIC试验[9]是FRISC经验在欧洲的扩展,病人在急性期(6天)接受法安明(120IU/kg)或UFH,延长治疗期接受法安明(7500IU/日)或安慰剂。急性期药物治疗组之间心脏缺血事件率相近,提示LMWH可替代UFH;低剂量法安明延长期治疗未见比安慰剂优越,但轻微出血事件略多。
  FRAXIS试验[10]比较了速避凝(86抗Ⅹa单位/kg)与UFH对ACS的疗效,主要终点事件-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和心绞痛复发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但长期速避凝治疗组(14天)出血事件增加。
  ESSENCE[11]和TIMI IIB研究[12]是比较依诺肝素和UFH的两个临床试验,近期对该两项研究入选的近7000例病人的荟萃分析表明,在观察期的第8、14和43天,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和急诊血运重建三重联合终点持续下降;43天联合事件率减少20%(p≤0.002);严重出血风险未见增加[13]。
五LMWH在导管室的使用
  LMWH能否在导管室使用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在此背景下使用LMWH的理论基础与ACS的根本病理生理过程是一致的,唯一的不同是斑块破裂和内皮损伤是医源性的。考虑到其相似性,LMWH高的抗Ⅹa/Ⅱa比值通过防止凝血级联反应的激活及明显减少凝血酶的生成,应改为介入治疗提供强大的保护。
  近来,FRISC II试验(Fragmin and Revascularization during InStability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FRISC II)观察到[14],早期介入治疗使不稳定性心绞痛6个月死亡或急性心肌梗死明显减少。该研究是一前瞻、随机、多中心设计,由ECG或生化标志物证实缺血的病人,在开放标签期接受法安明(120IU/kg,12小时一次)或UFH;在随机期,2457例病人分入早期介入治疗组(冠脉造影,再血运重建)或非介入治疗组(药物治疗,有持续缺血症状者行冠脉造影);在每一组,病人被再次随机接受法安明(120IU/kg,每12小时一次)或安慰剂组至少5天,并完成早期介入治疗。血运重建后,2267例病人随机双盲分入继续法安明治疗或安慰剂3个月。
  6个月死亡或再梗塞联合终点在介入和非介入治疗组分别是9.4%和12.1%(p=0.031);此外,介入治疗组心绞痛症状和血运重建需求减少50%;早期介入治疗和法安明治疗效果显著。介入治疗组严重出血略高(1.6%对0.7%),但介入治疗+法安明并未增加严重出血(2.3%对1.3%)。这是第一个证明早期介入治疗可改善ACS转归的临床试验,虽未直接对比法安明和UFH对ACS的疗效,但提示LMWH可安全地用于介入治疗。
  对2267例高危病人的亚组分析显示,法安明对减少死亡或急性心肌梗死亦有长期益处(3个月观察),所有病人整个研究期均接受维持量的阿司匹林。30天联合终点事件率减少47%(RR 0.53, p=0.002);3个月减少19%(p=0.17)。在整个治疗期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三重终点亦明显减少,但6个月后事件率无明显差异。
  尽管评价在导管室使用LMWH的资料还非常有限,但正在进行的研究结果令人鼓舞[15]。正在进行的NICE研究评价了单独用依诺肝素或依诺肝素+abciximab在PCI中的安全性。NICE-1计划入选810例择期或急诊PCI病人,依诺肝素剂量为1mg/kg,NICE-4使用依诺肝素(0.75mg/kg)加abciximab(0.25/kg静脉注射,然后0.125mg/kg/min静点12小时),此二相研究均不用其它抗凝剂。主要目标是确定静脉用依诺肝素,加或不加血小板GPⅡb/Ⅲa拮抗剂的安全性,主要参数是严重出血并发症和主要心脏性不良事件。
六 结论
  LMWH是治疗ACS的较理想抗栓药物,目前的资料证实对ACS的疗效等同或优于UFH。LMWH因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上的优势,在保持其远期及近期疗效的同时,使用更方便、无需抗凝监测。依诺肝素是目前抗Ⅹa/Ⅱa比值最高的LMWH,效果优于UFH,不同LMWH治疗转归的差异可能与其抗Ⅹa/Ⅱa比值不同有关。评价LMWH在PCI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初步资料令人鼓舞,但仍有诸多问题有待回答,这为进一步确立LMWH改善早期有创介入治疗的治疗转归提供了可靠依据。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踏雪无痕 + 1 您的发言非常精彩,请再接再厉!

查看全部评分

2# 沙发
发表于 2006-12-29 20:20 | 只看该作者
很不错  加分鼓励
3# 板凳
发表于 2006-12-29 23:53 | 只看该作者
不错,谢谢分享.
4
发表于 2015-12-14 19:12 | 只看该作者
很好,比较详细,谢谢分享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5
发表于 2015-12-16 21:18 | 只看该作者
受益匪浅,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18 18:48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