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6784|回复: 20

[中药方剂] 施今墨药对总结(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7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本草堂 于 2010-3-15 12:33 编辑

1、白芍——桂枝        白芍和营敛阴,桂枝各营解肌。二药伍用,发汗之中寓有敛汗之意,和营之内有调卫之力。白芍养血敛阴而不滞邪,桂枝和营解肌而不伤阴。二药相合,一收一散,一寒一温,相互制约,而收调营卫、和气血、启发心阳、益阴止汗之功。桂枝色赤,入于血分,可通血脉;白芍善走阴分,能益阴护里,缓急止痛。桂枝又能振奋脾阳,白芍又善养胃阴。二者相结合,一阴一阳,共奏通调血脉、缓急止痛、振奋中阳、调整脾胃功能。

2、炒栀子——淡豆豉        栀子味苦气寒,轻飘象肺,色赤入心,善泻心肺之邪热,使其从小便而出,又善解三焦之郁火而清热除烦。本品炒后入药,既能走血分,以清血分之热,又能出于气分,以清气分之热,可谓气血两清也;豆豉色黑,味苦气寒,经苏叶、麻黄煮水浸制之后,其气由寒转暖,故能发汗开腠理,宣透表邪,散郁除烦。栀子突出一个“清”字;豆豉侧重一个“解”字。两药伍用,一清一解,清解合法,发汗解肌,宣透表邪,清泄里热,解郁除烦甚妙。治外感病,以“清”和“解”为要法。清是清热,解为解表。即临证一面清里,一面解表。

3、白茅根——白苇根        白茅根味甘而不腻膈,性寒而不碍胃,利水而不伤阴,善清血分之热;芦根味甘而不滋腻,生津而不恋邪,专清气分之热。二药伍用,一气一血,气血双清,发汗解表,清热退烧。茅根清里,苇根透表,二药参全,一清一透,故于肺热咳喘,清透疹毒尤所擅优。不论外感发热,还是内伤发热,以及原因不明之低热均宜使用,若发热甚者,可伍用山栀、豆豉,则热退更速。二药煎水代茶频频饮之,尚有预防小儿麻疹合并肺炎之功。

[ 本帖最后由 本草堂 于 2007-9-8 19:05 编辑 ]

2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2朵
发表于 2006-6-19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4、桔梗——枳壳——薤白——杏仁        桔梗辛散,宣通肺气,祛痰排脓,清利咽喉,升提利水,以升提上行之力为最,故前人有“载药上行”之说;枳壳苦温,理气清胀,宽胸快膈,以下降行散为著。二药参全,一上一下,一升一降,相互制约,相互为用,行气消胀散痞力量增强。薤白辛温,行气于左,温中通阳,行气散结,活血止痛;杏仁入肺,行气于右,宣肺平喘,祛痰止咳,润肠通便。二药伍用,一左一右,升降调和,气机通畅,理气宽中,消胀除满益彰。综上所述,桔梗行上,枳壳降下,薤白行左,杏仁行右,四者相合,相得益彰。上、下、左、右,平调升降,燮理气机,开胸顺气、行气消胀、散结止痛之力增强。
5、炙麻黄——白杏仁        麻黄味辛性湿,中空而浮,长开升散,宣通肺气,止咳定喘;杏仁味苦性温,色白入肺,降气止咳。麻黄以宣肺定喘为主,杏仁以降气止咳为要。二药伍用,一宣一降,宣降合法,肺气通调,止咳平喘益彰。
6、赤白芍——桂枝        赤白芍参合,清热退烧,养阴敛阴,散瘀止痛,若营卫不和,气血不调,络道不畅,肢体疼痛时与桂枝配伍,盖桂枝色赤体轻,有升无降,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以解外寒,清内热之力益彰。
发表于 2006-6-21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前清肺降气,祛痰止咳;前胡宣散风热,降气消痰。肺主气,外合皮毛。肺气宜宣,肺气宜降。若外感风寒、风热,或痰浊蕴肺,均可引起肺的清肃功能失调,以致胸闷气逆、咳嗽多痰等症。故以白前清肃肺气,降气化痰;用前胡宣散风热,降气消痰。白前重在降气,前胡偏于宣肺。二药伍用,一宣一降,肺之宣降功能恢复正常,故痰可去,咳可宁。
紫菀气温不热,质润不燥,润肺下气,化痰止咳;苏子清利上下,降气平喘,化痰止咳。紫菀以润肺为主,苏子以降气为要。二药伍用,一润一降,润降合法,化痰止咳,下气平喘,利气宽膈的力量增强。以炙前胡、炙白前,炙紫菀、炙苏子伍用,用蜜制之,意即增强润肺止咳之力。内热炽盛,灼伤肺络,溢之于外,遂有咯血,胡与白茅根、白苇根,酒黄芩、大小蓟炭参合,以收凉血止血之功。
大蓟味甘、性凉,凉血止血、消散痈肿,炒炭入药能缩短出血时间,并有消炎利尿作用;小蓟味甘、性凉,凉血止血、消散痈肿、利尿。《本草拾遗》:“小蓟破宿血,止新血、暴下血、血痢……。”二药炒炭协力为用,意即令入血分而收止血之效也。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黑糊糊 + 1 您的发言非常精彩, .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6-6-21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亲手自己打的路过的支持下哈。。
发表于 2006-9-11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施师药对,最好结合病案来学习,老师,好吗
发表于 2006-9-17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源,应该支持!
发表于 2006-9-18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辛苦了。
发表于 2007-3-13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辛苦了。
发表于 2007-3-17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
发表于 2007-9-8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后面还有吗?
发表于 2007-9-11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本书很好,个人认为应当是现在中医学生提高的捷径.
发表于 2007-9-16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handshake :handshake
发表于 2007-9-16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伟大之处源自于分享!
发表于 2007-9-16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伟大之处在与分享,让不懂的人学习到不懂的东西
发表于 2007-10-9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源,应该支持!
发表于 2007-10-26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结合病例
发表于 2010-3-9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发表于 2010-5-16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辛苦了
发表于 2010-5-16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谢了,期待继续
发表于 2010-5-17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5-23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爱爱医 ( 粤ICP备2022035143号 )

GMT+8, 2023-3-25 18:1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