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5118|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感染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5-2-19 23: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由脑膜炎奈瑟菌感染所致,简称流脑,是最常见的化脓性脑膜炎之一。本病由飞沫经空气传播,多发于冬春季节,可呈散发或流行,儿童发病率高于成人。临床表现为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及脑膜**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病原学】
脑膜炎奈瑟菌仅存在于人体,是鼻咽部常见寄生菌,归于奈瑟菌属,革兰染色阴性,呈肾形或卵圆形,常成双排列,无鞭毛,有菌毛,不形成芽胞,能产生毒力较强的内毒素。本菌抵抗力很弱,对冷热、干燥、紫外线、一般消毒剂及多种常用抗生素均很敏感。标本离体后若不及时孵育培养,细菌可于数小时内自溶死亡,故采集临床标本时,最好床旁接种于预温的培养基内,并立即送检。
脑膜炎奈瑟菌含有荚膜多糖抗原、脂寡糖抗原(LOS)、脑膜炎奈瑟菌外膜蛋白(OMP)、菌毛抗原、H8蛋白抗原、铁调节蛋白抗原等多种抗原成分。根据脑膜炎奈瑟菌表面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可用血清凝集试验将本菌分为不同的血清群,现有13个血清群,包括A、B、C、D、X、Y、Z、29E、W135、H、I、K和L。其中H、I、K由我国发现。在不同的血清群中,又可根据细胞外膜抗原的差别而分为不同的血清型。此外,尚有部分菌株称为未定群。据流行病学调查,引起流行的菌株主要是A、B、C、Y、W135群,其他各群以带菌形式存在,或仅引起散发。
A群曾是引起多次流脑大流行的病原。我国及非洲发展中国家仍以A群为主,很少数为B群或其他群;但欧美国家近年来则相反,以B、C群为主,而A群极少。A群荚膜多糖抗原具有较强抗原性,**机体产生特异杀菌抗体,故可供制备菌苗。B群多糖抗原性弱,不宜单独用作菌苗。
2# 沙发
发表于 2005-2-19 23:25 | 只看该作者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人是本菌的惟一宿主。带菌者及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人从潜伏期开始至发病后10日内具有传染性。据调查,流行期间一家有≥2人或2人以上患病者仅占2%~4%;这就提示,大多数患者实际上均感染自体带菌,而很少直接以病人作为传染源而受染。
二、传播途径    病菌存在于患者或带菌者鼻咽部,借飞沫经空气传播。病原菌在体外生活力极弱,故通过物品间接传播的机会极少,但同寝、哺乳和接吻等密切接触方式对2岁以下婴幼儿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三、易感人群    患流脑后可获持久免疫力,再次患本病者罕见。人群易感性与体内特异保护性抗体水平密切相关。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同。新生儿从母体获有抗体,不易罹患本病(但对B群脑膜炎奈瑟菌仍然易感)。出生后,流脑保护性抗体水平下降,在6~24月龄时降至最低水平;以后,随奈瑟菌隐性感染的发生逐渐回升。因此,本病主要发生于15岁以下儿童,非流行年以低年龄组多见,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各地区人群的免疫水平不同,故各年龄组发病情况可有所差异。大城市2岁以下发病率最高,中小城市则以2~4岁或5~9岁组最高,而偏僻农村虽可多年无病例,一旦有传染源进入,则可能引起暴发流行,届时15岁以上患者可占到总病例的一半以上。
四、流行特征    脑膜炎奈瑟菌感染见于全球,呈散发性或流行性,在非洲的东部苏丹至西部赞比亚的次撒哈拉地区呈地方性流行,有“脑膜炎地带”之称;本病分布于我国各地。在使用A群多糖菌苗前,我国每10年左右有一次较大流行。目前,大城市发病率已明显降低,发病多分布于中小城市及乡镇。
终年均有病例发生。发病率从11月至次年2月开始上升,2~4月达高峰,5月份迅速下降。冬春季由于室内活动增加、空气不流通、易有上呼吸道感染,故是流脑流行的好发季节。居住拥挤、人口流动、营养不良等因素也有利于造成流脑流行。民工、新生、新兵集中报到时期,也可在营区内出现流行。
3# 板凳
发表于 2005-2-19 23:26 | 只看该作者
【发病机制】
脑膜炎奈瑟菌通过鼻咽部侵入人体,包括侵入血循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及释放内毒素等过程。菌毛、OMP、荚膜、及LOS为主要致病因子,可侵袭呼吸道、血液、中枢神经系统、心脏、关节、眼及泌尿生殖道等引起疾病,但主要侵犯脑脊髓膜,故临床上以化脓性脑膜炎最为常见。
脑膜炎奈瑟菌通过菌毛与宿主的无纤毛上皮细胞特异性受体结合,实现对鼻咽部上皮细胞的粘附。细菌荚膜能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若人体免疫防御作用未能将其迅速杀灭,则病原菌在鼻咽部繁殖;不过,因诱发机体免疫应答被逐渐清除,使大多数仅成为暂时的带菌状态。当人体免疫力明显低下,或细菌毒力较强时,即穿过鼻咽部黏膜进入血循环,但仅极少数发展为败血症。细菌释放LOS,阻止抗体与细菌结合,妨碍补体调理作用;并**血管内皮细胞、吞噬细胞、星形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等,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及促炎介质,主要有TNF、IL等,从而导致广泛的血管损害。发病的严重程度与细菌内毒素及促炎介质的水平有关。在受损血管内皮细胞及周围的中性粒细胞内,可见脑膜炎奈瑟菌。其主要病变为血管内皮损伤,形成血管壁炎症、坏死,以及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出血等;故常见皮下、黏膜、浆膜、和内脏局灶性出血。肾上腺出血和梗塞时,将发生一系列严重临床表现,称为华弗综合征(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脑膜炎奈瑟菌释放的内毒素具有很强的致病性,较其他革兰阴性菌强烈5~10倍,可以启动施瓦兹曼反应(Shwartzman reaction),导致暴发型流脑败血症休克型;而皮肤黏膜瘀点,则是一种局部施万反应。脑膜炎奈瑟菌内毒素尤易激活凝血系统,在休克的早期便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迅速出现休克、微血管栓塞和出血、大片瘀斑。
4
发表于 2005-2-19 23:27 | 只看该作者
【病理改变】
脑膜炎期的病理改变主要在大脑半球表面及颅底的软脑膜。上述的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活化脑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受体,使白细胞粘附于血管壁,释放蛋白溶解酶、糖原酶及氧自由基等,破坏血管内皮细胞间的连接,加剧血管壁炎症,导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脑膜早期有充血,少量浆液性渗出及局灶性小出血点;病情进一步发展,白细胞和血浆纤维蛋白大量渗入脑脊液中,使脑脊液呈化脓性外观。颅底脑膜的化脓性病变及脓性粘连可引起视神经、外展神经、动眼神经、面神经、听神经等损害,导致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少数病人因脑室孔阻塞和脑脊液循环障碍而发生脑积水。脑膜炎症还可累及脑实质,脑组织有充血、水肿、出血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暴发型脑膜脑炎型病变严重,颅内压明显增高,甚至形成脑疝。
第Ⅲ型变态反应可能在细菌致病中起一定作用。其依据是在受损的血管壁可见到细菌抗原免疫复合物沉积;此外,本病后期尚可发生其他脏器的迁徙性炎症,例如心内膜炎、心包炎、关节炎、眼球炎等,常于败血症好转后出现,穿刺液细菌培养可阴性,但含有特异抗原的免疫复合物,而同期血浆补体也有下降。
5
发表于 2005-2-19 23:28 | 只看该作者
【临床表现】
易感人群感染后,轻则无明显症状,重则数小时内可以致命,临床表现差别很大。一般而言,大约60%~70%成为带菌者;25%呈出血点型,即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间的移行型;约7%表现为上呼吸道炎,仅l%表现为化脓性脑膜炎。临床上可分为普通型、暴发型、轻型、慢性败血症型、带菌状态共五种类型。
一、普通型    本型约占流脑病例的90%,潜伏期1~7日,一般为2~3日。按其发展过程分为四期,但临床上常难以截然划分。
(一)上呼吸道感染期    多数病人症状不明显,约20%~30%的患者可有低热、咽痛、鼻咽部黏膜充血和分泌物增多,鼻咽拭子培养可分离出脑膜炎奈瑟菌。此期约持续1~2日。
(二)败血症期    败血症可单独出现,在流行区偶有以血培养阳性而诊断者。但大部分病人在l~3日内发展为脑膜炎,或两者并存。患者突发寒战、高热、头痛、呕吐、全身极度疲乏、肌肉及关节酸痛,神志淡漠、或烦躁不安;幼儿表现为啼哭吵闹,高热惊厥。除上述毒血症症状外,出血性皮疹为本期特征性表现,可见于70%左右病人,对于本病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主要表现为瘀点瘀斑,病后不久即出现;最早可见于眼结膜和口腔黏膜,病情严重者皮疹广泛,可分布于全身皮肤黏膜,且迅速扩大,融合成大片皮下出血;患者出现此种情况时,多数于l~2日内发展至脑膜炎期。少数患者发生瘀斑中央皮肤坏死,甚至肢端坏死,是病情危重的征象。部分患者在起病后数日可出现唇周及其他部位疱疹,少数有脾脏肿大。
(三)脑膜炎期    其症状可以与败血症同时或稍后出现。患者畏光、因颅内高压而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极度烦躁、脑膜**征(颈抵抗或强直,布鲁律斯基征,凯尔尼格征)阳性。症状于发病后24小时左右最著,若经及时治疗,可于2~5日内进入恢复期。
婴幼儿因颅骨缝和囟门未闭,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临床表现常不典型。除高热、呕吐、拒食、烦躁、啼哭和惊厥外,尚可见腹泻、咳嗽等症状;而脑膜**征可能缺如。前囟未闭者,可扪及紧张甚至隆起,但若因高热、呕吐导致失水,囟门亦可能并无明显改变。老年流脑患者的特点是:上呼吸道感染期明显,热程长,瘀点、瘀斑及疱疹发生率高,意识障碍多,暴发型多。
(四)恢复期    体温渐降至正常,皮疹停止发展并大部分消散,神经系统体征亦逐渐消失,精神食欲也随之恢复。此期约持续1~3周。
二、暴发型    此型尤多见于儿童,起病急骤,病情凶险且发展迅猛,如不及时抢救,常在24小时内危及生命。按其临床特点可分为三型:
(一)败血症休克型    以起病急骤、循环衰竭为本型突出特征。患者突发寒战、高热、精神极度萎靡、可在数小时内发展为休克;很快出现意识障碍或惊厥、脉搏细速、血压降低,甚至为零,少尿甚至无尿;患者面色苍白、口唇及指端紫绀、四肢厥冷、皮肤花斑、皮肤瘀点迅速增多并融合成片。大多无脑膜**征,脑脊液检查正常或仅有细胞数轻度增加,血或瘀点培养多为阳性。休克后期可发生DIC。若治疗不及时,病人可在数小时内死亡。
(二)脑膜脑炎型    除高热、全身毒血症状及皮肤黏膜瘀点外,严重颅内高压为本型突出特征。患者头痛欲裂、反复剧烈呕吐、频繁抽搐或持续惊厥,迅速陷入昏迷,血压升高而脉搏减慢,锥体束征阳性;严重者可发生脑疝(小脑扁桃疝或枕骨大孔疝),表现为昏迷加深、四肢肌张力增加或强直;上肢多内旋,下肢伸直;眼球固定,瞳孔缩小或散大,或忽大忽小;眼底检查可见静脉迂曲,视盘水肿;因延髓呼吸中枢受压而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呼吸深浅快慢不一,呼吸暂停或呈抽泣样呼吸。若颞叶海马回或钩回嵌入小脑幕切迹,即形成小脑幕切迹疝,使中脑和动眼神经受压,表现为疝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或外展,对侧肢体轻瘫和阳性锥体束征,继之出现呼吸衰竭。
(三)混合型    患者兼有上述两型的表现,病情最重,病死率极高。
三、轻型    在流行期间,部分受染者表现为暂时性的菌血症,病情很轻,大多数可以不治自愈。此型以儿童及青少年多见。仅表现低热、头痛、鼻咽部不适、皮肤细小出血点,脑膜**征轻微或缺如,患者无意识障碍,脑脊液改变不明显。有的患者仅出现少许皮肤黏膜瘀点,直径lmm左右,涂片染色可发现革兰阴性双球菌;咽拭子和瘀点培养脑膜炎奈瑟菌,均可能获阳性结果。
四、慢性败血症型    此型罕见,以症状反复发作,病程迁延数月为特征。罹患者多系成人,可能与某种补体成分不足,免疫系统不能有效清除病菌有关。发作时的临床表现为寒战、发热,伴有皮疹或瘀点,多发性大关节疼痛,少数患者有脾肿大。每次发作持续12小时~6日不等,可自行缓解,间歇数日复又发作,偶可持续发热数周。间歇期一般情况良好。每次发作常有成批的皮疹出现,以红色斑丘疹为主,亦可见到瘀点、瘀斑、脓疱疹或结节性红斑样皮疹。皮疹以四肢为主,热退后皮疹消退。诊断主要依据血培养,往往须多次作血培养方能获得阳性结果。若延误诊断或治疗,也可发展为化脓性脑膜炎、心内膜炎、或心包炎,从而使病情加重。
五、带菌状态    脑膜炎奈瑟菌带菌状态比较常见,成为流脑的主要传染源,可分短期间歇带菌与长期慢性带菌,短则数周至数月,长则数年;超过3个月为慢性带菌。慢性长期带菌者仅为少数。病后带菌者约为10%~20%,流行期人群带菌率可高达50%。在非流行期,人群带菌率较低;且以B群和C群为主,A群仅占1%~3%;当A群带菌率超过20%时,则可能发生流脑流行。我国的流行菌群仍为A群,而B群带菌率高并无实际意义。
脑膜炎奈瑟菌存在于带菌者的鼻咽部深层淋巴组织内。带菌者多无症状,部分带菌者有明显咽炎。带菌状态是细菌的主动定植过程。与不发生带菌的菌株相比,发生带菌的菌株多为无荚膜型,与上皮细胞的粘着更为牢固,且常为耐药菌株。
6
发表于 2005-2-19 23:29 | 只看该作者
【并发症】
脑膜炎奈瑟菌自鼻咽部直接侵入呼吸道可引起原发性肺炎。经血行传播的化脓性迁徙病灶可有中耳炎、脓胸、心内膜炎、心包炎、全眼炎、关节炎等。致死性脑膜炎患者约70%发现有间质性心肌炎。因脑及脑膜的炎症和粘连,少数患者可并发脑神经损害或肢体运动障碍。流行期间儿童可发生急性卡他性结膜炎及角膜溃疡。此外,B群脑膜炎奈瑟菌可以引起尿道炎、附睾炎、睾丸炎、**炎、宫颈炎及直肠炎;此类患者对青霉素、四环素治疗效果较好,但因传播方式可能为经口腔{BANNED}或经**{BANNED},故此种性接触途径为脑膜炎奈瑟菌接受淋球菌耐药质粒转化提供了可能,将会导致耐药株的增加,值得注意。
7
发表于 2005-2-19 23:30 | 只看该作者
【诊 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本病于冬春季节流行,发病以儿童为主。
二、临床表现    突发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为流脑颇具特征性的症候群。在流行季节出现已上情况者,均须注意流脑的可能。凡脑膜**征阳性、病情进展迅速、意识障碍、迅速发生休克时,更应警惕此病;对皮肤颜色较深者应仔细检查出血点,在病初更易见于眼结膜及口腔黏膜,应注意搜寻,以利于尽早做出诊断。
三、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15~30)×109/L,中性粒细胞80%~90%,可出现中毒颗粒及空泡,严重者可出现类白血病反应;病情危重者白细胞数可低于10×109/L。血及脑脊液鲎溶解试验呈阳性,对估计病情有帮助。
(二)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测是诊断流脑的重要依据,但腰穿后容易诱发脑疝,尤以对颅内压力明显增高者,更易于发生危险。因此,流脑流行期间有典型临床表现者,应尽量不做腰穿。对诊断不明需要做脑脊液检查者,在排除禁忌证后,应于穿刺前给予静脉推注甘露醇后始能施行,且放取脑脊液速度应缓慢,若发现压力明显升高,可于穿刺后重复使用甘露醇,病人去枕平卧6小时以上。此外,对必须做脑脊液检查者,最好在抗菌药物应用前进行,以免影响细菌培养结果。
早期在败血症阶段时,脑脊液的改变可不明显;外观清亮正常,细胞数、蛋白质及糖含量无变化,脑脊液压力可增加。稍后进入脑膜炎阶段时,除压力明显增加外,脑脊液混浊、呈米汤样或呈脓样,白细胞数明显增加,常在1×109/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增高,糖明显降低,甚至不能测出,氯化物降低,乳酸脱氢酶活性上升。
(三)细菌学检查
1.涂片检查    从病人的鼻咽部、脑脊液及皮肤瘀点中均可检出本菌,多存在于中性粒细胞内。用**破瘀点皮肤,直接挤出或抽吸少许组织液,涂于载玻片上染色观察,查见革兰阴性双球菌有诊断价值。若涂片革兰染色时脱色时间过长,或病原菌死亡时,可能将革兰阳性菌误为阴性菌,必须注意。脑脊液沉淀涂片的阳性率高于脑脊液培养阳性率,故为腰穿后不可缺少的检查。脑脊液须及时送检,否则病菌将自溶。对某些相关患者,还可采取心包及关节穿刺液离心沉淀进行涂片检查。
2.细菌培养    在相应病例选取临床标本(例如脑脊液、血液、心包及关节穿刺液等)进行培养,分离出脑膜炎奈瑟菌有确诊意义;同时也可提供药敏试验结果为治疗参考。败血症期血培养阳性率可达50%~75%。
3.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    用于检测细菌DNA。即使应用有效抗生素后,此法也能检出标本中脑膜炎奈瑟菌的痕量存在;但该技术要求一定实验条件及标准化操作规程,目前尚未能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四)免疫学试验    由于脑膜炎奈瑟菌对各种抗生素十分敏感,因此常致临床细菌分离率不高。用酶联免疫或放射免疫等方法测定流脑患者脑脊液、血、尿标本中的脑膜炎奈瑟菌特异多糖抗原,病程早期检测阳性率较高,对协助诊断有一定价值。此外,病程后期可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抗体,恢复期效价较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有流行病学诊断价值,一般用于人群免疫水平调查及预防接种效果考核。
【鉴别诊断】
一、其他细菌性脑膜炎    细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均可呈脓性;而且,肺炎球菌、流感杆菌等脑膜炎也好发于婴幼儿,故必须进行鉴别。其他细菌性脑膜炎的发病无明显季节性,无流行性,常已有原发疾患,少见瘀点、瘀斑。确诊有赖于脑脊液和血液的细菌学检查。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    系蚊媒传播,有严格的季节性,多发生于7~9月,以高热、惊厥、意识障碍等脑实质损害表现为主,无皮肤瘀点,罕有休克。脑脊液呈非化脓性改变,脑脊液细胞数为(0.05~0.5)×109/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淋巴细胞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蛋白稍增高,可资鉴别。此外,亦可检测脑脊液及血清中特异的抗原、抗体,以助诊断。
三、中毒型菌痢    于夏秋季发病,可有腹泻、里急后重,粪便检查有大量脓细胞,脑脊液可无特别发现。
四、肾综合征出血热    临床可有发热、头痛、皮肤出血点,但患者表现酒醉貌、尿常规异常、肾功能损害、热退后病情加重,外周血查见异型淋巴细胞,汉坦病毒抗体阳性。
五、结核性脑膜炎    大多起病较缓,常以午后潮热、乏力、消瘦、盗汗等症状起病,1~2周后始出现头痛、呕吐、及脑膜**征;无皮肤瘀点、瘀斑;多有结核病史或与结核病人密切接触史。脑脊液外观清亮或呈毛玻璃样,静置后可有薄膜形成,细胞数一般不超过5×108/L,以淋巴细胞为主,薄膜或沉淀涂片可能检出抗酸杆菌,但阳性率极低。用PCR技术检测结核杆菌的DNA,有助于快速确定病原学诊断。
六、其他革兰阴性菌败血症    常有不同的感染灶来源,且血培养结果可确诊。
8
发表于 2005-2-19 23:31 | 只看该作者
【治 疗】
一、普通型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呼吸道隔离、卧床休息,能进食者以流质为宜。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保持每日尿量在1 000ml以上。高热时应行物理降温,小儿可给安乃近滴鼻。惊厥时可给10%水合氯醛灌肠或安定肌注。
(二)病原学治疗    病原学治疗是治疗流脑的首要措施。一般选用杀菌药物及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且必须及时、敏感、并足量。
1.青霉素    脑膜炎奈瑟菌对青霉素G高度敏感,通过抑制细菌粘肽合成而起杀菌作用。但此药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炎症情况下脑脊液浓度亦仅为血浓度的10%~30%,故须使用大剂量才能达到满意治疗效果;但由于近年来耐磺胺脑膜炎奈瑟菌增加,故主张应以青霉素作为脑膜炎奈瑟菌感染治疗的首选药物;不过,青霉素G代谢很快,给药后半衰期为30分钟,必须使用青霉素钠盐快速静脉滴注或推注(不得使用钾盐),使脑脊液中药物浓度达其最低抑菌浓度以上;但青霉素不宜采用鞘内注射,因其可致发热、惊厥、脊髓炎及下肢疼痛等严重反应。
青霉素G剂量为成人20~30万U/(kg·d),儿童10~25万U/(kg·d),分4~6次静注,疗程5~7日。用药前必须做皮试,过敏者禁用。对于诊断明确者,单用青霉素足以控制感染,不需加用其他药物。疗程结束不必复查脑脊液。
脑膜炎奈瑟菌一般对青霉素保持高度敏感,但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欧洲首次报道对青霉素耐药的脑膜炎奈瑟菌以来,许多国家均有类似报道,系因细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发生变异,降低了与药物的亲合力所致,对氨苄西林的敏感性也同时降低。目前耐药菌以B、C群为主,绝大多数不产生b-内酰胺酶,只要加大青霉素的剂量,仍可取得很好的疗效。
2.磺胺药    磺胺药曾是治疗流脑的首选药物。自上世纪30年代应用磺胺药物以后,流脑的病死率及后遗症发生率大幅下降;但自60年代国外发现对磺胺药物耐药的B群脑膜炎奈瑟菌以来,耐药菌分离率逐渐增高,例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脑膜炎奈瑟菌分离株对磺胺类耐药者超过60%;但80年代以后,耐药率则下降至10%以下。我国脑膜炎奈瑟菌感染以A群为主,耐药发生率不高,约10%~20%,仍可选用磺胺药物治疗脑膜炎奈瑟菌感染,但不作为暴发型流脑脑膜脑炎型的首选治疗药物,对耐药菌株的流行情况亦应加以注意。一般情况下,高热病人用药后24~48小时应体温下降,症状改善;倘若用药后24小时无效或症状反而加重,应及时改用青霉素或其他抗生素治疗。
磺胺嘧啶(SD)能顺利透过血脑屏障,其脑脊液浓度为血浓度的50%~80%。剂量成人每日4g、儿童100~200mg/(kg·d),以20%的磺胺嘧啶钠稀释后静注或快速静滴,轻症患者可口服,剂量同前。每6小时1次,首剂加倍。据认为,分2次口服,每12小时1次,可提高疗效,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每片SMZ 400mg,TMP 80mg)3片口服,每日2次,疗程5~7日。
磺胺药物主要由肾小球滤过排泄,在肾小管中浓度较高,pH值较低时易形成结晶,损伤肾小管,引起腰痛、血尿、少尿及肾功能损害。因此,用药期间应给予足量液体,保证每日尿量1 200ml以上,与等量碳酸氢钠合用以碱化尿液,减少结晶形成。有肝、肾功能不良及磺胺药过敏史者不宜选用。
3.头孢菌素    抗菌谱很广,对脑膜炎奈瑟菌具强大抗菌活性。但第一代头孢菌素难以透过血脑屏障,不宜用于脑膜炎治疗。第三代头孢菌素在脑脊液中可达到有效浓度,且对b-内酰胺酶稳定,副作用少,治疗各种化脓性脑膜炎均取得良好疗效,有效率达80%~90%;常用头孢噻肟,剂量为成人4~6g/d,儿童100~200mg/(kg·d),分2~4次静脉滴注;或头孢曲松成人2~4g/d,儿童100mg/(kg·d),半衰期8小时左右,每日给药1次即可,疗程5~7日。
4.氨苄西林    对脑膜炎奈瑟菌、肺炎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适用于病原未明的重症患者,成人8~12g/d,儿童200mg/(kg·d),分次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
5.氯霉素    该药对脑膜炎奈瑟菌、肺炎球菌及流感杆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较易透过血脑屏障是其一大优点,脑脊液中浓度可达到血浓度30%~50%。成人50mg/(kg·d),儿童50~75mg/(kg·d),分次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疗程5~7日。氯霉素对个别人可能导致骨髓抑制等严重副作用,使用前应权衡利弊,通常用于不能使用青霉素或磺胺药物者,或用于某些病原不明的重症病人。
二、暴发型流脑败血症休克型的治疗
(一)病原治疗    以青霉素G为首选,剂量用法同前。若对青霉素过敏可改用第三代头孢菌素。
(二)抗休克治疗
1.扩容    静脉快速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平衡盐液、生理盐水等以扩充有效循环血容量,改善微循环。
2.纠酸扩容    同时静注5%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轻型400ml/d,重症休克600~800ml/d。
3.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经上述处理休克仍未纠正时,应用山莨菪碱、654-2等具有直接舒张血管、稳定细胞膜、解除支气管痉挛等作用。剂量为每次0.3~0.5mg/kg,重症可用至l mg/kg,每10~15分钟静脉注射1次,有效者经数次注射后面色变红,四肢转暖,血压回升,可逐渐减量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直至停用。山莨菪碱、654-2对此类患者很少发生中枢兴奋副作用。
倘若治疗无效,可改用其他血管活性药物,首选多巴胺,此药具有扩张内脏血管,增加心肌收缩力的作用,一般每分钟2~6µg/kg静脉滴注,根据治疗反应调整输入速度。若休克仍未纠正,中心静脉压反有上升,或肺底出现啰音时,可加用a-受体阻滞剂酚妥拉明10mg/L静脉滴注,或将酚苄明0.5~lmg/kg加入100~200ml液体中静脉滴注,以扩张全身小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外周阻力,减轻肺部淤血。
4.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减轻毒血症、稳定溶酶体膜、解除小血管痉挛、抑制血小板凝集及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被作为治疗败血症休克的措施之一。用法为氢化可的松500~800mg/d,静脉滴注,休克纠正后迅速停药,疗程2~3日;但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对其已有新的认识。国外曾有一项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结果未能证明大剂量激素(**6mg/kg或甲基**龙30mg/kg)治疗败血症休克的确切疗效,故已不主张常规使用。
5.治疗DIC    败血症休克型流脑常并发DIC,过去主张早期肝素治疗。但临床应用结果表明,尽管凝血因子指标有改善,但有关降低病死率的临床报告很不一致。实际上,即使不用肝素,随着低血压的纠正,DIC的实验室指标亦可改善,故有学者主张,只有当其同时具有实验室检查证据,及深部脏器出血或血栓形成时,才是使用肝素的指征。肝素剂量为每次0.5~1.0mg/kg加于10%葡萄糖液20~40ml内静注或100ml内静滴,每4~6小时1次,一般1~2次即可见出血减少。用肝素的同时可输鲜血或血浆,以补充被消耗的凝血因子。
6.其他治疗    注意吸氧、保暖,严密监护心肺功能。若有心功能不全的征兆,应及时给予洋地黄制剂等治疗措施。
三、暴发型流脑脑膜脑炎型的治疗    治疗本型的重点是及时应用大剂量青霉素G或/和氯霉素抗菌治疗;同时,应防止脑疝和呼吸衰竭。减轻脑水肿常用20%甘露醇,每次1~2g/kg静脉推注,每3~6小时1次,反复应用,直至呼吸、血压恢复正常。两侧瞳孔等大及其他颅内高压症状好转后,逐步减量,或延长给药间隔逐渐停药。也可与**20~40mg/d交替使用。脱水过程中出现利尿反应后,应注意电解质的平衡。
高热及频繁惊厥者可用亚冬眠治疗,常用氯丙嗪和异丙嗪各0.5~lmg/kg,肌肉或静脉注射,同时应用冰袋冷敷头部,使体温降至36℃左右。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时,给氧、吸痰,给予洛贝林、**等中枢兴奋药物;并根据情况考虑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安置呼吸器,进行间歇正压辅助呼吸。切忌压胸作人工呼吸,以免增加颅内压。
四、慢性败血症型的治疗    应根据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治疗,常需联合用药。
五、带菌状态的治疗    一般选用SD,每次2g,或SMZ-TMP,每次2片,每日2次,共服5日,以消除带菌状态;或用利福平成人每次600mg,儿童每次10mg/kg口服,每日2次,连服2日,但易产生耐药性;也可用米诺环素200mg,每日1次,连服3日。依诺沙星对清除咽喉部携带的脑膜炎奈瑟菌也有效。头孢三嗪2g,肌注,效果优于利福平。可选用磺胺、利福平、米诺环素、氧氟沙星、头孢曲松等药物。
【预 后】
自应用抗菌药物治疗以来,流脑的病死率已降至5%以下;但婴幼儿及老年人预后较差,暴发型流脑的病死率仍在10%左右。流脑所致后遗症可有耳聋、幼儿聋哑症、眼肌麻痹、失明、肢体瘫痪、智力减退、及脑积水等。不过,由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抗菌治疗,流脑的并发症及后遗症目前已很少见。
【预 防】
一、早期发现    及时发现病人,并对患者实行呼吸道隔离和治疗,直至症状消失后3日,或不少于病后7日。对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7日。
二、做好疫情监测与预报    流行期加[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生宣教工作,注意勤晒衣被,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探亲访友,外出时可戴口罩,儿童避免到公共场所,大流行期间尽量避免或减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
三、疫苗预防    对易感人群注射疫苗是最为有效的预防措施。脑膜炎奈瑟菌荚膜多糖疫苗具有较强抗原性,能**机体产生杀菌抗体,国外有(A群)单价、(A+C群)二价、及(A+C+Y+W135)四价菌苗。B群菌苗尚在研制中。国内制备的A群荚膜多糖菌苗副作用很小。接种对象为流行区6月龄至15岁的人群及其他高危人群,例如补体缺乏者和脾切除者,皮下注射1次30µg,保护率可达90%,持续时间2年以上。对6个月至2岁婴幼儿应每年进行基础免疫1次,共2次,其中间隔1年,以提高人群免疫屏障,延长流行间期。此外,来自疫区的新兵、新生或赴疫区的旅游者均应接种。多年无流脑流行的地区、山区及海岛,一旦出现流脑疫情,应考虑全民接种。
四、药物预防性使用    与病人**,尤其流脑大规模流行期间,应口服药物预防。一般采用SD,成人2g/d,儿童75~100mg/(kg·d),或SMZ-TMP,成人2g/d,儿童30~50mg/(kg·d),分2次口服,连服3日。对疑似病人均应预防性给药,可视情况选用上述药物;用药后还须进行医学观察,以及早确诊本病并积极治疗。
9
发表于 2005-2-20 16:00 | 只看该作者
目前,该病在我国部分地区有流行,也许对大家有所帮助,如大家有需要,可再发一些相关资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20 16:4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