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3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经验] 透、清、养三法在出疹性疾病中的运用【转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8-2-29 21: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作者:王更生

作者单位:438000湖北省黄冈市中心血站

《中国社区医师》2007年6月9卷12期 文章

  出疹性疾病主要指麻疹、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水痘,都是小儿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都属于中医学外感热病范畴。它们都有共同的病理过程,即初期邪从口鼻而入,侵犯肺卫,出现肺卫表证;由于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故中期出疹与肺脾二脏的关系最为密切;后期由于温热时邪耗气伤阴,多表现为疹后阴伤之证。中医根据不同的病期,采用透、清、养三法治疗,常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透法   

  有透达表邪,驱邪外出,透泄疹毒,使皮疹易于发出的作用。凡出疹性疾病,在疹应出而未出,或疹出不畅时,皆可采用辛散透表的药物,使疹顺利出透,不致发生变证。多用于出疹性疾病的初期,尤其是麻疹的初期。麻疹是由于麻毒时邪所致。“麻为阳毒”、“麻喜清凉”,其性有自内达外,由里出表的特点。在治疗上,前人有“麻宜发表透为先,形出毒解便无忧”之说,说明 “形出”才能“毒解”,所以本病总离不开宜透解毒。透法,必须掌握时间性,古人有“三日前宜升,四日后宜降”的说法,这是大体而言,不必拘泥。一般从麻疹初热期到见形期应及时合理透发,如该透不透,或透不得法,均会发生疹毒内陷的变证。透法的具体实施,必须掌握辨证论治的原则,不能单纯地依据“麻为阳毒”,而片面地使用一派辛凉药物;应根据患儿的体质、出疹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的配伍用药处方,使麻疹透净为官。麻疹初期多表现为风热表证时,常用辛凉透表,轻宣肺卫之法,选用宣毒发表汤治疗,方中除用辛凉散热透疹的升麻、葛根、薄荷、牛蒡子等外,还用荆芥、防风辛温发散,以助疹出,防凉太过。若因外界气候寒冷,或为风寒外束,腠理闭塞,汗不得泄,影响皮疹出透,可选加麻黄、细辛等,以辛温发汗,透疹达表,或用三拗汤加味治之。若高热伤阴,无发汗之源,亦影响皮疹透发,可选加生地、玄参、花粉、芦根等,以养阴透疹,若素体虚弱,无力透疹外达,症见面白舌淡,疹淡不明,可选加人参、党参、黄芪、当归等,以扶正托邪,透疹外出。麻疹除使用内服药透疹外,还可使用外治法透疹,如熏洗法。   

  风疹、幼儿急症、猩红热、水痘初期皆可用辛凉宣透之法,常用银翘散加减治疗,不过在宣透的同时,也要注重清热解毒,这是由各个疾病的特性所决定的。

  清法   

  即清热法,是用寒凉药物清解疹毒邪热的治法,适用于出疹性疾病的中期。皮疹是疹毒时邪与气血相搏发于肌肤所致,故在运用清法的同时,常适当加入凉营解毒、凉血活血之品。如玄参、赤芍、丹皮等。   

  麻疹见形期可见:发热持续,起伏如潮,每潮1次,疹随外出等症。发热是麻疹透发的必有之症。故《麻科活人全书.不热第二十三》云:“麻疹出现全凭热,身不热兮疹不出,潮热和平方为福,证逢不热非大吉。”这种热有蒸汗泄邪外出之功。但也应有一定的标准,过低将使汗出不透,麻毒外出不净,影响麻疹出齐,或出疹病程延长。此时用药宜适当偏温,切不可滥用寒凉之剂遏之,应着重在解毒的基础上,佐以透发,如加入荆芥,西河柳、芫荽辛温透疹之品,以助热势,驱邪外出,使疹出齐。过高也不行,高热易耗伤阴液,损伤正气,妨碍麻疹外透,同时也易生他变,故此时应着重清热解毒。不过,临床上过高者少,过低者多。一般常用清解透表汤治疗,方中既有清热解毒的桑叶、菊花、银花、连翘、紫草,又有牛蒡子、蝉衣、西河柳、葛根、升麻等发表透疹。必须注意的是,应用清法应不忘透疹,宜取辛凉清解,一般不用苦寒之品,以免败胃伤正,影响出疹。   

  风疹和水痘的毒热重证,需用清热解毒法治疗,前者常用透疹凉解汤,后者常用清胃解毒汤。   

  猩红热为痧毒疫疠时邪所致。病初邪在表,为时短暂,约1天左右迅速入里,化热化火,上攻咽喉,外透肌表,发为烂喉痧。故病之初,在辛凉宣透的同时,就应佐以清热解毒利咽之品。中期毒在气营时,更应着重清心凉营,泻火解毒,常用凉营清气汤治疗。   

  出疹性疾病在热毒炽盛时,可能会出现邪陷厥阴的神昏、抽搐之症,尤以麻疹、猩红热多见,临床应高度警惕。此时清法应重在清心解毒、平肝熄风、用牛黄清心丸合羚角钩藤汤加减治疗,必要时选加紫雪丹、安宫牛黄丸。   

  因是呼吸道传染病,故常会出现肺脏病变,其中尤以麻疹多见。麻毒炽盛,炼痰迫肺,出现嘶咳喘痰鸣、气促鼻扇的麻毒闭肺证。在运用清法治疗时,应注意选择清肺解毒之品,如黄芩、桑白皮、浙贝母、生石膏,或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   

  在运用清法难以奏效时,应配合通腑泻下法使用,不必拘泥于苔糙便秘,只要大便不稀,就可适当加用大黄、芒硝之品,以泻热下行,驱邪外出。因疹宜通泄,以大便通畅为顺,大便闭结为凶,故即使泄泻几次,亦属无妨。

  养法   

  即养阴益气法,是运用滋养阴血的药物或补益气血的药物,治疗温热病后期,阴伤气虚证。出疹性疾病与肺脾二脏关系密切,且疹毒热邪久羁,常耗伤肺胃之阴或肺脾之气,故后期多表现肺胃阴虚或肺脾气虚证。前者常用沙参麦冬汤治疗,后者用参苓白术散治疗。   

  此法在运用时,应注意疾病后期,低热稽留,余邪未清的情况。此时应结合清解余邪,适当加入地骨皮、银柴胡、白薇等药,以退虚热;同时滋阴药不可过于滋腻,以防恋邪碍脾。后期出现的大便秘结,不是热邪迫肠所为,而是阴液亏虚、肠失濡润所致,故应注意适当加入瓜蒌仁、火麻仁、郁李仁等润肠之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18 17:5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