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513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呼吸系统疾病(病理 学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5-9-26 22: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呼吸系统疾病(病理 学笔记)

      第一节 慢性阻塞性肺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
      一、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反复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症状为特征,且症状每年至少持续3个月,连续两年以上。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感冒;寒冷气候;病毒感染和继发性细菌感染;吸烟;长期接触工业粉尘、大气污染和过敏因素;内在因素:机体抵抗力降低,呼吸系统防御功能受损。
      (二)病理变化:各级支气管均可受累
      1、粘膜上皮病变:纤毛倒伏、脱失。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杯状细胞增多,并可发生鳞状上皮化生。
      2、粘液腺肥大、增生,分泌亢进,浆液腺发生粘液化。
      3、管壁充血,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4、管壁平滑肌束断裂、萎缩,软骨变性、萎缩,钙化或骨化。
      (三)临床病理联系:
      咳嗽、咳痰、喘息。痰一般呈白色粘液泡沫状。
      二、肺气肿:
      肺气肿(pulmonary
      emphysema)是指呼吸细支气管以远的末梢肺组织因残气量增多而呈持久性扩张,并伴有肺泡间隔破坏,以致肺组织弹性减弱,容积增大的一种病理状态。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阻塞性通气障碍
      2、弹性蛋白酶增多、活性增高
      (二)类型及其病变特点:
      1、肺泡性肺气肿
      (1)腺泡中央型肺气肿:
      (2)全腺泡型肺气肿:
      (3)腺泡周围型肺气肿:
      2、间质性肺气肿:是由于肺泡壁或细支气壁破裂,气体逸入肺间质内,在小叶间隔与肺膜连接处形成串珠状小气泡,分布于肺膜下。
      (三)病理变化:
      1、肉眼:肺显著膨大,边缘钝圆,色泽灰白,表面常可见肋骨压痕,肺组织柔软而弹性差,指压后的压痕不易消退,触之捻发音增强。
      2、镜下:肺泡扩张,间隔变窄,肺泡孔扩大,肺泡间隔断裂,扩张的肺泡融合成较大的囊腔。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可见慢性炎症。
      (四)临床病理联系:
      气短,胸闷。合并呼吸道感染时,可出现缺氧、酸中毒等一系列症状。胸廓前后径增大,呈桶状胸。胸廓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肝浊音界下降。语音震颤减弱。听诊时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可继发肺心病,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及肺性脑病。
      三、支气管扩张症:
      支气管扩张(bronchiectasis)是指支气管的持久性扩张。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管壁的支撑结构的损坏
      2、遗传因素
      (二)病理变化
      1、肉眼观:病变支气管可呈圆柱状或囊状扩张,肺呈蜂窝状。扩张的管腔内常潴有黄绿色脓性或血性渗出物。周围肺组织常发生程度不等的肺萎陷、纤维化和肺气肿。先天性支气管扩张常呈多囊状。
      2、镜下:支气管壁呈慢性炎症、不同程度的组织破坏、鳞状上皮化生、支气管周围的纤维组织增生。
      (三)临床病理联系及结局:并发肺脓肿、脓胸、脓气胸。若经血道播散可引起脑膜炎、脑脓肿等。可导致肺动脉高压,引起肺心病。

      第二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 cor
      pulmonale)是因慢性肺疾病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而招致的以右心室肥厚、扩张为特征的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导致肺循环阻力增加和肺动脉高压。
      2、限制性肺疾病,如胸廓病变、脊柱弯曲、胸膜纤维化及胸廓成形术后等。
      3、肺血管疾病。
      (二)病理变化:
      1、肺部病变肌型小动脉中膜肥厚、内膜下出现纵行肌束,无肌型细动脉肌化、肺小动脉炎,肺小动脉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增生以及肺小动脉血栓形成和机化。此外,肺泡壁毛细血管数量显著减少。
      2、心脏病变右心室肥厚,心腔扩张,形成横位心,心尖主由右心室构成。心尖钝圆、肥厚。心脏重量增加。镜下,心肌细胞肥大,核增大着色深。肌纤维萎缩、肌浆溶解、横纹消失,间质水肿和胶原纤维增生。
      (三)临床病理联系:
      除原有肺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外,主要是逐渐出现的呼吸功能不全和右心衰竭的症状和体征。
      第三节 肺 炎
      一、大叶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lobar pneumonia)主要是由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病变起始于肺泡,并迅速扩展至整个或多个大叶的肺的纤维素性炎。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诱因:受寒、疲劳、醉酒、感冒、麻醉、糖尿病、肝、肾疾病等。
      2、内因:呼吸道的防御功能被削弱,机体抵抗力降低,
      (二)病理变化:
      1、部位:病变一般发生在单侧肺,多见于左肺下叶,也可同时或先后发生于两个以上肺叶。
      2、分期及特点:
      (1)充血水肿期,肺泡腔内有大量浆液性渗出物,混有少数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并含有大量细菌。
      (2)红色肝样变期:肺泡腔内有大量红细胞,少量纤维蛋白、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病变肺叶颜色较红,质实如肝。此期患者可有铁锈色痰。
      (3)灰色肝样变期:肺泡腔内充满混有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纤维素性渗出物,病变肺叶质实如肝,明显肿胀,重量增加,呈灰白色。
      (4)溶解消散期
      (三)并发症:
      1、肺肉质变(pulmonary
      carnification):某些大叶性肺炎患者嗜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其释出的蛋白酶不足以及时溶解和消除肺泡腔内的纤维素等渗出物,则由肉芽组织予以机化。肉眼观病变部位肺组织变成褐色肉样纤维组织,称为肺肉质变。
      2、肺脓肿及脓胸或脓气胸
      3、纤维素性胸膜炎
      4、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
      5、感染性休克
      二、小叶性肺炎:
      小叶性肺炎(lobular
      pneumonia)主要由化脓菌感染引起,病变起始于细支气管,并向周围或末梢肺组织发展,形成以肺小叶为单位、呈灶状散布的肺化脓性炎。因其病变以支气管为中心故又称支气管肺炎(bronchopneumonia)。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常见的致病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等。诱因:传染病、营养不良、恶病质、慢性心力衰竭、昏迷、麻醉、手术后等,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受损。
      (二)病理变化:
      1、部位:散布于两肺各叶,尤以背侧和下叶病灶较多。
      2、病变特征是肺组织内散布一些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化脓性炎症病灶。严重者,病灶互相融合甚或累及全叶,形成融合性支气管肺炎。镜下,病灶中支气管、细支气及其周围的肺泡腔内流满脓性渗出物。
      (三)并发症:
      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脓毒败血症、肺脓肿及脓胸等。支气管破坏较重且病程较长者,可导致支气管扩张。
      (四)临床病理联系:
      咳嗽,痰呈粘液脓性,听诊可闻湿啰音。X线检查,可见肺野内散在不规则小片状或斑点状模糊阴影。在幼儿,年老体弱者,特别是并发于其他严重疾病时,预后大多不良。
      三、间质性肺炎:发生于肺间质的急性渗出性炎。
      (一)病因:病毒、支原体感染。
      (二)病变特点:大体:肺组织呈暗灰色,无明显实变。
      镜下:肺泡间隔明显增宽,可见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肺泡内无明显渗出。

      第四节 硅 肺(silicosis)
      硅肺是长期吸入大量含游离二氧化硅(SiO2)粉尘微粒所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要病变的全身性疾病。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因:小于5μm的硅尘。尤以1~2μm的硅尘微粒引起的病变最为严重。
      2、机理:巨噬细胞“**”学说;免疫学说
      二、基本病变:
      (一)硅结节形成:
      1、细胞性结节,巨噬结胞局灶性聚积;
      2、纤维性结节,由纤维母细胞、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构成;
      3、玻璃样结节,镜下,典型的硅结节是由呈同心圆状或旋涡状排列的、已发生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构成。结节中央往往可见内膜增厚的血管。
      (二)弥漫性间质纤维化,胸膜广泛增厚。
      三、硅肺的分期和病变特点:
      1、Ⅰ期矽肺:硅结节主要局限在淋巴系统。
      2、Ⅱ期矽肺:硅结节数量增多、体积增大,可散于全肺,但仍以肺门周围中、下肺叶较密集,总的病变范围不超过全肺的1/3。
      3、Ⅲ期硅肺(重症硅肺):硅结节密集融合成块。新鲜肺标本可竖立不倒,切开有砂粒感。入水下沉。
      四、合并症:
      1、硅肺结核病:硅肺合并结核病时称为硅肺结核病
      2、肺感染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4、肺气肿和自发性气胸

      第五节 呼吸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一、肺癌(lung cancer)
      (一)发病概况
      (二)病因:肺癌与下列因素有关:
      1、吸烟
      2、大气污染
      3、职业因素
      4、电离辐射
      (三)肺癌的组织发生:
      绝大多数肺癌均起源于各级支气管粘膜上皮,源于支气管腺体或肺泡上皮细胞者较少。因而肺癌实为支气管源性癌。
      (四)病理变化:
      1、肉眼类型:
      (1)中央型:癌块位于肺门部,形成环绕癌变支气管的巨大癌块,形状不规则或呈分叶状,与肺组织的界限不清,有时比较清晰。癌块周围可有卫星灶。有时癌块内也可见坏死空腔。
      (2)周围型:癌发生在段以下的支气管,往往在近脏层胸膜的肺组织内形成球形或结节状无包膜的癌块,与周围肺组织的界限较清晰,而与支气管的关系不明显。
      (3)弥漫型:此型罕见,癌组织沿肺泡管、肺泡弥漫性浸润生长,呈肺炎样外观,或呈大小不等的结节散布于多个肺叶内。
      2、组织学类型:
      (1)鳞状细胞癌:为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
      (2)小细胞癌:起源于支气管粘膜和粘液腺内Kultschitzky细胞,是一种具有异源性内分泌功能的肿瘤。
      (3)腺癌:发生率在肺癌中占第三位。
      (4)大细胞癌:主由胞浆丰富的大细胞组成,癌细胞高度异型。此型恶性程度颇高,生长快,容易侵入血管形成广泛转移。
      (五)扩散途径:
      1、直接蔓延
      2、转移: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
      (六)临床病理联系:
      1、肺部症状
      2、转移症状:胸腔血性积液、上腔综合征、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上肢疼痛及手部肌肉萎缩。
      3、神经内分泌症状:类癌综合征、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ic syndrome)
      二、鼻咽癌:
      (一)病因:可能与环境、病毒、遗传等方面因素有关。
      (二)病理变化
      1、好发部位:最常见于鼻咽顶部,其次是外侧壁和咽隐窝,前壁最少见。
      2、肉眼:早期为局部粘膜粗糙或稍隆起;后为结节型、菜花型、粘膜下型、溃疡型。
      3、组织学类型:鳞状细胞癌、腺癌、未分化癌。
      (三)扩散途径:直接蔓延、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
      三、喉癌(carcinoma of the larynx)
      (一)病理变化:分为喉内癌、喉外癌,多发生于声带。组织学类型有:鳞状细胞癌(最多见)、腺癌。
      (二)扩散途径:直接蔓延多见、淋巴道转移(较晚)、血道转移。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臻臻 +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沙发
发表于 2005-10-4 13:53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的提供!欢迎有更多的笔记!加分鼓励一下!


edited by 臻臻 on 2005-10-6 at 01:44 PM
3# 板凳
发表于 2005-10-15 13:28 | 只看该作者
我没打印机   我就用抄的
虽然累了点  不过很充足
非常感谢!:);)
4
发表于 2006-1-3 10:1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的笔记真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5 21:11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