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57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医理探源] 【转贴】从《内经》看糖尿病迁延不愈的机理与治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5-7-23 1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从《内经》看糖尿病迁延不愈的机理与治疗
作者:张洪俊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中医治疗本病多责之于阴虚燥热,以益气养阴,清热生津为常法。近年来,不少医家已开始注意到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治疗优势,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实验研究,选择一些既能清热生津、益气养阴,又能降低血糖、消除尿糖、纠正代谢紊乱的药物治疗,在降低血糖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就其疗效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特别是在解决病势迁延、反复易变等方面仍不尽如人意,笔者近研读《内经》,略有所悟。《内经》对此早有论述,据其理论试用于临床治疗迁延不愈之消渴病,取效显著。



1 脾虚不运,津失生化转输是消渴病迁延不愈之源



《内经》对脾在消渴中的病理作用非常重视。《素问·太阴阳明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若脾虚不运,或湿邪困脾,或热伤脾阴皆可致津液、精微物质代谢紊乱而发消渴。正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所云:“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

《内经》对脾在消渴病中的病理改变论述甚多。首重体质因素:如《灵枢·本脏篇》说:“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明言:“脾脉微小为消瘅,”皆言素体脾弱是消渴病形成之源。《素问·五变》云:“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故为消瘅。”指出因怒使脾不运津致消,同样体现了体质与致病因素的统一。《素问·通评虚实论》载:“消瘅……肥贵之膏粱之疾也”,明确提出肥胖体质是糖尿病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不仅如此,《内经》对其它致病因素的论述亦甚详尽。《素问·腹中论》中云:“夫子言热中消中,不可食芳草石药,石药发癫,芳草发狂……恐内伤脾”,指出药物伤脾可引起消渴。《素问·奇病论》曰:“脾瘅,比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进一步指出了“肥人”过食“膏粱”,脾为肥甘化热所滞,失其健运,不能将水谷精微布达全身,从而使血糖升高。

《内经》不仅阐发了消渴发病与脾相关,而且治疗上亦重视从脾论治。《素问·大奇论》云:“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兰”即佩兰,具有芳香悦脾,化湿醒脾,除胃肠陈气,使脾运圆机活泼。此说显示了从脾论治消渴病的有效治疗途径。从以上《内经》所论可以看出,消渴之源理应求之于脾。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不能散津上输于肺,肺脏得不到津液的滋养而求救于饮,则口渴多饮;脾虚不能为行其津,郁而化热,热灼胃阴耗损水谷精微,则消谷善饥。其次脾气(阳)不足,津液既不能上输心肺,又不能灌溉四旁,所饮之水必然直趋下焦,使小肠分清泌浊及肾之开阖功能失调,大量水液单输膀胱,故饮一溲一。再则脾气下脱,升运失职,阴津下流,上不奉心肺则燥热,下不滋肝肾则阴虚,阴虚燥热复而损及脾阴,周而复始,消渴反复难愈。据此,笔者宗《内经》旨意,消渴病久延不愈者责之于脾,采用益脾气、温脾阳、养脾阴、化脾湿之法,贵在使脾运得健,水谷精微的转输和利用恢复正常。初期阴虚燥热证明显之时,适时加用健脾益气之品,如人参、黄芪、山药、白术、甘草等,加强养阴降火之药的疗效,防止滋腻药滞脾,寒凉药物伤脾之弊端。随着病情进展,阴损及气,常出现明显的脾胃气虚或气阴两虚之象,如疲倦乏力、心悸气短、自汗、纳差、肢体痿软、便干或便溏、脉虚无力等,此时当以治脾为主,选用七味白术散或参苓白术散加味。伴有阳虚者配用附子理中汤。糖尿病脾胃气虚日久,瘀血阻滞脉络,可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出现,重用人参、黄芪大补脾气,使气旺能行血散瘀,标本兼治。



2 瘀阻气机,津失上承敷布是消渴病迁延不愈之根



历代医家对消渴的理论虽有瘀血之论,但多为津竭致瘀,而对瘀致消渴,则少有涉及。《内经》对此早有论述。《灵枢·五变篇》曰:“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意即平素情志易怒之人,性情刚躁,思虑多怒,致木气郁遏,气滞日久则血瘀,阻塞脉络;或气逆化火,灼伤阴津精血,致津亏血粘稠,运行迟缓,久则成瘀,瘀阻脉络;或使津失运行敷布,或瘀久化热,消灼肌肤而致消。再者,瘀阻之后,它既是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这种双重病理“角色”盘踞于人体,始终影响着人体的气机和水液代谢,干扰血糖的生化和代谢功能。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不能随气上布,致使消渴病迁延日久,反复不愈。

不仅如此,《内经》对饮食偏嗜致瘀成竭的阐述尤为详尽。《灵枢·五味论篇》云:“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又云:“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相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脉者,中焦之道也。”《素问·奇病论》亦云:“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转为消渴。”也就是说,饮食过咸与甘肥可致瘀成渴。因咸入血,过咸则血凝结而不散;甘肥之品,其性壅滞,易阻遏气机,气滞则血瘀,瘀血阻络,津不上承敷布,消渴诸证蜂起。

       现代研究表明,糖尿病多伴有高血脂症,血液呈高糖、高凝聚状态,微循环障碍等,与中医所说的瘀血证非常相似。笔者在临床上,在对消渴病辨证施治的同时,加强活血化瘀治疗,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对一些用它法治疗症情迁延反复,难以控制的患者,疗效甚佳。在药物的选择上,笔者体会,以选具有行血散瘀抗凝等多种功能且作用平和、不伤阴津的药物(如三七、丹参、水蛭、桃仁等)为好。
2# 沙发
发表于 2008-6-5 22:40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真先得吾心,我说嘛,我用芳香化湿之法怎么会对这个病效果这么好。
3# 板凳
发表于 2008-7-4 00:53 | 只看该作者
可不可以请二楼的老师具体讲解一下您的体会,洗耳恭听。

多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3 09:4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