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1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脊柱] 颈肩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5-5-25 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一、颈肩痛相关解剖

   颈椎具有支持头颅、保护神经的作用。适应感官的需要,头颅可变换多种不同的姿势,并在任一姿势保持稳定。颈椎可作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旋转活动。在生理情况下,这些活动合理地分布在每两个相邻的椎节之间。

  颈椎由7节脊椎骨构成。第一(C1)、第二(C2)节称为寰、枢椎。其间没有椎间盘,均为滑膜关节相连。C3至C7的结构形态大致相似,前部为椎体,椎体间有椎间盘相连接,椎体的后外侧缘为钩椎关节(Von Luschka关节),前、后面为前、后纵韧带相连。后部为椎弓,它包括两侧的椎弓根、上、下关节突、横突、椎板与棘突。椎弓环绕构成椎孔。相邻的椎弓间形成关节突关节,黄韧带连接椎板,构成椎管与椎孔(图72-5)。

  1.椎间盘 由终板、纤维环与髓核三部分组成。透明软骨连接椎体骨构成终板;纤维环绕髓核由多层胶原纤维板层连续排列而成。板层内纤维相互平行并倾斜排列,相邻板层的纤维走向成30~60°夹角。纤维环附着于终板与椎体的边缘。髓核位于中央偏前,为一种半流动性的胶状物。椎间盘的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中主要为水、胶原蛋白、蛋白多糖、糖蛋白与其他非胶原蛋白。椎间盘是维持颈椎稳定与活动的重要结构;在承载时,它使载荷合理分布,并保持椎间的高度(图72-6)。20岁以后,营养椎间盘的血管已闭塞,椎间盘的营养与代谢主要依靠终板,纤维环的渗透作用。随年龄增长,营养障碍可能是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原因之一。


  2.椎管、脊髓与神经根C1~C7椎孔连接成为椎管。椎管的前壁为椎体、后纵韧带、椎间盘,后壁为黄韧带与椎板,侧壁为椎间孔。椎 间孔上、下为椎弓根,前内侧为钩椎关节、椎间盘,后为关节突关节。椎管矢径大小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有直接影响。矢径的测量方法有多种。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椎体与椎管中矢径,用二者比值表示椎管的大小(图72-7)。此方法简便、可靠。国人颈椎管矢径的平均值,自C3至C6,分别为0.93,0.91, 0.94,0.94。其中任何一节的比值≤0.75可视为发育性狭窄,是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潜在因素。

  颈段脊髓与神经根分别为8节。在椎管内脊髓阶段的水平与脊椎并不一致(图72-8)。C1神经根在枕骨与C1之间离开椎管,C2神经根至C8神经根依次由C1-2至C7-T1椎间孔离开椎管(图72-8),颈神经分别支配颈与上肢的肌肉与皮肤的感觉(图72-9)。

  3. 交感神经与椎动脉

  目前认为,头颈部交感神经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次级中枢在下丘脑,低级中枢在上胸段脊髓侧角。侧角联合细胞的轴索随脊神经离开椎管,上行达颈交感神经节,称为节前纤维。在上、中、下交感神经节内交换神经元,发出节后纤维。节后纤维的一部分随脊神经分布于颈与上肢,支配皮肤血管、汗腺、皮脂腺、立毛肌、血管内膜与上肢大血管。另一部分节后纤维加入C1,C2神经与颅神经分布于头、颈与脑部血管,眼部平滑肌与腺体。第三部分随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分布于脑干、小脑、大脑颞叶底部,与内耳的血管。第四部分为心支,达心脏与迷走神经构成心丛。还有一分支随窦椎神经进入椎管。交感神经的传入纤维随脊神经感觉纤维直接进入脊髓,与侧角联合细胞形成触突。交感神经受到**,可能经过低级或高级中枢反射性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心跳过速;控制胃肠平滑肌活动及腺体分泌,小支气管扩张,瞳孔开大,泪腺与汗腺分泌抑制等。

  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向上依次经C6至C1横突孔穿行。出C1横突孔急转向内后,绕过侧块关节后方,经C1后弓椎动脉钩,依次穿过寰枕后膜、硬脊膜、蛛网膜进入枕大孔,绕至脑干腹侧在桥脑下两侧椎动脉汇合为基底动脉,{MOD}大脑后部、小脑和脑干血液。

二、颈肩痛的鉴别


  构成颈椎的骨、关节以及软组织任一部位发生损伤、炎症、肿瘤等都可以引起颈肩痛,肩部与上肢的某些病损也可有颈肩部不适。因此,颈肩痛的诊断既要判断病损部位,受累的组织结构,也要了解病损的性质(图72-10),(表72-1)。

          表72-1   引起颈肩痛的疾病
                  临床经验表明,最常见原因为颈椎间盘退变相关的颈部软组织慢性劳损,急性损伤,颈椎病。在鉴别诊断中,需要详细询问病史,仔细的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X线检查,血、尿分析等辅助检查。


三、椎间盘退变与颈部软组织损伤

  颈椎病与颈部软组织劳损是颈肩痛最常见的原因。二者与椎间盘退变有直接关系。

  绝大多数人,在20~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椎间盘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称为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退变的原因、机制尚未查清,多数研究表明,它的水分与蛋白多糖含量逐渐减少,细胞数量与功能逐渐衰减,纤维环纤维的损伤逐渐加重,生物力学性能与强度也随之降低。继而发生椎间关节不稳定(也叫阶段性不稳定,segmental instability),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椎间盘膨出或突出,甚至发生脊髓或神经根受压。

颈椎间盘退变,尤其阶段性不稳定(图72-11),减弱了颈椎的支持功能。当颈椎遭受异常载荷或过度使用时,例如持续地伏案工作,计算机操作、玩麻将牌、织毛衣、睡眠姿势不良,以及颈部扭伤等,可能产生椎间关节,韧带与肌肉的慢性或急性损伤。损伤性炎症引发颈、肩部疼痛、肌肉痉挛,颈部僵硬与活动障碍。有时可出现牵扯性上肢痛,头痛。有些病例可以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头痛、头晕、眼部不适、耳鸣,面部或肢体发麻,发凉,心律紊乱、心动过缓,或过速,食欲不振或恶心等。产生这些症状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初始损伤的部位也很难确定。但临床经验表明,这类症状多因颈部软组织损伤所致,当严格的鉴别诊断之后,适当时间地卧床,减轻颈椎的载荷,配合物理治疗(热疗或声疗),并口服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多数病例可以获得良好效果。


  当颈神经根、脊髓等神经、血管结构受到压迫与**时则可能产生神经根病与脊髓病等临床表现,此时称为颈椎病。颈椎伸、屈位X线片,C4-5不稳定。
此附件已经损坏等待作者修复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甘草 +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8 03:2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