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46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纸上谈兵—4:刘奉五辩治月经失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7-4-26 18: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纸上谈兵—4:刘奉五辩治月经失调

这是我读刘老书的笔记,加以整理,以求批评讨论。

刘奉五:《月经失调辨证施治规律初探》(节选)

----月经失调多因肝、脾、肾三脏,气血、冲任二脉功能失调,以及外受风、寒、湿、热等邪所致。从目前的临床实践情况看来,不但从病(如功能性子宫出血闭经痛经等)论治,而且对于月经的周期、经色、经质、经量的病变都要加以分析。
月经失调包括月经先期,月经频至,崩漏,月经不定期,月经后期,月经稀发,闭经,痛经等等。经色又分为色淡,色红,色暗,色紫等。经质又分为质稀,质粘稠等。经量又分量多,量少等等。
情况复杂,治法及方药又多,看起来似乎难以掌握。但是,从其病因、病理实质,发展趋势,病象特点来看,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仅仅是程度轻重,虚实寒热属性,以及相互转化阶段不同而已。

一、对月经生理的看法
月经是妇女的生理现象。月经失调是整体机能紊乱的表现。所以,应当通过月经失调的现象,深入了解整体机能的状况,才能抓住它的病理实质,从根本上加以调治,逐步摸索出中医治疗月经病的规律。
------说明月经与肾气的盛衰、冲任二脉的通盛与否,直接相关。如果进一步推敲,就可以看出月经能以时下,或地道不通,实际上与“天癸至”或“天癸竭”的关系更为直接。根据内经的说法,男女皆有天癸。天癸究竟是什么?癸者水也,所谓天癸就是癸水,为一种阴液物质,由人体的气血津液所化生。对于女子来说是主管生殖机能的,也是构成经血的前期物质基础。因为它是由全身气血津液所化生的,如果机体的脏腑(特别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和调,气血津液充沛,则天癸也旺盛。若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亏乏,则天癸也不足。------在正常情况下,对于人体也有一定的营养作用。如果天癸不足或过盛,对于整个机体,特别是对于月经的影响是很大的。
天癸如何转化为经血?我体会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在机体脏腑功能和调、气血津液充沛的情况下,通过肾阴(又称肾水,系肾中的**物质)的进一步充实,天癸才能最终形成。这时天癸仅为阴液物质,尚无特殊功能。通过肾阳的功能作用,天癸才能化赤而为经血,然后经过冲任二脉,输送至胞宫,血海满盈后,定时排出,即为周期性的月经。
所以,经血与原来的血,既相同又不完全相同。如果肾阳气化功能不足,则天癸就不能完全化赤而为经血,保持原来的形态排出。例如经前期或经期**排出的白、黄、粉色的分泌物,就是未完全化为经血的天癸物质。如果肾阴亏虚无水以充之,则天癸也不能最终形成,**分泌物就会相应减少或贫乏。如果阳热过盛,则可煎熬化赤后的经血,以致经血质稠凝结而成血块。
所以,肝脾肾三脏的功能,气血津液,冲任二脉的功能,其中不论某一环节发生障碍,都会引起月经失调。
二、对月经病理的看法
引起月经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内因、外因两方面。内因如情志不遂,忧思郁怒,房劳、多产,饮食劳倦等;外因如寒、热、风、湿等六淫之邪内侵。------当上述因素不论是影响了月经生理过程中的哪一个环节,都可以引起月经失调。
临床体会,月经周期的变异与脏腑功能紊乱有关,经量的多少与气血的虚实有关,经质的病变与寒热盛衰相关。另外,经色淡多为血虚,经色黑多为血热。
虽然月经失调的表现虚、实、寒、热交错,比较复杂。总的说来(若以周期病变为主),大体可分为漏经类月经失调和闭经类月经失调。而月经先后不定期,又可因为不同的因素而向两极转化。
从寒热的影响来看,基本倾向是偏寒或偏热。偏于热者,多表现为漏经类月经失调;偏于寒者,多表现为闭经类月经失调。但是,其中也有变异。例如,偏于虚寒者也可引起月经淋漓不止,偏于血热血枯者也可引起闭经。
另外,脏腑功能失调之中,也有重点在肝、在脾、在肾之不同,以及气虚、血虚、气滞血瘀、血瘀气阻之别。
所以,在观察其基本规律的同时,又当根据具体情况辩证分析。因为对于月经失调的辩证,不仅要观察月经周期的变异,对于经量、经质、经色的变化,都不应当忽视。
三、对于月经失调的治疗
对于月经失调的治疗,首先应当看到,月经周期、经色、经量、带经时间等,仅仅是现象,而脏腑功能失调、冲任二脉、气血津液、天癸生化异常则是其本质。
根据“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分析其病因,掌握住病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分别按照寒者温之,热者清之,实者、郁者泄(疏)之,虚者补之,下者上(升)之,上者下(降)之,崩者、漏者收之,闭者、瘀者开之等法则进行治疗。也就是通过温、清、补、泄(疏)、升、降、收、开等法则,使机体阴阳趋于相对平衡,气血调和月经才能恢复正常。所以调治月经似是治血而非治血,而是治疗天癸和调整脏腑功能。
对于漏经类月经失调中所包括的月经先期、月经频至、崩漏,仅仅是病情程度和阶段的不同,偏于热者居多。且以心烦、急躁,肌肤发热,口干乏津,经色黑紫有块,脉滑细略数为主证。
治疗时可以清经汤为主方。   
气郁明显者,加柴胡、炒荆芥穗以疏气,或用丹栀逍遥散加减。夹瘀者,可用生化汤,去炮姜,加失笑散以开之。由于气虚所引起者,多表现为心悸,气短,疲倦,纳呆,经色淡红,面色青白黄暗,脉缓弱。治疗时以四君子汤为主,以补其气,气虚崩漏者用归脾汤。大崩不止者加侧柏炭、地榆炭、棕衣炭或龙骨、牡蛎、椿根白皮止血治标以收之。若兼气陷不举者,可加升麻、柴胡以升之。若因肾虚(开而不阖)漏血不止者,可用三胶四物汤加川断、菟丝子、山药以收之。
对于闭经类月经失调。包括月经后错、月经稀发、闭经,也是病情程度和阶段的不同。偏于寒者居多。血脉凝泣,经血滞而不行,不能如期而至,故见小腹发凉,四肢不温,或行经腹痛。治疗时以温经汤为主方以温之。
夹郁者,可用得生丹或逍遥散以疏之;经闭日久者,可加桃仁、红花、牛膝引血下行以开其闭;若因肝热所引起的冲气逆上,可用经验方瓜石汤;热偏重时,尚可引起倒经、吐衄、头痛、躁汗,以及闭经日久,都可用当归龙荟丸加牛膝以降之;若因脾虚,气血津液化源不足,可用八珍益母丸、归脾汤以补之;若为产后大出血所引起的血虚肾亏经闭(席汉氏综合征),可用经验方四二五合方以温补之。
对于月经先后不定期的月经失调,主要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且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同时也是漏经类或闭经类月经失调的前趋表现,互相可以转化,治疗时以定经汤为主,重点在于恢复和调整肝、脾、肾三脏的功能。
另外,月经周期尚正常,但是血量较多,可分偏虚、偏热两类。虚者多为脾肾不足,冲任不固,治宜健脾补肾,方用四君子汤加川断、熟地以补之,或加龙骨、牡蛎,椿根白皮固冲任以收之;偏于热者多因热迫血行,宜用清经汤加旱莲草、乌贼骨一清一收。
月经周期尚正常而月经量少,多见血虚、血瘀两类。对于血虚者,可以八珍汤以补之。血瘀者又有兼寒兼热之别,兼寒者宜用少腹逐瘀汤以温之疏之;兼热者宜用芩连四物汤加桃仁、红花、泽兰、益母草以清之疏之。
月经周期正常而月经淋漓行经日久者,多属肾虚,冲任不固,宜用三胶四物汤加川断,菟丝子或龙骨、牡蛎以补之、收之。同时也有兼热者,宜用两地汤加乌贼骨、旱莲草、阿胶等清补兼收之。
总之,月经失调虽然症状复杂,仍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治疗方法有温、清、补、泄(疏)、升、降、收、开等八法。如果,能够掌握住月经失调的基本规律,辩证而又灵活地运用以上诸法,还是可以逐步摸索出治疗本病的规律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月经病,调整内分泌提供有价值的素材。

月经先期六例
正常月经周期为28至32天,如提前10天以上称为月经先期。
刘老医生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由于平素嗜食辛辣油煎食物或郁怒伤肝引动肝火,以致血分蕴热。因为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二脉与月经密切相关,热伤冲任,则血热妄行,月经先期而至。另外,脾虚不能摄血,冲任不固,月经也可先期而至。血热引起的月经先期又分实热与虚热两种情况,经量多为实热,量少为虚热。如《傅青主女科》中说:“先期而来多者,火热而水有余也;先期而来少者,火热而水不足也”。脾虚者又多兼肾虚,肾虚闭藏失职,开而不阖,也能引起月经先期而至。
所以,在治疗上多以清经化热或健脾补肾,固涩冲任为***。从临床实际情况来看血热型者较为多见。对于实热者治以清热凉血,多用清经汤加生牡蛎、旱莲草;虚热者,滋阴清热,多用二地汤加旱莲草、黄芩、椿根白皮。对于脾虚者,多用归脾汤加川断、熟地,或经验方安冲调经汤加减治疗。

月经先期六例
(概述见前)

医案(仅省略个别文字)

例一、赵**,24岁,门诊。初诊:19710901日。
主诉:月经先期而至3月余。
病史:既往月经正常,近3个月来,先期而至,每次约提前10余日,量多、色紫、质稠且有血块,经前腹胀痛、腰痛,心烦急躁,末次月经为8月30日。
舌质微红,苔薄白。脉弦滑。
诊断:月经失调。
辩证:血热气滞,热迫血行。
治法:清热凉血,理气调经。
地骨皮3,青蒿3,黄芩3,生白芍3,乌药3,木香1,川楝子3钱。
经过:1972年2月9日,服上方5剂后,月经周期已正常,今日来诊已妊娠48天。
【按语】本例月经提前10余天,量多,色紫,质稠有血块。属于实热迫血妄行,故月经先期而量多。血为热灼,故见质稠而有块。冲任有热,可以影响心肝两经,故见心烦急躁。腹胀痛、腰痛为气滞所致。结合脉弦滑,舌质微红,辩为血热气滞。治以清热凉血,理气止痛,用清经汤加减。方中地骨皮、生白芍清血热而平肝;青蒿养阴清热且能清肝;黄芩清血分实热;乌药、川楝子行气疏肝;反佐以辛温之木香行气止痛,防其苦寒太过。

例二,卜*,14岁,门诊。初诊:19740304日。
主诉:月经先期量多4月余。
病史:12岁月经初潮,开始周期不准,半年后月经先期而至,每次提前10多天,量多色红,有少量血块。曾经治疗,近4个月又出现先期量多,每月均提前10余天。
舌尖红,脉弦滑。
诊断:月经失调。
辩证:阴虚血热,冲任不固。
治法:养阴清热,固摄冲任。
地骨皮3,生地4,熟地4,生白芍3,黄芩3,椿根白皮3,
旱莲草4,川断3,生牡蛎8,乌贼骨4,山药5钱。
经过:4月26日,服上方7剂后,月经周期正常,经量仍多,今日月经来潮,第1天下腹胀痛,痛时头晕,恶心,舌质淡,脉弦滑。因兼见气滞血瘀,拟以疏肝理气为法:
当归3,白芍4,柴胡1.5,木香1.5,香附3,
元胡3,没药1,藿香3,陈皮2.,五灵脂3钱
4月30日,服上方3剂后,月经基本正常,症状消失。1975年2月10日随访:月经周期一直正常,行经6—8天,量略多,经期偶有头晕,经来小腹微胀,其它情况良好。
【按语】本例证属阴虚血热,冲任不固,故以养阴清热,固冲任为法。方中地骨皮、生地、黄芩清热;白芍养血柔肝;山药健脾;旱莲草、川断、熟地补肾;椿根白皮、牡蛎、乌贼骨固冲任。药后月经周期正常后,又出现肝郁气滞,胃气不和等症,故停用固冲之法,改用舒肝理气。用柴胡舒肝;陈皮、藿香和胃;当归、白芍养血柔肝;木香、香附、元胡、五灵脂、没药理气活血以调其善后。

例三、孙**,38岁,门诊。初诊:19711016日。
主诉:月经先期量多1年。
病史:既往月经正常,近1年来月经先期量多,每次均提前10天以上,色淡质稀,经期伴有腰痠腿痛,倦怠无力,头痛,恶心等症。
舌质淡红,脉沉缓。
诊断:月经失调.
辩证:脾肾不足,肝热上扰。
治法:健脾补肾,清热平肝。
焦白术3,云苓4,炒山药8,莲肉3,川断3,
熟地4,菟丝子3,黄芩3,桑叶3,菊花3钱
经过:1971年12月14日,服上方5剂后,月经周期正常。末次月经12月5日,经血色正常,行经小腹痛减轻。经前期仍有头痛、头晕、全身乏力。
焦白术3,生山药8,莲肉3,川断3,熟地4,
菟丝子3,炙甘草2,黄芩3,狗脊3钱
1972年2月份以后月经又出现先期量多,按前法进行治疗后,月经周期恢复正常。1974年12月随访:月经周期一直正常,色正无血块,偶有经期前后头晕恶心。
【按语】本例属于脾肾不足,肝热上扰。患者月经先期量多,色淡质稀均为脾肾不足之象。经前见有头痛、恶心为肝经郁热上扰之证。方中用焦白术、云苓、山药、莲肉健脾益气;川断、熟地、菟丝子补肾安冲;黄芩、桑叶、菊花清肝热以解郁。本例是以虚为主,肝热次之,所以健脾补肾为主,佐以清肝热。

例四、李**,47岁,门诊。初诊:19750623日。
主诉:月经先期而至,约2年之久。
病史:2年来月经提前7—10天,行经7—15天,血量时多时少,色红有块,经前头痛、头晕,伴有恶心、烦急易怒,少寐多梦,有时自觉下午发热,胸胁腹满,五心烦热,口干,便结,腰痠腿软。血压正常。过去有盆腔炎史。
舌质淡红,脉细弦。
诊断:月经不调
辩证:肝肾阴虚,血热肝旺。
治法:滋补肝肾,清热平肝。
生地4,白芍4,当归3,女贞子3,旱莲草2,黄芩3,
栀子3,桑叶3,菊花3,生龙齿8钱
经过:6月28日,上方服5剂后,头痛头晕、心烦急躁减轻。7月13日,月经来潮,行经5天。现症少腹两侧疼痛,白带量多,脉弦细,舌质暗淡。上方去当归、女贞子、旱莲草、生龙齿,加瞿麦4,萹蓄4,木通1,车前子3钱以清热利湿;元胡3,五灵脂3,川楝子3钱以行气活血止痛。连同前方共服中药20剂,诸症均见轻,月经周期正常。7、8、9月---3次按期行经。为了巩固疗效,用上方5剂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钱,日2次,每次1丸;另加服逍遥丸2钱,每日2次。
【按语】本例属于肝肾阴虚,血热肝旺。月经先期而至,行经日长,量时多时少,色暗有块为阴虚血热之象。经前头痛,头晕,恶心,烦急易怒,口干,便结,脉细等均为阴虚内热之象。腰痠腿软为肾精亏虚所致。所以治以滋补肝肾,清热平肝。方中生地、白芍、当归养血柔肝;女贞子、旱莲草滋补肝肾以培本;黄芩、栀子清肝热;桑叶、菊花清热平肝;生龙齿镇肝安神以治其标。服药5剂后头晕、头痛、心烦急好转,月经均按时来潮,行经5天。因过去有盆腔炎史,且见少腹两侧疼痛,故于前方中去当归、女贞子、旱莲草、生龙齿,加清热利湿之瞿麦、萹蓄、木通、车前子及行气活血止痛之元胡、五灵脂、川楝子等共服20剂,在3个月的治疗中按时行经3次,其它症状也消失。

例五、郭**,33岁,门诊。初诊:19620512日。
主诉:月经先期而至1年余。
病史:近年来月经提前10余日,血量较多,色紫黑有大血块,行经不畅,经前、经期腰痠。末次月经为4月20日,行经20余天,淋漓不止,伴有头晕耳鸣,心跳气短,周身乏力。1949年因左侧输卵管囊肿曾行手术切除,当时检查右侧输卵管也不通,已婚12年不孕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诊断:月经不调。
辩证:脾肾不足,冲任不固。
治法:健脾补肾,固冲调经。
生山药1两,阿胶珠4,石莲3,乌贼骨4,生龙牡各1两,
侧柏炭4,地榆炭4,白术3,川断3,生黄芪4,甘草2钱
经过:5月16日,上方服3剂后,经血渐少,但仍未止。自5月14日开始,突然恶心呕吐,身热面赤,胸胁满闷,胃脘灼痛。曾经某医院检查诊为急性胃炎。现症头痛,眼胀,面虚肿,口渴,小便黄赤,大便3日未解。苔薄腻,舌质红,脉弦滑数。证属饮食不节,外受寒凉,胃热停滞上逆作呕。急则治标,拟以清热和胃,降逆止呕:
黄连2,黄芩4,竹茹4,枇杷叶4,清半夏3,陈皮2,
枳壳2,天花粉4,石斛3,银花2,菊花2钱
5月19日,药后呕吐已止,**出血亦止。但自5月18日又开始发烧,体温38.4度,小便频数,短涩不利,尿道灼痛,腰痛,面部潮红,呼吸急促。舌红无苔,脉滑数。尿常规检查蛋白+、白细胞5—15、脓细胞3—20。诊为急性泌尿系感染。中医辨证属于湿热下注,膀胱蕴热不解,气化不利。拟以清热解毒利湿为法:
银花3,连翘3,白茅根8,车前子3,萆薢4,瞿麦4,萹蓄3,滑石块4,木通2,
竹叶1,栀子3,元胡3,大黄2,元明粉2,川贝母3钱,犀角粉3分(冲)
6月5日,药后症状逐渐消失,复查泌尿系感染已愈,尿常规正常。再拟养阴清热以调其月经:
生地3,龟板3,乌贼骨3,银花3,藕节4,菊花2,丹皮炭1,大黄0.5钱
药后**出血一直未再发,精神体力均见好转。
【按语】本例病情比较复杂,开始月经先期而量多,行经日长。系因脾虚中气不足。脾虚不能统血,中气下陷不能摄血,冲任不固;所以月经淋漓不断,又因肾虚不能摄纳相火,相火妄动,热蕴血分,故经血先期而至。脾肾两虚,故兼见心跳,气短,乏力及腰痠耳鸣等症。治以健脾补肾,固冲调经为法,以生黄芪、山药、白术、甘草补气健脾;阿胶珠养血益阴;乌贼骨、石莲、川断固肾安冲而止血;生龙牡固冲任;侧柏炭、地榆清热凉血,炒炭用又能止血。又因饮食不慎,夜感寒凉,胃热停滞,以致湿热蕴结中焦,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见胸膈痞闷,心腹胀痛,胃热上逆而致呕吐,身热烦躁湿热弥漫。所以暂停固经安冲之剂,以黄芩、黄连、石斛、天花粉清心胃之热;以陈皮、清半夏、竹茹、枇杷叶、枳壳和胃降逆止呕;仅以银花、菊花清解表热,3剂而愈。虽然胃热暂解,又见湿热下注膀胱,致使膀胱气化不利,小便淋涩,尿道灼热而痛。又使用八正散加减。方中瞿麦、萹蓄、萆薢、竹叶、木通、滑石、车前子清热利尿,使湿热从小便而出;栀子、大黄、元明粉苦寒导热以通利湿热;银花、连翘、白茅根、川贝母清热凉血解毒,另用犀角粉以解毒清营分之热邪。参考脉象,患者由沉细之脉转为弦滑数,由此可见内蕴湿热之盛,且又值夏令,热邪易于弥漫,故用一派苦寒清热利湿之品治之。本例患者病情复杂,初为月经先期行经日长,又兼见胃热停滞,呕逆脘痛及膀胱湿热下注。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先用清热化滞解毒利湿之剂,继以健脾补肾固冲止血以调经,辨证施治,灵活运用。

例六、赵**,26岁,未婚,门诊。初诊:19750421日。
主诉:月经先期量多已4年。
病史:月经初潮为16岁,开始数年月经正常。于1971年曾有月经量多,行经20余日不止,服中药后见好。但自此之后,月经周期提前7—10天,行经7—8天。最近最长行经15天,量多,色黑红,有血块。末次月经为3月底。患者平日身倦无力,心慌气短,头晕,腰痛白带量多,色白质稀,小腹有时发胀,下肢轻度浮肿。食纳尚可,大便溏薄,小便正常。1974年8月发现有低烧。曾检查:抗“O”、血沉、肝功、“O-T”试验,均属正常。胸透心肺未见异常。
舌质淡红,脉沉细涩。
诊断:月经不调;低烧待查。
辩证:脾虚气弱,下焦湿热。
治法:健脾益气,清热除湿。
山药5,石莲3,焦白术3,炙甘草2,生地3,白芍3,瞿麦2
萹蓄3,车前子3,萆薢4,黄芩3,柴胡1.5,炒荆芥穗1.5钱
经过:4月29日复诊,当天(4月21日)下午即来月经,行经7天血量仍较多,诸症变化不大,苔脉同前,改用健脾补肾,固冲调经之剂:
党参3,白术3,山药5,莲肉3,川断3,熟地3,
菟丝子3,椿根白皮3,旱莲草3,乌贼骨4钱
5月21日,服上方7剂后,月经今日来潮,周期正常,诸症均略有好转,但仍有低烧。脉沉细涩,舌暗淡。前方加青蒿3,地骨皮3,再服7剂。6月14日复诊,月经于5月21至27日来潮,血量减少,血色正常。最近曾晕倒过3次,血压偏高,今日测血压为140/90;白带变稠,色黄,仍有腰痠痛。脉沉涩,舌暗红。
桑叶3,菊花3,黄芩3,瞿麦3,萹蓄3,车前子3,滑石4,川楝子3,元胡3钱
7月3日,服上方5剂后,月经于6月21日来潮,量、色均正常。今日血压110/70;仍有低烧。舌暗红,脉沉细。加服加味逍遥丸每日3钱,早晚各1钱半,以巩固疗效。患者原为月经先期量多,经治后4、5、6、7、8月27日各来潮月经一次,诸症均见好转。血量减少。------来潮带经,自感腰腹痛,头晕,低烧未愈。继服丸药。
滋补肝肾丸每日一丸。加味逍遥丸每日三钱,早晚各一钱半。
9月27日复诊:月经8月27日来潮,行经7天,白带多,低烧已退,头晕,气短,有时腰痛,小腹胀,纳食尚可,二便自调,舌淡红,脉沉细。
党参3,焦白术3,山药5,莲肉3,川断3,熟地3,菟丝子3,
椿根白皮3,乌贼骨4,柴胡1.5,炒芥穗1.5,地骨皮2钱
【按语】本例属脾肾不足,冲任失调,因其伴有低烧,白带多,小腹发胀,下肢轻度浮肿,误认为湿热,实际为虚象。故开始曾按下焦湿热治疗不效。而后改用健脾补肾,固冲调经之法,服用安冲调经汤加减,4个月来月经按期而至,血量及周期均恢复正常。

月经频至三例
例一、王**,26岁,门诊。初诊:19750521日。
主诉:月经频至量多4年。
病史:患者月经初潮13岁,先后周期不定。4年来月经频至而量多,每隔12至23天行经一次,行经5—7天,色黑稠有块,有时淋漓不断。腰腿痠痛,偶有小腹坠痛,心胸烦闷,气短,急躁,白带量多,有时色黄。近3月月经周期为:4.20、5.3、5.15日。妇检未见异常。
舌质暗,苔白,脉弦细滑。
诊断:月经失调。
辩证:阴虚血热,冲任失调。
治法:滋阴清热,安冲固经。
生地4,黄芩3,马尾连3,瓜蒌皮5,石斛3,麦冬3,
玄参3,女贞子3,旱莲草3,丹皮3,阿胶珠5钱
经过:7月13日复诊:服上方20剂,6.11、7.11各来月经一次,周期正常,血量中等,行经3天。

例二、崔*,12岁,门诊。初诊:19730722日。
主诉:月经频至,行经10余天不净。
病史:患者11岁月经初潮,一直频至而量多,每次行经20多天。伴有纳食不香,身倦无力,经前及经期腰腹痛,烦躁,有白带。末次月经为7月11日,至今已11天未净。
舌质暗,苔薄白,脉弦滑数。
诊断:月经不调。
辩证:阴虚血热,冲任不固。
治法:滋阴清热,凉血固冲。
生地5,麦冬3,玄参3,青蒿3,丹皮3,阿胶5,旱莲草3,
椿根白皮3,升麻炭3,贯众炭3,山药5,石莲3钱
经过:服上方共计16剂,月经周期正常,血量正常,随访一年未见异常。

例三、张**,41岁,门诊。初诊:19720623日。
主诉:月经频至量多9年余。
病史:患者于9年前末产大出血后,每隔半个月至22天行经一次,行经4—5天,色鲜红,量多,经期腰腿痠,平时气短乏力,末次月经为6月5日。
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缓。
诊断:月经不调。
辩证:脾肾不足,冲任失调。
治法:健脾益肾,固摄安冲。
山药5,石莲3,焦白术4,旱莲草3,川断4,菟丝子3,熟地3,
阿胶块5,女贞子3,太子参3,黄芩3,椿根白皮3,乌贼骨3钱
经过:7月4日,本方服11剂后,周期相距28天,月经于7月2日来潮,量正常,行经5天。
【按语】上述三例属于月经频至量多,从其发展来看,可以表现为月经初潮之后即周期相距较短,更由于行经日久间隔的时间就更为缩短;或者是由于产后出血过多等因素,影响脾肾功能,以致冲任失调不能摄血,则月经频至。比较多见的情况是月经开始先后不定期,由于挟热而逐渐发展为月经频至而且量多,如果进一步发展即可以形成崩漏。或为月经淋漓不断,或为崩中下血。
例一,月经初潮后即为先后不定期,以后4年来月经频至而量多。近3个月来间隔周期更短甚至一月行经2次,见有腰腿痠痛,小腹坠痛,舌暗,脉弦细滑,经血色黑而稠,心胸烦闷而急躁,白带多有时色黄等属于阴虚血热,冲任失调之证。治以清热滋阴安冲调经为法,方用瓜石汤加女贞子、旱莲草养阴补肝肾;丹皮、阿胶珠养血凉血而止血。因为患者月经频至,故去方中之牛膝、瞿麦、益母草、车前子等通利之品,另加黄芩以助清热之功。
例二,较前例血热明显,以致冲任不固,每次行经20多天,所以用两地汤为主,加升麻炭、贯众炭凉血止血;椿根白皮、石莲健脾补肾固冲任。
例三,属于脾肾不足,冲任失调。方用太子参、焦白术、山药健脾,川断、熟地、菟丝子、女贞子、旱莲草补肝肾;乌贼骨、椿根白皮、阿胶块、石莲养血固冲任。全方重在调补肝、脾、肾与冲任二脉的功能,则月经自调。

诊断标准:
《今日中国妇科》:月经不调:病类诊断标准:
月经先期  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月经量基本正常,连续出现2个月经周期以上者。

三个差别:
《今日》以“月经不调”为病名,刘老称“月经失调”,涵义相同,以前者为规范。
《今日》以“7天”以上,刘老以“10天”以上为先期标准,以前者为规范。
《今日》以“经量基本正常”为附加条件,是因为另有: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三病。例如既有月经先期,又有经量过多,视为:月经先期合并月经过多。
虽然临床上未必有如此必要,毕竟有利于中医名词术语的规范。

辩证问题

先期量    色    质   延长主要症状                              舌     脉      血热 气虚  兼证
1, 多    紫    稠块        腹胀痛腰痛,心烦急躁          微红 弦滑   实热         气滞
2, 多    红    块少                                                  尖红 弦滑    虚热        失固
3, 多    淡    稀           腰痠腿疼,乏力,头痛恶心    淡红 沉缓          脾肾  肝热
4,多少 红    块    长    头痛头晕恶心,烦热口干便结 淡红 细弦    虚热         肝旺
5, 多   紫黑 块大 长    头晕耳鸣,心跳气短乏力       淡    沉弱          脾肾  失固
6,多    黑红 块    长    低烧乏力头晕心慌,带多浮肿 淡红 沉细涩       脾     湿热
                                                                           复诊                   脾肾  失固
7, 多   黑    稠块       腰腿痠痛,烦闷气短,带多     暗    弦细滑  虚热       失固
8, 多                 长   纳差乏力腰腹痛,烦躁,白带  暗    弦滑数  虚热       失固
9, 多   鮮红              腰腿痠,气短,乏力               淡    弦缓           脾肾  失固

主证:血热与气虚。血热分实热,虚热;气虚以脾虚为主,或兼肾虚。
兼证:例1,兼气滞---腹胀痛,腰痛。例3,兼肝热---头痛、恶心。例4,兼肝旺---头痛头晕、恶心。例6,因低烧,带多,下肢浮肿辩为脾虚湿热;复诊无效改为:脾肾失固,不按湿热辩治。

辩症状(整体)相对容易,这里主要分析辩月经(局部),仅据以上9例分析如下:
1,量  
先期9例,除1例时多时少外,其余均是量多。量多不足以作为辨别血热与气虚的指征。
2,色
例8,未标明;例3,色淡;其余均是色红、红紫、紫黑。脾肾两虚者4例,其中仅有一例色淡质稀。色淡质稀属气虚指征,气虚证未必色淡质稀。
3,质
7例中除1例质稀外,其余均有血块,其中2例质稠有块。辩证意义与色相同。
4,延长
9例中延长4例。其中血热2,气虚2,亦不足以辨别。

先期量多+色红质稠=血热、实热,先期量少+色红质稠=血热、虚热。除例一符合第一条外,其余均不符合。虚热4例,均为量多色红。
先期量多+色淡质稀=气虚。除例三符合本条外,均不符合。
是否这3条并不符合临床实际?也未必!因为概述所论是“常”,医案举例多为“变”。以上分析仅仅是以医案9例来分析的。不过仍然可见,仅仅依据月经期、量、色、质、行经时长,不能轻易做出辩证结论,医案中多是结合了病史、体质、症状、舌脉综合考虑的。并且,有不少是气虚(脾肾)与血热(虚实)相兼的,主次不同而已。辩证脾肾气虚4例:其中的例三,兼肝热上扰;例五,兼肾虚相火。还有的是以整体虚象,而局部(辩经)血热,辩证为虚中夹实(热)证的。
补充:刘老:色淡血虚,色黑血热。多例诊断血热或兼血热,似乎以血黑紫有块为据?

失固:或可以理解为失血过多,时间过长,体质亏虚,不容缓治,急当止血者?

肝脾肾三脏中,血热多责之于肝;气虚多责之于脾;肾虚多作为脾虚兼证,或者有肾虚见症,或者为病程较长,量多或淋漓不尽近似崩漏者属肾,肾主闭藏,久病及肾之意。

例六,先以脾虚湿热论治,复诊无效,才拟诊脾肾不固。可见,以刘老的学验俱富,尚且难免初诊失误,何况我们呢!
概述论常,医案示变。变不离常,常中有变。

刘老本文中归纳的治法,我称为“调经八法”
寒者温之,热者清之,实者、郁者泄(疏)之,虚者补之,下者上(升)之,上者下(降)之,崩者、漏者收之,闭者、瘀者开之。温、清、补、泄(疏)、升、降、收、开

成方与八法
先期9例,提到的成方有:例1清经汤、例5八正散、例6安冲调经汤、例7瓜石汤、例8两地汤。

清经汤:清→清+泄(疏)
丹皮、地骨皮、白芍、大熟地、青蒿、白茯苓、黄柏。
熟地偏温,茯苓淡渗,属于方内配伍,总属“清”法。例一去3味,加3味,换1味,用了半个清经汤,因兼气滞而变为:清+疏。

八正散,是因为例五在三诊时发生急性泌尿系感染(湿热下注)而用,不是针对先期用方。

安冲调经汤:补+收(兼清)
刘老经验方,拟后面专题学,这里只归纳***。
原文摘要:
功用:平补肝肾,调经固冲。
主治:脾肾不足,挟有虚热所引起的月经先期、频至,或轻度子宫出血。
------主要由补脾、补肾、清热固涩三个药组而组成。其中山药、白术、炙甘草补脾;川断、熟地补肾;石莲、椿根白皮、生牡蛎、乌贼骨清热固涩。

例六健脾补肾,调经固冲,与原方比较:
山药5,白术3,炙草2,石莲3,川断3,熟地4,椿根白皮3,生牡蛎1两,乌贼骨4钱
山药5,白术3,       莲肉3,川断3,熟地3,椿根白皮3,             乌贼骨4钱
党参3,菟丝子3,旱莲草3钱
去炙甘草,加党参补脾;加旱莲草、菟丝子补肾;减少固涩药生牡蛎。***主方不变。

瓜石汤:补+清+泄(利)+→ 补+清
刘老经验方,后学。摘要:
【功用】滋阴清热,宽胸和胃,活血通经。
【主治】阴虚胃热所引起的月经稀发后错或血涸经闭。
------审其临床特点,虽为经闭,但无气血两虚之象,反而自觉口干、舌燥,心胸烦闷,急躁多梦,甚者胸中发热,五心烦热,脉弦滑沉取无力或滑数,一派阴虚血燥征象。

原方主治月经后期或经闭。而本方用于例七,是治疗月经频至量多4年!比较如下:
瓜蒌5石斛4玄参3麦冬3生地4瞿麦4车前子3益母草4马尾连2牛膝4钱
蒌皮5石斛3玄参3麦冬3生地4                               马尾连3
                                                   女贞子3旱莲草3丹皮3阿胶珠5黄芩3钱
【按语】------属于阴虚血热,冲任失调之证。治以清热滋阴安冲调经为法,方用瓜石汤加女贞子、旱莲草养阴补肝肾;丹皮、阿胶珠养血凉血而止血。因为患者月经频至,故去方中之牛膝、瞿麦、益母草、车前子等通利之品,另加黄芩以助清热之功。

瓜石汤,去4味通利之品,加5味滋阴养血、清热凉血药,变通经调经法为止血调经法,变月经稀发方为月经频至方,可见刘老治病求本,理法严谨,方法灵活,经验老到!
原文安冲调经用“安”字,固冲调经用“固”字;安冲,属清法;固冲,属收法。
刘老是既有临床功夫又能讲解理论的少数老中医之一,于此可见一斑。

《傅青主女科》两地汤:补+→ 补+清+收
原文:(先期)虚热者,滋阴清热,多用二地汤加旱莲草、黄芩、椿根白皮。
比较如下:
大生地、玄参、白芍、麦冬肉、地骨皮、阿胶
生地5, 玄参3,        麦冬3,              阿胶5,
              升麻炭3,贯众炭3,椿根白皮3,石莲3;旱莲草3,青蒿3,丹皮3,山药5钱

例八,月经频至,行经10余天不净。先期+延长。辩证:阴虚血热,冲任不固。治法:滋阴清热,凉血固冲。“用两地汤为主,加升麻炭、贯众炭凉血止血;椿根白皮、石莲健脾补肾固冲任”。
本例只用了两地汤的4味药,加药达8味之多!去白芍、地骨皮?
假设另有“两地汤”方,只加味升麻炭、贯众炭、椿根皮、石莲4钱,则原方是:
大生地、玄参、白芍、麦冬肉、地骨皮、阿胶;旱莲草、青蒿、丹皮、山药;10味药?

小结
原方加减:例6安冲调经汤去2加3:补+收(兼清);
原方加法:例1清经汤,兼气滞:清 → 清+泄(疏);
例8两地汤,先期量多延长去2+8:补+清 → 补+清+收 ;
原方变法:例7瓜石汤,先期量多去4+5:补+清+泄(利)+开 → 补+清。

该书有刘老妇科用药心得一篇,列出98味药,按八法分类介绍。其中具体药味,主要选与月经先期药法有关的内容。

《妇科常用中药心得》(概述部分)
从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来看(胎、产、经、带四大证和杂病)以气血为病者居多。因此,在治疗法则上除与内科相同者外,如果能够掌握好调理气血这一环节,是具有临床实际意义的。
一般来讲,气以通为顺,血以调为和。所以在用药上如果能抓住“通与调”的基本属性,对于气血的调理;再加上对于寒热的辩治,可谓之掌握了基本要领。正如《医宗金鉴-妇科心法》中说:“气血安和经水安,寒凝热沸风荡然”。
从刘老医生在妇科临床的实践中,除了对中药的性味功能以及常规分类使用外,尚提出从升、降、收、开、温、清、补、泻等八个法则进行归纳,更加切合妇科实际。当然从上述八个分类中不可能把所有的中药都包括在内,但是有些药在临床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例如,温可育补,清可育降;补中有升,泄中有清;升中有补,降可有开;收必兼补,开必兼通等等。

清法用药
血热、气虚,是两个基本证型,而血热相对较多。热者清之。
血热,有虚实不同:实热、虚热。有兼挟不同:单纯血热、它证兼血热、兼其它热象,如肝热上扰,肾虚相火、湿热下注。

实热1例:
先期9例,只有例一辩证实热,这里把例一的实热与例二的虚热用药进行比较如下:
例一,清热凉血,理气调经。例二,养阴清热,固摄冲任。
地骨皮3,青蒿3,黄芩3,生白芍3,  乌药3,木香1,川楝子3钱。
地骨皮3,生地4,黄芩3,生白芍3,  椿根白皮3,旱莲草4,
                                 山药5,熟地4,川断3,生牡蛎8,乌贼骨4钱

例二清热药4味,以生地代青蒿,凉性差别不大,加药椿根白皮、旱莲草兼有清热养阴作用。虽然熟地、川断偏温,毕竟温性不强。
前面曾经分析过,例一与例二的月经+症状+舌脉,区别不大,是从年龄、体质、病史上阴血耗损轻重以分虚实?例一,先期3个月时间较短,阴血耗损不明显,兼有心烦急躁,所以按实热(不兼虚)辩治,所以药法也相对简单。
但就清热药说,例一的实热与例二的虚热,实际差别不大。但是,例一的理气3味治其实(气滞),例二的加药6味补其脾肾,固其冲任。两者的虚实疏补,却不能互换。
例一的实热较轻,只用4味药,清热凉血平肝,与例二的虚热比较,不用或者说不能补虚。

虚热用药
原文:虚热者,滋阴清热,多用两地汤加旱莲草、黄芩、椿根白皮。
比较:
加味方:生地、玄参、白芍、麦冬、地骨皮、阿胶、旱莲草、黄芩、椿根白皮。
例2:生地、           白芍、         地骨皮、          旱莲草、黄芩、椿根白皮;
兼冲任不固,加山药补脾;熟地、川断补肾;牡蛎、乌贼骨固冲任。
例4:生地、          白芍、                                  旱莲草、黄芩、
兼血热肝旺,加当归养血;女贞子配旱莲草滋补肝肾;栀子配黄芩清肝热;桑菊清热平肝;龙齿镇肝安神。
例7:生地、玄参、       麦冬、                 阿胶、旱莲草、黄芩、
瓜石汤变方,瓜蒌清胃降气为主药;石斛养胃阴;女贞子配旱莲草滋肝肾阴;马尾连配黄芩清热;丹皮凉血。
例8:生地、玄参、       麦冬、                 阿胶、旱莲草、          椿根白皮
两地汤加减,加青蒿、丹皮清热凉血;升麻炭、贯众炭凉血止血;山药、石莲健脾补肾。

先期虚热,阴虚血热。滋阴清热,补+清法。两地汤滋阴养血以清虚热,加旱莲草增强养阴,黄芩清血热,椿根皮清热兼收。可以看做是刘老:两地汤加味方。医案4例的用药频次:
生地4;旱莲草4;黄芩3;玄参2;白芍2;麦冬2;阿胶2;椿根皮2;地骨皮1次。
虽说刘老原文是说常规,医案多是变例,也可以看出一些用药规律来。
1,仅例8提到是两地汤加减,从原方说是去2加8;从加味方说是去3加6味;加减变化还是很大的。
2,方名两地汤,4例中仅例2用了两地,其余3例不用地骨皮,而以旱莲草配生地作为主药以滋阴清热,凉血止血。黄芩3用以助清血热。其余,或配白芍,或配参麦,或加:女贞子、石斛、青蒿、丹皮、栀子、马尾连、瓜蒌、桑叶、菊花。
3,两地汤→两地加味方→实际用方,实为师其法而不泥其方。

虚热,使用最多的三味是生地、旱莲草、黄芩。

气虚用药
原文:
漏经类------气虚------四君子汤为主,以补其气,气虚崩漏者用归脾汤。
先期------脾虚者,多用归脾汤加川断、熟地,或经验方安冲调经汤加减治疗。

四君子汤、归脾汤、安冲调经汤比较: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黄芪、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圆肉、远志、枣仁、木香、姜、枣
                   白术、          炙草、山药、石莲、川断、熟地、椿根皮、牡蛎、乌贼骨。
如果把归脾汤作为主方,安冲调经汤作为备选方,不考虑治法,单从用药看几乎没有可比性。

选补脾肾为主的4例6方(不按顺序)比较如下:
党参、白术、山药、莲肉、川断、熟地、菟丝、椿皮、乌贼骨、旱莲、
党参、焦术、山药、莲肉、川断、熟地、菟丝、椿皮、乌贼骨、柴胡、芥穗、地骨皮
焦术、山药、莲肉、川断、熟地、菟丝、                    云苓、桑叶、菊花、黄芩
焦术、山药、莲肉、川断、熟地、菟丝、                    狗脊、炙草、黄芩
黄芪、白术、山药、石莲、川断、         甘草、龙牡、乌贼骨、阿胶、侧柏炭、地榆炭
太子参焦术、山药、石莲、川断、熟地、菟丝、椿皮、乌贼、  旱莲、阿胶、女贞、黄芩

气虚,主要指脾虚,常兼肾虚。脾气虚,气不摄血,以先期量多,色淡质稀为特点,结合整体症状加舌脉定证。
兼肾虚,或者有腰痠腿困、腰痛等肾虚见症;或者结合病史体质,病程较长,出血较多,淋漓不净或者平素带多等,有久病及肾,冲任不固的问题;或者虽然没有明显肾虚症状,也须补肾以助健脾。所以用归脾汤补脾摄血加川断、熟地补肾,应该是本类证候的常规治法。
而四君子汤加黄芪,本身就是归脾汤健脾补气摄血的基础方。
但是医案气虚4例中以补脾肾为主的6个处方,既未用归脾汤,也没有完整的四君子汤,意在侧重介绍刘老的经验方安冲调经汤。
安冲调经汤在上述4例6方中,例6明确指出是安冲调经汤加减;例5提到“暂停固经安冲之剂”;例3、9不提。但是在按语部分的药法解说中可以看出,都是以本方为基础的化裁。
为了更好地理解刘老上述4例6方的理法,这里把原文打出如下:

安冲调经汤
【组成】山药5,白术3,炙甘草2,石莲3,川断3,熟地4,椿根白皮3,生牡蛎1两,乌贼骨4钱
【功用】平补脾肾,调经固冲。
【主治】脾肾不足,挟有虚热所引起的月经先期、月经频至,或轻度子宫出血。
【按语】月经先期、月经频至、轻度子宫出血均有虚实之分。对于虚证一般多用参、芪补脾;桂、附、鹿茸、鹿角补肾,这些仅适用于纯虚证类。
刘老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很多病人属于虚中挟实。特别是女青年月经初潮之际,脾肾不足,而阳气初升,虚象之中往往挟有热象。表现为脉细,面色萎黄,疲乏倦怠,四肢无力,而月经色黑有块。若妄用参、芪、桂、附之属,则热益内炽,月经更加提前,血量反而增多,若见有热而过用苦寒芩、连之类,则伤正而脾肾更虚。在这种既不能过于温补,又不能苦寒直折的矛盾情况下,摸索出平补脾肾,调经固冲的经验方药。
本方主要由补脾、补肾、清热固涩三个药组而组成。其中山药、白术、炙甘草补脾;川续断、熟地补肾;石莲、椿根白皮、生牡蛎、乌贼骨清热固涩。平补脾肾,补而不燥,清热固涩又不伤正,是本方的主要特点。
在补脾肾药中不用参、芪,而以山药为主,取其味甘入脾,液浓益肾,性平可以常服。川续断苦微温,既能补肾,又为治崩漏带下之要药。清热药中选用石莲,系莲子坠入泥土中多年后出土之品,性苦偏寒,既能清热又有健脾补肾之功;椿根白皮性寒凉血止血又有固涩之效。在固涩药中重用牡蛎,既能育阴清热而又能收涩止血,若血量较多则用煅牡蛎,血量少或无血时则用生牡蛎。
总之,本方平补脾肾,脾气充则能统血,肾气足则能闭藏,清热收涩,清补兼施,标本兼顾,气血调和而经水自安,所以定名为安冲调经汤。

这里明确看到刘老辩证方法之一:整体虚象+月经色黑有块=虚中夹实=气虚挟血热证。
从上文中可以理解为,先期气虚证,定位有脾虚,兼肾虚。定性有纯虚,或挟热。
纯虚证,经色淡质稀,归脾汤加川断、熟地,兼肾虚虚寒加桂附之类。
虚挟实,经色黑有块,安冲调经汤为主。

本方4例6用的加减:
例3,月经先期量多,色淡质稀,经期伴倦怠乏力,主证气虚,伴腰痠腿痛兼肾虚,经前头痛、恶心为肝经郁热上扰。加云苓健脾,加菟丝子补肾。加黄芩、桑叶、菊花清肝经郁热。病程短,兼郁热,去甘草、椿根皮,牡蛎之固涩。复诊去桑菊,加狗脊补肾。
例5,先期量多,全身症状虚象,舌淡脉沉弱,辩为脾肾不足;以色黑有大血块,辩为兼肾虚相火,以病程1年,本次行经20天淋漓不断,辩为冲任不固。补气加黄芪;养血加阿胶去熟地;固涩加龙骨;再加侧柏炭、地榆炭清热止血。
例6,因低烧,白带多,小腹发胀,下肢轻度浮肿,治以健脾益气,清热除湿。一周不效,“改用健脾补肾,固冲调经之法,服用安冲调经汤加减”。补脾加党参去甘草,补肾加菟丝子、旱莲草而得效。善后方,再去牡蛎收涩,加柴胡、芥穗疏肝气,地骨皮清热育阴。
例9,补脾加太子参去甘草,补肾加菟丝子、旱莲草、女贞子,加阿胶养血,黄芩清热,去牡蛎。

收法用药
原文:崩者、漏者收之。------大崩不止者加侧柏炭、地榆炭、棕衣炭或龙骨、牡蛎、椿根白皮止血治标以收之。-------肾虚(开而不阖)漏血不止者,可用三胶四物汤加川断、菟丝子、山药以收之。------虚者多为脾肾不足,冲任不固---或加龙骨、牡蛎,椿根白皮固冲任以收之;偏于热者多因热迫血行,宜用清经汤加旱莲草、乌贼骨一清一收。------兼热者,宜用两地汤加乌贼骨、旱莲草、阿胶等清补兼收之。------石莲、椿根白皮、生牡蛎、乌贼骨清热固涩。

原文涉及到月经先期、频至、崩漏;周期基本正常的月经过多,平素带多。有虚实寒热之分,包括了血热、气虚两大主证。
所列药味有:补养药:川断、菟丝子、山药、旱莲草、阿胶。止血药:侧柏炭、地榆炭、棕衣炭。固涩药:石莲、龙骨、牡蛎,椿根白皮、乌贼骨。其中如阿胶兼止血,石莲兼清热,旱莲草兼清热养阴等,只是相对分类。只分析常用3味药:椿根皮、乌贼骨、牡蛎。

先期9例中,辩证冲任不固、冲任失调者5例;对应治法有5:固摄冲任、固冲调经、安冲固经、凉血固冲、固摄安冲。
例2,虚热:椿根白皮、乌贼骨、生牡蛎。
例5,气虚:                乌贼骨、生龙牡。复诊:乌贼骨。
例6,气虚:椿根白皮、乌贼骨;        复诊:椿根白皮、乌贼骨。
例8,虚热:椿根白皮。
例9,气虚:椿根白皮、乌贼骨。

血热、气虚两大主证皆可用“收”。
5例7方中:乌贼骨6用,椿根皮5用,牡蛎2用,龙骨1用。或联用或单用。

药组
医案9例,只用了5个成方,用于先期的只有4方(八正散用于变证),其加减变化幅度也较大。刘老处方,多以“药组”为组方基础。例如,安冲调经汤,就明确地分解为三组:“由补脾、补肾、清热固涩三个药组而组成。其中山药、白术、炙甘草补脾;川断、熟地补肾;石莲、椿根白皮、生牡蛎、乌贼骨清热固涩。”
药对,限指2味药。药组,川断、熟地补肾2味;山药、白术、炙甘草补脾3味;石莲、椿根皮、牡蛎、乌贼骨清热固涩4味。可见药组2、3、4味并不固定。药味组成也不固定,例如乌贼骨配椿根皮,椿根皮配牡蛎等。而是以具有同一功效,如补脾、补肾、固涩为基本特征?
小方,如二至丸,失笑散等合成的,或者以此为基础的处方,因为药味甚至药量比例相对固定,与“药组”有别。
我的理解:在一个方剂中,体现某一治法,具有相同功效,常用为组合的一组药,叫药组。是介于整方与单味药之间的常用组合,药味多少与组合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又有相对的规律性。如上所见:山药、白术、石莲补脾;川断、熟地、菟丝子补肾;乌贼骨、椿根皮、牡蛎固涩;瞿麦、萹蓄、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桑叶、菊花、黄芩清热平肝;生地、旱莲草养阴清热等,就具有“药组”的特征。
学习刘老的这些常用药组,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其理法习惯。

刘老先期理法提要:
病机
月经先期症,主证血热气虚。
血热责之肝,肝经邪热动血。
气虚责之脾,脾虚气不摄血。
常兼肾气虚,肾虚固藏失职。

辩证
先辩局部月经,次辩整体症状,舌诊脉象当审,病史体质须参。
量多实热,量少虚热;量多虚热不少见。
量多似崩,淋漓似漏,冲任失固不容缓。
色黑有块多血热,色淡质稀多气(血)虚。
整体虚而经色黑,虚中夹实,并非纯虚。
病程长而失血多,症状似实,本虚当慎。

分证:血热分实热虚热;气虚有脾虚兼肾。(一虚一实,一热一寒,一血一气)
***:清热、养阴;健脾、补肾;固涩冲任。
实热,清热凉血,清经加味:地芍苓丹青,地柏牡旱莲。   
虚热,养阴清热,两地加味:地莲芩玄芍,地骨麦胶椿。
气虚,平补脾肾,安冲调经:山术草莲断,熟菟乌蛎椿。

药组
生地、旱莲草---清热养阴,凉血止血。
侧柏炭、地榆炭、棕衣炭---凉血止血。
桑叶、菊花---清热平肝,常加黄芩。
瞿麦、萹蓄、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

当归、白芍---对药;一开一合,养血柔肝。
山药、白术、石莲---补脾。
川断、熟地、菟丝子---补肾。
女贞子、旱莲草---二至丸;滋补肝肾。

乌贼骨、椿皮、牡蛎---清热固涩。
柴胡、炒芥穗---疏气。

感悟:
我个人的思考认为:
一分为二是体,例如,贫富、好坏、美丑、善恶。
一分为三是用,两头小,中间大:贫---中---富;好---中---坏;美---中---丑。

两分法:虚实、寒热、气血。
三分法:虚---虚中夹实---实,寒---寒热错杂---热;气病---气血同病---血病。
四分法:虚---虚多实少---实多虚少---实;寒---寒多热少---热多寒少---热。
两分法以定性为主,到了四分法,已经涉及定量、模糊定量。虚实寒热属定性,中医辨证难以精确定量,模糊定量则是必要的,如虚多实少,三补一攻之说。

即使所谓的纯虚、纯实,纯寒、纯热,也只是相对而言,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暂时表象。所以才有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一说。
以清热法的清,养阴法的养来说,看似相反,一虚一实,一补一攻,实则现成。清热即是养阴(护阴),养阴即是清热,所以刘老慎用苦寒清热,多用甘寒养阴清热药。
以肝经血热与脾肾气虚说,一热一寒(相对说),一虚一实,一气一血,截然不同。从实际操作说,清热须防伤气,补气须防助热,因为毕竟热易动血,先期以血热居多。反之寒凉凝血,尤伤胃气。我在中药使用中,大多数服药后胃部不适的偏差,都出在药性偏凉上。所以安冲调经汤以平补为贵,当然,不是说刘老不使用参芪桂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寒热虚实,中间状态最多,又有两极转化的潜在可能,所以既是对立的,又是相对的,防止药过病所,证随药变,因药生病。西药这个问题最多,中药以偏治偏,贵在求中,尤须功夫。
以我现在的水平,使用中药来调理慢性病症,明白这一点是有指导意义的。近来使用中药,尤其是初诊,使用偏差较小的治法方药,采取留有余地,逐步逼近的思路,是我学刘老先期治法以来,领悟到的最大收获!



2# 沙发
发表于 2017-4-26 18:56 | 只看该作者
月经稀发四例
月经后错或称月经稀发,与闭经的病因相同。轻者月经后错,重者月经稀发,再重者即为闭经。
刘老医生体会:月经后错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冲任受阻所引起的。多因经期过食生冷,或冒雨涉水感受寒凉,寒邪乘虚侵入冲任,血为寒凝,经脉不通。或因素体阳虚寒盛,影响肝脾肾等脏腑的功能;或因长期大量失血;或为重病、久病伤血耗阴,以致冲任血虚,血海不能按时满盈。或因肝郁血滞,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滞冲任脉络,均可以引起月经后错或稀发。
例一:于**,24岁。初诊:19741022日。
主诉:月经稀发已3年。
病史:3年前,时值经期因受寒凉以后,月经后错,一般3个月至1年始能来潮1次。量少,色黑,行经1至2天,经期腰腹隐痛,平素疲乏无力,腰痠。
舌质淡,脉细缓。
辩证:肾虚血亏,寒伤冲任。
治法:益肾养血,温经散寒。
当归5,川芎1,吴茱萸3,肉桂1.5,红花3,半夏2,
木香1.5,炮姜1,桃仁1,仙灵脾5钱
经过:10月27日,上方服药5剂后,月经来潮,量较前稍增多。继服上方,隔日1剂,连服两个月。随访:月经均能按期来潮,其他诸症亦减轻。
【按语】本例属于肾虚血亏,寒伤冲任。患者以往月经虽属正常,但是素体阳虚,气血不足,因受寒凉,外寒与内寒相合,客于冲任,血为寒凝,经脉不通故见月经后错,量少,色黑,经期腰腹隐痛。因为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故见腰痠乏力。治以益肾养血,温经散寒。方中当归、川芎、红花、桃仁养血活血,吴茱萸、肉桂、炮姜温经散寒;仙灵脾温肾散寒;半夏、木香降胃气;胃气下降,则冲任之逆气也随之下降。逆气降,则血脉通,经水自下。
例二、张**,23岁。初诊:19720301日。  ** 本例,即产后生化汤第13例,故从简。
主诉:月经稀发已4年。
病史:------最长间隔4个月,量少,色淡,有血块。近2年来经行小腹空痛,待膜样物排出后疼痛随即缓解。平时面色萎黄,心悸,身体瘦弱。
舌质淡,脉细缓。
辩证:肝郁血虚,冲任失调。
治法:养血舒肝,活血调经。
当归3,白芍3,川芎1.5,制香附3,桃仁1,红花1,泽兰1,益母草3,柴胡1.5钱
经过:----以上方为基础服药16剂,月经情况好转,连续2个月周期正常,以后稍有后错,有时最长达45—50天。1974年12月随访:周期逐渐正常,经期腹痛未减,仍有少量血块,----已妊娠
例三、宋**,25岁,未婚。初诊:19750620日。
主诉:月经稀发已9年。
病史:月经初潮16岁,-----最长闭经9个月,注射黄体酮才能行经。末次月经1975年2月5日。已闭经4月余。患者自月经初潮开始,经常鼻衄,尤其月经数月不行时,鼻衄发作频繁。曾于耳鼻喉科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平日烦急易怒,怕热,口干,喜冷饮,小便黄,大便偏稀,日行1—2次。妇检:外阴发育正常,肛查(未婚)子宫发育较正常,稍小偏左,后位,活动良好,双侧附件阴性。
舌尖红,脉沉弦。
诊断:月经稀发。
辩证:阴虚肝旺,血热逆行。
治法:养阴平肝,清热通络。
瓜蒌8,石斛4,玄参4,麦冬4,生地4,益母草5,泽兰3,
车前子3,芦荟2,龙胆草2,白茅根1两,栀子3,牛膝4钱
经过:7月29日:服上方7剂后,诸症明显好转,仍有时鼻衄,月经尚未来潮,继服上方5剂。9月25日:药后偶有鼻衄,于8.6日,9.16日各来月经1次,行经8天,量、色均正常无血块,继服上方以巩固疗效。
【按语】本例属于阴虚肝旺,血热逆行。阴血虚亏则虚热内生,热入血分则经血上逆而致鼻衄、烦急易怒、怕热、口干、喜冷饮。所以用经验方瓜石汤加味。泽兰活血通经;白茅根凉血止血;龙胆草、芦荟清肝热而平肝降逆。热降则气降,气降则经通。
例四、李**,22岁,未婚。初诊:19741007日。
主诉:月经稀发,逐渐发胖已4年。
病史:近4年来,月经稀发,一般约3个月至半年行经1次。有时须经人工周期月经始能来潮。经量少,色黑质稠,行经1—2天。平素自觉身热喜冷,身体逐渐发胖(体重187市斤),食少痰多,四肢疲乏,有时头晕,小腹有时胀痛,食纳尚好,二便自调。
舌质暗红,脉沉细滑数。
诊断:月经稀发;内分泌失调
辩证:脾湿痰阻,气滞血瘀。
治法:除湿化痰,活血调经。
茯苓4,白术2,苍术2,半夏2,陈皮1,柴胡1.5,
防风1,羌活1.5,川芎1,藁本1钱
经过:10月26日,本方共服18剂,药后痰多,气短,乏力,头晕等症均减轻。但仍未来月经,遂改用活血利湿之剂:
益母草5,泽兰2,红花1,桃仁2,车前子4,
瞿麦4,萹蓄4,牛膝4,滑石块5,大黄1钱
10月30日,药后月经来潮,量也增多,继服上方,隔日1剂,连服3个月,月经均能按时来潮,量增,色红。
【按语】本例属于脾湿痰阻,气滞血瘀。湿痰壅阻气机闭塞胞宫故月经稀发。痰湿阻滞则食少痰多;脾不运化,痰湿留于四肢,故见四肢疲乏无力。治疗时先用二陈汤加活络调经之品,燥湿化痰,活络通经。方中二陈汤加白术、苍术健脾燥湿化痰;柴胡、防风、羌活、川芎、藁本活血通经,升阳散湿。药后诸症虽减,但是月经仍未来潮,继而又用泽兰、益母草、红花活血通经;桃仁、大黄破血通经;牛膝引血下行;车前子、瞿麦、萹蓄,既能祛湿又能引经血下行;滑石块利五脏之滞结又能除湿。共奏活血利湿通经之效而治愈。
月经后期
刘老书概述简短,医案略于普遍而侧重于特殊,参考郑氏书有利于加深对刘老理法的理解。
概念
刘老说“轻者月经后错,重者月经稀发,再重者即为闭经”。医案稀发4例,看做月经后期。
经量
月经后期,以周期来分先期、后期。医案4例中,3例量少,1例未提。郑氏后期6证,5证量少,痰湿一证未提经量。可见,后期量少者多见,正常者少见,量多者不属本症。
分证
医案概述简短,病机有5:寒侵冲任、阳虚寒盛、冲任血虚、肝郁血滞、痰湿内生。
郑氏后期6证:寒凝冲任、阳虚生寒、血虚失盈、肾精不足、气滞血瘀、痰湿阻滞。
刘老医案有阴虚肝旺,血热逆行一证。郑氏多一个肾精不足证。
寒证
刘老说闭经类以偏寒者居多,以“小腹发凉,四肢不温,或行经腹痛”为主要见症。“温经汤为主方以温之”。
例一,无小腹发凉,四肢不温,痛经症状,以“3年前时值经期因受寒凉以后,月经后错”,“经期腰腹隐痛,平素疲乏无力,腰痠”。辩为内因肾虚血亏,外因寒伤冲任,外内合寒。舌质淡,脉细缓,是血虚指征。治法:益肾养血,温经散寒。按语未提温经汤,这里与《金匮》温经汤比较如下:
吴茱萸、  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
吴茱萸3,当归5,        川芎1,        肉桂1.5,              炮姜1,    半夏2,
                                                                      红花3,木香1.5,桃仁1,仙灵脾5;
原文:当归、川芎、红花、桃仁养血活血,吴茱萸、肉桂、炮姜温经散寒;仙灵脾温肾散寒;半夏、木香降胃气------逆气降,则血脉通,经水自下。
从药味说,去芍药、人参、阿胶、丹皮、甘草、麦冬;加红花、桃仁、木香、仙灵脾;以肉桂易桂枝,炮姜易生姜。
从方法说,当归5钱为主药,加桃红以突出养血活血。桃仁1钱,川芎1钱,用小量是意在养血并非破血,这在产后生化汤方解中谈到过,是刘老药法特色之一。
用仙灵脾温肾以散寒,取其温性较缓,尤利于长期守方。立法“益肾”,并非仙灵脾一味,吴萸温肝肾,干姜温脾,而肉桂则显然是温肾阳的药,而吴萸、干姜的温肝脾也必然与温肾有关。四药联用可以视为是温补、温运下焦的,自然是以肾为主。
并无胃气上逆的见症,而用半夏、木香降胃,属于“理论”用法。半夏、木香的温燥降胃法,与瓜蒌、石斛的凉润降胃法(瓜石汤),两相对应,一温一凉,降气以佐通经的药法,是我前所未见!
半夏、木香;瓜蒌、石斛,降胃气以佐通经的理论依据是“太冲脉隶属于阳明”,而“冲为血海”。
本例虽是温经汤加减,变化幅度还是很大的。“温之”,以养血活血为基础,而温补肾阳以治后期,是通过养血活血,调理冲任二脉来实现的。假设有小腹冷痛、四肢发凉、痛经见症,又没有血虚,如何辩证加减用方,不知道?或者以温为主,以养血活血为辅?本例入选月经稀发医案的第一例,或者就是意在介绍刘老月经后期虚寒证的常规治法?牢记本案的四组药法及其相互关系,是必须的啦:养血活血+温经散寒+温肾散寒+降胃气。
温经汤
《金匮》温经汤与《妇人大全良方》温经汤对照:
吴茱萸9当归6芍药6川芎6人参6桂枝6阿胶6丹皮6生姜6甘草6半夏6麦冬9克
当归6      川芎6 人参9肉桂6,     丹皮6      甘草9
莪术6牛膝9克
《金匮》温经汤,是妇科调经祖方,包括失血性的先期、崩漏,迟少性的后期、闭经,以及痛经、不孕,甚至男科、内科多种病症。邓中甲讲的很多,摘要如下:
瘀、寒、虚、热错杂,以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为主。
温经散寒,祛瘀养血,兼清虚热之法。温清补消并用,以温经补养为主。大队温补与少量寒凉药配伍,使全方温而不燥,刚柔相济,以成温养化瘀之剂。
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经血夹有瘀块,时有烦热,舌质暗红,脉细涩为辩证要点。
金匮方配伍吴萸、生姜、阿胶、麦冬、白芍等,以温经散寒养血之功见长;大全方配以莪术、牛膝,以活血祛瘀止痛之力为强。
针对寒、瘀、虚、热的复合病机,以温通、温养为主,温清通补并用。
温---寒---温经散寒---吴萸、桂枝、生姜---阳虚生寒。
通---瘀---活血化瘀---当归、川芎、丹皮---寒凝血瘀。
补---虚---补气养阴---人参、甘草、阿胶、芍药、麦冬---阴血虚,温兼补、燥兼润。
清---热---清热---丹皮、麦冬---虚热、瘀热,温兼清。
半夏三解:温燥以制滋腻;通阳明和冲任(与刘老同义);同生姜转输津液,畅通水道。
化---津---温化津液---半夏、生姜。
降---冲---通降胃气---半夏(刘老用法)。

郑其国:
一、寒凝冲任:经期延后,量少色黯,有血块,小腹冷痛,喜温拒按,畏寒肢冷。舌苔薄白,脉沉紧。
【治则】温经散寒调经。
【首选】温经汤《金匮》
吴茱萸、肉桂、川芎各6,党参12,当归、白芍、丹皮、麦冬、阿胶各10,清半夏9,炙甘草3,生姜3片。
【加减】腹痛拒按,血块多者去党参,加蒲黄、五灵脂各6克,以化瘀通经;寒甚者去半夏,加制附子6—10克,以散寒暖宫;经量偏多者加焦艾叶10克,以温经止血。
【参考】少腹逐瘀汤。适用于寒象明显而腹痛较重者。
二、阳虚生寒:经行错后,色淡量少,腹部隐痛,喜热喜按。头晕气短,腰酸凉无力,尿频清长频数。面色咣白,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治则】扶阳祛寒调经。
【首选】艾附暖宫丸《仁斋直指方论》
醋制香附180,艾叶、酒当归各90,黄芪、吴萸、川芎、酒炒白芍各60,酒蒸地黄30,官桂15,续断45克。为细末,醋糊为丸,每服9克,日服2次。
大营煎《景岳全书》
当归15,熟地20,杞子12,杜仲12,牛膝10,炙甘草6,肉桂6克。
【加减】
【按】月经后期之阳虚内寒者病程较长,久病则宜缓图,以艾附暖宫丸治之较为适宜。若伴见其他见证,非汤剂不能奏效者,则可以大营煎为主加减治疗。
郑氏二证比较:
经行错后,量少,色黯,有块,小腹冷痛,喜温拒按,畏寒肢冷。苔薄白,脉沉紧。
经行错后,量少,色淡,          腹部隐痛,喜热喜按。          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头晕气短,腰酸凉无力,尿清长频数。面色咣白。
要点有三:经,色黯与色淡;痛,喜按与拒按;有无面白,舌淡,脉无力等虚寒象。
未见郑氏医案,不知道具体病例如何使用温经汤?仅据以上邓中甲的方药分析与辩证要点,结合郑氏加减法看,寒实证使用“温养化瘀之剂”的温经汤,值得商榷?当然这只是理论推测,不足以代表临床效验。
刘老概述简略,医案只有例一属寒,虽说是外内合寒,毕竟以肾阳虚内寒为主。我意,不学寒实证,只牢记例一的理法方药,结合温经汤:寒瘀虚热的病机,温通补清的药法,应对月经后期的寒证。
如遇经血色黯有块,冷痛拒按,尤其疼痛较甚,无明显虚象而脉非无力者,除外瘀血阻滞证,则视为后期寒实证,以刘老例一方,调整温经散寒与养血活血药的比例,酌情加用温散止痛药。因为果真属寒实证,病程不会持续很长,总要归结到温通、温养为主以善后?
血虚证
原文:闭经类------若因脾虚,气血津液化源不足,可用八珍益母丸、归脾汤以补之。月经稀发------或因长期大量失血;或为重病、久病伤血耗阴,以致冲任血虚,血海不能按时满盈。
例一,平素乏力,舌淡,脉细缓。辩证肾虚血亏,有血虚。例二,经色淡,平时面色萎黄,心悸,身体瘦弱,舌淡,脉细缓。辩证肝郁血虚,有血虚。例一益肾养血,温经散寒,温经汤加减。例二养血舒肝,活血调经,产后生化汤加减。
两例虽不是单纯血虚,毕竟有明确的血虚指征,辩证血虚,却并非血虚常规治法!单从血药说,例一当归5钱,配红花3,川芎1,桃仁1钱;例二当归3钱,配白芍3钱,其余芎、母、桃、红、泽,虽说破血药小量可以养血,毕竟不是补血药。两例虽然辩证有血虚,一例兼寒瘀,一例兼肝郁,都不用常规补血药。这是刘老常规还是变法?假设要是我开方,可能以八珍、四物、当归补血汤为底子吧?
例二,面黄,瘦弱,心悸,舌淡,脉细,有典型的血虚表现。但是刘老以其,经色虽淡而有血块,“近2年来经行小腹空痛,待膜样物排出后疼痛随即缓解。”为用方指征,以产后生化汤,去炮姜、炙草、南山楂,加白芍、香附、柴胡,“以上方为基础服药16剂”,竟可以既能养血又能祛瘀!中含至理(产后生化汤原文),非学验俱到不能为。即使今天我遇到这样的病例,效法刘老,也还是需要投石问路,有所顾忌。
单纯气血虚或者血虚,“气血津液化源不足”、“血海不能按时满盈”,当用八珍、归脾类,惜无医案。
郑氏:冲任血虚:月经错后,色淡量少,小腹空痛。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皮肤不泽。舌淡红,脉沉细无力。
【治则】补气养血调经。
【首选】人参养荣汤《和剂局方》
黄芪15,人参(或党参)10—15,熟地20,当归、白芍、茯苓、远志、陈皮、五味子、白术各10,甘草6,肉桂6,生姜3片,大枣6枚
【加减】方中可加鸡血藤15,川牛膝12,川芎6克,以养血通经;心悸失眠者加炒枣仁30,茯神10克,以养心安神。
【参考】大补元煎、小营煎《景岳全书》
大补元  熟地、山药、当归、杞子、甘草 + 人参、杜仲、山萸肉。  适用于气血俱虚者。
小营煎  熟地、山药、当归、杞子、甘草 + 白芍。 适用于血虚明显者。
郑氏用人参养荣汤加鸡血藤、牛膝、川芎方:
八珍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姜、枣;
加:黄芪、五味子、肉桂、远志、陈皮、鸡血藤、牛膝。
景岳大补元、小营煎,用药特点是重用熟地,有山药、杞子、山萸、杜仲,偏重补肾。
气滞证
原文:闭经类------偏于寒者居多------温经汤为主方以温之。夹郁者,可用得生丹或逍遥散以疏之。------月经稀发------或因肝郁血滞,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滞冲任脉络。
刘老概述中,属于后期气滞范围者,只有以上原文可供参考。“夹郁者”,当指闭经类偏寒夹郁,用得生丹或逍遥散。月经稀发,提到有“肝郁血滞”。
医案,既无单纯的肝郁、气滞,也无得生丹、逍遥散案例。例二,辩证肝郁,却没有具体的肝郁病史和症状描述,是忽略,还是据小腹空痛,排物痛缓来推论,不得而知?例四,脾湿痰阻,气滞血瘀。“小腹有时胀痛”属气滞,血瘀有经血色黑质稠,舌暗;或者是虽然以痰湿阻滞为主,只有影响到气滞血瘀才会月经稀发?
总之,两例都不是典型的肝郁、气滞。刘老所说“血滞”,我看做与血瘀同义?
肝郁与气滞
我以往的理解,肝郁即是气滞,肝经气滞。但是,《今日中国妇科》:月经不调篇的分证,既有“肝郁”,又有“气滞”,是两个不同的证候:
证类诊断标准:实证:
肝郁证:
1,经色紫红,或夹有血块。2,胸胁胀满不舒。3,经前**胀痛。4,烦躁易怒。5,脉弦。   第1项必备,其余具备3项。
气滞证:
1,经色黯红,或夹有血块。2,脘满不舒。3,小腹作胀。4,时叹息。5,脉弦或涩。
第1项必备,其余具备3项。
分证论治
肝郁---疏肝理气,和血调经。主方逍遥散;参考方:清肝达郁汤、正气天香汤、调经饮。
气滞---理气调经。主方加味乌药汤。
对照二证,经色紫红与黯红;脉弦与脉弦或涩,没有大的差别。胀痛或胀满是气滞特征,区别在于前者在胸胁、**,后者在脘、小腹。烦躁易怒,固然属肝,而时叹息,未必肝郁不见。似乎前者侧重肝经,后者侧重脾胃?肝经过小腹,肝气常犯胃克脾,又不尽然?
同篇,在月经后期的分证中,又有肝气郁滞证:
经期延后,量少,色黯红或有小血块,小腹胀痛或胸腹、两胁、**胀痛。舌苔正常,脉弦。
这里的肝气郁滞证,既有胸胁、**的胀痛,又有腹、小腹胀痛!如果看做是“肝郁”与“气滞”二证的复合证,前面的分证还有意义吗?
或者同篇两文并非出自一人之手,或者肝郁对应逍遥散,气滞对应加味乌药汤,是从方证对应角度的分证,那也应该说明,总是逻辑不够严谨!

刘老:
《为什么说“肝为五脏六腑之贼”?----兼谈妇科治肝八法》一文中:
舒肝调气:(包括舒肝与疏肝)是疏通和舒理肝气郁结的方法,使之肝气条达以调理全身气机。主要用于治疗肝气病。
舒肝与疏肝意义相近但是同中有异。舒肝偏于上下舒理条达,重在气机之升降;疏肝偏于疏通横散,重在气机之开阖与经络气血之疏浚。
舒肝常用柴胡、荆芥穗,香附;疏肝常用青皮,郁金,枳壳、砂仁、木香,瓜蒌,甚或山甲、王不留行,漏芦等。有时也可合用。常用方剂如逍遥散,得生丹。(注意:逗号与顿号用法)

《今日》一书,合有肝郁气滞证;分有肝郁、气滞两证。肝郁逍遥散主之,气滞加味乌药汤主之。刘老治肝八法,合有舒肝调气法,分有舒肝、疏肝两法。气机升降失常为主,常用柴胡、荆芥穗,香附;气机开阖气血流通失常为主,常用青皮,郁金,枳壳、砂仁、木香,瓜蒌。理论分解如此,有待熟悉全部医案后,或者能有所领悟。
《今日》:气滞---理气调经---加味乌药汤:
乌药、砂仁、木香、元胡、香附、甘草、槟榔。
原方治疗气滞经行腹痛,此借其疏达冲任气机以调经,治疗气滞月经不调。
加减:冲任有寒,小腹凉加肉桂、茴香、艾叶;腹中热痛加大黄、败酱;有湿、便溏肢肿、带下量多加白术、泽泻;血行不畅,经血有块,或涩滞量少,加桃仁、红花、牛膝;血虚加当归、地黄;会阴坠胀加荔枝核。
按照上述加减法,我这里叫做两加乌药汤,作为月经后期气滞证的主方:
乌药、香附、木香、砂仁、槟榔;
元胡、桃仁、红花、牛膝、甘草。

血瘀证
原文:经闭日久者,可加桃仁、红花、牛膝引血下行以开其闭。------或因肝郁血滞。
概述涉及血瘀者,只有以上内容。医案4例活血化瘀药如下:
1,当归、川芎、红花、桃仁                             
2,当归、川芎、红花、桃仁、泽兰、益母草               
3,                                      泽兰、益母草、牛膝         
4,                   红花、桃仁、泽兰、益母草、牛膝、大黄   
药量:
当归3-5,川芎1-1.5,红花1-3,桃仁1-2,泽兰1-3,益母草3-5,牛膝4,大黄1钱。
例一,养血活血+温经散寒;例二,养血活血+疏肝;例三,养阴清热平肝+通络;例四复诊用活血+利湿。例二血虚+血瘀,是典型的活血化瘀方和法,但是刘老认为是以养血为主的活血调气法。其余或寒或热或湿,都用了活血或者化瘀药,但都不是典型的血瘀证。
可见后期治法,必用活血化瘀药。血虚者,以养血活血药为主,当归配小量川芎、桃仁、红花,或者泽兰、益母草。无血虚者,以化瘀通经药为主,常用泽兰、益母草、牛膝,或桃仁、红花,或瓜蒌、大黄以佐通经。
例二,已经行小腹空痛,排出膜样物缓解用产后生化汤加减。有经血色淡,面黄,瘦弱,心悸、舌淡,脉细,典型的血虚象,而没有经血色黯、舌有瘀点、脉弦涩等血瘀征象。在按语部分曾说是“化瘀调经”,可见辩证的“肝郁”,意为肝郁血滞(血瘀);活血调经的“活血”,与化瘀同义,但不是典型的血瘀证。

郑氏:气滞血瘀:经期延后,量少色黯,夹有血块,小腹胀痛,拒按,或伴胸胁、**胀痛。舌色正常或有瘀点,脉弦涩。
【治则】理气活血调经。
【首选】过期饮《证治准绳》(我改排序)
桃仁12,红花10,当归15,熟地12,白芍12,川芎12;
香附12,莪术9,木通6,肉桂6,甘草6克
【加减】偏于寒者加桂枝、小茴香各10克,以暖宫;气滞重者再加荔枝核12,枳实10克,以行气。
【参考】1,乌药汤《济阴纲目》
乌药12,香附18,木香10,当归10,炙甘草6克。(适用于以气滞为主者)
2,抵当汤《伤寒论》(适用于瘀血内阻而身体壮实者)

痰湿证
原文:月经稀发------或因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滞冲任脉络。
例四,后期量少,色黑质稠;发胖喜凉,食少痰多,四肢疲乏,有时头晕,小腹有时胀痛;舌暗红,脉沉细滑数。辩证:脾湿痰阻,气滞血瘀。治法:除湿化痰,活血调经。
茯苓4,白术2,苍术2,半夏2,陈皮1,柴胡1.5,防风1,羌活1.5,川芎1,藁本1钱
“二陈汤加白术、苍术健脾燥湿化痰”,痰湿中阻而去甘草,这是常规治法。“柴胡、防风、羌活、川芎、藁本活血通经,升阳散湿”,则是刘老药法特色。
川芎:活血通经,自不必说。
刘老《临床使用柴胡的一些体会》一文,介绍柴胡5用:和解退热、舒气调经、舒肝解郁、升阳益气、升散除湿。(用舒字不用疏字),这里用柴胡是舒气调经、升散除湿。
升药类:防风:-----妇科可用于治疗血虚头痛,因为防风入血分,行血活血,且能引血上行,如果用量大则能散风,少用则有养血的功用。另外尚有健脾除湿之功,------与四物汤合用,具有养血活血通络的功能。但是剂量宜小不宜大(一钱至一钱半)。这里用其升阳除湿、活血通络。
开药类:羌活:------具有散风活血通络,疏肝解郁的功用。------除肌肉间之湿邪,所以治疗风湿身痛,实为散风除湿之要药。由于羌活有活血的作用,可以行脏腑之气血,妇科得生丹中的羌活,取其行气疏肝解郁之力。这里用其除湿、活血通络。
升药类:藁本:------发散风寒,祛风胜湿。
虽然我读医案太少,集柴、防、羌、藁四味升散药,用于后期量少的痰湿证,想来并不多见吧,所以我说是刘老药法特色之一?
问题:
病人后期量少,身体逐渐发胖,有身热喜冷,有时头晕,舌质暗红,脉沉细滑数。胖人(体重187市斤)脉偏沉偏细者多,但是脉虽沉细而兼滑数,结合喜冷,头晕,似乎兼热、肝热?刘老非但不以热为辩,且以燥湿化痰之类的温燥为主,加用虽然量小,毕竟升阳的柴、防、羌、藁;以我现在的辩证水平,实有疑虑?或者面色无热,或者舌无痰热之象?
药后诸症减轻,月经未见,改法利湿活血而得效。
益母草5,泽兰2,红花1,桃仁2,车前子4,
瞿麦4,萹蓄4,牛膝4,滑石块5,大黄1钱。
除了活血通经药之外,瞿麦、萹蓄、滑石、车前子、大黄,却是以清热利湿为主?
避开个别表象,直视病本之难,于此可见一斑。

郑氏:痰湿阻滞:月经错后,经色淡,质粘稠,身体肥胖,面色咣白,胸脘满闷,纳少痰多,精神倦怠,懒于活动,心悸气短,带下量多。舌苔白腻,舌体胖大,脉沉滑或弦。
【治则】除湿化痰调经。
【首选】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我排序)
苍术10,香附10,半夏10,陈皮10,茯苓15,甘草6;
枳壳10,南星10,姜汁10 ml;
【加减】方中可再加泽兰、川牛膝、莪术各10克,以活血通经,大便溏者加山药15,扁豆12,白术12克,以健脾止泻;疲乏无力者加党参15克,以补气。
【参考】1,启宫丸《中医妇科学》湖北中院(我排序)
苍术15,香附12,半夏10,陈皮10,茯苓15;
川芎10,神曲10克(适用于兼有气滞者)
2,芎归二陈汤《中医妇科治疗学》卓雨农
当归12,川芎10,半夏10,陈皮10,茯苓30,甘草6,生姜3片。(适用于兼有血瘀阻滞者)
刘老初诊方,治痰湿证,脾湿而清阳失升。复诊方,治痰湿证,脾经湿热,瘀血阻滞,用于通经。
郑氏用苍附导痰汤常规加泽兰、川牛膝、莪术以活血通经。
启宫丸:越鞠丸合二陈汤减味:越鞠丸:苍术、香附、栀子、川芎、神曲。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越鞠丸去栀子,因无热郁;二陈汤去甘草以避痰湿。
芎归二陈汤:二陈汤原方有生姜、乌梅,常被忽略,去乌梅,存生姜,加当归、川芎。

气滞血瘀问题
例四辩证:脾湿痰阻,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既是兼证也是病机。痰湿本身就是气血流行失畅的结果,又能滞气碍血而成为气滞血瘀的病因。痰湿只有阻滞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才会有后期量少,色黑质稠。
痰湿证必兼气滞血瘀的病机,未必有气滞血瘀的“显症”。所以用理气活血调经药,当为常规。刘老初诊用升阳除湿活血通络,复诊则径用活血化瘀通经法。
郑氏首选苍附导痰汤,常规加泽兰、牛膝、莪术。启宫丸,二陈合越鞠以解气郁、血郁。芎归二陈汤,加归芎以活血调经。
可见,痰湿证,虽不言气滞血瘀,而气滞血瘀的病机自在其中。所以痰湿证以二陈汤为基础,调气活血化瘀在所必用!

血热逆上
原文:闭经类------若因肝热所引起的冲气逆上,可用经验方瓜石汤;热偏重时,尚可引起倒经、吐衄、头痛、躁汗,以及闭经日久,都可用当归龙荟丸加牛膝以降之。
例三摘要:
月经稀发已9年-----最长闭经9个月------已闭经4月余。患者自月经初潮开始,经常鼻衄,尤其月经数月不行时,鼻衄发作频繁。------平日烦急易怒,怕热,口干,喜冷饮,小便黄,大便偏稀,日行1—2次。------舌尖红,脉沉弦。阴虚肝旺,血热逆行。养阴平肝,清热通络。瓜蒌8,石斛4,玄参4,麦冬4,生地4,益母草5,泽兰3,车前子3,芦荟2,龙胆草2,白茅根1两,栀子3,牛膝4钱
------阴血虚亏则虚热内生,热入血分则经血上逆而致鼻衄、烦急易怒、怕热、口干、喜冷饮。经验方瓜石汤加味。泽兰活血通经;白茅根凉血止血;龙胆草、芦荟清肝热而平肝降逆。热降则气降,气降则经通。
问题:
本例以鼻衄与月经后期相关为特点,介于后期与闭经之间,刘老认为后错-稀发-闭经,只是程度与阶段的不同,病因相同。
从辩证看:鼻衄、后期、烦急易怒,怕热,口干喜冷饮,小便黄,舌尖红,脉沉弦。当属血热无疑,但是诸症并无虚热特征,何以辩为阴虚血热?从方药看:虽以养阴平肝,清热通络立法,石斛、玄参、麦冬、生地属养阴清热药,而瓜蒌8钱,胆草、芦荟、栀子显然多用于实热。血热多见先期。在先期5个热证中,实热1例,而其用药仅就凉性说,远比本例平缓。
本例阴虚血热的辩证依据,或者因为上见血热,下有月经不潮,大便偏稀,是为上盛下虚?或者血热肝旺诸症为标,病本实为阴虚?有待熟悉全书理法。

郑氏:肾精亏虚:
月经后期,经量少,色淡红或黯红,质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足跟作痛。若(或?)见五心烦热,心烦盗汗。舌质淡红,脉沉细。
【治则】补肾益精调经。
【首选】左归丸《景岳全书》
熟地24,山药、山萸肉、杞子、川牛膝、菟丝子各12,鹿角胶、龟板胶各12克。
【加减】方中再加紫河车粉10,女贞子12克,以填精。并加坤草、鸡血藤各30,泽兰15克,以养血通经;阴虚火旺加地骨皮、秦艽各10克,以退虚热。
【参考】知柏地黄丸(适用于伴有肾阴不足,虚火妄动者);大营煎(适用于精血不足者)。
刘老月经后期,只有例一肾虚血亏,虚寒为主,加一味仙灵脾温肾散寒,其余均未谈及,只在闭经一症中论述。
一般来说,以肾经见症寒热偏向不明显者属肾精亏、肾气虚,偏寒主肾阳虚,偏热主肾阴虚。从理论推论,后期当有肾精不足一证。郑氏认为纠正肾虚类以丸剂缓图为主,必要者用汤剂加减。常规加养血通经的益母草、泽兰、鸡血藤。据此推论,后期肾精不足证,如非某种原因临时性肾精亏虚,当属难治。

月经后期小结
七证:寒凝血虚,气滞血瘀,痰湿精亏,血热上逆。
十方:
寒凝、虚寒:金匮温经汤、例一刘老方。
血虚:八珍汤、产后生化汤。
肝郁:逍遥散;气滞:两加乌药汤。
血瘀:桃红四物汤。
痰湿:苍附二陈汤。
血逆:瓜石汤。
精亏:左归丸。
药法:必用养血、活血、理气、通经药。
寒凝多虚温经汤,学好例一刘老方。
血虚八珍补为主,产后生化不一般。
肝郁活用逍遥散,气滞乌药两加减;
血瘀桃红四物汤;痰湿二陈苍附添;
血逆瓜石也须知,肾精亏虚左归丸。
寒虚郁瘀痰亏热,养血通经必须兼。
温经汤
温寒吴萸桂枝姜,通瘀归芎芍药丹;
补虚参草阿胶麦,半夏三解均可参。
例一刘老方
当归五钱红花三,一芎一桃养为先,
半夏木香降胃气,萸桂姜灵温散寒。

其余月经不调症
原文:月经周期的变异与脏腑功能紊乱有关,经量的多少与气血的虚实有关,经质的病变与寒热盛衰相关。
本段文字的临床意义,尚未贯通。仅就周期变异试析如下:
周期失常主要与肝、脾、肾功能紊乱有关,又有在肝、在脾、在肾的侧重不同。
先期多热,血热责之肝;气虚责之脾,常兼肾虚。
后期多寒,虚寒温脾肾;血虚补肝脾;郁瘀主肝;痰湿主脾;精亏主肾。
先后不定期,定经汤主之,关乎情志,调肝为主。
原文:(分条):
1,先后不定期的月经失调,主要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且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同时也是漏经类或闭经类月经失调的前趋表现,互相可以转化,治疗时以定经汤为主,重点在于恢复和调整肝、脾、肾三脏的功能。
2,月经周期尚正常,但是血量较多,可分偏虚、偏热两类。虚者多为脾肾不足,冲任不固,治宜健脾补肾,方用四君子汤加川断、熟地以补之,或加龙骨、牡蛎,椿根白皮固冲任以收之;偏于热者多因热迫血行,宜用清经汤加旱莲草、乌贼骨一清一收。
3,月经周期尚正常而月经量少,多见血虚、血瘀两类。对于血虚者,可以八珍汤以补之。血瘀者又有兼寒兼热之别,兼寒者宜用少腹逐瘀汤以温之疏之;兼热者宜用芩连四物汤加桃仁、红花、泽兰、益母草以清之疏之。
4,月经周期正常而月经淋漓行经日久者,多属肾虚,冲任不固,宜用三胶四物汤加川断,菟丝子或龙骨、牡蛎以补之、收之。同时也有兼热者,宜用两地汤加乌贼骨、旱莲草、阿胶等清补兼收之。
周期正常,经量过多,偏热清经汤加旱莲、乌贼骨;偏虚四君子加川断、熟地。
周期正常,经量过少,血虚八珍汤;血瘀兼寒少腹逐瘀汤主之,血瘀兼热芩连四物汤加桃红泽母。
先期多见量多,后期多见量少,医案又无专述,我取先后期治法,量多加味两地汤与安冲调经汤主之;量少血虚八珍汤,血瘀桃红四物汤主之,兼调寒热。
周期正常,淋漓不净,多属肾虚不固,三胶四物汤加川断、菟丝子补之,或龙骨、牡蛎收之。也有兼热者,宜用两地汤加乌贼骨、旱莲草、阿胶等清补兼收之。
三胶:阿胶、鹿角胶、龟板胶+四物汤+川断、菟丝子之补+龙牡之收。
刘老概述简略,又无医案,看一下郑氏所论,以为参考。
目录:
经期失常: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经期过长、经期过短。
经质异常:经质粘稠、经质淸稀、经来成块、经如牛膜。
经色异常:经色紫黯、经色浅淡。
经量异常:月经过多、月经过少、月经多少无定量。
经味异常:经行味臭、经行味腥。
作为著述,郑氏系统而求全,方便参考研究。刘老简明而实用,便利临床,自成一家。
选先后无定期、经期延长,过多、过少,摘要如下:

先后无定期
【辨证施治】临证当明辨病位之在肝、在脾、在肾。属肝郁者,经量或多或少,有块,色黯红,小腹、胸胁、**胀痛。属肾虚者,经量偏少,色淡质稀,腰酸腿软。属脾虚者,多有面色萎黄,神疲体倦,纳少便溏,经色淡而质稀。属血瘀者,小腹刺痛,经来颜色紫黯而成块。治宜调气血,安冲任为主,视病情所累脏腑而灵活立法遣药,俾气血和,冲任调,则经行自能如期。
一、肝郁:------疏肝解郁,和血调经。
【首选】逍遥散《局方》加减。
【参考】1,解郁调经汤《中妇治疗学》(肝郁兼有热象者)
2,定经汤《傅青主》(我排序)
熟地10,当归15,白芍15;菟丝子15,山药10,茯苓10;柴胡6,炒芥穗6克。
(肝郁兼见肾虚者)。
二、肾虚:------补肾益气,调摄冲任。
【首选】固阴煎《景岳》加减。【参考】右归丸(偏于肾阳虚者)。
三、肾虚肝郁:------疏肝理气,固肾调经。
【首选】定经汤加减。【参考】一贯煎《柳州医话》(肝阴不足较为明显者)。益肾调肝汤《症状鉴别---》(肾阴不足,血行不畅者)。
四、心脾两虚:------补益心脾,调养冲任。
【首选】1,归脾汤《----良方》加减。2,养心汤《证治准绳》------均为合拍方药。但两方同中有异,归脾汤偏于补脾,养心汤重于养心,故以脾虚为主者当用归脾汤,心虚为主者当用养心汤。
【参考】参苓白术散《局方》(脾虚为主兼有湿邪者)。
五、血瘀、------活血化瘀调经。
【首选】桃红四物汤加减。
【参考】通瘀煎《景岳》(血瘀兼有气滞者)。生化通经汤《中妇》(血瘀而无寒热之偏者)。
刘老概述以定经汤为主,“且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一句,意在主调肝。郑氏列为肾虚肝郁证首选方,肝郁证参考方,大同小异。
我意,为求简便:
辩证参考郑氏,分别在肝、在脾、在肾。
论治遵循刘老,区别气虚、血虚,气滞、血瘀,兼顾寒热,取先后期治法可也。
无非注意中和,不轻用先期的收涩,后期的通经而已。

经期过长(参考方略)
一、脾虚失摄:益气健脾,调经止血。固冲汤《衷中参西录》。
二、肾气不固:益肾固冲,调经止血。龟鹿补冲汤《中妇》。
三、阴虚内热:滋阴清热,固冲止血。两地汤《傅青主》合二至丸《医方集解》。
四、湿热下注: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四红丹《---处方集》。
五、血瘀阻脉:活血祛瘀,调经止血。桃红四物汤《金鉴》。
刘老概述,主要分肾虚不固与血热,三胶四物汤加味与两地汤加味。
在先期9例中,有4例伴有量多和经期延长,其中2例脾虚兼肾,2例阴虚血热。
阴虚血热,加味两地汤主之;脾虚兼肾,安冲调经汤主之;肾虚为主,三胶四物汤加味主之。(加川断、菟丝子补肾,龙、牡收涩)。

月经过多
【辨证施治】------辩证应首重经色、经质。
量多、色淡、质稀为气虚;量多、色红或紫而稠者为血热;经色紫黑有块者,多为血瘀;色淡或黯,质稀而腰膝酸软者,为肾气不固;色淡而黏稠,白带多,形体胖,平时痰多,脘腹满闷者,多为痰湿阻滞。在治疗上经期重在固冲止血,平时宜依病机而立法遣药。
一、气虚:补气摄血固冲。首选举元煎。参考归脾汤。
二、血热:
实热:清热凉血止血。首选先期汤。参考清经散。(* 即清经汤)
虚热:滋阴凉血止血。首选两地汤。参考固经丸、滋阴止血汤。
三、血瘀:活血化瘀止血。首选失笑散。参考通瘀煎。
四、痰湿:祛痰燥湿,和血。首选香砂六君子汤。参考丹溪治湿痰方。
五、肾虚:补肾安冲固经。首选安冲汤。参考固冲汤。
刘老概述,主要分偏热、偏虚,辩治理法与先期相同,因为先期多见量多。郑氏多血瘀、痰湿二证。
刘老先期9例,都是量多,其中没有血瘀主证或兼证;辩证兼湿者,以清热利湿为法,没有燥湿祛痰法。

月经过少
【辨证施治】------经色浅淡,质稀,腹无胀痛,或经量逐渐减少者多属虚;经色紫黯,挟有血块,或经质粘稠,小腹痛痛,或经量骤然减少者多属实。其治疗分别对虚者补而充之,辅以活血之品;实者行而通之,参以调补之剂。
一、血虚:养血益气调经。首选人参滋血汤《产宝百问》。参考五福饮、四物汤。
二、精亏:补肾填精,和血调经。首选当归地黄饮《景岳》。参考龟鹿饮《辩证录》。
三、血瘀:活血化瘀调经。首选桃红四物汤。参考通瘀煎、少腹逐瘀汤。
四、痰湿:祛湿化痰,通络调经。首选苍附导痰丸。参考芎归二陈汤、鹿角霜饮。
五、寒凝:温经散寒,暖宫通经。首选艾煎丸《邯郸遗稿》。参考金匮温经汤。
郑氏5证,比较月经后期少一个气滞证,比刘老后期多一个精亏证。
分的过细有利研究,以我现在的水平而论,不利于临证实用,参考后期辩治足矣!
只记刘老月经过少,血瘀兼热,芩连四物汤加桃红泽母可也。
刘老认为崩漏、闭经与先期、后期病因(病机)相同,只是程度与阶段的不同。但是多数书籍另立专题,所以我也另拟专题学习。
3# 板凳
发表于 2020-2-28 16:3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博大精深,应该好好学习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0 12:4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