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17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业资源] 聚焦川崎病诊治难点与争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12: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聚焦川崎病诊治难点与争议   中国社区医师
原创  马沛然,张静等 村医之家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1967年日本人川崎富作首先发现的,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川崎病。本病很常见,是最常见的结缔组织病,在我国发病率约为100/10万。由于本病无特异诊断指标,临床上是综合症状与体征,结合化验和超声心动图作出诊断的。川崎病在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上有很多难点和争议,现介绍这些问题并提出笔者个人的解决方法。
诊断中的争议和难点
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 川崎病有6个表现:①发热>5 d。②皮疹。③眼结膜充血。④口唇发红、干裂。⑤手足红肿或指尖脱皮。⑥淋巴结肿大。川崎提出,上述6个表现,有5条可确定诊断,有4条可诊断为疑似川崎病(以上5条或4条中必须包括发热)。

近年来,对临床上不完全具备川崎病诊断条件者,称之为不完全川崎病。最大的争议是,只有3条(其中1条是发热>5 d)是否能诊断为不完全川崎病。有的医生认为,只具备3条即可诊断为不完全川崎病。有的甚至认为只有“2+2”(即只有2条症状,再加上血沉>40 mm/h和C反应蛋白>40 mg/L)也可诊断。这样虽避免了漏诊,但可能造成误诊。如麻疹,也有发热>5 d、眼结膜充血、身上有皮疹,如果按照上述标准也可诊断为川崎病。因此,我国儿科免疫学组和心血管学组部分成员开了一次讨论会,制订了一个“3+1”标准,即具备6条中的3条,同时必须有冠状动脉病变才可诊断为不完全川崎病,予以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否则应每周查1次超声心动图,发病1个月后每个月查1次,直到3个月。如发现了冠状动脉病变,即诊断为不完全川崎病,予以IVIG,否则即否定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

脑钠肽(BNP)增高对川崎病的诊断价值    国外报道川崎病患儿BNP显著升高,其原因是川崎病患儿有心功能不全。国内2007年北京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报告川崎病患儿BNP升高,患儿心功能正常,而与血清肌钙蛋白(cTnT)升高有关。因此川崎病部分患儿有cTnT升高,BNP升高。笔者研究发现,川崎病患儿BNP升高>5倍,即BNP>375 ng/L,或氨基末端脑钠肽(NT-proBNP)>675 ng/L,有助于川崎病的诊断。

“四不现象”对川崎病的诊断价值    笔者发现川崎病有四不现象:①淋巴结肿大但不化脓;②眼结膜充血但无分泌物;③口腔黏膜发红但无溃疡;④皮肤有皮疹但不结疤。以上4条中除第1条已有文献报告外,其余3条都是笔者发现的。同时必须指出,任何事情都有例外。笔者曾见1例川崎病患儿淋巴结化脓,因此上述“四不现象”,可见于绝大多数川崎病患儿,但并非绝对没有例外。

并发症对川崎病诊断的影响 并发症出现过早,掩盖了川崎病的特点,会延误诊断。川崎病有很多严重并发症,如脑炎、格林-巴利综合征、脊髓炎等,多数出现在川崎病症状发生以后,这些病例易于诊断,但有少数病例先出现并发症的症状,几天以后才出现川崎病的症状,因而掩盖和延误了川崎病的诊断。

治疗中的争议和难点
IVIG用法的争议 学者对IVIG的用法有不同观点,过去用400 mg/(kg·d),连用5 d,见效太慢,增加了冠状动脉病变的可能,因此已废弃不用。目前国际上有2种用法,日本采用2 g/(kg·d),只用1次,见效较快,但由于这样需要液体量太多,易增加心脏负担,甚至引起心力衰竭,因此规定必须在10 h左右缓慢均匀滴入。另一种方法是美国的1 g/(kg·d),连用2 d,此法较安全。我国目前大多数医院都采用1 g/(kg·d),连用2 d。此外,上述剂量每天≤30 g。

阿司匹林用法的争议 对于阿司匹林的用法,目前有2种,一种是美国的用量,80~100 mg/(kg·d),分2次口服。此量胃肠反应较大,并且川崎病用阿司匹林疗程较长,如此大剂量引起的细胞减少的机会较多。一种是日本的用量,50~60 mg/(kg·d),分2次口服,我国大多数医院也采用此剂量。

上述剂量用到退热后1周,减为5 mg/(kg·d),1次/d。对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连服3个月;对有冠状动脉病变患儿,一直服到冠状动脉病变消失后3个月。由于阿司匹林对胃肠**大,因此服大剂量时应饭后服,以减少反应。

皮质激素应用的争议 皮质激素对川崎病退热有良好作用,但有文献报告,早期用皮质激素可增加冠状动脉病变,因此有一段时间,川崎病禁忌使用皮质激素。但以后有不少文献报告,否定了用皮质激素可增加冠状动脉病变的结论,但至今一般川崎病治疗不首选皮质激素。

无反应性川崎病治疗的争议 川崎病应用2 g/kg IVIG后48 h,体温仍>38.0℃,称为无反应性川崎病。无反应性川崎病发生率为10%~15%。对无反应性川崎病的治疗有很多争议。有文献报告,在川崎病发病4 d以内,使用IVIG可使无反应性川崎病增多,但这并不是说川崎病用IVIG必须在发热5 d以后,因为用IVIG过早,虽然可能增加了无反应性川崎病的发生率,但减少了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二者相比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更重要。

对无反应性川崎病的治疗,目前有以下4个方案:①再注射1个疗程IVIG,即再注射IVIG 1 g/(kg·d),连用2 d。②IVIG 1 g/(kg·d),只用1 d。③IVIG 1 g/(kg·d),加用皮质激素。④只用皮质激素和阿司匹林。上述4个治疗方案中,以第1个方案应用得最多,疗效最好,但经济负担也重。笔者观察川崎病患儿用IVIG 1 g/(kg·d),连用2 d后,48 h体温仍>38.0℃者,再继续观察24 h,有半数患儿体温自动降至<38.0℃。因此笔者建议,用IVIG 2 g/kg后应观察72 h,如72 h后体温仍>38.0℃,再用IVIG 1 g/(kg·d),连用2 d,这样可减轻部分患儿的经济负担。

冠状动脉病变治疗的难点 由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是多发的,且多种多样,如狭窄并瘤样扩张。笔者的经验是,冠状动脉开口处扩大绝大多数在2年内自愈,但主干或分支扩大,自愈的可能性较小。冠状动脉扩大>0.4 cm,一般不会愈合;>0.8 cm,有破裂的可能。冠状动脉狭窄很少自愈,且有发展的可能,而且由于病变是多发的,有时治好1个病变,几年后另一处病变又严重了,虽国内少数医院已开展了手术和介入治疗,但只治疗了少数患儿,多数患儿的问题仍未解决。

作者:

1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1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16-11-4 12:55 | 只看该作者
川崎病在临床上经常来少见,其实个人认为最大的难点就是这个病的诊断,也就是说没有一个辅助检查能完整的诊断这个病。
其次是前瞻性的治疗:因为诊断的非确定化,导致用丙球时的交待家属产生疑惑:血制品安全性、价格的高、治疗结果等。

3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3朵
3# 板凳
发表于 2016-11-5 12:0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川崎病的研究现在比较热点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8 06:0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