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086|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经验] 《医门推敲---中医鬼谷子杏林实践录》连载10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6-6-23 12: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曾听到过一位资深望重的老中医告知:“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同一种中药,用量不同,产生的作用不同,甚至还可以产生完全相反的作用。中医治病的根本不是病,而是人,而每个个体的差异不同,用药剂量也会不同。但是圆机活法组方,巧在识证准确,用足剂量,何慢之 有(注:本段所提“两”为旧制,折合今为30克)


例如: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url=]高血压[/url],35克以上反而降压。若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生黄芪30g以上补气不助火,降压效果好,30g以下升阳助火。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起透邪外出的作用;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的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起升举清阳的作用。

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起益气通便的作用。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可以起到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有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的效果。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痹子宫。

补充:

【川芎  外感[url=]头痛[/url],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url=]头痛[/url],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能,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例如,
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而且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效果立竿见影!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而且用川芎1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

山茱萸 固脱3两(90克)见功,必与参附搭配.

穿山龙,味苦,性平,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调节作用,所以近年来成为治疗风湿类疾病的妙药。《中华本草》谓其干品用量为6~9克,《中草药手册》多为15克,少数达30克,东北地区常用量也为15~30克。但根据朱良春经验,若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其用量须40~50克,用量在30克以下收效不明显。

黄连最苦,然而治[url=]糖尿病[/url]这一甜病有特效,通常剂量为每日30克(30克是基本,配干姜以防伤胃),而治疗[url=]糖尿病[/url]酮症,每日剂量多达120克,可使降糖迅速.

益母草  调经用10-15克。据朱良春观察,益母草的利尿作用,每日用到30~45克尚不见效,须加至60~75克,始奏明显之效。90~120克时其效更佳,常用以治疗急性[url=]肾炎[/url]之尿少、浮肿之候,常一剂知,二剂已。

枳实 小剂量能使心脏兴奋,大剂量使之抑制。

生杜仲:30g以上治腰痛奇效,不效则加至60-90g。

萆薢、土茯苓:30g以上消除蛋白尿。

沙参:30g以上补气,小剂量则可滑肠。

薏米:30g以上治关节痛。

茜草:30g以上治口疮。
莱菔子、槐花:30g以上降压。

生黄芪:30g以上补气不助火,降压效果好,30g以下起升阳助火的作用。

代赭石:9~18 g有镇胃降气、止呕止噫之功,适用于胃气虚弱的呕吐、呕逆、呃气、胃脘满实等。24~30g用于治疗实证气喘及肝阳上亢所致头晕、目眩等症状。[url=]丹参[/url]大剂量可以治疗[url=]失眠[/url]

大黄 1~5 g有致泻作用。其致泻成分为葡萄糖甙元,番泻叶甙A、C,主要为蒽醌衍生物。3~6g可止泻,9~15g可泻下;两许--疔毒之毒热甚盛者二两--癫狂其脉实者--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疗[url=]肝炎[/url],随用药量增加而各项指标复常时间缩短,所以认为30g可作为常规剂量。大黄粉0.3g以下有止泻作用。其机理为大黄鞣酸的收敛作用掩盖了含量甚少的致泻成分的作用。鞣质的D-儿茶精抑制大肠内细菌生成酶,阻断吲哚类的产生而止泻作用。

研究结果发现,茯苓在 25g以下无明显利尿作用,至少达 30g才有利尿作用,认为100g时利尿作用最强。

附子: 1枚-轻量-阳虚 2~3枚-重量-祛风湿、止痛--《[url=]伤寒[/url]论》(一枚炮附子的重量约12克。)制附子120-300克水煎3-5小时有甘温补脾肾之阳,温补中下焦元阳之气,无辛燥热之弊的效果。

蝉蜕 :常用量为5~6g,治[url=]破伤风[/url]时需用25~30g。

半夏: 止呕、除湿 10~15g, 开胃 15~30g, 安神大于30g。小剂量6g降逆和胃,中剂量15g化痰开结,大剂量30~60g(宜用姜半夏30g,生姜30g开始使用,逐渐加量至60g)可镇静止痛。

浙贝母  9~15 g,有清肺热、润肺躁、清热化痰之功,用于外感及内热咳嗽。18~30g有解毒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肺痈、乳痈、瘰疠、发背及一切痈疡肿毒。

白果 定喘汤白果用量在21枚(约为25g左右),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

艾叶:3~5g可开胃,8g左右温经止血、止痛。而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另外,大剂量还会引起胃肠道炎症。

槟榔 :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当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

苍耳子 少量则轻而上至颠顶,重用则通下走足膝。

细辛 治疗风寒表证的剂量一般用3克,最多不超过9克。而当用细辛治疗各类痛证时,用量常常超大,有时用至30克,甚至更大。显然,当风寒表证时用超大剂量的细辛,不仅于证无益,而且还会引起不良反应;同样,如果要发挥细辛的镇痛作用,而用常用剂量,显然是杯水车薪,于痛无济。

薏苡仁 系药食两用中药,其常用剂量的上限为30克,而临床上有经验的医师用该药治疗风湿、腰腿痛等病证时,该药的用量达到45~90克。

夏枯草  常用剂量的上限是15克,而临床以该药治疗病程较长的[url=]甲状腺瘤[/url]时,用量一般都超过30克。

三棱  为破血行气之药,常用剂量的上限为9克,但临床上以该药配合其他中药主治各类晚期恶性[url=]肿瘤[/url]病时,其每日用量达到45~75克,相当于权威规定剂量上限的5~8.33倍。


当代名医方药中教授深得《金匮要略》用升麻之真谛,临床重用升麻治疗病毒性肝炎,也是取其解毒之偏性《药典》中规定黄芩的每日剂量为3~9克,川芎为3~9克,而《千金翼方》中以单味黄芩治疗淋、下血诸症,黄芩的剂量为每日四两,折合公制为57.68克,显然已经大大超出黄芩权威规定剂量的上限,剂量一般为每日30~45克。

《小品方》中以单味川芎治疗妇人崩漏,每日剂量用至八两,折合公制115.36克,也明显是属于超大剂量应用。
人参的常用剂量是3~9克,当用于脱证时,其用量高达30克以上。


枳实——小剂量能使心脏兴奋,大剂量使心脏抑制。

生杜仲――30g以上治腰痛奇效,不效则加至60-90g。

薏米――30g以上治关节痛。

茜草――30g以上治口疮。

莱菔子、槐花――30g以上降压。


两药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也有所不同

例如:许公岩治疗积湿的病症,以苍术、麻黄二药为主。当两药相等时,剂量是: 10g:10g,临床常见能发大汗;当苍术倍于麻黄时,则小发汗;当苍术三倍于麻黄时,剂量是:18g:6g,常见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当苍术四倍于麻黄时,剂量是: 12g:3g,无明显之汗利,而湿邪能自化。

萆薢、土茯苓――30g以上消除蛋白尿。

沙参――30g以上补气,小剂量则可滑肠。


疗效的好坏,关键在于药物之间的比例。并非药量越大,疗效越好

>>>当归功能补血活血,适用于血虚血瘀诸证。然而当归在复方中,小剂量应用则补血,大剂量应用则活血。如当归补血汤即由黄芪30g,当归6g组成;后世在应用补血的总方四物汤时,当归用量也不超过10g;

>>>归脾汤、八珍汤中,当归的用量仅3g。但是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作用治疗脱疽的四妙勇安汤,当归的用量竟达60g,主要是取其活血止痛;治妇女产后瘀血内阻的恶露不行,小腹[url=]疼痛[/url]的生化汤,当归的用量为24g,也取其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之效能。

>>>再如治妇人胎前产后气郁血瘀诸疾的佛手散,当归用二至三两者,乃取其活血之用,使瘀去新生、血有所归。由此可见,当归用于活血,剂量宜大,可用至15g以上。前人谓其气味俱厚,行则有余,守则不足,故重用则行血之力更甚。若当归用于补血,剂量宜轻,3~9g即可。血虚者每致[url=]阴虚[/url][url=]阴虚[/url]则生虚热。当归气味辛温而主动,重用则每致动血,切不可重用,否则适得其反,病家服后每致口干、烦躁、[url=]失眠[/url]头晕更剧,甚则鼻衄。


中药超大剂量应用的注意事项

       中药的超大剂量的应用属于临床中药学研究范畴的内容,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只是刚刚起步,许多内容还是未知数。目前尚不能明确地回答每味中药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超大剂量应用,剂量超出权威规定的剂量上限多少时最适宜,超大剂量应用中药是否对机体有潜在的不良反应等问题。 中药超大剂量应用的主要依据仍然是古代及现代医家的临床用药经验,而现代中药药理、毒理学研究的结论却尚未用于临床指导中药的超大剂量应用。在目前的这种情况下,对中药的超大剂量应用应持谨慎态度。中药超大剂量具体应用时,必须注意下列有关事项。

一、适应症要准确
       中药的超大剂量应用都有相应的适应症,超大剂量用药,适应症一定要准确,否则,会出现两种结局:一是药重病轻,二是药轻病重。例如,中药细辛治疗风寒表证的剂量一般用3克,最多不超过9克。而当用细辛治疗各类痛证时,用量常常超大,有时用至30克,甚至更大。显然,当风寒表证时用超大剂量的细辛,不仅于证无益,而且会引起不良反应;相反,如果要发挥细辛的镇痛作用,而用常用剂量,显然是杯水车薪,于痛无济。
二、剂量递增原则
       剂量递增原则是有毒中药应用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中药的超大剂量应用。特别是在经验不足时更应该遵循这一原则,以避免因盲目超大剂量而引起毒性及不良反应。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超大剂量用中药必须做到剂量递增,切忌生搬硬套,剂量大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三、严格炮制、制剂规范
       许多中药在超大剂量应用时,在炮制、煎药和制剂技术上有比较严格的规定性,中药在这方面的经验比较成熟,应用时应该严格遵守。附子、乌头类中药超大剂量应用时,特别强调先煎、久煎,以煎煮至不麻口为标准。现代药化、药理研究结果证明,上述炮制、制剂规范是非常必要和合理的,它能够保证在不影响药效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这类中药的毒性。

四、特异性的配伍
       从古籍和名老中医超大剂量应用中药的经验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某些中药超大剂量应用时,常有一些比较特定的配伍关系。如半夏配生姜、甘草;马钱子配甘草等。其目的是防止和降低超大剂量用药可能引起的毒性及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时必须严格遵循。

五、了解中药的毒性及解救措施
       在超大剂量应用中药时,应对各种中药的毒性及不良反应应该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特别是与剂量密切相关的毒性及不良反应。同时,还应该熟悉传统的和现代的一些中毒解救措施,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

2# 沙发
发表于 2016-6-23 12:22 | 只看该作者
老师,哪有书可买?能介绍一二吗?急求!谢谢!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3# 板凳
发表于 2016-6-23 12:47 | 只看该作者
很难得的资料,谢谢分享!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4
发表于 2016-6-23 23:05 | 只看该作者
最好能打包,呵呵,谢谢了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5
发表于 2016-6-23 23:2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中国的中医有希望了。
6
发表于 2016-6-24 07:30 | 只看该作者

[临床经验] 中药不传之秘之几十种中药不同量用法qwe5780
20
主题
91
帖子
5
积分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7
发表于 2016-6-24 07:31 |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6-6-24 07:37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该公开一下**、粘贴就能出书的秘密,让那些想进职称的人和想出名的人有个参考,还不浪费时间,一天能裁剪出好几本书。
9
发表于 2016-6-24 09:17 | 只看该作者
空悟山人说得好,**粘贴、汇集别人书中的内容,就可以成为自己的经验,自己的书……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10
发表于 2016-6-24 18:59 | 只看该作者
洛阳中医 发表于 2016-6-24 09:17
空悟山人说得好,**粘贴、汇集别人书中的内容,就可以成为自己的经验,自己的书……

------------------ ...

这类人那个***里也有几个,给中医抹黑。曾遇见一个四处寻找***名医的患者,他见过的***名医,有很多真实面目只是个业余爱好者,疗效可想而知。但这些所谓的名医,写的文章精彩巧妙,大有舍我其谁的味道,但坐诊之处,门可罗雀。再找几个托吹一下,写几个编造的神乎其神的案例,更是厉害。致使一些中医爱好者、初学者追随其后,像**一样,跟在后面,结果在中医的道路上,越学越不得要领。
11
发表于 2016-6-26 08:24 | 只看该作者
书本难见到的知识,谢谢分享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12
发表于 2016-6-26 15:01 | 只看该作者
????是的,现今社会时刻要擦亮眼睛……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13
发表于 2016-6-29 10: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 空悟山人

看个红火热闹就行了 ,不要当回事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14
发表于 2016-6-29 15:18 | 只看该作者
极简取穴速查图解
15
发表于 2016-6-29 17:34 | 只看该作者
很难得的资料,谢谢分享!
16
发表于 2016-6-30 08:21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见解,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5 23:2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