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楼主: huangshifu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经验] 炙甘草汤治疗早搏一例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6-2-18 14:35 | 只看该作者
lyq585858 发表于 2016-2-18 10:47
有同感!我也用这些药加味治疗血栓性疾病,不但血压不降,反而上升!不是什么药治什么病,而是什么药治什 ...

是的,所以我觉得还是不要迷信老中医,只有自己实践才知真假。
32
发表于 2016-2-18 14:37 | 只看该作者
ruru 发表于 2016-2-18 11:10
很不錯的資料!
獲益良多!
謝謝樓主分享!

一点点经验,不太成功的案例,仅供各位同道参考。房颤我很少遇到。
33
发表于 2016-2-18 14:46 | 只看该作者
发病起于产后,才是辩证的纲目。产后必然气血亏虚,心失去滋养才发病。
34
发表于 2016-2-18 15: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白头翁 于 2016-2-18 15:16 编辑
huangshifu 发表于 2016-2-18 10:17
之前有试过用黄煌的石斛、牛膝、赤芍、丹参加味治疗血栓性疾病,像脉管炎之类的,感觉无明显疗效。因为我 ...

黄煌的石斛、牛膝、赤芍、丹参本身并不是治疗血栓专药,它溶血破血通血能力并不强,对血栓严重者不仅不能减轻病症反而会加重淤堵,对轻者也许会改善其他症状,但对血栓估计不行,溶血栓效果比较好副作用又小药应该是地龙,当然蝮蛇毒溶血栓特强,但治疗量与中毒量非常接近很容易出事,一般不敢轻易使用
35
发表于 2016-2-18 16:10 | 只看该作者
小白头翁 发表于 2016-2-18 15:07
黄煌的石斛、牛膝、赤芍、丹参本身并不是治疗血栓专药,它溶血破血通血能力并不强,对血栓严重者不仅不能 ...

奚九一认为垂盆草、茵陈蒿等治疗血栓性疾病效果好,但是我未曾有类似的经验,后来离开周围血管科就更加少用活血化瘀和这类药。地龙在溶血栓方面我倒没怎么成功经验,主要是取其通络之用,以后遇到血栓性疾病可以加大剂量试试。
36
发表于 2016-2-18 16: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uangshifu 于 2016-2-18 16:17 编辑
Gyinhu 发表于 2016-2-18 14:46
发病起于产后,才是辩证的纲目。产后必然气血亏虚,心失去滋养才发病。

这样说也未尝不可,但是二三十前年产后出现的失血血虚,现在还会以这个首先去考虑吗?三十年前血虚持续到现在还没恢复?
37
发表于 2016-2-18 19:02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方无效跟缺少阿胶有关。
38
发表于 2016-2-18 19:1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9# lyq585858


我曾见过老师生地用到500克,那个病人也是因患心悸日久了,药吃的好多都无效,前医也曾投以炙甘草汤,但生地用到90克无效。老师的方子仅3剂多年未发。
39
发表于 2016-2-18 20: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展6 于 2016-2-18 20:52 编辑
huangshifu 发表于 2016-2-18 10:17
之前有试过用黄煌的石斛、牛膝、赤芍、丹参加味治疗血栓性疾病,像脉管炎之类的,感觉无明显疗效。因为我 ...

之前有试过用黄煌的石斛、牛膝、赤芍、丹参加味治疗血栓性疾病,像脉管炎之类的,感觉无明显疗效。


这个毛病李可老中医的方法非常好,乌头汤加减。


我从温阳出发效果很好,包括严重气血不畅导致四肢冰凉脱皮干燥,当归四逆汤重用乌头附子效果就是好。简单活血是不对的,阳气不畅阴血是死血,没有用的,中医是阴阳平衡五行协调才是大道。
40
发表于 2016-2-18 21:46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的无私奉献
41
发表于 2016-2-18 23:36 | 只看该作者
高展6 发表于 2016-2-18 20:46
之前有试过用黄煌的石斛、牛膝、赤芍、丹参加味治疗血栓性疾病,像脉管炎之类的,感觉无明显疗效。[/back ...

其实2011年我在wu警医院治疗周围血管科的时候一直想用大剂量的制附子,毕竟以前用过有信心,然而非常遗憾,医院里的代煎非常糟,不要说50g以上的附子,就连20g我都不敢开,有一次我开了30g生白术竟然要我签字,汤剂抄方10g全蝎(我校一个老中医开的)也要我签字,我真的哭笑不得。其实他们不管熬什么药时间肯定不够,清汤寡水的,能给熬个20分钟就谢天谢地了,据说药房里压成真空包装的汤药如果没用完就倒掉,不管多少,他们只管药包数量够不够。更黑的是有时候连药都不可靠,比如没用完或没卖完的药就当做我们开的药了,反正吃不死。而且用制附子这样很容易中毒,所以我在北京一般不用制附子,住院病人又不可能让他们自己熬药,所以当时我是一只都没法用制附子等乌头剂,我用附子一般都是在福建用。我当时也是非常想用,可惜一只没机会,到了福建又没怎么遇到这类患者。福建的周围血管病患者只有静脉曲张比较多见。
42
发表于 2016-2-18 23:41 | 只看该作者
大易精诚 发表于 2016-2-18 19:02
第一方无效跟缺少阿胶有关。

第一方无效不是阿胶,第一个是疏肝理气安神养心为主,无效是因为方向不对。第二次以补心气为主,而无效还是方向不对。当天我开了炙甘草汤但是患者已经抓了补心气为主的方子只能先吃着试试了。她服用炙甘草汤起作用了,但是那个方里我没用阿胶,因为现在的阿胶比较贵,而且质量不可靠。炙甘草汤是否有效,关键在于生地黄的用量,而不是阿胶。
43
发表于 2016-2-18 23:4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以后我会多试试生地大剂量治疗心悸患者。我以前用过的剂量比较大的主要是熟地、生黄芪、生白芍、制附子、生白术、仙鹤草这几味,其他的很少大剂量用,不过这次真的觉得炙甘草汤的核心还是大剂量的生地,确实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因为该患者不知道看过多少中医西医了,没一个见效的。生地在阴血亏虚型心悸的治疗方面其作用确实非常有价值。
44
发表于 2016-2-19 04:15 | 只看该作者
41楼说得好。这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45
发表于 2016-2-21 12:01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尝试,点赞
46
发表于 2016-3-18 17:40 | 只看该作者
huangshifu 发表于 2016-2-17 20:07
虽名炙甘草汤,但炙甘草与桂枝同用以补心阳,但炙甘草在这个方子里不是君药,至于为什么叫炙甘草汤我就不 ...

这个方子用桂枝、生姜,其实算一个解表剂,但因血虚故,所以用胶体来固摄血液,以达到汗出不伤阴血的目的。但是这个阴从何而来,就是假如说这么个人,只给用阿胶,那令血液饱满充盈,但不用呢,想必血管又空了。所以这里有一个生地与甘草,应该就起这么个调理的作用,化生津液最终的目的落到血循环里,不会撤了阿胶就变会原样。所以这里楼主讲的这个生地等,是要发挥自身血液的潜力,令一些不该停血的地方的血液用到循环里。这个不同于四物加川芎开发肝的潜力。所以中医的急救血方,都在于算计多余血量藏在哪,把它开发出来。
47
发表于 2016-3-19 11:13 | 只看该作者
烟雨江南71 发表于 2016-2-19 04:15
41楼说得好。这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没办法,中医院、西医院,各有问题,因素错综复杂,不能只怪医生,只不过是否看得明白而已。
48
发表于 2016-3-19 11:15 | 只看该作者

应该说楼上多为同道的经验让我学到更多,开拓思路了,我以往因为生地寒凉,所以都是感觉非用不可才用的。生地应该还是有很重要的价值的,关键在于如何应用。
49
发表于 2016-3-19 11:25 | 只看该作者
slb654321 发表于 2016-3-18 17:40
这个方子用桂枝、生姜,其实算一个解表剂,但因血虚故,所以用胶体来固摄血液,以达到汗出不伤阴血的目的 ...

桂枝、生姜不一定是解表,不要一见桂枝汤就觉得是发散,温中也用它,桂枝甘草汤不就是一个例子吗?温心阳。炙甘草汤是对于心脏气血阴阳并补,但从药物比例来说,侧重于补心脏之阴血,生地半斤的量就是这个意思。生地不光清热凉血养阴,正如楼上各位所说,如果加入白酒同煎,应该更能发挥活血之效。试试这样理解,大剂量养阴使血液稀释了,白酒同煎服使其寒性降低,变成类似熟地(个人觉得最早生地制成熟地应该就是这样来的)的温性,而酒的走窜之性则类似于开窍活血了。我这个方子里当时没加入白酒,是没考虑到这个情况,因为我很少用这个方子。而且以前郝万山给我们上课时讲过一个医生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加白酒治疗冠心病,没告诉患者要同煎,结果患者直接加白酒喝,喝死了,让我害怕。
50
发表于 2016-3-19 12: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lb654321 于 2016-3-19 12:52 编辑
huangshifu 发表于 2016-3-19 11:25
桂枝、生姜不一定是解表,不要一见桂枝汤就觉得是发散,温中也用它,桂枝甘草汤不就是一个例子吗?温心阳 ...

桂枝甘草汤也是表症的,白酒汤的症状估计会有汗出吧?我没见过这种病人,但似乎与发作时出冷汗手抚胸口表情痛苦对的上号,这种人已经冷汗直流,当然不能用桂枝,与那些扩冠药其实同理。各人理解不同,只供参考。
51
发表于 2016-3-20 11:34 | 只看该作者
slb654321 发表于 2016-3-19 12:50
桂枝甘草汤也是表症的,白酒汤的症状估计会有汗出吧?我没见过这种病人,但似乎与发作时出冷汗手抚胸口表 ...

你学了那么多年都不懂什么叫表证,表证在中医的概念里就是邪在表。出冷汗的多了,肚子疼、胃疼、心绞痛也能出冷汗,哪能都叫表证?学中医先要把基础概念搞清楚,连这个都不懂就麻烦了。一般出现恶寒的多数有表证,或者鼻塞、打喷嚏、流鼻涕也可能有表证,再广义一点,某些皮肤病毛孔闭塞也可以算局部的表证。表证首先要确定是否有表邪,风寒、风热、夹湿?表证就要解表,直接把邪气从肌表散掉。若汗出的都叫表证?那阳明经证,大汗出是不是表证?那盗汗是不也叫表证了??建议你把基础知识搞清楚。桂枝汤不光太阳中风证,内科很多病都有应用,你好好去恶补一下。桂枝真正用来解表不太行,为啥要叫解肌,因为需要啜热稀粥才能比较好的达到解肌的作用。以前在香港遇到同事感冒无汗,另一个同事让她喝桂枝汤颗粒,结果患者烘的一下更热更不舒服了,很烦躁。由于这个患者只想吃中成药颗粒剂,临时有没什么合适的,只好给她用了小青龙汤颗粒,由于她比较瘦,气不足,加上补中益气丸,结果一下子就改善了。学什么东西要搞清楚,不能一知半解。
52
发表于 2016-3-29 22: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lb654321 于 2016-3-29 23:17 编辑
huangshifu 发表于 2016-3-20 11:34
你学了那么多年都不懂什么叫表证,表证在中医的概念里就是邪在表。出冷汗的多了,肚子疼、胃疼、心绞痛也 ...
桂枝、生姜是归的就是解表药,桂枝温心阳中药教科书可不是这么讲的,温通和温差一个字可是差的远。至于说冷汗,我上面可没说就是表症,我说的是白酒汤,白酒汤如果算是解表,我也是无话可讲。小青龙你用在桂枝用后烘热的患者,这个确实很不错的案子,因为小青是外寒内饮来用,我也听说有人高热用了有效,但会不会小青龙加石变膏更合适,至于说气虚外感,那是另一回事了。用补中益气那要看是什么脉证,与小青龙能用在一起,确实很神奇。
53
发表于 2016-3-30 00: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uangshifu 于 2016-4-7 11:39 编辑
slb654321 发表于 2016-3-29 22:39
桂枝、生姜是归的就是解表药,桂枝温心阳中药教科书可不是这么讲的,温通和温差一个字可是差的远。至于说冷 ...

唉,没办法,遇到死脑筋真讲不通。中药学教材能包括多少东西,基础教程的为难之处是只能把大家都能接受,或者传统上都这么讲的东西写进去。你有没有发现《伤寒论》《金匮要略》里讲用药的解释往往和中药学风格或角度常常不一样?若桂枝、生姜同用就叫解表,苓桂姜甘汤解什么表?小建中汤解什么表?黄芪桂枝五物汤解表?桂枝加桂汤解表吗?桂枝加大黄汤解表吗?如果你的脑子里只有那么一点东西那真是太少。不客气地说,要是我去编写《中药学》,应该不至于这种状况。六版、七版的《中药学》基本就是在五版基础上重复,顶多也就是把功用的次序略作调动。六版的主编高学敏教授一辈子没给人看过病,因为他不是临床的人,其余的就不说了。他的研究生选修课就是重复本科的内容,我听过一次,我师弟竟然还说讲得好,当然,对于幼儿园的水平确实是如此。小青龙汤加补中益气汤的例子,其实是不得已的,因为患者本来恶寒无汗却服用桂枝汤颗粒剂并出现不适感了,而且若用桂枝汤解肌(汗出恶风),应该啜热稀粥盖被子,这才是帮助发汗解肌的关键。这个患者本来是麻黄汤比较合适些,可惜当时店里没有,于是只好拿小青龙汤颗粒来代替了,由于患者气虚,本来想加黄芪,可是在店里不方便,患者也想省钱,于是只好用中成药补中益气丸了。其实就是辛温解表加补气药这么简单的事。我是想告诉你,若患者无汗,不要随便用桂枝汤,若患者咽痛,更不要用桂枝,除非你用山豆根、石膏之类的来佐治。
54
发表于 2016-5-27 17:28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的分析的很到位,非常精彩!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55
发表于 2016-5-28 09:47 | 只看该作者
liuliu1968 发表于 2016-5-27 17:28
楼主的分析的很到位,非常精彩!

--------------------

实在不敢当,偶有一次命中,不算可靠。倒是高展等各位老师和爱友在大剂量应用生地方面的经验分享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以往因为生地寒凉,我一直很少用,多数用熟地,或生熟地并用,加白酒同煎大剂量应用生地是《伤寒论》里被忽视了的宝贵经验,值得深入研究。
56
发表于 2016-5-30 19:44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方子量要大效果好
57
发表于 2016-5-30 20:06 | 只看该作者
仲景原方原量,使用起来效果好,量少则效次!
58
发表于 2016-5-30 20:13 | 只看该作者
niuniu66XP 发表于 2016-5-30 19:44
这个方子量要大效果好

是的,以前没怎么用过,所以心理没底
59
发表于 2016-5-30 20:16 | 只看该作者
混沌开 发表于 2016-5-30 20:06
仲景原方原量,使用起来效果好,量少则效次!

不容易把握好,尤其是大量的一些药效强的药,不敢随便加大量,毕竟不是白术、黄芪之类的药。
60
发表于 2016-5-30 20:34 | 只看该作者
huangshifu 发表于 2016-5-30 20:16
不容易把握好,尤其是大量的一些药效强的药,不敢随便加大量,毕竟不是白术、黄芪之类的药。

原方原量还是较为有效的,一般不宜在此基础上再加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20 23:56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