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21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针灸] 神奇的巨刺疗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5-3-27 16: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神奇的巨刺疗法
    巨刺疗法为《内经》刺法之一,是以左病刺右,右病刺左,上病刺下,下病刺上为特点的一种交叉刺法。临症运用得法,屡可收取捷效。兹就笔者管见,试述于下。
    一、巨刺立法,当究经络学说。巨刺分繆刺,法出一门,均源自经络学说,已经络病变为其主治,所不同者巨刺为刺经,繆刺为刺络。
    此外,经络学说中的根结标本,对人体经气上下、内外的对应、联手和作用原理进行了阐述,指出十二经气呈线状循行、面状扩散,而运行遍及全身。其中四肢肘膝以下(根与本),是经气发生之处,为经气之根本所在;头面躯干(结与标),则是经气 结的部位。笔者以为:经络根结标本理论是从纵行方面进一步加深了对经气的认识,这对巨刺的应用法则报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李问。阴阳映象大论》云;“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鉴于《内经》文字古奥,言简意赅,语焉不详,关于巨刺一说又无专论,仅教见于渚篇之中,因此尤须博览相诵,前后互勘,才能曲畅旁通,臻于完善。综又见《内经》本旨,笔者以为,对**法“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法则的运用,既要从横向方面“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亦应从纵行方面“以上治下、以下治上”,方与经义不博。是以《李问。离合真部论》云:“气之盛 ,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下调上,以左调右,以右调左”.《灵枢。官针》亦云“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
    二、巨刺四要,务须合参兼顾
    局限性疼痛和活动障碍,常是经脉与经筋局部病变的主症。其病机为经脉阻滞,气血不畅,若患者气滞邪阻较重,常规针灸治疗乏效,可行巨刺,每获卓效。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巨刺法是治疗经脉与经筋局限性疼痛和活动障碍的一种有效方法。腧穴,**,深刺透穴,患部活动,则是巨刺法的四大要素,只有恰当组合应用四大要素,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巨刺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一)、腧穴,腧穴是针灸治疗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巨刺法是一种远道取穴的刺法,因此,寻求最佳腧穴,尤须认真思考,再三用心。
    根据经络学说,巨刺法的取穴应该具备四个条件:1.上与下; 2.左与右;3.相应的同名经脉或表里经脉;4.相应部位(指与患部形状或功能相似的对应部位)。简言之也就是患部对侧手足同名经或表里经的对应取穴。例如:手阳明大肠经某部位疼痛和活动障碍,可取对侧足阳明胃经相对应的腧穴治疗;反之亦然。又如:手少阳三焦经某部为病,可取对侧足厥阴肝经(相对应表里经脉)相对应部位的腧穴治疗;反之亦然。应该指出,由于邪犯经脉“布于四末”而四肢肘膝以下部位又为经脉“根”和“本”之所在故行巨刺法时,宜取肘膝部位以下的腧穴。以现代生理学而言,四肢末梢神经特别敏感。
    曾治一患者,女性,44岁,患右侧偏头痛五年余,消瘦、 差,大便秘结,小溲黄涩舌红瘦少苔,脉弦细经药物治疗无效。症属肝肾阴虚,少阳郁热,初予**患侧风池、太阳、头维、三阴交等穴,痛减,继则乏效。改予患太阳透率谷,亦效后又 效, 取左侧足厥阴肝经太冲穴,向足少阴肾经涌泉穴透刺,仰卧位, 泻手法,运针1-2分钟后,留针30分钟,头痛消失而愈。
    (二)、**,经脉之气,贵在流通。气机失调则百病以生。**治病,即在调和经气,“以通其道,而去其邪”《灵枢。部客》。巨刺法乃远道取穴,针时酌取患者适宜**,颇为重要。其目的是避免**不当而阻碍经气流通,以致影响针效的发挥。笔者以为,运用巨刺法**下肢部位腧穴时,患者应取站立位,体弱者可酌取仰卧位;**上肢部位的腧穴时,若治腰以下部位的病变,则可取站立位和坐位。否则,可因患者**不展,经气失畅,而影响疗效。
    如治一肩周炎患者,女性,43岁。右肩疼痛伴活动障碍半年余,近来气候寒冷,患肩疼痛加剧,夜间尤甚,严重影响睡眠,穿脱衣服均须家属帮助。经药物、理疗,推拿及针灸(包括常规治法和坐位健侧和 )均无效。检查:右肩部肌肉较僵硬,肩端有明显压痛,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前屈举直60度,外屈举直45度,后伸30度,内旋时拇指仅能抵触臀部,苔薄白,脉弦紧,症属肩痹,为风寒痹阻手阳明,手太阳肩部经筋。嘱患者站立,两足分开约肩宽,姿势自然,肌肉放松,取左侧足阳明经条口穴,向足太阳经承穴透刺(用3寸针),行捻转泻法,同时令患者用力上举右臂,当即 屈举直180度,外 举直直达90度,运针1分钟方出针,患者肩痛亦明显减轻。
    (三)、深刺透穴,人体某一部位常可数经各病。透穴针法已经络学説为依据,腧穴功能为基础能发两穴(两经)主治的双重作用,是巨刺法本效的有力措施。又“邪客于经,右胜则左病,左胜则右病”,说明健侧属实,患侧属虚。故常在健侧肢体深刺透穴每用泻法,以透邪泻法。
    笔者治一患者,男性,34岁。左腕关节疼痛两天,无明显外伤史,背屈及掌压时腕痛尤甚局部无压痛、红肿。时值伏夏阴雨连绵,症属风湿于手阳明、手少阳腕部经筋,嘱患者面墙站立,取右侧足阳明经解溪穴,向足少阳经丘墟穴透刺,行捻转泻法,同时令患者以左掌压墙,腕痛顿失,运针1分钟后出针,霍然而愈。
    (四)患部运动,生命在于运动,经气贵于流通。而疼痛与活动功能障碍,往往互为因果,彼此影响,以致经气阻滞,加重病情。由于巨刺法重在疏导经气,通中求效,运功则能激发经气,畅通经脉产生经脉力学效应,尤其是患部的疼姿 运动,更有助于对邪阻的冲击和消除,因此,运道**与患部疼痛姿势运动的密切的配合,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如治一患者,男性,65岁。患左足跟痛三月有余,步 尤艰,遇阴雨天疼痛更剧,舌质紫瘀苔白 .脉弦滑。症属骨痹,手风寒湿邪稽留阳明,足太阳经脉所致。嘱患者站立,取右侧手阳明经合谷穴,向手太阳经后溪穴透刺,行捻转泻法,同时令患者做原地踏步运动,由轻至重的踏蹬左足跟,疼痛立减,运针1分钟后出针,足跟痛消失。
    腧穴、**、深刺透穴、患部运动,是组成巨刺法的四大要素,亦是取其效的关键,务须和参兼顾,不可顾此失彼,致有阙略。然而,巨刺法取穴有时是四大要素中某一 因素起主导作用,有时则为相互协同的结果。
    三、巨刺运用,贵在随机活法
    **疗法是 一种利用人体正气治病的方法,**疗法常取决于患者的正气状况,因此,酌情、灵活掌握巨刺法的**量和患者的运动量,“随气盛衰,以为病数”《李问。繆刺论》,是十分必要的。笔者体会,运用巨刺法,一般每个穴的操作时间为1-3分钟,时间过长不但难以增效,反会引起针感稽留,**部位 胀难忍。
    考十二经脉阳经之经别自本经别出循行体内后,仍回到本经;而阴经之经别自本经别出循行体内后,却不回到本经,另与其表里经相通,濡养其脏腑。因此,运用巨刺法治疗经脉与经筋局限性疼痛和活动障碍时,每取用肘膝部位以下的阳经腧穴;但在治疗脏腑病及经脉,或经脉病及脏腑病时,则常取肘膝部以下的阴经腧穴,一兼顾表里。鉴于捻转补泻法以通调经脉气血立法,每用于四肢部腧穴;平补平泻法以诱导邪气外出,导引正气恢复为 的,适用于虚实兼有的病症。故用捻转泻法祛其经脉邪实,以治经脉、经筋局限性病变;用平补平泻法结合留针,袪邪扶正,兼顾表里,而疗经脉、脏腑之合病。
    各种治法,均有其擅长及不足,临症当兼收并 ,中病为贵,切忌拘泥刻板,执一而误病。或巨刺,或患部刺,或彼此配穴,当择善而从,方能扬长避短,广开虚 ,如治疗肩周炎,若患者年高病久,正气虚 ,肩关节粘连严重疼痛剧烈,一味巨刺,则无异 鼓瑟,甚或疼痛反增,此时应遵《灵枢。经筋》所言“燔针”,“以痛为俞”之法,**患部压痛明显处腧穴,手法操作宜轻宜缓,以患者不难受为度,并配合针柄或艾条悬灸,以增强散寒降湿之力,使患部经脉疏通,气血调和,而诸症可缓。
    总之,运用巨刺法,贵在随机活法,为善是从,才能撷采所长深中肯 .
    巨刺和缪刺都是《内经》记载的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取穴方法,故放在一起讨论。先说巨刺,巨刺是左病在右取穴,右病在左取穴,左右交叉的一种刺法。故曰:“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也。”经脉之气“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营卫生会》篇),因此,“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素问·离合真邪论》)。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巨刺就是根据经络气血阴阳相贯,左右倾移,上下互调而提出的一种选穴**的方法。《素问·调经论》说:“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素问·缪刺论》说:“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可见巨刺主要是治疗经脉病,临床上常应用于因经脉阻滞,气血不通而引起的肢体疼痛与活动障碍。如半身不遂,一侧肢体麻木、疼痛,口眼歪斜,偏头痛,肩凝症,坐骨神经痛等。
    巨刺时,一般应在与患侧疼痛与活动障碍相对应的健侧,部位相应,经络相应,经穴相应的进行取穴和**。根据《素问·缪刺论》经络受邪后可“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的理论,还可以上病取下,如左侧偏头痛,可取左侧足厥阴肝经太冲穴等,把上下左右结合起来应用。
    《素问·缪刺论》说:“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故络病者,其病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可见缪刺与巨刺一样都是交叉取穴法,即左病取右,右病取左。所不同者,在于巨刺的要点是刺其经,缪刺是刺其络。《针灸大成·巨刺论》所以说:“巨刺刺经脉,缪刺刺络脉,所以别也。”刺经和刺络有什么不同呢?一般经脉位置较深,刺经主要在于取气,故刺深而重;络脉分布较浅,刺络主要在于取血,故刺浅而轻。刺络,多取各经的井穴以放血,所以《素问·缪刺论》说:“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止,视其病,缪刺之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素问·三部九候论》说:“经病者治其经,络病者治其络,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有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至于缪刺的病证与巨刺则不能截然分开,缪刺可治疗卒心痛、喉痹、舌卷、口干、心烦、喘息等多种内脏和身形疾病,对外感热病、中暑、昏厥、头痛等也有良效。可见巨刺刺经,缪刺刺络主要是治疗方法的不同,两者均属左右交叉的刺法,所治病证有其相通、相关之处。
    (2)临床应用:
    巨刺主治肢体疼痛及功能障碍,如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肩周炎、偏头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等。(面瘫早期。中风病人补健侧,泻患侧,是借健侧之正气行患侧之经气(手足三里)。左牙痛取右三间)据已有资料统计,巨刺法用得较多的病种为:软组织损伤、肩关节周围炎、面神经麻痹、幻肢痛、中风偏瘫等。
    缪刺主治中风、中暑、昏厥、急性热病、咽痛、头痛、软组织损伤、坐骨神经痛等。
    附:这是一种左病取右侧的腧穴,右病取左侧的腧穴,也就是在健侧取穴的一种治疗方法。由于经脉在人体上交互错综,大都有左右相交的腧穴,如手足三阳皆左右交会在督脉的大椎穴,足之三阴也都左右相交会在任脉的中极、关元穴等,故经脉之气能够左右交贯,转输传送。如临床中风中于经脉所致的半身不遂,临床上常左瘫针右,右瘫针左,也就是“巨刺法”的具体应用。此法在临床中颇为常用。正如《灵枢·官针篇》说:“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其与巨刺类似的还有一种“缪刺”,其法亦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交叉施治,但在适应症和方法上有所区别。刺经脉的称“巨刺”,刺络脉的称“缪刺”.
    关于缪刺的方法,在《素问·缪刺论》中说:“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血络者尽取之。”说明缪刺的部位,都是刺各经的井穴和所属皮部的血络。
    全身穴位众多,不算奇穴,仅经穴就有360多个。综观穴位主病,一穴只治一病者极少;而一病多穴可治者,却比比皆是。
    故临证如何精选穴位,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肘膝关节以下,属于经脉的根部和本部,是“特定穴”比较集中的地方,特定穴的临床意义很大,奥妙无穷,针灸文献中不乏记载,兹不赘述。
    2. 头面部属于经脉的结部和标部,是交会穴比较密集之处,全身103个交会穴,位于头面部即有38个之多。这一特点提示了该部穴位主病范围的广泛性。有人说:头面部穴位能治它处病证者多矣。例如:水沟、素髎治厥脱;眉冲、攒竹治哕;晴明、天柱疗腰腿痛;风池、风府治卒中;迎香治蛔厥;下关疗跟痛;翳风起足痿;听宫除三痹;通天宣鼻窍;玉枕治目疾;神庭治癫狂;百会举陷气等等。验之临床,都有得心应手之妙。近些年来比较盛行的头针、耳针、眼针、鼻针、面针等疗法,在临床上所积累的新经验,也说明头面部经、穴在主病范围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
    3.颈部是全身经脉通达头部的桥梁,此处的穴位也很重要。尤其是天突、人迎、扶突、天窗、天柱、大椎、天鼎等穴位,均能起奇疴大病。天突治噎隔、气厥、咳逆、暴喘;人迎治胸满气逆,中风偏枯;扶突治暴喑、气哽、瘦瘿、瘰疬。天窗治口噤、窍闭、耳疾、颊肿,天柱治肩背腰痛,头重脚轻;大根治病、癫、高热、诸节肿痛;天鼎治头项难顾、肩臂痛麻等等,临证都有确实疗效。
    4.任、督两脉是躯干部经脉的纲维,总括一身阴阳,其中也有几个主要穴位,疗效各有千秋。长强治癫狂、痔疾;中枢治胃胀、脊强;至阳治膈塞皖痞;神道治惊悸、失眠;气海、水分治腹胀痛泄;巨阙、中脘治心胃之恙,关元、神阔,扶阳固脱甚效;膻中、鸠尾,理气宽胸最灵。
    5.奇穴是经穴的补充和发展,临床价值亦不可低估。例如:印堂治惊风;太阳治头痛;百劳治咳嗽;腰奇治癫痫,鹤顶治膝冷;十宣治厥、热;四缝治疳积等等,临证都很有效。此外,华佗夹脊穴察足太阳与督脉之气,治疗内脏疾病有独到之功。其主病范围,可参照同水平之背俞穴掌握,而其疗效及**的安全性,却又较背俞穴为优。
    6. 以门、海、冲、关、池、泉、溪、谷命名的穴位,针感一般比较明显,疗效也较突出。
    7.医家各有玄机术,专病常靠专穴医。关于这方面的经验,历代针灸书籍,尤其是针灸歌赋中,载述十分丰富,值得深入研习。
    8.临证点穴,虽有文献可考,但也不宜过分拘泥。揉按体察,指下有空软或突起之感,而患者自诉舒适或酸痛,此处是穴。于此下针,容易得气和行气;一旦气至病所,多能获效。
    9.穴位配伍,应该本乎阴阳。下为阴,上为阳;右为阴,左为阳;腹为阴,背为阳;里为阴,表为阳。无论任何疾病,究其根源,不外阴阳失和;针灸治病,也总不离调和阴阳。因此,临证配穴,除要考虑经脉的本经循行、相关脉象、所主病候、标本根结、别络所属、经筋皮部,及经脉之间的表里联系、同名联系、交接联系、生克联系;气衔联系、奇正联系之外,充分注意到阴阳配伍的原则,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是很有帮助的。譬如临证拟取二穴,则最好按照一上一下,或一左一右,或一腹一背,或一表一里的原则去选取最恰当的穴位。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穴位局部、邻近、远端及全身的治疗作用,因而可以取得最好的临床疗效。
    腹部的全息影像特点经过大量的临床反复研究发现,腹部的经脉是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人体在腹部的全息影像酷似一个伏在前腹壁上的神龟。其颈部从两个商曲穴处伸出,其头部伏于中脘穴上下,尾部从两个气旁穴(气海旁开5分)向下延伸终于关元穴附近,其前肢分别由滑肉门引出,在上风湿点屈曲,止于上风湿外点(上风湿点位于滑肉门外出5分上5分,上风湿外点位于滑肉门外一寸),其后肢由外陵穴向外伸展止于下风湿下点穴(外陵穴下1寸外l寸)。在厚厚的腹壁覆被组织中,这一影像分布于腹壁的浅层,构成了神阙调控系统中外周调节系统的主体而腹部定位取穴法又主要是调节与人体相对应的部位,因此,腹部定位取穴法以腹部的神龟生物全息影像为特征。
    定位取穴法腹针理论认为以神阙为核心的腹部存在着两个全身的经络调控系统,其中调节外周的系统位于前腹壁浅层是一个全身缩影的全息影像。定位取穴法便是利用腹部的这一特点以腹部的区域调节全身的取穴法,也是腹针疗法中的一种重要的取穴方法。
    腹针的取穴方法
    1腹部分寸的标定:比例寸取穴法
    (1) 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2) 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3) 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1.2腹部分寸的测量:水平线法
    (1)上腹部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是指病人平卧时,中庭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8寸。
    (2)下腹部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是指病人平卧时,神阙穴至曲骨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5寸。
    (3)侧腹部从神阙、通过天枢穴至侧腹部确定为6寸是指病人平卧时,侧腹部的止点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6寸。
    水平线、比例寸的取穴方法是腹针排除人体因为胖瘦形成的个体差异而采取的取穴方法。
    1、中 脘
    神阙穴上4寸的任脉上
    胃的募穴,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痢疾、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病、虚劳吐血、气喘等疾病。
    相当于口,可以治疗口、鼻、牙部及头面部的各种疾病2、下 脘
    神阙穴上2寸的任脉上
    任脉的经穴,可以治疗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腹泻、反胃等疾病。
    相当于第七颈椎,可以治疗相应部位的疾病
    3、水 分
    神阙穴上1寸的任脉上
    腹水、呕吐、腹泻、肾炎、肠鸣泄痢、小便不通等疾病相当于第七胸椎,治疗相应部位疾病
    4、神 阙
    脐之正中
    急慢性肠炎、慢性痢疾、小儿乳痢脱肛、肠结核、水肿、臌胀、中风脱症、中暑、妇人血冷不受胎气等疾病。
    5、气 海
    神阙穴下1.5寸的任脉上
    下焦虚冷、呕吐不止、腹胀、腹痛、肠麻痹、遗尿、尿频、尿潴留、遗精、阳痿、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虚阳不足、惊恐不卧、神经衰弱、四肢厥冷等疾病。
    相当于第二、三腰椎,可以治疗第二、三腰椎的疾病6、石门(别名:绝孕,禁针)
    神阙穴下2寸的任脉上
    腹胀坚硬、水肿、尿潴留、小便赤不利、小腹痛、泄泻、身寒热、咳逆上气、呕血、疝气疼痛、产后恶露不止、崩漏、闭经、乳腺炎、妇人绝孕等疾病。
    禁针
    7、关元(别名:丹田)
    神阙穴下3寸的任脉上
    诸虚百损、脐下绞痛、腹痛腹泻、肾炎、月经不调、妇女不孕、痛经、盆腔炎、血崩、子宫脱垂、遗精、阳痿、遗尿闭经、带下、尿路感染、产后恶露不止、疝气等疾病。
    相当于第四、五腰椎,可以治疗第四、五腰椎的疾病8、商 曲
    下脘旁开5分处
    腹中切痛、积聚不嗜食、目赤痛从内眦始、腹膜炎、颈肩疼痛等疾病。
    相当于颈肩结合部,治疗相应部位
    9、气 旁
    气海旁开5分
    腰肌劳损、腰部疼痛、酸困、下肢无力等疾病。
    相当于二、三腰椎旁,治疗相应部位
    10、气 穴
    关元穴旁5分处
    奔豚痛引腰脊、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症、尿路感染、泻痢、腹泻等疾病。
    当于四、五腰椎旁,治疗相应部位
    11、滑肉门
    水分穴旁开2寸处取之
    癫痫、呕逆吐血、重舌舌强、胃肠炎、肩关节炎等疾病。
    相当于肩,治疗肩关节周围疾病
    12、天 枢
    脐正中旁开2寸处
    呕吐、泄泻、赤白痢、消化不良、水肿、腹胀肠鸣、冷气绕脐切痛、烦满便秘、赤白带下、月经不调、淋浊、不孕、癫痫等疾病相当于侧腰,治疗各种腰肌的疼痛及疾病
    13、外 陵
    阴交穴旁开2寸处
    腹痛心下如悬、下引脐痛、疝气、月经痛、髋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等疾病。
    相当于髋,治疗髋关节及股骨头周围疾病
    14、上风湿点
    滑肉门穴外5分上5分
    相当于肘,治疗肘关节周围疾病
    15、上风湿外点
    滑肉门穴外1寸
    相当于腕,治疗腕关节周围疾病
    16、下风湿点
    外陵穴下5分外5分
    相当于膝,治疗膝关节的各种疾病
    17、下风湿下点
    下风湿点下5分外5分
    相当于踝,治疗踝关节的各种疾病
    儿茶5克、黄莲5克、冰片0.5克(以上三味中药店有售),再买西药扑尔敏1片、强地松1片,把这些中药、西药放在一起研成末,用金霉素眼药膏调匀备用。在每次大便后,用淡盐水清洗患处,再涂上药膏。一般连用3-7天,内外痔都可治好。
    用针灸,非等闲,三丰授诀任君玩。
    头面疾病针至阴, 腿脚有病风府寻。
    心胸有病少府泻, 脐腹有病曲泉针。
    肩背诸疾中渚下, 腰膝强痛交信凭。
    胁肋腿叉后溪妙, 股膝肿器泻太冲。
    阳核发来如升大, 百会妙穴效真灵。
    顶心头痛口不开, 涌泉下针定安泰。
    鹤膝肿痛移步难, 尺泽舒筋骨痛痊。
    更有一穴曲池妙, 根寻源流可调停。
    其患若要早安愈, 加一风府再用针。
    更有手臂拘挛急, 尺泽深刺去不仁。
    腰背若患挛急风, 曲池一寸五分攻。
    五痔原因热血作, 承山下针病即差。
    哮喘发来不的寝, 丰隆刺入三寸涤。
    中满如何去得根, 阴包如针效如神。
    不论老幼依法用, 须臾患者便抬身。
    打扑损伤破伤风, 先于痛处下针攻。
    腰背承山立作效, 甄权留下意无穷。
    腰腿疼痛十年春, 应针不了便惺惺。
    大都引气搽根本, 服药寻方枉费金。
    脚膝经年痛不休, 内外踝边用意求。
    穴号昆仑并吕细, 应时灭散即时疗。
    风痹萎厥如何治, 大杼曲泉效真灵。
    此诀用心牢牢记, 行医四海能留名。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lzctnsf+1感谢支持!感谢分享!
收到1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21-1-12 10:5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分享,好东西
3# 板凳
发表于 2021-1-16 19:58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好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5 00:5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