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8071|回复: 4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中药传方不传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5-3-23 20: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中药不传之秘之几十种中药不同剂量用法

石膏-------清气,一日可至600克,关键要识证;
生地-------凉营,极量800克;
枣仁-------安眠,最大180克;
人参-------强心,救急30克;人参的常用剂量是3~9克,当用于脱证时,其用量高达30克以上上。
大黄-------排泄尿毒,可用30克;
麻黄-------顿止暴喘,30克分服;
茯苓-------渗顽水500克,
猪苓-------消浮肿120克;
土茯苓---- 解毒240克,
赤芍-------疗急黄120克起;
芦根-------降温120克无虑,
葛根-------降糖3两无毒;
桔梗-------治咽1两安全。
鱼腥草---- 拌凉菜,薤白可当小菜。圆机活法组方,巧在识证准确,用足剂量,何慢之有?
              (注:本段所提“两”为旧制,折合今为30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
               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山茱萸---- 固脱3两(90克)见功,必与参附搭配.
枳实——   小剂量能使心脏兴奋,大剂量使之抑制。
生杜仲---- 30g以上治腰痛奇效,不效则加至60-90g。
沙参-------30g以上补气,小剂量则可滑肠。
薏米-------30g以上治关节痛。
茜草-------30g以上治口疮。
生黄芪---- 30g以上补气不助火,降压效果好,30g以下升阳助火。
丹参-------大剂量可以治疗失眠
茯苓-------研究结果发现,在 25g以下无明显利尿作用,至少达 30g才有利尿作用,
               认为100g时利尿作用最强。
蝉蜕-------常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用25~30g
白果-------定喘汤白果用量在21枚(约为25g左右),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中白果重用的定喘
               效果优于常规剂量。
艾叶-------常用量能温经止血,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3~5g可开胃,
               8g左右温经止血、止痛,大量则引起胃肠道炎症。
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
苍耳子----少量则轻而上至颠顶,重用则通下走足膝
薏苡仁----药食两用,常用剂量限为30克,而临床上有经验的医师用该药治疗风湿、腰腿痛等病证时,
              该药的用量达到45~90克。
夏枯草----常用剂量的上限是15克,而临床以该药治疗病程较长的甲状腺瘤时,用量一般都超过30克
升麻------当代名医方药中教授深得《金匮要略》用升麻之真谛,临床重用升麻治疗病毒性肝炎,
              也是取其解毒之偏性
黄连------最苦,然治糖尿病-甜病特效,通常剂量为每日30克(30克是基本,配干姜以防伤胃),
              而治疗糖尿病酮症,每日剂量多达120克,降糖迅速.
益母草----调经用10-15克,据朱良春观察,益母草的利尿作用,每日用到30~45克尚不见效,
              须加至60~75克,始奏明显之效。90~120克时其效更佳,常用以治疗急性肾炎之尿少、
              浮肿之候,常一剂知,二剂已。
代赭石----9~18 g有镇胃降气、止呕止噫之功,适用于胃气虚弱的呕吐、呕逆、呃气、胃脘满实等。
              24~30 g用于治疗实证气喘及肝阳上亢 所致头晕、目眩等证。
大黄------ 1~5 g有致泻作用。其致泻成分为葡萄糖甙元,番泻叶甙A、C,主要为蒽醌衍生物。
              3~6g可止泻,9~15g可泻下; , 两许--疔毒之毒热甚盛者 二两--癫狂其脉实者--
              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疗肝炎,随用药量增加而各项指标复常时间缩短,认为30g可作为常规剂量。
              大黄粉0.3 g以下有止泻作用。其机理为大黄鞣酸的收敛作用掩盖了含量甚少的致泻成分的作用。
              鞣质的D-儿茶精抑制大肠内细菌生成酶,阻断吲哚类的产生而止泻
浙贝母----9~15 g,有清肺热、润肺躁、清热化痰之功。用于外感及内热咳嗽。18~30 g有解毒散结之功,
              用于治疗肺痈、乳痈、瘰疠、发背及一切痈疡肿毒。
半夏------止呕、除湿 10~15g 开胃 15~30g 安神 大于30g;小剂量6g降逆和胃,中剂量15g化痰开结,
              大剂量30~60g(宜用姜半夏30g,生姜30g开始使用,逐渐加量至60g)可镇静止痛。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
             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
             3-6克)。
穿山龙----味苦,性平,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调节作用,所以近年来成为治疗风湿类疾病的妙药。
             根据《中华本草》谓其干品用量为6~9克,《中草药 手册》多为15克,少数达30克,东北
             地区常用量也为15~30克。但根据朱良春经验,若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其用量须40~50克,
             30克以下收效不明 显。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
             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 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40克以上调节
             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
             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乌头附子--用至15克必须先煎4小时左右,用至30克必须先煎8小时左右,经过蒸制的就不必煎这么久了,
             用时逐渐加大到30克为宜,得效后宜逐渐减量,超过30克的超大剂量没有经验的最好不要去用,
             一不小心可以导致死亡的 , 乌头止痛,8两(240克)口麻欲吐,效毒两刃;
苍术麻黄--许公岩对积湿为病以苍术、麻黄二药为主,两药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有异:如两药相等,剂量是:                     10g:10g,临床 常见能发大汗; ,苍术倍于麻黄则小发汗;苍术三倍于麻黄,常见尿量增多,
            有利尿之作用,剂量是:
            18g:6g;苍术四倍于麻无明显之汗利,而湿邪能自化,剂量是:
            12g:3g。药物之间的比例, 关键在于药物之间的比例,并非药量越大,疗效越好。
附子------1枚-轻量-阳虚 2~3枚-重量-祛风湿、止痛--《伤寒论》(一枚炮附子的重量约12克。)
制附子    120-300克水煎3-5小时有甘温补脾肾之阳,温补中下焦元阳之气,无辛燥热之弊
当归-------功能补血活血,适用于血虚血瘀诸证,然而当归在复方中,小剂量应用则补血,大剂量应用则活血。如

      当归补血汤即由黄芪30g,当归6g组 成,后世在应用补血的总方四物汤时,当归用量也不超过10g;归脾汤、八珍汤中,当归的用量仅3g。而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作用治疗脱疽的四妙勇安汤, 当归的用量竟达60g,主要是取其活血止痛;治妇女产后瘀血内阻的恶露不行,小腹痛痛的生化汤,当归的用量为24g,也取其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之效能。再 如治妇人胎前产后气郁血瘀诸疾的佛手散,当归用二至三两者,乃取其活血之用,使瘀去新生、血有所归。由此可见,当归用于活血,剂量宜大,可用至15g以 上。前人谓其气味俱厚,行则有余,守则不足。故重用则行血之力更甚。若用于补血,剂量宜轻,3~9g即可。血虚者每致阴虚,阴虚则生虚热,当归气味辛温而 主动,重用则每致动血,切不可重用,否则适得其反,病家服后每致口干、烦躁、失眠、头晕更剧,甚则鼻衄。
细辛------治疗风寒表证的剂量一般用3克,最多不超过9克。而当用细辛治疗各类痛证时,用量常常超大,有时用至30克,甚至更大。显然,当风寒表证 时用超大剂量的细辛,不仅于证无益,而且会引起不良反应;相反,如果要发挥细辛的镇痛作用,而用常用剂量,显然是杯水车薪,于痛无济。
三棱-------为破血行气之药,常用剂量的上限为9克,但临床上以该药配合其他中药主治各类晚期恶性肿瘤病时,其每日用量达到45~75克,相当于权威规定剂量上限的5~8.33倍。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川芎 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用王清任 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 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 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 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 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川芎15克 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药典》中规定黄芩的每日剂量为3~9克,川芎为3~9克,而《千金翼方》中以单味黄芩治疗淋、下血 诸症,黄芩的剂量为每日四两,折合公制为57.68克,显然已大大超出黄芩权威规定剂量的上限,剂量一般为每日30~45克。《小品方》中以单味川芎治疗 妇人崩漏,每日剂量用至八两,折合公制115.36克,也明显是属于超大剂量应用。
人参的常用剂量是3~9克,当用于脱证时,其用量高达30克以上上。
莱菔子、槐花-------30g以上降压。

附:

中药超大剂量应用的注意事项
中药的超大剂量应用属于临床中药学研究范畴的内容,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是刚刚起步,许多内容还是未知数。目前尚不能明确地回答每味中药在什么条件下需要超 大剂量应用,剂量超出权威规定剂量上限多少时最适宜,超大剂量应用中药是否对机体有潜在的不良反应等问题;支持中药超大剂量应用的主要依据仍然是古代及现 代医家的临床用药经验,现代中药药理、毒理学研究的结论尚未反馈用于临床指导中药的超大剂量应用。在目前的这种情况下,对中药的超大剂量应用应持谨慎态 度。具体应用时,必须注意下列有关事项。

一、适应症要准确
中药的超大剂量应用都有相应的适应症,超大剂量用药,适应症一定要准确,否则,会出现两种结局:一是药重病轻,二是药轻病重。例如,中药细辛治疗风寒表证 的剂量一般用3克,最多不超过9克。而当用细辛治疗各类痛证时,用量常常超大,有时用至30克,甚至更大。显然,当风寒表证时用超大剂量的细辛,不仅于证 无益,而且会引起不良反应;相反,如果要发挥细辛的镇痛作用,而用常用剂量,显然是杯水车薪,于痛无济。

二、剂量递增原则
剂量递增原则是有毒中药应用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中药的超大剂量应用。特别是在经验不足时更应该遵循这一原则,以避免因盲目超大剂量而引起毒性及不良反应。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超大剂量用中药必须做到剂量递增,切忌生搬硬套,剂量大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三、严格炮制、制剂规范
许多中药在超大剂量应用时,在炮制、煎药和制剂技术上有比较严格的规定性,这方面的经验比较成熟,应用时应该严格遵守。附子、乌头类中药超大剂量应用时, 特别强调先煎、久煎,以煎煮至不麻口为标准。现代药化、药理研究结果证明,上述炮制、制剂规范是非常必要和合理的,它能够保证在不影响药效的前提下,有效 地降低这类中药的毒性。

四、特异性的配伍
从古籍和名老中医超大剂量应用中药的经验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某些中药超大剂量应用时,常有一些比较特定的配伍关系。如半夏配生姜、甘草;马钱子配甘草等。其目的是防止和减少超大剂量用药可能引起的毒性及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时必须严格遵循。

五、了解中药的毒性及解救措施
在超大剂量应用中药时,应对各种中药的毒性及不良反应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特别是与剂量密切相关的毒性及不良反应。同时,还应该熟悉传统的和现代的一些中毒解救措施,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

3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3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15-3-23 20:29 | 只看该作者
limcjuamh临床实践多重要呀,有好的领路人很幸福的
3# 板凳
发表于 2015-3-23 20:34 | 只看该作者
这是哪来的?有依据吗?
4
发表于 2015-3-23 20:3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讲究辩证的看问题
需要从整体上把握
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不可照葫芦画瓢
5
发表于 2015-3-23 20:49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可是好东西,中药学那都不给你说
6
发表于 2015-3-23 21:00 | 只看该作者
既然是不传的,你怎么知道该应这么大量
7
发表于 2015-3-27 16:13 | 只看该作者
limcjuamh临床实践多重要呀,有好的领路人很幸福的
8
发表于 2015-3-27 17:29 | 只看该作者
实践才是硬道理,用药的前提是认识识别真伪药。在真药的基础上用量才有意义。至于药量大小在于医生对病情的把握。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9
发表于 2015-3-27 18:16 | 只看该作者
量太大有时候锅子就太小了,而且煎出率有限。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10
发表于 2015-3-27 22:05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经验!
11
发表于 2015-3-28 06:33 | 只看该作者
现在医患关系不好,超量用药应慬慎,除有十分把握外,切莫冒险惹麻烦!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12
发表于 2015-3-28 06:3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 中籍华人

中国药典就是法律,出了**有关部门只认药典,不认“真传”!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13
发表于 2015-3-28 08:08 | 只看该作者
从个人零星经验看,楼主之言当颇靠谱。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14
发表于 2015-3-28 10:4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了,古代的读书人,科举失败改从医,很多是自学的,不少人成功了。我也在学中医,由于咨信发达,我现在有很多古籍学习比古人方便多了。但是,还是学不会中医。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15
发表于 2015-3-28 12:17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我相信,我曾用葛根120克。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16
发表于 2015-3-28 20:42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东西,值得研读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17
发表于 2015-3-29 00:10 | 只看该作者
这都不可能的事,生石膏溶解度是多少?又不是做粥,别说600克,60g都溶不到一个碗里。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19
发表于 2015-3-30 11:26 | 只看该作者
桑叶30克左右可以止汗,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20
发表于 2015-3-30 11:31 | 只看该作者
张珍玉临床经验集有一部分上述内容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21
发表于 2015-3-30 13:3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至于中药剂量问题,一直是初学者比较头疼的。有的根本就不敢用。而且,完全是照本宣科,这样肯定是治不好病的。这也是中医效果越来越不好的原因之一。还得说明一点:要想加大剂量,一定要在辨证论治准确的时候,否则是适得其反。弄巧成拙,画虎不成反类其犬!切记!!!
22
发表于 2015-3-30 23:08 | 只看该作者
回十五楼,葛根我们拿来煮汤当菜吃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23
发表于 2015-4-4 13:00 | 只看该作者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拜读了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24
发表于 2015-4-4 13:1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主要还是要看具体情况,病人的病情体质,我听了好多国医**的讲座没见过用那么大量,我觉得主要是辩证选药,量也有关,但不一定要那么大,我们治疗那么多病人没有那么大的量,一样疗效很好,是药三分毒,关键是要看长远效应,我们不能治好了病却给其他脏腑造成隐性的伤害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25
发表于 2015-4-5 17:02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大公无私,分享经验值得学习。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26
发表于 2015-4-5 23:1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值得借鉴!
27
发表于 2015-4-6 19:44 | 只看该作者
实践还是理论?出处何在?
28
发表于 2015-4-6 20:28 | 只看该作者
建议还是标明出处,这样也算有理可依。
29
发表于 2015-4-6 20:3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之密不传在于量,意思是说中医有很多奥秘之处,其中这个“量”字,既是分量的量,也是质量的量;例如:黄芪用量大,超过30克以上,它能降血压;若用20克左右它能升血压;质量呢?有正宗内蒙的野生北黄芪,有内蒙人工栽培的北黄芪,有山西、陕北等靠近北方的野生黄芪,也有该地人工栽培的北黄芪;有南方栽培的黄芪;从药材个头来讲,有大、中、小黄芪;从饮片形状来讲,有圆片、斜片和斜切压片;还有些炙黄芪,是药厂提取了的黄芪药渣子加糖炒炙而成的;我喜欢用内蒙的野生黄芪圆片!
30
发表于 2015-4-6 20:38 | 只看该作者
所以,在社会上流传一种说法:现在的中医被中药毁了!这也是我不喜欢在网上发布某方治某病的缘故!免得病友照方子到药店去抓中药,吃了没疗效,害得病友浪费了钱财,失去了对中医药的治病信心;同时,也害了我们医师名声扫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4 22:45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