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5391|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太极拳初学须知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5-3-14 21: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太极拳那么多的好处我想大家都会知道几点,太极拳是一件富有情趣的运动,它适合几乎所有的人群,如果精力旺盛、时间允许的话,学练太极拳是养生健身的首选。特别是老年朋友,学拳不仅能养生健身还可以结交拳友丰富老年生活。初学太极的人大都经过下面几步:    先由好奇转为学习第一个套路:看到别人在练习太极拳自己一定也想学上几个套路吧!要把这个想法转换为实际练拳的行动是有一段距离的。学练太极拳的前提是要爱好这项运动,没有毅力、恒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否则学拳只是耗费精力于时间。考虑好时间、精力等因素便可以到附近的练拳点学拳了。
    再由学习第一套到第二套……:学习第一套太极拳时姿势不一定好看,但动作必须到位,有些难度较大的动作要尽量作到规范。以免养成错误的习惯,对以后的提高带来难度。初学太极拳的拳友常常想尽快学完每一套太极拳,学的套路多多益善。这样想往往会使学拳的兴趣大打折扣,学的过多过快,对初学者来说会记混套路顺序,影响整套拳法的流畅性。一定不能于其他拳友攀比,每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情况,接受的速度也各有不同,勤加练习必须的,单独练习时最好对照镜子,看看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练拳的心情很重要,当别人对你提出改进意见时要虚心接受,对自己失去信心,每一个动作的改进都是不小的进步!
    一般的拳友都在这里止步,不在想继续练习提高,或者觉得没什么可以提高的。退休以后才开始学练太极的老年拳友学到这里就可以了,因为这些拳友只是为了健身、***、消遣等,不需要掌握太极拳深奥的技击手法。
    而一些学习太极拳为了防身、攻击、比赛的拳友,走到这一步只是学习太极拳的开始。从这以后便是运用提高的阶段,这个过程需要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或者一生的时间。要达到运用自如、出神入化的地步会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想要提高便需要练习推手,推手是太极拳运用提高的重要途径,一同练习推手的拳友水平直接关系到提高的速度和质量。尽量请教比自己水平高的师傅是提高的捷径。多看一些太极拳理论的书籍对提高拳术有很大帮助。身上的穴位经络都要掌握一些,以免向高手讨教是听的糊里糊涂。
2# 沙发
发表于 2005-3-14 21:17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样的环境适于练太极拳    
   
     
     
    练拳最好在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地面平坦、环境幽静的室外或室内进行。在阳光下运动有许多好处,可以多接受紫外线的照射。一般,在阳光斜射时练习较好。在夏季,体弱者更应避免在直射光线下练习,可借树荫等透入光线的地方练习为宜。
    空气越新鲜越好。空气污浊,多含二氧化碳、烟灰、尘埃、细菌等物,吸入肺内是不利健康的。
  初学者和体弱有病者最好在平坦宽敞的地方练拳,以便立稳。但熟练后地面不平坦也可以练习,这对脚的适应力还有好处。有益于推手技术提高。
  环境幽静容易做到精神集中,情绪镇定。这对初学者尤为重要,因为初学者最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如果没有幽静处所,就"闹中取静"进行锻炼,时间长了也可以适应。另外,集体练习,也可配音乐,能使动作整齐,节奏分明,也有助于初学。
  有人说雾天练习太极拳对健康不理。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空气中的水蒸气迁冷而凝结成小水珠,浮游在接近地面的空间,形成了雾。如果在空气新鲜而有雾的地区练拳,对身体健康并没有不良影响。
  在烟尘和废气较多的地方。本来就不宜练拳。废气多的地区有雾时空气更坏,因为雾会使大气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和稀释,所以雾天练拳要避开空气污染的地段。
3# 板凳
发表于 2005-3-14 21:1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太极拳易犯的错误及纠正的方法   
   
     
      
    学习太极拳的人必须经过若干阶段刻苦学习,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动作,才能使太极拳技艺达到较高水平,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修心养性的目的。
第一阶段为基础训练阶段即盘架(练架)阶段,从基本动作乃至套路动作必须按照动作要领一招一式反复练习,建立规范、正确的动作动力定型。此阶段容易出现的错误:
1、身法不正、低头猫腰
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提顶吊裆、含胸拔背、空胸实腹。但初学者由于理解与实际水平相去甚远,同时身体肌肉感觉及控制力较差,尤其是背部的竖脊肌、腰方肌、臀大肌等肌肉力量尚小,往往会出现低头猫腰、驼背等错误现象。纠正方法:
(1)用器械辅助练习,如负重弓身、负重转腰等,增强腰肌力量。
(2)两手扶丹田的升降练习,可想象头顶着一碗水进行练习,注意要空胸实腹、意守丹田、逆式呼吸,动作要缓慢、均匀。
(3)两手扶丹田,命门后撑,两肘稍外张,想象两肩与两髋关节构成的圆柱体做左右旋转练习。
2、步型、手型、身法、步法不清
太极拳的手型各式之间存在差异,其身法、步型、步法与外家拳也不同,初学者往往将它们混淆,尤其是弓步后蹬脚不能完全蹬直,***动作的支撑脚不能站直,上肢冲拳或推掌时肘关节不能伸直。纠正方法:
(1)掌握太极拳独特的身法、手型手法、步型步法的概念,定势练习。
(2)不断地进行对比练习(或对镜练习)2—3人一组,相互纠正。
3、立身不稳、虚实不清
太极拳的脚步移动,前进、后退与外家拳有所不同。凡是向前迈步,要求支撑腿下沉坐稳,运动腿脚后跟先着地,然后是脚掌、脚趾,再过渡到全脚掌着地,后退则完全相反。虚实转换要分清。“迈步如猫行”、如履薄冰“是太极拳脚步移动生动、形象的描述。太极拳要求重心平稳,动作轻灵沉稳,两膝运动如“揉面”一样圆活。但是,初学者往往会出现立身不稳、动作虚实不清,重心高低起伏,上、下动作不一致等错误。主要原因是:腿部力量较差,对太极拳独特的运动方式把握不准,重心虚实转换不明。纠正方法:
(1)双手扶丹田前进、后退的移动练习、单腿***平衡动作的持久性练习。
(2)加强腿部肌肉力量锻炼,如负重半蹲、负重前进、后退的移动练习,升降开合桩练习。
(3)“推腿练习”:两人一组,正面弓步相对,两手扶丹田或两手背叠于命门处,两人前腿踝关节内侧靠拢,以小腿膝关节为接触点,重心前后移动,做弓步=虚步的转换练习,接触点做顺时或逆时针的圆弧运动。
(4)减小运动量的练习。套路练习时适当调高架子,减小运动幅度。
(5)加强太极拳意识的培养,掌握太极拳独特的思维方式。
第二阶段为专项提高阶段。此阶段要打破传统的训练程序法“先强调套路训练,化刚为柔,由柔至刚,由着熟而渐悟懂劲。”重点是先加强功力训练和用太极意识的身体素质练习,提高自身的“质量”(即运动能力),通过各种推手、“喂劲”及专项素质训练方法,使中枢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达成高度协调,借僵劲,在推手训练中培养听劲、化劲、粘劲、棚劲等劲法,培养自身的感知能力、条件反射能力和快速反击能力。此阶段容易出现的错误有:推手时有“蛮力”、“拙力”,怕输而产生“顶牛”现象;自身的感知能力、条件反射能力和快速反击能力较差,太极战术意识较差等。纠正方法:
(1)两人一组在“不丢不顶”、“轻灵圆活”状态下定步、活步推手。
(2)两人一组的“喂”劲练习,不同对手练习、不同体重级别之间的散推练习。
(3)利用器械辅助练习:“抱球转球”练习、拉橡皮筋、抖大杆练习。
第三阶段为强化套路训练阶段。在掌握各种推手技术、获得一定劲力的基础上,强调柔化训练,强调意、气、劲内三合和外三合,强化全身各部的高度直辖市,着重提高套路的正确、远见范性,培养机体的高度协调能力,掌握太极拳演练技巧和水平。此阶段容易出现的错误有:呼吸与动作开合不协调、动作还比较僵硬右不规范、节奏不明显、发劲力点不准、动作不到位、攻防意识不强、风格不够突出等。纠正方法:
(1)加强太极拳的拳理学习,加强太极拳运动的美学研究,严格按照太极拳的演练标准进行练习。
(2)观看高水平队员的比赛录像,了解名人名家的演练风格、特色,取长补徒刑,加深动作表象。邀请太极拳名家或高水平的教练作指导,进行综合的技术诊断。
(3)通过动作单练、反复的发劲练习,悉心体会动作的虚实、轻重、劲力走向,手法腿法的攻防含义。
(4)加强动作开合与呼吸配合的开合桩练习。
4
发表于 2005-3-14 21:19 | 只看该作者
练习太极拳需防膝关节损伤   
   
     
     
    练习太极拳有益身体健康,但对初学者来说,急于求成,盲目加大运动量,很容易造成一种膝关节损伤——髌骨软骨软化症。
    髌骨软骨软化症又称“髌骨软骨病”,大多是由于慢性细微损伤积累而成,它的发病与运动技术特点和局部训练量过大有明显关系。太极拳的技术特点是膝关节始终处于半蹲位的静力性支撑,膝关节的稳定性主要靠四头肌和髌骨来维持,如果长时间过量单一锻炼,就易导致髌骨软骨病。得了这种病,髌骨或与之相对应的关节面会变化成黄白或灰白色,并逐渐发展成软骨的局限性纤维变、剥离和龟裂等。患者自觉膝痛、膝软无力。开始练拳时无明显症状,即使出现酸痛,只要练拳时少屈膝一些,略放高练拳姿势,疼痛即消失。后来疼痛加重,练拳时痛,甚至上下楼梯时也痛,休息时疼痛减轻。但若恢复较大运动量的锻炼,症状会重新出现并加重。髌骨软骨是一种关节软骨,它的再生能力很低,一旦损伤形成缺损,就难以修复。
    髌骨软骨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关键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适宜的锻炼场地。练太极拳应该平整、松软的草地或泥地,尽量不要在水泥地或石板地上练,以免因突然发劲、震脚而引起膝部损伤。
    2、有针对性地做准备活动。一般来说,可先进行几分钟原地慢跑,活动一下肢体,再做几节**操,然后开始练拳。这些针对性的准备活动,有助于机体各器官和系统较快地进入“工作状态”,避免运动性损伤的发生。
    3、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初学者技术和素质水平较低,不能一味地练难度较大的动作,或把架式压得过低,否则容易致伤。因此,练拳时可以先进行分段、分式练习,待有一定基础后再逐步过渡到成套练习,这对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
    4、防止局部负担过重。清晨练拳,运动量不宜过大或过于集中。有人将一套拳连续打上四五遍,这对没有一定功底的中老年人来说是不合适的。这种练法往往事与愿违,会造成膝关节局部负担过重,长此以往就会引起髌骨软骨病。初学者或体质虚弱者,在锻炼中要有足够的间歇时间,可以把打太极拳、散步和自我**结合起来。练拳前先散散步,活络一下关节,然后打上一套太极拳,练完拳后在关节部位作些简单的自我**。
5
发表于 2005-3-14 21:19 | 只看该作者
练习杨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   
   
     
      
    杨式太极拳的基本特点是自然、柔和、优美、,因而使人在运动中感到舒适。练拳时,要注意体会松、稳、慢、匀的运动特点就,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内气,达到松、散、通、空。  
松,就是全身放松,从神态到动作都不能紧张,要注意克服拙力,恢复自然,而且始终一。松的先决条件是心静,就是要把心气放松,同时全身的关节和肌肉都要随之放松,一直松到脚心。注意不要把全身的重量压在下肢上,膝盖和小腿不要过分用力,小腹一直要松软的鼓着而不能紧张地绷挺。  
    稳,就是行动沉稳,从精神到体态都要保持平稳。上身要自然调直不能前俯后仰,左摇右摆。下身进退旋转轻灵圆活,平稳地支撑着垂直的上身。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要心绪稳定,防止精神散乱。  
    慢,就是运身缓慢。在练拳的过程中,维持适当缓慢的速度,仔细地按照拳术原则要求塑造自己的姿势和动作,纠正偏差,体会收获。如果动作过快,就很难达到这种目的。要求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意向,适当的控制练拳的速度。条件发生变化,就应适当加以调整,这样才能做到慢而不僵。在缓慢的动作运行过程中仍能保持轻灵,才不致产生憋气和呆滞等有碍健康的毛病。  
匀,就是动态均匀。无论动作、姿势、呼吸都要求均匀。在均匀的动态中体现松、稳、慢的特点。练拳要一势接一势,要连绵不断。同时呼吸要配合动作和姿势,保持均匀而自然。这样才能使人感到和谐,并表明练习者的功夫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
6
发表于 2005-3-14 21:20 | 只看该作者
杨式太极拳练习次序   
   
     
      
    杨式太极拳练习次序总的来说是先练体,次练气,后练神这么一个顺序。从外到内,由实到虚,由动入静,是十分有理有利的。
    初学太极拳,在根明师学会了拳架后,即应当努力刻苦练功,称为盘架子。通过每天的盘架子,从慢、匀、轻、节节贯串中,去求得自身松柔程度的不断增加。
    太极拳很重视全身的完整性,即拳谱上要求的“一动无有不动”。“上下相随”与“内外相合”就是为了这一目的而提出的口诀。
    在学拳架子的时候,一手一式都应首先做到上下相随。不是上面手在动,下面脚也在动,就叫上下相随,而是每一式手脚都应同时开始动,也要求同时到达每一式的终点。此外,如转腰、沉气、开档、弓步等等,都应在此同一瞬间,配合的恰到好处。粗看容易,其实就相当困难,因为太极拳要求细致精确。
    练太极拳很强调运用想象力,说起来抽象,其实很有道理,这就是由精神到物质。久练就能收到与众不同的效果;将太极拳从技术上升到艺术的境界中去。上述是练全身完整的具体措施,初练太极拳的朋友不要小看。
    拳架既已渐熟,肢体已见柔顺,一手一式,已不必再费心思去记忆动作,由于动作缓慢呼吸就自然深长。每趟拳架有多少式,就练了多少次深呼吸,这就是气功。气功,就是练气的功夫,也就是练呼吸的功夫。太极拳虽是武术,但属于文练,斯文优雅,动作缓慢,呼吸深长,所以太极拳是天然的气功,是以练武为主兼练气功。只要拳架的规格正确了,动作熟练了,练气是极自然的事。
    功夫练到这一步,由于内气充盈,五脏六腑受到的锻炼多了,就可以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效果。在这个阶段,就应加练推手,学习听劲。随时随地的都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练拳的兴趣,也会增加,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运用太极拳的原理了。
    至于练神,就是更高的阶段了。到这一阶段,身体柔软,内气充盈,那时只注意精神涵养,境界的追求了。体力消耗相对的更少,精力积蓄更多,身体更健康,只在追求技击功夫上的虚无化了。技击功夫以成高手,则推手便达到了化劲、发劲别人感觉不出的奇妙境界。
7
发表于 2005-3-14 21:21 | 只看该作者
陈式太极拳五层功夫   
   
     
       
   练习太极拳同学生上学是同样道理,从小学到大学,逐步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 。没有小学、中学的文化基础,就接受不了大学的课程。学习太极拳也是一层一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结果是欲速则不达。学习太极拳从开始到成功,可分为五各阶段,也称五层功夫。每层功夫都有一定的客观标志,表示功夫的现有水平,第五层功夫为最佳。  
   
第一层功夫
  学习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虚灵顶劲,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开髋屈膝,达到心气下降,气沉丹田。而初学者不可能一下掌握这些要领,但应按照逐式要求 的方向、角度、位置、手足运行的路线等进行练习。因此,这一阶段对身体各 部位的要求不必过于强调,适当地简化。如对头和上体要求虚灵顶劲、含胸塌 腰,第一层功夫只要求头自然端正,立身中正,不前俯后仰、左右歪斜即可,这和初学写字一样,只要笔划对就行。但练拳时,从肢体上看,动作僵硬,外刚内空,有猛打、猛冲、猛起、猛落,有断劲、顶劲,系正常现象,只要坚持 每天认真练习,一般有半年时间即可熟练拳架,并且随着动作质量的提高,将 会逐渐引起内气在肢体内的活动,即达到外形引内气的阶段。有招熟而逐渐懂 劲的过程,为第一层功夫。
第一层功夫在技击方面达到的效果是很有限的。由于动作不够协调,运动不成体系,姿势达不到标准,存在着僵劲、丢劲、顶劲、拳架上有凹凸缺陷处,内气仅有感觉,不能一气贯通,发出来的劲,不是起于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 而是一节飞跃到另一节的零断劲。所以第一层功夫练拳适应不了技击。如与不会练武者较量,尚有一定灵活性,虽用不巧,但知道引进落空,有时偶然把对 方发出,自己却难以保持身体的平衡。所以称为“一阴九阳根头棍”。何为阴 阳?按练习太极拳来说:虚为阴,实为阳。阴与阳,是对立的统一、缺一不可,二者又可以互相转化,把二者按十份计算,练到阴阳相等,即为伍阴五阳,这也是练习太极拳的成功标准。第一层功夫“一阴九阳”,刚多柔少,阴阳很不 平衡,不能做到刚柔相济,运用自如。所以,在第一层功夫期间,对逐式的技 击含义不必追求。  

第二层功夫
  从第一层功夫末期,有内气活动的感觉开始至第三层功夫的初期,为第二层功夫。第二层功夫是进一步克服练拳时身体内外产生的僵劲、丢劲、顶劲和动作不协调的现象,使内气按照拳架动作的要求有规律地在体内运行,达到一气贯通,内外协调一致。
完成第一层功夫,已经能够熟练地按逐式动作初步的要求来练习,有了内气活 动的感觉,但还不能掌握内气在体内运行,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对身体各个部位的具体要求和相互配合的关系皆未准确地掌握,如:含胸过度则弯腰弓 背,塌腰过度则挺胸凸臀,因此必须进一步严格地要求,准确地掌握身体各个 部位的要求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解决矛盾,使之统一起来,达到周身相合(即 内合和外合。内合--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外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髋合),内外俱开,同时开中寓合,合中寓开,一开一合,开合相 承。其二,在练拳当中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即某个部位动作较快,过了,产 生顶劲;某个部位动作较慢,不及,产生丢劲,二者皆违背了太极拳的运动规律。陈式太极拳要求一举一动都不离缠丝劲。拳论中说:“缠丝劲发源于肾, 处处皆有,无时不然”。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严格掌握缠丝法(即缠绕螺旋的运动方法)和缠丝劲(即用缠丝法练出来的劲),需在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开髋屈膝等要求下,以腰为轴,节节贯穿。手往里旋转,以手领肘,以肘 领肩,以肩领腰(指的是该侧的腰,实质上还是以腰为轴);手往外旋转,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表现在下肢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躯干是旋腰转背,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条根在脚、主宰于腰而行于手指的空间旋转曲线。在练拳的过程中,如果感到某一动作有不得势或不得劲之处,就可以依据缠丝劲顺遂调整一下腰腿,以求动作协调,这样即可使动 作得到纠正。所以,在注意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使之周身相合的同时、掌握缠丝法和缠丝劲的运动规律,是第二层功夫练习过程中解决矛盾的手段和自我纠正的方法。
在第一层功夫期间,练拳者开始学拳架,架子熟练就能感觉到内气在身体内活 动,于是很感兴趣,不会有厌倦之感。但有的进入第二层功夫,却感到没有什么新鲜之处,同时往往对要领产生误解,掌握不准确,练起来很别扭,或者有 时候练得非常顺遂,发劲也是呼呼带风,但推手时却用不上,因此容易产生烦闷情绪,失去信心而中断。只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处处循规蹈矩,刻苦盘架子,把周身练成一体,一动全动,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达到在运动中不 丢不顶,任其变化、园转自如。常言道:理不明,延名师,路不清,访良友; 理明路通,持之以恒,终将成功。拳论中说:“人人各具一太极,但看用功不 用功”。又说:“只要用功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矣!”一般需四年即可完成 第二层功夫。达到一气贯通的程度,便会恍然大悟,此时练拳信心百倍,越练 兴趣越高,欲罢不能。
第二层功夫初期的技击表现与第一层功夫的技击表现一样,实用价值不大。第二层功夫末期已经接近第三层功夫,尚有一定的技击作用。下面按照第二层功夫中期阶段的技击表现进行介绍(以下第三、四、五层功夫都按中期阶段的技击表现进行介绍)。
    推手和练拳是分不开的,练拳时存在什么问题,在推手时就会出现什么破绽,给对方以可乘之机。所以太极拳要求周身相随,切勿妄动。推手时要求“棚捋 挤按需认真,上下相随人难侵,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量拨千斤”。第二层 功夫是寻求内气贯通、调整身法、达到节节贯通的阶段,而调整身法的过程就是妄动,因而在推手时还无法指挥如意,对方会专门寻找这些薄弱环节,或者 故意诱使你产生顶、匾、丢、抗的毛病而出奇制胜。因为推手时对方的进攻不会给你调整身法的时间,而是利用你的缺陷,乘隙而入,使你受力失重,或被迫退步,勉强地化去来力。当然,如果对方进攻速度较慢,劲力短,进逼不紧,给了调整身法的余地,你也能比较理想地化掉对方的进攻。总之,第二层功夫 期间,不管进攻合走化都是勉强的,往往是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此时尚 未完全达到舍己从人,随机应变,虽能走化,但还易出现丢匾和顶抗等毛病。因此,在推手时不能按棚捋挤按的次序进行,所以说:“二阴八阳是散手”。  

第三层功夫
  “要想拳练好,比把圈练小”。练习陈式太极拳的步骤,即由大圈到中圈,由中圈到小圈,由小圈而无圈。所谓“圈”并非指手脚运行的轨迹,而指内气疏通。第三层功夫是由大圈而至中圈的阶段。
拳论中说“意气君来骨肉臣”,即练习太极拳时要着重用意。在第一层功夫中,思想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学习和掌握太极拳的外形姿势,第二层功夫时注意力主要是发现运动中身手内外产生的矛盾,调整身法,达到内气贯通。进入第三层功夫,已经疏通了内气,要求用意不用力,动作轻而不浮,沉而不僵,即外柔内刚,柔中寓刚,周身相随,禁忌妄动。但不可只顾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而忽视动作,否则,就会产生神态呆滞,致使气不仅不能畅通,反而会造成气势 涣散的病象。所以说“在神不再气,在气则滞”。
    在第一层和第二层功夫中,虽已掌握了外形动作,但内外尚未合一。有时应该吸气,由于动作僵滞,吸不满;应该呼气,由于内外不合,呼不净。所以,练拳时要求自然呼吸。而进入第三层功夫,动作比较协调,内外基本上合一,一般的动作与呼吸能自然准确地配合,但对一些比较细致、复杂、疾速的动作, 还需有意识地注意与呼吸的配合,进一步使动作与呼吸协调一致,逐步达到顺其自然。
    第三层功夫基本掌握了陈式太极拳内外要求和运动规律,有了自我纠正的能力, 动作比较自如,内气比较充足。这是需进一步了解拳势的技击含义和使用方法, 要多练推手,检验拳架、内力和发劲,以及化劲的质量。如拳架能适应对抗性 的推手,则证明掌握了拳架要领,进一步下功夫就会更加充满信心。这时可加大运动量,增加一些辅助练习,如抖大杆子,以及刀、枪、剑、棍等器械和单势发劲,这样练习两年时间,一般即可进入第四层功夫。
    第三层功夫虽然内气贯通,动作比较协调,在不受外界干扰,自己练习的情况下,内外也能够合一,但内气还是比较薄弱,肌肉的活动与内脏器官之间建立的协调关系还不够稳固。因此,在对抗性推手和技击时,遇到一般比较轻缓的进攻能够舍己从人,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引进落空,避实击虚,运化自如。 而一遇劲敌,就会感到棚劲不足,有欲将身法压匾之意(有可能要破坏不偏不 倚、八面支撑、立于不败之地的身法),尚不能随心所欲,亦不能如拳论中所说的那样“出手不见手,见手不能走”。引进和发出对方,也往往生硬和勉强 。所以说:“三阴七阳犹觉硬”。
 
   第四层功夫
  第四层功夫是由中圈而至小圈阶段,功夫已显高深造诣,接近成功。对具体练习的方法、动作要领、逐势的技击含义、内气运行,以及注意事项、呼吸与动 作的配合等,都已完全掌握。但练习中还应注意,伸手迈步都须有临敌之意, 即假设周围都是敌人。一招一势,要连绵贯穿、周身相随,承上启下皆有中气 收放、宰乎其中,练拳时“无人如有人”。其练习内容(如拳、器械等)与第 三层功夫相同,只要坚持不懈,一般三年时间即可进入五层功夫。
    第四层功夫在技击方面与第三层功夫差别很大。第三层功夫是化掉对方进攻的 力,解除本身的矛盾,使自己主动对方被动,而第四层功夫则可以连化带发。 其原因是,内劲已经非常充足,意气换得灵,周身组成的体系比较巩固。因此 在推手时,对方的进攻威胁不大,触着即便换身法,很容易地将其来力化掉,表现出随人之动而不断改变方向,不丢不顶,内部调整,处处意在人先,动作小,发劲干脆,落点准,威力大的特点。所以说:“四阴六阳显好手”。  
   
第五层功夫
  第五层功夫是由小圈而至无圈,有形归无迹阶段。拳论中说:"一气运来志无停,乾坤正气运鸿蒙,运到有形归无迹,方知玄妙在天工"。第五层功夫期间, 动作已经非常活顺,内劲十分充足。但需要精益求精,仍然是费一日之功力, 即可得一日之成效,直至身体空灵,变化无端,内有虚实变换,外面看不见,这才是完成了第五层功夫。
    在技击方面达到刚柔相济,松活弹抖,周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身体各部位都相当灵敏,周身无处不似手,挨着何处何处击,蓄发相变,八面支撑。所以说:“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着一太极,空空迎 化归无有。”
    总之,完成第五层功夫,大脑皮层中兴奋与抑制、肌肉收缩预防松、肌肉的活 动与内脏器官的活动已建立了巩固的协调关系,即偶然受到袭击,也不易使这 种协调动作受到破坏,而能随机应变。但是还应继续深造,精益求精。
    科学发展是由无止境的,太极拳的锻炼也是如此,终身不可尽其妙。
8
发表于 2005-5-25 20:25 | 只看该作者
太极拳有陈式和杨式的,还有崔氏的,你知道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18 01:0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