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4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研究与训诂]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9 15: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简句: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1)、山田宗俊:此三阴三阳之大纲,为寒热虚实之根本……《玉函经》以此条为太阳篇开卷第一章,可谓有识。夫外邪而为寒热两途者,固非邪气有二,皆由人之虚实而分阴阳二字,指其固有之寒热虚实而言。太阳、少阳、阳明,皆属实热,少阴、太阴、厥阴,皆属虚寒,可以见矣。其发于阳之始,谓之太阳;发于阴之始,谓之少阴。
(2)、王焘:发于阳者可攻其外,发于阴者可温其内。
(3)、陈慎吾《伤寒论讲义》:阴阳者,正气也。正气充足之人偶感风寒,正气必向外而与邪气争,故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正气衰微之人若感风寒,正气不足或一时不能与邪争,故无热或不即发热。故曰发热恶寒者,邪中正气充足之人也;无热恶寒者,邪中正气衰微之人也。正气足则病实,正气衰则病虚,此阴阳虚实之要也,而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涩治法出矣。……**单指气者,指精气、正气而言,如气上冲、少气、气上撞心、气逆欲吐者日矣;若冠气以名者,指机能发病气而言,如胃气不和、心下有水气、噫气不除、腹中转矢气也。……阴阳者,由性质、部位而定,有绝对相对之分。……绝对者有定名,相对者无定名。
(4)、简明伤寒杂病论样注及临床应用:发于阳,一是指太阳中风,中风初起即有发热恶寒;二是指发于太阳,太阳病多是发热与恶寒同时并见;三是指发于阳经,发于三阳,是阳证,凡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都是阳气抗邪有力反应,所以都属阳证,是三阳经病。发于阴,一是指太阳伤寒,太阳伤寒初起,常以恶寒为著,而不见发热。二是指发于少阴,少阴病阳气虚衰,故以无热畏寒为主要特征;三是指发于阴经,发于三阴,是阴证,凡以恶寒为主而不发热的,多是阳气虚衰,抗邪无力的反应,所以都属阴证,是三阴证候。此三说,从临床实际看,第二说“发于太阳”“发于少阴”不合临床实际,其一,少阴病发热者甚多,并不都是无热畏寒;其二,太阳病包括“中风”“伤寒”,“伤寒” 初起并不都发热,应如何解释。故此说不通,不可从。……编者认为第一说甚为合理。
(5)、聂氏伤寒学:本条所释只能言其常,而常中有变,如太阳病初起有“或未发热”的阶段;阳明病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少阴病有始得之反发热者。……往往从症状表现,可以知脉象;从脉象变化,可以察证候。发热恶寒,病属阳证,其脉必见浮紧、浮大、浮数等阳脉;无热恶寒,病属阴证,其脉必见微细、沉弱。
(6)、张正昭《伤寒论归真》:“病”:此处指太阳病,因其为太阳病中之轻者,见症只有发热恶寒或无热恶寒,而无头项强痛等症状,不具备太阳病的诊断条件,故不直称太阳病。正因为是轻型太阳病,所以才“六日愈”“七日愈”之可能。……这是因为任何疾病的痊愈都要经过一个正胜邪却、阳气恢复的过程,这个过程在轻病以一候为期。其中阴邪致病,多伤阳气,五天阳气恢复,六天即可自愈;而阳邪致病,除伤阳气外,更多伤阴,故其自愈除阳气恢复外,还需阴气渐旺,因而愈期要长一些。……第三种意见以风、寒邪气来划分阴阳,可以认为是符合愿意的,《伤寒论》中其他一些条文也可佐证这一观点。如第134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其中的发于阴,发于阳所指为何,其后的138、156条已为之作了注脚。138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医反下之……则为结胸”。156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作痞。”显然,前者以浮数代表风热阳邪,后者以浮紧代表寒湿阴邪。所以说此二条实际是134条“阴”“阳”二字的注脚。
(7)、承淡安《伤寒论科学化新注》:一部伤寒论,论列病态。以阴阳为总论,以“表”“里”“半表半里”为三领域。“表”再分阴阳,“里” 再分阴阳,“半表半里”再分阴阳,以此成为“三阳”“三阴”六大门。称“阳”者多实,多热;称“阴”者多虚多寒。“表”之阳称太阳,“表”之阴称少阴,里之阳称阳明,里之阴称太阴,半表半里之阳称少阳,半表半里之阴称厥阴……其它以躯体组织之内分泌液、水分、血浆等有物质者谓之“阴”,身体之抵抗力、细胞之新陈代谢力、各脏腑之自然机能等属无形者谓之“阳”。一部伤寒论所言“阴阳”之意义大率如此。……故含有机体之抵抗力充实性,有抵抗病毒之能力者,称之为“阳”;含有生理机能之衰弱性,已失却抵抗力者,称之为“阴”。阴阳之意义明,方可读中医书。……生理机能中,原有抵抗病毒之一种能力,慎药之人与夫乡农山居者,往往受病之后,节劳慎食,休养数日,即不药而愈,此即生理机能中自然发挥抵抗病毒之能力也。但得几日而愈,得视病体之年龄、强弱、环境与病邪之轻重而不一致。大率与气候亦有关系,五日为一候,地球之转动与赤道距离之远近,气候每有变更,与病体之影响甚大。视观虚弱病体者往往至节令时,即觉不舒适,甚至有旧病复发者。
(8)邢锡波《伤寒论临床实验录》:阴证是三阴证之总称。无热恶寒为少阴证所独有。太阴病以吐利为主,厥热病以寒热胜负为纲,……不论任何疾病,阳证一定发热,阴证多不发热,或有时出现低微之发热。必须说明古人之辨证,不独是从症状上来分析,而必脉舌结合起来,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如只从症状,而忽略舌脉,是不够全面的。……少阴证虽属阴证,然阴证亦有轻重之不同。
按:邢老乃实干家也,所言应当重视。
(9)、伤寒论析疑:诊断外感病的首要任务是辨别阳证与阴证。……本条也可以作为太阳病和少阴鉴别的要点……1)时间方面:太阳病未发热的恶寒属于表证,表证总是出现在外感热病的早期。少阴病的无热恶寒属于里虚寒证,大多出现在热病后期,若见于早期,便是直中少阴。2)脉证方面:太阳病初起和直中少阴虽然都是无热恶寒,而且同见于疾病早期,但太阳病是风寒在表,应伴有头痛、项强、脉浮、体痛等症状。而少阴直中则是阳虚阴盛,应伴有脉沉微细、但欲寐、肢冷、腃卧等症。3)精神状态:太阳病初起,由于正气未衰,精神状态并无变化;少阴病则精神状态非常萎顿,甚至出现神志迷蒙。
(10)、钱潢《伤寒溯源集》:“仲景以外邪之感,受本难之,发则可辨,因发知受,有阳经阴经之不同,故分发热无热之各异”。“发于阳者,邪入阳经而发;发于阴者,邪入阴经而发。”
(11)、伤寒论现代解读:阴阳:是两种不同属性相对的机动代名词。……在表里虚实中,又各有阴阳……“阴阳”不同于现代哲学中“矛盾”的概念,二者相同之处都在于表示对立统一的关系,不同的是现代哲学中的“矛盾”对对立双方的属性无任何规定,而阴阳在研究对立统一关系时,对对立双方的属性有质的规定性,凡动的、热的、在上的、亢进的、强壮的为阳;凡静的、减退的、虚弱的为阴。中医学引入并发展了阴阳概念,其基本含义可分为哲学阴阳和医学阴阳两类。哲学阴阳指代表自然界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的事物属性,如自然气候的冷和暖;医学阴阳也称为本体阴阳,其中将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的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称为阳;将对人体具有凝集、滋润、抑制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称为阴。
(12)、陈亦人《伤寒论译释》:任何疾病或者仅是一个症状都有相对的两种情况……
(13)、李克绍《伤寒论语释》:伤寒发病总离不开三阴三阳,但无论三阴病或三阳病,其发病的开始,症状并不典型,患者或者只是发热恶寒,或者只是无热恶寒,并周身酸懒不适而已。但尽管这时还分不清日那一经病,其阴阳属性是明确的。这就是,发热恶寒的,是阳盛体质,象征邪气实,将来必定型于三阳;无热恶寒的,是阳虚体质,象征正气虚,将来必定型于三阴。
(14)、王正龙讲伤寒论:治太阳之病,即宜预顾少阴。
(15)、陆渊雷《伤寒论今释》:太阳之恶寒,或由浅层血管收缩,或由汗出肌腠之故。少阴之恶寒,则由心脏衰弱,体温降低之故。是以等是发热,在太阳则以发热,在少阴则无热也。然发于阴之病,殊非绝对不发热者。少阴篇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证,皆发于阴而有发热之例。盖伤寒六经,不过就病变上分作六个段落,身体机能之亢进或衰减,中间阶级正多,非可截然分画,学者勿执定于少阴无热可也。凡发于阴之少阴,皆即旧说所谓直中。至临床上所见之少阴病,则多由传变而来。
(16)、李心机《伤寒论通释》:分类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最基本的方法
(17)、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是辨阴阳寒热的。《金匮玉函经》把这一条放在太阳病前面,作为《伤寒论》六经辨证的一个总纲。《伤寒溯源集》也这样排列。去年我们在湖北参加几个兄弟院校编的全国教材《伤寒论讲义》,也是把这一条列在前面了。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因为这一条是讲大纲的。六经辨证实际上就是阴阳辨证,由三阴三阳构成,以阴阳两纲统摄六经。阴阳不是抽象的东西,反应在六经为病上就是寒热。这一条简明扼要地抓住了六经的阴阳寒热纲领。.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病人既有发热,又有恶寒,就是阳证,也就是阳经的证候。也可以说发于阳就是发于太阳。太阳病的表证就是发热恶寒,恶寒是阳气被邪气所伤,发热反应阳气抗邪有力。在这两个证候中,一个代表邪气,一个代表正气,但正气处在一个积极的地位,阳气能抗邪才会发热。这就知道病发于阳而不是发于阴。依此类推,阳明病有蒸蒸发热,少阳病有往来寒热,三阳经病皆以发热为主证,所以才叫阳经病。无热恶寒,发于阴也.,阳虚而有寒邪,阳气不能积极地和邪气做斗争,所以就没有发热,只有恶寒,这个病发于阴经。少阴病有没有恶寒呢?.恶寒身蜷.,不但是恶寒,而且到了屈蜷的程度。手足厥逆.,手足都凉了。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意义不大,其原理是阳数七、阴数六。作为三阴三阳的提纲,如果加上这两句话,反倒把它的意义变狭小了。原文中没有提出相应的治法,《外台秘要》给予了补充:.夫病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发于阳者宜攻其外.,要攻它的表邪;.无热而恶寒者发于阴,发于阴者宜温其内.,当用温热药温其内。.发外宜桂枝汤,温里宜四逆汤.。把这个材料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18)、胡希恕《伤寒论通俗讲话》:这一段也很重要,它讲太阳病啊。太阳病是表证,表证里头还有个少阴病呢。那么差别在哪呢?
少阴病偏虚偏寒呐,所以一开始就病有发热恶寒者,那就指太阳病,太阳病是发热恶寒呀。没有热,一味是恶寒,那不是太阳病是少阴病了。就是说疾病的一始有这么两类表证,有发热恶寒的,是发于太阳病;无热恶寒的发于少阴病。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这是个约略之词。
真正的伤寒病啊,我也得过。在我小的时候我们家一家子,六七天的时候是个要紧的关头,病好不好在这个时候很厉害,老太太都知道,这几天是憋汗的时候,好大约在这个时候,不好这个时候也减轻,那么在六七天的时候减轻这个病就没问题了。那么这个书呢,也是约略之词。那么至于下面他说的“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这是一种符会之言。古人有拿这十个数,一二三四五,这几个谓之生数了;六七八九十,叫成数,这是五行学说。你们排一排,一二三四五在上头,六七八九十在底下,一对六,二对七,不就这样子嘛。这个“一”呀是奇数,属于乾,乾坤的乾,就是天。偶数属于阴,属于地。他说天一生水,“一嘛”,属于天了,阳嘛,天一生水。你看看对应的是六,地六成之,这六是地呀,总得天地交媾万物生成啊,他是这么看的。他说天生则地成之,地生则天成之。数一摆就看出来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那个“二”,又是地了。“地二生火”,你看二底下是七,就是天了,天七成之。你看三又该轮到天了,“天三生木”,底下呢又该是地了,八,地八成之。“三”过去不就是“四”了嘛,“四”又是地了。“地四生金”,底下是九,九是天,“天九成之”。到五又是天了,“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他这个五行啊,是瞎造的,这么捣出来的(按:经方家快人快语,胡老体现最真,可对于病程,确又是直言不讳)。
那么阳数七,阴数六啊,就是根据这个,这是瞎说,所以我向来不讲这个东西。这就是五行的生成,十个数字。这个没什么意思,但是头前的那几句话,“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这是一种约略之词,不关乎五行生成的关系。
(19)、张长恩《伤寒论临证指南》:“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无热恶寒表示正气不足,抗邪无力,故多属阴经病表现,如太阴病脾虚寒湿,无热恶寒,脉弱;少阴病心肾阳虚,无热恶寒,脉微细;厥阴病正虚邪实,正气邪作最后的较量,厥热胜复是为特征,当阳气虚衰时,也是无热恶寒而厥。……此仅言其常,还须知其变。如太阳病伤寒证早期有“或未发热”报阶段,少阴病阴盛格阳,也有外见假热者,临证时还须具体分析,才能真正理解本条的真谛。……意在根据发病之初有无发热以分辩属阳经还是阴经。……大凡外感病初起,以发热为主的,多是阳证;不发热而恶寒的多是阴证。
阴阳:是两种不同属性相对的机动代名词,例如表与里,表为阳,里为阴;动与静,动为阳,静为阴;热与寒,热为阳,寒为阴;实与虚,实为阳,虚为阴。在表里虚实之中,又各有阴阳,例如表虚证就是阳中之阴,表实证就是阳中之阳,热实证也是阳中之阳,依此类推。
   阴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也是构成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阴阳的本义指日照的向背,战国时期阴阳概念进一步被用来称谓世界上两种最基本的矛盾势力和属性。阴阳不同于现代哲学中“矛盾”的概念,二者相同之处在于都表示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不同的是现代哲学范畴中的“矛盾”对对立双方的属性无任何规定性,而阴阳在研究事物对立统一关系时,对对立双方的属性有质的规定性,凡动的、热的、在上的、亢进的、强壮的为阳;凡静的、减退的、虚弱的为阴。中医学引入并发展了阴阳概念,其基本含义可分为哲学阴阳和医学阴阳两大类。哲学阴阳指代表着自然界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如自然气候中的冷和暖。医学阴阳也称为本体阴阳,其中将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称为阳;对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作用的功能和物质统称为阴,如心阴、心阳、肾阴、肾阳等。
     解读   本条所谓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其阴阳的区别就是以热之有无为主要标志,也就是说有发热的属于阳,没有发热的属于阴,根据阴阳学说奇数七为阳,偶数六为阴,所以发热的七日病愈,不发热的六日病愈。这种推理具有或然性而不具备必然性,但是普通感冒六七日自愈的客观观察是真实的,这与现代医学的观察是一致的。联系第8到条和第10条可以看出对于疾病愈期的判断,张仲景主要的还是根据具体的脉证与疾病的趋势来分析判断,而不单是以日数为根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8 02:2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