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96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儿外] 儿科用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20: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wanily420 于 2014-3-14 20:16 编辑

最近,中华人民共和国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总后卫计委委托中华医学会同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全国药学会组织有关专家制订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这个指导原则是我国首次制订的全面、系统的针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指导性文件,对指导我国医师抗菌药物的应用,规范我国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进一步提高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减少医源性疾病发生率,提升临床抗菌药物治疗水平,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降低不合理医药费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儿科医师来讲合理用药更为重要。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 万例患者死于药物不良反应,其中约 由滥用抗菌药物造成;我国每年约万名儿童因不合理应用耳毒性药物致聋,其中 以上的患儿由氨基糖苷类抗菌药引起;许多药物对儿童均有不同程度不良反应。因此,儿童合理用药是关系到祖国的未来、生存与发展具有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儿科用药特点
我国现有小于 岁的儿童近 亿,且多为独生子女,根据小儿解剖生理特点,可将小儿分为:胎儿期:此期从受精卵形成至小儿出生为止,共 周,此期是胎儿发育十分重要的阶段,各组织器官处于形成阶段,许多药物可致胎儿的损害和胎儿死亡。 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时开始至满 天之前,此期患病率和死亡率高。婴儿期:自胎儿娩出时开始至 周岁之前,此期生长发育最迅速,但又易患传染病、感染性和营养性疾病。 幼儿期:自 周岁至满 周岁之前。学龄前期:自 周岁至 岁入小学前。学龄期:自 岁至青春期开始之前。青春期。
儿童生理和病理学特点
药物吸收特点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机体情况和用药途径。新生儿胃酸较成人低,能影响对酸不稳定的药物。新生儿肌肉部位血流量不稳定,吸收不可靠,故新生儿多采用静脉给药途径。儿童皮肤、黏膜相对较薄,吸收较成人好,尚可经皮给药或黏膜(鼻腔、口腔、直肠等)给药,尤其是经直肠给药比较方便,依从性好。
药物分布特点影响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脂肪含量、体液腔隙比例、药物与蛋白质结合程度等。婴幼儿脂肪含量较成人低,脂溶性药物不能充分与之结合,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增高。婴幼儿体液及细胞外液容量大,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被稀释,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较成人低,而细胞内液浓度较高。新生儿、婴儿的血浆蛋白浓度及药物的亲和力低于成人,在相同血药浓度时游离药物浓度增加,作用增强,对具有高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药物尤应注意,例如苯妥英钠等。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其胆碱能神经与肾上腺素能神经调节不平衡,血脑屏障功能较差,对各类药物表现出不同反应,如**类对新生儿、婴幼儿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特别明显;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能使婴幼儿听神经受损;大剂量青霉素静滴当血药浓度达 时,即可能引起和脑炎症状相似的高热、头痛、惊厥甚至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青霉素脑病);喹诺酮类药可致颅内压增高及对骨骼、牙齿发育有严重影响等,该类药物避免用于 岁以下未成年人。皮质激素、水杨酸制剂可引起婴幼儿肠黏膜坏死、肠穿孔、胃溃疡
药物代谢特点 大多数药物主要在肝脏中被肝脏内的微粒体酶系统又称(肝药酶)代谢,因此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新生儿肝占体重( ),个月肝约占体重 (),个月肝约占体重 ,个月肝约占体重,岁肝约占体重 ,岁肝约占体重 ,岁肝约占体重 ,新生儿肝药酶系统不成熟,直到出(总 )《中国临床医生》 年第 卷第期生后周,此酶系统活性才达正常成人水平。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在出生后周内,对于靠微粒体代谢酶系统灭活的药物特点敏感。新生儿还原硝基和偶氮的能力以及进行葡萄糖醛酸、甘氨酸、谷胱甘肽结合反应的能力很低,对依靠这些结合反应灭活的药物也特别敏感。氯霉素引起灰婴综合征是因为新生儿和婴儿肝脏葡萄糖醛酸含量少,导致血中原形氯霉素浓度升高。新生儿、婴儿体内含有较多的胎儿血红蛋白易被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而在新生儿、幼儿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活性低,使用具有氧化作用的药物如硝基化合物、氯丙嗪、磺胺等,均可能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药物的排泄特点排泄器官有肾、肺、肝脏及某些腺体,但主要经肝肾排泄,儿童尤其是新生儿,肾血流量较低,滤过率仅为成人的 , 个月才达到成人水平,肾小管分泌及重吸收差,需 个月达到成人水平,此外肾小管泌酸能力低,尿 高,影响了碱性药物排泄。新生儿由于肾小管载体分布密度不及成人,故消除速率较成人慢,如速尿、新生儿在达到利尿作用时,其血中浓度要比成人高。***、庆大霉素主要经肾小球滤过排泄,新生儿应用这些药物时,清除减慢,易发生肾毒性。
乳母用药对乳儿的影响 药物乳汁中分泌量较高的药物有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磺胺甲唑、甲硝唑等。卡那霉素、异烟肼有可能引起婴儿中毒。**类、苯妥英钠、扑痫酮、溴化物、**、水合氯醛等长期应用对婴儿有害。抗甲状腺激素药物、抗凝剂、放射性药物、麦角制剂、锂制剂、抗癌药、汞剂等,在乳汁中浓度高,哺乳期应禁用。长期应用甾体化合物激素、避孕药、利尿剂、水杨酸盐对婴儿有害。而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内酰胺类等在乳汁中含量较低。然而,无论乳汁中药物浓度如何,均存在对乳儿潜在的影响,并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哺乳期患者应用上述药物时,均宜暂停母乳喂养。
怎样掌握儿童合理用药掌握儿科药物的计算方法按体重计算法 每日(次)剂量 体重( )每日(次),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年长儿年龄按体重计算如已超过成人量时以成人量为上限。按体表面积计算法 按体表面积计算比体重计算法更科学。小儿体表面积计算公式: ,小儿体表面积( )体重( ) ;小儿体表面积( )应按体重每增加 ,体表面积增加 计算;根据身高、体重查“小儿体表面积图”直接求得。小儿剂量 小儿体表面积( )剂量( )。
按年龄计算 适用于剂量幅度大又不需十分精确的药物,如止咳药。儿童抗菌药合理用药应注意的事项正确的诊断,即针对性用药 应首先确定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儿科常见的病毒性感染有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肠炎和大多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这些疾病各自有特异性症状与体征,外周血白细胞及分类大多正常或降低,而细菌性感染大多数患儿白细胞总数增加,以中性粒细胞增加为主。对细菌感染者应掌握所用药物的适应证、剂量、用药途径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应根据药敏选用抗菌药物 对肺炎患儿根据病情取血液、痰液、气管吸出物或胸腔穿刺液细菌培养,根据药敏选用抗菌药治疗。对化脓性脑膜炎应根据脑脊液培养、药敏选用抗菌药,对败血症应根据血培养及药敏选用抗菌药治疗。
根据病情的严重性选择合适剂量 对重症感染(败血症)和中枢神经细菌感染等,应选抗菌药物剂量范围高限,对单纯性下尿路感染可选抗菌药物低限。同时应考虑小儿年龄特点,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内酰胺类药物主要经肾排出在新生儿应减量应用,同时,应避免应用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时,应注意有无药物浓度较之单一用药时的改变,及时调整用量。
正确选用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取决于病情轻重缓急、用药目的及药物本身性质决定。正确的给药途径对保证药物的吸收、发挥作用至关重要。对一般细菌性感染可给予选择口服途径,对大部分重症患儿则需选择静脉途径给药。
掌握抗菌药治疗疗程 对一般细菌感染用至体温正常,症状体征消退后 小时,对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伤寒骨髓炎、溶血性链球菌、咽炎扁桃体炎、深部真菌病、结核病则需较长的疗程治疗。
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选用有效的抗菌药,同时应注意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氨基糖苷类易引起肾脏和听力损害,氯霉素可抑制骨髓导致造血功能障碍,对新生儿早产婴可导致“灰婴综合征”。四环素可引起岁以下小儿牙釉发育不良。喹诺酮类可损害幼年软骨发育,此类药物避免用于 岁以下未成年人。
过敏反应 用青霉素类药物及 内酰胺类内酰胺酶抑制剂,包括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等药物前应详细询问患儿及父母有无青霉素或头孢菌素过敏史,用药前必须做青霉素皮试。
菌群失调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容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如消化道菌群失调可引起腹泻便秘、鹅口疮等,严重者引起全身真菌感染。
肝肾功能损害。
激素类药物激素类药物对生长发育或免疫功《中国临床医生》 年第 卷第期(总 )能有影响,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导致骨骼脱钙和生长障碍。
解热镇痛药 阿司匹林易致儿童哮喘发作,诱发 综合征、胃肠道黏膜损害。剂量过大引起出汗过多而导致患儿体温不升或虚脱,故应慎用。呼吸系统用药 氨茶硷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中毒时可致惊厥、呼吸衰竭,应用中应注意监测血药浓度。对于咳嗽,有痰者用祛痰药,慎用或忌用镇咳药,如可待因。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14-3-14 20:26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您的最新分享!!
3# 板凳
发表于 2014-7-11 10:3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分析的很深刻,从药物的使用,吸收,到药物的代谢,谢谢分享。
4
发表于 2014-7-11 10:47 | 只看该作者
有些教条,太机械啦。人不是固定的机器。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作为保护医生角度是可以的,作为是否能够起到有效的治病效果很难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22 04:2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